德育育人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育人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育人体系

德育育人体系范文1

关键词:实践;育人;共青团

实践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黑龙江东方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实践育人环节,创新实践育人途径,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12345”体系(即“一条主线”“两大重点”“三个平台”“四项机制”“五大措施”),拓展延伸三个“课堂”之间联系,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围绕一条主线――突出实践育人的引领性

黑龙江东方学院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建设为动力,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探索应用性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都适度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强化两大重点――突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

实践育人对于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几年来,我们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使实践育人工作既有“温度”又有“宽度”,更有“深度”。

一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院连续15年开展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研室,开设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设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必修学分。学院以课程化机制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深入发展的做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先后多家媒体对我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我院申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耦合机制研究”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科研立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南》一书获得应用型本科高校校本教材立项支持。“黑龙江东方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建设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二是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志愿服务 “工程”:即以关爱农民工子女为主题的“花朵工程”以关爱孤寡老人为主题的“夕阳工程”以关爱残障人群为主题的“温暖工程”以关心贫困学生为主题的“春风工程”,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绿色工程”,以和谐校园建设为主题的“爱校工程”。“星光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班助一”“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在全省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计算机学部开展的“清柜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黑龙江日报以《黑龙江东方学院“光盘”到“清柜”》对我院活动进行了重点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予以转载。积极开展“西部计划”。 2003年来累计共派遣79名志愿者到基层建功立业并取得突出成绩,涌现了一大批扎根西部的先进典型。2014年西部计划报告团赴黑龙江省首场报告会就选择在黑龙江东方学院,足以看出我院在志愿服务工作在黑龙江省的影响力。

三、构筑三大平台――突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实践育人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从培养方案、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着眼“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融合度”,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一是打造主题型德育实践平台。我们利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时间节点,紧密围绕主题,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我们培育选树一大批典型。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故事分享会,与同学们共话人生理想。

二是打造科创型德育实践平台。学科竞赛是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展示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教务处、学务处、团委等部门相互协作,研究制定了《黑龙江东方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实施细则》《黑龙江东方学院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创立了“东方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方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机制,探索打造东方特色科创品牌。

三是打造文化型德育实践平台。学院积极开展“两节一坛”为代表的多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学生会为主力军、学生社团为生力军、“东方之声”艺术团为先锋军的格局。打造了以“体育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五・四文艺汇演”“一二・九文艺汇演”“学生社团展演”等为代表的一批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四、创新四项机制――突出实践育人的系统性

第一,社会化机制。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我们面向社会,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聘请政府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实践教育活动的体制社会化;第二,基地化机制。实践基地是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在校内建设各种类型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服务。在校外,学校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科技服务基地”等相对稳定的40个实践基地,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第三,项目化机制。实践活动管理主要体现在项目团队竞标制,学生跨学部和学科专业的组队,自行设计项目和课题参与投标竞争,经专家评审,确定学院和学部两级重点团队;第四,课程化机制。把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对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学时学分、成绩考评等作出明确规定。

五、采取五大措施,突出实践育人长效性

一是以思想引领为导向,全面加强实践育人体系。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以文化建设为平台,努力构筑实践育人平台。坚持立足东方历史和办学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创作一批反映东方办学历史、彰显东方精神的原创作品。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活动月等活动打造成为我院标志性文化品牌活动。

三是以创新实践为载体,深化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按照“一支团队、一名指导教师、一项资助、一个实验平台、一类竞赛”的“五个一”模式培育创新实践项目,规范创新实践项目的评价机制,加强对创新实践项目的过程监督和成果管理,使创新实践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四是以提升能力为重点,拓展创新实践教育平台。组织优秀创新项目参加国家级、省级大赛。重点扶持一批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观摩国内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五是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力度,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指导、协调和评价,进行过程监督管理。

多年来,黑龙江东方学院构建的实践育人“12345”体系,开创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取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014年我院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全国仅有3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获此殊荣。2013年、2014年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授予我院的“黑龙江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 2014年共青团黑龙江省委授予我院团委“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全省4所高校获奖,我院是全省唯一获得表彰的民办高校。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不断总结、积累和推广新思路、新做法和新经验,努力推动我院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德育育人体系范文2

本文作者:阮小娟王卉李小红工作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大学

体育竞技人才培养“院校化”存在的问题

自1987年我国开始实施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以来,到2011年,已有近300所大学招收了高水平运动员,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体育竞技人才培养“院校化”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1.高校内部培养出来的,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数量非常少,在大学生运动会上摘金夺银的运动员主要来自体工队的现役运动员,他们绝大多数是在国内外各种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后被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著名高校特招,他们的训练,取得的成绩主要还是依靠体育系统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他们根本没有过在高校学习、训练的经历。他们基本上是挂着学籍而几乎不上课,不在学校训练,所以谈不上大学对他们竞技能力的培养(陈为群,2008),况且在绝大多数一般性高校很少有机会特招到这些高水平运动健将。在2011年深圳26届世界大运会上,江西只有一位运动员寿超获得金牌,个别经济落后省份则为零。这一现象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再次得到印证。这种极具功利性的现象极不利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2.担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教练员都是大学体育院系的体育教师,他们大多为兼职教练,一方面要承担繁重的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评职称必需的科研任务,因此他们放在运动队的训练上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这些大学体育院系的教师大多毕业后长期从事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缺少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验,他们在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内容上无法达到职业教练的高度。“可以认为,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用人机制很难适应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需要,教学、训练不分的教练人才使用和缺乏训练实战经验的教练队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绩效”(陈为群,2008)。3.由于大多数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的经费投入是由高校自己拨款,在原本经费就紧缺的情况下,高水平运动员的经费投入上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年均经费4000~5000元的标准。由于投入较低,一方面,运动员们不能得到高水平的训练,也没有机会参加各种高水平的比赛;另一方面,运动员们的营养跟不上,影响他们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自然也就影响到他们的竞技水平的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参加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运动会机会少,大体协组织的赛事数量有限,而高校运动员努力到最后只能参加大运会,竞技水平只能维持在大运会的层次上。目前,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瓶颈是,大体协不能组队参加全国运动会,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积极性。中国大学生体协官员认为,要想让高校优秀运动员保持和提高竞技水平,参加高水平的比赛是必需的,组团参加全运会,更能使高校整体竞技体育水平持续提高。这样能使具备高水平人才培养资质的学校加强生源引进,也会使相关方面加强各方面的投入。

地方性高校体育发展与体育竞技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1.充分利用地方性高校体育发展,推进学校学分制和课程改革,努力为高校体育竞技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课程和学分上的管理,要灵活与在校一般本科生区别开来,在课程设置和学分制上,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一方面多开设一些有利于他们退役后谋生的课程;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学分制完成的时间;再者还可以招收本硕连读的运动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出好成绩免除后顾之忧。2.地方性高校体育发展进一步提升体育科研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服务。目前影响地方性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因素除了培养模式之外,还表现在内部管理体制、运动训练的科学技术水平、运动员伤病康复等问题上,而这些问题都必须依赖体育科研来研究解决,因此加大地方性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高水平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可以有利于加强这些高校体育科研的实用性,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和实效,还可以大大地提高地方性高校教练员的训练水平。3.地方性高校体育发展也相应地提高了高校自身的体育人力、物力和环境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利用这方面的优势吸引优秀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还可以吸引地方体育协会、体育学校、体工队与高校联合办队;另一方面,加大高水平运动员的经费投入,进一步调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努力创造一个科学的环境,保障运动员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积极鼓励并组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参加高水平体育竞技运动会,以丰富他们的参赛经验,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和成绩。4.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丰富了地方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这些已具备国家级体育健将的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学校的各项体育赛事,可以提升高校整体体育水平,进一步调动全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兴趣和积极性,丰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中国体育竞技人才“院校化”培养模式的实施本身就标志着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已进入承担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阵地(马兆明,2010)。5.通过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让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国内国际大赛,提高地方性学校的知名度,拓宽了地方性高校的对外交流,通过对外交流,不断提高这些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拓宽地方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的视野和经验,毫无疑问,进一步推动地方性高校体育发展。

德育育人体系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一、大学体育中的体育精神

(一)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作为一种规范力量,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二)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众所周知,体育比赛与做人一样,要不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求所有参赛人员都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口处的宙斯铜像上就镶刻着这样一句话:“在奥林匹克,只能用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集体观念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

其次,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人认为,体育是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以打败对手取得胜利为终极目标。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体育在是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完美体现。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最后,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违规就得受罚,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所以说,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的培养

有人说:“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所以对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是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也恰好是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中所忽视的。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则成为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教材与引导相结合。教师应从教材的基本理念出发,深入研究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同时,引导学生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体育活动。同时,引导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使其能够更好的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

第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其体育精神。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培养学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树立体育精神意识。同时,通过课堂学习或体育活动培养其公正、公平的心态以及不畏艰苦的意志力。

二、人格教育的概念

(一)人格的概念

所谓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由此可见,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东方亦然。“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这正是东方圣贤具有人格魅力的完美体现。在我国,有的家长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人格投资。这种投资,虽然不能直接使得人们在物质方面变得更为富有,但孩子们则可以从获得的荣誉和尊敬中得到回报。而且,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困难就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抵御。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人格魅力的伟大体现。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格局或者说是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的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一些意识倾向的总和。据研究表明,人格大致包含这些内容:信念、气质、理想、性格、兴趣、能力等。同时人格的塑造也是由于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先天遗传因素。古人云:“虎父无犬子”,俗语也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就其实质,则是指先天遗传因素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影响作用。实践表明,人的生命冲动、基本情绪等个性中的下层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容易遗传,而所谓的信仰、世界观、理想等上层成分则会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受到影响和制约。所以说,先天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其次,我们来看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则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家庭影响。据某项实验表明,人格中的交往能力、信任感、情绪的稳定性、语言能力等因素,其发展和形成都与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个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说,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是将先天所形成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必要因素。

(三)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首先,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就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有人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上的敏感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发育基本成熟阶段。进行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身体的的健康成长,使“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身体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可使之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三、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完整。其中人格完整的首要的标志则是:人格构成的各个要素都要完整、和谐、统一。即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愿望、行为以及目标统一起来。众所周知在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运动比赛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以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使其拥有公正、公平、客观的视角,并以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其在体育比赛中明确自身目标,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目标,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和竞争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中的一切挑战。所以说,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第二,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衡量人格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其一,必须在任何时刻都能客观实际地看待、认识世界;其二,必须时刻拥有一份坚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端正的道德心;其三,对待自己要客观实际,认清自身;其四,具有真实的安全感存在;其五,对待所参与的各种活动都能专注其中;其六,必须具有爱父母、亲人、朋友的情感和能力;其七,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工作。在我国,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群体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小剑.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商情,2009(25)

德育育人体系范文4

【关键词】人体部位 具体 认知域 隐喻

一、理论概念

隐喻顾名思义,是与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明喻不同,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外一种事物。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其实质是通过人们对熟悉的一类事物的理解来感受某一陌生和需要解释的事物。本文在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试图探究汉语中有关人体部位器官词映射到具体事物上的现象。

隐喻是在某种事物的知悉中暗示感知,想象,经验,理解,熟悉及了解事物的心理现象。“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它类事物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其中前者是指始源域, 而后者就是目标域。“它类事物”是指人们知道的常见的,熟知的东西;“该类事物”人们并不熟悉的东西。由于人体器官是人类最熟悉的自身组成部分,是人类从出身开始就接触感知的事物,从婴儿学语开始会开始认识自身的一部分,因此,人体器官是赖以实现隐喻化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始源域;而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交互又决定着人体有时也是目标域。因而, 人体器官的隐喻研究对于人类的思维与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语料收集

本文所采用的语料主要来自《现代汉语词典》和北大语料库。通过词语的筛选,选择出人体器官部位所反映的具体事物的表达。

(一)人体器官部位词简介

人体器官部位的分类:

医学上,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

本文选择被人们所熟知的典型部位进行研究。分别以四部分展开:

头 颈 躯干 四肢

头、脑、脸、眉、眼、耳、

鼻、唇、口、嘴、舌、齿、牙 脖、颈 肩、背、胸、腹、肚、

腰、心、肝、胆、肺、肠 手、臂、

腕、腿、脚

对应的隐喻词(见下表):

人体器官在很早之前就会用于比喻某种具体东西的相应位置。中文里, 这种投射的目标域既包含没有生命的具体实物, 并且也包含有感知或生命实物。无生命的如“榔头”、“胸墙”、“出口”、“粉肠”、“门口”、“桌子腿”、“风口”、“砂心”等; 有生命的如“大腕”、“海胆”、“木耳”等。很早之前, 由于先进的印刷术与书籍装订, 中文的这种词占很大一部分。很多词语就是隐喻的演变, 如““页眉”、“书背”、“针脚”等。

由于是两种不同于直接而简单的相似的隐喻化, 人体域向具体域的结构投射,虽然属于较为低级的认知活动形式, 但却是人类认知发展过程中基本的认知方式。汉语中这二种现象时大量存在的,由此而知,人类的理解认知及对实物的命名方面运用了极多的隐喻方式。这类常规隐喻( 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s) , 其意义经过无数次反复的使用和联想, 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 有的已作为固定的义项收入辞典之中。这不仅丰富了语言, 而且也是人类对不同范畴的事物强加一种关联的方式, 是简化语言的手段( 赵艳芳, 2001: 105) 。

人体域向具体域的映射并不是基于隐喻简单直接的转化,纵使这不是高级的认知方法, 却也是人类思维理解成长中基本的模式。这种模式被广泛运用在中文的构词中,证明早人类在形成和表达概念过程中对自身体认知和人体词的极大依赖性。这类常规隐喻( 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s) , 其意义经过无数次反复的使用和联想, 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 有的已作为固定的义项收入辞典之中。这不仅丰富了语言, 而且也是人类对不同范畴的事物强加一种关联的方式, 是简化语言的手段( 赵艳芳, 2001: 105) 。

运用自身器官知悉其他事物是隐喻的主要功能表现,借助此种方式是人类对陌生的事物有了更形象的理解。这种理解有时会本认为是一种修辞,即“拟人”。“拟人”是把人体的特点植入实物中,赐予人的特点,如早前“口”、“腿”、“手”等仅仅是人体的一个部分,只和是属于人自身的语言。而人类把“口”、“腿”、“手”等推及有生命甚至是无生命的物体上。如“山口”,“裤腿”,“把手” 等。

由于位置、形状、功能、特征上与人体的某样器官相似,很多事物被赋予的人类的特点。如:“口”是人的器官,是人体进入食物的通道,在对“口”有了明确认知以后,人们就会把有关进入通道的事物用“口”来形容,如“山口”、“村口”。又如“心”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人体机能的重中之重,且位置至中,因此,“心”被赋予了重量级的概念,如“核心”,“掌心”等。“洞眼”、“炮眼”;“木耳”命名的依据则是命名事物与人体部位形状上的相似。这一切都说明实物与人体器官有很多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结语

人体器官的隐喻涉及到客观物质世界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各种生动的表达方式。这对人类认知和思维都具有普遍深刻的影响。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的感知、运动器官的感知与外界客观具体的事物建立起互动关系,并以对人体认知所得基本(或原始)的意象图式为工具来认识外界事物,将再次认知的结果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当人们通过器官感知实物时,这就是在人体与外界事物之间发生某种象似性而将这种相似性直接映射到与之相应的外界具体客观的事物上。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

[4] 程淑贞.《汉语人体部位特征的隐喻研究》[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德育育人体系范文5

关键词: 高校现代体育教育 体育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把人的世界分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的话,那么人文世界就是由价值物意义所构成,在人文世界里,是以意义取代价值为核心。人文世界在人类总体世界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知识在人文世界建构中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现有的大学体育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需要的。由于计划经济是部门经济、行业经济,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从本行业、本系统需要出发强调专业知识,忽视复合知识和知识结构。反映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我国一些大学体育很强调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运动技术教育,不仅竞技运动知识与技术、竞技运动教学与训练形式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个体也只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完成一定的技术动作、获得一定等级的运动成绩为目的。这种“能力培养”论,仍然充满着“训练”、“应试”、“功利”色彩。它所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技术化的能力;是偏离人的身心发展宗旨的能力;是大学体育功能的片面发展。体育之所以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为人们所理解和追求,是因为体育活动中文化因素很多,可以说任何体育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样式进行的,文化“弥漫”于整个体育领域,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和剂。文化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作用便是体育发展中潜在的深层的推动力。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中,片面的文化创造不可能真正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一种能增进学生理解和喜爱体育运动及相互完善、尊重人性、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文化,这种褊狭状况,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将使大学体育教育很难在新世纪高校教育体育中确立其正确的价值定位。

1.对人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阐释

文化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的阐释和表达。人是将自身的存在当做问题的唯一存在物,人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需要确定为什么要做此事而不做彼事,因此,人既是追求真理(“实物”)的存在物,又是伦理性(“应然”)的存在物,人是克服自己的局限性向最高存在物超越的生命物,也是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

人文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进步的现代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社会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产物,是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已经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资源和一种生存技能。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解价值、追求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人文精神又是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并内在于主体精神的品格;人文精神又是以人为对象,把人作为主体存在,注重人性提升,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它引导人们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人文精神又表现在文化精神和文明素养的和谐统一。究其内涵都是体现在以人为本,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生存上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追求精神。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必须在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实践活动,不能把人文教育仅仅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在人文实践活动中,要重视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会并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接近自然、善待自然也是现代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手段。因此,育人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培养健康的能与社会相适应和能有效地作用于社会成为一个可以推进社会生活发展进程的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人文文化教育,使经过体育人文文化熏陶的大学生理解体育的本质,理解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意义,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把体育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我们的个体和社会得以健全和发展。

2.在体育活动类课程中加强体育人文教育

体育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娱乐性,在于它易于参与、喜闻乐见的特点。大学体育教学要充分体现健康快乐的教学思想,充分考虑到青年的天性,创造一种快乐的体育人文教学环境,改变我国体育教学过于呆板僵化,课堂上过于死气沉沉的现状。体育教学应把阳光与空气、室外与自然空间、游戏与健身、运动与快乐等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游戏化、教学手段趣味化,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运动的乐趣,领略体育的内涵,使其身心获得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又是社会控制和“人性”释放的一种辅助方式,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这块特殊的领域里相互沟通和理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学习体育角色的技能,体会体育角色的责任,实践角色与同伴、全队、对手的各种关系,在体育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自身的社会认知。这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人格品质。这一切都由于身体的直接参与使健康、力量、审美、气质、性格、智慧与幸福等这些与身体关系最密切的人格要素得以锤炼,继而使社会深切感受到一种奋进的力量和一种明朗的氛围,向人们传递社会的进步、安定、生活的美好。其结果是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3.构建高校体育人文课程体系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渠道,不仅要让学生接受并享有体育,而且要把体育文化融进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中,使学校体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因此,开设高校体育文化选修课的意义在于:第一,弥补原有体育活动课的不足,加强对大学生体育人文文化的传授,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提高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文化含量,加强大学生体育人文文化修养,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广泛需求。第二,提高高校教师的紧迫感,促进高校体育教师自身文化水平、业务素质的提高。开设高校体育文化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大学生体育人文文化素养的必要手段。高校人文体育课程内容结构的决策设计与实施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人文体育课程文件的制定,即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制定和编写,这是课程研究的内容,涉及体育人文课程的实施,又是教学论研究的内容。因此,构建高校体育人文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体育工作者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完善。

4.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的路径

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极大限度地将人与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学生丰富的体育需求和体育能力成为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比如,美化和创设体育教学和训练环境便是重要的一项:在体育教学、训练的馆里,各种口号、警句、目标被制成标语的形式,时刻引导激发学生(运动员)的敬业精神、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训练与音乐的使用、灯光温度的调节,此外,根据体育教育心理学成就,适当地安排和调整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和兴趣,减少反复身体练习带给学生的疲劳和厌倦,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与训练的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质量。

综上所述,体育是动态的,发展着的事物,带有时代性并且使其他学科不断渗入而日益完善的学科。人文思想应该成为体育实践的基础,如果体育背离人文思想就会走向异化和极端。笔者认为现今体育教育尚未完全把人文教育思想与体育教育紧密结合,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在高素质大学生中必须加强人文教育观,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使人高尚而文明,促进整个社会不断进步、和谐、自然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德育育人体系范文6

目标: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以及严密的组织纪律。

方法:参与人数500人。择地集合,按奥运五环的颜色分组,每100人为一组。听到命令后,迅速按照规定区域站位,人员全部到位后,面向圆心,互相挽手臂,即刻蹲下。

【点评】:大型游戏组成图案后,画面壮观,气势宏伟,大气。本游戏也可扩大规模,拓展到1000人左右,效果更佳。

浪里白条

目标:培养学生灵巧、协调的身体素质,以及同伴间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

方法:参加人数300人,分成100个小组,每组3人。两名学生侧向成左右弓步站立,另一名学生站在两同伴大腿上,左右同伴分别用左右手护住上面同伴的膝关节处,上面学生身体直立,两臂侧上举,掌心向前抬头挺胸。

【点评】:该游戏需要学生有勇气和胆量,同时更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该游戏可根据活动规模大小,适当调整人数。

人造金字塔

目标: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以及严密的组织纪律。

方法:参与人数300人。分成50小组,每组6人,底层3人跪撑于地面,第二层由2人跪撑在底层学生背上,第三层则由1人跪撑在第二层学生背上,然后全体抬头做造型动作。

【点评】:该游戏要求全体参与人员思想集中,顶肩撑臂,相互协作,动作规范,注意安全。

阳光健身球

目标: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协调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方法:直径50厘米的健身球若干个,直径5米的圆形网兜若干个。

参与人数不限,一般每组约30~50人左右。参与的学生共同拉住圆网兜的边沿,在网兜中间放置一只彩球,齐心协力将球抛向空中,然后接住,再抛向空中……游戏可采用计时和计数进行比赛。

【点评】:1.参与学生要求齐心协力,用力均匀。2.练习场地要求平整,组与组之间留有空间,以免碰撞。3.如在室内练习需要注意抛球高度。

图字游戏

目标:发展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方法:道具若干(款式可自己选择)。学生800~1000人,服装统一(颜色可根据表演剧情选配)。所表演的字或图也自己设计,并画好框架,反复训练,直至学生熟悉位子后,进行表演和演出。

【点评】:本游戏适用于大型的主题式和相关的文体表演,其场面壮观,画面美观大气,给人以美的享受。表演的规模大小也可视主题要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