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统计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的统计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的统计学

高中的统计学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统计学;现代经济

统计学是发现社会数量关系的一项重要数学工具,不管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还是对高中数学的学习都要依靠通过统计学计算出科学的信息数据。统计学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涉及到许多方面:预测、评估、分类等相关领域。同时,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也对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提出了相关要求。不管是为了自身提高学习成绩,还是为了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高中阶段的统计学学习尤为重要[1]。

一、统计学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益处

高中统计学对现代经济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点:第一,解决经济学问题,高中数学统计学对现代经济发展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实际经济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高中数学统计方法、分析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结论不仅可以预测现代经济的未来走向,还可以为相应的经济类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统计学的应用及其广泛,人们对于经济活动的评估方式也由定性向定量转变。高中数学统计学的应用,可以使現代经济科学化、合理化。应用高中数学统计学可以让经济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二、高中数学统计学的应用

统计学是高中数学必修课。通过对高中数学统计学的学习,可以让高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更加敏捷,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严谨,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一方面,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为高中生未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可为日后的现代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高中数学统计学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来进行。

(一)抽样法

抽样法由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方面构成。系统抽样,在抽样的过程中,需要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从每一小部分中进行抽取。例如,某学校要了解高中生的身高状况,依据1∶20的比例抽取样本,把高中生看作一个整体,依据1∶20的比例抽取样本,则要将所有高中生按整体分为20个部分,这样的分法符合系统抽样的应用条件,进而使用系统抽样法来解决生活中在校调查学生身高的问题。分层抽样,例如,某学校高一学生总数500人,高二学生人数总计400人,高三学生人数总350人,要调查3个年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看法,依据1∶9的比例抽取样本,这些学生是3个不同的年级,可划分为3个部分,依据既定比例抽取,各年级学生对应抽取的人数也会不同,这问题要求与分层抽样法的理念基本一致,因而对于这类问题要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来解决。

(二)样本估计

样本估计是统计学中最常见的,对样本估计的学习最主要的是提高对样本数量的认识,样本数量与估计值准确率相互关联,即样本数量越多,则估计值越准确。例如:某一整体可划分为60个个体,将各个个体进行1~60的编号,同时将它们划分为6个小组,组号分别为1~6,如果运用系统抽样抽取容量为6的样本,首次抽取个体号码为A,在第B次抽取时,个体号码个位数与A+B个位相一致,请问若A=3时,第5组号码为多少?经分析可得出,在A=3时,第B次抽取的个体号码个位数为A+B,由此表明第5组号码的个位数为3,再结合样本估计知识,便可得出具体的号码数字。由此可见,利用统计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处不在,只有牢记相关的概念、方法,才能准确无误地解决问题。

高中的统计学范文2

一、大学概率统计教学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通过对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大学概率与高中概率在教学内容上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一些内容在高中教学中要求较低,比如对概率的概念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等方面,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比较严密的公理化定义.大学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学数学统计教学内容反映到高中,更多的是偏向于计算技巧的训练,而大学教学在涉及统计教学内容时,比较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挖掘及数学方法的应用.高中教材统计学的教学要求比较侧重于实际运用,对相关的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因此,对大学生的统计部分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没有影响,两者之间的衔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方式

1.课程内容的衔接

大学数学概率统计教学内容是在高中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充,其显著特点是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我们在高中初步、直观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在大学我们将对有关知识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合理地编制教材,并且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以实现两者之间更好的衔接.

2.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高中的学习密度和作业量大,简单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态度都会使学习出现僵局,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例如,让学生了解大学所学习的概率统计知识中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以及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等,有助于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更好理解,从而实现了大学概率统计知识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比如高中在古典概型问题的讲解时比较细,题目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大学时就不需要在古典概型上花太多的时间,以有效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如例题:储蓄卡的密码一般由6位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可以是0,1,2, …,9十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假设一个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储蓄卡的密码,问他到自动取款机上随机试一次密码就能取到钱的概率是多少?在该例题的解析中,可以运用高中数学中所学的基本事件的特点以及结合高等数学中古典概型的有限性和等可能性的两个特征,随机试一个密码,相当于作一次随机试验.所有的六位密码(基本事件)共有1000000种.

3.教学方法的衔接高中与大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均以讲解法为主,但高中教学要对概率统计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总结题型,归纳方法方式,提高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网络化.大一应承接高中教学对解题方法有总结归纳,增加练习课次数和题量训练量,先让学生掌握通性通法,使刚入学的学生度过适应期.例如在概率统计内容的概念学习中,可以对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对比学习;对公式、定理各字母的含义、适用范围、特例等作补充说明等来帮助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例如在例题“在1000个有机会中奖的号码中,在公证部门监督下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后两位数为××的号码为中奖号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法”中,该种类型的例题就可以通过高中数学中系统抽样的方式和高等数学中间隔距离相等的抽取相结合,对例题进行解答.

4.增设数理统计试验

数学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随机试验,许多规律是从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大学概率统计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衔接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Excel作为数据处理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在计算标准差、相关系数、平方和分解等问题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概括、总结能力,巩固和加深统计和概率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大学概率统计与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

5.高考命题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衔接

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数学高考命题紧密联系高等数学知识内容,已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做好准备.因此要做好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的衔接工作,就必须把高考命题作为重要考虑内容,实现与高等数学的紧密衔接,主要方式为在高考命题中直接出现高等数学符号、概念,或以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作为依托融于初等数学知识中.此类题目的设计要基于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基础上,又要涉及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知识,其解决方法还是高中数学知识,较易突破.在高考命题中融入高等数学内容,能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以便于实现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紧密衔接.

高中的统计学范文3

关键词:有效教学;价值认同感;沟通交流;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或过程。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把通用技术课的教学活动理解为有明确的目标与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学系统,其本质涉及的是为达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一、建立起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感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其原因是我国高考制度没有实质性改变,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要开出通用技术课亦属不易,要开好,体现出有效、高效更为不易。因此有必要打通学生思想,建立起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的价值认同感。

众所周知,学生对学习内容要有兴趣和愿望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于实现通用技术课的有效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呢?其中—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主观判断学习内容要有价值。那么,在通用技术教学设计中就要考虑引导学生认识、体会其课程的价值。以《技术与设计1》第一单元第一节“技术的价值”为例,仅通过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技术的价值,还不足以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作了以下设计:首先,安排“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讨论,通过身边丰富的技术实例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技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知道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技术素养,进而明白学习技术、培养技术素养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再结合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历史给国人带来的屈辱和灾难,分析讨论在当今世界国家关系中科学与技术所起的重要作用,达成“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国家不仅要有领先的科学,还要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富民强国、振兴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安全”等的共识。实践证明,学生在进入通用技术课程学习的起步阶段就对技术课程的价值有切身的理解和认识,能从自身发展需要和从国家民族发展需要的高度去认识技术课程的价值时就会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和投入学习。

二、全方位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用技术课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创造,它不但要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还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如此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很好地投入学习,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师生之间良好的、相互信赖的关系。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教与学双方,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永远都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在沟通的方式上,可以针对全班性的问题在班级中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沟通,例如,针对“有效的学习程序应该如何设计和实施”采取“组织相关同学探讨”的方式,针对“高中阶段女生如何应对青春期问题”采取“个别问题一对一进行交流”方式。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必须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师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沟通呢?教师首先要做到真诚、平等、仁爱,具有同理心。真诚是开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钥匙,平等相处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师生互信的途径,同理心是师生有效交流的基础,仁爱是教师有效教育的灵魂。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信、同伴式的亲密关系,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消除消极的影响,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作为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部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对通用技术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教学的根本目标要求来说,选择正确、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其考虑的要素系统固然应该有教学材料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但笔者认为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明确、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确立目标,要充分考虑到本节内容在单元中乃至整个教材中的位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围绕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在表述上要有对象、行为、条件和程度。行为动词要用“能”“会”“有”等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的词来明确地表达。例如,“能举例说明技术的两面性”“能理解工艺设计的程序”“会初步分析设计中如何处理人机关系”“会使用常用工具”“有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有对技术的崇敬感”等等。

2.核心概念和关键词定义要准确理解

通用技术教材的编写通俗易懂,它把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以及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自己阅读基本能看懂。但是,学生读完之后抓不住要点,理不清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影响学生对技术程序的理解和操作的掌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学生对程序中的关键词和核心概念的认识。从对知识学习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通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中程序性知识是主要的。一般认为,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教师演示程序学生就掌握了。教学操作中应在完成以上对知识点、关键词、核心概念的研究后,再进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理清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j其他理论课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和板书设计协同合理使用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其教学资源、材料涉及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各个方丽,而我们的教学场地主要还是教室。多媒体课件能根据教学内容任意选择和制作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场景,使学生人情入境地体验、亲历学习过程,是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不可缺失的教学手段。

在重视多媒体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板书的运用。如果一堂课只有多媒体和教师的语言信息,即便是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下课以后学生头脑中也普遍难有清晰的知识系统的框架结构。板书的凝固性、简明扼要、系统结构的突显性能完整清晰地显示一堂课中所有教学信息的系统结构,教学内容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一个好的通用技术课的板书设计,从视觉上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以使学生深、透地掌握教学内容的要义与实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构建。

4.学习方法指导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的统计学范文4

关键词:建构主义 探究式学习 通用技术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02

1 问题提出

在学习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时,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听觉视觉,接受教师呈现的教学信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压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学中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师生互动”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学生探究学习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2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这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的探究式学习模式,适合在通用技术教育中应用,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探索式学习中,重要的不只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同时,自主学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人为现象。

3 探究式学习过程

3.1 展示先进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以火箭点火发射为切入点,引出探究式学习任务,以我们都知道神舟九号的点火发射的视频为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分析任务,明确新问题

通过分析教室内的各种控制系统(如开关、多媒体控制系统),熟悉控制系统的特点,通过对大量的控制系统的了解,引出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3.3 思考活动方案,进行动手操作

分组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简单控制装置和自动配货装置的组装和调试工作。请学生讲解简单控制装置和自动配货装置的工作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共同点:

输入量:控制系统的给定量。

控制器: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控制命令的装置或元件。

执行器:直接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装置或元件。

控制量:执行器的输出信号。

被控对象:控制系统中所要求控制的装置或生产过程。

输出量(被控量):控制系统中所要控制的量,也是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

不同点:

闭环控制系统多了一个由检测装置组成的环节。

从而得出,开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3.4 反馈纠错,问题点拨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分析,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对于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都有输入量,但是输入量的分析方式不一样,开环控制系统一般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输入量,但是闭环控制系统的输入量是一个给定量,不是直观可见的一个输入量,所以需要学生通过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才能更好地指出闭环控制系统的输入量。很多学生在分析开环时,都能清晰地指出输入量,但是对于闭环控制系统的输入量不容易找出来,对于自动配货装置,他们就会说输入量是“四颗珠子”,或者无从说起,在这时候,要通过老师的主导点拨,改变学生固有简单的思维放式,指出输入量是“系统结构确定的给定珠子量”,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自身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3.5 展示作品,总结交流

可以选择部分学生展示其完成的作品,学生也可以自愿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向同学们讲解,总结其完成任务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及解决的办法。比如学生在展示装置功能时,可能就因为连接不牢固,出现“散架”,这就告诉我们技术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反映,而且对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沟通交流能力,分享成果的喜悦之情,大大丰富了学生情感态度,极大地提高了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4 总结

探究式学习在《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非常突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思维非常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在重要的“问题分析”环节上立足于“控制系统的过程性”,让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归纳总结”阶段着重引导学生完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思维升华的过程。学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活跃思维,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呈现出异彩争艳的景象。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学生思维局限、观点一致的情况,释放了创造力与个性思维,达到了合并同类项,突出重点,有效化解难点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

[2]樊文强,冯慷.不同类型课程中探究学习的比较研究[J].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

高中的统计学范文5

作为一所非重点高中,我们学校的高三学生中,这一厌学情况相对显得更为突出,而对之的研究探讨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教学中,我接触到几位属于后者的学生,他(她)们的境况基本相同:进入高三后,成绩原地踏步或一降再降,以至于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甚至心灰意冷、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就如同突然掉进了荒野中的一口枯井里,井壁光滑坚硬、没有台阶,大声呼救却无人听见,想放弃时,却还能看见蓝天白云、飞翔的鸟儿,此时的感觉,就是压抑和绝望。通过更进一步的调查了解,我发现在高三学生中,这种情况不是少数;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我们这类非重点中学里,在学习较好的同学中似乎更多一些。

针对非重点中学高三学生中流行的厌学现象,我们应认真探究这一厌学现象背后的各种原因,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个角度,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育人效果。

主观方面 :

一、自我压力太大

高二下学期,立志于通过考大学实现自己理想的学生增多,开始后程发力。随着高考的日益迫近,学生们都会自我施压,制定目标。学习中保持适当的压力是必需的,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仅凭兴趣和爱好很难实现质的飞跃,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压力过大、期望值过高,也容易使事情走向反面。对压力大小的把握使学生出现一定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又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学校更有其特殊之处。作为一所特色高中,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体育、音乐、美术类的艺术生,他们的专业高考都是在文化课高考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就完成了。而每一次专业高考后,都是艺术生们的一次大分化,也更是他们的一次心理压力的无形增加。

二、缺乏正确的挫折体验,对困难和挫折缺少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度

许多学生一旦进入高三,突然间就会将学习的成功(具体表现为考试分数)看得高于一切,不允许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丝毫的退步,一旦某次或某几次考得不好,便耿耿于怀、备感失落,在挫折面前或者蛮干,或者放弃。这在我们非重点中学的成绩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中,情况尤其严重。

三、没有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绝招”是很重要的,而一部分同学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只是服从于、依附于老师,一旦没有了老师的指挥棒,就乱了方寸,有的就盯着同学,今天向张三学一点,明天向李四讨一点,结果也只能是“邯郸学步”,迷茫中成绩已是悄然滑下。

客观方面:

一、外界期望值过高

这一部分学生一般都是原来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基础相对较好、成绩较优秀的,外界(家长包括学校的老师)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有一定精神负担,一旦没取得好成绩,他们就可能会饱受思想压力的折磨而失去学习兴趣,滋长消极情绪。我的课代表小珂,前期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中,在专业高考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很自信的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落在了别人的后面,于是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一度非常消沉,要辞去课代表的职务。

二、不被理解

在一些人眼里,好学生必须永远是好学生,一次没考好,可能被认为是偶然,第二次又没考好,就可能招来怀疑、猜忌的目光,往往是被老师父母追问是不是有什么“其它事”分心等等,这时,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极有可能把自己的心锁起,与外界对立起来。

三、唯分数论高低的落后观点

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多年来,我们的唯分数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待学习成绩的心态。这是一个家长、学校、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这些学生中出现厌学现象不是偶然的,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考试中出现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形成某一阶段的恶性循环,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努力帮学生解开这个心理上的结,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

具体讲,我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承受方,必须正确看待分数,同时树立“解决问题靠自己,我能克服困难”的信心。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分数不能代表一切,更不是评价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

在具体的心理辅导中,我告诉这些学生,生活中并非永远充满阳光,“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多一份从容与大度,寻找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试,认真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不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找出解决的办法,不能让它成为困住自己的一口井。

我还建议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一个恢复自信的小计划,以一次测验或月考为基点,争取小幅度的提高,让自己每次考试都能感觉到进步。这非常利于消除焦虑,恢复自信心。而我具体的教学实践也最终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可取的,这些暂时感到迷茫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自信,找回了心灵的宁静与心态的平和。

其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施动者,我留心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

每个学生都各有特点,想法更不相同,作为教师,我尽量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才能找到根源,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解开心中的死结,从而重新树立信心,培养学习成功的体验,逐步走出厌学的困境。

前面提到的课代表小珂,针对她的情况,我一方面在作文、随笔(我针对高三学生使用的一种练笔方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批语中给予点拨和引导,使其能正确看待一时的成功和失败;同时,我又多次借和她探讨班级语文复习计划的时机,跟她谈论语文的复习方法与策略;每次测验后,试卷发下来,我总有意无意地走过她的桌边,随手指出她试卷中很有代表性的得与失之处,恰当点拨,话语不多,却效果极佳。很快,小珂的文化课成绩开始稳步提升,她最终丢掉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走出了消沉、焦虑的心理阴影,重新开始了紧张而又自信、快乐的高三学习生活。

再次,我认为,家长(往往代表着社会)必须用正确的、理性的方式关爱学生。

高中的统计学范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统计学 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切可以概括为职业教育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素质教育的特点一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要知识与技能、能力并重。社会经济统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广,实际操作性强,教学过程便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合理知识结构,良好心理素质和交际协调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群体 。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做到:

首先,“身教重于言传”,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提高素质的是教师本人。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学生的表率,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事业心,高尚的师德品行,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循循善诱的教学作风,为人师表,并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给予他们或直接明朗,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否则,单一的说教或仅凭教师专业水平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榜样。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面对的是新时期思想活跃,走向成熟的青年,就更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广博的交叉学科知识、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善于并且能够准确表达这些知识,也应当能够熟练地运用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

其次,要加强并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教学形式,而在知识与能力两者关系中,知识虽然重要,但学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能力,知识要转化为能力还要靠思索、靠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中,虽然一再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但依然有许多教师的教学依然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上,满堂灌的教学,死记硬背的考试,实践环节缺乏,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却很欠缺,也做不到将知识“内化”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心理品质,进而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注意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统计学课程是高职高专财经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和改进统计学的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视教师的备课、讲授和课后辅导三个环节

教师备课要首先学好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确定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思想性、实践性,还要有趣味性。 统计学课程教学要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统计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本门课程的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信息;学生可在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未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数量分析的基础。例如,教师在讲到“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时,有意识地列举出反映国民经济实力的基本指标,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又对他们进行了国情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看到我们国家的优势和差距,能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讲到“动态数列” 时,运用自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以来的各个时期国民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们在学习研究事物发展变化基本方法的同时,又看到了祖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绩;讲到“统计指数”时,结合我国股票价格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等指数的编制以及运用情况加以介绍,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增加学习兴趣,进而更准确、牢固的把握知识,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素质。课堂讲授要在力求语言准确、简练、深刻、生动、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板书工整美观的同时,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深入,教师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脑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并采用启发式、比较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分析或与他人辩论,针对有关问题冷静、认真的思考从而获得对有关知识和问题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并找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从事实际经济工作所必须的表格设计、信息处理、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创造性决策等多种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见解,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调查方案设计”之后,布置学生设计有关市场调查方案 ),此外,课堂教学之后的辅导要及时跟上,做到不遗留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第二,重视实践教学,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开展教育与行业对话,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统计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生活的千变万化和纷繁复杂,决定了统计教学不能只局限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布置一些与实际经济工作相关联的作业、思考题,搞些模拟实验等。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采用新一代学生更喜欢的、也更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方法。走“与统计实践相结合、与统计科研相结合、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在做中学” 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它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也不再按传统的教材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工作内容来确定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景,组织教学。学生是在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接受教师设定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此为目标进行主动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退居幕后,只起到咨询和辅助的作用,学生是演员,在前台,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知道实际工作项目和流程,掌握具体要求,这样才能设计合理的情景,提出恰当的问题,适时进行调控,进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法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使得学习主体得以持续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重现与锻炼,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好方法。例如,结合“统计调查”一章的的教学,布置学生做“城市客运交通客流量调查”、“高校特困生基本情况调查”等,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独立思考并组织实施各种调查,从调查表的设计,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汇总,到最终的分析和预测,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早日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工作有个感性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咨询和辅导,对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教师应有细致的点评,不能放任不管。

第三,重视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特点,调整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许多由于当初考取的学校、专业不如意,在入学后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困惑等问题。另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低年级的学生仍带有一些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基本功较差,但比高年级的学生容易尊重和服从教师,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心里,因此,教师授课应当紧紧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内在逻辑性,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资料查阅和独立自学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高年级的学生则比较自信,具有一定的学习基本功,独立性、自尊心都很强,对所学知识已有选择,对授课质量也能有评价,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发送足够的信息量,授课内容更要充实、拓宽,要联系实际,方法也应当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将授课内容快速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子系统。

第四,重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更新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学科特色非常显著,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应用性;既有归纳方法论,又有演绎方法论;既有较高的数学要求,又有较系统的应用学科背景要求;既讲究严密性,又强调灵活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统计课程教学应当以培养综合统计应用技能为主线,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两大部分知识――统计基础知识(包括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如统计调查方式、统计整理的方法等)和统计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识(包括综合指标法、指数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抽样法等)。注意将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有机融合起来,并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各自特点,强调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努力形成“以方法应用为主,以方法原理为辅”的教学特色。培养学生通过对现象的量的分析判断,进行质的鉴别的能力。

第五,重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统计课程的的积极性,提高统计教学的效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投影仪、摄录机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纷纷登场,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增添了许多生机。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给统计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许多原本枯燥、乏味的统计概念、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后,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味,有助于使学生产生愉快积极的心态,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掌握先进运算手段是新时期对财经类人才的要求之一,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结合统计学的教学加强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如应用EXCEL,SPSS等软件的能力的培养。

综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教师应当根据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统计学的学科特点,联系经济工作实际,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改进和提高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国家培养出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