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笔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笔记

传统文化笔记范文1

关键词: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美传统节日是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发展起来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将对中美传统节日进行了比较,以此对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一、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

1.1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

中美主要传统节日中的某些食品都具有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首先,纪念意义,或纪念某些事,或纪念某些人。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为国而死的屈原。在美国,感恩节吃火鸡是为了纪念先民勇于开拓的精神。其次,具有象征意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的月饼香又甜”。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人们边赏月品尝月饼,边思念亲人,圆圆的月饼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成了中秋节的象征,也是家庭合乐,美满团圆的象征。在美国,2月14日是美国的情人节,一提到情人节,人们自然会想到巧克力。在这一天,不论是恩爱的夫妻,甜蜜的恋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会赠送巧克力,表示关怀。于是在美国人们的心里,巧克力当之无愧地就成为了幸福美满、温暖甜蜜的象征。

1.2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饮食所占比重不同。“民以食为天”的古语反映出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特别是节日的饮食,更是重中之重。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小年要吃灶糖等。饮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在美国传统节日中,庆祝、纪念的活动占比重较大,饮食习俗所占比例就小得多。相比较吃什么食物,圣诞节时,圣诞树、圣诞老人和圣诞贺卡则更具代表性;感恩节时,举行游行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二,合餐制和分餐制。中国人庆祝节日时,大家喜欢围坐在一起用餐,而美国人庆祝节日时,常常采取分餐和自助式。第三,节日食品反映的内容不同。在我国,传统的节日食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除夕夜吃饺子,意为财源广进;南方人过年吃年糕,意为年年高;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招财进宝等。而在美国,节日食品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节日通过庆祝的方式表达信仰,交流感情。

二、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比较

2.1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共性

第一,进行前期准备。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来临之前,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都会提前进行购,准备好所需的食品。第二,庆祝活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人们都会在节日期间进行户外庆祝活动,如中国的舞龙、舞狮、闹花灯、猜灯谜等等,美国的复活节游行等。第三,聚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不论是中国春节的年夜饭,还是美国万圣节的化妆舞会,人们都喜欢用聚会的方式来庆祝节日,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2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庆祝节日的活动方式上,中美两国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人在庆祝节日时,往往表现的更为含蓄和内敛,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中秋节赏月以寄相思,重阳节登高望远等等。与美国人全民狂欢的活动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用静态的方式来庆祝节日,表达美好的愿望。其次,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庆祝节日,重视家的概念,讲究阖家团聚。特别是像春节和中秋节这样重要的节日,很少会邀请外人参加,大都是家庭内部成员,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佳节。然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通常会把节日活动看作是是发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最好平台。在节日期间,人们会打破社会的束缚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不分长幼,不论贫富,尽情狂欢。

三、中美传统节日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3.1集体主义和个性张扬

中国几千年来都处于封建农耕社会,而农耕劳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而且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儒家思想的统治之下,推崇社会有序和谐,提倡个人要对群体忠诚,因此形成了注重血缘和家庭、强调团圆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当中国的春节来临,人们不管离家多远,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与中国不同,美国的节日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贡献,崇尚和追求个体的价值。他们推崇“人性”和“自然”,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主义。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无所顾忌地疯狂唱歌、游行、跳舞,充分张扬自我,毫不在乎他人是否感同身受。

3.2 农耕思想与宗教思想

中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因此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状况的岁时节令自然格外受到重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土壤。例如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来源于岁时节令。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便把希望寄托于神灵,逐渐形成了祭天、祭祖等节日活动,例如春节前的祭灶神;中秋节的祭月神等等。而美国的传统节日透露出一种浓浓的宗教文化色彩。无论是节日的饮食还是节日的活动,无不带有浓浓的宗教色彩。例如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复活节是耶稣受难后重生的日子。人们在复活节互赠彩蛋,因为彩蛋象征着耶稣的重生。而复活节吃烤羊肉是为了纪念和感谢耶稣为洗刷人类的罪恶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3.3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现代思潮的显现

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传统的烙印。虽经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节日的传统性有所减小,但节日的骨血里仍然强调宗法、家族和集体等传统观念。“亲情”和“团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永恒的主题。相反,在美国,现代思潮则是影响美国节日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经过漫长的传统社会,人本主义对美国人民的影响较深。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思潮的特征,更注重挖掘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追求个性的张扬。“浪漫”、“狂欢”和“个性张扬”是美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体现了现代思潮对美国节日影响。

四、总结

中美两国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内容和社会传统方面的不同,使得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节日文化作为中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能帮助中美两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友谊和建立互信。

参考文献:

[1]于桂敏,贺丽励.中美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2)

[1]李子银.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J],科教文汇.2007(4)

传统文化笔记范文2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现如今数字化的网络多媒体时代,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运用、新思想不断发展与丰富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纵观现代社会,艺术设计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地铁还是街道等建筑,艺术设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艺术设计包含着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是艺术累积和创新思考的结合成果,所以,如需要传统文化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则需要将传统文化植入设计者的内心。设计者应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民族的、的、美学的、风俗习惯的一些生活元素再结合现代的、前卫的、科技的技术加以合理的分解、重构、加工、再创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精神内涵,从而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有灵魂、生命力和中国特色。同时,在现代设计中,结合传统文化也是融古通今,人性关怀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多文化并存,人与自然、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实现。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下是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的相关研究,内容如下:

1传统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乃民族之根本,如果文化断绝,则民族会名存实亡。在中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存在的断层较大。例如,我国目前的老一代,虽然有不少老者掌握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掌握着传统文化精华的老一代逐渐稀少;我国的中年一代目前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的中坚地位,但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遭遇了我国文化缺失的那段时期,虽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地了解,但是缺乏全面且清晰的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青年一代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但他们自出生时期,就已经处于文化断层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存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或者存在严重的误解。因此,对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传统文化应渗透教育的方方面面。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1高校学生的设计理念需增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是经过考前的突击学习才被录取的,因此考生在进高校前可能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设计训练,导致目前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对设计缺乏概念。目前,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课中,大多数都是使用绘画理念来引导学生设计,学生在完成设计作业时大多只能想到素描以及笔触等概念,整个思想被绘画观念限制住。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儒教、道教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显示了时代的特色。尽管“设计”的概念传人中国的时间并非长久,但中国古代文化曾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可起到增强学生设计理念的作用,能给予学生启示。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2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累积不足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由于艺术中大部分的学习课程都是西方艺术教学,中国传统艺术教学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导致不能领会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导致对传统文化没有兴趣;年轻的高校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认识程度不高,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了解也不足够。因此,无法给予学生有关传统文化较好的教学指导。一般意义上来讲,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者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是合格的文化传播者,如中国的艺术设计者设计出世界水平的优秀作品,那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中国的艺术设计者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内心有传统文化的根基,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艺术,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设计、审美观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了解我国民俗文化、传统艺术风格以及美学知识文化等。

2.3高校学生的设计水平还需提高

现如今,我国大多高校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都较为被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作品时常常在对艺术设计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别人的艺术作品进行模仿甚至抄袭,以至于缺乏创新性。学生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别人的作品并深入理解,将其吸收后成为自己的艺术累积,然后在此基础上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创造能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作品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艺术作品含有的文化审美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创造性,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并加强设计作品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感。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如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设计区别;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创作素材,作为其文化累积;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富含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

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3.1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了解传统文化内涵

(1)多媒体应用。如今,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随之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学习课堂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可向学生展示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图形、文字等;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所展示的图形内涵与一些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给予学生启迪。例如,使用富有寓意的荷花根据其古诗词中所描述的特性,结合现代社会情况,设计出响应“反腐倡廉”的海报;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图形或者符号角度人手,为学生们讲解其构图的含义和基础,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创造出富有深度和寓意的符号或构图设计,并写出相关说明作为作业。

(2)实景教学。当学生和教师外出采风时,教师可以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如古代的房屋建筑的色彩和建筑特点以及其相关图形的寓意,使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

(3)切入传统文化设计。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所见到的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并总结出作品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体现的,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可将学生平时的作业或毕业设计作品加入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传统文化。

3.2传统文化概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教学

想要整体提高中国设计水平,仅仅模仿是不足够的,这需要设计师在借鉴别人艺术设计成果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我国艺术设计作品更具有创造性和竞争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情感。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情感:

(1)在教学过程中先入为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些代表作,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组织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思考,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可以主要分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鲜明的一些代表作品;详细介绍代表作的历史背景、地位、内涵等;鼓励学生按照某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图形或者文字进行思考和创作;针对学生的创意,可给予学生评述,让学生对创作的把握程度进行评估;教师在教导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构成规律,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了解传统文化元素适合表现的相关题材。

(2)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设计理念时代性。现代设计所注重的性质和形式的主次关系以及设计者的个性,在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使其学会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所结合的成果作品必须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要求学生关注类似作品,如流行文化中的传统因素;让学生留心观察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市场效应;让学生学会在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组或改造。启发学生对此进行探索和思考。

3.3丰富教学方式

设计教育应注重教学和研究以及实践,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改变教学思维观念的情况下,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更加了解。

(1)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可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创意,教师给予其改进意见;教师提出自己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创意,让学生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思想互相探讨。最后,老师对所有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

(2)课题形式。课题形式教学具体方法为:教师设计课程的题材以及表现方式等,组织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对其进行创意思考;教师设计一个课题,然后组织学生自由选择表现方式对其进行创意思考。课题形式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发挥创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让学生自由的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拓展创造思维空间。

传统文化笔记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7-0128-02

当前的高中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学生文学科能力的提升带来障碍。比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未能给学生带来明确的阅读理念,没能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阅读课外文本的方法等,从而使课外阅读沦为一句空谈。即使少部分学生有阅读课外文本的意愿,也会因为方法不当、阅读指向性不清晰而出现只是追求精彩故事情节等舍本逐末的阅读倾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讨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

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是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的一种收获,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课外阅读过程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积极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指导学生主动联系课外与课内,让恰当的课外阅读素材为学生拓展思路和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涵,加深理解程度。例如,当接触到《红楼梦》的选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红楼梦》原著,找到相关的章节,探索选文的人物关系与历史背景,从而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其二,课堂教与学的方法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得到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语文课堂的主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而这种方法很显然是无益于学生发展的。为此,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可以从课外阅读教学入手,营造更加互动和民主的教与学氛围。例如,当进行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指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课外阅读和感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完成对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快速“阅读”,利用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使学生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赤壁战场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这种独特的课外阅读中,学生会形成极为直观的历史意识,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从而深入体会作者苏轼创作此词的主旨与技巧。

二、语文阅读思维的发展

依靠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取得较大发展。事实证明,学习过程除了不懈的努力之外,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也十分关键。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培养问题,使学生能够逐步达到在阅读中自觉运用的程度,从而带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整体阅读思维,即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自觉运用更加系统化的分析思维,而不是只理解一段话中的只言片语,要使学生从整体有序的文章脉络中系统分析其内容和思想等。下面以课内文本《祝福》为例,对此问题进行简要说明。假设学生第一次阅读该文章,接触该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时,应当从整体上对人物做出全面分析,而不是只抓住一个方面或一个特点。如在外貌描写中文章写道:“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祥林嫂最初来鲁镇的时候“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黃,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两种描写产生鲜明反差,即是对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的生动诠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运用比较思维体会这种描写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在面对具体事件时的细节描写等,均应当成为阅读时关注的要点。这篇文章如此,推而广之,其他课外阅读文章同样如此。总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面对课外阅读文本时,具有比较思维和综合阅读思维,具有系统的全面的思考能力,同时注意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逐渐形成文本分析的大致思路,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记录或笔记,以便在接下来的深入思考中有章可循。

三、良好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取得较大发展。在高中阶段,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重点内容,二者虽然各具独立性,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笔记,笔记记录内容不做硬性要求,可让学生随意记录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者文章优秀句段。接下来,学生便可以借助笔记进行充分理解和记忆,将这些难得的素材融入写作中去,按照写作主题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积累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定期进行写作素材的相互交流,使自我素材库得到充实。另外,关于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也应当与写作直接关联,教师要注意到历年高考写作命题的走向,作为一种参考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文本做出选择,使学生的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都能得到锻炼。举例来讲,近些年来高考写作比较关注一些时事热点问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读物时,可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时事热点评价式的文本。学生处在此类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下,能够更顺利地进入热点事件分析情境,利用多篇文本的不同表述方式提高自我时事热点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

四、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动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了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时,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反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书籍,给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养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对《论语》中文化知识的渗透,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论语》时尝试找出对自己有启发的经典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分类,以便在写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经典有所引用。而在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诗句,体会传统文化情感及内涵,并将这种认知拓展至更大范围,从著作、作者、学术领域、历史时代多个角度进行主动的探讨。

传统文化笔记范文4

一、读经教育在当今学校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尤其是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年代,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人精神没有支柱,文化没有功底,人格没有内涵,中华文化几乎出现了断层的危机。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实际教育中,常常发现学生们的言行举止让人很忧心,没有集体意识,没有谦让之心,总是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为了让他们能更多地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名知书达理的有用人才,我开始尝试在我任教的七年级选取两个班级开始读经教育实践。

二、一个班主任开展读经教育实践的历程

(一)活动一:聆听圣人教诲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经典的认识,调动他们自觉阅读古代经典的积极性,我针对近期班级学生之间矛盾较多的现状,给两个班的学生开了一次题为《聆听圣人的教诲——孔子的交友之道》的专题讲座,以帮助学生走近经典。没有想到的是,听了我的讲座后,学生的反应强烈,纷纷在日记中写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今天听了老师讲的关于孔子的交友之道,让我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如何在不同的年龄交到益友。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呢?就像孔子所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好朋友应该正直、体谅,知道多方面的知识。——摘自王娅日记

(二)活动二:品味经典

借助讲座的东风,我精选了《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品读,并能够多背诵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写读后感。渐渐地,静坐一隅看书的学生多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读后感记录了他们这一段时间里真实的阅读感受。

自从我开始读《论语》之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它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怎样孝敬长辈,怎样做个有君子风度的人,怎样做个守信用的人。礼的运用,以和谐为重。但是不能大事小事都只顾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节来节制和谐,是不可行的。——摘自滕芳汝的读书笔记

(三)收获与启发

古代经典文章经千年历史的沉淀,给后来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其中既有振聋发聩的充满睿智的思想,也不乏惟妙惟肖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读物。而且这些文章大多篇幅不长,文笔洗练,特别适合初中生运用零散时间学习。在读经实践中,学生的日记、读书笔记、读后感以及上课的表现都在说明,诵读经典是一件十分可行的事情。

1.在学习上的进步

通过诵读经典,学生的学习方面的进步很大。他们不仅语文成绩进步明显,而且学习能力显著增强,课前主动预习,对课堂教学的接受能力也显著提高。在平时的考核测验中,学生们成绩让人满意,在同年级段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由此可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诵读经典,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对他们的学习有值得肯定的促进作用。

2.在生活上的进步

我进行读经教育实践的这两个班,学生的日常生活过得比别的班的孩子更加充实。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经典文化在道德方面的熏陶,而且孩子们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浸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气质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班级里大家团结和睦,学习生活稳步提高,日常管理整齐有序。这两个班经常获得学校的各项奖励。

3.在阅读写作方面上的进步

通过诵读经典,学生们大多都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阅读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我和家长达成共识,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继续加大阅读量,扩宽眼界,增加知识的积累。同时,有读便有感,学生们的写作欲望也空前高涨。广泛的阅读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意可表,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优于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作品有多篇在语文周报和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在市阅读大赛中也有多名学生获奖。

三、结语

传统文化笔记范文5

在作者眼中,百多年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现代人思维的根基尚可商榷,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譬如:在论及“天人关系论”时,他肯定了该理论中包含的人文情怀;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问题也属于法里含情,有其合理性;现代人以科学的标准量度宗教,他则提出专注于研究人类精神与情感生活的宗教亦属于科学;对于人们崇尚理性的科技思维方式,作者则觉得传统文化中以直觉的智慧去认识世界也有着可取之处;有些人用西方理念为标准误读中医,作者却盛赞中医为“国医”,将其视为具有一套望闻问切系统的内观解剖学,应保留其主体性。

对于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力图使之大众化的某些做法,作者则不循惯例,认为对小众的文化不必苛求其大众化,最佳状态应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于“人文化成”,即“以人为本”。以两个层面去体现:“以史为鉴”与“以天为则”。楼先生通过梳理《周易》《诗经》《尚书》《韩诗外传》等典籍,总结出“天”在华夏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他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他把人文关怀视为情感的投资,认为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应当提倡科技伦理。他觉得科技创造要用人文精神作为指导,否则盲目实现一些科技目标,未必不会给人类带来负面效应。

作者突破了现代人审视中西方文化的惯性视点,强调儒家“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认为西方科学重在探索“物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旨在追寻“人道”。一个是以“物”为根本,另一个是以“人”为对象。侧重点不同,各有短长,不必厚此薄彼。而应该择善明用,并序兼容。

传统与现代,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是非此即彼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对象,国人对于中华传统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消弭。传统文化的精神、逻辑思维方式不断受到国人质疑,其主体内容在现代人的错解与误读中离我们的生活似乎渐行渐远。楼宇烈则主张要“做传统文化下的现代人”。他直言,一个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国,才更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相融互补而成,同时融摄了其他思想学派的精髓。治心以佛,治身以道,治世以儒。传统文化充满正向力量,譬如:礼、义、廉、耻等文化因子在现代社会尤为匮乏;华夏文明的“致中和”等思想,在这个交流与竞争并重的时代下,更有着积极的文化探究与推广意义;传统书院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学为主与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仍历久弥新。

编辑通过对老人的讲座录音、学术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等资料的整理与汇编,娓娓讲述着这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见与思索,努力搭建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桥梁。传统文化的希望何在?楼先生的答案宛若空谷传音:“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东西方都在回归传统,二是向东方文化靠拢。从这两大趋势看,中国回归传统文化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楼宇烈 著

传统文化笔记范文6

关 键 词:中国传统视觉元素 产品设计 应用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我国人们形成了特定的生活习惯、审美取向和文化认同感。传统视觉元素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掘优秀传统视觉元素,探索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将优秀的传统中国视觉元素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让现代产品设计富有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特性,让产品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是让中国特色的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1中国传统视觉元素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非常丰富,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在中国传统的建筑、雕塑、绘画、文字、日常用品及生产工具上都有体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色彩和材质,均可称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在造物的过程中的艺术体现。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视觉元素,不应该狭窄地定义为宣扬民族主义。在传统建筑、著名历史人文景观、民俗节日用品、手工艺、服饰、特色食品、传统戏曲、乐器、体育项目类、图腾、吉祥物等方面都有优秀的传统视觉元素,具体到物的形态元素层面,可以分为中国传统造型、中国传统色彩、中国传统材质几个方面:

1.1 中国传统造型

中国传统形态的特点是奇巧方寸、平中出神、平中生韵、宜设而设、精在体宜,中国传统的设计总给人感觉不失为大气,不拘泥小节。从细节部分延伸到整体气质,以物质的东西展示精神层面的本质。往往一个精致的小器物所容纳的华夏精神是非常广阔的。中国传统建筑、绘画、雕刻和工艺美术中的形态,如斗拱、瓦当、陶瓷、玉器、明式家具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明式家具以其考究独到的选材、科学合理的结构和舒展的线条为特色,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明式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

1.2 中国传统色彩

从黄帝开始历尽禹、汤、周、秦等,帝王们以五行(水、火、金、木、土)对应五色(青、白、红、黄、黑),并以五行相克的天道循环理论来选择自己的崇尚的色彩,并且赋予色彩贵贱、等级的区分;中国人在儒家推行的“礼”制色彩规范中以“五彩彰施”创造重彩为主的色彩观念,隋代百官穿黄袍,施行“品色衣”;唐代则又将黄色置于崇高无上的地位,规定除了皇帝穿黄色衣外,世人不得以黄色为衣;唐代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由原来卑贱转为高贵;宋代以紫为贵,清代复尚黄色、红两色,紫禁城用大片的红色黄色作屋身,黄色作屋顶。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喜庆、吉祥的含义。中国红、银朱和朱砂等系列红色是中国色彩的一大特点,传统艺术在色彩的创造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色彩的多样性,地域的鲜明性,金银的巧用化等方面。例如以“浓烈煽情的对比法”和“温情含蓄的调和法”最具特色,浓烈煽情的对比法中如红与绿,蓝与黄的强烈反差来营造一种对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银的间隔安插起到丰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点式、满地式等;温情含蓄的调和法以相似,近似,同一的色彩配置经过不同的色彩面积和方位的安排,产生温情而含蓄,雅致而恬美的装饰效果 。而中国宗教色彩主要以金、橘黄、朱、蓝为主色调,其中安插了银(白)、绿等色调,彰显高雅华贵。

1.3 中国传统材质

中国传统的材质有陶瓷、玉石、丝绸、剪纸、漆画等。六朝时期的青瓷,因其釉中含有较多氧化金属物氧化铁,在氧化焰中烧制成黄色,在还原焰中制成青色。六朝的青瓷产地主要以浙江地区为中心,有代表意义的事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青瓷的造型多种多样,已开始取代铜器和漆器在日用品中的地位;青瓷的主要品种有:壶、尊、罐、碗 、杯、盘、灯、炉、水注、魂瓶、唾壶和虎子等。陶瓷在中国传统材质中具有重要地位,隋代制成各种生活用品的陶瓷,其品种比六朝更为丰富;隋代器皿造型和六朝时期有明显变化和不同特征,出现了“龙柄双身壶”新品种。民间剪纸的审美意识是变形的,不求真实,善于夸张;不合透视,形体变形;不求物件形态毕肖,只讲简练传神;不求四肢齐全,讲究随心达意。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纹、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唐三彩。此外也有涂蓝色釉的,出土数量甚少,故较珍贵。因此,虽然称之为三彩,实际上那个并不限于三种色釉。

1.4 中国传统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里的吉祥符号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人类天然有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祥平安的医院。吉祥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先民们对人类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迷惑和畏惧,以为是魔鬼侵入体内作怪,需要借助某一物或神帮助驱鬼逐妖、消灾灭害和保佑平安。因此,人们举行宏大场面的仪式,创造出他们认为能够保佑人们的符号和形象,作为家庭、氏族的保护神,这种具有神秘宗教背景的图案形象就是图腾。

中国传统图案和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以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文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谚语等为题材,运用谐音寓意、象征、会意和吉祥用语等不同手法来绘成图像纹样,表现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愿景。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情感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图形和吉祥含义通过一定的美的形式的结合。

2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设计正走向世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制造技术的提高,工业化大批量制造的产品的统一性和用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代化背景下制造的产品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体现的价值越来越突显。优秀的具有中国精神的产品,能让产品融合中国传统的视觉元素,让产品更能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使用方式和审美偏好。

2.1 应用传统纹样进行装饰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应用于许多优秀的产品外观设计里。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其火炬的设计方案以火炬接力标志、主题口号、核心图形和色彩为基础,以凤纹、祥云为创意来源,与北京奥运会景观系统协调一致。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的亮相,联想正式推出了全球首款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这是中国制造企业第一款以奥运会火炬接力为主题设计的笔记本产品。联想这款与奥运火炬相结合的“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的外壳以象征千年中国印象的经典的“漆红色”色彩和“祥云”图案交相辉映,视觉效果冲击力十足,见图1。

2.2 从传统形态中获得产品造型灵感

中国视觉元素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有直接应用、提炼形象应用以及将传统的形态赋予新的材质、新的色彩加以表现,赋予产品新的功能。人们在感知这个世界时,形态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人们在认知新的事物时,往往会跟头脑中潜意识的符号进行比较。熟悉的形态、似曾相识的感觉,都能让增加产品对用户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所以设计师需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优秀的形态,研究传统形态和用户的记忆、经验之间的关系,将传统形态转变为优秀的现代产品设计。

2.3 传统色彩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虽然传统色彩的等级观念在现代已经不复存在,但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赋予色彩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内涵已经深入人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会专用色彩,既能体现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又能体现现代北京的气息。这六种专用色彩分别是: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长城灰和玉脂白。传统色彩对于现代产品的色彩设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随着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研发和普及化,新颖别致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电子产品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的原理和思想也是企业打造形象、提升客户印象的途径和手段。中国创造的核心理念,也必将带动和传播更多的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产品设计。三星公司2011年第一次完全面向中国消费者定制的“红韵”液晶显示器产品,从市场反响看,非常受中国消费者欢迎,见图7。很多跨国制造企业非常重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了适应中国本土的市场情况和消费者的喜好,推出中国定制的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产品。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以中国消费者为中心,研究开发本土化的新产品,打造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消费者带来特殊的使用体验。

3.结语

中国正从全球制造大国向全球创造大国转变,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越来越受重视,设计开发出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的优秀产品,巧妙应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视觉元素的应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大胆使用富有中国特色的造型、材质和色彩,迎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成功、吉利和兴旺等意义象征。完美呈现了“中国精神”的华美与高贵,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更给人吉祥喜庆之感,给中国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RW2013-46)”(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NO. RW2013-46)”

参考文献

[1] 何庆艳.中国传统色彩及其在新中式风格居室中的运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147-148.

[2] 安雪梅.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10年,12期:p105-107.

[3] 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2004年,17期

[4] 杨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现代的设计语言——论酒包装中的传统吉祥图案设计[J].社科纵横,2007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