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1
一、锦州市农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这里所说的农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水产养殖)。比较普遍的一个提法是大农业,实际上大农业是在广义农业的基础上,农业内涵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这里还要说明两个概念: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我认为,所谓传统农业,就是在传统生产观念、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管理体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所谓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的,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锦州市在稳定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我市农业结构分布是: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其中种植业:92.08亿元;林业:12377万元;畜牧:1150427万元;渔业:250328万元;服务业:26951万元。种植业总面积635.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497.1万亩,其中,玉米:407.6万亩、小麦:1.23万亩、水稻:63万亩;经济作物:60.2万亩;菜田:13万亩;水果:116.4万亩;设施农业:130.58万亩。
从以上情况看,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效果是显著的。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按照建设我市现代农业的总任务,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和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特别是随着结构的调整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是:
1.农产品市场发育滞后,对市场的动态性、潜在性把握不够,产销脱节、种植业结构调整盲目性较大问题依然存在
2008锦州市粮食总产量210.62万吨,其中玉米:171.65万吨,小麦3.68万吨,水稻:35万吨;经济作物:11.25万吨;蔬菜:683.16万吨;设施农业:529.37万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盲目从事。具体表现一方面是农民跟风现象严重,从而盲目发展多种经营,弃粮转产,一些本来适宜种粮的也转了产,却不在精耕细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加工转化上做文章。当前不少地方的多种经营,依然停留在“小而全”上。多种经营不等于经营多种,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确定经营项目。
2.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意识不强,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
锦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农业品牌的创建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滞后,农产品出口创汇渠道不畅通;锦州市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作为产业化、规模化载体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还不足,带动能力弱。
3.二、三产发展缓慢,剩余劳动力安置渠道不畅通,农民收入结构有待改善
锦州市农产品开发后劲不足,初级产品、普通产品依然占多,去年我市农业总产值236.09亿元,蔬菜产值71.12亿元,水果产值13亿元;设施农业产值63.87亿元。但是深加工产品、特色产品、高端产品少,利润空间有限,使得二、三产发展缓慢。
4.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平台作用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新技术和国内、国际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致使农民盲目赶行情,造成农产品滞销、低价现象严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有待调整完善,政府引导型产品的生产鼓励政策欠缺;“形象”,“面子”工程依然存在。
三、对锦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1.农业结构调整应树立战略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服务意识
一是树立战略意识。根据当前市场需求,要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去考虑,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决定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的自。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解决当前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四是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增长能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五是要从信息、技术、流通三个方面作文章,树立新的全面的服务意识,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好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整合锦州市农业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
一是要整合我市丰富的农产品、旅游等优势资源,大打科技牌,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二是要加大科技示范的力度,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支持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我市龙头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用率,推动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2
民以食为先,作为豫北产粮大县,安阳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紧紧围绕“稳定面积,主攻单产,调优结构,搞好示范”的思路,依靠政策驱动、服务促动、科技带动、农户联动,战胜了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来之不易的粮食九连增。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12989.8万平方米,较上年增加626.98万平方米,增长0.56%,平均每667平方米产408.4千克,较上年增加6.8千克,增长1.69%;粮食总产69.22万吨,较上年增加1.54万吨,增长2.28%。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打造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安阳县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提升农业,用品牌化战略经营农业,大力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新型现代农业基地。本着“积累经验、探索模式、政策倾斜、示范引领”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高科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现代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四个集成示范区初具雏形。
三、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就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安阳县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工作。
一是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坚持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土地流转面积20677万平方米,占耕地总面积的29%。建成了吕村、辛村、曲沟等12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在吕村镇建设了安阳县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搭建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效农业面积6069.7万平方米,先后建成了吕村绿康、天康、崔家桥清河,北郭沃森、柏庄芦笋基地及贝尔春天休闲农业观光园等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2个,其中绿康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荣获“农业部蔬菜标准园”称号,洪河屯乡三个村133.4万平方米耕地成功实现了集中统一规模经营。安阳县也因此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
二是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自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安阳县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0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57家,注册资金达到3.5亿元,入社会员8万人,带动农户14万户,社员因入社每户年均增收3500余元。去年9月15日,全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场会在安阳市召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3
一、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
规模效益初步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业规模经营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苏锡常地区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体时间从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达,农民“离土不离乡”到乡镇企业工作,先是把农田交给亲戚朋友代耕代种,逐步发展到交给种养大户包括外来大户种植。第二次是淮安等地的结构调整连片种植。大体时间从19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这一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粮食压力减小,农民希望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增收的需求迫切。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少地方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把农民的承包地反租过来,再重新发包给种养大户,积极推广连片种植。第三次是全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2006年以来,全省各地按照统一部署,大力发展高效外向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突破33.3万hm2,占比提高到27%,高效渔业面积达17.3万hm2。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2003年起江苏实施500万农民由农到工的转移工程,全省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左右,目前从事非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超过60%。此外,江苏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入挖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科研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潜力,推动科教研究机构面向市场,加强与农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挂钩,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使一批应用范围广、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同时,还深人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让科技人员投身成果转化第一线,帮助农民增收增效、得益受惠。如徐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项目区明确一位农业专家负责科技推广工作,责任、权利与经济利益挂钩。项目区共推广30多个优良新品种和2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非项目区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350元。现代农业还带来了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方式,使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向天”的传统农民形象,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应运而生。
资本投入量逐渐增加。省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安排相关经费3.8亿元,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为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全省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信贷、土地、财政等优惠政策予以支持。2006年,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节会招商,无锡市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各类农业项目203个,投资总额达24.1亿元。近几年,无锡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累计达50亿元,为现代农业发展注人了强劲动力。江苏阳光集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毛纺大王”,销售已破百亿元。从2002年开始,阳光集团陆续投资6亿元,在绿化苗木产业上干了两件事:一是与北京林业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联手,将最新科研成果产业化;二是将目光投向西部林区丰富的种质资源,通过新的繁育方法,实现特有珍稀品种的市场化。几年的快速发展,使阳光成为全国最大的由企业投资的绿化苗木基地,为企业赢得了超过毛纺主业的可观利润。
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期注重网站建设,形成了以江苏农业网为龙头,省、市、县农业网站全面联网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近年来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大胆探索农业信息服务的新途径,构筑以国内外农产品信息为重点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体系。以“江苏农业网”为龙头的江苏各级农业网站以及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辅助项目的“万户信息机”,与传统媒体合作,共同开发国内外农业和农村经济、科技、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同时还推进了新的、充满活力的农产品网上销售,目前,苏州、徐州、盐城等市和仪征、丰县等地的农产品网上销售走在全国前列。
出现了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推进,迅速培育壮大了龙头企业。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超过4000家,一批骨干型、出口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如“苏果”、“雨润”、“阳光”、“京海”等企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2007年全省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及带动农户数分别增长15%以上。最近,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表彰了一批2007年度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二、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虽然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一,多数农户经营规模偏小,投入能力、利用科技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影响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科技研发力量不强,农民素质偏低,先进技术与管理的推广应用速度不快。农业科技力量比较薄弱,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一直是影响江苏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现有的农业科技主要是以动植物产品为研究对象,与现代农业结构相比,研究领域过窄。当前在加工技术、环保技术、农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等十分薄弱甚至缺乏。由于农业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使得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之间的结构具有同构现象,且层次较低。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农业的经营管理也效率不高。
第三,投入不足,资金分散。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投入,特别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近年来江苏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由于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对现代农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由于投资农业资金需求量大,收益见效慢,对所选项目要求又比较高,要在面上推开有一定难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项工作的难度就更大。
第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相对落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集体资产管理、合同、报表管理和财务核算等,工作特点是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与经济高速增长相对比,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滞后,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没有占据领先地位,与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五,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现代农业是“大农业”,不仅仅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包括农产品的运输、流通、精深加工和食品制造等相关产业,也就是源于农业的相关二三产业或称农业产业链。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超出了电子、汽车及化学工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国仅有2%~6%,江苏农产品加工率大体上肉类为6%~7%,蔬菜为4%,果品为3%。江苏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的水平。近年来虽然涌现了一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但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其带动与辐射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推进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扎实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江苏具备了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GDP、财政收入水平在全国比较高,近几年财政对“三农”投入显著加大;城市化有了较大发展,二、三产业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大等等。宜通过建立特色区域、公司化经营、科技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覆盖及财政补助等方式巩固并扩大规模经营。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知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以需定培、长短结合”的思路,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放开培训市场,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通过对务农劳动力普遍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培养出一批种养专业大户、科技示范大户。同时,还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科技进步。要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内农业科技前沿,结合江苏省实际,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一批面向市场的产学研基地,开发和推广运用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增产增效增收明显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同时,设立和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增加农业投入,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资金投人,虽然具有财政资金投入集中的优势,但仅靠财政投入,现代农业也是难以发展起来的。因此,要不断拓宽建设现代农业的投资渠道,一方面,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推进村企合作。工商企业进人农业,可以凭借其敏锐的市场眼光、雄厚的经济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方式,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地方政府要主动向工商企业介绍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和项目,开展村企挂钩、村企互动等活动,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参与建设。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投资投劳,把政府支持和农民自身利益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热情,为发展现代农业注人新的活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忻州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在忻州市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加快忻州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1 值得肯定的工作措施
1.1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一是坚持重点选择。项目的选择上坚持三项原则,即: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受益面广。以该原则选择确定主导产业和具体项目,坚持从示范性入手,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忻、定、原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县。二是坚持严格实施。项目的实施上坚持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重点投入。立足当地资源,抓住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集中资金,重点投入,解决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难题,重点对水、电、路、气及场地硬化等公用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并为主导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三是坚持转变经营。突出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及联户、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利益互动机制。
1.2规范运行,强化监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管理模式,全市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机制创新、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方面狠抓工作,确保支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约束。按要求细化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制定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和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二是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其中部分项目由县政府与实施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将项目建设纳入县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考核。乡镇、村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作业标准等。三是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对项目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县实行重点监管,采取突击检查,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等方式。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检查验收、核查、抽查等工作。
2 目前起到的综合成效
几年来,全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十二五”时期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推动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支持下,各地培育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一定地位,惠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业。二是保障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为各地“米袋子”“菜篮子”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粮食方面,各地粮食总产、单产显著提升。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各地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时,通过对农田水利、养殖小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关键环节的支持,提高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四是带动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项目的实施直接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经济利益,特别是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 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
3.1高新技术应用不够 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相比,存在着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应用范围小,智能化微滴灌设施应用面积少,高产优质新品种储备不足,新型农业机械更新速度缓慢,新技术引进滞后等问题,要加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无论是品种、技术、设施、设备都要大量引进、加快推广,通过科技成果促进生产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催生新的科技成果。
3.2农业专业人才缺乏 一是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现代技术掌握不够、工作不主动的问题;二是实施主体中的高素质农民缺乏,多数农民存在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因循守旧的心理。现代农业建设人才是关键,通过培训学习,外出考察的办法,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加其领先创业的信心。
4 促进忻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要重点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及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方阵建设,着力引导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5
一般来讲,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科学等情况,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流动、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2.1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2.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3.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3.2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对私人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现代农业的发展范文6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建设和谐新农村、魅力新坊子,无论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需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将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坊子区现有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过程。
2坊子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农业内部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追求高产逐步向高产、高质、高效、生态方向转变。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加明显,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各种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种植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年总产达1.8×105t以上,实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同时,一些高效的经济作物如草莓、芦笋、大姜、西瓜、大葱、牛蒡等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7000hm2以上,年增加农民收入4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加收入达2000元以上。
2.2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81家,其中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家,初步形成了面粉加工、饲料加工、禽肉制品、保鲜蔬菜加工、乳制品和生物农药六大产业链条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年销售额达40亿元,税收达1.5亿元,解决用工1.6万人,带动了全区及周边县区20万人口增收致富;企业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出口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地带动了坊子区外向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2.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形成完善了“区+街道+社区”的3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全区约200家农资生产企业、农资超市、专卖店实现无缝隙监管,坚决杜绝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高毒农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源头关”;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坚决禁止在农业生产尤其是瓜果菜生产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严格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实行强制性例行检测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对基地、超市等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坚持每月2次例行抽检和1年3次定量检测,对不合格农产品实行追究问责制,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关”。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了全区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打造了潍坊城区放心“菜篮子”。
2.4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成效显著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定期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并通过坊子农业信息网、“12316”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坊子有线电视、手机短信等形式积极开展为民服务。结合坊子区农业特色,组织农业专家多渠道、多形式到各街道、社区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形成了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技术能人、农资经营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民协会会发起人等为骨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带动了全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提高了科技致富本领。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区、街道、社区”3级覆盖全区的农技推广体系。
2.5品牌化农业硕果累累
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三品”认证。目前,全区“三品”认证总数达27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总数达10个,农产品品牌达15个,风筝面粉、佳元面粉、甘特儿啤酒、富瑞食品、天合食品、合乐园鸡蛋、嘉源罐头、六和饲料等,分别被认证为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有力的提升了坊子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动了坊子区农业上档升级。
2.6惠农强农政策全面实施
积极推行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在坊安街道、九龙街道建立了百亩、千亩、万亩示范方,充分发挥了高产示范带动作用。稳步推进沼气能源建设项目,全区已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站30个,建省、市级新能源建设项目示范村10个,并为紫鸢牧业和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争取到大型沼气工程4处。继续实施土壤配方施肥项目,全年可推广配方肥技术施用面积1.67×104hm2。实施好500亿kg粮食田间工程项目,提高粮食产能,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通过争取上级惠农项目,改善了全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坊子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对策
3.1立足城郊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化农业围绕建设“生态坊子、人文坊子”的目标,充分发挥潍河、汶河、渭水河、白浪河、九龙涧、石埠山等自然资源优势和德日式建筑群、古杞城、太公堂山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体布局,一体规划,构建以九龙涧生态保护区为核心,以黄旗堡街道夹河套片区、坊安街道潍安路沿线、坊城街道石沟河社区为补充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即“1个核心、3个片区”。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农耕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5-10]。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发展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尽快建成一批集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潍坊市城区休闲观光农业区。
3.2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农业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全区迁村并点,对现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基地上,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或以土地入股、土地分红的形式,将土地向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集中[11]。发挥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初步形成园区化生产格局,加快向绿色和有机农业发展。
3.3培植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化农业立足特色种、养业优势,坚持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以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搭建招商合作平台、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等有效形式,引导农业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植壮大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省、市级高端农业龙头企业[12-13]。
3.4推进农业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品牌化农业对全区现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大姜、芦笋、草莓、西瓜、牛蒡等万亩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协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好“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农超、农企、农校对接,逐步建立超市、企业和学校放心农产品直供基地。
3.5推进农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发展科技化农业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结合国家、省、市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夯实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利用坊子农业信息网、坊子有线电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12316”和手机短信等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区、街道和社区的3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确保信息服务的实用性、及时性、准确性。
4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