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文1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摘 要:基于市场调查得出的综合素质、技能操作、关键能力和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依据国内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即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脉络来构建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95-04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2013年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06)

作者简介:王苗苗(1981-),女,山东龙口人,讲师,硕士,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旅游与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教育。

酒店管理行业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而酒店管理人才在国内以及全球一直都很紧缺。随着国内酒店业迅猛发展,尤其是星际酒店的发展和国际品牌酒店的入驻,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需求逐渐增加。而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或仍然以传统学术性教育理念贯穿整个的始终,或偏重一线与中职教育趋同化。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种种弊病,本文基于市场化的视角,通过应用性教育已经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构建出适合实际需求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高职管理专业有所助益。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向[2]。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

酒店管理人才属于服务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第三产业中的酒店业工作,以从事服务业一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等为主。从图1.1看出,酒店业的管理层级可以分为管理层和非管理层,而管理层又细分为督导管理层(一线管理层)中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从国内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可知,仅是笼统的定位于一线管理层人才,具体没有细化到培养哪一层次,定位不清晰。鉴于此,本文提出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为:培养具有现代酒店管理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具有较强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能、高素质,能够在星级酒店、酒店管理集团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岗位的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依据上述所确立的基本规格和质量,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征,分别从知识要素角度、能力要素角度和素质角度进行探讨。其中,知识要素是基础、能力要素是关键、素质要素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界定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要素

知识要素是基础性要素,它从根本上影响着能力要素和素质要素。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知识要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素质知识,二是专业知识。

素质要素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基本素质教育中的知识部分,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等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类的基本知识。对其的学习保证了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工作生活最基本的知识,其要求与其他类专业的要求相一致。

专业知识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核心的知识部分,其中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分属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本专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科学,借鉴国外相关院校经验,按照与人才成长的路径同步、与用人酒店行业人才使用的要求对接的思路设计课程,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酒店管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完成基础知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酒店管理专业更强调“广、浅、新、用”,应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特别是经验性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在师资队伍方面来讲,以“双师型”为主,;在课程设计上,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的实习培训都是重要一环,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素

从教育学角度看,能力是知识追求的目标,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力和提升能力。能力要素是三要素的核心要素,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特征的突出表现。这也恰与洛桑和康奈尔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能力本位论相一致,都比较注重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要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两方面。

应用能力主要是指用所学知识解决一线工作实际中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大类相应工作的应用能力和专业需要的专门应用能力两种。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人际沟通能力在酒店业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教育环节中着重培养的能力要素。其次还有业务熟练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要素的培养。强调服务意识在酒店工作和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能力强调的是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在学生的一生中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酒店业来讲,亲和力是首要影响因素,是人与人交往顺利进行的基础;其次是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些能力要素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关键能力的发挥,决定了酒店业员工善于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业要求。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素

在实际酒店工作中,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应用能力的发挥常与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非专业要素密切相连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贯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综合素质指标在人力资源部经理眼中地位较高的原因所在。

对于酒店业的人才需求而言,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因素是酒店招聘首要考虑的要素,其次是职业精神、人际关系、文体特长、文化内涵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上,而不是消极怠工、低俗谄媚、偷懒耍滑等。

国内学者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探讨较多,强调“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具体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外通过组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举办鸡尾酒会、开展服务技能比赛、举行礼仪风采大赛、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等途径,实现学生对本行业的认知,进而培养“爱岗敬业”的心理品质。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应该突出“应用导向,学科支撑”的理念,改变传统学术性教育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代之以“问题/任务引入—探究原理—应用拓展—反思升华”的结构体系。

本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模式在充分吸收K&C课程模式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平台+模块”课程模式理论,以使课程模式的表现形式更能直观、具体的说明课程设置的目的。

除了以K&C和“平台+模块”的课程理论确定的显性知识外,还要强调本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影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综合素质,即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培养是建立在对本行业的“忠诚度”基础上主动培养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学生第一学期的授课中,以“引导式”课程设置为主,比如参观餐馆星级酒店、邀请酒店管理者演讲等。除此之外,酒店服务技能大赛、礼仪大赛、酒店管理实验室等弹性活动和课程的设置也是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主要强调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强调实际工作平台上的经验、体验、技能、技术和知识的协调统一性,培养重点落在应用能力的发达和处理事务能力的突出上,追求从事实际工作上的成就感,它作为功利性资源的特征比较重。

1.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理念

传统学术性高等教育是以“先学再做”为教学理念,遵循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建立在理论的平台上”的教育哲学。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平台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科课程相比,知识的内部逻辑结构大体相同,仅是讲授的内容有异。因此,酒店管理教育也要遵循传统教育的一般理念,以理论为基础,指导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正三角”的教学模型(见图3.1),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具体包括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案例教学两种方法。

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开展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在设计问题上,根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目标确定学生掌握的主要概念和观念等,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并确保问题的复杂程度与真实酒店工作问题相当,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具体步骤为:教师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举例(引出理论)——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境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历程,协助学习者建构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及动机。案例教学法让学习与真实酒店工作充分结合,在每门专业课上课之前先到酒店相关部门参观,以增加感性认知,然后再去学习理论知识,从而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学习者的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具体步骤为:课前参观——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

2.遵循“做中学,依靠做来学”的教育理念

酒店管理专业的特征为复合型、应用性和服务性,这就要求以“同心圆”的教学模型(见图3.2)去贯穿,即“做中学,依靠做来学”,才能全面掌握酒店业知识。“同心圆”教学模型理论认为,学和做是连续的,做和学同时进行,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遵循有简有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教学中,可以从酒店工作实践切入,通过简单工作操作,体验酒店业工作流程,进而教授一定的酒店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规范,再进行复杂的酒店管理实践,并体验经验性要素在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就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生教育类型,是针对服务于酒店相关行业的第一线职业教育。因而,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应立足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探讨,即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把握酒店管理教育的自身特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1.实践教学环节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模式的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一一对应,本文根据课程平台的课程模块来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实践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见表4.1)。

2.实践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本文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示范模仿教学法、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

(1)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模拟真实具体的工作环境和现场,真实再现实际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和具体过程,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角色化的状态下,完成一整套的工作程序。[2]并且情景教学法依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角色扮演、视频情景分析、实际操作情景等。角色扮演即为在教师组织下,依据一定的酒店业具体岗位的实例,让同学扮演具体的角色,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视频情景分析即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影像、动画等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掌握知识。实际操作情景即通过实物演示,创设特定情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酒店相关知识的主动探索。[3]

(2)示范模仿教学法

“示范模仿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讲解酒店工作程序和相关标准,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达到服务程序准确、操作规范、动作到位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法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经验性知识的讲解,比如西式铺床的程序和标准,包括抛单、定位、包角、铺单、盖毯、包边、包角、套枕、整形、放枕、定位、罩枕等关键步骤,这些只有在示范过程中才能领悟操作技巧,学生也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操作技能。

(3)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法

“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法”是在校外的实际酒店环境中的一种教学。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真正领悟到酒店各部门的操作流程、上下级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在“洛桑模式”别强调了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工学交替”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才能真正培养综合素质、关键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

3.实践教学教师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本文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但有较深的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实践相关知识;在能力结构上,不但有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酒店操作实务能力;从工作经历上,不但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相关酒店管理工作背景或培训经历。因此,本文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由理论兼实践教师、专职实践教师和兼职实践教师三类构成。

理论兼实践教学教师是指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主要负责基础理论、酒店实务等教学环节的教师。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是伴随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的,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有赖于理论课程作为基础,同时也是理论课程继续深入的前提。

专职实践教师是指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师,这些人员主要负责培训计划中单列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计划中单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数属于相对综合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对专业实践教师的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讲,专职实践教师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主力军,是酒店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

兼职实践教师是指为满足实践教学的特殊需要,从校外企、事业单位聘请的高级管理者或专家作为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从校外聘请兼职实践的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校内实践教师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经验少的矛盾,校外高级管理者或专家给学生带来的往往是书本上、学校里难以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酒店管理人才所必须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

4.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环境是指完成实践教学所需的一系列外部条件的组合。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内容得以实施的支撑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实践教学环境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学生培养综合素质、操作技能、关键能力的主要场所。本文提出两类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一是校内仿真实训室,二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校内仿真实训室

以真实的酒店环境为样本,在校内建设酒店主要部门的设备设施,以此作为学生的培训场所[62],如客房部实训室、餐饮部实训室、前厅部实训室等。实训室的操作流程、服务规范、管理模式完全仿照酒店模式,让学生亲自体验酒店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并从中学习到课本中缺失的经验性知识。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走出学校迈进社会的一个过渡平台,是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的第一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我国高职高专酒店管理教育中,已经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可以效仿此类做法,实现学生校外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 刘纯.饭店督导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124-135.

[2] 程海花.谈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技能的教学方法[J].内蒙古教育,2008(6):123-125.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过程控制原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多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应用于图书情报工作领域,从图书采购到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中文图书采购的过程更加细琐繁杂。而各高校的购书经费日趋紧张,图书采访中的质量控制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对中文图书采购实施质量监控是图书情报学领域一直以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邓珊妮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1];马启花指出,图书采购与一般的货物采购存在着本质区别,图书采购招标对图书采访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保障图书采访质量的策略[2];刁慕戈、倪海涛则提出馆配图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3];韩葆青从建立采访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读者专家与图书采访互动机制、选择多种采访方式等角度提出优化控制图书采访质量的新思考[4]等。但是过程控制理论应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引进过程控制理论来监控整个采访过程,并辅以广西大学图书馆的实证研究,对中文图书采访质量做出浅显的探讨,希望能从新的角度开辟一条提高采访质量的道路。

2图书采访工作中使用过程控制理论监控采访质量的可能性

本文从质量控制理论的角度,对图书订购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其过程的质量监控,从而为图书订购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1 过程控制理论的含义

过程控制理论(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简称SPC)即统计过程控制,是指应用统计方法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与诊断,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其本质就是一种运用数理统计和图表形式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的思想与方法[5]。其基本原理是指基于过程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利用数理统计工具判断过程状态,对导致过程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控制,并采取经济的、适宜的措施保持过程在稳定状态下运行。SPC的核心就是变事后的检查为事前的有效监控和预防。而更宽泛、更简单的说法就是找出每个阶段的影响因素,采取合理、系统的措施解决问题。

2.2 图书采访工作中使用过程控制理论监控采访质量的可能性

图书采访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道工序,也是重要的工序之一,但这道工序不是单一的工序,而是由很多环节构成的,它包括制订采购计划、经费使用、图书招标、图书订购、图书验收、图书进库信息反馈等环节。我们把过程控制理论应用于这些环节中,通过对这些阶段的一些数据和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该阶段工作质量的因素,就可以把出错率减少到最小,从而更好地控制图书采访的质量。实际上,无论过程多么琐细复杂,都是可以通过过程控制理论监控的。

3过程控制理论在图书采访工作各阶段中的具体应用

以下以广西大学图书馆(简称“本馆”)为例。

3.1 经费使用过程

目前,本馆由当初学校评估时的经费猛涨阶段进入经费平稳阶段,每年的购书经费变化不大,但是实际购买中文图书的经费越来越少。这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是近几年物价飞涨,纸张、印刷等原料以及运输费用也不断上涨,导致图书零售价不断抬高,近一两年社科类图书每本平均价格大概为30元,而自科类图书平均价更高,相对于前几年而言,同样的经费所能购买到的图书就减少了。第二个原因就是电子资源对纸质资源的强大冲击。众所周知,电子资源虽然不能代替纸质资源,但是图书馆趋向于电子化已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势必压缩纸质资源的经费,从而直接导致购买纸质图书经费的下降。表1是本馆近5年的图书经费使用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馆的纸质图书经费从2007~2010年变化不大,但是到2011年就减少了20%的费用;电子资源经费逐渐向纸质图书经费看齐,在2009年超过纸质图书,在2011年甚至达到了纸质图书的4.5倍左右。这些情况就成为影响纸质图书采购的因素。本馆根据这些因素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采访计划。首先,因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造成实际购买力下降,这就要求本馆对图书的种类、复本数量进行控制。本馆的做法是:原则上学术类图书要尽量收全,社科类图书平均复本为1.8册,自科类图书平均复本为2.2册,励志类、生活类、小说类图书严格控制其复本量,尽可能使有限的经费购买更适合馆藏、适合教学科研的图书。第二,处理好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的关系,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为补充。纸质图书受到载体限制,一次只能为一人使用,而电子资源可以同时为多人使用,因此在纸质图书复本不够的情况下,应鼓励读者使用电子资源。另外,本馆购买了大量数据库,并针对这些数据库的内容,对纸质图书的采购做出了有效的调整。例如购买了皮书数据库,在纸质图书订购中皮书系列就不再订购;购买了一系列考试数据库,读者可以直接在网上模拟考试场景答题,这样在纸质图书采购中考试类图书的采购就得到了严格控制。这种根据经费使用情况来制定采购计划的方法,既避免了经费使用的重复浪费,又从宏观上把控了图书采访质量的源头。

3.2 图书招标及书商服务过程

图书招标是图书采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能否招到能力强、服务好的书商直接影响到一个图书馆藏书质量的好坏。目前图书采访由图书馆自主采购转向政府招标采购,政府招标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腐败,有利于提高经费的合理使用。但是政府招标也存在诸多不足,最大不足就是偏向于看重折扣,从而导致不能选择最优书商、书商低价中标后服务跟不上、图书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影响图书采访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图书采购中,要针对图书招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图书采访质量得以控制。

本馆自实行政府招标以来,每年选择5家书商。每年招标前都会根据前面几年来书商的表现及本馆的需求,在标书中制定个性化要求。这些个性化要求是在对影响图书采访质量因素进行分析以后形成的。

首先,了解书商提供全品种图书目录的能力。是否能提供全品种图书目录对图书采访来说非常重要。本馆之前一直以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提供的图书目录为主,辅以其他中标书商提供的书目数据。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改制以后,本馆经过多方考察,以北京图书大厦提供的图书目录为主。这样就基本囊括了当年的图书出版信息,为图书采访的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多方考察书商的服务能力。本馆通过实地考察、与兄弟馆互相交流,并结合与书商合作的经验,多方面去了解书商的综合服务能力,以此作为书商中标的必要条件,并将到书率作为考察书商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表2为本馆2011年招标书商的到书率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北京图书大厦、三新、南国、人天这四家书商的到书率均达到了92%以上,基本满足本馆要求。但是某书店的到书率才53.23%,严重不足。这就作为2012年图书招标的一个重要依据(本馆2012年图书招标时,某书店未中标)。

第三,形成了馆配书商之间的良好平衡。每年有5家书商在本馆中标,其中必有一家是本地书商,而且要求本地书商提供现货数据,这可以使一些热门图书快速入馆,加快图书流通脚步。这样本馆就形成了外地书商与本地书商相结合、期货图书与现货图书互补的局面,充分发挥了书商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为图书馆服务。

本馆每年都会根据前一年的工作总结及图书出版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并将之详细写入标书中,以避免政府招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目的。

3.3 图书采购过程

之前说到的经费使用过程及图书招标过程都是为了图书采购过程顺利进行打基础,而图书采购过程则是整个图书馆采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图书采购过程中,图书出版的状况是影响图书采购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书出版的状况直接影响图书的订购情况。目前国内中文图书出版状况令人担忧,国内比较大的出版社有500多家,每年出版图书几十万种,但是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版质量下降,高质量、有品位、专业性强、适合科研的图书鲜见出版。据统计,每年出版的新书中社科类图书占68%,社科类中的经济类图书占25%,法律类图书占20%,文学类图书占20%,其他只有3%。这些经济、法律类的书,或是每家出版社都出,内容雷同,互相抄袭,良莠不齐;或是第二版、第三版,内容变化很少;或是书名变了一两个字,或是文字顺序有些颠倒;或是一书多家出版社出版,这就导致选择图书非常困难。

影响图书采购过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高校师生教学科研需求的了解。目前各高校都在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另外,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兴起,而各学科之间交叉范围扩大、加深,这都对图书采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这两个影响图书采购过程的重要因素,本馆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对策。首先把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注重人在采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馆采访部中,负责采购中文图书的人员共6人,其中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每个采购人员都在图书馆工作了7年以上,而且都在图书馆各部门进行过轮岗,对读者在图书馆不同方面的需求都有所了解。这6人再根据自身所学专业进行具体分工,3人(图书馆学、化学、林学专业)负责选订自然科学类图书,3人(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专业)负责选订社会科学类图书。这样一支采购队伍为提高图书采购质量、满足读者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不断学习,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影响图书采访质量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只有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才能在主观上保证图书采访的质量[6]。本馆采访部除了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学习培训之外,平常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交流,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使采购人员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采购人员还经常向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习,借鉴他们的有效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成果,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三,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主动了解各学院教学科研需求。虽然采购人员各自都有专业背景,但是毕竟采访部的各位人员并不是专业教师,学科结构、知识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把握各个学科专业的发展动向,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的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图书采购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积极主动了解各学院需求是客观保证图书采访质量的重要因素。本馆采取了以下措施:针对全校进行了图书采访调查,并搜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开通多条读者荐购图书途径;将采购人员的办公地点设在流通部借还处,直接面对读者,既可了解读者借阅图书情况,又可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深入各学院调研,与各学院师生座谈,了解师生需求,并就师生针对图书采访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使双方更进一步互相了解;提取预约图书数据以及馆内未借或少借图书数据,分析读者阅读倾向;进行回溯订购;关注各大城市新华书店图书排行榜;关注图书书评,等等。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对广西大学两个社科类学院进行的调研中了解到:两个学院的师生都不需订购或者少订购教材类图书,其中一个学院倾向于多订购电子资源。针对这些情况,采访部及时调整采购政策,较好地满足了各学院的需求,使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更具针对性。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文3

19世纪末,哈佛法学院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案例教学法,之后广泛应用于管理专业教育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案例,又称为个案、实例、事例等,是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问题、一件工作、一个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3]。笔者所在经管学院,与当地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作为合作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XO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生产与销售羊毛衫、针织品、针织服装、梭织服装等,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按职能分为设计、采购、生产、销售、财务、行政、质检等7个部门。其中,采购部门的职能主要是对公司所需服装面料和辅料进行采购活动,及时跟踪和管理服装原料和辅料的使用情况并登记归档,另外还负责定期对公司的供应商进行评价、考核和选择。

二、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高校《采购管理》课程中的实践

(一)采购组织。学生们实习发现,XO公司在总经理之下直接设置了专门的采购部,采购部目前共有11名工作人员,他们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负责评价和选择公司的原料供应商,建立合格原料供应商档案,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察和审核,选择最合适的原料供应商;二是收集采购信息,及时收集采购原料的市场信息,为采购在价格上创造优势;三是制定内部采购流程和相关采购制度,使采购活动井然有序且能与其他部门同步协调。按照教材定义,采购组织是指为了完成企业的采购任务,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由采购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建的业务职能团队[4]。采购组织在公司组织架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采购组织的好坏能够对采购管理的实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很多学生发言中提到,XO公司采购组织的运行效率不高。目前,采购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依旧只是完成供应的工作,很少与其他部门就工作进行沟通,因此工作上也缺乏协作。例如采购部与销售部,销售部不知道生产服装所用材料的采购价,采购部门也不知道公司服装的销售价格。很明显,这两个部门很少交流工作,控制成本这一工作也就无法做得更好。另外,部门中没有专门的跟单人员,催货人员、管理合同的工作人员等,如此每位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他们需要进行申请、找寻供应商、洽谈价格,下单、物料跟踪、对账、申请结款等多项工作,因此就没有太多时间去了解物料价格的走势。采购部的所有工作中与财务部、生产部相关,如申请付款、制定采购工作的规定、申请批复的程序等,这些工作只是为了对采购人员进行监管,没有达到在采购中节省成本、增中利润的目的。在采购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都会降低工作的效率,尤其是不在公司管理范围的供应商,如果采购的时间加长,产品的生产就需要不间断地提供大量的原材料,这时公司就必须支出相应的资金,进一步增加了对采购进行管理的难度。于是,学生们通过前置课程的学习,基于供应链的思想,结合XO公司实际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学生们的发言和总结,大家认为该设计是在原有的采购部的基础进行整合而成,但是具有职能更明确、流程更合理的特点。它将采购部细分为采购管理、采购计划和采购执行三个组成部分,采购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部门的工作准则和预期目标,对订购单进行签订与审核,改进和完善公司的采购体系、对产品的采购进度进行管理和跟踪、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并建立密切伙伴关系、处理退货问题等工作;采购计划的职能是撰写企业的采购计划、采购支出的预算以及设计采购的具体实施方案等;采购执行的主要职能是登记购货单、对合同进行初步的拟定、与供应商就价格、付款的方式、交货的日期、验收方式等进行谈判,登记交货记录、向公司申请采购支出、操作采购管理平台等。(二)采购流程。XO公司目前采购的内容主要有服装原料和服装生产设备两大方面。服装原料方面又分为服装面料的采购、辅料的采购和成衣的采购。服装生产设备方面主要包括设备和零部件的采购。案例教学中,侧重分析公司服装原料的采购流程。XO公司生产部根据生产任务制定生产计划,并结合库存情况计算成衣所缺的服装面料数递交给采购部,采购部根据具体需求,综合考虑现有的库存量,品种、数量等多方面的指标,然后向上级提出采购申请,最后由XO公司的总经理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可以继续接下来的采购步骤,否则则无法进入采购计划的制定环节。采购部根据公司生产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根据供应商的价格、质量、价格协议、优惠方案、供货方式、结算条件等方面来综合评估,选择最佳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并由采购部与其签订采购合同。采购合同签订之后,采购部再根据采购合同条款要求供应商定期发货,收货后采购部组织业务部门进行验收。质检部门对所有的货物出具验收证书,不合格货物发回供应商,验收合格货物办理入库手续。采购部核验供应商的供货清单与货物种类是否相一致,在确认没有任何出入之后到财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实习中学生们发现,XO公司采购流程存在一定问题。采购工作的环节数量多,时间长,涉及部门与人员较多,因此工作中常会出现脱节、重复和停止等问题。由于采购人员工作内容多,与供应商签订合同过程中,只重视原材料的价格,无暇关注供应商的实力,有没有更低价格的供应商,材料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等。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应对XO公司采购流程进行优化,特别是要吸收协同作战互利共赢思想,变库存采购为销售订单采购,将采购质量控制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在根源上保证采购服装原料的质量,注重与供应商的合作共赢。XO公司各个部门需要通力合作。首先,销售部门应将签订的服装订单及时交付生产部门,其次,生产部门依据接到的订单制定生产任务,接下来生产计划人员计算出任务的总工作量并录入生产系统中的产品数据管理得出所需多少服装面料,多少辅料,接着查看仓库管理系统的信息,最后决定所需要采购的数据。同时质检部和设计部从产品数据管理中查看信息给出所需原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指标。最终采购部门结合各部门的要求充分考虑服装原料需求量、原料质量要求、技术指标和库存信息拟定采购计划,制作出采购清单。销售订单采购是基于订单驱动的,和库存采购基于生产需求驱动而采取分散采购不同,它最大的特点是集中采购,从而使得采购人员的效率得到提高。(三)供应商评价管理。目前,XO公司在国内的供应商数量接近150家,所在省份涉及12个,公司在订购服装生产原材料时,为了从市场上众多供应商中挑选出一批高质量的合作者,公司建立了一套供应商资质考核体系,从价格、交货期限、服务水平、货物质量和合作态度五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具体操作方法是,对每个指标设置五个打分标准,即优秀(90)、良好(80)、中等(70)、较差(50)、很差(30),将每个供应商的考察结果绘制在表格上,然后将所有供应商的打分表格绘制在一起进行比较,选出综合得分比较靠前的供应商。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学生们提出XO公司评价供应商的标准不科学,没有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XO公司在选择与评价供应商的工作中,是针对材料价格、材料质量、交货时间、供应商实力以及合作的诚意等问题开展工作。这些条件项较多,但没有将其量化,也没有指出各项条件的重要程度来完善选择供应商的细节工作。这一问题使评价供应商的工作主观因素较强,评估工作过于随意,评估的结果无法全面、科学、真实地反应每一位供应商的实力。因此,在采购过程中,仍然是更注重采购材料的价格。公司在供应商处采购材料时,选择价格更低的供应商,选择之后再利用其他办法对材料进行监控与管理,通常会以采购材料的数量进行监控与管理。在合作周期上一般是短期的合作,虽然获得了比较合理的价格,但因为与多家供应商合作,只一味考虑价格,无法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材料质量、收到货物的数量与时间都出现不少问题,也影响了公司生产部的工作。学生们讨论认为,XO公司评价权重的确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样就不能对供应商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如果仅仅以价格、质量、交货速度等单性能指标为评价标准是不完善的,应将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产品竞争力、服务合作性、财务和人力资源指标等也纳入评价体系。技术能力不仅能够影响供应商的产品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对XO公司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供应商的产品竞争力主要由产品合格率、准时交货率、价格高低等指标决定。供应商的合作不仅表现在产品交易的过程中,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够沟通和协调是更重要的指标,应将服务合作性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财务指标在评价供应商的财务风险、运作能力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另外,人力资源环境评价应主要从组织结构合理性、员工技术水平、考核方法以及企业培训质量等方面来开展。

三、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高校《采购管理》课程中的思考及建议

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回到课堂结合实习企业案例进行研讨交流,学生们能够真切感受到采购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并能结合所学理论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特别是多数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很受鼓舞。(一)精选案例,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应用型高校任课教师仅有理论素养已经不能满足实践要求,还应有企业的实践锻炼经历,在实践中积累采购案例素材,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案例运用游刃有余。应用型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考察和咨询活动,选派教师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如笔者所在的经管学院就先后选派老师参加“百名人才进百企”、“科技人才进企业”、“博士服务团”等企业挂职锻炼活动,既为地方做好社会服务,又能深入企业锻炼提升实践能力。《采购管理》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关键是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任课教师应在案例讨论中引导讨论方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与学生交流讨论时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结合身边实例分享感悟,挖掘案例背后蕴藏的采购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运用采购管理理论分析生活实践的兴趣和热情。(二)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应用型高校《采购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采购管理理论方法,以便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课教师在案例的选取及讨论总结等环节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特别是对于实习实训环节,提前布置相应的观察点,让学生在实习环节就能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并能从不同课程的角度多侧面审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章节的知识点,课下随机调研几位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素材进行摸底调研,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关注点和话题点,有针对性地从采购案例素材库中选择当前最合适的案例。并根据当前的学生实际,多角度设置相应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赵敏.游戏启发式教学在《采购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7,36(2):189-192.

[2]马涛.高校基础课教学管理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20(2):68-73.

[3]秦小辉.案例教学在采购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0):137-138.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对口单招;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59 -02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第四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中的第七点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已被普遍认知、开展时间久、地区广、规模大、生源质量好的对口单招已经渐趋成熟,也是中高职学校极力推崇的一种衔接模式。

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而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是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餐饮实际业务活动为基础,探寻餐饮服务与运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

一、目前中高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

在高职院校制订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餐饮服务和餐饮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餐饮服务实践技能,包括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如托盘、餐巾折花、斟酒、摆台、中餐西餐服务等,第二部分主要培养学生餐饮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包括餐饮服务的质量管理、宴会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等。

而根据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要求,餐饮服务与管理是必考内容,占所有理论考核内容总比达20%,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核主要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要求考生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理论,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餐饮服务)职业鉴定标准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

可以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甚至重复之处,没有体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这也导致了考上高职的学生在重新学习这门课时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法上

由于对口单招模式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果想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必须要通过《餐饮服务与管理》等6门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能否取得理想成绩成功升学为师生共同的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还是强调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加上中职学生都是初中升学后就读的,年龄小,基础理论学习不够,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餐饮行业缺乏认识和理解,所以即使是能取得较好分数录取高职,也都需要集中强化训练和记忆。

而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最多穿插一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常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无论是理论模块还是职业技能模块与中职校并无太大差别。

(三)使用教材上

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材都是采用对口单招考试指定教材,教材体系和内容更新慢,多年固定不变,不能与时俱进体现餐饮行业的变化,包括理论和实践,学生和教师没有其他选择,唯有在这本教材上才能找到标准答案。

与中职相比,高职的教材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可以选择自己适用的教材,但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高职与中职在教材体系、章节内容、任务模块等方面相差无几,即使有些教材标明是高职高专或中等职业学校用教材,内容上也有很多雷同,没有体现中高职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所要求的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目标。

(四)考核评价上

对口单招模式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娴熟程度。理论知识方面,为了备考,老师会根据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试大纲,明确这门课要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牢背牢这些内容,考试分数高低便是对这门课学习成绩的唯一评价。而实践技能(中餐宴会摆台)的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

高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所以老师对这门课的考核相对中职内容上面更广,题型更加丰富,理论和实践考核形式多样,分值比例也都由任课老师决定。所以在考核评价上,中高职还是各自为政,没有根据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考核评价方式。

(五)实践教学上

实践教学环节,中高职教学内容基本一样,都是中餐宴会摆台,主要包括铺台布、摆餐具、酒具、餐巾折花、斟酒等内容。因为中餐宴会摆台在对口单招中总分达200分,所以一般会在考试之前集中强化训练。而高职一般会开设餐饮实训课程专门锻炼学生动手服务能力,或者将实践操作部分融于理论教学穿插其中。应该说实践教学部分也没有能体现中高职差异,而是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炒冷饭”,重新再学一遍。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设想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

目前高校开设的物流专业主要有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两类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是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一点在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反映。但到底培养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表述笼统,大体上是把物流的所有领域都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结果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广而不专,所涉及的岗位过多,学生无法较好地掌握所涉及岗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课程体系不完善

现在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大都是分为四段,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业课设置课程门类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同时很多课程内容交叉性很大;选修课学生在选课时随意性很大,缺少方向性,这样就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市场细分

1.从需求层次予以细分

从需求层次细分可分为四个层次:物流管理理论研究人才、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操作人才。

物流管理理论研究人才:要求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科研能力,宽阔的专业视野,善于从战略上观察和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研究全国或区域范围内的物流业发展,为政府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法律与法规,并从事物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物流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对物流及其相关业务进行协调和控制。

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包括运输、仓储、库存、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和物流信息等方面的运作管理。如确定采购批量和批次、确定最优库存、确定最优运输线路等。

物流管理操作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包括诸如车辆调度、配送中心操作、客户服务代表、网络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员。

2.从物流运作的角度予以细分

从物流运作的角度分类,可分为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而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运作规律是不同的,因此,相应的物流管理人才也可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和社会物流管理人才,即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

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主要进行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制定企业物流发展战略,从事仓储管理、生产计划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制定、物料采购计划制定等。

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制定客户服务方案、从事客户服务、进货、理货、出货、流通加工、商品配送、运输调度、信息处理等

不同行业涉及不同的产品对物流运作的要求不同,因此物流分为普通货物物流、危险品物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军事物流等,需要不同的物流管理人才。

1.从需求的层次角度进行定位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与物流管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掌握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对学生要求较低,在物流项目咨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要求也不太高,所以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更适合于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与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更为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更为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功底,培养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管理技能等方面,而高职高专、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相关操作技能等方面。

2.从物流运作的性质角度进行定位

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企业物流人才培养还是定位于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应考虑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地方产业结构的特色以及学校本身的特点。

我国未来将成为产品制造中心,因此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都会产生大量的需求。但制造企业为了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会将物流业务外包,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将急剧增长。第三方物流在国外的物流市场已占有相当可观的份量,如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的比例已达76%,美国约为58%,日本约为80%,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比例仅为18%。其原因之一,就是第三方物流较弱,人才匮乏。因此一般高校可考虑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第三方物流方向。在定位于企业物流方向还是第三方物流方向时,还应考虑所进入的行业。究竞涉足哪一行业,要考虑当地产业结构特色和学校本身的特点。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以农产品物流为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培养农产品企业物流人才和物流企业管理人才。武汉市交通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与汽车相关的仓储与配送管理方面。

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

1.培养目标

在确定了专业培养方向后,针对岗位需求, 确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能适应某一领域的物流管理需要,从事某一领域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总原则应是:“厚基础、宽口径、综合性、适用型”。

厚基础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把握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重视基础课程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根本与关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职业定位对应的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细,因此,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讲求宽口径和综合性。适用性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对其要求相吻合,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使课程的设置具有系统性,同时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分为四个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分企业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两个方向,方向可由学校确定,也可由学生选择)、专业拓展模块、实训模块。

为避免课程内容的过度交叉,可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以突出适用性。

基础模块: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哲学、应用文写作

专业模块: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与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设施设备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仓储规划与投资分析、配送中心运作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

企业物流方向:企业物流、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生产运作与管理、包装技术、商品养护技术、物资编码与识别技术、企业资源计划;(2)第三方物流方向:国际物流与报关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国际贸易与金融、物流地理、城市物流学、物流英语、第三方物流。

专业拓展模块:公共关系、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学、客户关系管理、管理心理学。

实训模块:一是搞好运输管理实训 包括业务管理、调配管理、运输管理、系统管理、财务管理等操作环节;二是搞好仓储管理实训 包括系统信息、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储位管理、盘点作业、不良品管理、库存管理等训练内容;三是搞好货运实训 拟订货代合同,处理海运、空运进出口业务,练习租船订舱、报关、报检、货运保险等内容,掌握货代组织管理工作与操作规程;四是搞好物流信息系统实训 包括物流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输出等处理过程的训练;五是搞好社会调查实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J] .物流科技,2003,(9):18―19.

[2]欧阳文霞.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61-63.

[3]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4,(3):18―19.

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文6

医院中生物医学工程科又称为临床医学工程,其任务是要把工程学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现代医疗中去,解决医学和生物学的难题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进行医疗设备的物流管理、财务核算管理、质量控制技术管理和采购管理。它随现代社会医疗科技发展应运而生,其存在和发展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医疗卫生的发展。

1.医院中生物医学工程科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科在医院中的职能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医疗设备的物流管理、财务核算管理、质量控制技术管理和采购管理。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各级医院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工作开展质量参差不齐,各医院之间缺乏纵向、横向协作机制,医学工程学科工作开展缺乏系统性的规范。与相关科室之间职能划分不明确;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队伍阶梯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进修培训机制,知识老化快;缺乏有效的工作质量考核体系,维护维修工作效率低下;医学工程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有效提高,工作缺乏积极性。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在生物医学工程队伍面临萎缩的同时,生物医学工程科在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实体以来,全国各级医院也相继组建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但相当多的医院至今仍延续着创建之初的机构名称,如器械科、仪器室、药械科、维修室等,地方医院均称为设备科,部队医院又称为器械科,只有少数几家医院称为临床医学工程科。另外,在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上也比较混乱,有的归属后勤系统,有的归属医技部门,也有的直接隶属医院总务科,这种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

各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科其功能、职责也不一样。首先,就其采购范围而言,有负责全院的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有负责包括总务方面的设备采购(如空调、冰箱等);也有负责全院医用消耗品的采购。内容各式各样,杂乱无章,往往按医院的传统和经验办事,没有一个明确的职责范围。

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只重视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维修和日常管理,而忽视了医院仪器、设备安全性、可靠性的管理与监测;忽视了医疗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与利用;忽视了医院整体软、硬件的规划管理与技术管理,从而成为医院的一个纯采购部门。

由于临床医学工程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仍然处于〃创业〃阶段,因此至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医疗设备管理法规,也没有建立我国自己的临床医学工程师法。在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和培训等方面缺少一套严谨、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

1.2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主体和体现。由于历史原因,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设备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很微妙的,在医院早期设备管理任务较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电工、钳工、电器维修人员的改行,主要工作是器械、仪器、设备的维修,地位等同于一般工人。随着医院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部分医学院和工学院相继开设了医疗器械维修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后学生纷纷进入医院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很多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的设备管理部门取名为生物医学工程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等同临床医疗技术人员,有了自己的学会和职称晋升。21世纪初随着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的医院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划入后勤服务,有的医院将设备管理部门也划入后勤服务里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落入低谷。现代医疗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的采用,机械化生产电路板,使故障的查找难度增大或即使找到故障也无配件更换,许多厂商特别是大型设备厂商已将医疗设备售后维修作为一项重要收人,对医院实行维修垄断,不提供完整技术资料和配件来源,配件专用性很强,兼容性很差,制约了维修工作开展,出现了维修能力危机,岗位危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已存疑问。

1.3 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问题

医院拥有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这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然而在现有的模式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临床医学工程科或设备科内,技术人员只在需要维修时才被动与各类医学仪器接触,因此对所接触的仪器熟悉程度并不很高,不易形成对某台或某类医疗仪器的深入研究。同时,生物医学工程人员一般掌握的医学知识不多,而临床医生在工程方面的知识比较贫乏,他们在临床上发现了和工程相关的医学问题不能很好的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导致临床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不能很好地结合,不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2.医院中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和创新的对策

到目前为止,生物医学工程科在医院中已经成为专业性很强的职能科室,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深入研究探析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中的作用、发展及创新,对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对目前医院中生物医学工程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医院生物医学工程科的发展和创新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进行科学规划,为达到设计总目标,列出的各阶段的分目标并逐步落实。先定奋斗目标具体分析各人的特长实力,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结合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形成对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完整学科系统,进而真正做到科学论证、合理购置、科学使用、严格质控、科学维修、严密计量。本文就医院生物医学工程科如何发展和创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2.1 转变工作模式,明确工作职责

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工作模式,要将目前以〃采购、维修〃为中心的单一化工作模式向以〃质量保证、安全监管、技术保障〃为中心的多元化工作模式转变;要明确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在医院中的职责和任务,即除了当前的常规工作,如设备的招标组织、论证、采购、安装、验收、档案管理等外,还应包括以下主要工作:在用设备的质量检查、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估;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能测试、监管和保证;预防性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医疗设备的医学计量及维修后的计量与性能测试;对医院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考核;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等。

2.2 改变现有管理体制,使医疗设备效能最大化

医院的发展,是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严格有序的科学管理;创新才是飞跃,是发展的根本。不创新将是死水一潭,所做的工作只是原地打圈圈没有得到提升;创新的科学管理能使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最终实现更大范围资源的科学合理共享,产生出比以前高出几倍的效率,管理出效率更出效益是众所周知的;各类医疗仪器是一种服务和增值于一体的物质资源,是科技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成果,是医院现代化水平和技术实力的标志,是现代大医院发展壮大的基础。国内大中型医院都具有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几亿元的现代化医疗设备,但若没有真正利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理论进行科学管理,让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就不会让它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现在对医院的评价仍用旧观念和过时的方法,即把医疗设备的总值作为一个很大的指标,总认为医疗设备的总值越大,管理水平就越高,各类效益就越好,医院就越强,呈现出重购买轻管理的现象,致使部分设备不适合本地区常见病或不适合医院对该学科的需求,而使用率下降或闲置损坏,造成对医疗设备资源的浪费。

管理没有跟上是造成设备浪费的原因;用科学的管理理论进行管理,明白不同的理论适合不同医疗系统的管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加强创新观念的开发,和本地区医院及厂商进行适度沟通,利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开发利用,使医疗设备效能的发挥达到最大化。

2.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自身素质

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是本学科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各种培训班、业务讲座、出国深造等途径,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人才队伍的业务技能和外语水平。同时,通过调整人才梯队、整合岗位编制、聘请优秀人才等措施,以保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队伍。

2.4 健全各项制度,提高学科地位

在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人才队伍自身素养的同时,要形成重视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大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医学工程师法”规范临床医学工程机构的名称,明确界定医学工程人员的职责范围,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人员编制,并制定相应的技能培训、考核以及职称晋升、聘任等相关制度;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对生物医学工程师的权利、义务和奖惩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还要关注生物医学工程师的科研成果、技术革新和工作业绩,以稳定生物医学工程队伍,提高和发展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促进医学现代化发展。

2.5 开展生物医学工程的临床研究,走医工结合的发展创新之路

这里所说的医工结合之路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应使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较深厚的工程学和医学两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因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连结医学与工程学之间的桥梁,若"两岸〃基础不扎实则桥本身也不会牢靠。其二,在平时的工作上应注重与临床医生的交流和沟通,注重工程和医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医学与工程学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舟与水之间的关系一样,没有"工程之水” “医学之舟"将寸步难行,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医院中的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以设备保障为基础,面向临床提供工程支援服务的专业。工程人员要充分利用传统与现代传媒加强工程信息的交流,既可使工程人员掌握各种现代卫生手段,反过来也可促使医院工程人员为病人及医护人员提供更多更新的工程信息知识。充分发挥医院工程人员的专业特长,加强工程人员在充分沟通临床医疗工作中的作用。

生物医学工程科仅以引进设备为主不足以发挥自身作用,应积极研究开发临床疗效好而市场没有的常规设备,有超前发展的意识,使本科向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科研的方向发展,为临床提供治疗、诊断的新手段。以临床使用设备为基础,从设备使用人员入手,询问不合理因素,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也可结合临床开展专科新设备的研究,改善常用设备,启用新技术,进行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研究,以治疗和诊断效果为最终目的,与临床合作,在开发研制新设备中会有新发现新进展新突破。

总之,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解决医学上有关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工程技术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深入到医学中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已成为医学发展日益强大的推动力。而医学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二者之间已构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所以,要取得科研成果,必须以维修为基础,以科研为主导,走理工医全面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促其巩固和发展,才能占有本身应具有的学术地位,才能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