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营销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本的营销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本的营销策略

基本的营销策略范文1

关键词:知识经济 时代 企业 营销 策略

一、经营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

1.要由国内营销向全球营销观念转变。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联结着国内外市场,世界统一市场将会全面形成。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也不仅仅是国内同行,而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跨国公司,许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我国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营销观,将视野由全国扩大到全球范围内,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营销战略”。

2.要由规模营销观念向个性化营销观念转变。过去的规模营销方式即厂家以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众多消费者的需求,但目前这种无差异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与日俱增的多目标、多层次需求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营销,即市场细分达到最小限度。“一对一营销”,针对每个消费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来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企业要赢得市场,就必须根据个别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设计和生产个别种类、型号、规格和性能的产品以满足个别消费者,才能拥有市场,谁能首先尽快采取“一对一”个性化营销策略,谁就能捷足先登世界市场。

3.要从交易营销观念转向客户关系营销观念转变。传统经济的营销注重的是有利可图的直接交易,着眼于经营业绩与股东利益的高低;而新经济的营销则更强调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强调通过较高的顾客满意度与客户保持率来维护与客户的长期紧密关系。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从而提高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要从单向营销观念转向互动式营销观念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单向的,厂家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产品目录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营销者和消费者互动交流的机会。企业和营销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性这一特点,推动互动市场营销,从而使营销者从产品构思、设计开始,直至生产、服务的全过程都体现以消费者为中心,使消费者也投入这一过程,这样,不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要树立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和智力的知识营销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消费者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中蕴涵的文化因素,同时要求商家与顾客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建立稳固的高层次战略性的营销关系,从而使顾客成为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二、企业营销创新的基本策略

1.实施品牌营销策略。知识经济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和广告战不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佳途径,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打造自身的品牌,通过强势品牌取胜。首先,要设计好品牌名称。品牌名称设计得好,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容易打开市场销路,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保证品牌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创立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作后盾,今天的名牌产品明天可能沦落为一般产品,甚至从市场上消失。因此,高品质是强势品牌的基础,也是品牌组合营销策略的第一要素。国际上的著名公司无一不是以其过硬的高质量称雄国际市场的。企业必须注重核心技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产品与管理技术,才能使产品质量维持在高水平上,才能够保证企业战胜竞争对手,使产品品牌最终成为强势品牌。

2.实施服务营销策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不只是追求一种实物性的满足,更是追求这些实物所包含的精神或文化。因此,21 世纪的营销,应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着眼优质服务,这是企业取胜的关键。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以及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顾客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

3.实施持续营销策略。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人们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因此,纷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经济下,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环保形势, 制定新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这样,不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利,而且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要选择绿色分销渠道,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企业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绿色产品,以建立企业绿色产品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绿色产品品牌。

基本的营销策略范文2

关键词:消费资本化 财务与会计 实践困境 应对措施

一、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提出

在企业利益相关者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其共赢尤其是实现消费者偏好与生产者意愿的良性互动,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消费资本化理论提出,将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购买视同对企业的投资,即将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注入企业为消费者开设的个人投资账户,根据预期盈利情况,将个人投资账户的累计额和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期返还给消费者(陈瑜,2006)。一方面,使消费者参与企业投资、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使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这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具有了投资的性质,因此,消费者兼为投资者,成为“双重利益相关者”。同时销售收入亦具有了双重属性:收益与资本。然而在实践中,该理论依然存在着诸多障碍,笔者从财务与会计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其改进思路。

二、消费资本化源于企业财务治理的障碍

(一)消费资本化难以从事实上赋予消费者与其股权相对等的企业控制权由于资本结构具有较强的财务治理效应,消费资本化进而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将引起企业控制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新界定。股本和债务与其说是融资工具,不如说是控制与治理结构(WillamSon,1988)。在消费资本化的过程中,消费者一旦完成了购买行为便转化为投资者,进而导致资本结构的改变。根据资本结构的财务治理效应,消费资本化应给消费者带来相应的控制权,然而,在实践中这一权利的获取与实施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同为权益资本,由消费资本化所产生的消费股权在事实上难以获取与股东股权(为与现行股东权益相区别,笔者将前者称为“消费股权”)相一致的控制权。股东股权根据其控股比例,可采用用手投票履行自身的控制权,或用脚投票来实现资本的择优转移以利于资本增值。相反,消费者一旦完成购买,其投入的资本便成为一种“沉淀资本”,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初始投资选择,无法实现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违背了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规则,这与“共赢”的初衷相去甚远。二是即使消费者在事实上拥有较高的股权份额,能否实施与其相应的控制权依然是个疑问。消费者远离企业,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以及“搭便车”心理的影响,少有消费者能真正对企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提出个人意见;同时,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种种不利因素都将增大消费者与股东、债权人及经营者之间的成本。该理论将“年返利额”等同于“剩余收益”,即X,=IV/al,根据这一公式所求得的收益仅仅是在固定契约期内既定现值下的年金,一旦返利期结束,消费者将不再持续享有剩余。从量上而言,该返利额大大低于股票股东根据其持股份额所获取的剩余收益(这里假设:固定契约期≤企业存续期);从质的方面看,返利额仅是固定契约期内根据固定返利率获取的回报,与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剩余的分配区别明显。因此,返利的获取并不代表控制权的履行。

(二)消费资本化难以融入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现代企业主流理论指出,企业所有权具有“状态依存”特性,当企业收入到达股东满意状态时,经营者掌握控制权;当收入可支付负债(工薪)但股东不满意时,股东拥有控制权;当收入不能支付负债时,债权人取得控制权。但是,当消费者不满意时,控制权却很难从其他相关者手里转移到消费者。其理由在于:首先,当企业在固定契约期内出现亏损时,消费者的投资收益能否同股票的投资收益一样,不予分配或延期分配,该理论并未涉及。即使可延期返利,其结果是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源于货币时间价值的损失;另一方面,延期返利将给企业带来一种利益,其性质的界定游离于“利得”与“负债”之间,因此,对该项利益的摊销亦存在着较大的人为调节空间。其次,当企业严重亏损而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目前尚未有任何法律条文界定消费者的清偿顺序,即消费者能否进入清偿顺序,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消费资本属性的界定。笔者认为:消费资本具有“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双重属性,同理,企业所承担的资本成本也兼有“利息”与“股息”的二重性。一是资本返利具有固定的契约期、返利率,进而将产生固定的“返利额”,这类似于“利息”;二是这种返利源于消费者的投资,因而具有“股利”的特性。正是基于消费资本的双重属性,因此,在实践中难以界定其清偿顺序,相机治理机制的作用也随之减弱。

三、消费资本化源于会计的障碍

(一)会计确认:收入的即期性与资本的远期性之间的矛盾狭义的会计确认主要针对两个基本问题:在交易发生后以何种要素进行记录和报告;何时记录和报告。根据消费资本化的思路,“企业将消费额(CM)扣除产品的生产成本(PC)和销售成本(SC)之后,将其余额的一定比例(R)记作消费者在本企业的投资(JV),即IV=(CM-PC-SC)×R。就确认的第一个问题而言,如前所述,IV具有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双重属性,在将CM确认为收入的同时,IV却面临着“负债”与“权益”的两难选择。就第二个问题而言,先不妨遵循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思路,将IV确认为企业的一项“实收资本”。在商业信用较为普遍的情况下,由赊销所引起的“收入”及其部分资本化带来的“资本”,二者在确认中存在一个时间差。其中CM可在销售行为发生之时予以确认,而对于IV,由于我国实行实收资本制,企业须以实际收到的或存入企业开户银行的金额作为实收资本入账。假定A公司2007年1月1日向消费者赊销商品,价款1000元(CM),生产成本500元(pC),销售成本200元(SC),信用期为3个月,那么“收入”以会计实际确认的价值量1000元于2007年1月1日入账,并同时结转成本;而“实收资本”(IV)的确认则应推至4月1日实际收现之时。此时的IV由于包含3个月的时间价值而须以一种终值形式入账,即IV×(1+it)。这种收入确认的即期性与资本确认的远期性无疑增加了会计确认的模糊性。

(二)会计计量:收入计量的产出视角与资本计量的投入视角之间的非协调性消费资本具有资本沉淀效应,即企业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使得企业完全可以靠后加入的消费者的收入来支付先加入者的回报(陈瑜,2006)。在此,可理解为当前“收入”中含部分先加入的消费者投资带来的消费资本,即当期“收入”是既往的消费资本与现实的经营成果共同作用的产出。因此,对该项“产出”宜采用产出视角的计量属性,如现行市价、公允价值等。而对于“资本”的计量基于投入视角,历史成本以及现行成本均为适当的选择。根据以上分析,该理论在实践中,对于同一交易所涉及的多个会计要素采用基于不同视角的计量属性,难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会计记录:难以融入现行会计记录体系案例同上,在1月1日交易发生之时,可分别进行以下三个分录:确认当期收入。借

记“应收账款”1000,贷记“主营业务收入”1000;结转销货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500,贷记“产成品”500;确认期间费用。借记“营业费用”200,贷记“现金”200;并于月底结转利润300元。该项交易在发生时,可依照现行会计记录体系进行记录。在4月1日实际收现时,销售收入收现:借记“银行存款”1000,贷记“应收账款”1000;但在确认资本时存在一个问题,贷记“实收资本”75(假设“收入一资本转换率”为25%,300×25%=75),而借方却难以与之匹配一个恰当的“资产”类科目。若按常规,实际收到投资人的投入可直接根据投入要素的形式借记“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等科目,但在此遵循常规无疑是重复记录;若重新设置一个资产类科目,将打破现行记录模式,造成记录程序的复杂化和记录成本的增加。

(四)会计报告:表内报告和表外披露的两难选择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更是一个“成本――收益”权衡的过程。消费资本化的初衷是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利益双赢,那么企业在提供该类会计信息时,将全面考虑报告的成本与收益能否效用最大化,进而能否增加从该行为中获取的经济利益。这里企业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消费资本化的相关信息是表内报告还是表外揭示。若选取表内报告,那么意味着实行消费资本化的企业力图将该行为的相关信息融入现行“三大报表”体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成本颇高:将“实收资本”或“股本”划分为“消费者权益”和“股票股东权益”两大部分增加了报告的复杂性和报告成本。另外,销售收入中的多少份额转化为?消费者权益,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如企业出于避税考虑,可能在某会计期间选择较高的转化比例从而虚减当期收益。由于消费资本兼具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双重性质,那么企业承担的资本成本也兼有“股息”和“利息”的双重属性,这一部分支出是税前抵扣还是税后扣减,是列示于“利润总额”之前还是之后,对此做出判定和选择都将增加企业的报告成本。相反若企业选择表外披露,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般来说,附注的作用是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报表内容,但企业将诸如消费资本化所带来的“收益”和“权益”等信息“堆”入附注,无疑是增加报表的理解难度。

四、消费资本化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企业财务治理:以混合产权的确立为突破口 财务治理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衣龙新,2005)。产权的确立进而财权的界定无疑构成了企业财务治理机制发挥效用的一个物质基础。根据前述分析,消费资本化理论难以实施的一个关键瓶颈是消费资本产权界定的模糊性。鉴于消费资本兼具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双重属性,笔者试以消费资本混合产权的确立为突破口,赋予消费者混合权益索取者的身份,以探索基于消费资本化的公司财务治理模式。

首先,混合产权中所内生的“混合索取权”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为类似于债务资本成本的索取,企业以“年返利额”的形式在税前支付给消费者,即“静态索取层”;第二层为类似于权益资本成本的索取,企业根据当期经营成果以非固定的比例于税后从留存收益中拨付给消费者,因此,称之为“动态索取层”。具体在固定契约期内,遵循“分期返利”模型,从企业角度而言,这一过程体现为企业由于进行债务融资所让渡的部分经济利益;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则体现为对固定权益的索取。之所以将该层次的索取视为消费资本混合索取权中的较低层次,是基于以下理由:“年返利额”受固定返利率(i)、固定契约期(t)及固定资本转换率(R)的约束,与初始投资的流量、流向及结构无必然联系,难以充分展示“消费者初始投资一负债融资治理一企业收益一权益索取”之间的内在关系,也难以客观反映出资本结构与企业剩余之间的互动,因而是一种典型的“静态”索取。在固定契约期满之后,企业根据消费资本的初始投资将IV转换为股本,并发放消费者股权凭证――类似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赋予所有者在持续经营期内根据其股权比例分享企业剩余的权利,即赋予消费者“剩余权益索取者”的身份。由于该层次的索取不再囿于固定的时期与回报率,因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总之,只有将消费者的投资、企业收益的变化及剩余的索取三个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才真正实践了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初衷。这里有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问题须引起注意,即资本转化率的确定。资本转化率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财务激励工具,对消费者投资的流量与流向起到了引导作用,笔者建议借鉴管理会计中的弹性预算思想,并将其与激励――约束相兼容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先通过销售网络实时测算出某一特定消费者的消费比重IVR1(IVR=IV/SR)。由于现代生产与销售不再是大批量大规模的重复劳动,而是针对特定消费群特定需求的个性化活动,加之推行消费资本化的企业多具有强大的网络支持,因此,该比例的确定是现实可行的;然后根据不同的消费比重划定不同的区间。为强化其激励效应,宜采取间距逐步扩大的累进形式;最后对不同的区间设定差异化的资本转换率。

其次,根据“剩余索取权与企业控制权相对等”原则,赋予消费者一定程度的实质控制权,并将其引入相机治理机制。由于现代企业已由大众化、大规模、重复性的生产模式逐步转变为面对特定消费群的个性化生产,因而满足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一个切入点。“消费者”对企业的意义不单纯是为其提供一种新的融资渠道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沉淀”效应,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进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起到了导向作用,消费者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已成为企业一个极其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基于此,企业赋予消费者控制权无疑是对新型竞争环境一种理性的适应。具体而言,可在股东大会中成立专门的消费股权委员会,选择近期(5年)与企业保持稳定往来关系且消费比例较高者为其成员,代表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对企业产品研发方向等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同时,由于消费者与其他监督者相比更具独立性与外部性,因此,能对“消费资本”的保值增值提供更有效的外部监督。关于相机治理问题,可分为两个层次:在固定契约期内若遭遇企业破产,消费资本等同债务资本应优先于股权资本全额返还,消费资本的投入者通过消费股权委员会与债务人共同实施企业重大决策权,尤其是清算财产的处置;在固定契约期之后,若企业收益难以满足消费资本提供者的要求,则其将获取由经营者一方转移而来的企业控制权。若在此期间遭遇企业破产,消费资本将视同权益资本,仅承担有限责任。

(二)完善消费资本化过程中的会计程序:对现行会计程序的扬弃消费资本化的会计程序,采用以下方式:

(1)会计确认:以多元确认标准的引入为切入点。会计确认构成了整个会计程序的起点,而消费资本化理论在实践中遭遇到的种种源于会计领域的障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会计确认的非规范性所造成的,因此,笔者建议引入多元确认标准,提高与此相关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质量。多元确认标准主要是针对消费资本化过程中收入确认的即期性与(商业信用条件下)资本确认的远期性这一矛盾提

出的,具体而言,在发生实质交易时,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一项收入(CM);在实际收到货款时(递延至以后若干会计期间),遵循收付实现制将其确认为“实收资本”。这里收入确认即期性与资本确认远期性的融合,实质上反映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兼容与互补的发展趋势。

(2)会计计量:倡导分层转化模式。如前所述,消费资本化引发的收入计量与资本计量的不和谐,从表面来看是一种对立,但究其本质,“资本”的源泉是与其相关联的“收入”,是由收入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产物,因而二者又具有统一性。基于此,在计量收入与资本时可尝试建立一种分层转化模式――当发生赊销时,采用产出视角的计量属性诸如现行市价来反映收入;在实际收款时,对于从整体收入中剥离出按既定转换率折算的“实收资本”即(CM-PC-SC)×R,由于折算率R是交易双方谈判的结果。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其充分体现了厂商与消费者之间“被动相互抗衡――主动谈判协商――利益相对统一”的一种不断发展的双边关系。同时,反映了资本折算率(R)这一人为调节因素指标中所蕴涵的“人文理财”理念。

基本的营销策略范文3

关键词:校本;高级英语;成长策略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也愈演愈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在大学校园中也日渐明显,体现在学生学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素质的竞争,以至就业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教师素质和教师能力在学生中的彰显,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者的水平,如何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级英语》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必修课,是一门综合训练的课程,授课内容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由于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临近毕业的学生,该课程的特点是对这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于是授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个人魅力直接决定学生的水平,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鉴于此,高校《高级英语》的授课教师应以学校大环境为研究基地,以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关注课堂教学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通过回顾、评价和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优化《高级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竞争力。

一、校本

校本,英文称之为“School-based”,从英文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以学校为基础”,“从学校中来”,“以学校为本”等。言外之意就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师为主体,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发现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变换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可见,以校为本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教师角色转换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因为它的目的是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教师的自我完善,学生的健康成长,它能够揭示教学规律,解决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师与生之间的关系,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能,提高教学效率。

校本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一切为了学校,是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第二,一切在学校中,是指教学改革要在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在家长和学生的配合下,关注和解决学校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学校外的问题。

第三,一切基于学校,是指学校的改革、培训和研讨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设施、设备来解决学校的困难。

二、以校为本是促进《高级英语》授课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高级英语》课程不仅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又由于它是对英语专业学生技能的全面培养,体现了其重要性。本门课程的特点是,大部分文章出自名人名家的演讲和著作的选篇,内容涵盖较为宽泛,如某届总统发表的演讲或就职演说(如马丁·路德·金的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小说(如谭·恩美的Two Kinds),代表女性权利的小说(如Virginia Woolf的Professions for Women)。这些文章不仅是经典,也暗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启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但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语言使用较为正式或专业性较强,单词量较大,语句的结构较为复杂等,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给授课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以校为本,重新审视《高级英语》教学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

2.1课前反思与课后总结相结合

作为《高级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除了课前备好每一节,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外,还要学会课前反思与课后总结相结合。首先每节课前,授课教师要仔细反思一下上节课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听课状态如何?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如何?师生间的互动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逻辑性等。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原因,在大脑中再现当时的授课情境,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付诸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此外,每节课后,授课教师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上课情况,如本节课前的备课内容是否完全、彻底并清晰地传递给学生,课上教师的英语表达是否被学生理解,有哪个单词的重音发的不正确,是否存在口误等。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在头脑中的映射来回顾,也可按照学校的要求,通过记载教学记事和教学日志,即记录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中的插曲,作为自己今后教学反思和回顾的依据;还可以定期不记名的征集学生对教学意见的反馈,从那里教师可获得第一手,并且真实的教学信息反馈。曾经就有同学在教学意见反馈中提到,老师在讲解课文Invisible Man时,口语表达中某个单词里面的“s”音听起来有些奇怪。老师在课后不断地回顾和反思,通过多读单词,重新发音,找到症结的所在,即当“s”音后面的一个音阶有“ ”或“t ”时,会习惯性地将“s”同化为卷舌音。如social, search,老师要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以至不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再如,学生也曾在反馈中反映《高级英语》课程难度大,老师讲解过快,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老师就此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可见老师将自己置身于学校,正确对待教学反思和教学回顾,能够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优化教学。

2.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全体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应转换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的地位。教师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是教学中的引导者,言外之意,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采取师与生的合作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也不再单纯依靠黑板、粉笔、讲台和纯粹的语言表达进行授课,教学手段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将学生吸引到《高级英语》的课堂中来。首先,通过课前布置相关的话题,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讲到《高级英语I》第一课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一文时,课前给学生划分了工作小组,分别到网络中去搜索作者Martin Luther King(马丁·路德·金),American Civil Right Movement(美国民权运动)和Vietnam War(越南战争)的相关信息,将这些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识体系中,课上以讲课的形式传递给同学。这不仅提高了他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利用,明白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懂得集体力量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课前对这些背景知识的搜寻和掌握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应尽可能使用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渗透性。如在讲解《高级英语I》第二课Two Kinds一文时,除了课前布置给学生相关作业,即The Joy Luck Club(喜福会), Amy Tan(谭·恩美),Stanford(斯坦福大学),Shirley Temple(秀兰· 邓波)外,教师在课上对这些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分类、归纳和整合以其直观性和系统性来强化这些知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再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可在课文讲解前、讲解中、讲解后放映相关的视频和音频等,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文章。总之,《高级英语》授课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3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高级英语》课程的复杂性导致不能用单一的形式作为学生学科成绩的评价标准,因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既不能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也不能体现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采取平时评、期中评和期末评;还可利用阶段评,终结评;或者连续评和发展评等多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做为最后成绩的考核标准。教师可以严格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如出勤状况,课前演讲情况,课文背景知识的搜寻、整理和表达情况,课堂的听课状态和活跃程度确定他们的平时成绩,然后根据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某个阶段取得的进步和成长速度为参照,附加于期末成绩上而成为终结成绩。再者,学校已经设置期中和期末网上评教,其中包括教师间互评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此作为教师教学水平评判的一个标准。其实学校还应开设学生间互评,教师对学生的网上评教,体现教学评价的科技性、时效性和公正性。总之,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只有从课程本身出发,从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人性化的手段,体现教学评价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

结束语

作为一名一线的英语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要懂得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懂得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真实有效的评价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一切,都要根植于学校,以学校为依托。综上所述,以校为本与《高级英语》教师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以校为本促进高校英语教师自身的成长,《高级英语》教学又推动着校本理念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琼, 张睿锟, 张青波. 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3): 22-24

[2]蒋菲. 以校本研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4(2): 60-62

[3]谭小平. 校本研究: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7): 137-140

[4]王晓娜. 校本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师语音培训策略.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杨立民. 现代大学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6]周迪. 试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4): 8-9

基本的营销策略范文4

[关键词]三本院校;英语;被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9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66-02

[本刊网址] http://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学历、能力以及各方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院校扩招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民办本科院校(三本)作为强有力的生力军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三本院校面临很多突如其来的问题,比如三本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偏科现象严重。以英语学习为例,从客观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及其匮乏,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就更不用谈交际能力了;从主观来看,三本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畏难情绪严重。探讨其解决策略已是迫在眉睫。

一、三本院校学生的被动学习现状及表现

在三本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普遍都遇到以下难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味被动接受学习,重视专业课,“英语无用论”等形态盛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并宣称英语是自己无法进入高一级院校的“罪魁祸首”;课后学生反馈也不佳,难以活学活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些消极现状其实和长久以来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中、高考压力充斥的英语基础教学让学生紧张而又机械被动接受大量的语法知识、大量词汇,花费大量课后时间做题以应付笔试,无暇顾及。这种“老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关系也随之自然而然地被带人到三本英语教学中。但是,在没有升学强压的本科英语教学中,传统的灌输性教学的枯燥性以及脱离实践等问题就越发凸显出来了,再加上学生的基础本来就较差,学生厌学甚至弃学现象也很常见。其次,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学习注重的是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实际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笔试成绩。另外,现代社会看重人才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运用外语的能力。因此,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显然与三本英语教学目标乃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有着严重的冲突。

从当前的学生学习状态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懒于独立思考。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之余却听不到学生的质疑或者回答问题的声音,也看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表情和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交流和实践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已经或者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有效发挥学习思考能力和潜能,而往往只是一味地依赖于教材、老师或者电脑,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不愿参加教学活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来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但学生对学习英语根深蒂固的害怕或抵制情结就直接让整个课堂的空气完全冻结起来,很少人响应,有的低头,有的面无表情,于是频频出现了冷场。这种情况下,要么教师自圆其说给自己一个台阶,要么英语学习好的几个同学来救场。其他同学都是看戏,或者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自己的事情。

(三)畏难情绪严重。三本学生群体的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学生都只会少许常用的交际用语,遇到复杂的情况就无所适从,缺乏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加上由于方言等个人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现代大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强人意。其次,由于受中国儒家思想的文化熏陶,学生性格上相对比较含蓄、内敛,这样就使得学生怕出丑、怕犯错、怕招致老师或同学的非议,久而久之便造就了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的惯性。

(四)课外学习缺乏。大多数学生上课就带课本和笔,有时候连笔也省了。而且课本基本是新的,没有任何笔迹和思维划过的痕迹。这确实很让人担忧。学生勉为其难做的作业和练习,基本上收上来最后可以综合为2-3个“版本”。如果布置的是口头练习,学生就会在很自然的状态下直接从大脑中删除,就更不用谈温故而知新了。

(五)学习方式死板。学生在进入三本学习后,仍然采用一种基础教育应试的学习方法,死记单词和语法,忽视了活学活用;有的同学虽有抄笔记的习惯,却从来不去整理和反思;重视读写课,忽略听说课;学生妄图只靠一本教材、认真听课就能让英语水平有个质的飞跃的思想仍然泛滥。

二、三本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语言交际情境

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是使用语言,实现交际。学习者只有在工作、生活的特定情境中感受英语交际性的语言价值,才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和获取成功的体验。而抽象繁琐的教材和按部就班的传授常常使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且乏味。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耗时耗力去说英语,语言交际的环境和氛围也就无法形成。

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体验引入课程教学中,并结合情境教授,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语境中找到关注点、引起共鸣,使之在不断地自主性实践体验过程中构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和组织教学活动,将字词句章等抽象语法结构变为了具体的信息流,这样,他们可以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依据明确的交际目标,用所学的语言交流感兴趣的话题,以提高语言感悟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缺乏语言实践操练

众所周知,作为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用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掌握这些能力是既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学好英语的手段。

而如今的一些三本生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方式,除了死记硬背单词语法,做题考试,并没有运用语言的意识,开口难,就更不用谈及其听说能力了。当他们面对三本英语的学习要求时,往往就无法与时俱进,于是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被动学习、停滞不前。

由此,教师应该将更多的话语权留给学生,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师引导下的基于多媒体辅助自主学习,使其逐步唤醒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激发学习潜力。目前,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知识、信息都是以英语为载体,不能应用英语的人就永远只能是门外汉,所以掌握英语就新开辟了一个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的渠道。

(三)忽视语言工具价值

英语的工具价值体现在能用语言获取和处理各个领域的信息,因此,英语教学必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把英语学科孤立起来的后果只会使这门语言因失去其丰富的内涵而显得枯燥乏味,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

因此,英语教学与其他文化基础课包括职业素养课、专业课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借助学生已构建的相关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在其他学科知识运用中得以巩固,最终形成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良性互动,达到思辨能力的开拓和学习策略的优化。

三、基于三本院校学生遭遇英语学习困境问题的解决思路

三本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和整合多媒体资源,力求形成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在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满足三本毕业生对社会的需求。

(一)在实践教学中推行互动式教学

“交互假设”、“输入假设”、“输出假设”是西方学者相继在二语习得理论中提出的理论。这些理论都表明语言教学需要创建课堂交互模式、语言学习要注重其有效的输入和输出。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强调了语言教学应该是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双向流动而非单向流动。“输入假设”侧重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内容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输出假设”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应该全身心专注实践和锻炼,认清现实和想象的距离,查漏补缺,从而将知识和能力得以内化。

交际法的提出也突出了语言的实用价值功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学习而非通过学习语言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国外教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下,近年来,中国外语教学也面临着众多的被动和尴尬,长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学习的是“哑巴英语”,只能应付考试,却不能灵活运用,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面对如此的窘境,国内外很多教育界人士将互动式教学搬上了舞台,并就此做了很多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课堂互动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创设情境、任务教学、学生讨论、合理设疑等;互动式教学法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等。总之,互动式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以及业内人士的关注。

(二)追求“学练结合”的三本英语教学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并非教而会之,而是通过大量的反复语言实践才能掌握。多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遵循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被动地接受对象,大大减少了语言实践机会,限制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与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如今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形势下,三本英语教学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观,实施“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变为交际活动的场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多向民主交流教育理念与方法将会极大地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转型和三本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

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单边灌输型”向“双边或多边交互型”活动转变,而教师需要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转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通过平等参与和发挥学生的主角效应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反思自我、展示自我、肯定自我、逐渐建立和提高自信心,并在真实的“互动”情境中对新的语言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创造性地学习并使用语言,以保证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在“互动”与“自主”学习过程中摸索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三本院校英语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实施由静态预设转向动态生成;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从而逐渐解决三本学生“英语学习难”的困境问题。

参考文献:

[1l[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8.

基本的营销策略范文5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直销管理条例》的颁布,不断有国外的直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也在不断涌现本土的直销企业,但是在与国外的直销企业相比,中国本土的直销企业始终处在销售的弱势上,所以我国的国内本土直销企业有必要分析自己的营销环境和策略。

二、我国本土直销企业营销形势的SWOT分析

(一)我国本土直销企业的机会分析

1、政府对直销行业的逐渐理解有利于为直销企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我国,一直以来政府对直销行业的发展持比较谨慎的保守态度,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按照入世的承诺,逐渐开放直销行业市场并承诺制定直销法,这之后不断有国外直销企业进入我国市场。

2、人们对直销这一销售观念逐渐接受将为直销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随着国外的大型直销公司进入国内市场,通过10年的市场培育,客户开发,在消费者之中也树立了较深的品牌印象,为我国国内的本土直销公司扫平了一些前期市场开拓障碍。其次,直销的理念也逐渐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受到了直销的魅力,从消费者向经营者转化,吸引了一大批人员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另外,随着《直销管理条例》的出台,政府出面规范了直销市场,增强了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信任。

3、国内巨大的市场容量为直销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潜在消费能力巨大。

(二)我国本土直销企业的威胁分析

1、政府对国内本土直销企业的历史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本土直销企业的发展。在直销进入中国大陆地区以后,经历了混乱的时期,在本土出现了很多变异的直销(非法传销),在社会之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加上一些本土直销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轻销售重“拉人头”的现象,加上政府缺乏对直销的理解和管理经验,本土的直销企业给政府留下了很多负面的印象。

2、消费者对本土直销企业的美誉度还较低影响着对其产品的选择。对于国内的直销企业,由于传销的干扰,特别是近几年非法传销造成的广泛社会影响,使得民众对于国内的直销与非法传销辨认不清。

3、国外直销企业占据的市场优势影响了本土直销企业的销售。国外的直销企业在中国的起步较早,经历了在国外几十年的发展,具有丰富的直销管理运作经验,人员配备比较合理,激励制度比较完善,加上其质量可靠,在消费者中建立了先入为主的品牌效应。

(三)我国本土直销企业的优势分析

1、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探索出适合本土的直销经营管理模式。我国的本土直销企业,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扎根生长起来的,熟知国内文化人际关系,有利于其在吸取国外直销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套自身的健康的直销模式。

2、成立时间较晚,规模不大,具有后发性优势。中国国内本土直销企业成立较晚,主要是最近十来年成立起来的,可以直接汲取它们的经验教训,学习其运营管理经验。拥有较高的市场起点。另外, 我国的本土直销企业目前都起步不久,规模还比较小,经营方式更加灵活,能更快速的对市场做出反应。

(四)我国本土直销企业的劣势分析

1、人员素质偏低。

2、运行模式不规范,经验不足。

3、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品牌。

三、我国本土直销企业的营销应对策略

(一)树立产品是基础,营销模式是关键的营销观

产品作为企业与顾客交流的载体,必须体现顾客的需要,所以,目前的本土直销企业首先要致力于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以产品为基础赢得顾客的尊重,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

其次,在以产品质量和价值保证的基础上,还要重视直销这种销售模式,直销进过几十年的发展,创造了很多促进消费的方式和激励机制,对企业的销售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国外直销企业的管理运作经验,建立适合本土文化的运作模式

在充分学习和理解了其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自身的特殊文化,去建立一套销售激励机制。就目前而言,最主要的是改革销售员奖金激励制度。通过改革直销员的奖励金制度,适当降低直销产品的价格。

(三)重视直销公关,改变直销现在的形象

本土直销企业的公共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政府,重点是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以获得有利的生存空间;一类针对消费者,重点是消除掉消费者对直销的顾忌,树立一个较好的行业形象。对于政府而言,主要是规范自身的管理机制,提供可靠的产品,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在此基础上可成立行业自律协会,以行业的力量来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四)建立直销员选拔机制,培育自身的品牌

我国本土直销企业应该建立基本的直销员素质要求模型,对其学历、心理素质、人格特质做出一些基本的规定,建立一直合格的直销员队伍。另外,要加强对直销员业务素质及思想道德方面的培训,正确引导其对直销的理解,加强对直销员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不正确的销售行为。

基本的营销策略范文6

【关键词】新升格本科院校 学生社团 社团文化 持续发展

社团,作为一种由部分学生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的群众组织或民间组织,单就从数量和形式上而言更是在跳跃式的发展,各类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协调发展和有效管理上,存在的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诸多矛盾不容忽视。

1.社团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社团成立门槛低,院系两级社团共存却不协调。社团成立的程序一般为先由系院分团委审批通过上报校团委批准即可成立。然而,系院分团委出于对自己学生的保护和关照,一般都会支持社团的成立,有了这层推荐,校团委自然不会有太多的反对意见,于是各种名目的社团纷纷出现在校园,甚至出现了性质相同的社团并存的情况。社团成立的可行性分析大部分由申报学生所填写,怀着满腔热情和无限憧憬的学生在社团成立可行性上自然是认为无限美好,一路风光,审批过程中又缺乏严密的审核步骤,成立真正可行与否也就无从考证。

1.2社团组织管理无力,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团内部管理薄弱。社团成立之初由系院分团委上推,无形之中就标明了社团的归属,这就给社团的名义上司——社团联合会的管理加大了难度。同时学生组织的社团联合会又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预,造成了对社团管理和指导的缺失。新升格本科院校社团组织发展历史短暂,组织机构并不健全,而社团数量日益增多,管理机制和方式却落后于社团发展的进度,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奖惩和激励制度不够完善,对社团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同时,社团内部缺少有效的规章制度,工作没有计划性和预见性,没有方向的横向发展。社团的规模层次不同,成员的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在管理中都缺乏管理标准,缺少分类指导。导致社团管理混乱,会员流动频繁,对会员的管理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1.3社团活动单一,商业化严重,社团文化偏向发展。高校社团数量众多,名目繁多,但多以娱乐性为主,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缺乏“研究型”社团。社团性质虽不相同,但活动形式却大同小异,通常是开办晚会,举行讲座和才艺作品展览,学生参与面狭窄,舞台多为那些富有才艺的人提供,普通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这些活动如果仅仅是在一个小范围内开展,则它对于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会严重削弱。

2.社团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除了要有规范的自身建设,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她要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这样她才会被赋予生命,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如何正确培养和引导社团的文化,笔者具体建议如下:

2.1加强社团管理,严格把关社团组建的审批环节。目前提倡的学生组织“自我管理”并不等同于对学生实行“放羊式”管理,放任自流的任由学生去做,组织去发展,势必造成学生组织在前进过程中迷失方向。这里所说的管理是指校团委对社团联合会的管理和对社团的直接管理,给他们以危机感和责任感,为社团的健康发展指引方向。同时要加强对社团组建的审批和可行性的论证,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答辩专场,将社团申报审批时间统一起来,有效减少那种一时兴起组建的社团。

2.2压缩社团数量,减少系院级社团,健全对现有社团的督导和评价机制。如今各大高校中的社团数量繁多,几乎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但由于管理体系不同,院系与院系之间以及院系与学校之间出现了一些性质相同的社团,既浪费了资源又干扰了双方日常的活动。减少系院级社团,合并重复社团,便于统一管理。对于校级社团实行评分制度,根据活动数量、活动质量以及活动内容与社团宗旨的吻合程度进行综合评分,不合格社团撤换理事会,逐步将管理正规化。

2.3加强交流,学习经验。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近,历史时间短,社团的管理模式还未成型,社团联合会的管理方法同样处在自我探索阶段,缺少那种历史悠久院校中有影响力的榜样社团的指导。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思想,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优秀社团经验的同时,寻找适合于本校的社团发展模式,促进社团的发展。

2.4重视对社团负责人的培养,加强其干部意识,树立其构建社团文化的理念。作为社团的核心人物,社团负责人在社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应高度重视社团负责人的培养,把社团干部纳入到学生干部队伍中,在推优评奖方面充分考虑他们在社团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同时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强化学生干部意识,借鉴优秀社团经验,学习科学管理模式,避免社团商业化气息过重,成为外部企业在校内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韩益凤.以研究型自主管理模式构建高校学生社团[J].苏州工职院,2006(3)

[2]杨开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初探[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