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木工程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木工程市场前景范文1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土木工程市场前景范文2
关键词:实验中心;资源配置;社会化服务;改革转型
向社会用户开放共享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2015〕4号)的决策部署,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为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服务,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的重要手段。
实验中心服务转型目标
一般本科和高职院校,往往是以建设应用性大学为办学目标,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各类实验室,而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普遍不高。提高院校实验中心的对外服务水平,关系到我国创新转型的重大国家战略,保障大众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的研发有便捷的实验室资源,但需要整合已有的资源,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高校实验室人员对外服务的积极性。所以,改革是一般高校实验中心服务转型的必由之路。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下称宁波理工)是国内最具实力的独立学院,办学十多年来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上均取得了快速发展。拥有配套设施先进齐全的教学与实验楼群,投入1.9亿元建成8个实验中心,各类高标准实验室55个,部分仪器设备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准。目前在各个实验室已经建立起一支技术力量较强,专业、职称、年龄、学历等结构合理的实验人才专职队伍,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测试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经验。但在实验中心服务转型的过程中,怎样理顺实验中心与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怎样理顺社会需求与学校自身科研压力之间的矛盾,怎样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与运营机制,面临与其他一般高校相同的问题。
高校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同时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收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政府要求高校开放实验室资源的指导思路下,宁波理工梳理了已有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情况,通过建立校级实验中心等方式,理顺运行管理模式,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学校实体公共服务平台对科研仪器设备进行集中预约管理,探索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研设施及仪器设备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宁波市政府“科技创新券”等优惠政策,调动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对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特别是单台(套)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均纳入开放共享范围,提供开放共享服务。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实验中心对学校现有在各二级学院的分析测试与实验室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建立有偿使用服务机制,为科研测试项目提供服务;并积极申报相关分析检测资质,为开展分析测试等市场提供基本工作条件;同时积极开拓与承揽分析测试与检测加工服务项目,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后,建立和完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科研测试与工程试验检测平台,并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和服务平台,对科研仪器设备进行集中预约管理,实现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管理、服务、监督、评价的有机衔接。
市场前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对高校开放实验室资源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但是社会是否需要高校开放实验室资源?或者是否希望不同的开放模式?高校对外开放实验室资源后,怎样为社会和企业服务中实现盈利,在尽量减少国家补贴的背景下实现了自我盈利才是高校、企业和政府多方共赢的选择。
通过对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情况、现有的人力和设备资源等方面分析,宁波理工实验中心的市场前景有一定的基础。以土木工程实验分中心和生化工程实验中心为例,国家“十三五”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宁波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其已列入到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中,是宁波市“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宁波市在“十三五”期间,在土建工程领域,将要进行大量的土木工程建设及改造,如宁波轨道交通与城际铁路建设、“三江”高架建设、道路桥梁与城市基础工程建设、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扩建、海洋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工程等。在生化领域,宁波成立了宁波生物产业园,包括宁波生命健康科技城和宁波生物产业基地。其中,宁波生命健康科技城(研发总部),总占地面积280亩,宁波生物产业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3535亩,引进了体外诊断、生物技术药物、创新药物、研发试剂、新型疫苗、医疗器械、现代生物制造相关企业约600家,产值近10亿元。该领域中绝大多数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并没有配备专业的研发实验室,对分析、检测的需求是刚性需求。而开放各级实验中心资源,可以大幅度的满足这些市场的客观需求,为本地企业节省大量的科研成本。
组织架构与运营机制
组织结构与运营 传统的高校实验中心组织架构采用实验中心主任为首,下设多个科技研发团队的简单模式。绝大多数实验室人员为国家事业编制,少部分人员为企业编制。这种编制可以满足高校实验中心的传统职能,即主要满足本校学生教学和教师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简单需求。而实验中心一旦同时开展对外服务后,服务对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但需要有条不紊的完成校内工作,还需要直接面向社会、企业、个人、创业创新团队的不同分析测试需求,甚至还需要担负起指导或辅导创业创新团队进行科研探索的任务,原有的组织架构和运营必须进行较大的改变,因为这不但涉及到实验中心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也涉及每个人的责任、义务和利益激励问题,成为了高校实验中心服务转型过程中的改革重心。
宁波理工为了把学校对外服务做到实处,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做了大量调研基础上,为加强和规范实验中心对外服务的运营管理,保障实验中心的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将实验中心对外服务部分纳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和经营。实验中心实行两级组织结构,下设不同的实验分中心,包括土木建筑工程实验分中心、生物与化学工程实验分中心、信息科学与工程实验分中心和机电与能源工程实验分中心等。
实验中心设主任1人和副主任若干人,中心主任、副主任及其他相应的高管人员组成测试中心运营管理班子。为了发展壮大对外服务业务并消除实验人员顾虑,学校提出三年过渡期来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保护。实验中心的管理和业务专职人员由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聘用和管理。三年过渡期的实验分中心的专职人员由测试中心和测试分中心共同管理,过渡期满后由测试中心直接管理。由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完成了实验技术岗位分类和绩效工资核定办法。学校事业编制的专职人员按照学校制定的相关配套人事政策进行分类管理,外聘专职人员依照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实验中心负责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服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公共科研测试与工程试验检测平台,为校内外提供有偿分析测试与检测服务,负责仪器设备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的审核及相关业务的财务管理。实验中心按市场化进行管理运作,对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资源实行有偿收费服务,对资质、财务、专职人员统一运营和管理,分析测试分中心在仪器设备、业务人员和服务项目上相对独立运行。并对外申报和维护分析测试中心资质,负责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个人资质进行统一管理。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第一,分析检测资质问题。要实现学校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的市场化运转,就需要以二级学院为依托的各实验中心具有相应的计量认证和专项试验资质,在现有条件下,这对于非独立法人机构的各实验中心是难以办到的。而成立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经营范围涉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测试与风险评估,质检技术服务,工程测量勘察,环境保护监测,新材料、节能试验与评估,能源清洁利用与节能技术,机电与能源专业的试验检测及加工服务,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试验检测,生物与化学工程专业的试验检测等,这为申报计量认证和专项检测资质奠定了基础。
通过创新管理运作模式,经学校授权,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利用学校实验中心下属实验室资源开展有偿使用服务工作,建立科研测试与试验检测等有偿服务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申报相关资质,并进行统一运营和管理维护。这样既能加强和规范学校实验仪器设备的分析测试和加工服务工作,促进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和使用率,提升科研测试和试验检测能力与水平;又能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的场地、设备、人员等资源优势,并逐渐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宁波地区成立较早的宁波工程学院建工试验室在市场化服务中同样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和效益,说明为加强对外社会服务而建立新型组织架构与运营机制的实验中心既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有关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政策形势所迫,又是学校开源节流、逐步使实验室的对外服务工作走向市场化的必由之路。
进入实验中心(分中心)的科研实验教师,均为事业编制人员,不符合申报资质的人员条件。分析测试中心需要另行招聘企业编制的、各专业各级职称的试验技术人员,需不少的用工成本。申报相关资质,对于设备的归属有明确要求。目前所有的设备归属于学校资产,所以设备的资产问题需要进行技术层面的探讨和操作,需要学校协调关系和建立对应的公司设备管理台账。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对外服务,政府也应该理解高校实验室资源有别于其他企业机构性质的实验室资源,建立新的适用于高校的资质认证途径。
第二,行业壁垒。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行业检测机构,这些检测单位针对本行业的检测仪器非常全,项目认证都有针对性。行业检测基本都是标准检测,而有些单位的标准检测只认可行业内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大专院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非标准检测方面,但非标检测项目分散,项目认证非常困难,而且没有规模性,检测成本高。
第三,计量认证。因为计量认证法规定每类产品检测都需计量认证,而学校面对的客户千变万化,需要非常多的计量认证项目,计量认证费用大,不利于对外分析测试服务工作的开展。这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
第四,仪器陈旧。由于分析测试科技进步得非常快,建校初投入购买的有些仪器面对现在的检测市场已显得没有优势。这些分析仪器即将进入淘汰换代和问题不断阶段。这可以采取和企业共建实验室,通过政府部门支持增加新型仪器设备,引入社会资本的投入购买和运营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
结束语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实验中心资源,从原来提供教学和少量科研的服务向对外提供地方产业服务转型,遇到的难题是较多的,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宁波理工在进行实验中心对外服务转型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也深刻的理解了只有不断的改革,才可以维持实验中心的稳定运行,才可以真正落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等精神,为地方产业的转型,为大学教育创新创业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樊红日,张立颖,李健.关于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2( 23).
[2]丁颖,王立.注重文科实验室建设,促进人文社科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03).
[3]张春荣.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功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06).
[4]鲁成伟,施宙.强化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资产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9).
[5]王志强,姜旭东,周健生,秦凤志.高校大型实验室基础建设管理工作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1).
[6]韩霞,韩润萍,刘勇.开放实验室是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7]刘桂艳,张喜刚.高校实验室危险仪器设备安全管理规范化研究[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
[8]王杰,刘晓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与对策研究[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土木工程市场前景范文3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训师;就业指导
一、困境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现阶段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已经由专业设立之初的供不应求、高质量就业转为就业困难、就业质量难以保证。以笔者为例,笔者1999年稀里糊涂考进某省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习时,尽管成绩一般、缺少特长,但仍然能够进入某老牌省属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系担任教师,因为那时扩招、各高校纷纷建立教育技术学专业伊始,正是用人之际,自然好就业。到如今,非但大学教不了,连进中学教书都困难。如此困境,相差悬殊,究是为何?首先我们要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查阅我国多数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大致有如下5个:
(1)教育技术理论方面:主要侧重于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2)信息技术教育: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员。
(3)影视媒体创作:在各中小型电视台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工作,或在一些私营影视公司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工作。
(4)教育软件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和管理教育软件、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游戏软件。
(5)现代远程教育:在网络学院、电视大学、函授学院、企业等单位承担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开发、学习支持帮助及维护等服务性工作。
上述5个方向设立之初,较好的反应了社会需求,也能够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专业的不断细化和时间流逝,这些传统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的优势就业渠道已经人满为患、日趋饱和,留给后来的毕业生就业门路几近窘迫、无路可走。但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近3年我校该专业毕业学生186名,38名能力较强的毕业生能够考入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和为企业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各级电教馆工作的学生几乎没有,还有极个别的学生从事了影视媒体创作或者教育软件开发的工作,部分考试发挥较好的就读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几近半数的毕业生不能再本专业或行业内就业。这既反映了我们专业培养计划的失效,也不能够真实体现专业发展的前景和魅力,更对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析因
造成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前面已经讲到的外部环境问题。但单单就教育技术学这个专业而言,又可以分为专业原因和人的原因两方面。一方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属二级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应用性专业,学科的历史、广度、深度不够,对于专业长远的发展、应用和学生的成长、就业缺少足够的规划设计和宣传推广。其他诸如机械制造、土木工程等等专业行业建设发展的深度、广度都比较成熟。这是专业的原因。另一方面还存在学生学艺不精和教师教授不细。有人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称为“万金油”,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学而不精,无一专长。话虽尖锐了一些,但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目前多数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具有这一特点。在计算机能力方面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技术上不如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的基本技能方面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影视节目制作方面不如影视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结果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失去了竞争能力,造成就业困难。这个当中除了个别学生学习不努力、积累较少以外,也有专业设置的问题。太多东西要学,所花时间和精力有限,自然只能泛泛而已,比不过人家术业专攻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教师身上,学科中的新技术、新理论的更新,甚至部分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师资本就是稀缺资源。
三、解困
尽管由于之前讲的种种原因造成了一段时期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困局。但笔者发现相对于当前学校教师相对饱和、入职条件高、难度大的困境,广大培训机构、民营学校和各大企业内训中培训教师的需求大、准入门槛低、市场前景广阔,只要积极引导、切实投入、加以时日,广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能从培训师这样一个岗位找着既对口、又轻松,并且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平台。
(一)什么是培训师?
培训师是指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和企业自身需要,运用现理念和手段,策划和实施培训项目,并从事培训咨询和教学活动的人员。培训师在市场上主要分为两类:企业培训师(TTT)和职业培训师(PTT),他们的主要职责和特征有:
(1)产品培训课件的制作、宣讲,对客户进行产品知识培训、答疑;
(2)擅长领域广泛,比如: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立和企业内部流程改造、沟通学、LT思维管理、头脑风暴、企业教练、执行力提升、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个人职业生涯开发和规划、成功学、巅峰潜能销售等;
(3)专业、高效、形象气质佳,能对客户产生一定或者强烈的思维冲击和洗礼,帮助客户有效提升进步;
(4)能适应经常出差讲课。
(二)培训师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1)在特定、专长领域内不断学习研究,根据市场需要设定系列培训课程;
(2)根据不同行业、公司的培训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调整;
(3)运用各种培训方法和培训工具,讲授培训课程,实现培训目标。
(三)如何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培训师?
(1)增加企业培训课程设计等相关学习课程;
(2)注重学生教师普通话、备课、教学等教师基本素质培养;
(3) 加大学生培训设计、教学实践能力的实训;
(4)打破学生一定要考编、稳定等固有“铁饭碗”就业思路的局限;
(5)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帮助学生结合专业、兴趣、特长合理设计学涯和生涯;
参考文献:
[1] 胡乡峰,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探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8)
[2] 胡凡刚,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4(9)
[3] 刘志翔, 祝娟, 戚国银,浅析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科技信息,2008(11)
[4] 孟亚玲, 魏继宗, 解文元,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土木工程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保温材料;节能环保;节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经济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是能源,当前,能源短缺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节能降耗是摆脱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三分之一,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但是我国人均可利用能源却是非常有限的,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这种差距已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建筑节能措施以降低建筑能耗,进而降低总能耗,节约资源。当前,建筑保温及各类热工设备的保温绝热,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而建筑保温材料是建筑节能的物质基础,所以发展建筑保温材料是我们节能降耗的重中之重。
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建筑保温材料开始发展。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投入建筑保温材料得到了飞速地发展。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建筑保温材料的生产和技术体系已初具规模,其种类也已比较齐全。但由于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当前仍与工业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的保温材料主要存在着市场占有率不够,科研投入不足、研发及产品相对滞后,施工不规范等问题。
保温材料的基本特征是轻质、多孔,优良的保温材料应具有较高的孔隙率,且以封闭、细小的孔隙为主。下面我对我们国家常用的几种建筑保温材料进行简要的介绍。
2 我国常用的建筑保温材料
2.1 膨胀珍珠岩
地下喷出的熔盐在地表水中急速冷却形成珍珠岩,然后经破碎、预热、煅烧得到膨胀珍珠岩。膨胀珍珠岩的堆积密度为40-500kg/m3,热导率为λ=0.047-0.070W/(m・K),使用温度为-200℃-800℃。膨胀珍珠岩常与水泥、沥青、水玻璃等结合制成保温材料。
(1)水泥膨胀珍珠岩制品。它以膨胀珍珠岩:水泥:水=(10-14.5):1:2.1(体积比)。经干拌、加水拌匀、养护而成。它具有热导率低、体积密度小、承压能力高、经济耐用、施工方便等特点。水泥膨胀珍珠岩制品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
(2)水玻璃膨胀珍珠岩制品。它以膨胀珍珠岩:水玻璃=1:(1-1.3)(质量比),经拌匀、成型、焙烧而成。其体积密度约为200-360kg/m3,20℃时热导率为0.055-0.093W/(m・K),抗压强度为0.6-1.7MPa,最高使用温度为600℃。该类制品的特点是热导率低、体积密度小、无味、无毒、抗菌、不燃烧、耐腐蚀及施工方便。建筑物围护结构中广泛地应用水玻璃膨胀珍珠岩制品保温。
(3)沥青膨胀珍珠岩制品。它是以膨胀珍珠岩为骨料,以沥青为胶粘剂所制得的制品。其体积密度约为220-450kg/m3,热导率为0.051-0.104W/(m・K),抗压强度为0.25-0.70MPa,使用温度为-50℃-250℃。该种制品具有较好的防潮防水性能,较高的抗压强度。该制品主要适于在低温低潮的环境中使用,可以用于冷冻设备、冷库工程、管道及屋面等处的保温、隔热。
2.2 轻质混凝土
轻质混凝土包括轻骨料混凝土和多孔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由于采用的轻骨料(如粘土陶粒、膨胀珍珠岩等)和胶结材(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矾土水泥、水玻璃等)均有多种,从而使其性能和应用范围变化很大。多孔混凝土常用的主要有泡沫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的体积密度为300-500kg/m3,热导率为0.082-0.186W/(m・K)。加气混凝土的体积密度为400-700kg/m3,热导率为0.093-0.164W/(m・K)。轻质混凝土主要用于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绝热。
2.3 泡沫玻璃
泡沫玻璃是用玻璃粉和发泡剂配成的混合料经煅烧而得到的多孔材料。气相在泡沫玻璃中占总体积的80%-95%,而玻璃只占总体积的20%-5%。根据所用发泡剂化学成分的差异,在泡沫玻璃气相中所含有的气体可分为:CO2、CO、H2S、O2、N2等,其气孔尺寸为0.1-5mm,且绝大多数气孔是孤立的。泡沫玻璃的体积密度为150-600kg/m3,热导率为0.058-0.128W/(m・K),抗压强度为0.8-15MPa,最高使用温度为300℃-400℃(采用普通玻璃)、800℃-1000℃(采用无碱玻璃)。泡沫玻璃可用来砌筑墙体和冷藏设备的保温。
2.4 岩棉及矿渣棉
岩棉和矿渣棉统称矿物棉,由熔融的岩石用喷吹法或离心法制成的纤维絮状物称为岩棉;由熔融矿渣用喷吹法或离心法制成的纤维絮状物称为矿渣棉。岩棉及矿渣棉具有体积密度小、保温隔热、化学稳定性好等特性。将矿棉与有机胶粘剂结合可以制成矿棉板、毡、筒等制品,岩矿棉用于建筑保温大体可包括墙体保温、屋面保温、房门保温和地面保温等。其中墙体保温最重要,墙体保温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墙外保温,另一种是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保温性能明显优于外墙内保温。岩矿棉复合墙体的广泛应用对我国尤其三北地区的建筑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 泡沫塑料
以各种树脂为基料,加入一定剂量的发泡剂、催化剂、稳定剂等辅助材料,经加热发泡制成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是一种新兴的轻质、保温、隔热、吸声、防震材料,广泛用于建筑保温、冷藏、减震包装等领域,常填充于围护结构中。适宜于工业厂房的屋面、墙面、冷藏库设备及管道的保温隔热。
3 我国建筑保温材料未来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间,以上的保温材料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建筑行业。但以上部分保温材料仍然存在着施工性能差、强度低、吸湿性大、与基体结合不牢等缺点。近年来,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和节能环保的基本原则,力求在建筑施工的同时将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节约能源,国家大力发展环保工程,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新型建筑保温材料――复合型保温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这种复合型的保温材料主要有烧结砖外贴苯板复合墙体、普通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交夹心苯板复合墙体、烧结普通砖夹心苯板复合墙体等。其中应用比较多的烧结砖外贴苯板复合墙体具有消除热桥、热稳定性好、构造简单明了、增大使用面积、节能效率高等优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交夹心苯板复合墙体具有增加房屋的有效使用面积、保土节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保持生态平衡等优点。
复合型保温材料的生产与应用,符合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政策要求,在我国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十分看好。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型保温材料的应用技术也会得到进步,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简单,新型保温材料的性能会越来越优化,种类也会越来越多。多功能、高性能和高节能将会是建筑保温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祥顺. 建筑材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87-189.
[2] 郑德明,钱红萍. 土木工程材料[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33-343.
[3] 贺宏亮,滕. 建筑材料[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3:223-234.
土木工程市场前景范文5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纽带,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把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不足,形成产学研三方利益共同体的一种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新世纪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担负知识传承使命的同时,无论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经济的需求出发,都应当与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活动乃至生产活动相结合,即产学研的全面结合[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产业是公认的21世纪“朝阳产业”。在此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依靠各自优势及相关背景学科相继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然而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却成为当前“就业难”的专业之一,已有调查表明近几年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①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②传统环保人才市场的需求增长缓慢[3];③高校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由“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许多大学开始定位于发展应用型人才教育,因此,各高校如何提高竞争力,确立符合自身定位,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培养合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已成为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努力整合学校资源,积极进行观念更新、体制创新,通过加强产学研平台的建设,推进了学院的科技创新工作,完成了产学研合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1.1环境工程专业的来源与定位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含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和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综合性强、社会适应性好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同时,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决定了环境工程学科覆盖面的广泛性,也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统一性上的多样性。我国各地区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之上,源于给排水、暖通、化工、能源、工业分析、水文地质、土壤、植物保护等不同的专业。由于受专业及师资的影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甚至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在校际之间都有一些差别。
1.2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就业压力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形成规模,90年代后期得到高速发展,至2004年,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全国高校数量达到247所,截至2009年,数量达到371所[4]。相应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也从2001年的0.548万上升到2005年的0.797万,2009年则上升至约为1.500万人。此外,专科层次的环保相关专业毕业生也有约1.000万人[5],两者相加,2009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达到了2.500万人。过去人才市场上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有需求的单位主要是一些市政管理部门和配备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然而,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有限,且由于环境设施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每套设备的运行管理人员数量越来越少,因此,这些部门对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数量亦十分有限。据研究发现,受政府机关改革及其他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共同影响,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逐年降低。实际上,从对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的反馈信息中和走访相关环保企业专家了解到,许多职业岗位都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如各大型生产企业的生产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的工作岗位,各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城镇给水厂设施的运行及维护工作岗位,环保公司等单位设计工程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工作岗位,环境监测及其仪器的设计生产等岗位,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环境监测、预测、评价等岗位,各企业、单位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认证等岗位。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在增加,关键是怎样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应用型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必要性
2.1.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校而言可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增强其自身办学活力,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增强适应岗位的能力,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强化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企业而言,可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加速产品的开发创新。通过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对自己所需的毕业生有可靠的选择性和目的性,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使本单位员工的继续教育有长足的进步,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
2.1.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完成教育任务,培养人才与完成生产任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学习目的和方向更加明确,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锻炼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将得到提高。#p#分页标题#e#
2.1.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企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总之,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等综合效能,是实现应用型院校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借鉴国外的模式时,往往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过多,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照搬这些国外的成功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2.2校企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阻碍了产学研合作。高校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横向合作、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单纯地以获得政府经费的多少,的数量,参与人员学术地位的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而企业关注的焦点在于科研成果能否带来良好的市场效益或是否有可观的市场前景。一些企业甚至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存在偏见,特别是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认识不够,未充分认识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新体系中的作用。
2.2.3产学研战略联盟缺乏实质性合作[6],缺乏长效机制。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联盟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且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反映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中,各利益相关方过于封闭,缺乏实质性的联盟;联盟大多只能研究共性技术,无法共享核心技术。
2.2.4科技资源整合不足,创新潜力难以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科技平台和人力资源的整合2个方面。目前,公共研发资源的共享存在一定缺陷,中小型企业无大量资金注入研发机构,而高校的科研机构(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实验中心等)相对封闭,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人力资源方面,立足产业的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创新人物及科研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5信息沟通不畅,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目前,服务于产学研结合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够畅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中介体系亦不完善。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的供给方和技术的需求方,对接和沟通的渠道不畅,随意性大,行为短期化、形式化,效果欠佳,且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为目的的居多,目标亦短期化。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全面开展。
2.2.6投融资体系不完善,且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中试阶段资金来源困难。中试阶段是产学研结合极为关键的一环,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但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产品市场前景并不明朗,投资风险大。企业往往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赢利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会对中试进行投资,且社会的风险基金只愿意投向已成熟的项目。因此,中试的资金来源和中试基地成为最大困难,这往往使高校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后期的利益分配处于劣势地位。
3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探讨
3.1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分析
3.1.1浅层次合作。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和就业协议,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逐步形成产学联合体。
3.1.2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董事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或“订单培养”。3.1.3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产品和经营决策;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设校内基地,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在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7]。
3.2产学研合作的不同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普遍推广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大学和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发挥双方的优势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科学园、工程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合作科研、联合培养人才等几种[8-10]。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很多,如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组建研发中心,建立校办股份制企业,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人才等,具体采用何种模式要根据学校、专业及学生的特点来决定。为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结合实际,以下几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较有代表性。
3.2.1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这是最基础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办法。其主要做法一般是以院(系)为主要单位,以专业为联系纽带,以对口生产厂家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双方或多方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由于这种基地通常设在生产厂家,称之为“某大学某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这种教学基地多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主要接触各种实物,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国内很多高校与企业共建有实践教学基地,这不仅解决了高校实习基地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也起到一定的宣传和促进作用,使在校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内部和工程一线实习对自身业务范围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渠道,这将会对其毕业选择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11]。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校企可分别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和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或工程技能培训基地),实现办学模式多元化[12]。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在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切地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操作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顶岗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因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更好地培养其专业业务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p#分页标题#e#
3.2.2校企共同组建研发中心。学校与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等方面的研发,研究成果由双方共享。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科研实力,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企业提供经费和设备,学校提供人员,创办由教师、企业专家及优秀学生组成的研究中心,双方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12]。研究中心不仅能及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作用。许多创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都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拥有较先进的土木工程实验分析测试仪器,而企业需要这些仪器或测试手段来检测建筑工程质量,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先进仪器的优越性,而且为企业节约了购买仪器的成本及人员培训的费用。另外,企业又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试验场所及工程环境,一般高校的土木工程科技研发只能做到实验室小试阶段,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必须到相关的建筑工程企业进行测试并逐渐完善试验方案。在校企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13]。一般情况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的课题经费主要来源是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及共同申请的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学校以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团队为主要研发成员。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既可设在企业,也可设在学校。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建立教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组合,教学科研并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产学研合作内容需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划与特点,开发适合和能满足产业需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产业专业化人才,推动成果转化[14]。
3.2.3建立校办股份制企业。这种形式为学校实现产学研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来说,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促进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产学研合作办学而言,层次越高,机制和资金问题就显得越重要。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入社会和市场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一体化,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资金股份化可能是重要形式或办法之一。如果合作资金股份化成为现实,可能会产生一种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但又区别于这种形式的另外一种形式———董事制。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创办独立经济核算的校办股份制企业,可以吸收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生产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使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促进理论教学和人才培养。同时,创建校办股份制企业可有效地解决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工程实践场所。
3.2.4高校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高校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是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创新。二级学院的设立可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为其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而且以该方式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具备一般毕业生所不具备的超强实践能力,可以说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的典范。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须遵循“互利互惠”原则,建立和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15]。
3.2.5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人才。工程硕士是国务院规定设置的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从国家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定位来看,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是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进校不离岗,导师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工作的双导师制,学习的内容侧重于工程应用。其研究课题多是企业的技术攻关课题,由校企双方导师联合指导,学校教师不仅要输出知识,而且要学习实践方面的知识,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大量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随着工程硕士的培养而涌入学校,缓解了学校课题少、经费紧的困难局面。而且,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学院和导师的进一步了解,成为实现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2001年起,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重庆环科院、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发电厂、北碚同兴垃圾发电厂等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进行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环境工程方向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有助于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技与教学的紧密结合。2004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具有工程硕士点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使研究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又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硕士点的建立为产学研的联合开发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几年来,先后有26名硕士生进站工作,对企业的32名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而且对有利于提高教学、教育的质量方面得到了客观的验证。
土木工程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建筑材料;预拌混凝土;市场前景;现实问题;发展思路
Abstract: Ready-mixed concret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tructure, link th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s in two major areas, has a series of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the concrete industr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industry, construction of pow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ready-mixed concrete market of Zhenjiang City,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asic situation, the market.
Key words: building materials; ready-mixed concrete; market prospect; problems;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前景
预拌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工程结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链接了生产和建筑应用两大领域,具有一系列优秀特征。近几年,我国的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成就斐然,发展速度极快。 据统计,2011年我国预拌混凝土总产量达到14.2亿立方米,增长率为20%。混凝土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兴产业力量。
目前,我国的预拌混凝土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宽松环境,其主要表现在:
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几年来,国家对发展预拌混凝土高度重视,且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为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自2003年国家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确定了124个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城市,并且明确规定了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时间表以来,各地政府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及本地实际情况,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文件,大力鼓励和支持预拌混凝土,大大提高了预拌混凝土的使用量。
城乡建设工程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巨大。我国目前正处于城乡建设蓬勃发展时期,全国各地正在大兴土木工程建设。且据专家测算,未来5到10年,仍然是我国城乡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随着国家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预拌混凝土的产量逐年提高。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拉动预拌混凝土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和基础建设。大量保障性安居工程、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大型水利、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工程的相继开工,也为近几年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建筑材料资源整合带动了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自2011年底开始,水泥企业向预拌混凝土行业进军,并对水泥行业进行整合,这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水泥企业在水泥行业遭遇发展瓶颈之后,寻求自救的一条发展道路。水泥企业发展混凝土具有相对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相对的成本优势,实力雄厚,后劲十足。延伸产业链、进行企业间整合重组,不仅是中国水泥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更是促进中国水泥企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预拌混凝土产业发展现状
镇江市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预拌混凝土产业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当初的1家企业(镇江市预拌混凝土公司)发展到了目前的54(其中1家待批)家预拌混凝土企业,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生产能力与规模已远远超出了我市基本建设规模的需求。(见表一)
表一、镇江市预拌砼生产企业分布情况(企业数)
附注:+为待批企业
目前,镇江市共有预拌混凝土企业54家,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07条,年生产能力约3160万M3。
三、预拌混凝土市场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不但直接导致一些建筑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也严重扰乱了建筑材料市场的规范化运行。因此,全国各地已开始专项治理整顿行动。
(一)市场供求关系失衡。2011年镇江市基本建设规模约为2000万平方米,约须预拌混凝土方量为900万方左右,预计2012年基本建设规模为2300万平方米,约须预拌混凝土方量为1000万方左右。几年来,镇江市预拌混凝土发展迅猛,其产能已处于饱和过剩状态。2012年市区部分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已处于半歇业状态。(见表二)
表二 镇江市预拌混凝土企业发展情况(企业数)
企业的生产规模已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需求,与周边城市相比,镇江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数也偏多,僧多粥少,必将引发无序竞争。(见表三)
表三 镇江市与周边城市情况对比(2012年度)
(二)行业自律差,市场行为不规范。预拌混凝土企业从早期的垄断市场到后来的无序竞争,给企业自身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二0一0年镇江市预拌混凝土最高价格达450元/M3,而二0一一年镇江市预拌混凝土价格普遍跌落至280元/M3 左右(C30泵送),价格的宽幅波动,扰乱了镇江市预拌混凝土市场,同时低价竟争的结果导致部分预拌混凝土企业处于亏本经营状态,也给建设工程质量带来了隐患。2011年底,市住建局、市质监站、市行业协会联合召开了《镇江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会议,针对当时预拌混凝土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整顿、引导,同时统一了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销售合同文本(格式化文本),规定了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销售价格,统一参照镇江市预拌混凝土市场信息指导价执行,强化了政府监管职能。2012年,镇江市预拌混凝土市场基本处于平稳状态,预拌混凝土价格维持在300~320元/M3左右。
(三)准入门槛低。年产80万方预拌混凝土生产线一般总投资在二千五百万元左右,加上许多企业租赁用地,建厂成本更低。目前镇江市区域内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设置局部已处失衡,新上企业立项无需通过住建局,等到企业建成,生米已煮成熟饭,因此,协调新建企业从选址、立项、审批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控制生产规模有效的途径。同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盲目上马,防止引发无序竟争及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拖欠款现象严重。由于宏观调控,2012年镇江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在基本建设过程中被拖欠款现象盛行,加上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为求生存,普遍采取垫资行为,企业经营困难,生存环境不良,经济效益不佳。
(五)建设工地预拌混凝土强度试块由生产企业提供的现象时常发生。至2011年,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作为市场竟争手段之一,包办了建设工地预拌混凝土强度见证检测试块,从试块的制作、养护到送检,由生产企业提供,企业试验室试块代替工地见证检测试块的现象普遍存在,该试块强度不能真实反映现场预拌混凝土的真实强度,给该市建设工程结构安全带来隐患。因而,镇江市有关职能部门下达了《关于统一全市预拌砼生产企业试块尺寸的通知》,规范了建设工程材料见证取样和送检工作,要求:预拌砼生产企业强度试块的尺寸统一规定为100×100×100mm,建设工程工地现浇砼结构强度的见证试块尺寸为150×150×150mm,以示区别。2012年7月,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见证取样送检工作,确保送检样品的真实性、代表性,镇江市还在市级建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试用见证员人脸识别系统,防止见证取样送检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有效限制了预拌砼企业包办工地见证砼试块的行为。
(六)各投资公司建有自己的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造成各企业间极不平衡,有的生产企业由于无业务,已处于半停产状态,而有的企业由于来不及生产不得不租赁其它企业设施进行生产或在厂区内另扩生产线组织生产。
三、促进预拌混凝土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强化行业组织协调与运营监管。
完善行业领导组织。成立市县预拌混凝土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吸收市领导、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领导、市部门领导、各县(区)建设局主管局长及有关专家参加到该组织,负责组织开展此次专项整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局建筑材料管理处,具体负责整顿活动日常工作。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引导、协调、维权等服务功能,建立以地方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市场良性竞争保障机制,采取一定措施,培育和发展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加强行业运营监管。第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拌混凝土价格信息体系,定期预算指导价格,对哄抬价格或相互压价偏离预算指导价格的企业进行必要的行政手段或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实际的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混凝土价格体系和规范的营销规章,不搞恶性竞争或价格垄断。通过规范每一个企业的市场行为,保证混凝土市场价格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促进混凝土企业良性发展。第二,进一步加强对砼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完善混凝土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加强突击抽查工作,扩大砼实体强度抽查范围,确保工程结构安全。进一步做好对预拌砼企业视频监控工作,并完成监控设备的安装、调试。对砼生产企业质量进行动态管理,有计划地对预拌砼企业进行飞行检查。第三,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盲目上马及运程过长影响预拌混凝土质量。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公布镇江市预拌砼生产等信息,实行预警机制,大力提倡节能、绿色环保的砼搅拌站,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预拌砼绿色生产管理规程》,在2014年前,镇江须全面实现改造现有预拌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以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模式,对一些能耗大、噪声大、扰民、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按政策要求限产或停产。鼓励通过换股、收购、合并等方式进行重组,支持企业引入战略合作者,推荐优秀企业上市,鼓励区域内产能饱和企业向外市迁移。培育年产量超500万立方米的龙头企业。建议确定《镇江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规划(2013-2017)》,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二)依法规范开展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明确专项整治指导思想。专项治理的指导思想是:以建立健全预拌商品混凝土市场各方主体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以规范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行为为重点,加大规范整顿力度,淘汰少数管理混乱的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专项整治重点内容。坚决打击偷工减料、扰乱市场、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对长期管理水平低下或质量管理严重失控的企业,建议采取必要手段使其停产。在产前环节,对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检测能力、仪器设备、人员素质进行监督检查,核查企业实际生产运行能力是否符合资质标准要求。在生产环节,对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执行情况和生产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混凝土生产质量。在.使用环节,预拌商品混凝土交货验收、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养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检验环节,土实体结构关键部位进行监督抽检,确保工程结构质量安全。在专项整治中,对于存在问题的企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网上进行公示,计入企业不良记录,情节严重的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直至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或清除建筑市场等措施,净化预拌商品混凝土市场。
参考文献:
[1]大庆市城乡建设局(庆建发[2013]7号),大庆市预拌商品混凝土市场专项整顿工作方案[R],201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