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设计调研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范文1
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且要具有可完成性,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均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在课题的安排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专业教研室作为组织、管理、指导毕业设计的功能单位,在第期10~11周组织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由院系成立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题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题选题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二、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
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
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四、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五、结语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范文2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三、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
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四、结语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范文3
关键词: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71-03
生物专业毕业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份综合考卷。《毕业设计指导》课是生物专业一门重要的限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对毕业论文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毕业生规范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国内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不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
一、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性、实用性强的教材指导
目前生物专业没有配套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材,现有的教材多数偏重于对一些概念和标准的讲解,同时有大量空泛的理论内容。学生拿到教材后,普遍感觉对自身专业适用性不强,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为此在主观上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设置学期不合理、课堂到课率较低
据调查,开设有《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基本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而第七学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学生经常请假去参加就业招聘会,课堂到课率较低,学生无心学习,学习氛围较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3.限定选修课开课的局限性致使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不高
作为一门限定选修课,只有学生选课并且符合相关规定才可以开课。由于开课学期晚,少部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基本上是因前几学期自己的限定选修课未通过而差一个学分才选修的,为此选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
4.《毕业设计指导》课堂重理论标准灌输,轻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理论标准灌输,教学内容空乏,传统的“一言堂”灌输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课后未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
5.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
作为一门公共课,因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不同,《毕业设计指导》课堂教学在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对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以供参考。为此,《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评价体系和方法不够健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设计指导》为讲座类课程,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程序、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实现等方面介绍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毕业设计选题,文献检索方法,撰写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技能。通过科学规范训练,掌握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根据生物专业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选取几本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规划教材作为参考,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课时数的安排,合理精简理工科类毕业论文写作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提炼本科毕业设计基本程序和工作内容要点,理清各章节之间的优先顺序,优化各章节的教学课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性质,由限定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因生物专业学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只有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对所有毕业生提供有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必修课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要求上相对较高,学生会从思想意识上比较重视,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开课学期,由第七学期调整至第六学期。第六学期是专业课开课的重要阶段,在第六学期安排毕业设计指导课,可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因为该学期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验实践课,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师可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通过专业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撰写综述、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等等,从专业角度丰富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毕业设计指导课安排在第六学期,也可以暂时错开与就业工作的冲突,让学生安心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时数,《毕业设计指导》课学时数由原先17学时(1学分)调整为26学时(1.5学分)。利用这增加的8学时,可以适当合理拓宽教学互动内容,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毕业设计的实际开展。
(4)穿插实践教学环节,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在毕业设计指导整个过程中,本阶段直接穿插一些实践环节,让课堂所学内容融入到实际课题开展当中。例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到各实验室找指导教师,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或自选研究课题,选择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此过程中,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可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介绍毕业论文整个进程安排和一些规范化要求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则应向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对课题的有关要求。更重要地是,能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宣传并教育他们按照规范要求和计划进程完成毕业设计。
2.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优化教学进程,完善教学方法
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1)优化教学进程。由每周2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调整为每周3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在合理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以专题形式展开,每周主攻一个专题,每周3课时的安排主要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具体教学进程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安排理论教学,第二节课安排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第三节课安排合作探究、个案研究,这种互为衔接、科学有序的教学进程安排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传统的标准灌输调整为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不是将已有的结论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听懂记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逐层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以“探究”为本,而不是以“学会”为本。这种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强调逻辑的推理和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启
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环节,除了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强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项内容标准外,重点探讨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历届不合格毕业论文在各项环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历届优秀毕业论文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本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课题开展合作探究和个案研究。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节课的专题任务,以学生所在开展毕业课题的各分实验室为单位成立毕业生研究小组,让各研究小组针对下次课堂专题开展调研和实践,形成调研总结报告,并于下次课堂专题中开展讨论。通过这样的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3)在评价体系和方法上实行考试改革,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具体做法是:采用“平时成绩结合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模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提问、调研总结报告、修改论文情况核定。在开课期间,将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发给授课学生,要求授课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所学内容,修改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格式等相关内容,由修改结果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成绩则以撰写论文的形式完成。实行这种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毕业论文相关理论标准、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要求,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要进一步与其它高校生物专业合作,在参照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安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探索出一条符合生物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毕业设计指导》课课程教学模式。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改革以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为实验对象,以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论文的选新率和选优率,经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具体结果见下表。
可以看出,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新率和选优率明显高于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范文4
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课题设计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综合设计水平在设计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为学生步入设计行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相对科学、合理、有效的研究、组织、把握之外,也要根据现代设计的实际变化与需求,在课程的选择、配置等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和完善,理顺课程间的相互衔接、铺垫,以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学生设计作品平庸、缺少文化内涵以及抄袭现象严重,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和顽症。诚然,学生缺少生活积淀与社会实践锻炼是一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设计本质内涵的理解。虽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贯穿在四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之中,但为了凸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对此进行强化、提升。为此,在前些年的两次教改中,根据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在三、四年级分别增设“现代室内设计经典案例解析”“设计与研究”两门课程。通过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理论讲授和对经典设计案例的解析、点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求异思维,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更新设计观念,增加个人的生活积淀,才能以独特、敏锐的艺术视角在生活中捕捉设计灵感,并通过一定的设计语言、形式、方法及程序,实现自己的设计创意和艺术主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两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对创新设计的思维特征和表达方式,设计语言与表现手段以及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设计教学进行前期的理论铺垫和设计准备,理顺课程间的教学衔接与秩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把握教学环节重点
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组织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拓展作品的设计主题,彰显作品的文化内涵,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室内设计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既具功能性又显艺术性,两者完美统一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活动,它不仅要满足人们不断增多的物质欲望,也要满足人们多元性的审美追求,室内设计正是通过融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空间的“思想内涵”与“情感语言”。因此,可以说“主题内涵”是设计者在创意过程中,最能体现其设计品质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设计作品的主题挖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常常为找不到空间设计的“主题”而感到茫然和困惑,或者一味地效仿人们已熟悉的某些“主题”、某种“风格”,或者抄袭、剪贴他人的作品,这样的设计显然缺乏原创性和鲜明的“主题”立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毕业设计主题的选择与把握这一环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尝试探索。
1.运用案例解析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室内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意的产生来源于一定的主题设定,而主题的设定则源于对基本元素概念的选择、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多元的思维方式,对所有与课题设计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归纳、筛选,进而从中提取捕捉到最能体现其课题本质特色的设计主题,成为本课程教学需着重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改以往简单而枯燥的说教方式,有目的的选择一些经典工程设计案例进行生动、细致地分析、点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案例分析、点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从名家大师的设计实践中了解、感悟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捕捉设计元素,并通过怎样的设计方式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名家大师的经典设计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他们毕业设计的创造潜力与设计欲望。
2.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前的社会调研和考察。调研、考察的目的是要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想象,没有艺术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创造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材料积累越丰富,想象也就越活跃、越自由,设计也就越富有创造性[2]。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熟知的都市生活,还要研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感受和研究中,努力寻找和捕捉设计的灵感与符号。从而有效地增强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感。如2011届的一位学生在调研考察中对萨满文化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其在了解萨满文化的历史发展变迁和文化特点的同时,收集更多的视觉形象原始资料,并从中捕捉到设计的元素和符号。通过参观博物馆及对影像、实物及图文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使该生对萨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与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与讨论之中,该生将神秘、质朴、厚实作为其设计的核心和切入点。并依据空间的功能性质特点,将萨满服饰、器具、石人柱及游牧生活器具等形象元素,通过打散、重构、转换等设计手段,与虚拟的建筑空间结构和形态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安排,在陈设、光色的环境氛围衬托下,较好地营造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与原创意味的休闲空间,受到了观者的好评。
(二)提高设计作品的创意表达
有了一定的主题,如何延伸、拓展并将其融会于室内空间的设计之中,便成为创意表达的关键。所谓“创意”,就是“创造出能够解析人的精神世界并富于强烈艺术氛围的室内时空环境”。一般来讲,室内设计的创意表达常常要借助于空间布局、空间形态、光色组合、材料搭配和陈设装饰等空间表达综合要素之间的权衡,以及各要素间的主从呼应和张弛有度的协调。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在诸多的表达要素中,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是提升创意表达最为有效地两个设计环节。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室内空间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因素更多的是依赖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来传递、呈现的。
1.主题与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形态是依据主题内涵需求和空间结构尺度,运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抽象几何元素与不同质地的材料结构而完成的造型样式,它可借助主题内涵的需求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或表达阳刚、凝重之感,或展现阴柔、灵动之美;或严谨,或活泼,如此等等。正是由于这种空间形态上的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因而,空间形态的设计对于作品主题立意的表达与空间总体框架的构建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主题与环境氛围的营造。环境氛围是室内设计通过空间形态造型、光色材质运用、陈设选择搭配等多种表达要素权衡与协调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空间艺术气氛。在这之中,陈设艺术的设计、把握尤为重要。陈设艺术除了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功能性陈设)之外,其更多的是传递出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因而,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把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观者对设计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所以,如何帮助学生依据其设计主题与氛围需求,合理设计、选择、搭配陈设艺术的种类、样式、材质、大小、位置等,就成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把握的环节。例如2010届的一位学生选择《岩画艺术馆空间设计》作为其毕业设计创作选题。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该生依据设计主题和现代艺术展馆空间的特点需求,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位置、不同手法的现代陈设艺术样式,将古老的阴山岩画艺术风采呈现在观者面前,使观者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现代空间中,领略中华古老文化的艺术熏陶与心灵震撼,收到了良好的设计效果。该作品2010年获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新人奖二等奖。
三、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其不同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室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一定的人文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进行的设计课题活动,同样呈现出较强的实践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依据室内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打破常规,灵活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
1.组织市场调研,延伸课堂教学。市场调研活动是毕业设计课堂教学的延伸方式,其目的一是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变化需求,使设计具有针对性;二是通过市场调研,完成毕业设计所拟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收集考察,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毕业设计作品的方案计划。因此,市场调研不仅是毕业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同时,也使学生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了解过程中,能充分把握室内设计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大背景下,理清设计思路,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在市场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参观实际工程项目和参与工程项目实践等方式,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收集、感受到的信息资料和心得体会撰写成市场调查报告,并将市场调研报告纳入到毕业设计课程量化评定考核之中,以提高市场调研实践的质量和成效。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法;探索;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3-02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是2005年经上级批准开设的本科专业,随后设立了质量管理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定位是培养面向企业基层的技术应用型质量管理人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是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对具体生产流程上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管理的基本原理。作为一门集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生命力在于生产实践之中。当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了提高《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进行了“教学结合生产”的创新性探索,即,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从而巩固和加强了课程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一、《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的核心模块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从质量理论、质量设计、控制、诊断、改进与保证等方面系统讨论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的法规与标准化、三次设计、SPC与SPD、质量改进、质量机能展开、可靠性设计等,具体分为质量功能展开、质量控制、试验设计、设备可靠性等核心模块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方法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有待在生产实践中寻求解答。
二、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目前,我校商学院已与20余家制造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在《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各个核心模块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带着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去相关企业实习实践。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多位老师承担了《XX集团质量管理案例集》的调研、分析、编写工作。该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此项工作,参加了所有案例的调研、资料整理、编写等工作。这些学生去现场调研,发现生产实践问题,并向工作人员提问,获得了大量的原始素材资料。该质量管理案例集的编写目标是:①从各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编写样板案例、树立典型;②进一步提高各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③不仅详细剖析典型案例,而且系统地介绍相关基础理论。该质量管理案例集由若干案例组成,按照涉及的质量管理内容分为三种类型的案例: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系统案例、设计质量工程技术案例、制造质量工程技术案例。采取”三段式“的案例编写模式,即每个案例分为案例概述、案例详述、总结与启示三部分。特别地,在案例集附录增加了关于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的相关内容。该质量管理案例集部分案例名称如下:案例1:XX企业全员质量管理的系统方法;案例2:XX企业质量检验计划的策划与改进;案例3:XX企业EPC项目的质量策划与质量控制;案例4:XX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评价;案例5:XX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案例6:经验教训学习法在XX企业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案例7:田口方法在XX企业质量改进中的应用;通过在相关企业的实习实践,并参与质量管理案例集的编写,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学生了解了企业实际生产的情况,训练了动手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发现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受到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让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设计的想法主要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系统,是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因此,需要将具体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引导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的学生带着企业实习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指导老师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其中,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是通过构建运行有效的监控体系,以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1.指导老师与毕业设计选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根据需要,聘请若干企业高级质量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组织指导教师拟定参考题目,邀请专家从其难度、工作量和专业符合度等方面对教师所拟的题目进行评价与选择,确定了若干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积累从教师提供的论文题目中选题,并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及题目,做到一人一题。所选题目80%以上来源于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相关问题。
2.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毕业设计过程的检查与监控包括开题报告检查、中期检查、防止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的措施等内容。①开题报告检查。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进行调研、搜集相关资料,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方案和实施计划,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检查主要考察课题任务是否明确、是否体现专业基本训练内容、工作量和难度大小以及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②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内容:检查《指导记录本》记录情况,了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情况,论文框架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对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进程安排,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度是否符合计划要求。③防止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的措施。防止毕业设计(论文)抄袭问题的措施:(1)要求论文主题必须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2)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文献引用及撰写过程实行全方位的监控;(3)随机抽查论文,用防抄袭软件进行辅助检查。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为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成立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方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负责组织考核答辩、接受处理学生申述等工作。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审查,合格者给出平时成绩后送评阅教师审阅。评阅教师审阅后,合格者给出评阅成绩进入论文答辩程序。不合格者退回修改。答辩时,答辩小组根据答辩情况进行集体评议并确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按照一定的权重相加而成。
针对当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进行了“教学结合生产”的创新性探索,即,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国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蒋祖华,苗瑞,陈友玲.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李卫祥,李长萍,冀满祥,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305-307.
[4]陆刚,孙宇博,卢明银,等.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工业工程,2010,13(2):125-128.
[5]伍乃骐,郭钟宁.在企业完成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尝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75-176.
[6]王琪,武寿春.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探索[J].江苏高教,2009,(6):84-85.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范文6
[关键词]毕业设计;数控技术专业;分层教学
毕业设计是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自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要求全省所有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成果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网上抽查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当前新形势下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选题过于单一,集中指导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不够理想,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跨度时间过长等,并且有相当部分学生第二年还要用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继续做毕业设计,学校教务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影响了部分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因此,针对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毕业设计分层教学指导的改革策略,以提高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一、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现状
潘冬[1](2016年)在研究中指出学生生源层次不一,毕业设计选题单一,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脱节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分层教学的层次类型,并提出了其实施的保障条件以及分层教学实施过程。该研究虽然分析了生源的参差不齐,但未对学生入校以后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忽略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题评估判断的主导作用;虽然提出了试件加工、CAD/CAM设计等模式的学习方法,但未深入研究适合试件加工、CAD/CAM设计、顶岗实习报告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分层教学设计的关联性等问题;在师资条件保障方面,只分析了指导教师的人数、职称结构,但未深入分析如何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来保障毕业设计分层教学质量的问题。
陈桌平[2](2010年)从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教学资源短缺等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毕业设计的教学安排、指导教师、毕业生和其他外部条件等控制要素,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正确的认识;学校完善毕业设计制度,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服务过程的监控;提高教师队伍指导毕业设计质量的能力;加大毕业设计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服务等。该研究虽然提出了毕业设计选题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未提出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进行毕业设计选题;虽然指出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学生因素,即学生重视不够,但未提出如何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差异的学生进行选题分配与分类指导;虽然指出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另一重要的因素——教师,但未针对某一具体专业在哪些具体核心能力方面提高教师毕业设计的指导能力。
吴佳[3](2016年)提出了分专业制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建立由指导老师、答辩专家、行业企业、专项抽查的多元反馈机制;推行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模式等,构建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该研究忽略了毕业设计主体,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未对学生的差异性提出相应的毕业设计选题、分层评估及分层指导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未对指导教师如何提升分层指导能力进行研究。
叶如意[4](2008年)从毕业设计时间短、学生差异大及人数多、教学资源少、任务重等方面分析了高职毕业设计改革的原因,指出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定位的不同,要求课程体系不同于本科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该研究虽然从培养过程方面提出了一些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措施,但是未对学生差异大、人数多、教学资源少等方面提出分层次解决毕业设计问题的措施。
张福峰等[5](2012年)针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三个层次:能独立完成新任务、能参照前面任务过程完成新任务、不能完成新任务。但该研究仅对某层次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教学普遍现象提出方案,未针对毕业设计进行分层教学指导分析。
针对某一课程分层次教学方面的文献较多,对毕业设计分层次教学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朱卫芳[6](2012年)提出高职课程分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确定分层教学的切入课程、采取科学的分层走班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注重形成性评价等。张化雨[7](2014年)提出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对学生自身情况和实际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训分层授课中提出“分类讲授-集体讲授-分类指导-分类训练-集体归纳”的操作步骤,通过分类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王春模等[8](2016年)分析了高职生源的多样化,指出了学生学业基础参差不齐,引入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三个基本理论,即“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指出了高职人才类型定位以及三种课程架构模式,在实施阶段提出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等。
总之,现有文献针对毕业设计环节分层次的教学指导文献不多,而对于某一课程分层教学的文献较为多见,特别是近三年以来分类别、分层次的毕业设计指导文献较少。因此,研究一种适合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以及相应的毕业设计题库及选题方法等是当前新形势下毕业设计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毕业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过于单一
从湖南省高职院校2015—2017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的选题来看,有的是车削加工零件的选题,有的是铣削加工零件的选题,而对于既有车削加工,又有铣削加工,或者车铣复合加工,甚至多轴加工的零件选题不多,甚至有的选题仅在省教育厅技能抽考的题库中选取,要么仅仅只是车削零件,要么仅仅只是铣削零件,选题过于单一。因此,开发一套既有车削,又有铣削以及复合型的多轴加工零件分层分级的数控技术毕业设计题库刻不容缓。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从历届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来看,当学生领取毕业设计任务书以后,有相当部分学生没有按照任务书及指导老师要求的时间点提交相应的成果资料,集中辅导时甚至有的学生毕业设计任务没有进展,基本上是将毕业设计任务书放在一边,等着指导老师催促进行毕业设计,“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集中辅导的3~4周时间里,有少数学生进展缓慢,甚至有个别学生利用这段时间玩游戏、看影视剧等,做一些与毕业设计无关的事情,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完成进度。学生重视程度的不足既影响学生本人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又影响指导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而影响学院的总体工作安排。
(三)教师分层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院为例,目前数控技术教研室共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国家级“技术能手”1人,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省级“技术能手”6人,高级技师5人,副教授2人,中级职称以上12人,获硕士学位以上7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8.6%,以青年教师为主。专任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在湖南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在某一知识和技能方面造诣较深,但对于既能指导车削加工,又能指导铣削加工,同时又能指导车、铣复合甚至多轴加工等综合型、复合型的教师不多,教师分层教学指导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满足国家和军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更高标准的质量要求,需要不断提升专任教师分层教学指导能力,这是确保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重中之重。
(四)机制体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毕业设计月度检查制度、毕业设计问责暂行规定、优秀毕业设计评选办法(2016年修订)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并有一定的奖惩机制,但在新形势下,现有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毕业设计集中辅导3~4周的时间里出现的新问题:(1)指导教师安排教学任务,学生的自主性、随意性较大,造成指导效果不尽如人意;(2)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少数学生存在“毕业设计周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的思想,没有利用好集中辅导的“黄金周”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只能第二年继续做毕业设计,从而影响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毕业证书发放、学校工作安排系列问题;(3)虽然在集中辅导周的安排中每天均有考勤,而且也安排了指导教师在现场进行辅导,但就如何有效进行质量监控、如何提升质量与效率等问题,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因此,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是否引入“巡视制度”相关政策的方法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管控。
三、毕业设计分层教学指导改革策略
在毕业设计分层教学指导方式上,创新工作方法,使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毕业设计,验证毕业设计分层教学指导方式的有效性,优化流程、完善制度,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不同层次毕业设计题库的开发
调研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岗位核心能力。通过调研中国航发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航空企业,确定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群主要为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多轴加工工作岗位,并且各岗位不是独立的,例如,根据零件特点数控车削加工工种中有铣削工序,数控铣削加工工种中有车削工序,多轴加工工种中有车削或铣削加工工序等。根据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特点,制订毕业设计选题的三个层次,要求层次的选择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确定并开发初、中、高三个层次的毕业设计题库,题库体现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初、中、高三个层次毕业设计题库为:①车削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②铣削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③复杂曲面(多轴加工)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与仿真加工。
分层分级毕业设计题库开发时要注意的问题:毕业设计题库虽然按照车削零件、铣削零件、多轴加工零件的初、中、高三个层次进行开发,但是三个层级之间不是完全孤立的。例如,初级题库中为车削零件,但不仅仅只是车削加工,而应该是以车削为主,同时要有铣削加工的部位,否则题目就过于单一;同样,中级题库中为铣削零件,也可以含有车削加工的部位;高级题库中则要以多轴(四轴或五轴)加工为主,同样也有车削或者铣削加工部位。这样避免了选题的单一性,同时体现主次分明、层次有序的特点,以适合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二)适合学生选题层次的评估与确定
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之前二级学院要召开毕业设计工作动员大会,动员大会应由二级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含企业指导教师)、毕业生等组成,主管领导、指导教师、毕业生等均应对毕业设计引起高度重视,形成统一共识。由于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是毕业设计过程的“演员”,因此,分析“演员”适合演什么样的电影,是赢得“观众”的重要一环,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确保毕业设计有效开展。深入分析学生从入校以来的学业成绩、在校表现、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毕业设计分层选题的合适性问题,形成评价报告,确定学生适合何种层次的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的实际能力与选题层次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兴趣,形成“探索未知”的动力,在后续的毕业设计过程中,乐于积极探索、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为毕业设计任务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三)指导教师分层教学指导能力的提升途径
由于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对应的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是分类、分层次的,特别需要教师具备指导不同层次选题及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的指导能力,即:教师既能指导车削、铣削、多轴加工零件等所需的工艺技术、制图能力、建模能力、仿真加工、夹具设计、机床操作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因此,指导教师需要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等方面不断提升分类、分层教学指导能力,确保有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理论知识方面,二级学院可定期召集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开展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在机床操作方面,教研室可组织专任教师学习数车、数铣及多轴加工机床的相关操作技能,或者教师跟班学习零件的加工与机床操作,以提升操作技能的指导能力;在业务水平方面,可由二级学院定期组织资深教师或者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专题座谈会,分享指导心得体会,使青年教师或者指导经验不足的教师少走弯路,提高毕业设计分层教学指导能力。
(四)充分发挥“黄金周”集中辅导的有效性
毕业设计集中辅导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的黄金时期,学生是否充分利用好毕业设计集中辅导的“黄金周”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最佳时机,是毕业设计有效完成的关键要素。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在集中辅导的过程中,应督促学生高度重视、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使学生在集中辅导的“黄金周”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了确保毕业设计有序进行、有效开展,在毕业设计集中辅导过程中,应引入相关奖惩机制,例如,对于态度认真、进展顺利、完成质量好的学生给予通报表扬,最后进行加分奖励;对于态度消极、进展缓慢、完成质量差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最后进行扣分处罚,甚至留级处理。学院应制定严格考勤制度、毕业设计完成质量考核等相关制度,以确保毕业设计“黄金周”集中辅导的有效性。
(五)基于分层教学指导评价标准的制定
为了评定学生分层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结合数控技术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和不同层次的题库分层分级要求,应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分层分级评价标准,针对学生毕业设计分类选题的初、中、高三个层次,研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为“车削零件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铣削零件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多轴零件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最后根据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
(六)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为了便于毕业设计工作开展有效、进展有序,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率。学校分管领导、教务主管部门是毕业设计“剧本”设计者,在制定毕业设计主体思想、框架、模板等相关规则的过程中,要充分衔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省教育厅)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与本校不同类型专业特点,定期组织召开毕业设计专题研讨会,研讨会要由学校分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教务主管部门、不同专业类别的指导教师(含企业指导教师)等组成,共同讨论并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专业的毕业设计模板,做好顶层设计。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指导教师与学生本人,同时应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毕业设计分层教学指导机制体制,有效监控毕业设计的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