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1

我们幸福路小学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坚守道德的底线,我们还肩负着传承和宏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文化是我们幸福路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是本学期德育教育的主题。我们的思考是: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敬与感恩之心,那么又怎么可能对身边的其它人有关爱与尊重之心?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爱与尊重,那么这个社会会变得多么冷酷与无情?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对教师的尊重,那么怎么谈得上去接受学校的教育,没有对学科教师的尊重,也根本无法学好这一门学科。

一些真理被当作传统传承下来,本身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与美德之一,正是这些传统和美德支撑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文明。

孔夫子说“礼失求诸野”。意思是说:当一个国家的整体秩序丧失之后,只要传承这个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草根还在,就可以找回社会重建的根基。野火烧尽之后,只要草根尚存,就会有春风吹生的那一天。我希望我们富中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是最健康的传承与宏扬中国优良传统的草根。

如果说一个国家官员的腐败会对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失去做人的操守会使一个民族看不清道路,找不到方向。那么一旦作为草根阶层的公民整体失去了它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与是非观念,那就将是一个民族的灭顶之灾。

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同时又是国家的草根阶层的幸福路学生,有责任让中国优良道德传统文化真正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血液之中,并代代相传。

一个民族要有优良的传统,一个学校要有传承这种传统的使命,因为优良的传统文化能使我们获得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性,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它把我们和我们的民族、我们学校永久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颗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各种潮流之上的浮萍。

只有民族共同延续和尊奉这些传统,才能使我们获得生存的意义,获得尊严。拥有自己的传统,并为自己的传统而自豪,这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生长的根。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2

在《御窑金砖》一集中,传承人金梅泉祖辈为紫禁城供砖,康熙年间铺设太和殿时,所选用的就是这种砖。至今虽历经300多年岁月洗礼,仍光亮如新。金梅泉作为家族中的第五代传人,也曾在1991年的时候,因为故宫的修缮,为故宫免费烧造了150片地砖,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骄傲。在此之前和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坚守祖制,以这种远超别人10倍的制作周期、几近苛刻的原料控制和繁复的制作工艺,制造着这种使用寿命远超现代人所需的方砖。由此产生的成本上升,却使他的方砖销路寥寥。但是他坚信,任何工序都不能少,都不能打折扣,因为就是祖辈留给了他这最完美的工艺,才烧造出了这最好的砖。工艺丢了,这好砖也就没了。在片子的结尾,他说:“虽然我做得慢一点,产量不多,成本又高,但是我很自豪。”

所以,这些我们看来枯燥繁复的工艺,也许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精神的承载,也是很多手艺人执着坚守和寻求创新的缘由。还有很多比金梅泉的境遇更加艰难的手艺人,他们的手艺也许就快失传,也许今天,我们对工艺的记录,明天就成为了恢复这门技艺的依据。

《手艺》为了“呼唤”

手艺不能只是技巧的比拼,不能只看师门的名望,更不能只关注群体的多寡。每一门手艺,都承载着其特有的历史与文化,都有一种根脉传承。手艺本身就是社会多样性的一种代表,关注“手艺”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由此,《手艺》系列的选题范围就特别的宽泛,不分大小类别、不比传承年代、不按地域划分。我们既选择了木雕、织绣等传统大项,也选择了毛猴、鬃人这种独具特色的偏门;既有花丝镶嵌这样的皇家工艺,又有剃头、爆米花这样的民间温情;特别是为了表现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手工艺同宗同源的主题,我们还将交趾陶、三义木雕、晓芳窑等台湾手艺纳入其中。我们同时也选取了在中国学习玉雕的英国人进行拍摄。我们竭力避免以统一标准、统一视角去圈定手艺,希望呈现给观众一个极为丰富的手艺世界,以此呼唤现代社会对多样性的宽容。

《手艺》为了“重拾”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机器大生产逐渐替代了传统作坊,一时间“有用”与“无用”成为评判和衡量的标准。值得庆幸的是,很多手艺人还在坚守,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们追求真正品质生活的可能。所以,每一门手艺,不管我们今天觉着它有用无用,其存在都值得我们去静静欣赏,每一位手艺人的执着坚守,都值得尊重。孤独的传承,执着的坚守,纯手工的劳动,制造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商品,而是那种独一无二、那种带有温度、那种心手相连的价值。

《手艺》为了“寻找”

《手艺》做了百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手艺人身上太多类似“执着”、“质朴”这样的美好的共同点,更看到了他们身上各不相同的令我们感动的闪光点,他们有的生在一个几代传承的手艺世家,由此失去了选择其他事业的权利,但是他们以一份担当,扛起了传承的责任。他们有的倾听内心的感受,放弃了曾经的名与利,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别人无法理解的梦想。

特别是今年,我们还纳入了一批新手艺人,他们虽然没有师承关系,但是我们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许多传统手艺人所惯有的特质。他们身上所独有的那种新鲜朝气,不但给予我们希望,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3

关键词:第四代;导演;传统文化;坚守

吴天明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坚守,面对消费主义盛行导致的人心不古、唯利是从的现象嗤之以鼻,对于传统文化和规矩的坚守,吴天明导演有倔强的自持,就像这部半自传体性质的影片《百鸟朝凤》中的主人公“焦三爷”一样: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就要传承下去,到死也要坚守。

一、《百鸟朝凤》的话题风暴

本片在上映之初便打悲情牌――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吴天明在2014年遗憾因病离世,在其女儿吴妍妍的努力下,影片才得以上映,而不巧的是,劲敌竟然是《美国队长3》,但是受邀发行本片的方励先生,在接受访问时却说:“《百鸟朝凤》在任何一个时间段上映都会是这个样子。没有《美国队长3》还有其它什么队,都一样的。”可见,反映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迅猛变化中逐渐落寞的题材,并不讨巧,反而成为大众唯恐避之不及的冷门影片。对于方励先生的“下跪”行为,很多人都认为是炒作,对此,方励先生说:“大家先搞清楚炒作的定义,炒作是说谎,是虚假广告;《百鸟朝凤》是有观众、有口碑的,这种行为顶多是广告。广而告之嘛,这个广告我当然愿意做。而且我也不拿钱,我只是希望这部电影让更多人能够看到。我就是《百鸟朝凤》的仆人、是义工。”

《百鸟朝凤》自今年5月6日上映,截至到方励先生“下跪”之前(5月12日),每日的排片量不超过1%,而且都安排在了非黄金时间。笔者在5月8日(周末)下午两点场观影时(一天就拍映一场),被安排在了一个不超过30个座位的小影厅,而整场电影只有六名观众观看。截至到5月13日24时,该影片的票房成绩为540万。“下跪”事件发生之后,影片的排片量与日俱增,5月15日拍映6.75%,5月16日拍映8.4%,5月17日10.88%,5月18日12%,截止到5月18日24时,《百鸟朝凤》的票房成绩为4238万。当笔者进行二次观影时发现,该片在一天的场次排映中明显增多,所在的影厅座位多效果佳,上座率超过90%。

客观上说,方励先生的“下跪”行为,为本片制造了话题,有利于让更多的大众知晓这部诚意十足的影片,对于影片的传播有积极的意义。

二、匠人情怀的坚守

“百鸟朝凤”是一首著名的民间乐曲,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虽有着不同版本,但基本旋律大同小异。该乐曲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透过乐曲,仿佛能够听到布谷鸟、鹧鸪等鸟儿的叫声。在电影《百鸟朝凤》里,唢呐曲“百鸟朝凤”是丧事中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这是一支高难度的曲子,只有唢呐高手才能胜任。而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地无双镇,能够驾驭“百鸟朝凤”的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影片在前期着重描述主人公焦三爷的收徒弟-教徒弟-传徒弟的过程,通过对比蒙太奇塑造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幼年徒儿。在道德秉性和天赋技艺的较量上,焦三爷最终选择了天资缺乏但品性贤良的徒儿作为唢呐的唯一传承人。故事中穿插大量的特点和细节描写,如刻画望子成龙的父母期望,师娘如亲生母亲般的温暖,情同手足的师兄弟情和偶尔暗自较量的对抗情绪,帮助师傅处理农忙时的成熟懂事......影片的后期着力表现在时代的裹挟下,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焦三爷及弟子奋力挣扎而无能为力的悲鸣情怀。电影从天明拜师学艺开始,向我们展现了秦川乡村对唢呐的依赖。焦三爷是黄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唢呐匠,还有一曲很少被吹奏,只有在德高望重老一辈白事上才能听闻的《百鸟朝凤》。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4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统文化

在中国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它既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又关系着我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冲击、融合的当下,在广泛开展音乐教育的同时,必须强调对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视。

一、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此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虽然我国一直呼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仍然未提升至重要地位。崇尚西方音乐的演绎,边缘化本土音乐,这是令一个民族深思和担忧的事情。如今,从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到高水准的音乐教学标准,人们对于西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了解,这种对传统乐理教学缺失的教学体系,最终将阻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开始追求具有个性和文化底蕴的音乐。我国的音乐教育紧紧抓住了这次转型的机会,以实际行动加强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例如,时常召开以传统音乐为主题的研讨会、设置传统音乐的专业研究方向、大量编写传统音乐相关专著和教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这些举措来倡导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

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对策

(一)深化音乐教学改革,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保障

首先,对音乐教育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我国大多数的音乐教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都过于偏重西方的音乐教学模式,而轻视了本土传统音乐的学习。在这样的音乐教育环境下,学习音乐的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对此,我国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在音乐教育中注入民族音乐的元素,才能促进学生重视和学习传统音乐,肩负起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责任。其次,对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进行创新,注重传统音乐教材。目前,我国传统音乐的教材多为学校教师自己编写或推荐,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这已然影响了传统音乐的教育。因此,重视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写对于促进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编写音乐教材时要注意选取收录旋律优美、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名族特点的音乐素材,借此多元化的选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最后,对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在偏重西方音乐教育的时期,师生都习惯以西方的音乐理论理解和评价我国民族音乐。但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评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利,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民族音乐的精华部分。对此,必须完善音乐课程的设置,注重传统音乐理论、鉴赏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增加,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此增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创造环境

学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关键需要创新音乐的教学模式,为传统音乐传承和保护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学校里讲授的传统音乐大都是经过加工和筛选的,虽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是流于表面形式,缺乏了传统音乐的灵魂。真正民间音乐的传承多是代代相传的,这样虽保留了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却也因此缺乏规范性。因此,让民间音乐传承人走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入民间实践,领略真正的传统音乐,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去粕取精和可持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设专门课程、讲座等,邀请民间音乐传承者走入课堂,讲授最具原生态的传统音乐文化,令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尊重,进而产生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信心和责任感。其次,开展课外传统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民间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去,亲身感受其魅力。学校中学习的传统音乐知识大都止于理论,只有学生亲身接触民间音乐,并结合本地传统文化才能对民间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够令掌握的知识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升华。此外,当下传统音乐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运用现代科技将传统音乐教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才能让传统音乐焕发新的活力。只有传统音乐兼具了民族与时代的特色,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承和长远的发展。

(三)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为传统音乐的传承灌注活力

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意识形态背景。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到某一音乐的本质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传统音乐的教育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传统音乐置于传统文化之中加以剖析和传承。在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多地从音乐的演绎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忽视了音乐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等背景的联系。而切断了音乐与文化的关联,传统音乐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和本源的魅力。反之,通过对传统音乐的细致剖析和感悟,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音乐独特的灵魂,而传统音乐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此外,传统音乐源于传统文化,最终也将回归传统文化。现今的大多传统音乐教育因为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变得浮躁和单薄,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传统音乐重新回归文化的沃土,在丰富的养料中获得新的活力,绽放更美丽的艺术之花。一言以蔽之,传统文化是音乐获得长远发展的不竭源泉。提高传统文化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传统音乐中蕴涵的文化精髓,才能令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真正的兴趣和使命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全球化进度加快,我国的文化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音乐领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本的理念态度,汲取各国文化精华,在坚守与创新中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只有深入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明确传统音乐的重要地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且深化音乐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新的传统音乐传承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长远发展。

作者:王莎莎 单位:合肥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吴旦.试论传统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对策[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2]田亮.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研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3]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4]奚峰.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4(03).

[5]娄雪玢.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2).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5

自古皆贵中华,中国文化历史悠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我们身边,并且被我们完好的传承下来。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1

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他们是夺目的,绚烂的,然而又在岁月中逐渐流失,碾灭,最后却埋在了几千年积淀的黄土下……

我想对此说些什么。

比如怎样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样让新潮的现代人接受并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涩的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巧妙地将流行和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我就简单地谈谈音乐和饮食等几方面。

1音乐。

首先,小天王周杰伦的《东风破》《中国风》就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人的古典情节。并且让很多原本不习惯古典的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突破。其实《东风破》的歌词浅显易懂,不过是向我们讲诉了一段现代都市人的爱与恨,但在乐曲的表现上,凄恻婉转,带有古韵,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与不舍间的幽冤。于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动了以后,开始思索对于经典和悠远的观点,开始爱上了原本被他们遗忘的华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陶哲《苏三说》也是很好的例子。

2饮食。

这是一个讲究创新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对同一件事物感到厌倦,就连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是一样。不过,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在讲究色、香、味、型之外又讲究营养,这就是一种时代进步。一种文化再生。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归根到底,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3服装。

我们来粗略看看近几年来的流行风吧。复古永远都是主角,人们在稍纵即逝的流行中开始怀念。怀念古典的厚重,和经过岁月淘洗后的精致。

唐装、旗袍、印花布、刺绣、扇子装潢……它们已经生根在都市的尘灰中,已经在笑语盈盈里散发着脉脉温情。

除此之外,还有古香古色的红木家具、影视作品等倍受人们青睐。中国悠远的民族文化应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去,它永远是浪间最闪耀的朝阳。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2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胡书记在中说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3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端午节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了,有谁会去关注曾经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时节有有谁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明亮的烟火夺走;春节期间,有能有多少人记得许多美好的习俗,而现在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却被有浓厚金钱味"红包"取代,许许多多人都说:过年没年味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们现在都没人冷落成这个样子,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唉!我听见传统文化在哭泣,这哭泣声中有失望,有无奈,还有的是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文化遗产?我们于是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的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正在失去的时候,我们还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够呢!

面对这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我们想到了保护,正如最近才颁发的新的节假日条例,将清明,端午货物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其中,以后,在这些节日里就会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护能起到效果,而不是传统节日变成了纯粹的假期。

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而更在于发展。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了才能长久不衰。但是发展是合理的发展,如果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着只能加速他的灭亡!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会的力量,众人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么希望传统文化不会再哭泣,而是在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进!

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能再一次聆听屈原的心声,感受精神的力量,传承美好古老的又在发展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时分,家人团聚,天下共赏一轮圆月,体味浓浓的亲情!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锣鼓敲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4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高中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作文800字5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6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院校;文化传承

一、艺术院校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艺术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领教师通过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保护传承、研究阐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行为规范和文化素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其树立开放包容、相互合作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艺术院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师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师生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以艺术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勤俭感恩、助人为乐、宽容自省、自律自强等道德理念、爱国主义精神、社会文明风尚体现出来。同时,可以使师生创作出优秀作品,不断繁荣文艺事业。

(三)有利于勇担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

艺术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艺术作品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中华美德等,教育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魂,深扎艰苦奋斗之根,满怀为民服务之情,不断创作出与国家、社会现实相契合,与人民群众情感相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艺术院校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能力不足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艺术院校长期以来都存在重专业技能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所以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与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理解其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切实发挥课程文化育人作用,而部分艺术院校的教师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

(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教师侧重于技能教授或拘泥于传统文化某一方面的阐释,而对如何在专业课程中以时代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如何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基本走向,如何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学生在丰富学识、修身立德、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的意识还不强。

(三)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较为单一

新媒体的发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机遇。艺术院校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激活以及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的活力。长期以来,艺术院校多以实习实践、汇报展演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以艺术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精神供给,借助新媒体以及艺术创作研究、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较为单一。

三、艺术院校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在专业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中,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方向,如可在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中增设陶艺、印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浓郁的专业,在表演专业中增设京剧表演专业等。此外,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从而赋予艺术类专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在课程体系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可以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和课时,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中华经典诵读、中国哲学史、古典诗词鉴赏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改进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感知体验、艺术实践以及创作展演中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在科研项目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积极地构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内涵和艺术表达形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院校可以在科研项目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作出更多的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展现审美风范的文学作品,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四)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的教师必须坚守教育初心,不断修炼与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静心教书,潜心创作研究,在涵养优良品格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以及完善,努力践行宽厚仁爱、认真负责、谦虚好学、温和耐心的教化精神,担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

(五)在网络育人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110.2%。因此,新时代,运用新媒体是艺术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运用校内新媒体平台,开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开设专题,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生的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在校园内打造和开展德润人心、品位高雅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如艺术展演、经典诗词诵读、美术作品展示、礼仪服饰作品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在教室、校园景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形成能够体现艺术院校特色的视觉标识与表现形式,从而营造出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

(七)在艺术创作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可以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中发挥引领作用,与各级各类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开展教学、展演、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合作,如可面向中小学创作“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的系列绘本、舞蹈、歌曲、动画、墙绘等艺术作品,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八)在服务社会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