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市场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市场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市场化

传统文化市场化范文1

1现代服装上的传统元素

传统文化符号以各种形式和形态表现在服装当中,使服装散发着民族气息,呈现出民族特色,其体现在服装设计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显性表达,一类为隐性表达[3]。显性表达是将文化的内涵用直观可视的符号表现,如在服装设计中,通过服装的外部结构、款式造型、色彩、装饰等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有的服装中我们看不到文化符号的直观存在,却能感觉到服装所散发的民族气息。这种隐性的符号也许不能被人们即刻理解,但通过对服装的穿着方式(休闲、放松、随性等)却能逐渐地体会感悟出来。传统元素即服装上具有传统和民族风格的材料、造型、色彩、图案、款式及工艺等,如范思哲春夏男装上的中国龙,迪奥高级时装中的旗袍造型等,它们对体现服装的风格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服装设计大师们的创作源泉[4]。

1.1材料

我国传统的服装材料为丝、麻和棉。丝绸织物是我国服装面料的经典品种,主要有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绸、绒十四种,其以高贵华美的风格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到了清朝,我国的丝织物已有云锦、宋式锦、蜀锦、古香缎、织锦缎等许多品种,其中以真丝织成的缎类织物最为富丽,最能显示丝绸平滑、细腻、光亮、柔软的特点,最能表现出其作为服装面料的典雅、高贵的外观[5,6]。2001年“APEC”会议中,各国贵宾身穿的唐装面料就采用了传统的团花织锦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1.2图案

中国传统服装的面料图案包括动物、植物、人物、景观、物品及文字等,形成团花或散花造型。清朝早期的服装面料的纹样多用拱壁、福禄寿喜字、团花、团鹤、万字联、八宝、暗八仙等;后期多用写实纹样,如折枝花、大朵花、缠枝花、云鹤、寿桃、蝴蝶、山水、亭台楼阁、仕女人物等,改团花为六合同春,鹤、鹿、松枝也变化为团花图案,其中有许多吉祥图案[5]。

1.3色彩

东方传统色彩观念源自于特有的东方古典哲学理念,在于超越科学思维体系的对世界更深沉的探索。我国服饰色彩的主流,渊源于传统的五色,是民族传统色彩的继承和发展[7]。我国传统色彩有“正色”与“间色”之分。“正色”即纯色,“间色”即杂色。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骆黄是也。现代服饰的色彩五彩缤纷,通过颜色来表达离不开红、黄、青三种基本色的调配,这三种色称为“原色”,利用三种原色可以调和成各种不同的颜色。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文化,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我国历来就是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红色的婚礼,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春联等。

1.4造型

我国服装的发展如果从《周易•系辞》中所说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时代算起,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从保存下来的大量图形及文字资料可发现,中国传统服装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各具特色,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服装造型宽松、采用直线式裁剪以及平面化的结构处理,只是不同时期服装的宽松程度和长短上有所不同,这种服装宽大平直,浑然一体,忽略人的具体形体而突出其精神气质,具有飘逸、动态之美,不强调人体的形态特征,而是用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区别男女装。这种将人体隐于服饰之中,不造成视觉上的性感刺激的含蓄性装扮,即削减了服装反映人体活动的敏捷性,又弱化了服装表现人体活动的程度,与中国传统礼教所推崇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完全吻合[8]。我国传统服装在加工中也很重视细节部位的处理,如采用立领,衣襟为偏襟或对襟式,门襟处用带或盘扣系结,并沿着衣领、门襟、袖口下摆等处作线形装饰等。

2市场调研与分析

2.1商场的选择

调研时间为2011年4月1日~2011年4月7日;调查分三个年龄段:17岁以下、17~40岁、40岁以上。郑州地处中原地带,服装行业发展迅速,此次服装市场调研的选择考虑服装的价格、地理位置和年龄段的不同,选择在以下6个服装商场进行。

2.1.1银基商贸城:位于繁华的市中心,属于中低消费水平的大众服装市场,主营各年龄段服装;

2.1.2中原商贸城:位于中原区,属于中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3人民路丹尼斯:位于管城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4金博大:位于管城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5北京华联:位于二七区,属于中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各年龄段服装;

2.1.6裕达国贸:位于中原区,属于高等消费水平的服装市场,经营服装范围是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

2.2调研元素的选择

结合笔者对近几年服装市场的观察,此次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立领、偏襟、吉祥图案、刺绣、中国红、改良中山装、改良旗袍、剪纸工艺、缀加响片、高腰、汉字、青花瓷、泼墨手法、细密繁花13种元素进行调研,而其在服装中出现则视为该品牌服装应用了传统文化。

2.3调研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研共计6个商场403的品牌,计算得到所选传统元素在各个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调研服装市场共有品牌403个,除去重复出现的品牌外,其中:17岁以下,25个;17~40岁,225个;40岁以上,153个;由表1可以看出,在17岁以下服装中,所调研的元素总体应用较其他年龄段少,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分别是:细密繁花72%、中国红68%、刺绣36%,改良中山装、旗袍、缀加响片、青花瓷、泼墨手法几种元素在17岁以下的服装中几乎没有应用;在17~40岁的服装中应用最多的元素是:立领59.1%、中国红58.2%、吉祥图案56.9%,而应用改良中山装、旗袍、汉字三种元素的较少;在40岁以上的服装中,应用最多的传统元素是:立领65.4%、中国红59.5%和细密繁花53.6%,汉字元素的应用较少。不同年龄段的服装应用的传统元素不尽相同,较年轻的人性格比较活泼,形象阳光,思想不是很成熟,与青花瓷、泼墨手法、中山装和旗袍这种时尚成熟元素不符,从安全健康方面考虑,缀加响片这一元素就不易运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阅历更加丰富,对服装的要求和搭配也开始讲究,传统文化也是经过多年沉淀而成,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针对所调研的不同低中高消费市场,从表2可以看出,低、中等消费市场上,立领、中国红、吉祥图案、细密繁花四种元素应用都超过了50%,汉字、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在低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改良旗袍在中等消费市场的应用在10%以下;中高等消费市场上,立领、中国红和吉祥图案应用超过50%,改良旗袍应用低于10%;高等消费市场上,仅有立领应用超过50%,汉字、泼墨手法、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应用低于10%,其中改良旗袍和汉字元素没有应用。

在中低、中高消费市场中我国的传统元素应用的较多,而这些服装大都是我国自有的品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服装品牌要走向世界,充分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途径;而高等消费市场中(如裕达国贸)经营的服装品牌主要以国外品牌为主,我国传统元素在这些服装上也有应用,就是意味着国外的服装品牌和设计师在服装的设计上也正在运用我国的传统元素,但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多少也会限制其设计服装的灵感来源,我国的传统服装旗袍、中山装和唐装在世界上比较有名。因此,在高等消费市场上的立领元素所占的比例较大。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更多的传统元素来设计服装,创建拥有我们自己风格的服装品牌,让世界可以通过服装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市场化范文2

在传播范围方面,网络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要广得多,网络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全天候不间断的向世界各地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上的内容是全面的、海量的,它保证在诸多信息中,任何一个读者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其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它要受到版面等限制。因此对于一些可报可不报的新闻,传统媒体选择了舍弃。这样其信息的全面性也不如网络媒体了。

在传统媒体品牌的逻辑延伸上,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难以挑战的。传统媒体正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品牌得以积淀。例如每天晚上七点央视的《新闻联播》。它是央视经过多年专业的打造与磨练,在每天的黄金时段为观众们呈现的精品节目。这对公众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与那些在网络上刚刚起步的新闻网站相比,传统媒体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公众对它的品牌比较容易认同。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是共存共融的,就像我们现在虽然有了电视机,但依然有人爱听广播一样。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依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传统媒体必须找到真正适合网络时展的路径,才能够在网络媒体的不断挑战中更好的发展、创新。

如今,众多的传统媒体也认识到网络强大的号召性和包容性能吸引来众多受众,于是纷纷吹响进军网络的号角,如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当前,各网站也正与众多传统媒体合作来拓展自己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搜狐、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视频栏目,将中央电视台等各大电视媒体的节目上传,实现网络再次播放。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交融与合作还将不断地加深。

唐山广播电视台也进行了网络融合,成立了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加强了媒体宣传方式和力度。

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击中了社会之痛,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道德和爱心的思考。然而,发生在河北唐山的“拯救小佑佑爱心大行动”,却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关爱:面对一名18个月大的眼癌患者小佑佑(高嘉艺),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用微博唤起了社会的良知,近30万的捐款以及无数温暖的问候纷至沓来,真诚和关爱让唐山的“小佑佑”与佛山的“小悦悦”有了不同的命运。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不仅用网络微博挽救了“小佑佑”的生命,为了给小佑佑筹集更多的治病费用,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和唐山音乐广播、曹妃甸广播举办了大型爱心现场捐款公益活动,仅仅3个小时的活动就募集捐款126486元,捐助活动提前结束。在这些通过微博捐款和到现场捐款的人中,有来自唐山本地的网友,也有的来自牧区的网友,更有来自大洋彼岸美国的华人网友;有开宝马车放下一万元拒绝拍照的中年人,也有骑着三轮车收废品的老大妈;有妈妈带着来捐款的少年儿童,也有拄着双拐的残疾朋友。在广大博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小佑佑一家三口踏上了飞往美国治疗的旅程。小佑佑之所以能够得救,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作为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正是因为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在发现这个事情并经过认真核实之后,没有像18个路人那样“冷漠”而置之不理,而是勇敢地承担起挽救小佑佑的责任,才没有让小悦悦的悲剧重演。由此可见,当有重大社会价值的议题出现时,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如果媒体能够因势利导,把事件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引导,就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个正确的方向,就是“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作为引领时代风尚的传媒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兴网络媒体,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大局意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好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更为我们探索出一条在网络世界搭建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的有效途径,也为广大媒体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传统文化市场化范文3

[关键词] 促进 文化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天,在全球经济化和加入WTO的挑战面前,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实践证明,文化不但能成产业,而且可以做强做大。但有两点必须注意:(1)文化产业必须以促进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市场需求,但并不是所有市场需求都合理,文化产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二者最佳结合;(2)文化产业的建设关键在人的观念和智慧。好莱坞电影业称霸世界,每年出口达数百亿美元,主要是因为那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导演、演员和制作人员,还有大批市场营销人员。文化产业是消耗自然资源较少,但对知识、技术和人才要求却很高的产业。不要一讲发展文化产业就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入大量资金。

第二,当务之急是建立文化企业,发展中国的文化跨国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化,市场化是前提,企业化是基础。有市场就必须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文化产业化是为市场而生产的文化企业和为文化产品而流通的市场有机统一。同物质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的全球化,而它的直接发动者和组织者是跨国公司和跨国的经济组织。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向世界,不可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因此,认真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规律,加快壮大自己的文化跨国公司,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三,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更多地要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减少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要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投资融资格局。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 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要通过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构筑应对WTO的国办、民办一体化的“文化产业方阵”。

第四,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鼓励文化经营单位之间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的合理组合,形成优秀人才、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高效益经营单位为龙头,资产为纽带, 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它们的骨干作用。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我国文化支柱产业还没形成气候,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比如,我国国土辽阔,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积极鼓励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个好举措。应该让旅游拉动内外需求,带动经济增长。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

第五,要扩大文化资源的配置范围。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被迪斯尼公司拍摄成动画片,将它打向世界,仅在上海就创造票房价值230多万元;好莱坞巨片《侏罗纪公园》和续集《失落的世界》,采用了中国的恐龙蛋化石资料,让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惊叹不已。事实说明,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中国文化产业要从过去主要依赖国内资源,逐渐发展为依赖国内和国际两种文化资源,做到天下财富为我所用,天下人才为我从善。当今世界,谁能够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第六,放宽市场准入,制定投资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盟,但当前我国只有很少的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此,并且规模都不是很大,比如说中国的文化产业企业没有一家名列中国企业500强,这和国外的文化产业极不对称,以卵击石,何以竞争?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七,注重文化市场的全面培育。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培育首先是行业性市场的培育。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市场,如图书市场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更多的文化市场,如竞技市场、艺术类市场等还需要更大的开发。其次是对东西部地区市场的开发,文化市场的东强西弱客观上要求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来个文化西部大开发,从根本上改变西部文化市场的落后状况,从地理层面上清除壁垒,完善全国市场;最后是要注重城乡文化市场并重,努力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产品单调的状况,避免文化层面上的城乡差别,使两头并举,全面发展。

第八,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化。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积累,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独有文化类型,这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中国文明长盛不衰从远古洪荒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一历史事实表明,传统文化主导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世界其它文化所不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其生存智慧和文化魅力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谜,具有吸引文化市场目光和思维的奇异性。(2)传统文化在其演化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文化瑰宝,这些珍奇的文化遗存从上古时代一直排列到现代的整个中国文明史序列,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从漠河到海南的山山水水之间,谱写着中华大地上勤劳的人们从石器时代走到网络时代的壮丽诗篇。辉煌的故宫,巍巍的长城,谜一样的秦皇陵,神秘的三星堆,神圣而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不胜枚举的古迹如星斗一样闪烁在中华大地。这些古迹都是富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独有的品牌资源。(3)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融合外来文化,并在六朝以后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文化形态,遗留下许多灿烂的文化圣地,儒教的文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4)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既吸取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又在各民族的地理环境中保有和发展着自己的传统,其民情风俗、工艺技术和构成一道道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总之,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宝贵财富。

市场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需求,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将使传统文化更多地获得被社会接纳和发展的可能性,使中华文明获得新生,以自己的独特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首先要科学评估和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科学评估就是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伦理和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和满足文化市场的经济价值等等进行评估。保护好传统文化价值就是要建立切实的制度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尤其应对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其次,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中,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合理地位,发挥文化产业化在整个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同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化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又成为中外经济技术交往的契机。

第九,加大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投资。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它的发展主要依赖“有腿资产”,需要用“资本”来追逐“知本”,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无论在大学,还是在企业, 很少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科目,更多的焦点是放在第一、第二产业人才的教育。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应的文化产业院系、设立与此相关的基金会或采取奖励的方法鼓励社会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懂专业、会管理、能运作的文化生产者、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不但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理论的探索,而且可以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场和经济的综合型人才投入到文化开发的浪潮中去,加快文化产业的快 速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现代化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市场化范文4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问题

一、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观念落后。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从发展观念上看,同沿海发达地区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河南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农业文化,严重的传统文化观念使其缺乏与现代经济的关联性; 另一方面,从体制上来看,文化单位多为政府单位,不仅缺乏竞争观念,而且缺乏经营意识,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行政手段的干预还比较多,企业化的经营方式很难进行,对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较差,这就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1.2资金投入短缺河南虽然是文化大省,但是多年来,河南省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因此文化设施也就相对落后。各地政府虽然具有较高的热情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由于财政紧张,投入到文化产业中的资本支出较低,河南人均文化事业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河南文化建设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和机制,资金不足仍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1.3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人才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2011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54.0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87%,占常住人口总数的0.57%。二是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引进不足。三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不够。

目前河南省部分高校虽已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但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严重匮乏,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河南省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四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部分人员素质低下。消费乏力也是影响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0年,河南城乡人均文教消费593.02元,仅为全国城乡人均文教消费975.41元的61.9%。同期上海城镇人口仅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便达2195元,城乡人均文教消费更是高达3091.95元,与河南农村居民全年消费支出总额(3681.21元)相差无几。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对策

2.1降低行政垄断,实现产权多样化。提高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其市场化程度,重塑市场主体,实现产权的多样化。政府应分清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改革当下文化产业大多是“国有独资”和 “国有控股”的产权制度。要建设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河南文化产业,必须走市场化道路,打破所有制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政府应从制度上打破文化市场竞争性领域的行政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完善和扶持民间中介组织和民营文化主体的激励政策,培育新的多元化竞争主体,形成开放性的竞争环境,尽量改善“政企不分” “一股独大”的局面。

2.2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文化产业有公益性和盈利性领域之分,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应主要集中于非营利性的领域。政府除了直接对文化领域提供支持外,还应积极引导配套的社会资金及产业资金。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地市、各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和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积极引入外来资金,鼓励外商在各个领域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利用外商的资金、技术和营销渠道,生产高智能化、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进而提升河南省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新产品,加大信贷投入,搭建文化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对接平台,改革体制,创新金融融资模式。鼓励组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政策,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2.3重视弘扬特色文化,大力扶持农村文化。河南历史传统悠久,文化资源丰富,郑州的嵩山文化、濮阳的杂技文化、开封的北宋文化、洛阳的古都文化、安阳的殷墟文化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应由政府主导,加强对其研究,增加创意与设计,阐发其文化内核,促进其文化升级,引导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还应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保护农村现有的风俗和艺术传承,资助民间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民间节庆活动,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发展留下足够素材。

2.4积极创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创新,我们必须要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缺乏创新以及商业化的运作,很多资源被别人捷足先登,比如迪斯尼根据河南的花木兰以及少林功夫,制作出了两部热卖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但是,河南省也有不少资源创新的成功范例,比如,濮阳的杂技,濮阳素有“杂技之乡”称号,尤其是濮阳东北庄,是广袤的豫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东北庄人人爱杂技,田间地头,屋里院外,均是练习的场所。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来上个三招两式。目前东北庄约有500人常年在外进行杂技表演,杂技人才遍及全国27个省市,而在国内外担任杂技团长的就有37人。朝鲜、日本、德国等41个国家的杂技团体,皆有东北庄的杂技人。近年来,濮阳杂技一直在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国内的桂林、上海、北京、广州、苏州等大中城市,都有濮阳杂技的演出队伍,迄今为止,濮阳市杂技团创作了《狮林春光》、《女子大排椅》、《攀登》等一大批优秀杂技节目,在国际国内杂技比赛中频频获奖;濮阳市还创作了《神龙部落》、《水秀》等一批杂技精品剧目,享誉全国。以百姓喜闻乐见、人人争相参与的活动作为载体,再现历史文化,激活消费市场,是濮阳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传承和创新。

三、小结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对转变河南发展模式、改变河南形象以及满足我省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要意义。以更新思想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路径,不断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课题。

参考文献:

[1]姜运仓.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战略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8).

传统文化市场化范文5

[主题词]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守土有责

主流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现代高新科技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文化生产方式改变、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全面变化,封闭的、落后的、狭隘的文化和缺乏竞争力的文化,都将在文化市场中被文化消费者遗忘。一些曾经居于主导地位深受群众欢迎的、十分红火的文化艺术形式将逐步失去主导地位被边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获得了新的生命,而另一些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将主要依靠国家保护以维持人类文化资源的生态平衡。在现代社会里,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经济的实现,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手段才能实现,因此,文化经济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民族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文化敌视到文化融合,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实现文化双赢。

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基因,又是主流文化异化的力量。在文化市场化过程中,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可能有意无意地被人们忽略了,认为大众文化是消遣性文化,主要满足人们一般精神需求,事实上,一个民族价值观和道德文化都是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承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大众文化用工业化的手段,以满足人们好奇心为内容传播着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渲染脱离现实社会的、违背人类本性的和民族歧视的极端化倾向以误导民众。弱小的个人面对强大的、铺天盖地的、持续不断的大众文化只能从形式上的主动选择到被动无奈的接受,久而久之大众文化所渲染的、适合人们消极意识的价值观念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大众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消极因素的强大力量,使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高度重视,所谓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就是指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形成的威胁。

“守土有责”是主流文化的历史责任。在主流文化建设工作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把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用主流文化排斥或遏制大众文化滋生和传播。主流文化强调“守土有责”所特别强调的,它也是近年来思想文化建设所面临诸多问题的表现。这里的“土”就是阵地。由于对于具体的“土”的概念缺乏足够科学的界定和把握,忽视了思想文化领域里“土”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在形态上和本质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现实,固守传统的思想意识、运营模式和管制手段。事实上,原来意义上“阵地”,如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营和审查,对主流文化的传播采取传达文件、班组学习、集中教育、说服谈心式思想工作,对大众文化的滋生、传播进行强制性遏制等等。这些手段和方法都因背离社会发展,远离广大群众而苍白无力。面对文化市场化趋势,主流文化迫切需要解决守什么,怎样守的问题。

“守”就是保持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和普适性。先进文化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化的先进化的统一,是主流文化阵地得以巩固的根本保证。主流文化建设坚持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与民族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方向,都是围绕“大众”主体,以服务于“大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地。只有在文化建设中使先进文化的特征、性质和要求与“大众”主体有机地融合起来,先进文化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大众文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它既是一个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状态和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它为主流文化的创新提供丰富的素养和发展动力。主流文化只有在深入到大众的心理层面,才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主流和基本特点,才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并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并引导和推动大众文化发展方向。主流文化之所以成为主流文化是因为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渐进过程,主流文化具有了稳定性、连续性和统率性的特点是主流文化特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生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

“守”就是增强主流文化的产业性和扩张性。文化的竞争是没有国界的,所谓“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产业中的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的全球流动和配置。外国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将大量渗透和进入我国各种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结构、所有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这既是文明的交流,又是文明的冲撞、竞争和征服。主流文化必须超越时空界限,立足国家民族文化根基,瞄准国际市场空间,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文化传播力量的大小与文化产业规模是正相关关系,倘若我们不能在文化产业领域里积极参与全球化文化市场竞争,那么,我们的主流文化的阵地就从有“土”难守变为无“土”可守。

“守”就是主流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科技化、多样化。在传统社会中,主流文化大行其道的原因是它依附于国家意志和权力,以独特的传播手段和灌输渠道,以标准的价值观抑制其它文化的滋生和传播。而文化的市场化趋势促使文化传播手段的科技化和多样化。大众文化的市场敏感性要求文化的快捷和多变。主流文化的公益性和普及性使之天然地缺乏市场主动和市场敏感,面对自主的文化主体和铺天盖地的文化信息,主流文化阵地已失去了国家权力单纯的、强制的有效保护,如果再失去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主流文化就会渐渐地在人民群众视线中淡出,其主流地位也自然而然地在一片“加强”的空谈声中丧失。

“守”就是提高主流文化的亲合力和整合力。长期以来主流文化都是以严肃的面孔、居高临下的气势和强制性的口吻教育人民群众;以教条式的、公式化的和僵化的思想禁锢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高不可攀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信念作为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标准,不仅抹杀了文化的主体个性,也抑制了多种文化繁荣,阻断了主流文化赖以生存的源泉,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培养了人们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习惯。经济多元化催生公民社会,滋长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依靠国家权力和政治运动去荡涤传统文化,筑起抵制外来文化思想长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主流文化所提供价值观和道德理念是温和的、兼容并包的、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对国家和民族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前进动力,对其它文化具有亲和力、融合力和整合力。如果人民群众惧怕或拒绝而不是自觉把主流文化看作是凝聚全社会精神理念,只能说明主流文化缺乏或者还不具备统帅、整合全社会的共同信念和精神实质。如果主流文化还没有摆脱文化对权力依赖的习惯思维,还没有养成走下圣坛,走进民众,贴近民心,被民众认同的文化自觉性,就不可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支柱。

传统文化市场化范文6

“文化产业被誉为科技前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为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并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领域和边界”。现代的光、声、电以及数字、网络等技术不仅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功能,更开辟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领域,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其显著标志是,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出现,产业发展呈现“媒介融合”、“强调互动”时代特征。文化产业处于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旧业态彼此调整寻找市场定位的时期,部分旧的业态诸如传统纸质出版、传统旅游等开始走下坡路,而数字出版、网络媒体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等跨界融合趋势强盛,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二、民族文化竞争力分析

民族文化竞争力是该民族所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带来特殊效用,使该民族文化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一般来说,核心竞争力通常是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难以完全模仿掌握,也很难从该地区主体中分离出来,从而使该地区与其竞争对手地区产生质的差别,成为该地区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

(一)生态性

文化生态性坚持生态文明的绿色健康、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从对立型、征服型、破坏型向统一型、协调型、建设型的生态观转变。广西的“生态自然”相对完整,民族文化资源的“原产地”概念显著,民族文化资源的独占性和独特性突出,体现民族地区人们特有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气质,是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元素,呈现出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的魅力,引导人们消费行为向“健康自然”回归,用健康的生态文化塑造社会生态文明,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

(二)民族性

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瑰丽多姿,民族艺术种类繁多,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如广西的壮、苗、瑶等各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戏曲、工艺、语言、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构筑了多方位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其深邃的人文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而人们崇尚自然、洒脱自由、纯朴无忌、坦荡真诚、勤劳勇敢、热情乐观的人性本质,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形成了民族文化原生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广西与东南亚多各民族在多方面存在相近或相类似的文化基因,具有文化共生的“场域”、“惯习”、“资本”,有利于缩小与东南亚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在文化上形成一种合力,即文化力,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创意性

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技术手段而言的,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它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通过产业融合,凭借时尚化的创意、浪潮化的运作、巨大而高速的制作、极为迅捷的传播方式、高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产生极强的文化吸附力、扩张力与影响力。民族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选择低能耗、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保护传统山水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悠久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主要途径。

(四)开放性

民族文化必须融入世界,成为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文化精品,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消费群体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即所谓的文化折扣。广西拥有优越的地缘文化,位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共有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核心地带,成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民族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尽力寻求不同文化之间在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普适价值,营造彼此之间可以共享的文化空间,实现文化对接或文化认同。通过多侧面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代文化精神,打造适合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品,减少文化折扣,提高竞争力。

三、民族文化发展模式研究

(一)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一种后现代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出现的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导文化,与之相对应的主导文化分别是原始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和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要求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一国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也就是说,产品只有在国内已经存在大规模需求才会具有最大的相对优势。而如果两个国家的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中重叠部分越大,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产业与距离因素的回归分析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与交流,有赖于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精神文化能给世界带来无限商机,更给世界带来信任和理解。相反,不同的宗教、种族、社会规范和语言,都可以在两个国家间形成距离。

(二)建设原则

1.原产地原则

文化是民族的载体,是民族的心理品质、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的集中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差异鲜明,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生态性等特征。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人们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非原封不动地继承和保留。因此,依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民族文化元素,重构和创新独具特色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广西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族文化体系,打造一批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地标性文化品牌,集聚民族文化板块的整体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2.国际化原则

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特定文化,对于生活在此种文化之中或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反,则会大大降低,产生文化折扣、情感距离。因此,在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时,应以开放的心态,参照世界文化发展,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打造适合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重构和创新民族文化精品,同时广泛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素材再创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仅可以丰富本民族文化资源,而且可以缩短文化距离,减小文化折扣,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打开国际文化市场。

3.产业化原则

中国西部的民族文化大量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保留着原生态,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是文化资源的多寡,与现实的文化创新能力成正比。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文化遗产或资源得到现代的诠释,才能成为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或商品,产生文化吸附力与文化扩张力。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术,凭借建立起完善的文化机制及其复杂而完备的产业链,促进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转换,实现产业升级,提升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

4.品牌化原则

现代商品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消费。文化产业是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经济产业,是民族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进行品牌化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基础,突出地标性文化品牌资源,经过布局调整、产业融合、重构创新,依托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和打造一批文化内涵深厚、有持久竞争力、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和特色品牌,推动文化产业集中规模化发展,才能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路径与对策

1.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促进传统民族文化创新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瑰丽多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原生态民族文化特征显著,体现人们绿色健康、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但是,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在社会中失去功能,就会自动消失。过去时代的文化资源,都必须经历一个在今天文化语境中重新阐释和创新开发的过程。只有与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才能恢复传统文化应有的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和保留,而是文化创新,创建超越我们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新文化,不断扬弃、超越传统民族文化所理解的文化框架及其文化理念,建设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稳定性和地域性的文化价值系统,传承、升华民族 特质,转换传统文化功能,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

2.依托创意产业,打造文化精品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融合”与“创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文化产业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通过时尚化的创意、浪潮化的运作、强大而高速的制作、极为迅速的传播方式、高新技术的支持,构成了复杂而完备的产业链,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促进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民族文化发展必须立足于产业融合与创新,搭建产业发展载体,以地标性文化品牌资源为引领,选择、包装市场前景好、具有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增加值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依靠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集中规模化发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

3.加强合作研发,构建战略联盟,建立跨国文化企业

中国(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而同源性特征非常明显,具有极其深厚的共同文化根基。在保护、发扬各国原有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建构中国(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与产业合作框架,缩小彼此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和地理文化距离,扩大彼此文化认同区间。通过各种形式诸如文化企业与外国公司开展合作研发,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或者结成战略联盟、兼并收购等方式,学习先进的国际化运作管理经验,利用外国公司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等方式相互获取自身稀缺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共享国际市场,打造文化产品的国际性品牌。

4.整合社会资源,健全运行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