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文1
[中图分类号]F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8-0019-02
当前,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已取得良好绩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国情不同,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必然存在着不同模式与途径。
美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农业。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可持续农业的国家,曾先后提出过“低投入持续农业”和“高效率可持续农业”的构想。其中,“低投入持续农业”的主攻目标是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已在实践中广泛实施的具体模式有:农作物合理轮作模式、种植业与畜牧业综合经营模式、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和主要利用农场内部有机肥的土壤管理模式等。实践证明,此种模式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后来又提出“高效率可持续农业”模式,该模式注重农业的生态原则和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制品,来减少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农业机械化、化肥化和高收益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土壤和水质污染,自然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上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提出“绿色资源的维护与培养”,开始走上“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道路。该模式主张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通过对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限制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大力开发与应用,把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提高农业生产率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德国:“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德国曾经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农药最多的国家,但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于是,德国提出了“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一是综合农业与生态系统平衡。综合农业的实施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而且必须与生态系统要求的平衡过程相一致。二是综合农业与土壤保护。农业经营要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施用钙肥,综合植保。三是综合。农业与水源保护。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农田,避免在水淹区进行耕作。在水域周围建立保护绿地,合理栽培,涵养水分以及实施最佳施肥法等。四是综合农业与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必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来具体实施。
韩国:“亲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韩国的“亲环境”农业是指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作物施肥标准量、适当使用家畜饲料添加剂等,保护环境,生产安全的农(畜)产品的农业。韩国“亲环境”农业之所以最近几年进展迅速,主要是因为这期间韩国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颁布《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亲环境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引进两大制度,即亲环境农产品认证标示制度和亲环境农业直接支付制度,以提高亲环境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并促进亲环境农产品的有效流通。三是实施一系列促进计划,包括《亲环境农业培育五年计划(2001―2005)》。
以色列:“节水型”可持续农业。以色列的60%土地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人均每年可用水资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0,约为我国平均的1/8。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甚至赢得欧洲“冬季厨房”的美名,这主要得益于全国管水“一条龙”。以色列全国水利工程,从1953年起历时11年建成,耗资1.47亿美元,主管道130公里,共400个扬水站,5000公里输分水管道,每年输水13.5亿立方米。以色列虽然私人经济十分发达,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权却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以色列先后制定了《水法》、《水计量法》、《水井控制法》等一系列法规,并子以严格执行。另外,没有“国家水利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水利政策、分配配额,以及防止污染、研制海水淡化设备、保护土壤和排污等工作。
二、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1.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美、日、法、德、韩等国的共同做法就是把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放在第一位,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生态原则,提倡自然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把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韩国政府在其正在实施的《五年计划》中提出了自然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提倡立足于区域概念的农作、畜产、林业的自然循环发展:促进农作与畜产的循环发展,使农作向畜产提供粗饲料,尤其是安全农产品之副产品粗饲料,为亲环境畜产发展提供条件,而畜产向农作提供有机肥尤其是安全的有机肥,为亲环境农作发展提供条件。促进畜产与林业的循环发展,使畜产为林业提供堆肥、液肥,而林业为畜产提供林业之副产品饲料和生产资料。
2.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美、日、法等国注重运用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ARO(农业研究组织)是世界著名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承担了全国3/4。的农业科研任务。以色列斯迈哈・博拉斯父子发明的滴灌技术,有其他灌溉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据称已开发到第六代。发明滴灌技术以后,以色列耕地面积从16.5亿平方米增加到44亿平方米,但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每年13亿立方米,农业产出却翻五番。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
3.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国家,同时,它也是最早颁布此方面法律的国家。早在1983年,美国就制定了有机农业法规,对有机农业进行了界定。1985年,美国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教育法》,1986年又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法案》。德国的农业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就有8个,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和水资源管理条例。此外,德国还根据欧盟于1991年和1994年分别公布的种植业和
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定,制定了更严格的生态农业管理标准和规定。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领域管理要领》,并将以自然农业、有机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列入保护环境型农业政策。日本于2000年还颁布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韩国政府于1997年12月颁布了《环境农业培育法》,并在2001年修改时改称为《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亲环境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4.积极的政府补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各国为鼓励本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在实施积极的补贴政策。韩国政府为补偿实践亲环境农业的农民可能遭受的收入减少,奖励农业、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于1999年引进并实施亲环境农业直接支付制度。以2003年为例,旱田中有机、转换期有机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663美元,无农药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563美元,低农药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437美元。水田中各类农产品生产地每公顷直接支付费用分别减少20美元。德国的环保型农业分三个层次,低级层次是在耕作中控制使用化肥和农药,中级层次是再加上土壤和生长调节剂的控制,高级层次是有机农业。不同层次的环保农业,根据农场主减少的收入固定补助标准,由政府从生态农业基金中给予补偿。欧盟、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有机农业的补助每年每公顷总计可达1000马克。日本不但对从事有机农业提供必要的农业专项资金无息贷款(7年内偿还),而且对建设堆肥供给设施、有机农产品装运设施等进行补贴。
三、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启示
1.广泛参与、共同促进。中央政府应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计划和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所辖区域的地域特点,制定和实施本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计划。相关民间团体应协助政府实施具体措施,为会员和农民实施必要的教育、培训、技术开发和指导等。农民应把各项指标落实到生产实践中。
2.积极的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使农业生产者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伦理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等传播、推广环保技术,促进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掌握并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3.有效的政府管理。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的是通过人们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经营管理方面的转变,缓解人与自然之间失衡的紧张关系,协调并重建人口――资源――发展之间的平衡,为当代人也为后代子孙留下可供其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项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事业。既然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干预)就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任何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都是一样的。从韩国的经验来看,在亲环境农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强化中央政府分担的义务。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文2
【关键词】:肃南县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肃南县具体地理位置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林业资源相对来说比丰富。在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中,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这不仅关系到林业的长远发展,更关系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林业的效益已经不只是木材的效益,更是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代表。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此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较多,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为了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当地的林业资源进行全面了解,制定出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
1肃南县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林业用地情况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肃南县地区自然保护区总的经营面积为272.2万公顷,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全区的有49.28万公顷的林业用地,其中,林木占地14.19万公顷,灌木林占地29.6万公顷,疏林地0.76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0.3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7.3%。
1.2活立木总蓄积量分析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较大,并且每年呈增长趋势。林分平均蓄积量也较大。这主要是林分结构不合理,林木年龄过大,过熟林面积较大,不利于林业资源的长期利用。
1.3野生动植物资源分析
首先,植物的分布。此地区生态系统复杂性较高,山地分布较多,植被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不同区域的植被特征也比较明显。但主要以湿生、寒生、旱生植物为主。此外植物的科系较多,主要分布着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大多数植物具有一定的要用和食用价值。其次,动物的分布。全区有陆栖脊椎动物229种,物种非常丰富。主要为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动物在地里分布上具有垂直差异。这与此地区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其中,海拔在2500米以下的主要有牦牛、赤狐等,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主要有白唇鹿、麝、雉鹑等,海拔在3800米以上的主要有雪豹、藏雪鸡等。此地区也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
1.4生态旅游区分析
肃南县地区旅游资比较丰富,此地不仅包含了多个风景名胜区,还具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以生态旅游为主。主要包括森林公园、大野口旅游区、丹霞地貌旅游区、和大草原旅游区、冰川旅游区等。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肃南县林业资源的特点分析
2.1林业资源丰富并分布不均
此地区的林业资源分布具有水平和垂直性。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区域,寒温性青海云杉林广泛分布山地的阴坡、半阴坡位置,阳坡为草原,构成了山地森林草原景观,这也是此地区主要森林植被,面积较大,主要为纯林,林分构成为:青海云杉、灌木、草本、苔藓植物等[2]。还有寒温性祁连园柏林,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地的半阴坡、阳坡、半阳坡,呈矮林或疏林,多为单层纯林。另外,还分布着温性青e、油松林、温性落叶阔叶山杨和其他混交林等。在祁连山东部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等林业资源。
2.2生物多样性丰富
在此地区的保护区境内,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的三向地带性分布比较明显,造成物种分布不均匀,水平地带由东南向西北物种呈减少趋势。动植物种类丰富,主要分布着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高等植物,还有一些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还有一些国家一级和二级珍贵保护动物生物除了具备一定的多样性,还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和残遗性,形成于不同地质年代的物种在其系统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环境严格的选择与淘汰,记录了环境史地变化和物种适应过程,具有丰富的遗传物质。
3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此地区虽然林业资源丰富,森林物种丰富,但是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整体功能不强,系统反馈调节能力较差。再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3]。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耕地等,致使生态植被遭到破坏,林地被侵占,林业资源的更新能力不足,无法抵御对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在气温上升,人为破坏的影响下,森林植被带出现上移的现象,群落结构简单,抵御灾害和虫病的能力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因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2林业资源发展缺乏科学的观念
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联合,林业部门虽然具重要的任务,但是也需要其他部门与之相结合,共同解决林业资源发展的问题[4]。目前来看,肃南县地区的林业资源发展观念比较落后,没有根据林业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目标,进行改革创新,没有以一个科学的发展观念为指导。还是沿用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固步自封。没有认识到现代林业资源发展观念的具体要求,没有认识到公众参与林业决策和经营管理重要性,发展观念不够科学,阻碍了林业资源的进一步发展。
3.3林I牧业发展相矛盾
在肃南县林业资源发展中,林业牧业矛盾比较明显。这与行业保护具有一定的关系。在林牧业发展中,往往是片面地强调其中一方的发展,致使二者发展不协调,矛盾不断增加,从而限制了林业和牧业的共同发展。目前来看,此地区的林业发展政策不科学,草场保护力度不够,过度放牧也导致草料不足,影响了牧业的健康。二者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3.4公众参与性不强
公众参与是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此地的林业发展中,与区群众分离,没有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致使林业资源孤立发展,缺乏群众基础,其实际效益发挥不出来,与公众的利益联系也不够紧密,甚至产生了对立,非常不利于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要想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林业资源经济效益与公众利益结合起来,加强与公众的联系,鼓励公众自觉参与到林业建设中来。
4促进肃南县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4.1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林业资源发展的强度
在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离不开公众的作用,这也是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5]。首先,要以利益为驱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林业发展工作中来,参与林业发展决策。其次,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对于投资的公众,要让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还要积极推进在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草场个体承包等林业政策,切实在林业资源发展中,落实这些政策。提高民众的收益,缓解农、林牧之间的发展矛盾。其次,还要根据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引导公众科学投资,正确提出发展建议,与相关部门形成一个完整的林业资源发展体系,更好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首先,根据当地的农业、林业、牧业等产业的具体情况,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农牧业规模过大,影响林业的发展。其次,大力开发林产品、林副产品,特别是林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完善产业结构。最后,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更新发展观念,采取合理的发展办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之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4.3科学调整林业结构,促进商品林的快速发展
在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要对林业结构进行调整,科学规划人工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培育比例,根据林业资源的不同用途,发展多种林种,不断优化林业结构。此外,还要提高林业生产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市场发展实际需要,开发林产品,提高林产品的生产效率,既要保证其生态功能,又要加强商品林建设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4.4合理采用科学技术
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学研究体系和教育体系,提高林业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水平。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研究力度,提高林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结论
总之,要根据肃南县林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林业资源的具体特点,制定有效地发展策略,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进一步提高林业发展的水平,真正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玉芹. 浅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J]. 林业科技情报,2012,01:16-17.
[2]秦君. 浅谈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 生物技术世界,2014,06:30.
[3]叶庆辉. 浅谈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15,05:74-75.
[4]{慧. 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J]. 中国林业产业,2016,04:154-15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文3
关键词:丘陵地区;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5.236
1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针对丘陵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化程度低,水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丘陵地区必须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丘陵地区工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理念,突出把握好“稳政策、增投资、夯基础、促改革、强管理、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全面做好水利改革、发展和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2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对策
由于丘陵地区服务、娱乐等第三产业,城市化进程较低,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该区域主要以农村为主,故基本不涉及城市发展用水战略。同时工业以传统行业为主,耗水量较大,在今后的规划发展中应当逐渐减少,因此,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宏观对策的重点是农业,农业用水战略: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化灌溉农业。
2.1丘陵区水资源开源战略对策
丘陵地区水资源供需实践表明,地区工农业、生活的发展过分依赖降水资源,使得用水保证程度低,难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由于地表水年际、年内变化大,供水没有保证,影响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这种情况在没有供水调蓄能力的丘陵地区影响更大。单一的依赖降水资源,使丘陵种植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该区域的种植业以抗旱树木业和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作物产量均不是很高,农民收入相对平原区较低。为巩固和提高区域内水资源承载能力,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供水体系和高效用水体系。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修建集雨蓄水池等供水工程,进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实施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提高山地供水保证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①加大雨水资源的开发力度。面对丘陵地区径流流量日益减少的实际情况,在丘陵地区应大力发展集雨蓄水工程,修建大型蓄水池,以解决当地人畜饮用水和生产发展用水。②开发利用地下水,提高地下水资源可利用率。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釆利用是解决当地可利用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由于丘陵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相对较低,还具有较大开釆潜力,但是丘陵区域地下水资源埋藏深度远大于平原区,受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只有部分地下水源被开发利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条件进一步开采地下水资源,增加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利用量,改善丘陵地区有效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现状,缓解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成为丘陵地区水资源开源战略的主要措施和重要对策。③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梯田蓄水农业。丘陵地区的缓坡地带(坡度小于15°地区)能够开发形成梯田,在北方地区基本种植树木,它们根系发达能够阻止水分流失,减少水土流失;而南方地区多种植水稻,这种作物根系可以集蓄、吸收降水为自身生长、发展和储备营养物质所用。总之,优化种植结构,发展梯田农业,可以减少水资源流失,增加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量,最终达到开源的目的。
2.2丘陵区水资源利用节流战略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主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①农业种植结构: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农作物,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适当减少小麦种植面积。②工业结构:合理调整丘陵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和低耗水行业,禁止高耗水产业的新建和扩建,努力减少区域内传统煤炭、机械、炼钢等局耗水行业。2)优化配置农业用水,以期达到节水目的。丘陵范围内建设骨干集雨蓄水工程、拦截地表径流和实施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缓解重点丘陵区域农业生产区的用水压力和牲畜用水。3)完善节水工程性措施。优先推进粮食主产区和严重缺水地区节水灌溉农业发展,充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微灌、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同时考虑耕作地的栽培情况,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4)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经营模式。积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2.3丘陵区水资源利用旳管理对策
1)完善和制定政策体系。丘陵地区应积极推进水利立法工作,各地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2)实行用水的宏观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宏观总量控制就是要根据水权分配的指导原则,从水源上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其分配要求是要低于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明确各用水单位能够利用的水量。3)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丘陵地区地块分散,无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人们都是沿河谷取水、用水,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故丘陵地区需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农业用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明确农业节水工程设施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加强水费计收与使用管理。4)强化全民的节水意识。丘陵地区经济条件较差,通信较不发达,农民思想相对落后,没有节水灌概的意识和自觉性,故应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广泛利用各种形式,让全民了解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水质供需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以上众多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够保障其他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的顺利执行,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体系发挥其应有作用,可见管理对策是所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的精神支柱。
3丘陵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
3.1因地制宜地实施丘陵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模式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也是用水浪费大户,必须釆取各种措施加快农业高效用水工程的建设进程,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耗,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根据大部分丘陵地区实际情况,以节水、高效为目标,提出丘陵地区的高效用水模式。丘陵地区产业和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主要种植经济林、粮食作物、少量蔬菜,耕地面积规模均较小,仅稍大于山地地区,针对不同的作物考虑实施不同用水模式,使其适用于所有丘陵地区该种作物以后的种植发展。模式1:经济林+局部灌溉(涌泉灌、滴灌、地下滲灌)+梯田蓄水措施。模式2:粮食作物+长短畦结合,高低埂结合的田间工程+深耕蓄水+节水品种。
3.2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区域内人员素质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巨大变化,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水利组织难、投入难、管理难等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区域范围内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日益突出。要以乡镇水利站为主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基础、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支撑,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区域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积极推进防汛抢险、抗旱服务、水文水资源监测、水利科技推广、灌溉实验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大规模开展岗位培训和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区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服务水平。
4结语
本文以丘陵区域的水资源状况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提出了研究我国丘陵区的水资源利用管理模式和对策,对丘陵区域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丘陵区域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了丘陵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涉及水资源持久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宏观对策、开源战略、节流对策、管理对策、综合技术体系等多种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普遍性意义,适用于大部分同类型的地貌地区,方便了可持续利用方案的贯彻执行,可以加快推进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思想的实施,缓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并为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文喜.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
[2]姜蓓蕾,耿雷华,徐彭波,等.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发展及管理模式演变趋势浅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0):66-69.
[3]贾竑骥,樊贵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文4
大家并不陌生,以农村包围城市,在现代社会,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垃圾和废物材料和其他供应空气质量、水、土地等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但在我国的废物回收率等于1/4到1/3的世界先进水平,许多可再生资源没有被回收,流失严重,所以有这种现象的“垃圾包围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垃圾产出增长快于我们的国家,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8%到10%的速度增长,每年都倾向于进一步恶化。我们都知道,货物生产需要开发资源,原材料和能源,然后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产品。但原料均来自环境和资源,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环境破坏、噪声污染、植被破坏水资源浪费等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许多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废水等,如处理不当会导致对环境无法估计的破坏。
2.区域环境效益角度环境污染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商品生产和贸易,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以生产者剩余(PS)和消费者(CS),它是一个反映社会价值。有时从其他地区获得环境效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危险废物生产技术,产品出口是通过货物从发展中国家获得环境效益。然而无论是废物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或有害的技术、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平衡的区域环境利益,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也相当大。
3.从技术革新角度,改善商品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措施
在生产过程中及消费商品通过了解环境问题带来的,能找到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整个人类社会从思想、管理方式、科技进步和法制建设和其他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采取各种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因此改善商品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上面提到的各种有效措施,笔者认为改善商品生产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技术创新和资源回收,是一种大胆的想法和建议,是该模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大宗商品生产通过循环模式,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使整个经济社会有一种良性的循环。采取的具体措施:
3.1使用科技,能源效率,逐步减少污染大气
空气污染预防和控制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空气污染的原因,预防和控制应主要来自工业废气的治理,控制工业污染的来源,提出了实现清洁生产,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和其他清洁能源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改革能源结构、创新燃烧技术和施工工具、更新的、前期燃料处理和废气处理方法,或使用中央供暖等。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企业唯一的出路,控制空气污染环境问题是最好的方式。
3.2加强能源的循环使用、废弃物和商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塑胶袋、包装桶等),使用更少的不可逆的资源,实现废物资源化。使用资源、能源效率最大化,升值,“三废”医疗废物最少化的清洁生产措施,减少浪费和无害,保护环境。能量回收从源削减使用一次能源消耗,减少大量各种各样污染物的释放。通过这个方法来加强回收能源,废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商品生产。
3.3加强和谐世界建设,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成为市场经济在世界连同和谐必然选择,是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生产和贸易,两生产者和消费者,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利益,严格遵守环保要求。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新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推动可持续发展世界的形成。
4.结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文5
新市镇隶属于济南市济阳县,于2006年5月正式启动,据2006年6月统计显示,该镇群众已有8561户参保,参合率达90%以上。另据2006年3月至7月卫生部、北大医学部、中国社科院、农业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评估显示,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开展试点县达到678个,覆盖农业人口2.36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26.7%,参合率达到75.6%。可见,该制度在新市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强制性与自愿性对其实施的影响各有利弊,在不同角度二者的博弈的筹码也不一样。下面以对新市镇的调查为例,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实施效果。
一、强制与自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成本的影响
(一)强制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成本的影响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时间较短,广大农民思想上尚未认同,部分理赔没落到实处,强制性对其推广实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制度设计中,在《济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制度(摘要)》中第三条规定“外出务工人员因病住院时,必须在务工所在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严格限制了外出务工人员就医的医院。一方面带来地域上的不便,如外出务工人员工作地点就近无县级以上医院或距离较远,得重大疾病或紧急患病时,可能因为就近治疗而得不到报销,也可能为了报销走远路而耽误治疗,这都会对农民造成重大困扰,甚至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命运。当农民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预期收益很低时,必然拒保。这将迫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花费更大的成本促进农民参保。
农民参保以户为单位,坚持“掉人不掉户”,这是****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项基本规定,也是新市镇对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这种制度设计缓解了总体资金不足,赔付率低,大病保障难等问题。95%调查对象已参保,半数以上是因为家中有身体不适者,已发病或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更多的是受“掉人不掉户”原则的影响,为家人安危考虑。这也说明了“掉人不掉户”原则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积极影响,减少其具体开展时的经济、社会成本。
(二)自愿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成本的影响
按照从中央到地方的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原则,易导致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这样即使参保,依然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民仍然处于医疗保障体系的边缘。还造成政府信誉降低,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迫使政府付出较高的政治成本。要避免于此,或国家财政补齐资金,牺牲经济成本维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连续性及进一步实施;或选择说服农民参保,基层工作人员多次入户做工作,这将增加时间、机会成本。
在对三个村的村干部的访谈中了解到,姑寺张村,小杨家村,程家村的参保率都在90%以上,村子规模越小,干群关系越好,工作越好做。因此,若干群关系融洽,将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成本。但是,干群或社区人际关系一般变动比较大,这本身就增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不可预知的心理成本。
二、强制与自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强制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近四年的实践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如何合理设计,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
新市镇辖区内所有农村居民和户籍地为新市镇的外出务工人员以户为单位均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以户为单位每人交纳10元,其中6元纳入家庭账户用于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报销;社会统筹资金主要源于财政拨款及个人缴费的40%,用于参合人员大额医疗费用,体现了家庭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特点。家庭账户保证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因为门诊费用要从自家账户中扣除,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浪费,有力地避免了无病乱拿药的状况;社会统筹带来了该制度的公平性,因为它要在更大范围内集中资金来解决大多数人的大病医治问题。这种科学的制度设计对其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有利的支撑作用。在新市镇的具体实施细则中,门诊费用每人每年6元的报销额中,报销条件是,他所支付的必须是门诊医生在指定药店购置的药品,否则不予报销。而农民患较大疾病在门诊无法得到救治时,需到镇或县指定医院就诊,未按指定者将降低30%的报销比例。而指定的药店或医疗机构一般为一家,易造成药品垄断,药价上升,服务质量下降,而且会因缺乏竞争使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停滞甚或降低。这将对该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设计中都规定,地方先行确定参保人数并缴费,上级财政据此划拨款项,有的地方甚至硬性规定,只有参保率达到一定水平,上级财政才划拨资金,否则该地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得不到财政支持。这实质上是变相强制性规定,若地方措施得当,参保率极高,资金有保障,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若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或采取的措施不能使参保率达到指定水平,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根本谈不上发展。
(二)自愿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新市镇各村的干群关系较好,群众或碍于颜面,或从自身利益出发,把与村委会的关系视为一种社会资源,而采取支持态度。因自愿性取决于农民本身的意愿,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虽然传统乡村社区的人际关系较巩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稳定性越来越受到质疑。依赖变化无常的干群关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实施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差,因为它缺乏合法的强制性制度约束,而且关系一旦恶化,可能导致整个村的合作医疗制度的崩溃瓦解。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愿性易造成逆向选择,即总有大批自我感觉健康的人不愿参加,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更愿参保。国际经验表明,逆向选择会迅速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完全自愿基础上的保险计划的解体。如新市镇,凡家中有身体不健康者一定参保,之所以未造成严重的逆向选择是因为参保率高,一旦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并对其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效应。
三、结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骄人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自愿性的制度设计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使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而强制性的制度设计与具体措施又与原制度的初衷相违背,其合法性受到质疑。
但是,自愿性为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更大的自由操作空间,易于发挥因地制宜优势;强制性是一项制度权威性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的基本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离不开强制性作后盾,尤其是在实施的初步阶段,使制度建设迈出一大步。
因此,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中,需要对强制性与自愿性的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基本的思路应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的初期,兼顾强制性与自愿性,发挥各自的优势;运作三五年之后,待制度逐步完善后过渡到完全强制性的推行。
强制性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具体地说就是走法制化道路。因为立法的强制性与普遍性克服了农民参保的随意性,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从而走出逆向选择的困境。同时,由于法律的不可抗性、惩罚性,有利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和管理。监督部门发挥监督职能,规范资金运行,防止挤占、挪用,避免乱收费;管理部门严格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履行职责,防止不法作为与越权的发生。强制性依赖于稳定的制度设计,这对于减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成本,增进其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推广需要强制性的制度设计与具体措施作为后盾,同时需要自愿性参与提高其合法性与合理性,最终切实发挥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顾昕,方黎明.公共财政体系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研究—促进公共服务横向均等化的制度思考[J].财经研究,2006,(11).
[3]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2004-05-1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文6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1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影响。
林业资源可以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森林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杂质,释放氧气,为动植物提供绿色、健康、安全的呼吸条件,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林业资源,促进它的长远发展,就是保护我们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
1.2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社会对于木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果相关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耗尽木材资源,不懂得保护林业,那么就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还可能形成非常恶劣的连锁效应。所以保护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稳定林业,为经济社会的进步提供基础支撑。
2、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如何?
2.1人类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相对淡薄。
现阶段,人们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意识,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着缺乏森林保护意识的现象。有些企业甚至以破坏森林为代价来换取企业的经济利益,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不够强烈,也就使得国家的林业保护机制,得不到良好的建设和完善。长此以往,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展自然缓慢,而且弊端百出。
2.2科班出身的专业林业保护人员数量不够。
由于科班出身的专业的林业保护人员数量不够,对于林业保护知识无法做到大力推广和普及,面对很多突况,无法第一时间解决,这些因素也造成了林业保护建设的进展相对缓慢。
而且由于林业保护人员数量不够,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制也不够完善,所以这些林业保护人员缺乏责任心,对于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经常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林业的保护工作建设中来。
2.3国家对于林业的保护力度不够。
虽然我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些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工作,国家对于林业资源也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是这种保护策略基本是“先开发后利用,然后再保护”,没有未雨绸缪,相对积极、完善的保护措施屈指可数。而且在林业的保护过程之中,执法力度稍显不足。举例来说,对一些林地被占用的情况,缺乏相应的、有力的法律法规层次的解决措施,导致了林地长期被占用。总之,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不健全,保护力度不够,都造成了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3、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1科学研究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到位。
想要落实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大科研力度,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进行。
举例来说,科学技术可以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植被覆盖面积,促进国家科学化的利用农业土地,研究出合理的针对水土流失、泥石流等问题的解决方案,避免土地沙漠化,合理的利用化肥农药……总而言之,科学技术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而在科学研究之中,像是林业种植技术、林业产品技术、林业存活率和生长效率等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的研究人员。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部门对该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并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了林业科学研究发展过程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
3.2经济目标与林业可持续化发展的之间的冲突。
由于林业可以给企业经济带来效益的增长,很多相关企业利用林业发展自己的畜牧产业、旅游产业等等,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二者的矛盾冲突也加剧了林业消耗。
4、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4.1增强社会全体人员的林业保护观念。
增强社会全体人员的林业保护观念是现阶段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我国相关的林业部门可以采取宣传、讲解等多种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林业保护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林业保护的相关课程,加入到中小学的课本之中。增强林业保护意识,从孩子抓起。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林业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林业保护的行动,以此来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尽快实现。
4.2加强对林业保护人员的培养。
林业保护人员可以说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只有具有专业知识的林业保护人员,才能对林业的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所以林业部门在聘请相关工作人员的时候,要对其专业性进行考核,对于已经入职的工作人员,要将激励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相结合,激发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加强对林业保护人员的培养的重要方法。比如,要积极创立以学生为本、以林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的过程,既要加强对人员的理论学术传授,又要锻炼他们的实践应用技能,相关的林业高校要加快对其专业学科的升级,以满足新型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化发展对学院人才的需要。有条件的情况之下,还可以采用“校企定向培养”的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确立了就业单位。通过不断的学习,直接适应对口单位的工作模式、满足未来的工作需要。对企业而言,利用高校来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对学生而言,只要专业技术过关,就业单位已经是囊中之物。
4.3重视林业的区域化发展。
重林业的区域化发展,要调动各个部门相协调,进行统一的、综合的调控,实现各个区域内农、林、牧、渔、水利、旅游等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将林业资源保护规划落实到实处,由此来共同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态资源的稳定。
4.4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国家要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重点维护,加大保护区内林业建设,以及动植物的监测、培育,比如通过抢救濒危的动植物物种,来扩大森林资源的保护面积,尤其是像湿地保护区、珍贵的动植物保护区,更是要增加保护力度,以此来促进动植物和森林资源的蓬勃发展。
4.5完善林业保护法律法规相关政策。
想要把握住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完善林业保护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对于林业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管和惩处,在促进企业经济利益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
4.6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
深化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绿色、生态化、健康的林业经济发展策略,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促进我国的林业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7带动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农村林业的发展。
我国的林业基地大多处在山区地带,山区的发展也主要是依靠林业,所以说想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带动山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可靠的方法就是推动山区农村经济的前进步伐,通过打造生态旅游、植树造林、林业产品开发、建立农村生态园等等措施,对山区地带进行经济市场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带动他们自发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举例来说:可以打造生态旅游建设,益处良多,它可以帮助林业从资源危机中解脱出来,解决区域的经济困难,促进旅游行业的进步,总而言之,打造生态旅游建设可以说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
其中森林生态旅游又是打造生态旅游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森林生态旅游可以将区域内的文化、景观和自然相结合。对于旅客而言,经过了森林生态旅游,加深了对自然的接触和感受,旅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因为感受到了森林自然给予的优质享受,也就唤醒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旅游部门加强严格管理之后,还可以对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等进行充分的、可持续性的利用。除了为人们普及自然知识,还可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8开发农村能源,降低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
比如可以在农村建立太阳能基地、风能基地等等,这些能源措施将会进一步降低农村对于木材这种燃料的需求量,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降低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
4.9合理进行林业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
国家要在保护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合理进行林业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首先,要禁止对林业资源的乱砍乱伐,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控,招聘林业保护专项人员,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与网络设备,在森林的不同区域安装监控设备,这样就能够及时得将森林各区域的实时画面及时反馈到电脑上,一旦发现火灾或者乱砍乱伐的现象,相应的警报设备就可以发挥预警作用,有利于林业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处理。对于乱砍乱伐的人员或者恶意纵火者,应根据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严肃处理。
结束语:
以牺牲林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目光短浅的行为,完全不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进步也会产生恶劣影响。所以要将保护林业,提高到和促进经济发展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虽然目前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将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庄莉.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