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利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利发展趋势范文1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在农村地区推广高效的节水技术是一种必然趋势。农田水利节水技术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农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但如何合理并节约的利用水资源,是水利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以粗放式进行,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灌溉技术。根据国内外的科技发展情况和近期的水利发展趋势,介绍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展望和科技发展。
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直接为农业增产而服务的。我国初步规划到本世纪末在农村水利方面的奋斗目标是:争取新发展灌溉面积8 500万亩,增加排水面积4 800万亩,改善盐碱地和渍害低的农田5000万亩。对大中型灌区输水渠道积极采用防渗措施,对80%以上的井灌区采用微灌,解决了农牧区人畜饮水的困难。
1.1 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是国内外都很重视的问题,也是扩大灌溉面积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当今大多数灌溉土地的使用方法都采用地面灌溉法,所以我们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发展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效的成果。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新型灌水技术是间歇式灌水法,这种灌水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间歇地方式向灌水沟送水,造成涌流状态,使沟内水流加快,推进速度,并使水分沿程入渗均匀。这种灌水方法比一般的灌水法省水 30%~50%,在有风的条件下,灌水效率要比平时高出很多。我国近几年在地面灌溉节水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在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灌溉方面研究出了既节水又增产的灌溉技术,旱田地膜覆盖灌水技术等,在井灌区区管道输水代替明渠输水,洼灌中采取大面积水平洼灌等都具有很好的节水效果。
1.2 调水技术
该技术在美、日、法等国应用较广,有明显提高用水效率的作用,并且有节水节能的效果。自动化灌水技术,在日本和欧洲已实施多年,因投资大,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尚未能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国外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除采取节水措施外,主要是搞调水。已实现的较大调水工程有:例如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年调水150亿~200亿m,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270亿m。大规模调水工作,将灌溉工程技术、机电提水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促进了灌溉经济分析、灌溉生态环境等灌溉学科分支的发展,并解决了一系列规划、设计、施工、提水、环境评价等技术问题。
1.3 节能技术
节能和节水是息息相关的,是分不开的,所以国内外普遍在节水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
低压喷、滴灌系统以及太阳、风能在农田水利方面的应用,是节约能源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推广农田水利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生产受耕作技术和耕作习惯的影响,长期存在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情况,在很多地区都存在对水资源的浪费。农业是用水大户,如果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那么,就会对农业周边的城市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农业产区推广农田水利技术,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控制农业粗放型生产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2.1 从农业增长增收的角度来讲,完善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可实现有针对性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使建设生态农业成为一种可能。在进行水资源的调配的同时,进行各类农业技术革新实验,再通过农业技术革新实验对农田水利利用技术进行革新,这种相辅相成的方式既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也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2 从较大的背景上来讲,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的极其不平衡,然而我国的农业产量分配的也不均衡,这就造成了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匮乏,如果再不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那么就会造成严重的水资源紧张。尤其是目前我国农业产区先进生产和灌溉技术的推广不够,大面积灌溉在成大量的水资源蒸发和流失,没起到实际的灌溉作用。
三、国内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发展新思路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水利设施与灌溉技术存在差异,开展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工作可以改良灌溉方式、改变储水和蓄水方式,进而实现对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
3.1 优化农作物结构,推广节水种植技术
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它的需水量也就不同,在实际种植作业中,可采用不同作物间作的种植模式,改变单一的种植模式,调整农田作物的种植比例,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情况下适当推广抗旱品种,进而使得灌溉区域用水量降低,达到节约是资源的目的。还可以在部分地区推广节水种植技术,特别是用水量较少的地区,可积极推广坐水点种技术,进而提高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2 改变灌溉方式,推广系统灌溉模式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沟灌、管灌、滴灌喷灌等技术,然而在一系列的灌溉技术中被应用次数较多的主要有沟灌、喷灌和管灌。农业生产要依托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为了节省灌溉成本,农业生产者发明了沟灌这一传统的灌溉技术,利用河流周边的天然水道,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技术虽然节省成本,但灌溉效率相当低下,在水资源的输送过程中,大部分都会流失和浪费。根据这样的情况,水利技术人员应针对农田水利运行情况和水利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灌溉方案。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使用覆膜技术,进一步提高灌溉效率,改良沟灌,建立系统的沟灌模式。除了改良沟
灌以外还可以在种植农作物类型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技术,这些灌溉技术由于将水流转化为水滴、水雾,就等于直接降低了灌溉的用水量,对水资源的节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灌溉技术,利用地下管道实现回流,从而很大限度的控制了水的消耗和浪费,一般情况可节省用水量达到50%左右,灌溉效率还可以提高 10%左右。
结束语
发展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不能进行合理利用、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从大的方向上讲,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也是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建立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农田水利科学技术应紧密围绕上述问题,重点研究节水、节能、节约投资的技术措施,对现有工程进行挖潜改造,同时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在促进农业生产中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将我国农田水利科学技术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曾光慧.推广节水技术带动农业发展[J].贵州农机化,2004,(2).
[2] 李哲,王尚勤,张晓东.我国节水技术现状及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3,(1).
水利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水利 统计 发展趋势
水利统计工作是国家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能。以下,笔者将从水利统计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新时期水利统计的发展方向,展望水利统计工作的发展未来。
一、水利统计工作现状
目前来看,水利统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水利统计工作认识不足
许多水利统计工作人员对水利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重视程度较低。进行统计工作时态度不认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对于某些数据模糊处理,甚至出现自己估计数据的情况,最后导致了决策者的失误。还有的水利统计领导部门没有布置重点内容,平时不督查,也没有定期的抽查。导致开展统计工作时出现不能及时、准确、规范、顺利地完成水利统计上报工作。
(二)统计方法和设备落后
在许多地区基层水利统计中,互联网技术、表格填写逻辑审核软件、智能催报系统等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县级水利统计单位数据收集和汇总还停留在原始的人工阶段,不仅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统计效率也十分低下,不能及时上交报表,统计成果迟迟出不来,延缓了上级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高素质统计人才缺乏
笔者了解发现,水利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普遍有待提高。有的统计人员态度不踏实,认为一些水利数据指标如水资源量、开采量等只是看不到的数量,而且很难核对是否准确,对上级布置的任务缺乏深入实际计算和了解,也没有进行对比分析,甚至估计一些统计数据,交差时也是敷衍了事,责任感不强。也有一部分水利统计人员虽然思想比较端正,但是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对相关的统计法、统计制度没有深刻理解,不能准确地收集处理相关数据,没有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统计效率低下。总之,目前来看,统计工作十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型统计人才。
二、新时期水利统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统计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
1、进入水利统计单位的门槛提高
为适应水利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水利统计单位势必会抬高进入单位的门槛,提高学历、能力等要求。实行统一的入职考试制度,对人员筛选也更加严格。
2、水利统计投入资金加大
为了更好地负起水利统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责任,各政府单位对水利统计的资金投入必然加大。统计单位会逐步淘汰老化落后设备,引进先进数据采集设备,改善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生活条件,使统计人员在生活环境问题上没有后顾之忧。
3、改变工资制度
过去的统计人员工资制度明显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存在许多漏洞。水利统计单位会建立新的绩效工资挂钩制度、划分工资等级。对那些为水利统计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于完成不了统计任务或者统计出现错误的统计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
4、建立统计人员考核新制度
新时期,水利统计单位会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如实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使业务人员熟练掌握水利统计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尤其会注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培训。做到培训学习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水利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5、强化水利统计责任意识
水利单位会吸取之前对工作人员思想教育不够的教训,转而注重培养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定期组织统计人员召开强化统计责任意识大会,让所有水利统计人员意识到水利统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担负的重大使命。让统计人员心中对水利统计工作充满使命感、神圣感和责任感,从而使他们以更加积极饱满的心态参与到水利统计工作中去。
(二)统计方法的改革创新
为了适应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水利统计在实际工作的统计思路和方法必将发生改变。具体将体现在以下方面:统计内容从单一的数字信息转变为多样化的数字、文字、图像信息。统计成果变得更加简练直观,条理更加清楚,层次更加分明,逻辑更加严密。统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从单一的统计信息向预测信息、监测信息转变。从传统统计向现代统计转变,构建新的统计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核算指标体系。采用更加先进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统计理念转变,过去的水利统计大多数简单应付统计,新时期,统计将主要转向主动统计,变成一种服务,为群众的生活提供便利。
(三)统计工作职能更加明确
为了充分发挥水利统计作用,势必需要强化统计工作职能。具体措施如下:强化统计参谋助手职能,从水利统计基础工作入手,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强化各系统综合协调能力,使统计分工合作更加明确,信息共享更加方便。强化岗位监察职能,做到及时监督检查各项水利统计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对工作难点重点予以关注。强化信息反馈能力,及时地反馈各工程实时进度和效果,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三、结束语
随着当前社会国际化、市场化的不断加快,新时期水利统计工作势必要提高水利统计工作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而统计队伍的加强、统计内容的转变和统计方式的改善是水利统计发展的必要前提。完善经济统计,健全社会统计,加强资源环境统计是统计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创新了统计方法,规范了统计制度,我国水利统计才能健康的、稳定地发展,才能担负起国民经济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齐建荣.浅议水利统计工作[J].中国集体经济,2011
水利发展趋势范文3
针对水利设施现状、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条件等,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势在必行,应修建一批田间水池、沟渠和小型蓄水山塘比较适宜。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忽视了小型水利设施的重要性,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逐渐弱化,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作用。当前老厂镇水利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水利设施功能减弱、管理缺乏、水资源没有很好利用
水利设施功能减弱:盘县老厂镇近30%的水利工程修建时间早,在70-80年代建成,当时的社会条件,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劳兴建而成,工程标准低,运行使用了几十年,导致大部分工程都出现老化失修、效益下降等严重问题。管理缺乏:对于水利建设的投入与管理资金少,远不能满足基本运行所需费用。对主要用以农业水利为主体的建设没有积极投入资金开展工作,使水利建设与发展速度慢。水资源没有很好利用: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田间水利设施大部分无人问津,有的变得堵塞、排灌不畅、杂草丛生、淤积严重,致使有限的水资源没有充分发挥灌溉作用。而且现在很多的自然村庄原来的大小池塘都变成了耕地,有的甚至经过长期的雨水冲刷变成了荒地,由于农民不知道怎么去统一规划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一些农民总是随意在良田上大肆开沟挖渠,致使浪费了土地资源和自然水资源,而且同时也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2传统灌溉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农业需求
目前老厂镇主要耕作方式为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科技种植技能与技术含量十分薄弱,在山谷底处水源条件好的地方,有2/3的农田还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方式,极大的浪费了自然水资源,也冲走不少土壤有机含量。由于缺乏从事小型水利建设和改造人才和技术,使得现有灌溉渠道、小山塘等年久失修,灌溉方式粗放,浪费了大量水资源。
1.3现有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及生产生活需求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水利设施的投入,老厂镇水利设施得到有序建设,解决了老厂镇机关、各村人畜饮水问题,但在农田水利建设这方面还十分需求,从2009-2012年的百年干旱情况来看,老厂镇因干旱造成严重的农业损失,由于旱灾,有两年的农业收入仅为平常年份的20%,靠天降水生产的农业方式,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教训已让老厂镇80%的人民群众开始关注水利、水资源、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与保护上来。
2对今后水利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几点观念
2.1增加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
要改变老厂镇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停滞的局面,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确保财政方面要增加投资到小型水利建设,而且强调各部门担负好对水利建设应有的责任。多渠道鼓励农民投资水利,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水利的建设中,建立一个将政府与民间结合起来的多元投资和农民自愿出钱出力的有效机制,真正建设好水利项目,真正发挥好水利项目应有的效益。
2.2加强水利设施建成之后的管理
加强水利建设工程的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安全管理,不仅要防止水利工程遭受一些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而且还要防止一部分唯利是图者的破坏。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使水利可以为我镇获取利益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水利执法力度,调查处各类水利违法案例并给以严惩。重点工程处要设专人管理,把目标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加大对已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力度。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力度,这样就可以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的问题。对与于那些毁坏而不能使用的水利工程或因为年久失修而坏损的工程要上报水利站,水利站结合自身情况,如果能够自行解决,要及时修复,使其重新起到作用,对于那些无法自行解决的,需要上报到上级申请资金或技术人员,加以解决。
2.3合理规划水利工程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调整其供给结构才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及上级水利部门应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加强水利建设队伍,更新建设技术。大力选拔人才,推广各种符合现在水利需求的水利科技人才。针对水利建设的难点,提出合理的措施,攻克这些难点。
3结束语
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等十分重要,但是现在我镇对于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主要原因为政府没有注意到其建成之后带来的效益。没有水利建设农业就没有多大的发展。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更是我镇的经济命脉,是人民群众的生存根本,所以建设水利工程极为重要。
水利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技术;管道输水
1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1.1渠道防渗技术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用防渗技术不仅能够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还能够对地下水位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土壤出现盐碱化的情况,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输水能力。在对渠道进行防渗的过程中,主要运用材料包括混凝土、沥青以及浆砌石块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多数选择三面光渠道,这种渠道能够有效降低水资源在渠道中的浪费,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为了提高渠道的防渗效果,通常将渠道设计成U型渠道,这种形状的渠道不仅能够对水流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还能够降低水断面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用渠道防渗技术,能够在保证灌溉效率的情况下,节约60%~85%的水资源。
1.2管道输水技术
管道输水技术是目前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技术,该种技术与明渠输水相比,降低了在运输过程中水资源的蒸发率。管道输水技术具体的应用流程如下,第一,将需要灌溉的地区与水源地通过管道相连接,通常情况下水源地包括灌溉地区的水井、河流、水库以及地下水等。第二,对水源地中的水质进行检测,确保管道中的水资源没有杂质以及泥土等。如果发现水源中含有杂质,要利用输水系统中的过滤器对其进行过滤和沉淀,通常沉淀的时间为1~2天左右。第三,将处理后的水资源通过管道输水系统中的配水管网进行分配,根据每个区域农作物需要水资源的含量进行合理灌溉。其中,管道输水系统中的配水管网由输水管道、配水设备以及保护装置构成。在实现大面积灌溉的基础上降低灌溉成本。
1.3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主要通过增加灌溉水压力的方式实现对农田的灌溉。喷灌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要求,要结合压力水泵、发动机以及动力机等设备增加水面的压力。首先,对输水管道中的水进行加压处理,加压的方式包括设备加压以及自然加压。设备加压主要通过上文提到的设备进行增压,自然加压则通过水位发生变化时产生的能量对管道中的水进行增压,这两种方法都能够达到增压的目的。其次,将灌溉区域均匀安装喷嘴,确保每个区域的农作物都能够接受到灌溉。最后,将运输管道、增压系统以及喷嘴相互连接,开启喷灌系统开关,对农作物进行喷灌。
1.4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主要包括滴灌以及喷雾灌溉等类型,根据灌溉方式可将微灌技术分为常压灌溉以及重力灌溉。微灌系统包括水量控制系统、过滤系统以及输水系统等。微灌技术的应用流程如下,首先,将微灌系统中的微灌安装在农作物的根部区域,并与农作物根部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其次,对农作物每阶段需要的灌溉量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记录下来。例如,玉米在生长初期阶要求土壤的含水量在60%~80%左右,在生长中期土壤的含水量在50%~70%左右。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产量为1kg的小麦需要的水量为1.2kg左右,在气候干旱阶段,小麦每天每千克需要的水量应保持在2kg左右。最后,将数据传输到微灌系统中去,根据每种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制定相应的灌溉方案。
2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灌溉技术以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灌溉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使节水灌溉技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并对每阶段的生长环境以及生长现状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土壤中水的含量等方面,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的数据分析系统中,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当前农作物的生长状态进行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进而降低灌溉的用水量。
2.2网络化发展
利用网络编辑软件,并将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中,通过对计算机的控制实现对节水灌溉系统的控制。将农田中的灌溉系统与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相连接,管理人员只需要在计算机中控制开关,就可以实现自动化灌溉。同时,通过对灌溉系统中的各个流程的控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灌溉的先后顺序进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灌溉环节,进而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
2.3节能化发展
虽然目前节能灌溉技术以及实现了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对节能灌溉技术中的各个流程进行优化,对水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运用,例如,根据不同的种植环境分别配备两种类型的压强灌溉技术,农作物需求灌溉量较多的情况运用高压灌溉,农作物需求灌溉量较少的情况下运用低压灌溉。通过对灌溉技术以及灌溉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进一步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节能化发展。
3结论
随着人们节约水资源的意识逐渐提高,如何将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充分利用,成为有关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研究,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能够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田灌溉的成本,并且能够明确节水灌溉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明确规划出节水灌溉技术在未来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水利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数字水利;监测
[中图分类号] G20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为人类进行发明创造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水利信息产业是中国水利产业的基础,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信息化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推动中国水利走向信息化、科技化,从而为人类提供便捷准确的水利信息服务,这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宗旨和核心。
1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我国的水利行业一直受到国家的支持和重视,包括对水利信息的收集、整编和利用,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运营状况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首先,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及时而准确地监测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的水利信息。最常见的是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预报和水量水质信息等;其次,水利建设本身的顺利运营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最常见的就是气象、地质、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此,尽快完善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快速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现代化,带动水利工程事业的长远发展。以下是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目标。
一是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要以中国水利信息网络为载体,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用来构建新型水利信息化监测系统,从而对不同流域的水土状况进行监测遥控,将随时搜集的信息加以科学处理;
二是努力构建水资源管理定位系统。发挥公用信息平台的巨大作用,来建设覆盖全国的水资源和地理信息数据库。
三是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立和完善信息监测预报系统、灾情勘察系统、天气遥感系统、汛情旱情系统、洪水预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灾情评估系统、抗旱信息处理系统。
四是建立完善使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完善并建成全国水利政务监督和检查系统。
六是建成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全方位服务系统。
七是建设全国水利统筹规划管理系统。
八是基本上使国家的水质监测系统能够高效准确地运行,工程水利建设的水质达到合格要求,确保水利信息建设的质量,提出正确的应急备案,决定监测的最终结果。
九是建成全国农村水利信息一体化工程机制,以信息网络实现点到面的集体覆盖区域,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较为完善的电气电动、地理信息监测系统。
2 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正向着三维立体、多元化、安全性和共享的方向发展。
2.1 立体三维技术
立体三维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洪水的发生情况,及时地做好调度任务,更加直观地监测到洪涝的具体发生区域和面积的大小。尤其是GIS空间分析功能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软件技术更加成熟,能够监测评估洪水的发生过程和趋向,定位防洪方案的决策和实施步骤,对防洪调度来讲起着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作用,使防洪调度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高速有效。
2.2 多元化
随着当今网络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向水利建设工程的不断渗透,水利信息的整理、入库和定位实施方式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3S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将为水资源监测评估、水环境保护监督、水利信息的政务机制、防汛减灾的预测、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大中型灌区的综合开发等提供多元化的可靠信息。例如GIS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地表的观测信息更加及时而准确。
2.3 安全性
安全性不高的网络环境将会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出现,如网络负责人对内部网络和系统没有设定限制访问权和控制权,会尝尝遭到黑客的攻击,造成重要信息的泄露以及参数被修改等安全威胁,严重影响网络安全。
2.4 资源共享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网络的共享性和多次利用性。在国际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水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会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坚持公网专网结合的原则,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家信息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的数据资源,从而使水利信息专网变得更加完善,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水利信息的共享度,为水利行业的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3 结语
水利工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洪涝灾害以及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和加剧,甚至已经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加速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则是当务之急,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加快水利信息化的构建进程,把水利科技化作为重要的战略实施步骤,从而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和灵活性,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共享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水利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设项目 后评价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一、引言
项目后评价不仅是水利水电工程基本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对项目决策、实施过程和运作等工作及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项目后评价是为了总结经验,提高项目决策的准确度和运营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流动资金,提高投资与收支效益,并未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二、开展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评价的意义
(一)对水利电力工程前期测评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通过对水利水电建设整个过程包括项目决策、建设和运营等的评价,有利于水利水电整体项目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对各工程项目建设的最初预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佐证。与此同时,根据验收总结经验和教训,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对前期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有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并且这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对有关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评价方法和参数标准提供科学且有效的依据。
(二)提高水利水电的资金利用率和决策者的管理水平
杜绝投资浪费,提高投资管理水平这也是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后评价,我们可以检查出投产运行的实际效益,以便尽早发现投资风险的滞延问题以及不适应性;如果后评价结果与之前预计的评价结果相距较大,那么我们也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原本的计划和方向进行改变,调整分配资源,纠正前评价结果出现的失误,以此来减少损失,以合理化利用工程建设的流动资金,保证工程项目适应生产、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的变化需求,达到获得更大更多的经济投资效益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进行后评价,可以调查清楚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管理。
三、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特点与评价原则
(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后评价内容
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大,社会影响较深远,所以其后评价内容的范围就更加的广、多、杂, 这主要包括项目在目标、实施过程、效益、影响以及可持续性评价这五个方面。
(1)项目过程评价
将立项评估(理论)与实际执行过程(实践)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失误,仔细分析造成失误的原因。
(2)项目效益评价
通俗来说就是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效益评价的基本指标和方法与前评估基本一样,依旧是对内部收益率、净现值、贷款的还款期限和敏感性进行分析。
(3)项目影响评价
项目的影响评价范围广,内容多,主要由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组成。经济影响评价就是指这个项目对于所在的地点、所从事的行业和国家由此产生的相关经济造成的影响;环境影响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污染情况,此地的环境优劣、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社会影响是指项目对社会的经济和发展方面造成的影响,尤其是项目所在地的影响。
(4)水利水电项目具有持续性,这主要是指在项目资金投放完毕之后,项目的既定目标还能不能继续,项目还能不能正常发展以及项目是否具备重复性等。这类评价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国家的基本政策、地方的基本政策,资金力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和其他相关的因素等。
(5)综合评价主要是对项目的目的和完成情况。效应和成功的程度进行评价。
(二)后评价的特点
(1)现实性。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是对项目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依据的数字资料是已经存在的实际数据和根据与此预测的数据。
(2)全面性。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是对整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面评价,包括方方面面。
(3)探索性。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要对项目的运行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索,分析项目效益发挥的主要原因,提出真实合理的改进方法。
(4)反馈性。进行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是向相关部门反馈信息,为将来的水利水电建设、经验、投资和制定相应政策积累经验。
(三)后评价原则
(1)独立性、公平性。后评价必须以“公平”、“客观”、“独立”为原则,后评价必须站在国家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科学性。项目后评价的科学性是判断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准则。这主要与资料信息的可靠性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有关。
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后评价展望与研究发展趋势
(一)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水利水电建设当做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因其具有涉及广、因素杂乱的特点,故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后评价指标体系。
(二)后评价研究方法的探索
对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逻辑框架法和综合评价法等。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评价的具体实施中,一般采用有很高知名度的逻辑框架法和成功度分析法,这就导致了很难针对项目给出具体成功或失败的判断依据。
(三)注重对全过程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时点,可将后评价划分为跟踪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和影响评价。传统观点认为,后评价的时点应当选择在项目完工之后的一段时间,通常是5年左右;而另一种新型观点认为,传统观点的选择范围小,对于如今快速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传统观点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应把评价时点前移。
五、结束语
水利水电项目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而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是对项目前期的预测结果进行的检验,与此同时,这又是判断水利水电工程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准则。开展水利水电项目后评价将更准确和科学的加快工程建设。水利水电建设项目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我们要更加关注此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虎成,魏浪,张习传等.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贵州水力发电,2007,21(5):12-15
[2] 徐玖平,姜曼丽,卢毅等.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统筹模式[J].系统管理学报,2013,22(5):695-707,714
[3] 刘元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分析[J].中华民居,2012,(3):947-948.
[4] 周兵,秦鹏.刍议水利水电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8(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