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劳动教育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劳动教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劳动教育方案

初中生劳动教育方案范文1

一、课题的缘起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家都在分析就业难的原因,求解应对之策。职业专家指出,今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部分原因在初中毕业时就埋下了。因为初中毕业是人生的第一次分流,是决定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教育很少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选择理想、体验职业生活的机会。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中,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考试得高分交差,似乎没什么其他理想追求。初中毕业后,许多学生只知道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不懂得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科学地规划学业,于是,学生所学的并不是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 其实,人无十全,才有偏短。由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才干、素质修养和兴趣爱好不同,任何人都有其擅长的一面,也有其欠缺的一面,关键在于要能清醒认识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过程来看,初中三年是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从幼稚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开始从懵懂困惑、任性幼稚向着清晰、理智、合理的方向发展。此时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当中有的是没有意识去规划未来,有的则开始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但由于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确定,对未来的规划多了盲目性和畏惧性,有些人就出现了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缺乏,生活兴趣缺失等消极状态。由于没有人生目标的生活是无聊、不安、焦虑的,于是也就出现了厌学、逃学、沉迷网络、行为出现偏差等现象。而以职业理想为导向的学业管理则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体验人生规划的平台。

很多国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从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非常重视中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如美国学生很小就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目的清晰,学习状态积极、主动、自觉。我国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教育起步很晚,很多学生大学毕业了也不十分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高中生的职业意识就更为淡薄;初中阶段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一项空白,最近,才有专家呼吁:“职业规划应自初中始”。

我校是一所公立的民工子弟学校,全校16个班级,870名初中学生全部是来自十几个省市的民工孩子。他们当中,也许有少数的人能考上普通中学,以后上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按照目前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约为1:1的比例来算,就算小升初时我们学区的一个班的民工孩子没有被择优录取到其他学校,我校还是有70%多的学生要进入各类职技学校学习动手操作型技能。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在不同境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我校决定根据学校的生源特殊性,开展初中民工子女职业理想的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感知和体验,形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探索初中生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所特有的一种主观意识,对求职、择业及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确立职业理想后,可为理想的职业和具体的目标而努力,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做好有关的各种准备。因此,职业理想对于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绝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影响,完全可以认为是一种推动人们想方设法地去获得理想职业的动力,即推动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的动力。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来讲,是指在求学者完成文化启蒙阶段的学习以后,也就是在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上(一般为初中毕业),通过对求学者的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正确认识、确定其人生阶段性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然后结合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换言之,就是通过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和资金),通过学习成长为满足阶段性职业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业规划是通过升学决策与学业管理来实现和完成的,而学业管理则是通过学生对自己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计划与安排,通过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确保其完成学业后,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进而顺利实现自己的阶段性职业或事业目标。

2、理论基础

(1)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最早提出的职业辅导理论,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帕森斯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是“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须通过心理测量工具评估个人的能力,及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有一清楚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 机会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辅导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并且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

(2)生涯辅导理论

生涯是一个有关生活风格的概念,包含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从事的一系列与个人工作生涯有关的所有活动。生涯辅导是指由咨商师所主持的系统性方案,用以促进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生涯管理,是生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涵,整合了家庭、社区、和学校等层面,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是一系列用以协助学生自我理解并掌握工作世界中的机会、学习发展其个人生涯所需的决定技巧,包括工作找寻、工作面试、工作适应技巧,并将学生安置于其所选定的职业中。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长远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开展以职业理想为导向的学业管理的实践研究,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校理念的具体表现。

三、研究的目标

1、我们并不需要初中生过早定下就业目标,但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体会职业工作要求、掌握职业规划要领等等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校旨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进行职业感知和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他们今后选择专业、规划人生奠定基础;

2、让学生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和资助政策以及就业前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高中学校类别;理解职业与个体成长发展的关系,形成职业平等、劳动光荣、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养成正确的劳动、生活和学习态度,增进对父母的了解,培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

3、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渗透,加强学业管理,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动手型职业技能,为民工孩子将来自力更生,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4、 通过本课题研究,带动全校近五分之四的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引领青年开展课题研究,跨好向科研型教师的第一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测试、调研,现状研究

①近年来,宁波地区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与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②农民工孩子的家庭状况及家长的就业现状的调查

③我校学生职业理想的现状调查

2、实践研究

①我校开展初中民工子女职业理想教育(包括职业体验、职业感知、家政、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②在相关学科渗透民工子女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研究

③分年级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综合实践与毕业分流指引

④通过专题德育、校企联合等途径实现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

3、研究的方法

①实践研究法

②调查研究法

③实验研究法

④个案研究法

四、研究的步骤

1、课题筹备阶段。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制订出具体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

2、调研宣传阶段。完成学生职业问卷设计、量表设计,进行现状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向学生进行职业理想的渗透和宣传。

3、行动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主题活动;学生不断盘点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职业技能的形成强化;学生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探索。

4、研究的整理反思与改进推广阶段。形成相关论文;形成研究报告;讨论交流。

五、预期成果

1、开发利用校本教材,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动手技能,同时丰富学校综合实践的内容;

2、形成职业理想导向下的学业管理模式;

3、职业生涯规划的优秀案例展示,通过优秀榜样作用,促进团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提高;

初中生劳动教育方案范文2

在学校中,教师施展教育智慧,组织好各项教育活动,将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内化成滋养学生思想进步的道德养料,催化学生形成正向的道德基因,并外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进行交融,生命能量进行转换,积极的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运行加工,并生产出利于学生成长的高端“产品”。这个过程就是德育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德育光合作用的意义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为自身提供了营养,并储存了个体生长的能量。学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新的能量,即培养出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基因,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发展并不断成熟。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了氧,促进了环境的和谐。同样,学生在德育的光合作用中外化出一定的责任行为,产生了利于集体发展的能量。因此,德育光合作用的可贵之处在于,学生在产生利己能量的同时还产生出利他的能量,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和谐了集体。

二、研究德育光合作用的必要性

德育与光合作用的有机结合,指出了德育对学生思想的净化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植物的光合作用经历了催化、内化和外化三个阶段,即,光能催化了植物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使其内化为植物所需的有机物,并外化成氧;德育的光合作用同样经历了学生思想被教师的智慧所催化、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外化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三个阶段。德育的光合作用首先指出了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生命体,他(她)有着独特的能动的成长过程;其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只有教师的催化作用及时准确,学生思想的内化才能积极主动,责任行为的外化才能持久充分。

光合作用下的德育直指学生思想变化的本质,对于德育光合作用的研究可以使教育者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学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实效。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这些反应使物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化和转化。德育亦是如此,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对教育者价值引导的自我构建,而教育效果的达成,就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而言首先是道德认知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经历了反省和转化,接纳了新的思想并与原有意识间发生矛盾冲突,然后形成新的认知。

三、德育的光合作用如何有效发挥

德育的光合作用要想有效地发挥,就应该紧紧抓住光合作用的各个要素,规范德育的各个环节,使其达到光合作用的要求。

第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光能”作用。教师的“光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智慧和爱心等方面。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植物生长的化学能,教师同样需要将自己的智慧和爱心转化为学生思想进步的能量。做到以智慧启发学生思想,寓德育于情感熏陶之中。

教师要有理性的思考、高超的教育智慧,盲目的缺乏智慧的教育活动是无法影响学生的思想的。每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背后,一定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并力求通过教育智慧的引领启发学生的思想,用能够触动学生心弦的话语启迪学生的心智,并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师要有一颗感性、真挚、善良的心,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情感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该挖掘情感教育要素,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激发出学生本身具有的向善、积极的内在潜能,以教师心底的爱心之光扫除学生前进中的障碍,进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记得初涉德育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让我感到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见到老师不能主动打招呼。学生也许是自卑,也许是对老师“不以为然”,后来我经过认真的思考,在一次校会中跟学生讲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你跟老师打了招呼,不是给了老师面子,老师不需要这样的面子而存活。老师对于你的问好报以微笑,是因为老师认为你在正确的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为你感到高兴。”这段话中带有对学生浓厚的信任和关爱。通过解释和宣讲,学生的心结打开了,自信心提升了,他们见到老师开始主动打招呼,现在走在学校的楼道中,学生们都会有礼貌地问候“老师好”。

作为“光能”代表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挖掘其思想根源并予以引领,通过富有智慧和爱心的教育,水滴石穿般地打磨,学生做人的根基一定会被打牢。

第二,要精心选择教育材料。绿色植物需要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促进生长,光合作用下的德育将水和二氧化碳比作学生成长所需的各种教育材料,其中包括规范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责任教育等领域的各项主题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校情开展活动。

植物的生长需要因地制宜,学生的成长同样需要结合校情和社区周边的文化特点,选取恰当的教育内容。

我们学校地处一个老城区,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同时,学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结合校情和地域特点,德育处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爱我家乡,爱我校园”为主题的校歌创编活动,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通过查阅家乡的资料,增进了对家乡和学校的了解和热爱。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曲抒情、婉转、耐人回味、带有浓郁人文风情的校歌被创作出来,下面是歌词节选:“渤海之滨,海河流长,晨雾轻抚着风情之乡,鸟儿婉转,绿阴红墙,那就是九中,她团结勤奋文明向上,她立志有为进取报国,师恩难忘,伴我飞翔,同窗难忘,一生珍藏……”

一首校歌代表着学生在校的美好时光,校歌的创编使学生被浓郁的乡情文化气息所感染,同时提升了责任感和归属感。学生感受到实现梦想与承担责任是不可分割的,师生情、同窗谊流淌其间。这种结合校情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根本,打牢了教育的根基。

2.教育内容要有思想性,要根据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开展活动。

关爱学生要从丰富学生的思想着手,没有思想触动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教育内容要有浓厚的思想性。现今社会上个别价值观的扭曲,给成长中的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利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一重要养料,对学生进行熏陶和修正是有效的途径。鉴于此,在“十二五”之际,学校承担了“品读国学经典与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研究方案”课题,此课题的研究旨在“取国学精髓涵养生命,用国学经典铺就人生,以民族精神修炼人格”,在校园中创设一种“儒雅、向上、进取、担当”的文化氛围,用国学文化渗透,日积月累地将国学的责任内涵于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洞悉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现在需要什么,应该掌握什么,选取哪些教育要素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3.教育内容要有系列性,要持续稳定地开展活动。

系列的教育内容,持续地予以呈现,稳定地感染着学生,将给予学生思想的能量,滋养学生的生命,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以主题班会课为例,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的主题班会课要形成系列,可以包括亲情系列、励志系列,等等,涤荡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主题班会课的功能。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