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文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文化发展

农业文化发展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发展;文化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1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45-03 收稿日期:2012-01-2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时,政治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如果没有文化发展作支撑,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完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难以持续。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文化辩证关系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农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农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为农村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现代文明的全面融入和发展,热切呼唤从农村文化建设切入,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怎样发展农村文化? 我认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硬件设施。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农村普遍严重落后于城市。因此,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工夫。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民群众为直接服务对象,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和活动场所,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确保农民在劳动之余有所学、有所玩、有所乐。要千方百计地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一要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仅仅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实现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良性循环。二要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搞得更好,形成长效机制。三要引导人们趋向健康有益的投资观和消费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化投入才是长久的投入,文化收入才是长久的收入,文化品位才是真正的品位。

就像前文所说,依据现实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疏通文化渠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艺术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最近,在一些乡镇调查的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乡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更加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农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农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农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农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农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农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农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农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农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化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农村文化,精心打造农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可以通过特色农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这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农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生活来多样化展现农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农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农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农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农村歌舞、农村竞技、农村风情、农村婚俗、农村观光、农村耕织、农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农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农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农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农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这些经营方式,仅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农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农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业文化发展范文2

尽管农业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是其作用却无可替代,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农业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倘若农业受诸多因素影响,其波动可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甚至是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是社会经济现代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囊括范围也比较广: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装备现代化等。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够更好的顺应农业发展需要。纵观现代化生产,我国现代化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两者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发达国家高科技、高附加值甚至是太空技术应用到农业中也习以为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适应了农业不断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装备化的协调发展换一种方式来说是设施农业与工厂化农业的有效结合,航天技术和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也不可能简单的表示为农机技术,鉴于此,新形势下的研究者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寻找一个准确方向,能够将现代农业与后现代农业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再者,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装备化并不是我们简单意义上理解的机械设备化,而是多领域的合作化,应用领域更加广泛,能够全面服务于农业生产。

2.分析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调整需求

在中国农业科技大纲中指出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要想根本性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力度,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以此为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的目标是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质量与要求等方面的需要,既能够减少人力物力,又能够达到创收的目的。再者就是对农业发展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并不是简单体现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应当充分考虑到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最后才是拓展农业科技领域,不管是农业机械化还是农业设备化,都可以简单的将其归结到农业科技领域的范畴,充分依据现代化需要调整方向与专业结构,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化要与科技发展战略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提升高新技术装备农业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够达到农业工程高新技术的水准,从而满足现代化生产需要。

3.新形势下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化发展重点

在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有关实际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当前是处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设备化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参与到激烈市场竞争中,将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两者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直到21世纪中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跟大成就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设备化要想与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有效对接,以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必须寻找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因为不管是整体还是技术角度来说看,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仅仅依靠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设备化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只有各方面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才能够促进共同发展。

4.结语

农业文化发展范文3

(一)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的比较利益

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将农户小规模的生产联结起来形成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把加工、销售作为第二、第三车间,建立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这样就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强了农产品加工成品的比重,改变了农业仅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状况,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利润,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收益。

(二)促进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生产力发展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农业产业化的各类主体接受和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产业化为应用农业科技提供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媒体。此外,产业化中专业化生产与经营的发展要求,强化了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动力,促进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产业化对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三)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农业产业化使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与相关的企业或组织联合起来,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关系,协调产销活动,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将科技带入农业生产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所要求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加强组织合作程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居民需求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组织。通过合作社为合作组织统一提供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市场的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普及、推广农业科技作为合作的一项内容,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创新和建立不同的土地流转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灵活采取多样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形式,促进农地流转和农地市场的发育。实现土地在农民之间的自由流转,促进农地的规模经营,同时使双方都获益。对转让户来说,转出了自己无力经营的土地,维护经济利益。对受让者来说,可得到必需的乃至连片的土地,从而促使生产要素在流转中得到优化组合,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一)从生产内部获利

一方面,产业化通过横向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使农民从生产领域中能获得更多收益。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业吸纳先进科学技术和装备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前提下,龙头企业才能逐渐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引入农户,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借助合同契约、保护价格和按股分红等制度,使农民从单位面积、单位产量上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收益。

另一方面,产业化通过纵向一体化经营将长期以来人为截断的农业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重新连接起来,使农业的产业链不断延长,扩展了农业的竞争领域和获利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再生产的上游开发与下游增值联接起来,将外部经济内部化,发挥了产业化经营的协同效应。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相互衔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产值和利润。通过利润返还等连接机制将各环节实现的增值向农民部分返还,使农民享受到了更大领域中的利益,进而使农业也向其他产业一样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农民收入。

(二)从生产外部获利

农业在面向市场时,农民之间的协作、农民同龙头组织的协作加强,由协作带来的“1+1〉2”的效应使农民从市场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此外,市场风险降低,也减少了农民收入不必要的扣除,降低农民的市场交易成本。一是通过中介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为农民进入市场搭起一座座“桥梁”,为农民顺利进入市场提供了通道,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门槛。二是依托公司,对市场进行决策,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公司+农户”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得农村生产组织规模扩大,可购置较先进的交通、信息工具,甚至聘请专业人员从事市场信息的手迹,便于用市场的超前性预测去消除农产品同期所造成的农产品供给的滞后性,并根据价格信号协调买卖双方的交易,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交易损失。开展任何一项交易活动,都要支付一定费用,如发现交易对象、寻找市场信息、谈判等,这些费用就构成了交易费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可减少交易费用。据调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与一般农户相比,人均年收入高10%―40%。农业部副部长刘坚说,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按照交易量返回的原则,将农产品加工或销售增值的部分利润返回给成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在生产组织上又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优化了产业结构。

三、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取决于农业效益是否增加。农业效益的不断提高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前提,两者共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就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理论,投资的增加带来收入成倍数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会进一步促进投资的增加,这个良性经济循环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农业经济、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促进投资增加,因为两者推动农村增长会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是通过消费增加生成新的投资点,二是通过储蓄的增加提供更多可用投资量。而投资的增加又会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使用、固定设备的更新等方面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因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的经营方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明显,依靠龙头带动将农户和大市场衔接,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拉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也是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

从乘数加速数理论中可以看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投资,不仅要有新的投资点,还应有为投资作前提的足够的资金供给。而目前有新的投资点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供给。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新的投资点,它的大力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如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收购原料的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大力吸引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只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由支柱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从而形成利益拉动下的经济连锁反应,也才能激活农村大市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双赢”。

农业文化发展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问题亟待解决。从农机产品价格与售后服务、农机产品的研制开发、农业机械的推广、宣传及农机发展政策层面,提出了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化发展步伐较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在生产中对适用机械化新技术和各种配套机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从过去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设备的需求向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处理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延伸,饲料机械、园林机械、青贮机械、棉花、油粮及薯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等将是以后农业机械发展的重点。

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

(1)牧草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过去只有在牧区需求,而现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养殖业发展较快,农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们小麦种植区的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前都是白白烧掉,而现在可以收集起来加工成牛羊饲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麦草打捆机和玉米秸秆收获机等收获加工机械。

(2)马铃薯和果蔬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果蔬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用机械收获也是当务之急。油菜、花生收获机械也有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机。水稻插秧机在南方大部分稻区已经开始应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岭地带小面积的水稻种植区却很少见到,这里的农民早就希望摆脱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买不到适应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机械。

(4)秸秆还田机。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加强,秸秆还田机在我们这个地方已开始使用了,玉米收获机配套的还田设施,已基本上能够满足玉米秸秆还田的需要,不足之处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有点长,对整地和小麦的播种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唯有小麦秸秆还田还在困绕着农民,他们也不情愿烧麦秆,只是没有好的办法来消灭秸秆,以便夏种能够顺利进行。

(5)烘干设备。烘干设备过去只有在制种企业才有使用,而现在为了减少霉烂造成的损失,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粮食生产区逐步重视产后的烘干设备的投入,来解决无日光照晒所造成的损失。因此,烘干设备的应用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随着烘干品种的扩大和能源的多样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设备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6)养殖机械。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养殖机械的运用带来了商机。养殖也可以运用机械,它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而且还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大量需求。自动给料设备、清洁设备、温控设备和监测设备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7)设施农业机具。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当务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业机,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需求。目前虽然此类机械种类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8)田间管理机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机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机具。如今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需求已向高层发展,如小型的植保机械将会被大型的植保机械所替代。而对于蔬菜、苗木等生产的田间管理机械相对较少,特别是温室大棚的种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费时、费工。因此,目前需要发展的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间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滴灌、喷灌机具等。

(9)玉米采摘机。现在的品种不少,但大多数机械只能采摘站立着的玉米,对于倒伏的玉米就无能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还有一些玉米采摘机在生产技术上达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机器不能随着玉米行距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割宽和行走宽度。因此,造成玉米损失过大,虽然农民需要机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这种性能不好的机械。此外,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打穴、推土、运输、起苗等农村环境改造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农业机械化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

(1)产品价格。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不高,如果产品的价格过高,农民虽然需求,但考虑到一次性投资过大,投资的效益又比较低,影响到机械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应用。如:用于设施农业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产品,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民也迫切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考虑到价格和使用成本过高,所以一直未能较快地普及与推广。如果产品的生产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价格又可以接受的话,农民还是愿意购买的。如新疆地区进口的采棉机,每台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净率高达95%以上,用机械采摘比用人工经济,经过几年的比对,尽管采棉机的价格高达160万元,但农场职工也愿意购买。

(2)售后服务。现在农民非常注重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机产品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服务,做到用户基本满意。但有少数产品因销售数量有限,服务网点又比较少,影响了售后服务工作;还有一些生产厂家对机具的研制和开发较快,忽视了老产品配件的供应,用户买不到配件,致使未到报废期的机械提前报废。售后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等也影响到服务工作。有的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配件供应不及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厂家虽然承诺24h内随叫随到,但由于服务区较远,而延误了服务,农民怨声和责难时有发生。另外,村镇道路的好坏也是影响售后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商应当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农民买产品也就是买的售后服务。

(3)农机企业要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我国的农机产品都是吸取国外技术发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资金少、底子薄,当然无法和外国的一些大企业相比。近年来,日本的洋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华售销的产品不少,对我国的农机行业,无疑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农机企业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有的企业现在已经跻身于国际市场。

(4)农业机械推广机构的完善和推广人员的稳定以及推广经费的运用,也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步伐。一些新式、先进的农具,必须经过推广、示范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普及运用。如水稻插秧机,我们这个地方就很少见到使用,虽然农机经销商曾引进过,但农民从未见过,不敢购买,也不敢使用。

农业文化发展范文5

1芜湖市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与特色

芜湖市地处安徽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个山水相伴、风景迤逦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农村地域面积占78%,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物种繁多、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为农业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芜湖市在实施《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以自然生态和农耕文化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为手段的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正在形成,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文化创意深加工农产品建设悄然兴起,以休闲农业为动议的“一村一品”块状特色经济发展逐渐起步。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使植生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农耕文化的创意因素也在不断增加,文化品味得到日益提升,涌现出一批休闲农业的好典型。如大浦体验农耕、丫山花海石林、陶辛水韵观光、绿荣农家园林、香枫生态农庄、五洲生态庄园、海平休闲山庄、怡龙景观山庄、鱼钩沟休闲庄园、缪庄生态水乡、格林美葡提采摘、锡铂徽派山庄、红红火火农庄、楠溪生态山庄、怡香生态农庄、龙窝假日湖滨、格里原始森林、同福食粥文化、溜溜果园文化、马仁佛教文化等。

1.1以突出立意新、特色明、个性鲜的特点,建设休闲农业体验园以特有的山水风光为依托,以赏花、观叶、采果等休闲旅游项目为引线,进行农事体验活动,坚持“绿色、科技、休闲、参与”的基本发展思路,传承农耕文化,实现生产、生态、文化、科教、旅游、载体等多功能并举。芜湖海平生态休闲山庄是一家集餐饮、宾馆、会务、采摘、垂钓、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服务企业,也是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五星级农家乐。山庄风光迤逦,有占地面积2000m2的徽派餐饮部,古典风格沿湖垂钓长廊500m,盘山总长1500m的赏景林道,沿林道休憩茅草凉亭多个,绿化和假山堆砌面积10000m2,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桃园、竹园散布园区内,游客可沿着餐饮长廊顺着拉索桥至垂钓台垂钓,品茶,就餐,划船,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山水休闲娱乐环境。

1.2以当地习俗和人文景观为基点,集旅游文化、休闲观光与特色农业于一体我市在特色农业发展基础上加入了文化创意元素,把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等结合起来,利用地区性民俗文化禀赋和历史传承,以融文化、民俗、民乐、民趣、休闲、生产、餐饮、体验、购物等为一体的形式,积极筹办多种文化创意型节庆活动。例如鸠江区官陡门民俗文化科技旅游节,起源于官陡门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弘扬民俗文化,鸠江区政府开始介入引导,在每年农历1月15日举办“鸠江区官陡门民俗文化科技旅游节”。每当节庆时,人山人海,龙狮齐舞,喝彩声声,锣鼓喧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舞长龙、耍狮子、跑旱船、跳秧歌,敲腰鼓,一个个深受群众喜爱的民俗文艺节目,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创意大餐。

1.3以农业品牌为主要创意对象,通过科技和艺术加工,提升文化创意农食文化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文化品牌建设为出发点,以品牌为创意对象,对其进行策划和广告宣扬,使其文化附加值提高,造就了极具文化特色的优质品牌产品。例如安徽同福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国碗粥行业强势领军企业。其“同福碗粥”品牌堆积了农耕文化、稻米文化和粥文化的丰富内涵,坚持“品牌、休闲、礼品”三结合,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同传统文化有效地嫁接,将自主品牌培育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公司建立了“中国粥文化研究院”,旨在追溯和应用碗粥的历史文化,建设以展示博大精深的粥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饮粥文化已成为现代都市修养身心的热流,同福在传承古代粥文化的同时,积极打造新时代文化元素,使农业五谷产品经过加工,渗入了现代文化创意理念,引领着中华现代粥文化的新潮流。

1.4以挖掘传统市场资源优势为起点,大力打造文化创意市场建设休闲农业的价值靠市场实现,通过农村市场的培育,以及农业生产文化、产品历史文化、农居生活文化与乡村自然环境的综合塑造,实现休闲农业市场和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的有效对接。我市大力推进市场化建设和服务工作中,重视文化创意在市场建设中的注入,着力建设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涉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例如安徽峨桥国际茶城,茶叶经销和茶文化历史渊源已久,文化底蕴深厚,由历史上的驿路小茶街市,日益壮大,发展成为“买全国名茶、卖全国名茶”的“江南第一茶市,引来四面八方的交易商,使其成为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与此同时,也带动了茶馆、运输、仓储、茶加工、艺术包装和茶器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茶文化得到了宣扬和发展,峨桥国际茶城已成为芜湖茶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在日前闭幕的中国(芜湖)第五届茶博会上,已有不少客商建议成立“中国芜湖茶文化博物馆”,可以想象随着茶文化博物馆建设,将使茶历史、茶文化、茶美学和茶工艺等得到全面展示和宣传。

1.5以利用历史文化禀赋和传承佛教文化为基点,建设佛文化的生态基地我市在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为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多处千年古刹得以修复和建设。例如繁昌马仁寺景区,始建于唐德贞元11年,古树名刹、梵音袅袅的马仁寺成为遐迩佛子们的心皈之地,马仁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地质公园,马仁奇峰森林旅游区却以宗教文化为引擎,以奇峰、奇石、奇壁、奇屋、奇洞、奇林等"六奇"为特色,已成为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2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体而言,芜湖市休闲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类型不少,但农耕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程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文化品味还不够高。

2.1对休闲农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发展规划近几年,休闲农业在我国京、沪、成都等大城市发展较快。我市对农家乐、特色农业等较为重视,但对休闲农业的内涵界定较为陌生,休闲农业是在农家乐、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化、艺术、科技和创新的理念,使其达到更高的层次。各级管理部门尚没有制定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还没有形成发展休闲农业的合力。

2.2我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其创意程度不够艺术化、个性化及文化修养不足,联系农耕文化不够紧密,直接影响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农耕文化和农事体验格调简单,建设水平较为低下,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精深加工、文化艺术包装和销售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文化品味欠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

2.3休闲农业产品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农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农产品品牌的国内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缺少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

2.4休闲农业专业人才不够由于其经营运作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在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注入新文化、提高新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有较大困难,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3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设想

3.1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对我市休闲农业的现状进行科学评估,将休闲农业作为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对农耕文化进行挖掘和培植,把休闲、文化和创意作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园区,建成一批国家级的休闲农业项目,整合一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壮大我市休闲农业产业。

3.2建立健全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这不仅体现在休闲农业产品品牌的开发上,也体现在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上,还体现在与农耕文化连接和衍生开发的建设力度上。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参与程度高、农事体验趣味浓厚、对外影响大的休闲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制定休闲农业投资和支持创意发展的政策,如政府贴息贷款,延长还款期限,建立休闲农业风险基金和休闲农业项目扶持资金等。

3.3推出一批休闲农业节庆活动一方面要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展览和节庆新命题,不再局限于农业品牌的简单宣传,要用历史、文化、艺术的理念增添企业产品的科技内涵;另一方面以农展节庆为抓手,组织和举办休闲农业节庆活动,例如丫山江南牡丹节、官陡门民俗文化科技旅游节、溜溜果园梅果文化节、傻子瓜子文化节、荷花文化节、油桃文化节、葡萄文化节、风筝文化节等等。在文化节上,组织休闲农业大赛和才艺表演,推广文化创意农产品,推动休闲农业与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

3.4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优质产品品牌休闲农业产品品牌可以结合“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著名品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商标等进行运作。借鉴荷兰花卉产业的成功经验,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注册农产品商标,创建名牌产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对农业文化品牌、农产品商标、知识产权等符号价值的创意经营,地区性标志性农业“品牌—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引领新的消费时尚,形成新的市场,塑造一批新的休闲农业品牌。

农业文化发展范文6

1.1有机农业在多数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有机转换过程,过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机产品论证,取得有机产品标识,才能大规模地发展。宜春市除万载县外,其他县(市)有机农业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1.2生产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

一是对有机农业强调建立持续的生产体系不清楚,把有机农业仅看成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传统农业,把发展有机农业简单地当成走回头路。二是把有机农业转换期出现的情况

当成整个有机农业,认为有机农业的作物品质低、营养差、产量低。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者概念混淆,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替代有机农产品。

1.3农民的短视行为影响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讲究实惠,而有机农业需要3~5年的有机转换期,有机转换期收入较低使一些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民也受短视行为影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有机农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如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源地茭湖乡尽管有机农业已深入人心,但据调查,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时常有施用农药、化肥以增加产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1.4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万载县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靖安县提出将该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有机农业县,其他县(市、区)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县之间协作较少。宜春市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成立了有机农业办公室。虽然办事机构齐备,但上下齐动、各方形成合力不够。

2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2.1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齐心参与,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认证、稳步发展。如加强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生产的组织和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严格实施有机质量控制;出台扶持政策,实行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有机生产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加强有机生产的配套产业开发,为建设高标准有机基地创造条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

2.2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综合开发之路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下列有利条件,①生态优势,宜春市自然生态条件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②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面积达6667hm2,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政策优势,宜春市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的四大重点产业来推进,在人、才、物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利用生态优势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例如该市竹材加工和利用历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产业的加工产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卫生筷),通过对竹产业的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目前该市的竹产品已经发展到竹键盘、竹鼠标、重竹地板、侧压板、竹纤维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硒元素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丰城是富硒地区,丰城富硒农业产业园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区的富硒矿泉水已有一定名气。将有机富硒农业策划好、宣传好,提高其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2.3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发展宜春市优势产业基地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2.4形成各县(市、区)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