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同质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同质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认知特征;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组织面临的变化和问题日益复杂,团队决策逐渐取代个体决策成为组织应对问题的首选方法。高层管理团队的战略决策的优劣决定了组织绩效的高低,而高管团队的认知特征驱动着其战略决策效率、质量和决策的一致性。因此,深入探讨不同的高管团队的认知特征对于团队决策的关系研究和作用机制有着非常实际的现实要求和意义。

1 高管团队认知特征的概念和分类

本文中关于高层团队认知特征的定义总结了以往的研究和观点,认为认知特征包括团队同质认知能力、团队认知需求、认知的稳定性、经验认知的复杂性、附和性、外向性。在本文把认知特征分成了两大类别,一是同质性认知,及团队同质认知能力;二是异质性认知包括团队认知需求、认知的稳定性、经验认知复杂性、附和性、外向性。1,1团队同质认知能力

团队同质的认知能力是指每个成员都拥有的共同的一些能够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辨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并运用于团队决策中的能力。认知能力是指处理信息和学习知识的一种能力和过程(Hunter,1986)。团队认知能力对团队绩效有积极作用Barrick(1998)。团队最低认知能力与任务决策达成的一致性相关Neuman,Wright(1999)。团队的同质性认知能力越高那么任务决策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就大。

1.2认知需求

不同的成员在思考问题和信息加工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倾向,所有的这些倾向之间交互作用,对团队共享知识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任务决策时,个体X1愿意广泛搜集环境中的知识和深入思考信息,去努力发现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个体X2则不愿意投入较多的认知努力。认知需要就是描述上述个体之间认知倾向上的差别,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是否有意愿去从事周密的思考,以及能否从深层次的思考中获得享受,它反映的是人的认知动机。认知需要高的TMT比较喜欢复杂的任务,努力最大可能的运用已知经验和信息,进行全面搜索和详细分析相关的材料,进而会导致高绩效行为。

1.3认知稳定性

认知的稳定表现为认知的耐性持久、平衡、自信(Goldberg,1 990)。认知稳定性与高团队绩效和有效的团队过程,尤其是团队凝聚力、内部冲突、灵活性、工作分担等相关(Barrick,1998)。而且研究发现具有消极认知的成员会在团队内部制造一种消极的气氛,导致较低的亲社会行为。因此,较高的认知稳定性是团队绩效的提升的前提。

1.4经验认知复杂性

认知复杂性反映个体运用现有的知识和在环境的作用下建构“客观”世界的能力。认知复杂性高的个体具有高度复杂化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特点,会比其它成员更有可能应用多种具有互补性的方法知识和多种互不相容的概念去理解和解释周围的现象。Neaman等(1999)发现成员平均开放性水平与团队绩效相关。Colquitt等(2002)发现较高认知复杂性的团队,通过作用于交流有效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认知复杂性高的高管团队更能引发有效、开放的行为和更加准确的认知,具有更准确的预测能力,从而能够取得更好的绩效。

1.5认知附和性

TMT认知附和性是指工作中的灵活性、合作性、容忍性和相容性。Mount等人(1998)认为附和性的人是友好的、合作的能够很好与他人共事的是团队沟通交流的剂。TMT认知附和性对于在团队环境下的高管团队的决策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较高的团队有效性相关。Mount等得出以下结论:附和性与团队决策的评估分数的相关性最大。高管团队成员之间较高的附和性会使其交互沟通更有效,有效的沟通,有助于他们获取对于工作环境和如何合作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

1.6外向性

Costa和McCrae(1992)研究认为外向性包括热情、群集度、活跃性、追求创新和积极的情绪等方面。Judge,Watson&Clark又指出外向性的两个主要维度是社交性和热情度。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外向性对团队绩效(Barrick,1998),团队决策,成员凝聚力、认知冲突、交流和工作共享等团队过程有积极作用。高管团队的认知外向性越高团队成员会更加乐观的看待团队工作,对团队工作怀有更大的信心。

2 MT认知特征的研究阶段

国内外学术界对高层管理团队(TMT)的研究主要源Hambrick等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在该理论中指出高管团队对周围事物的解读方式就是高管团队认知,决定了高管团队的决策的绩效和结果。从而认为企业的产出或组织绩效是TMT决策认知的结果。高层梯队理论的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打开被称为高管团队认知这个“黑盒子”(Jackson,1998),关于TMT认知的研究工作可以大致概括为3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研究的重心是通过高管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来研究高管的认知特征。认知特征和认知过程不易于直接观测,研究者在这一时期用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近似的替代认知特征作为研究的对象。之所以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而不是认知特征数据,是因为“认知特征和认知过程比较难考察和衡量”。当时的研究表明,高管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可以作为高管认知特征的有效替代变量。相对高管团队认知特征来说,人口统计学变量更加客观、直观的解释组织经济和运作现象,更加低成本和更容易进行检测的变量。所以在这一研究阶段,研究者们对于组织绩效和战略决策的研究都是集中于高管职能背景、年龄、行业和企业任期、教育水平等人口特征变量进行的研究。在第一阶段的中后期,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性上。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范文2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一、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范文3

一、统计学中的几种常见统计思想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

(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1.均值思想。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5.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6.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二、对统计思想的若干思考

1.要改变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能力分组;实践;研究报告

能力分组是将具有相似能力的儿童组织在一起进行课堂实践,这一措施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关于课堂组织几个问题已经存在了这么长时间,很少有这么多的争议并启发了如此多的研究。能力分组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奥托,1950)。它的根却要追溯到W. T.哈里斯的计划,开始在圣路易斯1867,迅速促进聪明的学生群体通过小学。该计划代表向能力分组教室的第一步,但是世纪之交的圣塔巴巴拉同心计划更接近预期的现代实践。在圣塔巴巴拉的计划,每个年级分为A,B,和C部分,每一个掌握了每个科目的相同的基本原理,但A比B掌握更多的内容,B又比C多。今天,美国数千所学校遵循这个同质分组的模式。

在许多国家的学校,能力分组甚至比美国的学校更明显(Yates,1966)。例如,在英国,许多学生参加严格的"流",或能力分组,小学和初中,然后继续或者语法和现代中学,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这一过程已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担任英格兰的高度选择性的大学系统。在西方大多数国家,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被派到不同类型的中学并有效地分开。

在20世纪50年代的评论者往往认为分组对高能力的学生尤其是有益的。在当今的教育机会平等,潮流已经逐渐对能力分组。如今的评论往往集中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弱势学生,特别是在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的地区。

最重要的是,教师压倒性地支持能力分组的实践。在大多数的调查,至少75%的教师说,他们倾向于均匀的普通课堂教学,因为同质群体的学生似乎更容易教。教师很少有个体差异的争论,他们认为学生学习指导针对正确的水平。然而,一些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尖锐地批评分组实践,他们抱怨分组的流行是因为它呼吁社会分层和隔离者为小集团和外类群的一个基本的需要。在他们看来,分组不培养更好的学习,但赋予不必要的区别于那些在快速轨道而放置一个污名对那些慢组。

库利克密歇根大学的陈林库利克和杰姆斯研究了能力分组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并分组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影响不同,例如,对能力高的学生,一般的学生,和低资质的影响。分组为不同类型的教学结果的影响不同,例如,态度和成就的结果。最后,分组的影响作为一个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研究-----与方法论特征,类型的设置,和类型的分组实践。

他们研究了分组是否是基于一个特定的能力(即,数学和阅读测试)或衡量的一般能力;是否适合特殊材料的能力水平进行不同的组;以及是否持续的实验小组作业或改变的持续时间内(即,组合灵活)。用五个变量描述了研究的实验设计方面:随机与非随机分配到对照组的学生;用相同的教师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教师作用控制;利用并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历史作用控制;评分偏差通过使用客观的检查和控制;作者的控制偏差,通过使用标准化的考试。其他五个变量描述的课程设置的特点,包括项目的持续时间,学生,班级的主题,学生的平均能力水平,和技能测试考试水平。最后,两个变量描述的研究出版物的特点:出版方式和出版年份。

1、结果

在这一部分他们首先描述的性能对学生成绩的考试和未分组的类分组,然后检查对学生的态度和自我概念分组的影响。

2、成就

分班学生考试成绩优于未分组的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共有10项比较报告从两种教学方法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评分结果倾向于支持分组。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特殊的"荣誉"的节目比他们在教室完成这些的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更好。特别是学术上的缺陷的学生在程序设计效果接近于零;学生在混合教室和他们在普通教室的学习能力一样,影响也接近于零。

这些研究包括学生高,中,低能力,并在每项研究的学生被分配到的同构和异构类。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在足够的细节,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不同措施的效应大小为学生在每个能力水平,从而确定是否影响是最强的高,中,低能力的学生。影响的结果被证实是相似的在每个能力水平。这三个影响的大小无显著差异,其中没有大到足以被认为是显着不同于零。

3、自我概念

共有十五项研究报告对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果。在七项研究中的自我概念高于分组学生;在六项研究中自我概念高于从未分组的学生;在两项研究自尊是相等的两组。两项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负效应。

4、对题材的态度问题

八项研究报告的结果显示对学生的态度的主题教的组合和取消组合的教室。在这八个研究组用于教学的一种具体的问题;例如,数学或英语作文,而不是为整个学校计划。在七的研究中,学生的态度更积极的分类,和三这七个研究组合和取消组合的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对学校的态度

另外11项研究报道了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结果他们参加。在八项研究中显示在分组类的学生表示更有利的态度对他们的学校;在其他三项研究中从未分组的班级学生的态度更有利。没有研究报告统计上显著的负面影响,对学校的态度。

6、探讨

能力分组的实践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风雨历程。第一次作为一种个性化教学引入在世纪之交的大型学校,激发教师的能力分组,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想象。

参考文献:

[1]EBELING, B. J. Programmed instruction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valuation finding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Los Angeles, April 2000.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范文5

论文关键词:应激性生活事件 相关性研究

本文对我院1989~1991年收治的132例首次中风患者的单因素生活事件进行病例一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89年1月~1991年11月共收治首次中风病例132人,诊断均按1978年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及《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确诊,部分疑难病例经脑血管造影及CT确诊。其中,TIA27例,脑血栓形成83例,脑出血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于入院一周内用统一指导语按我国生活事件量表常模结果〔幻作发病前一年内的生活事件问卷式调查。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按职业、年龄、性别、民族、工种、家庭环境及文化程度相近、年龄上下不超过3岁为条件,按1:1选对照与病例配对,经均衡检验,两组一致性完好,有可比性。

结果

1.应激性生活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意指一系列造成生活形式改变的变化〔3〕。我国生活事件常模结果中,按生活事件单位值高低排列共包括65条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单位值高者,应激程度重,生活事件单位值低者,说明应激程度轻。为了观察生活事件应激程度与中风的关系,我们将生活事件单位值在5。以上的15条生活事件列为重度生活事件,其余均值在50以下的50条生活事件列为轻度生活事件。病例组经受生活事件应激占75%(99/132);对照组为36.6%(47/13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x2=41.8308,p

2.生活事件发生频度与中风发病的关系:病例组中,中风发病前一年内生活事件应激频度与中风发病的关系,提示中风易患者发病与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呈正相关。

3.不同程度的生活事件与中风的关系:病例组中,经受重度生活事件应激的占24.2%(32/132),对照组占6.8%(9/232);经配对分析,两组经历重度生活事件的差别有非常显著的意义(x2=14.8412,p

4.生活事件与中风类型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病例组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中风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缺血性中风经历重度应激性生活事件占18.2%(20/110),出血性中风22例,经历重度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占54.5%(12/22),经统计学处理两种不同性质中风病人发病前经历重度生活事件应激的差别有显著意义(x2=13.1736,p

讨论

人类面临的刺激种类繁多,其中有些刺激引起精神紧张,称精神刺激或生活事件〔4〕不同质和量的生活事件作用于机体,使机体机能状态发生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导致躯休疾患的发生和发展。生活事件导致精神躯体障碍的理论多来源于这样一个概念〔5〕,即认为个体对外来精神刺激有一个刺激屏障。当外界刺激引起的精神紧张超过了刺激屏障的阂值时,将导致精神躯体疾患。

在国外文献中,已把精神情绪改变列为卒中发作的10个危险因素之一〔6〕。MFReiser的理论对本文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与中风发作呈正相关的结果,是一个圆满的解释,同时也支持将生活事件列为中风危险因素的观点,至少在导致中风易患者发病方面起了促进作用。至于重度生活事件与出血性中风关系密切、而轻度生活事件与缺血性中风关系密切,可以从应激程度的轻重不同、机体应激状态各异得到解释。但因个体差异,也不能解释完全,对个体生物学素质及有关生物活性物质的定量研究,也许更清晰地反映这一事实,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急性脑血管病分类。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工1978,11,127.

〔2〕张明园,等。生活事件量衷.常模结果。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13(2):70-

〔3〕周森,等社会心理激与高血压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爷社会心理应激与1991;19(4):211。

〔4〕郑延平,等.生活事件、精神紧张与神经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3; 9(2):116。

统计学同质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旅游产业;增加值;国民经济;贡献率;拉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23—09

1

引言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能力效应明显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08BJY03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5581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6302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oe Fund(to PENG Qing)(No.08 BJY037);Doctoral F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to ZENG Guo-jun)(No.200805581046);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jec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China(to ZENG Guo-jun)(No.09YJC630233);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to ZENG Guo-jun).]

[收稿日期]2010—08—22;[修订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曾国军(1977—),男,湖南华容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E-mail:;蔡建东(1988—),男,福建泉州人,本科,E-mail:。

一直存在争议,旅游的产业地位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要問题。

以往的研究和现有的各类年鉴往往将“旅游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虽然可以促使人们关注旅游产业的发展,却不甚科学。因为旅游总收入包含了对中间投入的重复计算,只有一部分是产业增加值,所以它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属不同的统计口径。为此,想要科学地评价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必要梳理评价方法和研究路径,重新测算旅游产业增加值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鉴于此,本文借鉴并改善前人的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法,首次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旅游产业2000~2008年的产业增加值进行测算,并在所测算的结果上对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贡献問题进行了探讨。

2

文献综述

2.1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增加值

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常住地,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连续但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一般认为,旅游产业是提供服务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系列行业。由于旅游产业不是生产相对同质的产品,且在财务数量上难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进行衡量,故其产出并不轻易地被认识,这也导致了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旅游产业。

一般而言,总产值和增加值是衡量一个产业产值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总产值包含了中间投入、工资和利税等其他要素,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产业的贡献,旅游统计中常见的旅游收入应该属于总产值的概念范畴,总产值扣除中间消耗后的价值就是增加值。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虽然有“旅游业”这一分类,但这一“旅游业”仅仅代表了旅行社等少数行业,而旅游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并没有完全在该项目中反映。本文认为,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指涉及所有相关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即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现存文献对于旅游产业增加值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史密斯(Smith)认为,旅游业的综合概念是需要将住宿、交通运输以及其他部门结合起来。为了行文简洁、避免误解,综合过去学者对这一問题的讨论,本文认为,旅游产业可以分为狭义旅游产业和广义旅游产业。其中,狭义旅游产业包括旅行社、旅游娱乐业等行业;广义旅游产业则包括交通运输、游览、住宿、餐饮、商业和娱乐等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相关行业,若本文无特别说明,下文中的旅游产业均指广义旅游产业。基于这些判断,本文对相关的概念界定如下:旅游业增加值代表狭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旅游增加值则代表广义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即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部门中属于旅游产出部分的总和;若考虑由于旅游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产出,即旅游对国民经济的完全影响的增加值称为旅游经济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