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综述范文1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传统文化综述范文2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维吾尔传统人居文化研究方面,更需要从课题研究的高度来重视,通过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基本观点、基本内容、创新价值等环节逐一实现。以便更好地对维吾尔传统人居文化和优秀的地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这既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在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又是对村落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研究综述
多年以来,学界对新疆维吾尔族建筑、民居以及装饰艺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卓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前的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对维吾尔传统村落的传承与更新需要借助于由多元因素构成的人居文化理论进行研究,以便于更科学合理,宜人宜居。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评述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城乡巨变的过程,城镇化问题也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不少学者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学者们开始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Kirkby,1985),又如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Marton,2000;Cook,200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界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背景,试图概括和总结中国传统村落变迁的规律和模式。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在《农村社会与文化》(1956年)一书中提出在现代文明中,城市是“大传统”,农村是“小传统”,并且随着文明的发展,农村会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所蚕食和同化。之后保罗•奥利弗(PaulOliver)在著作《房屋与社会》(1960年)中提出了被人忽视的乡土建筑不仅是当地而且还是其他地区建筑设计者创作灵感的源泉。可以看出从麦吉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到雷氏的地区性人居建筑文化研究,以及保罗的乡土建筑与文化等,都是尊重不同地区文化而进行比较研究,注重对地区性整体共性特征的分析,重视乡村人居环境中建筑的地位和价值。国内著名学者刘沛林(1998年)提出了建立系统的人居文化学的构想,认为真正的舒适宜人而又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有相应的人居文化思想作指导。院士王小东与其博士生宋辉(2013年)通过对新疆喀什老城改造与更新策略的回顾,发现在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现状环境和人文变迁,要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保留和重构城市整体风貌,使特色得以传承,风貌得以重塑。新疆师范大学李群、李文浩等(2010年)在进行鄯善县麻扎阿勒迪村规划设计实践时,认为生土民族建筑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建筑,代表着新疆典型的土性文化,承载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统文脉。闫飞(2012年)认为当前维吾尔族人居聚落"空间"模式已跨越了单纯的建筑功能划分,呈现出当地民族人居文化的演进,是区域性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类因子的综合体现。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学者们开始从百姓人居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但多数学者都只是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并未重点关注现代化过程中村落人居文化变迁的问题。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以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要注重对百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居文化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基于此,本项目将以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为基础,通过对维吾尔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深入剖析现代化进程中百姓在劳作模式、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人居文化生活方面的变迁,最终提出符合现代化新疆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选题的意义
本选题从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变迁视角入手,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田野研究来进一步加强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加对新疆乡土社会结构和地域文化的理解。虽然在城镇化背景下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民俗生活方式有了不少研究,但有关现代化建设与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甚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现代化与传统村落人居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这也会为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新时期建设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铺垫性研究。主要陈述研究的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田野调查概述等。
第二部分:维吾尔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通过各个角度考察在现代生活中维吾尔传统村落百姓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其中主要包括在家务农、进程务工、农村帮工和换工习俗的变迁等问题的分析。
第三部分: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方式变迁。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来展示,维吾尔传统村落所处的环境、民居建筑材料、建筑形态、装饰艺术特色、营造方式、民俗文化等的变迁等等。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变迁的原因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为充分了解村落人居文化变迁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需要以多个维吾尔传统村落为“点”,勾连成“面”来考察更广泛的区域,从而在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
第四部分: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中精神需求的变迁。通过对维吾尔传统村落里民间游戏娱乐习俗和习俗的田野调查,分析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对百姓精神需求和文化认同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以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需要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成果进行理论思考,与原有研究结论进行对话。从问题导向、理论与实践发展导向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界定出维吾尔族村落人居文化概念及内涵;从目标导向和人居文化要素把握入手,对维吾尔族传统村落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法,结合国内外人居文化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著作研读和文献检索,查阅并认识己有的相关理论和历史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从而明确合理地界定概念,解析其内涵,把握课题研究整体性,保证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2.调查研究。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及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参与考察、背景分析等方法,研究各地村民的行为模式,重点分析传统村落形成背景、形式、特征,传统民居文化及其本质。明确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变迁的内外因素及趋势。
3.多科学交叉综合分析。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村落发展现状,以研究目标导向和人居环境要素把握入手,运用社会学、民族学、设计学、建筑学等进行交叉综合研究,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变迁进行理论探讨,科学合理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四)主要观点
1.维吾尔传统村落在其生产生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民俗规约性和社会秩序,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实行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进行流转,因此百姓的劳作模式发生了巨变,百姓在失去土地之后,通过打工和制作手工艺品维持生活,传统村落里百姓之间的帮工和换工习俗也逐渐被物质化了。
2.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与研究,使方法更科学,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为建设稳定、和谐、繁荣的现代化新疆做出应有贡献。
四、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
(一)理论创新
1.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运用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法对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判断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推动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2.拓展学术研究的空间,为新疆建设具有现代地域民族特色的人居环境提供创新性理论基础。
(二)应用价值
1.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建设中的比较有特点的维吾尔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为避免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生态破坏、发展趋同、场所精神缺失现象提供参考解决方案。
总之,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研究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院南疆住村工作组同志两年多以来的工作、生活、调研等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客观、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王小冬 单位:昌吉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陈震东.新疆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美)阿莫斯•拉普波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秦红增.乡土变迁与重塑[M].商务印书馆,2012.
[6]杨公卫.村落终结与乡土重建[M].民族出版社,2012.
[7]左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城镇化问题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2.
[8]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三联书店,1997.
[10]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2]李群.新疆生土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3]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新疆新型城镇化专题调研组.牛汝极.新疆“环塔”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出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15]安瓦尔•买买提明.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16]李群.土性文化——新疆鄯善县麻扎村生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解析[J].装饰,2010(03).
传统文化综述范文3
关键词:煤矿;系统;信息共享;文件传输组件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01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在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当前煤矿企业的日常安全生产运营已离不开各式各样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如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实现煤矿井下各种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控和报警;瓦斯抽放系统实现瓦斯的控制和利用,确保安全生产;煤矿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实现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和运输车辆位置的监测和报警;生产调度系统实现对煤矿生产过程、调度决策、统计分析及调度台帐的系统化管理。煤矿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自己的信息公路,不仅是时展的需求,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2]。
煤矿企业所使用的系统大多都是由不同厂家针对煤矿生产运营中某个环节的具体需求单独研发和应用,因而各系统遵循的标准不同,在功能上不能关联互助、在信息上也无法共享互换。为了打破这种“信息孤岛”现象,也为了更好地发挥煤矿上各种监测控制系统的作用、协调生产过程中各系统间的关系、提高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开发信息资源的价值,必须对上述系统整合进行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集成。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使单个系统采集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能够在系统间无阻传输,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方便煤矿统一调度指挥,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推进作用,从而提升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5]。
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需要实现各系统收集的原本为自己所用的各种有用信息能够传输给其他系统并供其使用;系统收集的有用信息品种繁多这就造成了信息传输工作复杂而繁重。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文件传输组件大大提高了文件传输的效率,且使用方便易维护。
1 基于信息共享的文件传输
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中需要共享的信息往往是各种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对收集它的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而言,它们不可读,也不能直接使用;因而要实现信息共享这些数据最终会以各种约定格式的文件存储,系统之间通过文件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这种基于信息共享的文件传输有以下特点:
复杂性:需要传输的文件较多,每个系统都必须提供文件传输模块将文件传输到其他系统,每个系统自身的情况不一样,这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文件需要安全、完整传输,以确保文件的可读、可用,从而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还需要快速地传输以确保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运行效率,就更提高了文件传输的复杂性。
频繁性: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运行的每时每刻都需要确保这些共享信息能在系统之间畅通无阻的流通,因而文件传输非常工作非常频繁。
基于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中文件传输工作的重要性,将各系统的文件传输模块抽象成文件传输组件很必要。由组件统一实现文件传输,不再为各系统单独开发各自的传输模块,将降低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的集成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快集成速度,同时也相应降低系统的后期维护工作难度。
2 文件传输组件的结构设计
2.1整体结构设计
文件传输组件的整体结构如图 1所示:组件由表现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存储层和业务处理层组成。表现层实现组件运行所需的配置信息维护;数据访问层实现配置信息的处理;数据存储层实现配置文件的存放;业务处理层实现实时文件传输。
2.2 功能结构设计
文件传输组件由配置设置和文件传输两个功能模块组成,功能结构如图 2所示。
配置设置模块主要实现组件运行所需参数设置、配置信息加密以及存储。需要设置的配置信息包括需传输文件的具置以及文件名,目标系统所在机器的IP,用户名和验证密码,目标机器存放文件的位置等信息。设置的所有配置信息将通过加密算法进行加密,最终以xml文件的形式存储。
文件实时传输模块根据已配置的组件运行参数信息,定时将需要传输的各个文件传输给各个目标系统,同时进行出错处理。
3文件传输组件的主要流程设计
3.1配置设置流程
文件传输组件配置设置流程如图 3所示。组件运行时首先检测是否存在配置文件,如果有则读取并解密,再将配置信息显示到界面供修改;如果没有则需在界面上进行设置。设置完成后需对配置信息加密并按已设计的数据结构存储到xml文件中。配置信息是文件传输组件正常运行的基础,没有配置信息组件无法正常运行,因而只允许增加、修改配置信息,不允许删除配置信息。
3.2实时文件传输流程
实时文件传输流程如图 4所示。通过定时器实现实时传输,每次到达定时时间先暂停定时器,根据配置信息中设置的目标机器IP检测网络是否连通,网络正常时通过设置的用户名以及密码验证连接目标机器,连接成功后将需要传输的文件传输到目标机器上的具体路径,文件传输出错时进行处理;网络不通或连接目标机器不成功时都无法实现文件传输。
4 结论
本文设计的文件传输组件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环境下以C#语言开发。组件已开发完成并通过测试,目前已运用在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实际使用表明:该组件运行稳定可靠,能够高效完成共享信息在各个系统之间的传输,并且复用性高易维护。
参考文献:
[1]常金明.煤炭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
[2]邱玉霞,秦佳佳,赵文,张志军.煤炭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煤炭经济研究,2012(8).
[3]谭得健.浅谈自动化、信息化与数字矿山[J].煤炭科学技术,2006(1).
传统文化综述范文4
一、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内涵
(一)基质与文化基质。基质,顾名思义,可简单理解为“根基与本质”,即影响着事物产生与发展,并在事物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指引、主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继而也决定该事物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状态、发展前景的根源性、本质性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基质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与以上阐述相关。所谓文化基质,就是非遗传因素、非生物基因,指后天习得的,通过主动或非主动的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或链路,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等。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从基质和文化基质来看,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就是越剧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其产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更改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是越剧发展需要继承,或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的基因,是本质性、根源性的文化元素。越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以这种特质为基准,为实现多方的发展尝试,不断继承、创新发展,而传统文化基质便是这一特质。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审美价值
(一)越剧的文化创造审美价值。所谓文化创造,即越剧发展在传统文化基质的引导和推动下,在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基于越剧本身发展需求,广泛而深刻地汲取、借鉴现代戏曲文化精髓,不断迎合新一轮的文化浪潮,实现传统文化基质与现代流行浪潮的有机结合,以此来产生迎合大众越剧观赏审美趣味,推动越剧健康发展的“新的文化”,这就是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文化创作价值。越剧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它表现力强、内涵丰富,旋律质朴优美,曲调婉转动人,清新淡雅中略带乡土气味,令人百听不厌,白看不烦。
(二)越剧的社交审美价值。越剧发源于中国的浙江嵊州,因此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绍兴、嵊州一带男女老少皆能哼唱越剧,并以此为乐这一问题。很显然,在越剧起源与发展的地区,越剧俨然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在民间,人们也习惯于组织各式各样的越剧演出活动与演唱比赛,以此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在越剧传统文化基质中,有一类审美价值叫社交价值,为群众广泛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越剧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手段,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意义重大。当然,随着越剧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越剧在发展中外关系、巩固中外情谊、实现中外文化艺术的结合上也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越剧的娱乐审美价值。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类型,历史和文化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独有的灵气与艺术魅力,这都使得越剧成为备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态。从越剧产生、发展到繁荣壮大,其娱乐审美价值一直伴随其中。越剧不仅能给人视觉、听觉上的满足感,更能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达到为群众舒缓压力,愉悦群众身心的目的。中国传统越剧中的《梁祝》、《牡丹亭》、《狸猫换太子》等一大批优秀的越剧剧目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寄托,是当时人们愉悦身心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越剧《牡丹亭》曲折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爱情故事以及艺术性的舞台设计等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同时也促使人们自身修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越剧自二十世纪被搬上历史舞台后,先后经历了小歌班、男子越剧、女子越剧等多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其传统文化基质为根本,并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在这种发展态势的推动下,越剧这一剧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越剧的过去是璀璨辉煌的,但其未来是否光明灿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越剧艺术家以及研究者对其传统文化基质和其审美价值的科学把握。毋庸置疑,针对传统文化,越剧发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实现现代越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综述范文5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小学教育
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教育对象接触得越早,所受的影响就越深刻,小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科学设计和规划,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知识结构调整。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优秀文化,但相应地也存在一些糟粕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改良。在此基础上,知识学习、情感培养、道德塑造等都要循序渐进。一方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素材选择到融合方式,侧重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引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让民族地区了解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和历史发展等,进一步扩展到现代生活领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尊师爱友、孝敬父母、诚实礼貌等良好品德。另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技能,如学习写毛笔字,学习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
二、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进入新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着手,从而有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文学科教学中
由于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小学教学工作主要在教室内展开,课堂教学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一方面,会消耗掉小学生大量的学习精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智育和德育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过度地关注知识传播和技能掌握,客观上强调“灌输式”教育,忽视了人文理念的传承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开展各科教学工作,既可以规避德育和智育不协调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填鸭式”教学方法带来的疲劳,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基于课堂教学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侧重于人文学科的应用,如思想品德、社会、历史、语文等学科,它们在知识主线、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便于各方面要素的融合,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等。
(二)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校内活动
当前,教师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解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不足,知识体系也不丰富,很难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直观的理解,尤其对民族大义、高尚道德等抽象性概念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与生活脱节,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性”。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写在书本上,而是“活”在生活之中,具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开展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尽量让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歌曲联欢会活动,绘画、书法、茶道、武术等艺术活动等。
(三)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校外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走出校园,将校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功能。例如,组织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在家贯穿“孝悌”教育,让小学生懂得谦让、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当前小学教育机制相配合。选取教育内容时,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海霞 赵雪芹 单位: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小学
参考文献:
[1]丁琳琳,刘振宇.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28-31.
传统文化综述范文6
关键词:移动网络模式;文化精品;文化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样化的移动终端模式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传统艺术文化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互联网对其的影响是多维的,可以拓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途径,丰富传统文化艺术的感知方式以及优化传统文化艺术的成长环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由单一互联网或文化传播研究逐渐转为移动互联网与传播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探究互联网与文化传播内容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如何借助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内容成为研究者的研究之重。
1移动网络终端模式
移动网络终端的出现,带来了媒体接触方式、人机交互方式、内容使用方式以及内容集成方式的变化,因而传播方式也变化了变化。依托无线网络的4G手机和平板电脑是发展最为完善,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汪卫国在《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把新兴移动互联网定义为移动网与web2.0的融合,是智能标签、视频分享、图片管理、实时移动搜索、社区管理、博客管理、手机社交网络、手机视频直播、手机博客、即时消息等元素的融合。移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为网络用户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得信息的平台,网络用户通过移动网络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接入移动互联网,来搜寻需要的信息和获得被推送的信息。处于信息包围的网络时代,如何合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2传统文化精品的传播现状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随文化主体,随地域,随时间,随着社会实践的不同而变化。每个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地方理念,风俗及习惯等,文化传承对地方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文化精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传统风俗为主题,通过介绍保护古迹,再现历史情境,打造看,听,玩,逛,品一条龙的文化长廊精品,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良文化精神。因此,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地方政府大力加强核心价值引领的文化产业建设,传承文化遗产,繁荣文化精品,加大文化改革创新,大力扶持的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文化精品项目。以文化精品带动地方文化发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但是目前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正由能源产业转向文化产业,各地区争先恐后地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总体分析,山西的文化产业结构仍不够完善,开发和管理者观念桎梏,抱着“坐等游客上门”的思想发展文化产业,势必会导致市场规模小,产业发展滞后,动力不足。文化精品种类偏少,产品开发单一,产品文化创意欠缺,高科技的文化产品少,产品品牌效应不足,这使得文化产业在市场中发展缓慢,竞争力薄弱,难以满足市场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山西文化精品种类,服务及传播方式单一的现状,对改变现有的传播模式,索新型的传播方式提出了紧迫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对象的移动性,移动要求的即时性,移动方式的方便性,为山西省文化精品的发展传播开拓了更宽广的平台,加强文化精品的对内输出和对外输出,海纳受众者的反馈,弥补传统文化的短板,以现代传播工具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形成一个良性的信息传播与反馈循环。
3移动网络模式下的山西文化精品传播研究
移动网络终端对象的移动性,要求的即时性及方式的便捷性可以为山西文化精品的传播提供了多维多元的途径。如何高效地使用实时移动搜索、社区管理、手机视频直播和即时消息等的移动网络终端传播山西文化精品,这需要详尽了解各种移动终端的特点和山西文化精品的种类。山西文化精品包括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实体精品和以历史人物,事件,风俗,故事为内容的虚拟艺术精品。实体类文化形式以山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例如五台山,平遥古城,皇城相府,云冈石窟等为代表,并涵盖晋商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塞北文化等有具体载体所承载的艺术形式。实体文化精品以具体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可以通过利用二维码扫描、微信、QQ、摇一摇位置信息服务等移动终端模式扩大其传播范围,也可以每日推送图画配文字,展现山西省内文化旅游景点,特色美食与风俗习惯等等;发与旅游资源相关的奇闻轶事、名人名言、励志暖语进行推广扩散;也可以利用手机游戏等APP的开发,吸引受众者的注意力,通过虚拟世界的体验,让受众者产生亲临其景的欲望。虚拟类文化精品是以历史人物,事件,风俗及故事为内容,借助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舞台作品(晋剧表演及舞台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地方文化精髓和特色。例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晋剧表演《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舞台剧《一把酸枣》,《陈廷敬返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可以通过三维艺术的精心打造,开发手机应用APP的物化载体方式,通过微信,QQ等网络即时推送方式向受众者介绍文化精品,并将线上产品进行线下广告宣传,多途径传播文化,不断提升文化精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弘扬山西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移动终端设备的特点和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文化精品的传播不仅要微博发新闻,而且要鼓励网民参与互动,例如给出照片猜地方,人物,美食,甚至通过游戏配音环节,再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增强文化与受众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分享按钮的设置,受众者分享朋友圈,跟朋友比赛回答问题,增加文化传播的趣味性。这样趣味性的传播方式会使文化的传播更亲民,更易于接受。微博、网络直播、微信、微视频等移动互联网的无界性,即时性和交互性,为受众者提供即时获取文化信息的平台,可以观赏各类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可以购买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通过虚拟空间的传播,大大降低了文化宣传成本;由于受众者群体的全球化,文化精品的传播也随之全球化,通过提取虚拟数据和定位外国友人对山西文化的兴趣点,促进了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播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4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中国移动网民规模不可低估,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山西文化精品选择移动网络终端这种最新媒介传播方式,借助这种新颖的传播媒介重新唤起移动互联网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搭载移动网络终端平台的文化精品传播不但可以使具有山西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品传播方式多样化,而且拉近了与受众的传播距离,可以使更多年轻人,甚至是外国友人,参与到山西文化精品的欣赏和传播活动中,只要维系好与受众的粘性,山西文化精品的传播就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陈哲.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性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魏丽宏.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传媒科技,2011(2):70-73.
[3]孙信茹.互联网时代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02(3):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