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人体雕塑 和谐 比例

古希腊崇尚人体美,雕塑家用唯美的气质刻画健壮体魄和精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动态生动、技法成熟的人体雕塑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从政治经济诸方面看人体雕塑艺术的起源

古希腊势力集中在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这两个地区,因与地中海相连,气候温和,全年几乎都是有日照的晴天,所以古希腊人的着装均较单薄,看他们的人体雕塑多是贴身的长袍或。另一方面,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奴隶数量的多少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当时奴隶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战争中的俘虏,战败者不但自己连同妻儿也都不被当作人,沦为"会说话的工具"。所以拥有强健的体魄是具有实际功能目的的。一个骁勇善战的战士灵活的躯体、发达的肌肉成为生存的必须,继而成为美的标准。在这里是被世人称赞的。运动会获胜的运动员不但得到人们的欢呼及各种优待,还会被以原型雕刻成塑像,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运动雕塑,像米隆的《掷铁饼者》和波留克列特斯的《持矛的人》都是的运动员形象。人物面部形象也因受整个时代精神的需要而具有全民性的美学理想共性:挺拔而直的鼻梁,高而平的额头,匀称的面部及安静矜持的表情。

二、在和谐理想旗帜下的人体雕塑

古希腊艺术的基本特点就是和谐与静穆。在古希腊雕刻家的雕刀下,无论神还是人,便都具有了体魄匀称,精神平和,外部与内在世界和谐而自然的特点。希腊人所以重视人体雕塑除了上面讲的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从人类外形上发现和寄寓了和谐的理想,可以说,和谐的理想正是随着人体雕塑的发展而最终形成的。和谐意味着秩序、安宁、幸运;而不和谐就会带给人类灾祸、紊乱、动荡、不幸。在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在多方面意识形态还处在蒙昧期,被未知的自然与社会中不和谐力量所支配,对和谐的渴望是内心强烈的诉求。

古希腊雕刻家在塑造优美形象的时候是通过知识达到这一美的境界的,因为在各方面都完美无暇的人是不存在的,雕刻家通过观察许许多多的模特,把不完美的部分略去,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完美理想的整体。

三、艺术的程式化——人体雕塑比例

程式化是一种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出现的必然现象。根据美学思想,古希腊人发现了比例。比例是指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古希腊艺术家反复实践,精心探索这一关系。波留克列特斯在《法则》一书中认为人体的比例应是头为身的七分之一,《持矛的人》是他按照法则创作的代表作品,并且雕塑家将运动重心也做了调整:重心放在右腿上,左腿稍与地面接触,稳定中带有坚定。而留西坡斯的艺术实践更为宽阔,他打破规范把躯体与头的比例改为八比一,使得人体更加修长。他在重心处理上别具匠心,一只脚负荷身体重量,而把另一只脚处理成准备下一动作前一瞬间的样子。代表作《拭污物的运动员》四肢修长匀称,肌肉张弛有力,身体表现出高度的和谐统一。

古希腊是人类健康的童年。古希腊艺术,特别是人体雕塑艺术是欧洲及至整个世界的杰出典范,是当时艺术家对理想美不懈追求的抒情诗。古希腊人体雕塑有神话故事中的神祈也有现实情感的英雄、自由民。他们把人体看成活的有机统一体,运动状态下,一部分肌肉发生变化必引发其他肌肉的变化。将人物重心从中心稍稍离开,人物的动向变的不再呆板。总之,古希腊人体雕塑是西方文明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闫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文2

希腊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促成理性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它使古希腊人养成了思辨的精神和宇宙是有秩序的这一信念。在哲学和科学方面,他们只是在反复追问、辩难,不是为了获得答案,只是在追问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乐趣,他们具有对万事万物究根寻底的思辨精神。

除了促使思辨精神的产生之外,希腊的地理特点还导致了对秩序感的信仰。怀特海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信仰,相信事物之中存在着一定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存在着一种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古希腊人所理解的自然秩序则有其内在规律,并且人、神、宇宙完全处于同一层次,都受着自然的必然律的支配。

有了对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秩序的这一信念,加上有了思辨精神这一科学的方法作工具,发现这一秩序并把它应用到所有的事情上就有了可能,理性的曙光在古希腊第一次出现了,用理性来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探索也就有了其合理性。

希腊古典文明的科学思想是开创性、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从生长、积累进而成熟,达到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科学理性精神推进了希腊科学思想的发展,表现为从对自然的零散的直观或猜测,到探究自然的结构、成因和发展规律,形成系统知识。

科学研究离不开理性的指导是毋庸置疑的,但艺术创作却并不是时时与理性为伍,更多的是在有意识地回避理性,因为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和自由释放,是感性的,理性的过度干预只会扼杀艺术。古希腊的艺术强烈的理性倾向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一是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一是它所倡导的艺术种类的独特性――人体雕塑。

希腊古典美的内涵,都包含在一种静态形式的“和谐美”之中。古希腊重视理性、偏爱和谐的美学观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正是因为希腊人对理性的创造,他们才对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讨和追求。希腊古典和谐美的典范形式是雕塑,它集中体现了那种“和谐、庄严、恬静”的美。希腊雕塑将单纯、合理、端庄的和谐美作为其基本原则,只有这些达到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希腊艺术的最高理想,那就是和谐。

人体雕塑的兴盛也是理性倾向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需要准确比例的人体而是山水画或是静物画得到推崇,艺术上的理性倾向可能将不会这样突出。人体雕塑的产生也与希腊地理条件有关,特别是裸雕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

俄狄浦斯 安提戈涅 古希腊 雕塑 风格 样态 特点 和谐美 灵魂 历史 科克托 苏姗·桑塔格 距离 性学概念 聚合性 表现力 品鉴 美学思想

正文 :

风格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是谈论艺术的总体性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和特点。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在风格上呈现出了其独特的样态和特点,那么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在雕塑中又是一种怎样的风格。我在此仅作一个简单的谈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雕塑的背景。他们都是古希腊神话里的悲剧人物,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其女儿安提戈涅违背天条,埋葬了其哥哥波吕涅克斯的尸体。父女两人最后均自杀而死。他们是有古希腊雕刻家所创造的,而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艺术,体现了“美即和谐”的古希腊思想和“庄严恬静”的艺术境界。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具雕塑。它作为一件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品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像越过了苍茫的时空,来自遥远过去的使者。它质朴优美的形体,激起了人们无限的惊奇和对于茫茫远古的遐思。让我们试着理解和体验它作为一个艺术形象的魅力。

在雕塑中,俄狄浦斯的双眼已被挖去,一只手向上抬起,指向远方,另一只手向后伸展,并与女儿安提戈涅的手交叉在一起。看着他们,我想起了科克托的话:“风格是灵魂,而我们的不幸在于,灵魂却呈现于身体的形式。”这里我认为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的身体却是他们灵魂呈现的最好形式。俄狄浦斯那高高挺起的胸膛和隆起的肌肉展现出了一个帝王的无比英勇的气势。然而,他略向下低的头颅空洞的双眼则展示了由于王位两子相争和爱情而痛不欲生的一个父亲和一个男人的形象。其表现极为形象,刚强而有力的表现出了他的痛不欲生。在他身后的就是其女儿安提戈涅,她圆润的身体展现了无比柔美之感,与其父亲的强健有力形成鲜明对比。雕刻家通过高超精湛的技巧,是这具雕像完全宣泄了一个父亲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儿一个女人所表现出来的爱望 金钱欲望 权力欲望和亲望。

苏姗·桑塔格认为:“一切艺术都基于某种距离,即于被再现的生活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她可以说是抓住了风格的关键。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都是古希腊雕塑悲剧风格的作品,所以雕刻家采取了零距离的表达方式。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交叉着的双手,不仅决定了雕刻家主题观察的角度和方式,无疑也在告诉我们他们二者之间的亲密情感。让观赏者能设身处地的与他们一同受难,一同悲苦。

就雕塑本身而言,塑造一个漂亮的形象和漂亮的塑造一个形象,是两回事。决定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是后者而非前者。也幸好这位古希腊的雕刻家为了体现他们的观念和理想,没有受什么规范的约束,更没有单纯的追求华美的外表。他只是用物质材料在空间里创造出了立体的艺术形象,把那些能造成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本质特征和形态组合成一个完美结实的团块,使这具雕塑有了厚重的体量感,并且稳稳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俄狄浦斯展开的双臂平衡了厚重的裹体布,同时也给出一种向上的王者气魄。安提戈涅半裸着的身体,展现出了完美的曲线,那风韵的身体,展现了一眼的柔美,与俄狄浦斯的健壮相比,不仅表现出了对比的艺术风格,更验证了沃尔夫林的话:“风格类似笔迹,具有明显的独异性和可识别性。”雕刻家通过他们向我们诠释着美的所在。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先秦 古希腊 声乐起源 审美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包含“声”和“乐”两个部分的内容。“声”是歌唱的载体,是表达传递“乐”的前提和必须的手段。“乐”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的技巧、能力及发展水平。声乐中的“声”以人类自身特有的“乐器”——嗓音为发声体,借助于语言的形式,以良好的气息控制和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为特点:“乐”则由音高、调性、节奏等诸音乐要素组成。在中国先秦和古希腊时期,“乐”还是“诗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体现。因此,声乐中的“声”与“乐”并不是彼此分开的,“声”是手段。“乐”是情是目的。是引起人们最终审美体验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声乐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古代东西方世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先秦时的中国与古希腊,在声乐发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两国在声乐的起源上,都与宗教或者人类早期的社会化活动密切相关,声乐从最初的实用性逐步发展到具有了审美的功能:两国早期声乐表演的形式都是集诗歌、舞蹈、音乐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声乐审美中“和”与“和谐”是声乐美的最终标准等等。

一、声乐的起源

关于音乐的起源。在中国秦代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大乐》篇中就有记载:“乐之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并对“太一”做出了解释:“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不可为行,不可为名,强为之,为之太一。”《大乐》中用所谓的“道”来解释“太一”,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发生、运转及其内在的规律,都必须符合天道,音乐的产生也不例外。这一看似肯定音乐的产生存在着客观规律的判定,事实上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经汉代整理,总结了先秦的音乐思想而成的《乐记》一书中,开篇即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声变,变成方,为之音。”是说人们内心情绪的变化是由外部事物所引起的,因有感于外部的事物,而发出声响,音调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于是产生了音乐,音乐以歌声的形式表达,形成了早期的声乐。这种“物动心感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的哲学观。《尚书·虞书·舜典》则从包括歌在内的诗、声、律等在音乐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对音乐的起源进行了阐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一阐述具有客观唯心论的特点。

在声乐起源上,和中国先秦时期受唯心论影响相类似的是,古希腊神话认为歌唱起源于神。今天西方世界中的Music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他是Muse(缪斯)的形容词形式。缪斯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司职艺术,“开始时,只有三位,其中两位体现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学习和技艺,第三位的名字是‘歌’”。由此看来,缪斯女神虽然承担着掌管歌唱的职责,包含了音乐的含义,却又并不仅指音乐,尤其是缪斯女神在后来的神话中发展了九个之多,统管艺术与科学,而他们中的任一个,都可以指缪斯女神。因此,缪斯女神事实上是包括歌唱在内的诗乐歌舞以及科学的综合。除此以外,关于古希腊声乐的起源,还有一种学说比较盛行。那就是“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歌唱出于模仿,“人类从天鹅和黄莺等唱歌的鸟学会了歌唱。”无独有偶,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直接模仿人的七情六欲,亦即灵魂所处的状态一温柔、愤怒、勇敢、克制及其对立面和其他特性,因此,人类聆听模仿某种感情的音乐时,也充满同样的感情。”。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认为音乐起源于音乐自身以外的事物,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他律论音乐哲学观的早期雏形,它为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中的“情感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起源一样,远古时期的声乐和宗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古代中国,在声乐的起源上都深受宗教文化所影响。古希腊宗教是全民信奉的一种多神教,而古代中国的宗教是一种多元化的受巫术与图腾崇拜影响的宗教。因此,就声乐的表现内容和情感所指上。两者是不同的。但就声乐表现的形式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声乐的产生与最初的发展,总是和诗歌、音乐、舞蹈融合于一体的。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缪斯女神同时掌管着诗乐歌舞和科学。“形式完美的古希腊的音乐总是与歌词或舞蹈。或与二者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在诗歌、音乐、舞蹈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古希腊与中国先秦之间是存有差别的。在上述综合的艺术形式中,古希腊的声乐较之中国先秦,地位更为重要。这一点通过希腊语中舞蹈“Choreia”一词是由合唱“Choros”衍生而来的便可见一斑。在盛大的音乐比赛会上,在壮观的酒神赞美歌(dithyramb)中,歌手或合唱队随着音调与诗节边唱边舞,歌为主,舞蹈辅之。而在古代中国,强调“诗言志,歌永言”,歌只是辅助的作用,舞起主导作用。舞可以在“歌”不能尽其意的情况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益稷》记载虞舜时乐人夔所说:“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中国周代的“六代乐舞”中乐舞《大武》则更是以舞蹈为主,在群舞、双人舞和独舞等舞蹈表演的间歇,歌唱穿插其中,共同表现武王伐纣的主题。古希腊和中国先秦的声乐,从内容上看。尽管最初都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唯心论的特点,或多或少的留有模仿说的痕迹等。但就表演形式来看,古代东西方声乐中的“音乐”包含了“音”的形式,更注重“乐”的内容,是包含了诗歌、舞蹈、音乐与一体的艺术样式的综合,因此,从声乐的起源和发生的意义上讲。“乐本体”的观念是东西方声乐中所共有的观念。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文5

“拜占庭”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罗马式教堂(Romanesaue)建筑艺术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3、希腊式建筑

希腊式建筑辨识度还是挺高的,三角形的门楣是最显著的特征。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

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及柱子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4、哥特式(Gothic)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了。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1.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从根本上影响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使得古希腊人一开始就就在其建筑上打下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根基。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由此,激发了他们使用石料建筑房屋的灵感。其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促成了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柱式造型,例如: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具有男性的雄壮之美;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婀娜多姿、婷婷玉立;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柱式,具有装饰之美,代表了丰收的成功与欢乐。这三种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装饰模式。明显得益于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使得古希腊建筑具备了西方古代建筑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她用高大垂直的线条,空阔的透视效果,表现出一种开拓与雄浑的盛世气概。他们独特的立柱设计,把每根柱子的三分之二加粗,把一切水平线的中段向上提,把一切垂直线向中央倾斜,在原来正确的数学关系上造成一种适应人眼的错觉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那一根一根的柱子用力地向上伸展,高大挺立,宛如一个个奥林匹亚山上的神。健美壮硕、沉静文雅。从这座雅典娜的古老神庙里,我们清楚地可以看见古希腊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对称精神。给我们一种超越、向上、刚强、脱俗的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中国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与伦理思想。他们追求伦理教育,崇尚自然之趣,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完美结合。将高超的土木结构建筑技术与深邃的文化哲思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的时空意识。将重视伦理教育、倾向恋木“情结”、“达理”而“通情”等四项特点完美结合。体现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阴阳美等五种美。将儒、道、释的哲学理念聚敛浓缩于建筑艺术的审美理念上,将“中和”、“伦理”、“天地”三种精神凝聚于建筑之上。

2.1“求中和”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孟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 “致中和”是其最好的存在方式,这种理念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的特点就是“求中”,以“中”为规划建筑的标准,所有的建筑以中线为标准展开。

传统建筑选址首先要观察地形,以求得地理之“中”。卜辞有“立中,允入风”之说,选地于“中”,便得地理之便,得地理,得风水。因此国家首都需立于中,皇帝之陵需立于中。城池、家宅民舍都必须立于中,中华称为中国,国中所建具以求“中”为建筑的根基。可见“致中和”之精神是中国人在建筑上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中庸和谐的共通审美心理。

2.2“重伦理”

中华民族注重伦理教化,封建帝王将教化子民作为统治的基础。因此,伦理教化体现在建筑上,便成为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宗庙、宫殿、陵寝等规划必须符合礼制,除谨守其严格的伦理与阶层规矩外,在建筑式样和建筑装饰上极力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连常见的三合院民宅建筑,都以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为中心,两边依次排列为祖父母房、父母房,儿女房位居边,与最低下的厨房、仓库为邻;这同样以伦理纲常为基础,强调礼教规矩、强化儒家人伦教化,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审美特点,在建筑的装饰上,常常以忠义廉耻为基本内容的书画充斥其间。使中国建筑呈现处庄重和谐、平稳兼蓄的秩序特点。

2.3“敬天地”

中国人敬天,因为天决定国族社稷的兴亡,天子顺天而行,国家则兴旺发达,逆天而行,则亡国灭种。因此,敬天地则成为国家头等大事,这一思想便自然地反映到建筑上来。因此,国家建都 “地址寻访必须依循四时来定方位,庙堂规制必循伦常以订礼制,庙宅陵冢形有所别以分阴阳,梁柱檐阶取材自然以尊天地”。“敬天地”是中国传统建筑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3.中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比较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的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 ,中国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墙体不起承重作用,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以取得虚空的效果。而西方较为普遍的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厚实的印象。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文化、理念不同导致的结果。西方重物的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强调逻辑、科学。中国崇尚伦理自然,强调的是 “礼制教化”。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中国建筑是封闭式的群体的空间格局,用院落努力去占有更大的空间,所谓“内闭”性格在建筑上的体现,长城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院落。这是中国人平和自守、防范求安的内向、封闭性的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它努力向高空、外界发展,它没有院墙,它的院子伸向更大的空间,这是所谓“外拓”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