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营合作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营合作模式范文1
银行保险即为一种整合金融服务,这种整合不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将各项业务联系在一起,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共享以及优势互补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目前银行保险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1分销协议模式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基础是双方的协议,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需要和银行的分支机构签订协议,约定由银行代为销售保险产品,而保险公司向银行需要支付事先约定的手续费。
1.2战略联盟模式银行与保险公司为了实现更大的利润,双方逐步开始结成战略性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战略联盟的结成往往伴随着双方资本纽带的建立,银保双方互相间的参控股以及合资企业的建立成为了双方合作长效机制的保证。
1.3合资模式合资模式即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二为一,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双方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从而形成连带利益关系以寻求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使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形成直接融合。
1.4金融控股模式金融控股模式是一种在金融综合经营下的模式,即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建立金融集团,往往以银行或保险为主要业务,然后建立金融控股的初步架构,在整个系统内,存在银行、保险以及其他业务的交叉销售,金融控股是银行保险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更多的不是两个相互独立主体之间的合作,而是同一主体下的深度合作。
1.5银行保险一体化模式随着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交叉持股、相互收购日益普遍,二者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管理运作平台合作逐步完善,二者的组织结构也会逐步走向融合,最后银行与保险公司会以金融集团形式出现,多元化金融集团是指主要业务涉足银行、保险、证券当中的两个领域,并接受两个以上监管部门的监管,需要满足不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集团。
2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模式概况
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1年开始,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高层领导就银行保险合作事宜互相沟通,双方的合作想法达成一定的共识,签署合作协议框架,并且进行基础性的业务合作。这一阶段是双方介入对方领域的开端,也是银行保险业务的开始。双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新华人寿只负责保单后期工作,农业银行只负责柜台销售,互相之间较为独立,没有很强的利益关联。第二阶段是从2002年开始,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开始深入合作,正式签署分销协议,较之前双方合作的覆盖面更广,双方的营销队伍有参与合作模式当中,银行保险渠道的产品也有所升级,银行保险业务已经可以有序地开展。这一个阶段是农业银行与新华人寿合作的中期阶段,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已经总结出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合作的层面越来越宽,合作的层次也约来越深。第三阶段就是从2005年开始,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签署战略协议,此阶段属于分销协议模式下高层次的合作,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已经不是单纯体现在银行保险业务的方面,双方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双方除了在保险销售方面合作,也在资金托管、销售人员管理模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合作。这其中就包括2005年新华人寿董事长承诺将新华人寿的所有资金交由农业银行托管,同时农业银行方面也表示要对新华人寿销售团队的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这一阶段已经属于分销协议模式下相对成熟的阶段,双方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在资金托管、团队建设方面已经成为“1+1”的模式。
3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现行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全国的银行保险市场中,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模式已经相对先进,二者的合作模式已经属于分销协议模式下的最高层。双方的合作已经到达了很高的深度,而且分销协议模式在农业银行与新华人寿的银行保险起步阶段发挥了突出作用,新华人寿的银行保险业务稳步攀升,但是在此种模式下,由于农行和新华人寿没有建立起深入的利益纽带,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很难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很容易出现合作短期化的问题。目前双方的合作依旧采用的是“1+多”的模式,也就是新华人寿不只是和农业银行合作,也可以和其他银行合作,同样农业银行除了可以和新华人寿合作也可以和其他的保险公司合作。在这种模式下银行更多的是处于优势地位,而新华人寿的竞争压力较大,承受着来自多家与农业银行合作的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导致保险公司之间陷入关于手续费的恶性竞争,此外这种模式对新华人寿推出多元化的银行保险产品设置了障碍,新华人寿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加吸引客户,更多采用储蓄分红型产品,不能设计并推出银保结合的特色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短期内不容易被接受。新产品的推出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并不能为双方的长久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的产品设计方案。其次,由于现有模式下双方的合作仍处于浅层次的合作,导致双方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于销售人员。比如农业银行方面,对于销售人员关于银行保险的业务技能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农业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大多数为趸交型产品,而对相对复杂的对保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有突出作用的期缴产品则销售较少。最后,新华人寿与农业银行的合作缺乏后台信息技术支持,双方之间不能通过联网而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情况下双方共享的资源就会缺少时效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一部分客户的需求,从而削减了业务量。
4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保险合作模式的重新选择
国家现在采用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金融、保险、证券之间的关系较为独立,但是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外部政策环境下,分销协议模式难以适应其发展,而且因其固有的缺陷也给银行保险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制约银保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突破这个瓶颈将要求重新选择银行保险合作模式。目前中国以银行保险为切入点的合资公司和金融控股集团的整合正在加快发展步伐,首先已有先例的就是金融集团,平安集团、中信集团、中国光大集团已经逐渐建立起将银行、保险、证券为一体的金融性集团。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金融控股集团也将成为金融混业经营背景下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突破口,但是暂时我国实行的依旧是分业经营,这种模式下银行与保险之间监管严格,有着明确的分界线,短期内难以实现金融集团,而合资公司要求合作双方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也就要求双方地位平等,但是暂时从我国银行保险所处阶段与发展水平来看,合资公司不能作为我国可以普遍采用的银保合作模式,因为我们国家是大银行、小保险的模式,所以在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过程中,保险公司处于弱势,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在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造成成本提高,导致最终双方难以达到预期收益率。
经营合作模式范文2
>> “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创新的理想模式及其功能分析 “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理想模式及功能 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组织新模式 “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合作经营机制探析 解析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关系问题 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 慈溪市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的优势与风险分析 农技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业机械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农场舞活农民合作社 关注新农人,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国家庭农场及合作社发展大会盛大开幕 合作社模式兴起 蒙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问题调查研究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了不起的合作社 团员不要脱离家庭单独参加互助或农业生产合作社 王寨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家庭农场融资分析 超市农业与专业合作社 再造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领航都市农业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⑦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统计年鉴2011》。
⑧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⑨本文此处提出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实际上各地的人地关系紧张程度不同,农场经营规模也可以有较大的不同。陈锡文认为,家庭农场的规模适度非常重要。他认为中国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是几十亩到上百亩的规模,东北地区土地条件好可以发展上千亩的家庭农场。见陈锡文:《发展家庭农场不能硬赶农民走》,。
⑩与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相比,合作社的粮食增产能力则饱受质疑。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入社社员513万,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可耕地总量的4.0%;这些粮食生产合作社产量97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2%,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平均亩产为54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2公斤(参见《全国种粮大户和生产合作社首次摸底:种了1/10地 产出1/5粮》,《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然而,贺雪峰认为应辨证看待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所经营耕地在全国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是1/10,应是17%。全国18.26亿亩耕地中应有大约7%的耕地种油菜作物,有6%的耕地种棉、麻、糖、茶及药材,13%的耕地种蔬菜瓜类,另有4.5%的耕地种其他作物,实际上只有大约68%的耕地种的是粮食作物;二是全国土地是分级的,其中一类土地的单产可以达到800公斤/亩,甚至更高(含双季);三类地则只有300公斤/亩,甚至更低。种粮大户与合作社经营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一类地和二类地,几乎没有任何人或组织会用三类地种植粮食作物。受此两大因素的影响,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增产能力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突出(贺雪峰:《种1/10的地,产1/5的粮?》, ,2013.5.6)。
11《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http:///20120822/n351212151.shtml。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
[2]任强.论合作社的组织基础[J].浙江学刊,2012,(5).
[3]张士杰.专业合作社: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4).
[4]赵晓峰,何慧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
[5]黄胜忠,徐旭初.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黄宗智.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7]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8]罗伊・普罗斯特曼,蒂姆・汉斯达德.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
[9]陈洁,刘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
[10]王德福,桂华.大规模农地流转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11]赵泉民,李怡.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2007,(8).
[12]赵晓峰.重读税费改革: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的视角[J].人文杂志,2010,(3).
[13]武广汉.“中间商+农民”模式与农民的半无产化[J].开放时代,2012,(3).
[14][15]吴震.2010年中国合作经济年度发展报告[J].中国合作经济,2011,(6).
经营合作模式范文3
关键词:丹麦 合作经济 农产品营销渠道 启示
丹麦的农业体系是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和行销乃至出口业务在内的大农业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丹麦农产品营销体系突破个别企业的单个环节的限制,形成了按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为主线的、覆盖面广泛的垂直营销系统,在丹麦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中,合作社起到牵头作用,贯穿于渠道的上游和下游。
丹麦合作社经济发展现状
丹麦素有“专业合作社的摇篮”之称,98%的农民都是专业合作社成员。传统的农民合作社最早可追溯到约150年前,之后部分合作社通过逐步合并和整合的过程,进入丹麦全国最大规模的企业之列,并跻身于全球最大的安全优质食品的出口商之列。2011年,合作社的销售总额占整个国家GDP的近10%,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合作社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是:猪牛肉98%、乳制品92%、谷物57%、油菜籽53%,合作社成为贯彻国家农业安全、食品安全政策的核心实施者。
丹麦农业的范畴明确地涉足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概念范围。丹麦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并反过来又促使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丹麦合作社是丹麦农民在从事同类产业的基础上,自愿结合组成的经济组织,通过合作形成了竞争优势,合作社会员从中获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作社数量急剧下降,超过农场减少幅度。全国农业合作社从1992年的112家减少到2009年的22家。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农资供应合作社,在成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从83家骤降到8家。合作社成为大型经济组织,业务规模快速提升。如丹麦DLG集团拥有2.8万丹麦农民,饲料销售收入居全球饲料公司第16位,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55亿欧元。
合作经济下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一)丹麦合作社与农产品产业链纵向协调
丹麦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养殖、种植和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有其独特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丹麦模式的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农场主与市场的连接,其特点是合作社与农业经济上、中、下游的完整的“纵向集成”。在丹麦的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合作社既可以充当中介,为农场主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可以接受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委托,为其提供农产品收购,减少农场主与加工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合作社还可以向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比较收益。丹麦合作社与产业链的纵向关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丹麦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合作社嵌入到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对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发展合作社纵向一体化,通过对供应链的前向、后向整合,延长产业链、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和谈判力量,节约交易费用和改善市场失灵。
合作社为丹麦农民提供诸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乃至农业信贷和保险等一系列产前、前中和产后的服务,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组合,实现了大规模的专业化分工生产, 把分散的家庭农场经营融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社在农产品产业链中的纵向协调作用如下:
合作社基于产业链上游的产前服务。丹麦农业合作社的产前服务包括农业机械的合作社、肥料合作社以及咨询服务部门。丹麦农业合作社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庞大的咨询和培训体系,它们构成农业合作社充满活力的“两翼”。
合作社基于产业链下游的产后服务。丹麦农业合作社的产后服务包括农产品收购和农产品加工。丹麦合作社产后服务的重点也是畜牧业。大多数合作社的业务都是围绕着畜牧业产品的收购、加工及销售等环节展开的。
合作社自身的纵向一体化。丹麦合作社不仅从事传统的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服务,而且兴办实体成立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求获得食品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
(二)基于产业链纵向协作的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
1.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重要环节——合作社企业。合作社是丹麦农工商协作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几乎所有的丹麦农民都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了一个或几个股份制合作社。通过参加不同的合作社,丹麦农民不仅涉足与农业相关的加工工业和流通领域,分享应得利润,而且还成为一些食品行业大型企业的拥有者。如丹麦最大的屠宰合作社——“丹麦皇冠”合作社。屠宰合作社规定,社员必须把自己的全部产品卖到合作社,合作社有义务收购社员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但坚持市场定价,不为社员承担价格风险。丹麦皇冠合作社的屠宰场,有一套KC体系,主要用来检测猪肉以及猪肉脂肪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来确定猪肉等级,确保达到客户所期望的标准。作为一个集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国际化公司,皇冠合作社还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对猪肉进行分割加工,以满足不同国别的需求。
2.丹麦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门户——农理会。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是丹麦国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农产品出口额占到丹麦出口总额的20%以上,主要出口产品有奶制品和猪肉等。丹麦还是貂皮出口大国,每年出口约1400万张貂皮,出口创汇约5亿欧元(约合6.5亿美元)。丹麦的农产品流通主要通过合作社进行,各类合作社组成不同的专业会,如农民协会、小麦协会等。
“丹麦农业理事会”是丹麦农业主要行业协会的伞型组织,丹麦三大农民协会:农场主联合会、家庭农场主联合会、合作企业联合会是农理会的主要支柱。它在丹麦和世界农业组织之间就贸易政策起着协调作用,并在出口促销、信息交流、职业培训、资产管理、资金调配等方面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农理会下设9个专业出口公司,控制全国农产品的出口。
3.批发市场和零售终端。农场主生产的初级农产品通过合作社进入到批发市场和终端,合作社负责谈判成交条件和价格。20世纪90年代,丹麦的食品超市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前5大食品超市占有生鲜农产品零售的多数市场份额已达到64%。在食品超市的强大竞争冲击下,传统的专业食品店在丹麦全面萎缩,门店数量大幅减少,市场份额也有很大程度下降。
从1970年到2000年,丹麦的食品超市和专业食品店的门店数量都呈下降趋势,但食品超市门店数量减少是因为集中度提高的缘故,而专业食品店数量减少则应归因于该业态与食品超市在竞争中的失利。而且,普通超市已经向折扣店或大卖场等更高级的业态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生鲜农产品流通超市化是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农产品流通终端通过超市进入消费环节,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包装化、标准化,建立食品追溯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食品消费安全。
丹麦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一)营销体系社会化
丹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在观念上破除了把农业限定在第一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范畴内的狭隘概念,树立了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和行销乃至出口业务在内的大农业观念。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牵头,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组织与相应的农民在地区发展空间上紧密结合起来,垂直发展,使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系统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控制在农民手中,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业链条。丹麦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不仅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土地经营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
而且大农业的观念也使丹麦农业产业内部得以有效协同,它既兼顾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初级农产品生产方式,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大规模经营。这种由传统粮食食物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的转变,也使丹麦农产品营销体系突破了个别企业的单个环节的限制,形成了按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为主线的、覆盖面广泛的垂直营销系统,实现了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社会化和高效率运作。
(二)合作社的国际化
由于合作社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在农业合作社部分被认为是赢得市场进入机会和持续的经济成功最有发展前景的战略之一。丹麦地理规模较小,尤其是在竞争性法案规定较严格的情况下,合作社已在当前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巨大份额,同时国内市场对食品的消费增长空间有限,这些环境变化使农业合作社在减少农产品成本和开拓产品销售市场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开拓国际市场成为农业合作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而丹麦的合作社修改章程也是为了便于其他国家的成员进入。2001年底,丹麦皇冠合作社与瑞典拉奥合作社之间实现了跨国合并。2003年,丹麦的MD Foods与瑞典最大的奶产品合作社Arla合并建立Aria Foods。这可以解释合并整合达到的合作与联盟、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改进市场地位和立足整体战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农民合作社而言,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生产价格。另外,支持合作社对外发展的另一原因还涉及到合作社企业对市场影响力的增长。通过重组并购其他企业,行业之间竞争可能会减少,这也潜在地为这些合作社提供了提高市场销售价格和利益的机会。
跨国合作已被视为克服由于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缺失而产生的种种困难、发展规模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而这一趋势也仍将持续下去。在欧盟内部持续的市场融合趋势也有助于合作社走向国际化这一过程。对丹麦合作社跨国联盟的推动与发展,既会在将来对合作社成员带来利益,也会使丹麦农业产业更具竞争能力。
(三)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农业在丹麦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丹麦的一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很高,有很强的竞争力。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2012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丹麦、美国、挪威和法国的食品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丹麦上榜的关键原因在于其拥有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丹麦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负责政策制定和全面管理的家庭与消费者事务部、负责具体监管工作的兽医与食品管理局及其下属的10个地区分局以及负责技术支持的丹麦食品兽医研究所。丹麦农理会所属的各个行业协会是行业性技术规范和标准宣贯、 推行的主体。按照欧盟和丹麦法律,企业必须实施自我检查计划,确保遵守有关动物福利、动物安全和家畜健康等规定。
参考文献:
1.LEI.Facts and Figures of the Dutch Agrisector 2008[R].The Hague:Ministry of Agriculture,Nature and Food Quality,2008
2.侯淑霞,钟敏,潘斌.纵向组织关系与营销渠道:基于乳品产业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常青,张建华.丹麦与中国农业合作社之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研究,2011(2)
经营合作模式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连锁经营管理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5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发展成为培养高职人才的核心模式。
我院所在的“珠三角”连锁行业迅速发展,2011年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47亿元,增长16.3%,占全国181226 亿元的11%。珠三角九市零售总额14575亿元,增长12%,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急需大量的高技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2005年,连锁经营管理是伴随着全国及“珠三角”地区连锁企业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是为适应广东及“珠三角”地区连锁经营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而开设的。
1 “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完成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任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岗位群需要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就业。校企合作是一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它注重校内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以及发展方向。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
2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1996年9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法制化的开始,并对校企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起步比较晚,法律法规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的保障,执行起来寸步难行。校企合作在法制化的过程中没有被重视,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2.2 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
目前,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还没有颁布,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企业参加连锁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地方知名连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获得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企业不一定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得企业所需的人才,所以企业合作意识淡薄,并未真正构成连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当前校企合作都是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多数是靠感情和人脉维护的,形成短期的不规范的合作关系,缺乏校企合作有效的运行模式和机制。
2.3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因没有与企业形成真正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缺乏企业的依托,无法培育连锁职业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特色,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与连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所对应的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在校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所需相差甚远,缺乏特色与优势,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培育人才的目标。
2.4 “双师型”的师资力量薄弱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专业教师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当前高职教师一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一部分来自高职院校自己培养的毕业生,他们分别在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上存在着不足。[1]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主要由专业教师承担,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连锁经营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具有连锁行业经验的校外兼职指导老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将直接影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3 促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
3.1 继续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并明确规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和权利,校企合作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的刚性条款,保障校企合作深层次的稳定的发展。鼓励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对接收实习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或税收政策优惠,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2 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的统筹与支持下,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才能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连锁行业发展也比较迅猛,省政府在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规划职业院校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和职业院校为主体,连锁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机制。坚持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3.3 加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在连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以及学者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对专业建设和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可以直接参与职业院校连锁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突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培养连锁企业所需职业能力的人才。
3.4 增强“双师型”师资的力量
聘请连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完成实践教学测任务,与专职教师共同设置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教师去企业定岗实践或兼职,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更好地结合。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双向交流的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通过企业学校的流动,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水平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未来职业群所需专业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边理论边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以后的企业实践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共赢。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焦树国,张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中国商界,2010,(11).
[2]叶丽.“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模式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4]殷红,米靖,卢月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2).
经营合作模式范文5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英语 合作学习
一、引言
当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进行,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然而调查表明,虽然网络技术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运用,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并未得到充分展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的理念和技术,以便更加有效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合作式学习正是建构主义理论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之一。
二、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策略。由于合作学习倡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受到了国内外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各项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证明,合作学习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合作学习十分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主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意义共建和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D.W.Johnson & R.T. Johnson)认为合作学习应包含以下五大要素:(1)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ositive Interac-tion);(3)个人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4)社交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Group Skills);(5)小组自评(Group Processing)。以上这五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教学中的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谋求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合作学习
网络环境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广域性和交互性,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学习互动和交流。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包含了以下几个步骤: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点评―信息反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Unit 1 Cultural Differences为例。第一,教师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6人,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要求他们选择某个方面比较中美文化差异现象并分析原因,比如:饮食习惯、、教育理念、时间观念等。第二,各组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通过google,yahoo,baidu等网站搜集关于这一主题的信息,学习相关词汇。第三,组员之间通过BBS或QQ进行讨论分析,资源共享,以PPT形式作小组报告。第四,各小组派1―2人向全班介绍、交流或展示他们的成果。第五,教师对各组表现评定成绩,进行总结。这种做法,让学生在合作下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获得了更多的练习英语的机会,共同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合作是学习的基础,网络是学习的工具,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效果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营造交流氛围。
建立合作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能力及英语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分为4―6人的小组。小组内营造激励和合作的氛围,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协商、争论、互助来共同获取和分享信息,促进全体成员的知识习得。
2.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责任分工。
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从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合理性、趣味性和拓展性。同时小组内要明确分工,强化角色意识,增强每个成员的责任感,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努力有助于集体的目标达成,从而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加强组内协作沟通,培养合作意识。
组内的有效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各个组员在获得具体的学习任务后,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资源、认识工具和相应策略进行知识学习,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通过网络提供的交流工具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互教互学,通过互助解决问题,牢固地掌握语言点和技能。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要着重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最终考核评价的模式是多元化的,首先应侧重于评价小组整体表现和综合成绩,同时将小组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结合起来。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活动过程,通过总结小组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使学生能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四、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合作学习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其教学流程环环相扣,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分配到合作小组的划分,教师都必须和学生很好地沟通与协调。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着信息资源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新型的角色。
1.信息资源的引导者。
网络学习材料浩如烟海,面对诸多的学习材料,学习者很可能存在选材不当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反复研究、比较、过滤、精简、整合,开发、设计出符合英语学科特点的、适应合作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有益的网上学习资源,向他们介绍英语学习相关网站,如洪恩在线(hongen.省略)、中华学习网(省略)、21世纪报(省略)等。
2.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教师不仅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分配活动任务,而且要关注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协调管理各个小组的整体活动。教师穿梭于小组之间,及时发现问题,防止组内出现“小权威”和“搭便车”等学生参与度不均的现象。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了解学生的认知进程,从而灵活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3.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监控。每次总结课堂的学习内容及知识点时,教师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各个小组的表现及学习效果,强调积极的反馈,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估和互评。在教学评价中,还应对组员个人进行评价,肯定个体对小组所作的贡献。教师要始终贯彻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原则,使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励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语言学习活动。
五、结语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合作学习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合作学习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展了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意义建构。这一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思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及广大专家学者继续关注此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Cohen,E.G.,Brody,C.M.,& Sapon-Shevin,M.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The Challenge for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2]Johnson,D.W.,Johnson,R.T. & Holubec,E.J.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M].Minneapolis: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1993.
[3]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5:58.
[4]李洁莉.大学英语大班化教学中合作学习可行性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5(3).
[5]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经营合作模式范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李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战略构想,高校面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大挑战,同时各个财经类高校也就新形势下人才如何适应社会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具体实践的工作。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远不能够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物质条件供大于求的现状下营销是各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按常理营销人才本应是“抢手货”。而近年招收营销专业学生多,培养的学生素质低能力差使得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需求量不高,就业因此也不景气,长此以往造成了恶性循环,专业失去比较优势。
二、目前财经类高校营销专业“嵌入式”校企合作的现状
1、功利性过强、形势化太重。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学与用”接轨的情势下,教育部门要求学校要与企业接轨与市场接轨,同时也将其作为了高校评估、排名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财经类高校“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大多是为了寻求名利求生存和发展。而要企业方主动要求和校方合作少之甚少,大多企业认为如今的大学生普遍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更谈不上为企业能够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因此“嵌入式”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就局限于提供学生毕业实习、参观考察、教师的培训、企业导师讲座等。这些形式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也跟不上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更跟不上企业真实的人才需求。久而久之领导们形成了通过走访关系建立起来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就追求形势旨在评估中能够过关、排名中能靠前,自然也就加入了功利性元素。
2、缺少财政和政策的支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营销类专业在实际的市场需求中需求的是高素质、高标准的营销专业人才。但要企业在高校未毕业的学生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给高校作为科研和教学基金这是不现实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营销类专业的投入也远不及工科类专业的投入;政策上的玄虚较大。因此营销专业“嵌入式”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就不能够真正达到学校与校企合作单位预期设想和规划。
3、校企合作把学生毕业实习希望寄托过大。“嵌入式”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企业方与校方各取所需互利互惠;校方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等条件,企业为校方提供委培岗位和人才需求的方案以及资金等。而营销专业要真正落实这一培养模式,由于资金、实施条件等因素的局限性“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能够过重的把希望寄托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实习上。而在学习期间受到条件的局限性,在实习过程中“学与用”自然出现脱节现象,学生在实习中不能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解决实践问题,自然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营销专业大学生在企业心目中不仅失去了比较优势而且还失去了校企合作的信心。
4、财经类高校营销专业优质生源较少无法满足社会所需。2009年以来营销专业优质生源较少。文科知识大多是靠记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性思维比较局限,而营销专业恰恰是需要学生有灵活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创造性的思想活动、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尽管他们在大学学习成绩优异,但一旦走出校门也不是那么受到“欢迎”。
三、财经类高校营销专业“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融入“互联网+”新模式探讨
1、市场营销专业应与电子商务专业的融合。随着互联网和电商产业的发展,社会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越来越高。“互联网+”不能够是简单的在技术上“+”而是应该在模式、思维、管理理念的创新。将营销专业实现转型升级,融入“互联网+”的形势。首先是在专业结构上的全面调整。将营销专业融入更多的电商元素,融入“互联网+”的思维。在“互联网+营销”的模式下构建专业体系。在政府财政与政策的支持下校方通过与企业开展“嵌入式”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方与企业共建专业网站,市场与教学环境一体化经营;实现电商专业和营销专业的互动式发展。企业方与校方商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互派导师使学生学习的营销知识紧贴市场符合“互联网+”的理念。
2、营销专业“嵌入式”校企合作应为“互联网+专业市场”奠定基础。营销如今已是全面的升级版。因此要想实现营销专业“嵌入式”校企合作融入“互联网+”的新模式,校方应该积极主动向国家申请专项基金实现教学设施与“互联网+”模式相匹配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企业合作方也应为校方提供更多的电商和网络销售的机会,并且配合校方完善在线交易、电子支付、在线洽谈、在线物流等功能与企业相对接的实体网络体系。为该专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化服务和创业就业平台。
3、加强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时代在发展,“互联网+”的时代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可能立马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在“互联网+”的情势下联合国内外优势企业对营销类教师开展定期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开展专业教学和实训教学。
4、将“嵌入式”校企合作与“互联网+市场营销”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国电商学院作为一个“互联网+”时代大型电子商埠它的成立给营销专业带来了契机。教育部门应该组织高校与一些大企业相对接,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将“嵌入式”校企合作与“互联网+营销”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让我们的营销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接触到新的知识,能够与时代要求接轨并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