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1

关键词:农业信息;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

一、农业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它将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1.农业信息化是克服农业弱质特点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在需求总量的扩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之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人类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较低,大量的农业资本投入到土地上,资本的转移更新能力相对较弱;更由于农产品贮存难、体积大、价值低,经不起收获与销售时间的拖延,市场竞争能力也相对较低。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农业具有比较效益低下和自身发展能力差的特点,并由此形成农业的弱质性。为解决农业的弱质性问题,必须实现农业的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实现农业产品的高附加值。

2.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在多数农村青壮年转向其他产业,务农人员主体由老、弱、病、残及妇女组成),生产技术含量偏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例下降,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要在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在促进未来农业生产和整个农业科技进步中将起到全局推动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得到改造,农业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通过信息技术,不仅可将现有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实现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而且可方便快捷地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还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步,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益型的生产结构方式将被新兴的低消耗、高效益的生产结构方式所替代,将会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总体水平。

3.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实施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模糊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复杂性。所以制定有效的农业决策,需要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判断与推理。作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作物模型系统等的相互结合,目的就是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宏观决策的合理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化。实现农业信息化为生产和管理者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支撑。

二、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开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作物生产模拟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也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及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国情,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转贴于

1.增强全民信息意识。国际上信息意识已非常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潮已到来。我国也把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中。把信息技术引入农业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宏观调控,制定农业决策,这是国外的成功经验,更是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应尽快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从综合国力的需要出发,相继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美国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欧盟以及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紧跟其后。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科研合作的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初具规模。发展现代化的宽带、高速农业信息网络应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带宽不足、网速缓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将信息智能化并通过农业信息网络进行传播,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国农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建设;建议

时空差异演变是现代化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同时推动着智慧农业经济的发展及进步,现代农业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对农业环境进行远程遥控与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视化分析,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意义

1.1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为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的进一步协调,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定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不仅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2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经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开发与种植的农业产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选择合适品种、匹配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灌溉技术、环境及现场可视化监测等方法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高效性,创建农村淘宝+实体店相匹配的电商体系,同时全面打通整个农业生产供应链,紧抓农业生产过程,有效管控农业生产环节,突破现有孤立的农业生产市场营销模式的瓶颈,避免时空差异演变的风险,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推广可追溯的平台监管等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模式改善等一体化建设[3],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品牌,建立中国特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化生产与经营模式。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时空差异演变研究及区域差异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发力度,对于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城镇基础设施得到网络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同样实现了基本的网络覆盖,进一步提高了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网络与数字化条件。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全面配合中,全国开展的农业经济示范工程,引导并且激励农民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同时引入金融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良性稳定发展,网络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销售,从而为实现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仍然需要完善,在农业生产、经营、营销的数据分析及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另外,因为农村缺乏网络技术人才,导致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低效应用。

3发展优势

3.1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高

农耕机械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创造了更大效益。信息技术自身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合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尽管物联网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但很多技术已显现优势,例如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及水平,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而且在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利用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方法实时监控采集农业生产环境要素,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状况,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产量,提升了农业生产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3.2农业生产资源高效节约

要使农业经济能够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创新理念,国家制定了通过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战略目标,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绿色发展理念。基于绿色理念,对农业资源的使用及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保护、高效节约用水、耕地轮休耕种等都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实施,为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4]。目前,已建立的农业监测系统、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都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效果,顺应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3.3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将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应用到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应用到保障农产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中去,这也是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新技术对食品的流通进行追溯,利用标签、条形码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公开化、可视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透明化,提高农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化。

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重要的对象之一就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能力,就必须开展目标明确的培训工作,这是保证时空差异下的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差距,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管理能力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现阶段农民能力的培训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手段与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实情,局限于对农民群体与返乡的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对于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大学生缺乏培训。

4.2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民的生计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兼职其他产业的现象。在对我国不同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培训工作中,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以及经营生产规模不同的农民[5],其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同样存在着不同。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培训工作也基本是将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很少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缺乏科学生产实践性培训,落后地区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模式生产,导致农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时空差异演变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4.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对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培训发展工作来看,政府部门培训工作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题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培训的教师力量也比较弱。此外,针对管理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与实践型培训存在交叉问题,导致二者的区分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进展,不利于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农业经济培训工作的开展,而要促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制定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目前缺乏完善制度,不能积极引导企业、资金、高素质人员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

5发展建议

5.1做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的准确定位

在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做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培训目标的主体。对于农业人才的目标群体做好定位,使用分层过滤的方式,加强对不同农业人才的筛选工作,确定好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培训目标与定位。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完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群体接受现代化教育,针对不同农民群体,调研其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从而准确把控农民培训目标,提高农民培训效果。

5.2创新农业发展培训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快,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促使培训内容符合大众需要。其次,需要促进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单位相结合,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与现状融入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与完善培训内容。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培训工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现代农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依据农民需要即时培训,真正促进农民能力提升。

5.3完善相关培训机制

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状,根据现有的职业对农业进行产业与类别的划分,鼓励广大农民群体重视专业性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跟踪与反馈制度,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依托现有的教育机构,健全培训师资力量,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培训师资队伍提高自身水平与能力,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6结语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依托时空差异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从传统生产模式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科学的谋划,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晨沛,李辉尚,曲春红.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迁特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7):103-114.

[2]胡晨沛,李辉尚,聂凤英.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3):201-211.

[3]尹朝静.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1-14.

[4]姚成胜,朱伟华,黄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4):537-546.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3

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要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与传统的农业有所不同,随着农产品在工业中的应用,人们在农业经济上有了新的期待,也就是农业循环经济。有机农业体系在农作物非工业化的循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畜禽养殖粪便的循环,农作物、养殖业、粪便制成沼气、沼渣做成有机肥等农业循环链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有机农业使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有机农业等比较先进的农业体系,要求有新的技术代替以往的技术,而新的技术又会对有机农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应该研究和开发适合有机农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应用其中,并不断完善技术使其完全符合有机农业的发展。反过来,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了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

有机农业产品的生产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些虽然符合特定的标准但是并没有被公众认可的高质量产品系统是不完整的,当然也是不可持续的。那些产生于有机农业体系的产品,根据产品的要求和标准生产加工,而且会有专门的食品认证机构对这些产品进行认证,这样的产品包括粮食、水果、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调料、蜂蜜、水产品、奶制品等,这些都称为有机产品。把除去林产品、化妆品和纺织品之外的产品称为有机食品。这些有机产品有着高质量、高营养、高安全性和自燃性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在人们的需求量远远低于社会总体生产力,人们的需求由温饱转向质量的当今社会,有机产品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有机产品的更高价值和庞大的需求量使其市场价远远大于普通的产品,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由于有机产品的巨大潜力,促进了有机农业体系的快速发展,使有机农业可以健康持续发展。

4、有机农业使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问题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造成农业面源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就是减少或者不用农药和化肥。建立有机农业的体系之后,传统的农业模式得到了彻底转变,使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问题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小结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4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2020年“三农”工作。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距离2020年底只剩下1年时间,脱贫攻坚已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农村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变小,农民也在减少,但农村还有约六亿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现状没有变,因此,确保“三农”工作成效,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战场”。脱贫攻坚要持续增收,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不能只盯着打赢脱贫攻坚战,还要着眼于实现乡村振兴。要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通过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不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民共享现代社会发展成果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农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当下,不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要大力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新业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巩固发展成果,确保高质量脱贫。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问题;对策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极其复杂,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十分重视,已将农田水利工程确定为建设工程中的核心重点,极大地带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进步和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稳定开展的核心关键,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对于当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最大限度地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发展民生的核心关键,在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从而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关系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正常、稳定使用,其意义重大,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稳健发展。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量实际地理环境,结合水利规划要求和周边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工程规划,以便为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1]。

2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前缺乏实地考察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地形及路况考察是基本要求。如果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早期阶段充分考量、勘察实际的施工状况,做好后续的施工准备,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通常会正常、顺利进行。一旦在农田水利工程初期没有做好充足的初期勘查工作,那么很难获取实际施工现场的地形及路况特征,这将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出现许多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无法保障,甚至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此外,若建筑施工方忽视对地形及路况的考察和测量,仅仅凭预估值进行施工规划,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会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浇灌水平及质量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用水量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在初期做好充足的筹备工作,严格落实实地勘察工作,才能够充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稳定运转,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2]。

2.2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关系着后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若想使得农田水利工程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规划设计也是我国建设部门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3]。然而,目前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的影响,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此方式没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的方式不值得提倡;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的初期阶段没有合理设计工程规划,将建设点选在地质灾害的高发地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下游居民的人身安全,如果发生突发性的滑坡、地震等灾害,农田水利工程将会出现严重的绝地现象。除此之外,工程建设中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的问题未被解决。例如,不具备科学性的工程规划设计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转成本投入增多,造成不必要的电力、水力资源浪费等等[4]。以上问题均是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不具备合理性、科学性的工程规划设计,我国工程建设部门需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现状进行改进。

2.3节水灌溉技术落后

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均不具备专业水平的技能,这也是节水灌溉技术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技能也在逐渐发展,除了国内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外,许多国外的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也逐渐被引入国内的农业生产领域。但是,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者所掌握和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落后,所以农业生产领域的生产成效不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由此可见,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关乎农田水利工程能否正常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若节水灌溉技术运用得当,能够有效地提升水能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滴灌技术还是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使用率都很低,节水灌溉技术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应用,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无法正常、高效运转,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5]。

3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依据原则

科学、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基本准则包含动态性准则、安全性准则、全面合理准则以及实际情况准则,需结合实际施工现场的路况及地形综合考量,做到规范、合理的全方位规划设计,从而深度挖掘农田水利供水资源,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7]。在绘制农田水利工程图稿早期,需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全方位地掌握实际施工现场的路况及地形,并分析其地貌及地质的综合影响因素及特征,从而针对性、全方位地进行工程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农田水利工程需借助落差的自然条件优势,将电力和水力实现合理的连接,以便在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创建的初期能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同时,应尽可能地避开危险的施工地段,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初期,需全面考量路段的地形及路况,规避一切河流、水域,充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地形的优良、稳定。对于渗水性较强的地质区域,需采取科学的排洪排水设备合理地进行规避。诚然,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并非永久不变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将农田生态和社会经济相结合,在其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需要适时地进行优化调整,需全方位地考量其稳定性、协调性和保护性,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在优良的状态下保持正常、稳定运转[8]。

4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改善对策

4.1加大施工前的实地考察力度

农田水利工程前期的勘测工作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相关规划设计人员需充分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获取多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考量评估,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规划设计[9]。然而,当下有很多的农田水利工程忽视前期勘察的重要性,导致在规划设计环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均是由于前期勘察工作未严格落实到位,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可行性的参考依据,从而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高质量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目标,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开展前期应全面地进行实地勘察工作,其中包含地质、水文、土壤环境、地貌等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项目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是勘察的侧重点,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以前期的实地勘察数据为参考依据,设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实施方案,符合原有的规划设计目标,充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从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保持可持续的正常运转[10]。

4.2科学分析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

在农田水利工程前期勘察工作完成之后,便可进行规划设计,这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的重要环节。在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相关设计工作者需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考虑,以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内部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为切入点,合理、科学地规划设计方案,做到布局合理,致力于打造高质量、高覆盖的农田水利工程式农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民生,以惠民为总方针,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需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以农田浇灌为主,其水利灌溉标准会随着季节、河流径流量及农作物种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浇灌量不能以常规经验而定,需结合当地农田浇灌水源、实际水利设施状况、当地的经济条件等决定。从当下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看,相关水利部门主要依据灌溉及抗旱天数来规划设计农田水利灌溉标准。其中,抗旱天数是指正常灌溉供水条件下,降雨较少或者连续无雨的情况,可满足农作物用水需求的天数。假如灌溉设施中水的存储量能够供给满足80天连续无雨天气下的农业生产,则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标准即是80天。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有其保证率,是指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灌溉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占比百分数为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的保证率,用“P”表示,水源供给用水量的年份为m年,总年数是n,那么,灌溉保证率公式为P=m100%n1×+。具体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标准根据当地的地质水文、农作物情况而定。

4.3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

一直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就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为了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绘制样稿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绘制样稿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施工的参考依据,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充足的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绘制样稿,制定规划设计方案,需要全方位地实地勘察地形及路况,多维度地考量及审核,具体施工设计单位可以借助设计软件对其科学性、合理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设计规划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11]。就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施工的硬核指标是质量,工程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农业的生产及经济发展水平,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人员需要以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为重要指标开展后续工作。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规划方案,设计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和维护工作。当农田水利工程开始正常运转之后,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创建专业的养护小组,实时监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转状态,使得农田水利工程持续保持高质量运转,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便更好地提升农业产量及农业经济水平[12-13]。

5结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质量及发展水平,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14]。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稳定、长远发展,应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优化和改进建设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提升农田水资源的利用率[15],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方案,不断创新、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确保其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优势及最大化利用,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蓉,温勇.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灌溉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33):210-212.

[2]刘玲.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农田灌溉技术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2021(11):87-88.

[3]章健.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9):168-169.

[4]黄永霞.徽州区农田水利规划之浅见[J].江淮水利科技,2021(4):35-36.

[5]刘原宏.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河北农机,2021(8):37-38.

[6]侍孝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J].绿色环保建材,2021(5):161-162.

[7]张德儒.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5):78-79+88.

[8]王兴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5):146-147.

[9]蒋兴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探析[J].现代化农业,2021(4):29-30.

[10]王兴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1(3):175-176.

[11]俞和鹏.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居舍,2021(3):100-101.

[12]吴玉权.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84-85.

[13]贺成吉.乡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1,12(18):134-135.

[14]贺雪峰,郭亮.农田水利的利益主体及其成本收益分析:以湖北省沙洋县农田水利调查为基础[J].管理世界,2010(7):86-97+187.

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6

今天的会议,是市农业普查领导小组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全国、全省农业普查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明确农业普查的意义、任务和要求,研究部署我市下一阶段农业普查的各项工作。刚才,姜玉芳同志介绍了农业普查的有关情况,陈文良同志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作了说明,提出了工作计划,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意见,讲得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所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三农”基本情况调查。这次普查又恰逢实施“十一五”规划,是一项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各级政府统一部署的一项硬任务,做好这次普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普查是我们准确把握市情农情的迫切需要。

这次普查不单纯是一次农业产业普查,而是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全方位调查登记。我们要通过这次普查,把“三农”的家底彻底摸清。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0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等不断涌现。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转移,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变化程度如何、怎么变,发展优势在哪里,城乡差距在哪里,城乡怎么协调发展等等。对这些情况,凭我们现在手中掌握的一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及时摸清“三农”发展变化和底数,深刻认识“三农”现状,从而对市情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2、农业普查是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而五句话20字的新要求赋予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新的内涵,但我们现有的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都不能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统计信息的需要。这次农业普查的内容就是在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确立的,它涵盖了农户家庭与人口特征信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信息、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农业土地利用状况、农村投资规模、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内容,很多是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要求。这次农业普查提供农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资源与利用、劳动与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可以有助我们认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政府研究制订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3、农业普查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需要。农业普查十年一次,平时掌握的反映“三农”方面内容的统计数据主要是通过开展农业统计得到。农业统计与其他领域的统计相比,基础相对薄弱。现在,农村统计方法制度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补充。这次普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抽样调查提供科学系统的抽样框,为进一步搞好抽样调查、做好常规的农村统计工作、搞准农村社会经济情况提供基础。所以,农业普查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促进统计发展,改善农村统计有重要意义。

二、要明确农业普查工作要求和任务

这次农业普查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确保普查结果真实可靠,为扎实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这次农业普查,重点要完成以下六项工作:

1、查清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达到一定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是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包括了生产规模、投资、雇工、产出及产品销售方面的情况。

2、查清农户家庭、人口特征与生活质量情况。这是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包括了农村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收入、居住环境、住房条件和生活设施、粮食安全等信息,以及农村道路、电信、电力情况,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饮用水、卫生条件等。

3、查清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情况。这是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包括了农村居民及劳动力迁移的规模、速度和去向,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时间、职业、地点,以及地区类型、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率与闲暇时间等一系列信息。

4、查清乡镇、街道、村及社区环境情况。这是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服务的。包括了建制镇吸纳的人口、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等情况,以及镇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5、查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这是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包括了农户家庭投资规模和乡村集体投资、农户的固定资产购买情况、重点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和乡村集体投资情况。

6、查清农业土地利用状况。这是为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服务的。包括了农业用地的规模与分类,不同类别的农业用地面积,以及新形势下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与流转、农业用地之间的转换等情况。

三、抓紧做好今年农业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这次农业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0年12月31日,现在还有半年多的准备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组建机构、抽调人员、宣传发动、普查试点、业务培训和调查摸底等多项工作,任务相当重。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原则,周密部署,精心安排,集中人力、物力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高质量完成本次普查任务,拿出真实可信的普查数据打下扎实基础。当前,着重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机构人员及时到位。要及时把组织机构建全。普查工作的主战场是农村,主体是普查员。当前,关键是落实乡镇和村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按上级普查机构的统一部署,5月15日前镇乡(街道)的普查机构要全部建立,村(居)一级的农普小组要在5月底前建立,使整个普查工作各项要求能及时传达贯彻到基层。另外,市农业普查办公室要尽快到位,尽快运转,各成员单位抽调的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足员到位。

2、加强资金保障,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财政部门要充分考虑本次农业普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按时将今年的所需经费足额到拨付位,确保普查工作正常启动。另外,在普查工作全面开展之后,普查员的补贴、必要的物资要落实到位,这些要靠镇乡、街道予以保障。还要强调的是,要加强经费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开支,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本次农业普查要对我市646个行政村、17.5万农户、全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林、牧、渔场进行全面普查,农业普查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重,光靠统计部门一家难以完成,需要整合力量,动员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配合。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把素质好、责任性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干部选派到普查办工作,要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和职责分工,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4、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好普查实施方案。这次普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普查面十分广,涉及到全市5千多个普查员,市农普办一要学深学透国家和省、的文件政策和我市农村实际,吃透上情,搞清下情。二要很好地研究普查工作的组织问题、操作问题。三要很好地研究技术问题。特别是试点阶段要考虑地方特色,丰富和完善普查内容。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备的普查实施方案。

5、加强人员选调和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普查队伍。这次普查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参与。普查所需人员的选调和培训,直接关系到本次普查工作的成败。我们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作用,选调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要严格把好普查培训关,确保所有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6、加强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争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支持是圆满完成普查任务的重要前提。市委宣传部、市普查办和新闻单位要认真按照《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宣传载体,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了解这次普查意义、内容和要求,使他们了解普查、理解普查、支持普查。当前请市委宣传部与市农普办及早拟订并下发宣传方案,方案计划要与整个普查工作计划相协调,宣传渠道要与农民接受信息渠道相结合。要发挥部门作用,运用部门自身的宣传渠道,尽可能扩大宣传面,提升宣传实效。

7、加强试点工作,积累全面普查的经验。试点工作是整个普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的有效途径。试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普查方案是否可行,普查表能否顺利进行填报,需要做哪些改进和完善。二是普查的组织模式,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普查,包括普查员的选调、培训,政府的协调组织,具体的操作模式,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等。等省里试点完以后,我们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试点工作,从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摸索路子,锻炼队伍,为高质量完成农业普查奠定基础。市农普办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检查和指导,确保试点的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