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1
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而新经营主体则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由改革初期相对同质性的家庭经营农户占主导的格局向现阶段的多类型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转变。2012 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它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涵,目前,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指出,“新型农业(含林业、渔业,下同)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
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特征:(1)规模上是适度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多局限于家庭,规模较小,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具有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生产技术水平高。(2)经营方式上是集约化经营,传统家庭经营方式多停留在“靠天吃饭”状态,而新型经营主体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意识,能够实现对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都比较高。(3)价值取向上,传统经营主体,虽然也面向了市场,但因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多是被动地受市场行情影响状态;而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化程度高,能主动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活动,绝大部分产品都要进入市场,能够和市场实现有效衔接,商品化率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农户。(4)劳动素质上,尽管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农民,但前者素质过低,而后者则职业化。
二、现阶段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必然性
(一)顺应了农村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的历史必然
20 世纪70 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确立了农户在农业经营中作为微观主体的基础地位,激发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农村生产力,实现了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自给自足,从总量基本平衡到多年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很难形成规模经营,很难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破坏也很难从宏观上进行干预和治理。因此,农业经过三十五年的发展,从当前情况看,我国业已具备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和条件。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填补传统农户分化造成的缺失,构建包含多元化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中国农业发展趋势看,中国农业将向规模化趋势发展。过去,农业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成本比较高。2006年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户每户经营9.1亩耕地,每个农民只经营5.2亩地。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农业,净收入很低。这样的收入没有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办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正在加快,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条件已经成熟。
(二)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历史必然
1. 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迫切需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农业发展乏力问题。我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一方面,需要加快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土地资源紧张,加上生态文明建设迫切要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组织程度,提高科技含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财税体制;市场机制;结构升级;制度基础
学习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要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深入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独特问题,通过深化财税体制等改革,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政策和体制支撑。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大趋势,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指明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目标路径。从城镇化规律和我国国情看,新型城镇化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演进的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演进历程,而且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化时代,不同阶段表现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城镇化率低于30%的初期阶段,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有限,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在城镇化率为30%~70%的中期阶段,工业发展提速,农业生产率提升,能为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镇化加速发展;在城镇化率高于70%的后期阶段,农业人口比重较小,产业结构由工业向服务业转换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质量提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世界各国的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人均GDP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城镇化通过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产业现代化为支撑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是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与产业现代化共生共荣,城市文明是经济社会繁荣的体现。首先,城镇化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凡是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村发展效率亦高。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才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提供大量富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同时,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为现代农业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问题。其次,城镇化要以工业化为支撑。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决定城镇化发展的是城镇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而非资源拥有量或城镇规模的大小。产业是城镇化的“火车头”,工业集群与城市群的有机结合是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强化产业和就业支撑;否则,就只会出现贫民的空间转移,带来农村凋敝与城市病共生的严重问题。
3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文明提升
城镇化的主体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要以人为核心。城镇化不仅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还意味着相应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保障。从国外来看,忽视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化,例如拉美、中东、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缺乏适当的政策引导,城镇没有能力为迅速增加的外来人口解决住房、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大量社会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使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建设者和居民都能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新型城镇化必须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早期工业化国家大多走过了资源掠夺、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一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越来越严重,而且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化、城镇化继续走高消耗、高排放的老路难以为继。目前,我国一些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主要依赖进口,面临国家经济安全潜在风险。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面临压力。因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对环境倍加保护,对资源精打细算,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5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合理布局为前提
从国际看,城镇化比较成功的国家,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型模式,以及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模式,无不以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以市场机制推进为基础,政府适度引导,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及城市群并不是单纯靠行政手段规划出来的,而是市场力量、技术进步与环境承载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看,不能将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发展大城市,也不能搞遍地开花的小城镇,要以市场体系的发育为基础支撑,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体系,并在空间布局上体现出非均衡规律。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行政规划的体制惯性,促进生产要素包括人口自由流动,通过市场调节促进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镇有序发展,使城镇化更有效率、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耕种机械;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1需求较高的机械
1.1水稻插秧机
水稻在全国的需求量很大,所以水稻需要非常大的产量。传统的手工插秧根本满足不了人们对水稻市场的需求,于是机器插秧收到推崇。根据资料显示,水稻插秧机目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在东北市场,插秧机的销售业绩成绩很好。
1.2播种机
近年来,播种机的销量持续上升中。田地是农民的命根,由于农作物市场的供量庞大,土地的面积也十分庞大。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拥有播种机,不仅省时省力,还能保重播种面积。于是,播种机的销售量在迅猛发展。
1.3旋耕机
旋耕机是配合拖拉机完成耕、耙作业的耕耘机械旋耕机可以把土壤粉碎的细细的,并且充分混合化肥和土地,因此,旋耕机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旋耕机既能在田地使用,又能在旱地使用,所以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机器,在耕种机械市场的销量中也有显著提升。
2国内农业的发展对耕种机械市场的影响
2.1环境问题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被重视,植树造林被提倡。由于国家的政策,很多农民弃田改为造林。这大大减少了农作物的生产,田地少了,自然对耕种机械的需求减少了。同时,环境的污染,也让农作物的存活率减少,资金不得周转,田地自然荒废了。
2.2资源浪费
农作物的产量很可观,但是由于地域问题,粮食的出售达不到成本。由于卖不出去,这样大大降低了每年的农作物生产,自然就减少对耕种机械的需求。
2.3成本太高
偏远地区,无论是物价还是产量都很低。一来,量少卖的少;二来,价格只比成本价高出一点,农民根本没有余钱去买大型机械。机械不仅昂贵,后期的保养都需要开销,并且很多机械都是协同作用的,这样就更加打消了农民购置机械的想法[1]。
3耕种机械市场存在的问题
3.1对机械生产实力太弱
由于没有强大的生产企业,所以机械的生产技术不成熟,同样生产质量不高。由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落后,难以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由于发展缓慢,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得到停滞,从而影响耕种机械市场的销售产量。
3.2产权意识薄弱
由于国内农业的自主创新严重缺乏,让各个品牌之间技术大同小异。即使推出新的产品,无非就是效仿,并没有新意和创新。
3.3价格标准没有规定
由于各个品牌的机械都是出不多的,但是个别小企业使用的特别材料参差不齐,这样市场的定价漫天不一,这样对耕种机械市场的负面影响很严重的[2]。
4耕种机械市场发展趋势
小型的机械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按照当今发展形势,中大型的机械逐渐被需求。由于中大型的机械更方便使用,所以,中大型的销量将会十分可观。由于政府的支持,机械化的农业得到广泛宣传,相应的福利与补助,使农民更乐于相应政府的号召。于是,耕种机械市场还是很受热衷的。竞争激烈推动着耕种机械市场的发展。因为各个大小企业需要盈利,一成不变的技术满足不了人们对耕种机械市场的需求。于是,新的技术设备被推动着去研究、去开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新的研究成果被热衷和采用。同时使耕种机械市场不断地更新,拥有更多的选择。由于对机械的需要,更多的企业热衷于对机械的投资,这样使耕种机械市场更加的规范。也让消费者更加的放心,也更有保障。质量得到保证,也推进着耕种机械市场的优良发展[3]。
5最近几年的新型机械
5.1手扶无轮式旋耕机
手扶无轮式旋耕机是根据丘陵,山区,地块小,高差大,又无机耕道而设计的。手扶无轮式旋耕机非常适合沙质地、经济物种植的松土、中耕和除草。手扶无轮式旋耕机的体积小、结构简单,所以它特别好操作,耗用量低。它硬土壤进行松化,便于施肥。它替代了老式手工业繁重的作业。
5.2牵引自驱式旋耕机
立轴式旋耕机与横轴式旋耕机不同,这种机器的轴承是成纵向排列。这种旋耕机设计在机器的内部安装了很多的附加装置,可以实现深层耕种的操作。
6结束语
近年来,农业对机械的需求还是大幅度上升的,对耕种机械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有利的影响。无论是机械的内部供应,还是出口贸易,都可以积极的迈出一大步。同时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迅猛不失实力。
参考文献:
[1]张传强.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吴启标.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16,47(6):25+27.
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规模经营困难,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三是很难改变小块分割的制度,农业生产率较低。此外,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许多情况下采取化学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催熟等,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1.2农业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
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数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日益饱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人被闲置在家从事农业发展。使得“低门槛”的农业发展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全面解决全民粮食问题,我国仍需调整农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2.1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基因农业
如今,中国农村依旧是小块分割制度,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不仅浪费资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0世纪末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放缓,化肥、农药用量猛增,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名存实亡,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转基因技术正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先驱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机。
2.2重视海洋农业,注重新能源开发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打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海洋农业将获长足发展,“海洋牧场”、“蓝色革命”和“海水农业”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今,常规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越用越少,将来必有枯竭的一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规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要提前打算,开发新能源来代替这些常规能源。我国农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焚烧,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利用起来,必将解决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
2.3推广生态农业,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改革开放伊始,国外生态农业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学术界迅速传播开来。受西方影响,中国也陆续有人提出“生态农业”的设想。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态村、生态牧场、庭院生态农业、生态渔场、基塘生态农业等。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多种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物种和气候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资源的多种多样性,所有这些条件都为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得到深化。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才兴起的,其类型有: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在青岛等地区就有很多类似的庄园,包括蓝莓、葡萄、草莓等在内的新型田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一定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5]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5
步入20世纪,农机化在全球得到发展,很好地解放现有生产力,为地方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年,国内农机现代化和农机教育都得到大力发展,很多高校设置专门的农机化或农机设计制作专业。而现阶段,顺应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农机教育的内涵同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面向知识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建设农机工程学科,培养创新型农机人才,成为诸多专家学者热衷的焦点话题。
2现代科技与创新型农机人才培养
2.1现代科技与农业机械化
经过五六个世纪的发展,科学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并伴随诸多高新技术应用各学科应用。比如:二进制的引进、半导体的发现,为计算机的诞生奠定基础,并催生了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同样为生物工程的发展奠定基础。回顾这几项重要技术革命带来科技成果,可以预想未来几年科技发展的重点都将向技术层面进行靠拢。顺应时展趋势,中国更是重视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逐年增加用于科技研发的技术投入。一方面,创新多种研究机制,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像是,863计划、973计划等等,都充分展现技术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源泉所在。另一方面,逐步增加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门的攻关项目。其他资金的投入渠道,更是有加大趋向。此外,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贸易全球化。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生物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渗透交融支持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以及国民经济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以及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重要工程措施。例如:农业机械能有效抗御自然灾害(如减少旱涝灾害损失的机电排灌、抵御干旱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植物保护机械),农业机械是持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如保护水资源的节水机械化、保护耕地资源的机械化)。农业机械是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装备之一(如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机械回收地膜技术)。农业装备现代化是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
2.2现代科技与农机教育
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一、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机遇
1.惠农政策支撑有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战略。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召开的党的十更明确强调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央、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商丘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做好“三农”统筹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适度控制农资价格、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等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以工支农、以城带乡、 “城乡统筹”、“三农”协调,已成为未来豫东地区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政策基点。
2.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条件坚实。
目前,豫东地区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至18.6%,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2.6%,这标志着豫东地区的综合实力已进入工业化前中期发展阶段的新水平,具备了以工支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又必将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镇、城市带动农村,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农业发展路径清晰。
国内和国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新趋势是:由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和享乐型消费转变,安全营养、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和休闲观光等需求将呈现加快增长趋势。商丘市委市政府顺应农业这一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和休闲观光型农业的加快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生态型农业的加快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这就为新型农业化道路的抉择提出新的要求。
(二)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新挑战
1.传统农业文化与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的挑战。
由传统的现代化农业向新型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转变,需要以新型的后现代知识化农业文化为支撑,即依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经济全球化为发展战略背景的鼎力支持,实施新型农业现代化,就需要卓有成效地加大农业新型文化的改造,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水平。这是豫东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2.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
未来10—20年,豫东地区人增地减,耕地、水等资源紧缺矛盾仍将呈现上涨的趋势,诸多资源、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对农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这是豫东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抉择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目标,继续在区域优势特色上狠下功夫的同时,加快豫东地区农业向生态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将生态、特色、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坚持走“绿色环境、特色产业、国际精品、高效经济”的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资源利用率、生态稳定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绿色环境
要充分发挥豫东地区得天独厚的平原广阔、一沃千里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生态立农的原则,结合传统和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要发挥农业对生态的修复功能、持续平衡提升功能,坚持走以生产型为主转向以生态型为主的农业发展路径,着力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与质量。要适应市场变化,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切实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要充分利用豫东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明显优势,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生产迎合国内外人们消费观念的有机、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品味,创造豫东地区特有的农产品“绿色”品牌,将“绿色”特征贯穿延伸于农业生产的整个链条中。
(二)突出特色产业
科学制定生立足豫东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以四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红薯)、五大经济作物(蔬菜、花生、棉花、油菜、水果)、两大养殖产业(畜牧、水产)、五乡(夏邑县:中国食用菌之乡;柘城县:中国三尖椒之乡;宁陵县:中国酥梨之乡;民权县:中国河蟹之乡;整个豫东地区:中国泡桐之乡)、三个一(一个主产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一个农产业集团:集公司、农户、基地于一体的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科迪集团;一个市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10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发掘特色农产品优势。在巩固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同时,加快优质粮食基地、特色林果业基地和绿色畜牧业基地建设。正视和解决豫东地区农业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依据各个区域的特色优势,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经营和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大豫东地区生态农产品的产出,培育和建立优质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体系和绿色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农产品加工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基本建成集中连片的区域化优势产品产业带,形成一批优势产业群,加快生态农业种植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走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三)追求高效农业生态经济
要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生态、特色资源有机结合于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和产业化、企业化、合作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将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优势最终体现到经济效益的增长上来,走一条高效双赢农业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和实现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
三、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
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制度、政策、知识、技术、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生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解决好这些突出的问题,对加快推进生态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制定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豫东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种植作物特色,研究制定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加强与人们饮食健康息息相关的食用农作物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明确特色林果、设施农业、粮食、蔬菜、水产养植等领域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要加强相关行业发展规划与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 加大豫东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培养、供给力度发展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豫东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优势,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为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建设的物质、技术、资金、人才保障,以科技、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科技、人才、资金、技术的高层次提升,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实现豫东地区生态型现代化农业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