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设计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设计研究范文1
1.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核心是以当地自然环境作为设计的依据,运用相关生态学原理和建筑学原理,设计出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建筑物,以此提升环境的质量。这是生态建筑的核心概念,但是在建筑行业中,大家仍普遍认为,生态建筑就是增加绿地面积,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建筑行业对生态建筑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了生态建筑设计的良好发展。
1.2缺乏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现在,大家开始重视环保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城市,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人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对生活的品质也有着更高的追求,所以生态建筑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比较固守成规,对新事物、新思想存在排斥的心理,所以生态建筑对农村的环境研究比较少。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学科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都不尽相同,各个学科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农村的生态建筑工作进行的不够到位。
1.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生态建筑设计已经在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推动了整个建筑行业的生态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局限在理论方面,缺乏相应的实践。生态建筑设计能够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自然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城市生态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注重绿色环保,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生态建筑设计不仅仅关于建筑设计,也是一种生活的理念和态度。
2.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地区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甚至出现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少学者和建筑设计师开始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建筑设计要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化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采用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对物质进行逐级、合理、综合的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生态建筑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到人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中,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生态建筑设计要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需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生态建筑设计强调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基本目标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平衡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
2.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要遵循因地制宜的观念,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条件下利用合适的技术,最大程度上节约土地等资源的使用。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生态环境、人文建筑、自然景观等,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保证房屋建筑有良好的采光,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建筑生态环境,有利于营造出和谐自然的氛围。
3.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对策
3.1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连接了使用者和自然环境,所以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的元素,尽可能把自然元素引入到使用者的身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要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不破坏环境,与自然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要把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体现出生态化的原则。只有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才能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面。
3.2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人处于主体地位,建筑设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探索出人与自然最佳的互动模式。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需求。在生态建筑中,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融入到具体设计中,展现出城市空间的创造力。
3.3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建筑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科学的利用。高效空间体系可以缓解当前用地紧张的情况,还可以让人充分感受自然。比如建立低层、高密度的建筑,能够使业主亲近自然。此外,还可以运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地上和地下共同使用的城市,充分利用起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成为一个协调的空间体系。生态建筑设计要求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充分发挥出环境的生态效益。
3.4在生态建筑中应用新科技新方法
生态建筑设计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要运用到生态学科的理论,还要应用到新科技新方法。生态学科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环境的生态效益,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新科技新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物充分体现出建筑理念和生态理念,更加突出可持续生态建筑的特点。例如,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符合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被广泛应用在生态建筑领域。此外,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效果、采光情况、住宅的隔音和隔热性能。生态建筑设计满足了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提升了建筑行业的品质,革新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生态建筑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们日渐增长的生活需求。建筑设计行业必须充分了解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找出我国现在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原因,并进行有效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证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建筑设计研究范文2
关键词: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物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users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 culture, urban plann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modern architecture planning is very necessary, construction planning design is not only a good function and the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of the condition, and it is building more than satisfy demand the crucial factor.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planning detail, and detailed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 to the importan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construction pla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人们生活居住、学习、经营、娱乐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通常都称为建筑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设计通常情况下都是高屋建瓴,不经过实地考察,仅仅满足用户的需求,根本不考虑建筑物周边的人文 、社会环境等是否和谐,是否协调等问题,因此,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建筑规划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已经凸现出来,在建筑设计师设计一幢功能完善,外表大方的建筑物市,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必要程序。建筑规划的基本目地是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得以实现,合理规划功能布局,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周期内的功能价值,同时也是建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来讲就是,实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是建筑规划的出发点,而以建筑区的形体要求、区位分析和风格定位即规划过程是建筑规划的切入口,以此来进行建筑物的建设。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建筑规划和设计经验,详细的探讨了基于建筑规划为前提的建筑设计。
2 建筑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建筑规划,不仅能够实现建筑物的功能目标,而且能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完工。同时,建筑设计是以建筑规划为基础的,为建筑设计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建筑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是体现建筑物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这与建筑设计的宗旨如出一辙。建筑规划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体现建筑物功能的前瞻性。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是两个前后完全不同的阶段,建筑规划师在进行规划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当前的需要,然后再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伏笔以便未来的开发设计所需。依据规划方案,建筑设计师可以运用有效的设计技术手段,并利用美学艺术和人文文化等专业知识,将混乱的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规划设计方案。
第二,规避建筑设计风险。在传统的“招标委托”设计方式中,由于招投标时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设计师只是简单的对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说明,并没有提供实际的规划设计,给以后的建筑施工带来很大风险。建筑规划是规划师提供规划方案,让设计师对规划师的理念和思路进行了解,视规划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委托设计,这种方法说明建筑规划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建筑设计带来的风险。
第三,节省设计费用。通常开发商会使用招投标的方式为开发项目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师,招投标过程是一个费资金、费人力的过程。从最初的招标宣传,到正式的委托设计,中间会有接待报名人员、资质筛选、发标书和设计提案四个环节的高额费用,并且在招标环节中通常只考虑建筑设计师的成本要求。建筑设计的原则是以最少的财力、精力、时间实现建筑物的最大功能,而建筑规划就能够为建筑设计节省更多的设计费用。具体的来讲就是当建筑规划师提交规划方案后,开发商就可以审核建筑规划创意和思路,同意后就可以直接委托设计,简化了繁杂的传统设计招标流程,从“规划”直接转到“委托设计”这一环节。
第四,缩短设计时间。如果没有建筑规划这个环节,那么建筑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复杂繁琐的设计招标流程,从提交设计投标方案到建筑平面的布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建筑设计对传统的建筑射界招标流程进行了有效简化,缩短了设计时间。
3基于建筑规划的建筑设计的研究
基于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师要对建筑技术、业主要求以及规划的创造力进行综合,对建筑物的平面进行布局和空间构筑。作为规划设计的最后环节,建筑设计是实现建筑规划的社会功能和使用功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建筑设计师针对建筑进行规划探索时,必须对其关系进行合理分析,具体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正确认识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的关系
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的载体,是建筑规划目地的实施和再现。具体解释就是建筑物实体体现了建筑设计的目的,而建筑实体所包含的功能是规划预期的体现。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都包含对布局的设计,他们都是运用技术手段分析,对功能布局做出实现和调整,建筑形体设计和色彩渲染都包含其中,简单的讲就是,如果没有建筑设计的综合实现过程,建筑规划就是一句空话,毫无实际意义。其实,每一个建筑物的功能实现,都会受到诸如建筑技术、社会环境及人文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个楼盘位置的选择,不仅要了解周边的配套设施和环境,而且还要研究所在区域的文化范围,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反映地域特色。
3.2建筑设计主要解决规划的点和面问题
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综合学科,融合了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两大方面。因此,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建筑设计重点解决建筑规划的点、面问题,所谓的点和面就是依据建筑任务的建设技术条件和任务要求,进行全面创造和创想,并且结合预期的建筑功能,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形式、材料、构造及详细尺寸进行具体要求。对建筑物的内部、外部和景观设计,正是建筑设计满足上述点、面要求的准备阶段。总而言之,规划和设计这两者是密切相连的整体,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建筑射界是建筑规划工作特点和实际的反映。从建筑功能和布局的合理安排以及建筑空间环境的塑造方面来讲,建筑设计和规划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设计指导后者的目标实现。只有当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有效的结合成一个整体时,才能充分发挥出建筑设计对空间规划的塑造能力,才能使设计价值得以实现,最终实现将规划作品转变为实用主体。同时建筑规划也要把建筑设计纳入其中,由于两者的处理对象内容十分接近,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统一,即能完善建筑规划给建筑物的整体把握,又能符合建筑规划发展的实际需求。
3.3建筑设计要服从建筑规划
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如果建筑物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且艺术造型独具特色,那么可以视为这座城市的象征,同时在建筑规划的时候,建筑规划的考虑的是建筑物的同能要满足其所在的社区的功能需求,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建筑设计师需要在建筑整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根据建筑物所处的环境进行设计,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和美观性,以简单的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生活的空间环境质量,以定性和定量的图文结合方式,对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直接引到具体建筑的规划施工。除此之外,建筑设计应具有综合化、生态化、多元化、人性化以及可持续化的特征,最大化的合理使用有限的空间土地资源,优化协调建筑功能布局以及建筑项目施工时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着眼点偏向于建筑整体平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依照使用者的功能期望建设而成的,建筑物在达到使用者的供能需求时,也受到了城市规划、人文文化及地理环境的制约。正确认识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关系,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进行有效结合,合理安排建筑功能布局、结构及空间环境的塑造,就能使建筑的独特风格、完善的使用功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胡. 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比较分析[J]. 知识经济. 2009(07)
[2] 郭欣. 浅谈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J]. 山西建筑. 2007(01)
建筑设计研究范文3
关键词:非线性; 建筑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作为当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和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商业建筑的形象不仅包括材料、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参与意识,包括人的审美和人的智力。
商业建筑外观设计的具体手法主要包括:历史的活化,即提炼古典建筑造型及细部并加以运用;个性的创造,即尽量标新立异从而吸引顾客;高技倾向,即以结构形式、设备、材料等为内容的新手法;受波普艺术的影响而风行的卡通设计手法和卡通艺术形式被引入商业建筑设计中;从传统美学偏离出来而表现出“残破”、“怪诞”、“无序”的倾向,并对传统美学观念和等级制度进行彻底颠覆。
受当今以传媒和电子技术为核心的视觉文化的影响,当代商业建筑形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视觉媒介化特征。在这种影响下,当代商业建筑形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大众化、流行化、透明化、影像化和体验性的新特征及新方向。
一、参数化建筑设计概述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就是将建筑设计看做一个复杂系统,把各种因素当做参数(变量),并建立起各种需要的条件规则,进而建立参数化模型,通过改变参数的值,获得多种设计解决方案。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元素不再固化在圆柱、方块、球体等,它有更大的灵活性,参数化模型的建筑元素形态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的性质,建筑设计通过建筑师设定的参数,通过电脑脚本语言,形成具有内在数学逻辑关系的形体,由于设计师设定的各个参数与规则之间是一个动态稳定结构,因而建筑也会呈现出一种超越经典欧几里得几何体系的非线性体量。
非线性参数化设计是目前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颠覆性手法,从早期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辛辛那提阿罗诺夫中心,到中国国家体育场主体建筑“鸟巢”,广州歌剧院,银河SOHO,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带来了一场新的建筑运动,并将影响深远。从以下案例中可以看到Frank O. GehryMassimiliano Fucsas,UNstudio,Benoy,等当代重要建筑师(建筑所)运用参数化模型进行商业建筑设计的实例。
二、方案设计方法:
1 建立第一版模型。先确立设计概念,绘制出关键的辅助线和确立模型用的主要线条,利用辅助线和主要的结构线条生成模型,根据反复调整,反复推敲,确立初步模型体块。
2 根据第一版模型绘制出各层平面图。当体块模型满足初步判断效果的前提下,按照功能要求排布出相应的平面图。如有模型不能满足功能要求的情况出现时,调整模型以满足平面功能。
3 根据平面重新推敲模型 。根据绘制好的平面,重新调整模型,确保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到美观。反复调整平面与模型,直到达到最终满意的效果。
三、施工图设计过程:
传统建筑设计过程:建筑专业绘制好平、立、剖面图结构、设备、电气专业 幕墙、精装修等深化设计建筑、结构、设备、电气专业。
非线性建筑设计过程:全专业同时进行。
根据结构专业计算结果,将梁、板、柱按实际尺寸搭建三维模型。 体会真实空间关系及细节构造。
复杂空间,通过三维模型检查梁、板、柱交接是否 正常,结构构件尺寸是否符合建筑空间要求。 通过三维模型构件比例关系,控制特殊构件的尺寸。
设备、电气专业通过模型检查管线高度是否合理;沿外墙设置的设备,空间是否满足安装要求。 精装修设计通过三维模型清楚了解空间形态,精确设计。
体型控制:由外至内
设计期间幕墙厂家提前 配合,通过构造节点做法,确定主体结构与幕墙 之间安装空间尺寸。大跨幕墙体系需钢结构专业进行龙骨尺寸计算。 整个体型控制室由外向内控制,使外立面个转角处幕墙分格缝能精准对缝,保证外立面效果。 通过模型各个角度的剖切,取得准确平、立面二维数据。
四、设计成果:
传统建筑设计成果: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详图大样等。
非线性建筑设计成果: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详图大样、立面展开图、特殊部位轴测图、三维模型。
1 、平面图表达方式的不同: 传统建筑的平面图为距楼地面1200mm高处的水平剖切的俯视图,目的在于体现门窗洞口的位置及尺寸。 非线性建筑因护结构非垂直地面,不同高度处的外轮廓均不同。故平面图选择楼板标高处剖切图。目的是反映实际的楼板结构的外轮廓形状及位置。 因外门窗洞口错落复杂,门窗洞口位置及尺寸不在平面图中表达,通过立面展开图表示。 此表达方式的目的在于准确的指导施工。
2、立面展开图:
立面图仅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投影,不足以表达幕墙分格、门窗洞口的真实尺寸。以绘制正立面展开图的方式表达以上信息。 在立面图中标注各个转角点的标高,以三维方式确定转角点的位置。 在立面图中将每一个转角点进行编号。作为立面展开图的识别标识。以立面图中转角点编号为标识,分别绘制各个方向立面展开详图。在此详图中明确幕墙分格尺寸、龙骨布置方式及定位、外门窗洞口编号、尺寸及定位。
3 、轴测图:
特殊部位二维详图无法表示清楚时,可在三维模型中截取节点轴测图作为施工辅助参考图,更直观表达空间关系。
4 、三维模型作为施工图成果:
设计过程中作为辅助工具的三维模型可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所以,该三维模型可作为最后成果,提供给施工单位,作为施工参考。 同时可提供给幕墙厂家作为深化设计条件。幕墙厂家在施工图过程中便可进行深化设计,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及时反馈将优化调整意见。以进一步完善施工图成果。
5 、三维模型的其他作用:
1)面积计算: 非线性建筑由于形体非常规体型,可能会出现斜墙面下面的空间面积无法在平面上直观反馈出来。 所以需要在模型中提取净高2.2m,1.2m所在高度的轮廓线。计算相对应平面的面积。
节能计算 : 在斯维尔节能计算软件中搭建出模型的大致体块模型。 在犀牛软件中利用搭好的精细模型,算出体形系数,窗墙比,以及门窗尺寸及个数等等,反馈的节能计算表中。根据犀牛软件中计算出的数据,完善节能计算软件中的模型,进行节能计算。
五、软件应用:
目前,传统建筑设计主要应用软件: Auto CAD (天正)
常用三维模型软件主要有:Sketchup 犀牛软件 (Rhino) 3Dmax等
非线性建筑设计软件:Auto CAD (天正)+ Sketchup或犀牛软件 (Rhino)
未来: BIM设计软件的将大面积推广。BIM软件可建立精准的三维模型,且可赋予准确的数据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由一个软件代替现有二维、三维两个软件。 据了解,如极为复杂的非线性形体,BIM软件的三维功能也无法支持,将仍需要专业的三维软件作为辅助。
所以,此二维+三维的工程设计方法,无论是在目前以CAD二维设计软件为主导设计软件的条件下,还是在以BIM为主导设计软件将来,都将是非线性建筑设计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设计方法。
我相信,继设计丢掉图板进入电脑设计时代之后,非线性建筑的二维+三维的空间设计方法势必会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研究范文4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的智能建筑就是指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以及管理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便利、高效、舒适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体现。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以及现代电脑技术组成。而智能建筑的结构是由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三大系统组成。因此,智能建筑中对建筑设计中现代技术的应用要求十分严格,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建筑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通过对当前智能建筑设计的分析可以发现,智能建筑设计的未来向着区域性、专业型以及综合性方向发展。智能建筑设计的区域性发展体现了智能建筑向区域管理系统和城市系统发展的趋势,能够促进智能城市的最终形成。而专业型的发展能够促进未来智能学校、智能银行智能住宅等一系列智能建筑的出现。智能建筑具有综合性的发展趋势,目前主要体现在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中,例如餐饮、健身、购物等多种辅空间的出现[1]。
二、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的理念与目的
智能建筑最根本的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其设计的智能化。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者在对智能建筑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对用户要求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真正设身处地的为用户着想,从而使智能建筑更具有人性化。另外,设计者必须要了解弱电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更加符合标准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设计工作的实施有效控制,提高建筑设计工作的质量。同时,设计者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时要遵循市场行情,跟踪弱电系统高新技术的发展。通过跟踪和了解使得设计工作能够有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使得智能建筑的设计更加具有实用性。
智能建筑中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归类、处理、判断建筑内各种机电设备的信息,从而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各系统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以此来保证各个子系统设备运行能够始终处于一个协同一致、有条不紊、高效有序的状态。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能够创造出舒适、高效、安全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各系统的造价降低,帮助能耗和日常管理的各项费用尽量缩减,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使得智能建筑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得以提高[2]。
智能建筑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是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技术支撑,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是智能建筑的目标。绿色建筑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以及保持生态平衡,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而节能建筑能够节能环保,为了节省能源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技术,利用智能建筑系统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智能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满足开放性原则的要求,能够对系统中增加或更新设备进行适应和兼容,具有超前性、扩张性和灵活性。因此我国鼓励智能建筑的设计与发展。
智能建筑中的各个设计环节
智能建筑的设计不同与一般建筑设计,其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特点体现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各个环节上。
结构、层高等方面的设计
智能建筑中对结构和层高的设计是其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层高设计上,智能建筑一般采用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建筑环境更加灵活多变。而在层高设计上则应该从层高设计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由于智能建筑布置的管线很多,所以智能建筑的层高也应当比一般建筑要高些。笔者根据实际经验认为智能建筑每层高在3.6m到4m比较合适,在这种层高下,就可保证智能建筑走道部分的净高不小于2.4m,而大部分室内净高能够不小于2.7m。
布线系统的设计
布线系统设计作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能够联系智能建筑内部各种终端和数据的传输。在设计中要考虑好线路的水平和垂直走向。尤其是垂直走向的布线,要考虑到综合布线架和相关网络设备的布置,因此每层设备小间的面积要大些。通过最佳布线系统的设计使得智能建筑的设计更加合理,从而更具有人性化。
墙面、地面及天花板的设计
对智能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墙面设计要注意进行隔断以及出口线的设计,并且保证墙面空间能够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地面设计要采用架空地面、地毯地面。同时还要对线槽的楼板面层进行预制,这样可以方便布线。而对于天花板的设计则需要保证天花板能够送风、出风、照明以及喷洒等走线以及出口任务的完成。
自然采光以及人性化等方面的设计
智能建筑的设计对自然采光和人性化的要求更高。传统建筑中,自然采光的范围有限,但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通过光线控制器、各种新型玻璃以及自动遮阳设备等新型自然光控制设备的应用设计,能够使得自然采光更加充足,人性化更加显著。
机能室的设计
机能室的设计相当于整个智能建筑的大脑,因此对机能室的设计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智能建筑的正常使用。首先要设计中央控制室,它能够对设备运转以及安全保卫进行监控。其次是对咨询中心的设计。通过对咨询中心进行电脑、影像设备以及闭路电视等设备的配备,能够使咨询中心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最后还要对决策室、电视会议室、接待柜台以及电脑机房等机能室的设计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布控[3]。
总之,智能建筑的设计作为智能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对智能化和人性化建筑的正常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智能建筑的设计者,我们必须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不断对智能建筑设计的理论进行应用与检验,促进其建筑设计工作水平的提高,使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工作更加合理,以此来实现现代智能建筑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丘道君智能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
建筑设计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层建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层建筑设计是工程中重要的环节,虽然我国的高层建筑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高层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一)水平力是设计主要因素
在低层和多层房屋结构中,往往是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控制着结构设计。而在高层建筑中,尽管竖向荷载仍对结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但水平荷载却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建筑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是与建筑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一定高度建筑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
作用,其数值是随着结构动力性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二)侧移成为控制指标
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三)抗震设计要求更高
有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除要考虑正常使用时的竖向荷载、风荷载外,还必须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楼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结构在进人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二、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
(一)避免高层建筑密集。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
(二)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三)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二、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
(一)底层入口
首先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处一定要避免设在当地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比较炎热,因此底层入口可以全部或者是局部架空,避免对夏季通风的妨碍。
(二)建筑围护
由于人们在高层建筑商居住多半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维护的安装,从而给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同时在高层住宅的窗户设计上,由于高层的风压过大,一方面会对外窗开关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擦玻璃的同时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应该设计为推拉的启闭方式。
(三)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服务设施,要在建筑底层入口处设置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公用电话以及值班人员必要的生活用品;同时还要在大楼内外设计分户信箱以及车辆的存放处,在具体的分户信箱的尺寸安排上,应该大于300mm,同时要保证对墙面面积占用较小的基础上与墙面垂直。
三、高层建筑中建筑设计要点
(一)高层建筑采光设计
减少人工照明的能源消耗和优化日光的使用是高层建筑设计时的资源节约型目标之一。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日光的直射对人视觉舒适度的不利影响以及减少热能的消耗来减轻高层建筑的制冷压力,往往采用被动日光技术来对建筑物中直射的光线进行控制。下面来介绍几种较为先进的日光采集系统:1)通过提高单位面积进光区域内有效日光量,来减轻对阳光辐射产生的制冷负荷,从而减少了建筑物的能耗;2)为了能在不增加窗户周围的阳光强度且能使其到达采光更深的工作区域,可以通过阳光发射到屋顶平面来完成;3)仔细设计阻挡阳光直射的系统,可以减少阳光直射导致的眩光和温度不适。设计的难度在于每天和全年阳光位置及获得的不断变化。自然采光的建筑无论设计得多好,只有在日光有效利用和代替人工照明的情况下才能节约能源。
当然,进行采光设计时,可以在人工照明节能和少量增加阳光热量获得之间寻求平衡。我们可以完善座位和工作平面规划,通过更好的窗户和立面设计来减少眩光,获得自然采光。研究表明,太阳光的适当获得和开阔视野可以提供一种舒适感。然而,为保证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用者应该可以控制光线的数量和质量;设计者需综合考虑能耗、背景光线、屋顶灯和窗户的自然采光等因素,并为使用者提供最好的视觉环境。
(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1)在对高层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构造柱是否已经设置在了大厅的四角和外墙的转弯处,且位置是否正确;此外,还要注意山墙和纵墙的交界处是否设置了抗震构造柱和是否用构造柱代替了砖墙承重等问题。2)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者资料不全。在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施工是不可取的。若没有相关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时就缺少了必要的依据,对此我们要注意以下情况:在设计方案会审后或者规划设计阶段便直接进行设计施工图;在扩初设计会审后就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3)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要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划分的设防等级,不能任意的提高或者降低设防等级,前者会造成工程投资超支,后者则会影响整栋建筑的安全性,不利于抗震。
(三)高层建筑的消防问题设计
1)人员疏散困难设计。众所周知,高层建筑往往是人群分布密集的区域。如果发生火灾,除了消防专用电梯之外的其他电梯必须马上降至底层暂停使用,这样人员的疏散必须通过楼梯,大大延长了疏散的时间和增加了疏散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人员疏散问题。2)火灾蔓延迅速。由于超高层建筑中存在许多可燃物,它们形成了许多纵向烟筒。当火灾发生时,这些烟囱的拔风抽力效应可以促进火焰及烟气的蔓延,高度越高,抽力越大,这种效应就越强烈。超高层建筑的烟筒效应是最难防范的,虽然可在管道内设置一些防火阀,然而这些防火阀可能出现控制失灵、无法严密闭合等情况,从而导致有火溢出直至延烧。3)火灾扑灭问题。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在灭火过程中,就会遇到建筑周围场地小或者登高高度受限等具体问题。另外,高层建筑的火势蔓延迅速,也增加了扑救的难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超高层建筑,在设计中必须充分重视消防问题。只有全面考虑高层建筑中可能出现的消防问题,并在相关设计中消除这些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根本目标。
(四)高层建筑的防雷击问题设计
高层建筑防雷系统应该按照“综合治理,整体防御,突出重点,多重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做好防雷措施,进行防雷击问题上的治理。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以及其他容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针或者避雷带、避雷网。利用结构中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利用整个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装置。在建筑物周围用扁钢做避雷带。为了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火花,建筑物内的金属物体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均要接地。
结语
在高层建筑设计实践中,设计人员更是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整体性、安全性、节能性等方面的要求,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赋予其更多的文化要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层建筑的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研究范文6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墙体,结构,研究
【 abstract 】 the crust activity was activ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building aseismic performanc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becomes very importan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from the building in the layout design problems, vertical layout design problems, building shape design problems of the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architectural seismic desig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iscusse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from the roof,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hould satisfy the limit control problem in two in architecture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eismic question proposes the solution measures.
【 key words 】 architectural design, earthquake, wall body, struct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建筑设计中是否对抗震予以考虑,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当设计完成后,在结构上就很难有较大的修改,在原则上结构设计此时也只能依照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如果一个项目的建筑师在最初的建筑方案中、以及在初步的设计阶段等中可以较多地考虑抗震等因素,此时结构工程师便可以在结构构件系统方面进行有效合理的布置,如果建筑结构在质量和刚度分布方面等的抗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能够均匀协调,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并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抗震承载力;如果建筑师所提供的建筑设计中并没对抗震要求多加考虑,那么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困难,此时,抗震的设计受到了建筑布置的制约、限制。有时增大构件的配筋量或者截面是为了提高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由此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此可见,在建筑设计中能否对抗震要求加以考虑,对整个建筑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关键性问题
1、建筑在平面布置设计方面的问题
建筑物在平面的布置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直接的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间距、对内墙的布置、以及活动空间的面积、楼、电梯的空间分布,房间的分布及数量都需要在建筑的平面设计中明确的展现出来。另外,由于不同建筑物在使用功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对每个楼层都要进行不同的布置,建筑在平面上的墙体是由的填充墙、以及具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共同组成的,这些墙体在布置当中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墙体与柱子在分布上的不对称及不协调,对地震时建筑物的抗震作用发生扭转,不利于建筑的抗震。有些建筑物将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等布置在建筑物平面的角部或者平面的侧面,一旦地震发生,对靠近电梯一侧的建筑物将产生十分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电梯井筒具有很大的抗侧力刚度,对地震产生很强的吸引作用。
2、建筑在竖向布置设计方面的问题
建筑在竖向布置方面的设计问题主要反映在在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的楼层结构质量以及其刚度分布的设计上。这个问题无论是单层建筑还是多层建筑,无论是高层建筑还是超高层建筑中等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所以对楼层的结构质量与刚度分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比如说,如果建筑下面的几层或底层是商场及购物中心,那么在建筑上便提出了大空间,大柱距的要求;如果相对较高的楼层是写字楼或者公寓,则要求以墙为主,用柱较少;部分建筑设计还设计的有面积相对很大的公共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还都设有展厅、大会议室等。
建筑在使用功能方面的不同,便形成了建筑物在高度分布上对质量和刚度的要求不同,这些不同在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均匀与不协调。上下相邻间的楼层在质量和刚度方面相差过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容易发生突变。在刚度较差的楼层由于其在抗震承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容易形成很大的变形形成薄弱层。在建筑设计中这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严重问题。在实际的设计当中,由于建筑在使用功能方面存在不同,上下相邻楼层在墙体上可能会出现无法对齐的现象,由于柱子不对齐,所以墙体就无法实现连续;另外如果是上层墙体多,下层墙体少;上层有柱子,下层无柱子等,也容易阻挡地震力的传递;做抗震用的剪力墙等设置不能够直通到底层的、剪力墙在布置时不对称或者数量较少等都给建筑物在抗震方面带来不利影响。由多次大地震的数据表明,由于建筑物的竖向楼层刚度过大会给建筑物带来更大的破坏,甚至会引起整个楼层的坍塌。
3、建筑在体型设计方面的问题
建筑体型主要指的是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以及其主体在空间形状方面的设计。地震事实证明,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更易遭受迫害,比如说在平面上存在外凸和凹进的建筑、以及侧翼伸悬过多的建筑等在地震中遭受的破坏程度更大。以我国的唐山大地震为例,地震中平面形状相对简单而且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受到重创的机率比其他建筑要少,部分平面形状简单的建筑在地震中甚至可以完好无损的保留下来。在高度立体空间上形状相对复杂以及不规律等在地震中等遭受的震害更大。特别是建筑结构的突变更容易造成建筑的破坏。所以,在对建筑体型进行设计时,应该在平面及空间上采用形状相对简洁及规则的形状,比如说,圆形、矩形等都是抗震效果较好的体型;尽量少用外凸或者内凹的形态。
二、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的抗震问题
1、屋顶建筑中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屋顶中建筑中往往存在过高及过重等问题。这就加大的建筑物的变形程度,在一定程度也就削弱了抗震作用,对屋顶建筑以及其下建筑的抗震等都不利。如果屋顶建筑和下部建筑的重心出现不在一条线上的情况、或者屋顶建筑的抗侧力墙体与下部建筑的抗侧力墙体不能形成连续时,便会削弱整个建筑物的抗震作用。因此,在设计屋顶建筑的时候,应该尽量降低其高度,或者采用比较轻便的新型建筑材料进行装饰造型。
2、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房屋建筑在抗震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规定,都是建筑在设计中应该遵循的。第一,对房屋建筑在高度和层数方面做了规定。比如说:如果设防的烈度为8度,此时由粘土砖建造的多层房屋的总高度应该控制在18m内,楼层数则应该控制在6层以内;而底层框架多层的砖房在总高度方面要控制在16m以内,楼层数要小于等于5层;如果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框架房屋,此时的总高度则应该控制在40m内;采用框架抗震墙的高层建筑也应把总高度控制在100m以内。在目前的实际设计当中,或对总高度或对总层数都进行了超规,有的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虽然对总高度未进行超规,但对房屋在高宽比等方面进行了超过规定。所有诸如上述超规,对建筑物在抗震安全方面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高宽比过大的多层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大。这此情况下,房屋在整体上就存在抗震稳定等问题。第二,便是对房屋在抗震横墙的间距以及局部墙体的尺寸等方面的限值以及控制。在对建筑的平立面进行布置设计时,要根据具体的实际震害经验来进行设计控制规定,为建筑设计在抗震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同建筑抗震设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的基础部分。一个良好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与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协作关系,是在共同考虑抗震设计的基础上协同完成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建筑抗震设计,另外也要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注重建筑设计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新宇,从汶川地震看建筑设计与结构的结合[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22)
[2]何誉,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探讨[J]. 中国科技财富, 2010(22)
[3]李建平,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 安徽建筑, 20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