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1
【关键词】实用;审美;室内陈设
这是我们大家酷爱的一句话──“艺术审美的眼睛永远是睁着的”这话看似简单,但是值得大家琢磨与推敲,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品的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实用艺术是人类艺术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实用艺术不仅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一、实用艺术的特性
首先,实用艺术是应当具有实用的特性。实用艺术另外一个审美特征,是特别注重与追求表现性与形式美。就拿建筑艺术来讲,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之后,历代的建筑师一直把它奉为重要的形式美法则来遵循。实用艺术审美特征的特点是民族性与时代性。具有实用性的陈设品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这要求在总体布置上做到取用方便,相对稳定,与室内环境相协调,营造室内空间形式美。陈设的基本目的是表达出特定的思想内涵、精神文化,并起着其他物质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对室内空间形象的营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烘托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很值得注意的是,陈设品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室内其他物件相互协调和配合,亲如一家。
二、常用的室内陈设品
室内陈设常分为纯艺术品和实用艺术品。纯艺术品有浓烈的观赏品味,价值面无实用价值(这里所指的实用价值是指物质性的),而实用工艺品,则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两者各有特点,不可代替。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将日用品转化成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的电视节目,这当然必须要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不是任何一件日用品都以可成为艺术品。(1)字画。字画是我国传统的陈设形式。表现形式有条幅、中堂、扁额。其用材也丰富繁多,如纸张、锦帛、竹刻、木刻、石刻、刺绣。字画篆刻有阴阳之分,濠色之别,十分讲究。书法中又有篆隶正草之别。画有泼墨工笔、黑白丹青之分,有不同派别风格,应有尽有。我国传统字画在居室中被广泛的应用,并诠释着民族的精神。(2)摄影作品。摄影作品是一种纯艺术品。我门常说摄影和绘画不同之处在于什么呢?也许摄影是更写实和逼真的。一些摄影作品加以经过特技拍摄和艺术加工,能变成绘画效果,所以摄影有的摄影效果与绘画略有相似。巨幅摄影作品能为室内扩大空间感的界面装饰,意义不同,更不同于其他绘画的特点。由于摄影能真实地反映当地当时所发生的情景,因此某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和人物写照,常成值得纪念的珍贵文物,因此,它既居摄影艺术品又是纪念品。(3)雕塑。石雕、玉雕、钢塑、泥塑、根雕等是我国传统工艺品种之一,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广泛流传于民间和宫廷,一直到现代,也是常见的室内摆设,有些已是历史珍品,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更多,有石膏、合金等。雕塑有玩赏性和偶象性(如人、神塑像)之分,它反映了创作人的情趣、爱好、审美观念等。在广阔的田野间、静谧的公园里、明亮的室内里,无处不有它的身影,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雕塑的感染力常胜于绘画的力量。但是,雕塑的表现形式也取决于光照、背景的衬托等的影响。(4)景。盆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盆景被称为绿色有生命的雕塑.盆景的种类和题材十分广阔,它象电视剧一样,既可表现“特写镜头”,如树桩盆景,老根出新芽,把植物的刚健有力的生命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其精神也值得人们学习,其艺术魅力更值得人们喜爱。(5)工艺美术品。美术品的种类和用材更为广泛,有竹、木、藤、草、陶瓷、石、金属、织物等。有些工艺美术品本来就是属于纯装饰性的物品。尤其在旅游区更为常见。其装饰作用和欣赏价值味道十足,这些工艺品常有地方特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了解了小一部分的室内陈设的知识与内容,无论从审美性还是实用性的角度,生活中的美需要我们自己发现与体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提到生活,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家居住房生活,那么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居住环境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在忙碌的一天过后,一个能给疲惫的人们带来休闲、放松、亲情的地方,那便是我们的家。享受家居生活,这就对家的“审美性”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从选材上,还是质量上,或者设计上,设计创造出一个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的创造时,必须把保证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实用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设计既富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的作品,满足现代人更多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2
课程背景
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逐步推进,美术教学内容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多样化取向。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1课和《雕塑》第2课中,都对石窟雕塑艺术有比较详细的欣赏和讲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整合两个模块的内容开展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麦积山石窟以其悬崖峭壁上的精美泥塑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所以,本课让学生通过欣赏麦积山石窟不同时期的雕塑艺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融合,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促进形象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在高二上学期开设。由于学生在高一阶段已学习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欣赏雕塑的同时,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雕塑中可视的形、色、体、质等要素的感知和掌握,能激发创新意识,个性化地欣赏和理解雕塑的美,培养正确的造型意识和人文精神。
教学特色
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欣赏麦积山石窟雕塑,明确雕塑艺术特征、专业语言、类型、材料和制作方法,掌握雕塑三维与二维空间的基本技法,在体验和探究中体会造型创造的乐趣,提高审美表达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了解并掌握麦积山石窟雕塑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采访、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比较分析等系列学习活动,掌握雕塑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家乡优秀雕塑作品的欣赏,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并建立对世界、社会、自然与自我之间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基本特点,感受和欣赏石窟雕塑艺术风格。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石窟雕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以及各个时代雕塑的风格演变。
教学准备
教师:照片、图片或幻灯片、雕像复制品、泥巴等。
学生:分小组利用星期天参观麦积山石窟,实地记录、写生、拍照、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或导游,了解麦积山的自然环境,以及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制作方法等。
教学过程
一、简单交流导入课题
教师请学生代表展示、交流课前到麦积山石窟采访、摄影及写生的成果,简单谈谈麦积山石窟雕塑有何艺术魅力、艺术价值如何、有何特别之处等,以此引出课题。
二、欣赏视频了解环境
教师播放《麦积山风光》视频资料(图1),并介绍:在秦岭西段,天水市南,有一孤峰高耸于群山环抱之中,它险峻奇绝,四周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山高142米,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便开凿在这座奇峰南面的峭壁上。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麦积山石窟雕塑的文化内蕴、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家乡风光,拉近学生与本课学习内容的距离,为理解石窟开凿和雕塑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三、自主问答欣赏分析
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前参观考察的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问和回答——甲组提问,乙组回答;乙组提问,丙组回答;丙组提问,丁组回答;丁组提问,甲组回答。由此共同完成对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欣赏与分析,并与我国其他主要石窟中的佛教雕塑及其他类型的雕塑进行比较。
1.麦积山石窟雕塑的基本情况
甲组提问:麦积山石窟雕塑的开凿是何时开始的?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乙组代表回答:由于佛教的传人,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十六国至南北朝是开凿期;(2)隋唐很少;(3)宋代又掀起,南宋之后逐渐减少。麦积山石窟开凿在峭壁上-始建于公元384午,历经了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几个朝代,荟萃了历代雕塑7800多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雕塑最大的高达15米,最小的仅有20厘米,有的距山基仅仅二三米,有的则达到七八十米。
教师补充:麦积山石窟雕塑形态各异、风格不同,反映了雕塑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其险峻的凌空栈道、密如蜂巢的洞窟、精湛的工艺、逼真的造型令人折服。如图2至图4。
甲组追问:那请你们说说麦积山石窟雕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乙组回答:麦积山石窟雕塑多为泥塑,民谚有云“砍完南山材,修起麦积崖”。一般用木桩、树干做骨架,雕塑时在泥里加入麻布、棉花、纸浆、麦草之类,甚至加入鸡蛋和米汁。
教师点拨:古代艺匠们在塑造时采用了分层加泥的方法,一边在阴凉处风干一边塑造,以减少泥的收缩,避免产生裂缝,有时加入石粉,以增加塑成后的坚固程度,并且运用了大量色彩加以装饰,如白、黑、青、石青、石绿等颜料。如图5至图7,其中第5窟是用麻布贴泥的方法塑造的。
2.麦积山石窟雕塑的艺术风格
乙组提问:麦积山雕塑有哪些艺术风格?
丙组代表答:由于麦积山的岩石是红土与沙石构成的砾岩,不易精雕细镂,所以塑像都是泥塑。早期佛像多为方面大耳,头梳高肉髻,额广平正,眉高目长,硕口微闭,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菩萨像多为长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含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贴体,有明显的西方造型特征。中期由于民族融合加剧,开窟造像的艺术手法迅速汉化,且形式日趋多样。面像稍小,眉弯唇翘略带微笑,身条修长,衣带飘舞,风姿潇洒。隋唐时期的雕像丰满圆润,颈粗肩宽,衣饰多变。到了宋代,雕像丰润略长,姿态各异,眉眼上翘,别具神采。 教师补充:麦积山石窟雕塑主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基本上所有塑像都是俯身下视的姿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所以被称为“东方微笑”。从塑像体形和服饰来看,也摆脱了外来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汉民族的特色。我们一起欣赏图8至图12。
3.与其他主要佛教石窟雕塑的比较
丙组提问:除了麦积山石窟雕塑,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佛教石窟?
丁组代表回答:我国石窟雕塑资源相当丰富,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炳灵寺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四川乐山大佛,等等。
丙组追问:它们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吗?
丁组同学因为课前未做准备,没有回答。 教师代为回答:我们以这四大石窟的典型雕塑为例,来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我们选取麦积山第127窟(图13)、云冈石窟第20窟(图14)、敦煌莫高窟第194窟f图15)和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图16),通过表1来了解一下。
4.丁组提问:除了石窟雕塑,还能列举出我国基他的雕塑吗?
甲组代表回答:还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图17、图18),霍去病墓石雕,昭陵六骏,山西晋祠泥塑,等等。
教师补充:我国雕塑涉及面广,就其用途来说,有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生活雕塑、民俗雕塑和广场雕塑等,下面我们参照表2,对其中三种雕塑举例赏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麦积山雕塑艺术,学习和运用比例、构图、明暗、透视和色彩等知识,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风貌,理解“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审美特征。
四、麦积山石窟典型雕塑欣赏
1.师生共同欣赏
(1)麦积山第121窟最引入注目的是在正壁两墙角,左右两壁里侧的胁侍菩萨(高1.25米)与正壁龛外两侧的比丘、比丘尼两两贴近,其上身微微前倾,而且肘、肩和头部完全靠拢在一起(图19)。他们仿佛在佛陀说法的循循诱导之下互相发出会心的微笑,又仿佛是人间的一对亲密的朋友在窃窃私语,形象及神态生动有趣,组合巧妙,具有“秀骨清像”的特点,给人以无限联想,充满浓厚的人间气息和生活情趣。
(2)第62窟左壁的左、右胁侍菩萨(图20)分别高1.12米和1.11米,具有统一的整体造型和灵活多变的细节塑造,其肌肉丰满、身段修长,既有北朝秀骨清像的余韵,又开隋唐丰满圆润之新风。
(3)第37窟菩萨(图21)高1.86米,形体修长,双手自然地交叉于胸际,姿态优美,表现手法简练、写实,是麦积山隋代造像的精品。
2.学生自主欣赏
教师课件出示图22至图24,请学生谈谈看到这三件雕塑后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图22中的雕塑造型夸张、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感和新的创意与审美情趣,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赋予我们美的乐趣和享受,能激发我们热爱生活、创造自然的激情。图23和图24中的雕塑线面结构鲜明,塑、绘紧密结合,展示的是婉约清雅的古典美。
【设计意图】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欣赏中展开思维想象,并注重与生活相结合。
五、尝试泥塑加深理解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家乡麦积山石窟的佛教雕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麦积山的雕塑都是以泥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我想,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都可能玩过泥巴,那就请大家模仿麦积山石窟雕塑做一个小泥塑,如果课堂上不能完成,就在课后继续把它做完。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3
关键词:线、韵律、传统雕塑
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的运用具有独特的意义。绘画领域中,通过历代画家的创造和总结,最终发展出了十八描。归属于整个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传统雕塑,也将线视为一种重要的造型语言。宗白华谈论道:“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流动的线条。”回顾雕塑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汉代的朴拙厚重还是魏晋的紧密飘扬,无论是隋唐的雄强深圆还是两宋的文雅静穆,都在体与面的交融中汇入了线的造型意识,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韵味,至今仍然令许多中外艺术家折服。
近些年来,传统雕塑中线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研究者所关注。滕小松教授已经指出:“真切地寻味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意志,进而全面地归纳中国传统雕塑线造型体现,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发展的最佳切入口,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线的语言运用,可以视为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最大的不同,中国传统雕塑的形体轮廓及内部结构刻画,由里到外都贯穿着线的意识,中国传统雕塑中线的运用,丰富了雕塑语言的表现手段,对今天的雕塑创作仍旧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线是韵律的传达
在传统造型艺术中,韵律是作为生命力的体现而存在的,韵律具有音乐般的艺术魅力,它能将静止的雕塑赋予动态之美,体现出深沉的生命力量。韵律感可以说是传统雕塑的生命之所在。在传统雕塑中,韵律感主要通过线来体现,美国学者威尔・杜兰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线与韵律的重要性:“中国艺术不求浓烈的色彩,只求韵律和精确的线条。中国艺术几乎完全基于精确和优美的线条”。
无论是秦汉的兵马俑还是唐宋的陵墓雕刻,无论是传统佛教造像还是文房雕刻器物,无不贯穿着线所表达的韵律感。传统雕塑通常采用以线带面、以面成体的手法来塑造形体,而那些块面的转折和形体的起伏,无不是因为线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在雕塑内部的装饰纹样韵处理上,线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与形体的块面完整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存在线的意识,雕塑的韵律感才由此而生。唐代顺陵的石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石狮韵形体结构中,各种形式的线,不断地穿插,交织和盘绕,圆润流畅而富有弹性,没有丝毫的懈怠,将石狮的韵律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如此,石狮才具有雄强的生命感,释放出足以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丰富的传统雕塑形态中,无论是动物题材还是人物题材,无一不是动作与体态的概括和提炼,虚与实,软与硬,刚与柔等各种矛盾因素,都在线与造型的结合中进行着充分的调和。形体内部处于同一平面的绘画性的线,和形体外部的处于不同维度的雕塑性的线,都进行了有机交融与充分交汇,在传统造型艺术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线是精神的物化
在艺术作品中,创作的主体不但能感悟物态的韵律,而且反求诸己,对主体精神的韵律进行反省。这就使得主体的韵律不但由感物而消极获得,而且积极地在外在感性形态中得以实现。因此,其韵律感就不仅是感物而发,而且在审美之象中体现出主体精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韵律随之使生命的感性形式得以升华,从主体的内在精神韵律感的需求来看,内在生命总是渴求外物与之契合。作为客体的艺术品,其之所以能引起观者的共鸣,主要在于它能够在韵律上与主体发生契合。
在传统雕塑中,线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语言,更是精神的符号与载体。符号学的代表人物苏珊・朗格以精神的表现及其程度作为标准评判艺术品的等次:“当某种精神被完善地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当某种精神未被完全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粗制滥造的;当一件艺术品未表现任何精神时,我们就称这件艺术品为低劣的。”对于传统雕塑而言,它们在通过线的韵律感传递自然物象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某种精神性的意义,寄托了创作者的特殊情感。
归根结底,自然界中并没有纯粹的线。艺术中的以线造型,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抽象化表达。传统雕塑中有各种形式的关于线的表现,无论是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物上庄严神秘的线,还是汉代陶俑形象上的古拙雄浑的线,都能够使观者在精神上与之产生共鸣。于是创作者的内在精神就得以传递出来,而观者的内心深处对于美的体验也得到了发挥,例如,霍去病墓前的大量石雕,形体内部的结构大多是以几根单体的直线与弧线巧妙塑造出淼摹K舍弃了细节的起伏变化,而是以高度概括的线展现了完整的形体,其所产生的强烈的秩序感,给人传达出纪念碑一样的庄重威严的气势。千百年来,人们前往霍去病墓欣赏这些石雕,都能感受到整个汉代的时代精神。而从大量的唐代石窟中的浮雕飞天中,那些弯曲流畅且疏密有致的线条,则给人另一种感受。这些线是物理性的线,可以与造型的体与面进行穿插结合,同时,它更像是游走在形与神的精神性的线。透过满壁飞动的线,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匠人在塑造这些形象时的活泼欢快的精神。无论是汉代霍去病墓前的圆雕,还是唐代石窟中的浮雕,无一不是创作者个体精神的物化,而线的运用则是这一精神物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手段。
三、线是哲学的升华
一个民族的造型艺术,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在视觉上的呈现,也是该民族哲学观念的象征性表达。毫无疑问,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深刻地影响着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趣味,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促成了中国传统雕塑中线的生成,完善以及定型。线既是自然生命的抽象化,又是天地之气的具体化。可以说,传统雕塑中的线,是中国古代哲学,审美理念的感性显现,表现的完全是中国式的美。正如宗白华所言:“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的灵魂。”
作用于传统雕塑的线的哲学理念和审美趣味,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其一,简化形体。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思海姆所提出的视知觉基本规律:“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最简单的形状”。从原始陶塑的以线条再现轮廓,到后来相似律支配下的各类雕塑的线性空间结构,都能体现出传统雕塑对于形体简化的无意识追求。其二,重写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直觉”型的思维模式,特别强调个体的亲身体验与直觉感悟。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体系的建构及其言说方式,也影响到传统雕塑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征。传统雕塑中抽象单纯的线,能够最大可能地描述事物的象外之象及味外之味。其三,强调传神。先秦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大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哲学层面上论及了“神”这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对于后世造型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造型艺术中,色彩,形体和光影等艺术语言,都可以从自然世界中直接获取原型,而线的造型则必须依靠思维的提升和感觉的凝练,因而最能体现出“神”的意蕴。从“形”与“神”的关系来看,“神”超越了“形”,但是又必须依附于形。传统雕塑艺术在具体可感的形体中对线这一抽象元素进行灵活运用,超越了形的限制,可以直抵传神的境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以线条,体量作为切入点,将自然物象改造成了超越自然并带有意向性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这是对客观世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线意识韵建立,是人类思维成熟的重要表现,也是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是尽管如此,却只有在中国造型艺术中,线才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而不仅仅是形体的附庸。这是受到了独特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只有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传统雕塑才能够做到忽略客观形体而强调抽象的线的运用,从而完成物象与心象的融合,并最终在线的意向性表达中,使得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4
关键词:舞蹈艺术; 美学特征; 动作美;抒情美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94-1
引言
“美”是舞蹈艺术的第一要素,人们凭借舞蹈艺术形象不断发展并传承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并且形成了自己多元且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形态。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只有将融合于舞蹈中的各元素融会贯通,才能将其蕴含的艺术美感和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并促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凸显舞蹈作品特有的艺术价值,实现舞蹈的审美性。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交流与传播,非常有必要对舞蹈艺术的内涵及其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一、舞蹈艺术的动作美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进行表现的,通过特定的动作才能表达出作品的价值与思想内涵,表现出舞者的内在情感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评价一部舞蹈作品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就是看其动作展现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舞蹈动作在舞蹈艺术构成要素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舞蹈艺术中对舞蹈情绪的表达、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舞蹈意境的展现等都要通过动作来实现。而动作都是编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选择和提炼出来的,并且赋予了其鲜明的形象特征和情感因素,所以这些舞蹈动作都具有一定的美感。舞蹈的动作美感从视觉艺术上来讲,更多的是来自于舞蹈艺术动作的“神”与“形”相结合产生的丰富的美感和雕塑感,尤其是其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空间感更能给观众带来广阔且深刻的艺术想象,进而产生奇妙、新颖、独特的美的享受。
舞蹈艺术要讲究动态美,这是由舞蹈艺术的动作性要求决定的,这虽然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舞者的律动,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舞蹈的主题内容和内在情感。富有丰富美感的舞蹈动作才能充实舞蹈的审美特色,有了动作的牵引,也才能更加自然而然地舒张开舞蹈情节,进而使其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如舞蹈作品《水》,通过傣族人民脱去劳动服装,然后集体去溪边沐浴、汲水等动作表演来展现作品丰富的动作美和鲜明的生活场景,这样非常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其具体的舞蹈形象和美感。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美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美学艺术特征之一。情感表达是艺术的基础,任何脱离情感表达的作品都构不成艺术。舞蹈是以经过组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生产生活形态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艺术中蕴含着人们浓厚的情感因素,在某种角度上说,在音乐、诗歌和舞蹈等几大艺术形式当中,舞蹈抒感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因为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的情感都可以用舞蹈来抒发,这不仅可以表达人们丰富的感情,还可以给人们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进而触发更强烈更丰富的情感共鸣。感情具有丰富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可以很直观,能够被感知,因为舞蹈是人们心里活动的感性形态和外化,与人们的表情、动作紧密相连。此外,感情还具有互融、互通性,这也是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可以在舞蹈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动作与感情之间搭建一道审美感情的桥梁。而表情、动作与人们的感情表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人体动作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把人们的感情体验和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
三、舞蹈艺术的韵律与节奏美
节奏与韵律美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大表现,其中节奏美是韵律美的前提。节奏美主要是指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所呈现出的美感。只有完美整合、协调舞蹈动作的跨越、舒张和旋转等节奏,才能实现舞蹈艺术对气氛的渲染和对情感的表达、宣泄,进而在舞蹈和音乐的配合作用下完美地展现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呈现舞蹈艺术不同的审美风格特征。舞蹈艺术的韵律美是通过其表现节奏实现的。韵律、动作与表情是舞蹈艺术美学特征的基础,三者是相互依靠、不可或缺的,舞蹈的表情和动作不可能离开韵律而单独存在。舞蹈艺术只有通过表情与动作的变化,同时配以具有起伏动感的节奏才能形成其韵律美。
四、结语
对美的欣赏与传递是舞蹈艺术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通过生活化的形象和精妙的动作性,使舞蹈自然地萌发出来,同时舞蹈还能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逐渐全面、充分地表达出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和自然特性,将其中具有的美的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观众,并给予观众广阔的想象美的空间,促使观者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和深刻且独特的身心感受。
参考文献:
[1]曲超.舞韵意象――浅谈舞蹈艺术中的“意境”构成[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03).
[2]马亮.论中国古典舞“圆”的运动路线及审美特征[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3]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5
一、美术鉴赏的内容及目标
1.绘画。这是以一定的材料和工具,运用造型方法和手段进行美术创造的活动。中国的敦煌壁画、中国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及法国印象派的油画,都属于世界美术史上最典型的代表。
2.雕塑。这是指采用雕刻、塑造等手段,使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可视、可触,占据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形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雕塑艺术逐步脱离实用工艺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如中国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充分展示了雕塑艺术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3.工艺美术。这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产技术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美术形式,它一般分作实用工艺美术和特种工艺美术两大类。在美术这个大家庭里,工艺美术是最庞大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在我国各种美术形式中历史最为悠久。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商周时代的青铜工艺;汉代的织绣工艺等,都成为世界工艺美术灿烂的代表。
4.建筑艺术。这是人类将自然改造得符合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创造,它是汇集了实用和审美的一门艺术。中国蜿蜒万里的长城以及古典园林;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庙等,都是历史悠久、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
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就是要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二、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将情境作为正确解读图像的三个变量之一,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文化情境才能真正理解美术作品。比如,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画家并不是一般地描写一位女性的面貌,而是把她作为一个刚从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的新的女性来刻画。画家敏锐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的微笑,娴静而端庄的姿态,一切细节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美。这时候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文化情境,让学生了解当时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制度、民族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等。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和解读画家刻画蒙娜丽莎端庄安详的神态和极为神秘含蓄的笑容,不仅仅是出色地表现一个处于上升时期的阶层女性,而是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精神美,学生进而更深层地领会到美术作品的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受到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人的情操。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美术作品,无不包含着人类对至真、至善、至美等崇高情怀的理解与演绎。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不断提高,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增强他们对未来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使他们形成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鉴赏是一种认知活动,它遵循着人类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像人类一切认识一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不是只有一次就停止,它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深化,一次比一次得到更多的认识成果。人们观赏美术作品,是由视觉做引导,以作品的直观感受为开端的,随之,观赏者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审美经验去领悟与理解作品。这其中包含着观赏者的联想、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进而达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层次的审美境界。因此,欣赏能力的高低是与观赏者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就欣赏某一幅具体作品来说,最初的直观感受固然十分重要,但只有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属流派、风格特征、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美术知识等,才能使自己的感觉、联想朝着合理、正确的方向,深入形象的内涵,达到妙悟。
三、美术的审美娱乐效用
美术有别于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它是一门造型的、空间的、视觉的艺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大量、广泛地接触到各门类的美术。通过美术欣赏,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的思想养料,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改变人们的思想面貌,从而影响社会。因此,艺术的社会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往往需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艺术鉴赏。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鉴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一个艺术作品,要是缺乏艺术魅力,不为人们所欣赏,它的教育作用就会落空。如果绘画作品无人感知,将是一些遗弃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石块,作品只有通过接受主体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艺术生命力。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都不能由作者或作品来实现,只能由鉴赏主体自己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来实现。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正如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在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作过程中产生无比的喜悦一样,鉴赏者同样可以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将鉴赏者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
四、美术的教育功能
美术具有教育功能,但美术不是道德教材或布道书,它的教育功能隐藏在审美价值之后。如宗教巧妙地利用了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创造了宗教艺术。以佛教艺术为例,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也许比佛经更大。中国的佛教艺术遍及大江南北,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壁画和雕塑、乐山大佛以及数不胜数的寺庙,无不体现出艺术的教育功能。唐代雕塑的乐山大佛是世界第一大佛,以整座山开凿而成,大佛的耳朵可容二人,它的脚上可坐百余人。面对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合处开阔的江面,目光宁静悠远。乐山大佛本身就让人感到佛的庄严与慈悲。宗教就是这样利用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宣传它的意义的。
纵观人类的所有活动,我们可以说,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感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而视觉又是人的主要感觉。视觉不仅给人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也是人生乐趣与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可以说,美术鉴赏是对学生进行视觉训练最有效的科目,是学校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6
关键词:数码艺术;设计;特征;审美;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52-01
一、数码艺术
(一)数码艺术设计及其产生
数码艺术属于一种新媒体艺术,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是由当下电脑、录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混同与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它是指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数码艺术设计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它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的出现对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法国艺术家杜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泉》的作品――小便器,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然而多年后,公众一致认为这件作品象征着杜尚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特征
数码艺术,除了在表现形式上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反传统性和它的人文关怀,即使某些作品借用商业社会的特性而采用通俗和游戏的形式,但仍然可以从艺术家的精神内涵的解读中加以区别,这也是区别其他利用数码进行创作的作品。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视觉表现
如今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数码艺术设计的应用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数码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所谓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就是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产生每一独立媒体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意义。类似依靠镜头整合产生新的意象的蒙太奇,可称为“媒体蒙太奇”;包括共时叠加的媒体蒙太奇和历时链接的媒体蒙太奇,它是最基本的多媒体编辑手法和新媒体艺术语汇,并由此生成了数码艺术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欣赏中新的审美趣味。
第二,新媒体艺术美感激发模式的特征。数码艺术设计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及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现代审美观念与传统与结合
(一)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
要探讨和研究数码艺术设计的艺术特征,就必须对现代审美观念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概括来看,现代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抽象化。集约化大生产决定了产品必须要便于生产,而不能有过多和过分的雕饰,所以要求产品必须要以简练和抽象的造型为主。二,简洁化。简洁性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将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强冲击。强冲击就是审美中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震撼和激荡。四,民族化。从审美角度来看,艺术审美的民族化特征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消失,相反得到了重新的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五,个性化。艺术理论在突破了传统的模仿和表现之后,更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强调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生的特殊的领悟,因此,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注重个性特征的表现。
(二)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