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审美的分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审美的分类范文1
关键词: 艺术价值;美;形式美;优美;崇高美
导言: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可以说还处在很边缘的境地,这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相和谐的。本文旨在从全新的角度揭示艺术的核心价值,以引起教育者深入理解艺术对人的重要,从而重视艺术教育。
艺术,自有人类开始,就已经产生了,并一直伴随人类的历史发展到现在,也必将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人类离不开艺术。
艺术对于人类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我认为艺术作为人类离不开的一种存在是因为它有其核心价值----美。
但是,什么是美呢?
这个争论了上千年至今都没有定论的问题,在这里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美,我们是能真切地感知到的,这说明它早就已经是一个存在了。既然是存在的东西,它就应该是属于自然范畴的。可是,几千年来,我们的学人们却总是用深奥的、冗长的理论或是修补一些缺陷理论,试图把美构建出来,这种用理论反过来构建存在的方法,一开始就存在逻辑上的错误,注定不会有什么成果。
所以,美,我们只需在审美的体验和艺术的创造中去寻找就可发现。
我们一下子难以弄清楚美是什么,但我们知道美的产生是离不开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就象男人和女人,一旦相处且相互认同,爱情就会产生一样,审美主体----人,只要与审美对象和谐,美就会产生。如黄金比例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看的比例。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黄金比例好看呢?那是因为我们人身上本身就有许多这样的比例,如眼分割脸长、鼻底分割脸长、嘴缝分割鼻底到下颏的距离等都是黄金比例;我们的脐眼为什么长在光滑的腹部?为什么不长在头顶上、不长在脚板底下?因为脐眼太重要了,它是胎儿的营养通道,必须要找一个重要的地方生长,那就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还有更神奇的是,人的正常体温最高值38°C,恰好接近生命之源----水的液态温度(0-100°C间)的黄金分割点。正是我们自身拥有这种比例,所以当我们看到审美对象也有这种比例时,就会从我们的生命内在产生一种莫名的认同感,就会和谐而共鸣,于是美就产生了。
再如我们看到青山碧水,鸟语花香为什么会觉得美呢?没有我们熟悉的黄金比例、对称、均衡、聚散、等形式,也没有斑斓的色彩,美从哪里来呢?经过多年的观察和体验,发现我们所感受到的自然的美,其实是人的“生机”与自然的“生机”和谐而产生的共鸣。再比如,冬梅的傲雪,荷花的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崇高之美,就是与人的精神、气质和谐而产生的共鸣。
所以,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和谐而产生的共鸣。这共鸣就是美学家朱光潜的“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理论需要回答而尚未回答的答案。
艺术就是美的集中体现。
艺术作品首先应具备形式美。
我们所熟悉的形式美的法则:主次、聚散、均衡、对称等,其实就是人的肉体(物质)结构形式。人的肉体(物质)结构形式有:主次、聚散、均衡、对称、比例、完整等。人的手可断,腿可截,甚至心都可以换,生命还可存在,唯独头不可以换,所以人有主次,所以我们写文章要有主次,不能记流水账,才成文章;我们的躯干是聚,四肢是散,所以画画在布局上要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才好看;我们人自身是有一定比例的,特别是黄金比例(1:0.618),所以我们在画画时主要元素一般要经营在黄金比例处等等。正是我们本身就有这些形式,所以艺术(或审美对象)一旦具有这些形式就会与审美主体产生共鸣,这就是形式美(艺术作品内部元素的空间组织形式),也是艺术的必备形式。
艺术作品还要具备优美。
音乐的韵律、节奏,书法中的灵动、国画里笔墨的功力,舞蹈的力量等内核,其实也是人生命的基本特征。自然生命中充满着生机,生机是高度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所必然表现出来的活力。人类的生命特征体力、情绪、智力的变化周期(生物节律)共同交织出的韵律,呼吸、心跳的节奏,以及适应外界变化的灵动等都是生命活力。所以生机包含节奏、韵律、灵动、力量等元素。
艺术蕴含有的韵律、节奏、灵动、力量等与审美主体的生机产生共鸣,这就是优美(生命活力)。
山川的沉雄、博大,艺术作品中情感的悲与欢(不只是愉悦),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伟大,“夜不闭户,路无拾遗”的社会风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都能与我们的精神生命和谐而共鸣,这就是崇高美。许多好的艺术作品就具备这种崇高美。
以上不同层次的共鸣也就是美的不同形态。所以美的分类应根据审美主体人的生命不同层面划分为形式美、优美和崇高美。这就是美的三维形态。我们通常给美的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其实指的只是审美的对象,而非美的本身,而同一审美对象是可以同时具备形式美、优美和崇高美的(如艺术)。所以说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分类是不科学的。
审美主体有个体和群体之分,所以,生活中有大家公认的美,也有“情人眼里的西施”之美,有唐代的“肥”美,也有当代的“苗条”美,有东方的含蓄美,也有西方的率真美。所以美的多样性,是由审美主体的多层次决定的。
艺术作为审美对象,还必须通过其色彩、声音、语言、精神等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也必须通过感官感知艺术,并且艺术与审美主体还必须和谐而共鸣,美才得以实现(和谐只是条件,共鸣才是结果)。如果感官疲劳(审美疲劳),则共鸣就会消失。既是共鸣,就必须有一定距离,如鼻、舌、皮零距离感知到的舒服,只是主体单方面的欲望满足,所以,参与审美的感官只有能感知有距离的对象的眼、耳和大脑,这就是美产生的机制。
美,在表象上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共鸣,在这共鸣的表象里,韫含有深层的意义。
美,是现在与远古的时间幕墙上临时开启的一扇窗,可以窥见生命诞生那一刻的壮丽与神奇。流亡已久的生命总是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所以总是空虚、无聊、苦闷。如前所述的黄金比例启迪我们:美,使我们在冥冥中仿佛看到了来时的起点,久违的家,这种美感就象留守儿童投进妈妈的怀抱,是回归的幸福。美,在表象上是人与外在的共鸣,在内涵里是整个生命的振动。如优秀的文学作品,主人翁的高尚人格会颤动我们崇高的心弦,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悲剧的震撼,可以振落我们心灵的尘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学生们已很少看文学著作了。
这共鸣的产生,就象啼哭的婴儿听到胎教时的音乐,就象从海外战火中逃离出来的游子,见到了祖国的国旗,是对本初记忆的点击,是忘我的、身不由己的整个生命的投入,使空虚、疲惫、苦闷的心得以安慰。
艺术审美的分类范文2
人类对于美的认识来自各个感觉器官的体验,是人类精神满足的感知,这是人类生理和心理共同活动、人与物互相融合、直觉和思维互相补充的结果。在设计艺术中,美感不仅是艺术设计形式客观的反映,更主要的是接受者主观的感受和联想。
一、设计艺术美学
设计艺术学和美学都是人文学科,而设计艺术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更新兴、更具交叉性的学科,因此设计艺术美学的基本定位也是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在设计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的价值实现问题。在当代西方美学中,对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有取代纯粹艺术美学研究和美的基本原理研究而成为美学的趋势,研究设计艺术美学、走向设计艺术美学是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设计艺术的美学内涵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减了生活与艺术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西方学者维尔什在《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对设计艺术的审美应作整体的把握,它的内涵包括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生活美等。
1.设计艺术的功能美。设计艺术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适用、经济、审美。适用兼具实用和使用,设计艺术一定要具备满足人们需求的实际用途,同时还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环境,要使人用起来方便、顺手、舒适、安全等。设计艺术的审美,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2.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艺术设计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象的表现形态。形式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知觉抽象和概括。设计艺术形式的美学意义与主旨思想的美学价值的有机结合,又包含设计作品本身所显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趣的美。
设计艺术形式的意境美。设计艺术的意境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感情化为形态,做到托物言情,情感与境界相和谐,情形合一;另一方面就是凝聚、象征和暗示,做到意在象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虚实相生。对艺术设计作品的鉴赏和感受,可以使人进入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精神境界,使审美主体超越感性的具体物象,领悟到某种宇宙或人生真谛的艺术境界。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实用的基础上。实用功能反映在产品的技术性能、环境性能和使用性能上,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实用功能。在设计艺术实践过程中,尽管实用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实用与审美两方面的功能的侧重却要视不同类型和不同档次产品而各异。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还体现在简洁上,尤其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简洁体现出视觉的完整、单纯和一目了然的特点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快节奏、高效率和节约时间的生活方式相吻合。简洁的本质表达出的效率显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特征,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历史。
3.设计艺术的技术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纯艺术一直是主流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美学因之称作“艺术哲学”。美学家们忽视了技术美的存在,从手工业时代到大工业时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技术美一直存在着。技术美作为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即功利性、物质性和情感性。人类最早的设计活动,是从实用功利出发的,而审美意识是在实用意识中孕育而成的。
4.设计艺术的生活美。设计艺术的本质,就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生活美就是设计美学的主要范畴;社会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娱乐方式等等),往往决定了设计艺术的审美本质。设计艺术之中的生活美,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服饰的美、家具的美、交通工具的美、产品的美等。
艺术审美的分类范文3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艺术审美的分类范文4
关键词:环艺设计;审美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59-01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并非偶然的、继发性的设计,而是包含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根据其专业内容可以分为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它既包含艺术的范畴又符合现代人讲求适用于审美相结合的特性,环境艺术是依据周围的环境的存在而存在艺术表现形式,强调其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统一,借助传统装饰设计的纹理、材料、色彩等因素来表现的,其设计作品大概包括:建筑、园林设计、雕塑等等。而且现代社会的兼容并包似乎有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更多的社会责任,让其在具备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又包含更多的实用功能以及在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延伸。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美的表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的设计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人们对美的需求随着其年龄、时间、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美的表现要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需求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例如室内设计,儿童时期对室内设计的需求可能仅仅是满足其基本的生理上的需求,以及视觉色彩、家居形态的美,而到成年时期对美的需求,又会上升到既要求装饰色彩形、造型上的美感,又要追求室内设计的使用价值。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追求艺术设计形态和谐美、形式美、造型美等等,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并不实孤立存在的,要讲求同周围环境的相互融合,在设计之初应该对周围环境或者是产品的使用环境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所以环境设计的作品必须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而且其设计作品的形态并不是孤立的,它随着人们感受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设计作品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得不同时代的人观看的感受也不一样。不同环境、不同时代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设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意蕴也会不一样,而且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例如不同城市的特色雕塑和建筑群,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其现代化的艺术的特色美。首都北京的可以算得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最美的诠释,既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具有浓厚的国际大都市的时代特色,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用性主要表现为设计作品能否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性等方面的需求,要求在符合审美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其实用性的设计。对一件设计作品而言,它是否具有使用价值,要看它能否满足人们对物的基本需求,这种需求可能仅仅是生理上的使用功能,也可能是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与实用的统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美是建立在使用价值基础上的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越来越讲究对美的追求。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意义上来讲,既要符合传统的人们对设计产品的实用功能性的需求,又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就是说,人们对设计产品的审美需求是在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层面上的进一步升华。
(二)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美与实用的统一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与实用性是相互协调统一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设计作品之中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对美的形式、造型、意蕴等方面的追求都是建立的在设计作品的使用价值上的。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设计时似乎更追求其审美的特性,而忽略其实用性。就像一栋高层的建筑,设计师假如仅仅注重建筑物外在的形式和造型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及其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并不实用,那么这栋建筑等同一堆废墟,毫无价值可言。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与实用性的有机协调和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创新的过程,当今时代的环境设计应该是建立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基础上的,要注重美与实用性的统一,要求设计师在充分了解人们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将设计作品美与使用价值完美的融合,从而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使得设计作品更加贴合实际。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美与实用性的统一。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设计门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触及到的,一切的环境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中只有将审美同实用性有机的统一,才能使设计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上与物质上的需求。
艺术审美的分类范文5
关键词:美育;钢琴教育;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16-01
目前,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这是推广我国钢琴教育的成绩所在。但另一方面,这种“高烧”现象又仅体现在“数”的层面,缺乏“美”的内涵,艺术审美教育的天平严重失衡。因此,要想提高钢琴教育的水平,就必须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一、美育视野
“美”的发现与创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贯穿进整个教育体系当中,这就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在当下我国的现实教育体系中,美育主要是通过各类艺术形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对艺术、自然及社会中的美的兴趣和爱好来实现的。美育的重点在于对各种艺术形式中所内蕴的美的元素的发现、感受、创造和传递。诚如弹奏钢琴曲《平湖秋月》,除了掌握所必需的演奏技巧之外,最重要的则是弹奏者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充分想象曲谱中所描绘那种柔和、静谧的场面,从而将这美丽的画面感用钢琴的乐调传递给听众。这种感知和传递的过程正是审美的最高体现,也是审美教育的目标所在。
美育引导人去发现和创造美。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对美的追求和发现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而艺术作为特殊的文化形式,它通过各种美的形式唤起人的感性知觉,从而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换言之,艺术从始至终都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这是艺术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追求实现儿童的审美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以各种艺术形式为依托和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传递美,成为当前审美教育的最佳且必需的选择。
二、儿童钢琴教育现状
钢琴是唯一一件可独立且完美表达音乐丰富内蕴的乐器,素来有“乐器之王”的美称。学习钢琴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艺术敏锐力,而且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潜能。随着艺术学科的发展,钢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这表明钢琴作为一种承载美的艺术形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钢琴风靡一时的当下,儿童钢琴教育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状况。
从众性。现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一方面费尽心思提高孩子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在众多的乐器里,钢琴成为家长的首选。学好文化课的同时,能有一技之长,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如果这种艺术才能具体化为钢琴,这似乎可以引申为骄傲了。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诸多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学钢琴,随即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钢琴,完全忽略了孩子个体的特质和兴趣所在。
功利性。家长不遗余力地送孩子去学钢琴,这是攀比心理在作祟。从家长的期望值来分析,学习钢琴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各个水平阶段的考试,获得钢琴某级别的合格证书。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拿到了十级证书就证明孩子在钢琴方面有着良好的造诣。
单一性。许多教师在教授孩子练习钢琴时多采用一对一单独指导的方式,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对于儿童来说不免有些单一,且略显枯燥。从内容来看,许多老师一般只专注于钢琴这一种乐器。
三、美育与钢琴教育
审美功能是艺术的基本功能,审美教育是艺术培养的基本手段。面对当下“童子军”中“钢琴热”浪潮所出现的诸多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审美教育的视野,还原钢琴作为审美形式的本来面貌。
提高美感能力。钢琴音域宽广,声源丰富,是模拟性很强的乐器,能直接模仿或暗示性模仿其他各类乐器,甚至自然界的各类声响。因此,良好的听觉感受是学好钢琴的第一步。钢琴作为一种模拟声音的手段,这就要求演奏者去聆听,去分辨,去感受,去联想。换言之,就是将这种物质性的听觉变成一种内心的听觉,最终将这种内心的听觉化为最真情的弹奏。
把握现代审美命题。美无处不在,美育的目的就是引领孩子们去发现并创造美。这就与德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教育的时代命题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首先,树立音乐审美的培养理念。既然审美功能是所有艺术的本质所在,那么钢琴教育作一种音乐艺术的一种就应当以音乐审美为立足点。其次,发扬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气。钢琴作为一种艺术,实现它的审美功能是它最高的价值所在。因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当以孩子的兴趣为圆心,以“享受快乐”为半径,绘出圆满弧线。
艺术审美的分类范文6
关键词:健美操; 高中体育;课程特点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8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69-01
一、健美操的特点
健美操是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健身性为一体的健身操,它把广受人们喜爱的舞蹈与健身操动作合二为一,让文化和体育健身融为一体。在反映生活蓝本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体育元素和部分舞蹈元素。在音乐编排上,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尚动感的节奏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健美操运动协调、流畅、有弹性,使练习者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艺术修养。因此利用健美操教学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健美操的特征明显,最明显的特征概括如下:运动与美在其中高度统一。在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对美的感受能力,更好地把握动作技术,在身体练习中养成灵巧舒展的身姿和优美协调的动作,造就学生健美的体态,优雅的风度,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个性品格。在民族健身操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的美感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健美操的起源与发展,选择各种类型的健美操精美图片和精彩影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健美操分类的同时,也充分领略到健美操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二、健美操的作用
以体育进行审美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体育运动中的美感能为旁观者所感受。运动者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是审美主客体的重合,也就是说体育活动中的审美对象自身也是产生审美意识,因此在讨论体育的审美教育作用时,我们应对此加以重视。
首先从体育运动的主体来说,健康的身体有利于美感的形成,人体一切机能都对美感有贡献,人体造成我们的健康,而没有健康就没有纯粹的,他们决定了我们暇时的兴致,提供剩余的精力给我们用于游戏上、艺术和思考上。因此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这就是健康的身体。人健康发展的障碍和终止,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发展的中断和结束,所以健康的身体是审美主体体育运动的追求目标。其次,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形成,一切审美活动都可以以审美感知为发端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体对于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使得大脑皮层对各种感觉的分析综合能力增强,体育锻炼带来的运动感觉、肌肉感觉、节奏感、时空感等,能使人视野开阔;再次,体育可以丰富人的审美情感,体育活动可使人精神高度集中,是控制精神紧张,心理失调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能消除和宣泄压抑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而诸多与艺术相结合的体育活动,如团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直至与艺术难以区分的体育舞蹈,都直接把美呈现于观众眼底,此时的观众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体育迷,而是一个审美主体,因此,也就具有了高度的审美价值。
三、健美操教学价值
1.通过健美操练习使人变得匀称健美。健美操练习还可消除体内和体表多余的脂肪,维持人体吸收与消耗的平衡,降低体重,保持健美的体型。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的最佳阶段,而塑造健美形体对大学生一代最富吸引力。因此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
2.在健美操教学中,通过对健美操动作中影响动作美感的姿态、速度、力度三个主要要素的剖析与把握,指导学生,使教学具体生动,学生容易领悟,对美感的认识由抽象变得具体。通过健美操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优美的动作,而且从中对自己还感到满意,产生美的感受。因此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把看、想、练、听紧密结合起来,还要求他们必须重复多次地进行单个动作、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的练习。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实践,学生不但掌握了操的动作,提高了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了不怕苦,不怕累,积极进取、战胜困难等美的精神。
四、健美操能塑造审美能力
健美操是通过有序动作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千姿百态的动作本身就蕴藏着艺术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不仅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使自身的各种动作正确而富有美的姿态。音乐是以和谐动听的音响来表达和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音乐艺术以其特有的语言作用于人的心理,引起主体联想,激发感情,产生色彩。音乐是民族健身操的灵魂,成套动作练习是在现代音乐伴奏下完成的。音乐的明显节奏,不但给健美操带来了生气,也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节奏性和协调性,使动作更富有美的色彩,使人们在欢乐的环境中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及良好的性格和品德。
在健美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从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寓美育于民族健身操教学之中,就能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达到体育、美育双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青.关于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几点思索,体育科研,98-1
[2]李富菊.健美操集体性教学模式的尝试研究
[3]王伯英.体育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