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农村医疗卫生 改善方案

一、引言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还是我国医卫生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还有少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不仅直接危及这些家庭的生命健康,而且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变量相当多,而多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而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不仅可以减少分析指标,还能降低原指标包含信息的损失,对所收集的资料作全面的分析。本文则刚好利用主成分分析可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的这一特点,通过分析《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中部六省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数据,确定和解释影响农村医疗发展的主成分因素,为农村医改提供参考依据。

二、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或矩阵数据分析,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把相关的变量变为若干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变量。

若某研究对象有两项指标ζ1和ζ2,从总体ζ(ζ1,ζ2)中抽取了N个样品,它们散布在椭圆平面内(见图1),指标ζ1与ζ2有相关性。η1和η2分别是椭圆的长轴和短轴,η1η2,故η1与η2互不相关。其中η1是点ζ(ζ1,ζ2)在长轴上的投影坐标,η2是该点在短轴上的投影坐标。从图1可以看出点的N个观测值的波动大部分可以归结为η1轴上投影点的波动,而η2轴上投影点的波动较小。若η1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则η1可较好地反映出N个观测值的变化情况,η2的作用次要。综合指标η1称为主成分,找出主成分的工作称为主成分分析。

可见,主成分分析即选择恰当的投影方向,将高维空间的点投影到低维空间上,且使低维空间上的投影尽可能多地保存原空间的信息,就是要低维空间上投影的方差尽可能地大。

三、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是文献[1]中关于农村医疗状况的数据以及文献[2]中关于财政支出的一些数据。数据(见表1),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SPSS软件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可知各数据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

四、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运用spss19.0对原始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表2和表3。由表3中的结果可知,这6个变量的方差都大于0.5,并且大部分都超过0.9,因此所提取的2个公因子可以能够很好的解释我国中部六省的农村医疗发展现状。发现第1、第2公因子变化最大,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6.756%。这就说明从6个变量提取的2个公因子可以表达足够的原始信息。

表2中内容包含6个出事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提取两个公因子后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第一初始特征值为4.413,大于1,第二初始特征值为1.392,大于1;从第3成分开始,其初始特征值均小于1,故选择2个公因子便可以得到96.756%的累计贡献率,即表示2个公因子可以解释约97%的总方差,结果理想。

在第一个主成分中合作医疗参保情况、农村乡镇卫生院病床数、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数、村卫生室个数、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所占的这4个指数所占权系数较大,并且4个指标变化方向一致,呈正相关,说明引起这4个指标变化的原因相似,而处理的方式也相关。对于合作医疗的参保情况而言,其参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方面的投入情况,因为不管是在投保时候的费用,以及到医院报销的比例都与政府在的投入直接相关,而参保所需费用和报销比例就会影响到群众参合的积极性,而对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病床数、村卫生室个数也是取决于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支持,因为现在我国的基层医疗的基本实施建设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另外对于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数,因为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薪酬对于吸引和保留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基层医务人员薪酬相对地区医务人员比较低的话,也会影响基层人员数量。故而,合作医疗参保情况、农村乡镇卫生院病床数、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数、村卫生室个数、政府医疗卫生投入可以用第一主成分来表示,本文命名为政府投入。

在第主成分中乡镇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比重所占的权数系数达到0.96,而其他各项都比较小,因此将乡镇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比重作为第二主成分,本文命名为门诊设立。

五、结论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村医疗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政府对农村医疗的财政投入,另一个是乡镇门诊的设立数量所占的比重。所以,可以知道我国增加对农村医疗的财政投入规模,对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的健康福利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我国农村不论在医疗设施医务人员方面还是医疗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医疗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政府加大对这些地区基层医疗的投入,就会取得比较高的健康绩效,而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的健康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另外就是乡镇门诊设立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卫生管理配置,以财政为向导,积极促进相关部门提高对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2012中国统计年鉴.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村;贫困;医疗救助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37-02

一、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及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百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一大批因经济困难而不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贫困农民,这些人一旦患病后,需要支付的医药费是低保救济金的数倍,疾病让他们陷入“贫困―疾病―治病―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对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制度,帮助他们摆脱疾病困扰,维持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2年开始,国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这个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3年,在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中指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同时也对医疗救助的内涵、目标原则、救助对象和救助办法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2004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来源、使用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救助体制,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医疗救助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施制度。医疗救助主要通过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方式进行筹资,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地在自身财政收入情况,需要医疗救助的对象数量基础上制定救助标准,按照按照“广覆盖,低标准”原则对贫困人员进行救助。

在国家民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和医疗救助对象的数量不断增加,救助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到2009年,国家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为58.6亿元,比2005年5.7亿元投入多了将近10倍。但是,由于中国农村贫困群体中需要救助的人群基数较大,救助资金有限等因素,农村贫困群体在医疗救助方面的全国人均水平起伏较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对象界定缺乏科学性

在民政部2003年的《关于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为“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以及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但是在实际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通常是以政府定期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主要依据来确定救助对象,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固定的救助标准和动态的救助对象之间就形成了矛盾。另外也容易导致申请者设法隐瞒自己的实际收入,以获取救助的行为。

(二)政府对农村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中国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和先进仪器设备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的卫生资源十分欠缺。2005年底,全国1 633个县共有综合医院仅2 009所,县妇幼保健院(所、站)1 526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 586所。每千农业人口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5人,2005年中国各类医疗机构人员达542.7万,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6.0万,平均每千人有医疗人员3.59人。即便是有限的农村卫生预算和卫生费用,也越来越向高层次医院转移,中、下级的医疗机构却无人问津,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效率,导致贫困农民无力就医、无处就医,引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医疗救助资金不足

由于中国现行的医疗救助制度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因此,医疗救助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疾病的种类,而是以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作为最终的决定因素。由于受救助资金不足的限制,各地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一般都确定了救助的起付线、封顶线、以及救助病种。较高的起付线使得患一般疾病的贫困农民不能享受救助,较低的封顶线对患大病的贫困农民来说杯水车薪,将某些大病、重病作为主要救助病种的做法又将一些患有病种规定之外、亟须救助的重病贫困农民和患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贫困农民除在救助范围之外。医疗救助体制中的这些门槛,已经让很多的贫困农民处于贫困疾病交加的状态中,给贫困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四)医疗救助和“新农合”衔接断层和错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都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都是为了有效缓解和降低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但是由于两者在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这两种制度的衔接出现断层和错位。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在救助与参合对象方面,农村医疗救助覆盖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困难群众中五保户、特困户。但在农村地区还有不少困难群众也交不起参合费,需政府的资助。其次是起付线的设定问题,新型合作医疗实行的是报销制,发生医疗费用并达到起付线后才能得到报销,医疗费用达不到起付线的则不能受益。作为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五保户和农村特困户,虽然已经由民政部门资助参加了合作医疗,但是却由于起付较高可能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最后是制度推进进度上的问题,部分地区认为做好两项制度的衔接就是将两者完全同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只能在新农合试点地区开展,其他地区不宜开展,这在客观上会导致新农合阻碍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开展。

三、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探析

(一)科学界定救助对象

首先,民政部门在确定救助对象的过程应严格审批程序,落实调查工作,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尤其是在审批过程中,民政部要切实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医疗支出等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其次,要做好医疗救助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对政策的知晓率,在救助对象确定过程中发挥村民的舆论监督作用,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最后,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动态性,对于救助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救助对象,确保制度的相对公平性。准确界定救助对象才能真正切实为贫困人口提供一个较高水平的健康保障体系。

(二)扩大医疗救助资金来源

目前中国医疗救助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是财政性资金,社会捐助为辅。财政性资金应当根据各地方财政实力的大小,实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有机结合。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财政负担能力相应较强,地方财政负担比例要稍大;中、西部农村地区财政负担能力较弱,中央政府根据当地的“五保”供养和低保对象规模,加大专项资金转移力度,受援助的地区省政府要按规定比例提供相应的财政配套资金。还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政府的财政拨款及时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就中国医疗救助实现状况来看,仅靠单一的政府财政性拨款的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额是不足的,还要积极发展多渠道的筹资方法,建立起确实能够发挥作用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系统。例如可以通过规范社会捐赠行为,让广大公民参与到扶贫救困中来。还可以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救助的民间组织,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加,利用民间组织筹资、发行的福利彩票、社会捐助向社会筹集医疗救助基金。

(三)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救助政策都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重要的成员,两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救助基金部分用于为救助对象代缴参加合作医疗制度的费用,其他医疗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附加补偿,救助对象除了从合作医疗基金报销部分医疗费用外,还可在此基础上从医疗救助基金获得部分补偿,其医疗费用补偿比例显著提高,从而使医疗救助力度大为增强。医疗救助通过合作医疗管理网络的实施,制度运行成本因而下降,管理操作易行和高效,双方的衔接有利于管理成本的控制及制度的持续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对参合的救助对象就医服务质量、费用控制和补助等方面给予协助,民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筹集及费用的支付终审,以降低整体管理成本。

(四)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医疗救助的政策法规体系,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基层民政管理部门要规范医疗救助申请、审核、审批与发放等环节的档案管理制度,上级民政、财政和有关纪律检查部门对下级农村医疗救助尤其是基金管理与发放等情况实行定期监督审查与通报制度,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也要根据医疗救助的相关文件制定医疗机构相关的配套制度,提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医疗救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国家也要通过立法程序,加快出台《社会救助法》,并且通过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或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具体医疗救助的对象、主体、范围、标准等作出规定,使得农村医疗救助得到规范,实现医疗救助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崔秀荣.农村医疗救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策略[J].安徽农业科技,2008,(10).

[2]洪人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制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华,等.完善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9,(1).

[4]赵江利,等.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制度衔接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1).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公共医疗卫生;农村;管理;对策

一、发展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需要强化管理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施行以来,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卫生环境和就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持续深入推进,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需要加以解决的新问题。只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分析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探索进步的有效新途径,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才能使广大农村居民更好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带给他们的红利,为建设更加美丽和谐的新农村助力。[1]

二、当前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公共医疗人才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新农合制度实施后,农民群众就医主动性与自觉性得到激发,致使原有公共医疗设施、医院规模根本无法满足居民就医需求[2]。此外,城市医疗单位人才需求的扩大、优越条件的吸引、民营医疗企业的高新待遇以及县级医疗单位骨干的上调,使得农村医疗人才不断流失,医疗技术水平难以提高,有的地方甚至呈现断代、衰退趋势。

2.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持续改善

看病难一方面指的是居住在偏远村庄的农民,看病需步行较长路程,从而造成了时间、病情、财力上的浪费。另一方面则难在多数医院人满为患,尤其好医院,往往需要排队等候,且有不少科室病房入住困难。而看病贵问题,则表现在一些地方药价居高不下,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医生开贵药、重复医疗检查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从而加重农民的医疗负担[3]。

3.农村医疗保障机制还需要持续健全

尽管农村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切实可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仍有待完善;防保机构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要疫情的应对能力较为薄弱;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监管体制还不健全;医务人员私自接诊、乱收费、吃回扣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统筹及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保资金筹措方式在农村推行缓慢等等。 [4]

三、加强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的对策

1.增加资金投入

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管理发展需要加大农村医药卫生资金投入与补贴力度,尤其是贫困地区。要提高各级财政对于新农合的补贴标准,确保卫生医疗器械达到一定质量与数量,并保证农村医务人员薪资支付落实到位。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提倡慈善机构、私营企业、团队组织等无偿投入农村医疗事业,并进行技术支持。

2.加强人才管理

医疗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关键,通过引进专业医疗技术人才,强化人才管理,对原有乡村医务人员进行分批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与专业医学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全科医疗人才并充实到农村基层。实行持证上岗、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等淘汰机制,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同时,建立长期专家支援农村医生机制,利用职称、经济等激励手段促进城市医疗机构帮扶农村,从而形成医疗共同体。

3.完善基本制度

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基本保障,可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成功管理经验和制度,明确我国社会医疗保障法律关系,建立系统化医保体系。将医保内容全面纳入法律法规调节范畴,在保护公民正当权益基础上,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治,使医保法律更加具有权威性。巩固并完善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新机制和基本药物制度,通过确定补偿比例、调整药品价格等保证医疗经费收支平衡。此外,规范和监督合作医疗经费的使用进行程序,杜绝私自挪用医疗经费,维护经费使用的公平、公正、规范、透明,防止干部与群众之间出现私享待遇、费用不公等的现象,以规范推进医疗卫生秩序的管理发展更加均等。

4.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

乡镇卫生院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特殊福利性事业单位,肩负了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健、预防服务的重要责任。不仅通过治病救人直接服务农村居民,同时,在宣传预防保健知识,改善农村居住卫生环境,促进新农合制度全面健康深入发展,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缓减城市医院压力,而且在提升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管理中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我国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其发展可促进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在医疗卫生管理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改M和解决,相信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一定会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韩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31(1):202-203.

[2]李华.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信息,2015, 28(7):23-24.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4

一、农村卫生现状

1、基础建设与设备配置状况

我区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平均业务用房约3956㎡,设置病床51张,配置x线机、生化分析仪、洗胃机、呼吸机、麻醉机、综合手术床、心电图机等设备,另有3家中心卫生院配置了普通的ct;部分镇街卫生院低于该配置,且部分设备已老化,这些设备只能基本满足当地农民的医疗需求。

2、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中心卫生院基本设置业务科室12个,有内科、妇产科、外科、五官科、中医科、急诊科、儿科和预防保健科等科室,镇街卫生院业务科室低于该设置,XX年平均门(急)诊人次42164人次 ,出院人数949人,手术台数134台,病床使用率68.65%;公共卫生服务用房、科室建设、人员配备基本符合卫生部的要求;显然,无论是基本医疗服务还是公共卫生服务都处于低下水平。

3、卫生人力状况

我区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人员结果老化,存在断档现象,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仍是过去的师承中医为主,人才严重匮乏,缺少高学历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临床毕业生,以及高职称人才稀缺,中级职称平均不超过10人,以初级居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最大阻碍。

二、农村卫生存在的问题

症结之一:“丢不起”;医疗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有限的卫生资源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产生矛盾,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乡镇卫生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机构,除了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之外,它还承担着许多农村公共卫生职能,妇幼保健、日常防疫、卫生知识的普及推广和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因此乡镇卫生院不能与一般诊所及药店简单类比。

症结之二:“谁来养”;财政的支持有限,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不重视,对中央政府对卫生的政策落实不够。使得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大,更有的资金曾萎缩;而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费用较大,职工需缴的各种保险数额较大,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的人员经费紧张;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环境的改善、医务人员培养以及医院日常运转所须的等等经费开支,由谁来承担?而现在要求医院药品零利润,不准以药养医,而医院由“谁来养”?

症结之三:“没得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人员紧缺,只有几个人的卫生院根本就派出人员出去学习,更比说提高或者开展新的业务,这种既“出不去”又“进不来”的局面导致一些政府新添置的设备无人操作,处于闲置状态。生活艰苦,条件简陋,甚至连正常的工资都保不住,这样的处境,怎么才能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

三、面临机遇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5

一、农村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现状

(一)参加商业性医疗保险的比例太小,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发挥不够

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河北省农村只有11.5%的人参加了商业性医疗保险,88.5%的农民没有参加任何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有较高的保障水平,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是因为目前这类医疗保险是以高收入水平人群为参保对象,即参保费比较高,大部分农民承受不起;二是这类医疗保险通过对参保者进行保前体检来排斥健康状况不良的人群参保,而大多农民的认识并没有达到无病防病的程度;再加上农民觉得不合算,不相信商业保险,买了保险理赔时难等原因,决定了大多数农民既没有经济实力去参保,也没有主观意愿去参保,因此对农民所起的保障作用当然也就十分有限。

(二)险种少,价格高

目前我国缺少专业的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各家寿险公司虽然都涉足了医疗保险领域,开办了各类医疗保险,但是险种少、价格高,公众急需的险种如老年护理保险在市场上没有。大部分医疗险种基本上又是以附加险的形式随主险开展的保障,保险的费用比较高。

(三)商业医疗保险知识宣传不够

我们的调查显示,27%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商业医疗保险了解得不多,31%的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一些,具体内容不清楚”,42%的调查对象回答“一无所知”。此外,47%的调查对象认为商业医疗保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宣传。可见,农民对商业医疗保险知识非常缺乏,并且也希望保险公司加强宣传。

(四)农民对商业医疗保险不信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人群对保险基本理念越来越认同,但在农村中很多农民因受到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及保险宣传缺乏的影响,缺乏健康风险意识,对商业医疗保险存在误解,片面认为保险公司就是为了赚钱。另外,一些农民对报销手续的稳定性持怀疑态度,担心交钱容易、报销难。

二、制约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因素

(一)政府因素

政府应该在农村商业医疗保险业务中发挥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作用。但目前政府缺乏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推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从国外农村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实践看,政府在开展农村医疗商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但中国由于专门的农村医疗商业保险法律的空白,政府应在农村商业医疗保险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都没有明确规定,这影响了政府在农村商业医疗保险发展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村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

(二)商业保险公司因素

1.产品设计存在一定缺陷。目前各保险公司大力推广的小额农村保险深受农村老百姓欢迎,但是有些险种的设计并不符合农村市场的需求。从险种设计、保障程度、保险期限、保险费率到责任范围,都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限制了保险业务向纵深发展,也使农民的风险保障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主要是价格超出多数农民的保险购买力、条款设计条款专业术语太多,农民无法理解,缴费方式较死板等方面。

2.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村商业医疗保险。主要原因在于风险高、赔付额度高。尤其在一些灾害多发地区和贫困山区,一旦出现损失,损失严重。因而保险公司不愿拓展农村商业医疗保险。

(三)农民个人因素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缺乏保险意识。所谓保险意识是指人们对医疗保险的主观意识认识,包括观点、心态等。我国农民整体教育水平偏低,对保险及其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导致农民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对潜在风险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对风险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

2.经济收入低,投保能力有限。近年来,农民人均年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是物价上涨的也非常快。他们支出的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用于食品、服装、水电气费、教育费、医疗药品费、交通费等生活必需品。因此,真正能用于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产品的资金极为有限,且现行的保险产品保费相对较高,大多数农民无力承受。

三、发展农村商业医疗保险的几点建议

发展农村商业医疗保险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调动保险公司开创农村保险市场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保险意识。

(一)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政府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民购买保险奠定物质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大多数农民就有了不同余额的存款。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就要考虑保障投资、子女上学、养老医疗和抵御风险等与保险有关的问题,可以说农村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商业保险准客户群体。二是政府加大对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支持。政府应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正确界定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关系,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要双轨发展,各司其职,互不越位,鼓励支持个人积极参加由保险公司经营的医疗保险,对其所支出的保费在一定额度内给予税收优惠或部分退回个人收入调节税。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6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截止2011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共有2716个,参合人口达到8.33亿,参合率为97.15%,人均筹资额为300元,当年基金支出1114亿元,补偿受益人次为8.46亿。新农合制度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农民的健康问题,加大的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新农合制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了广大农民的就医环境,体现了国家的惠农政策以及逐渐开始重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权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卫生政策的倾斜性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待遇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城镇居民和职工的医疗保险在筹资水平和待遇水平方面要高于新农合,这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体制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医疗公平权。在倡导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今天,国家应更加关心农民的就医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健康权利,逐步实现健康服务均等化和公民健康福利的公平化和最大化。

二、新农合制度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追求公民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俞卫(2010)认为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应该以缩小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均等化)为主要目标。新农合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个子系统,对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减小农民就医时的经济负担、实现国民健康福利公平化至关重要。新农合制度体现了诸多福利经济学思想。

(一)理论基础

1.帕累托改进理论与新农合制度

帕累托改进是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897年提出的著名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指在某种经济境况下,如果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交换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而不会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2003年试点的新农合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就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医疗福利状况,同时又没有降低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那么可以认为,新农合制度体现了帕累托改进原则。由于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存在着两面性:即有人所得就会有人所失。基于此,福利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补偿准则”,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准则”,即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社会的整体福利就有所改进。因此,政府在公共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对新农合制度的资金补贴,用来改善广大农民的健康福利,那么即使减少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只要农民所增加的福利收益大于城市居民的福利损失,这种政策政府是可以考虑的。

2.福利分配理论与新农合制度

福利分配理论认为,穷人绝对收入增加会导致福利总量的增加;穷人福利的增加可以大于富人福利的减少,可以通过强制性措施(税收)和自愿性捐赠两种方式向穷人转移收入,以实现社会公平。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2010年我国农村处于年收入1274元贫困线以下人口为2688万人,还有许多农民徘徊在贫困线附近或略高一些,在如今农村居民消费品价格飞速上涨的情况下,许多农民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一旦遇到疾病,会为经济原因无法及时治疗,严重影响的农民的健康。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8,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逐渐加深。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国家应当增加对新农合的资金补偿力度,此外,公益机构和慈善组织也应该关注农民的健康问题,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增加对农民医疗保障费用的捐赠,以提高农民的健康福利。

3.消费者剩余理论与新农合制度

消费者剩余理论是在西方边际效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总额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之后的余额。新农合制度作为农民的一种医疗消费制度,也存在这消费者剩余的现象。

(二)国际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的新农合制度实施时间不长,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纵观世界各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好的方面来促进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持续发展。笔者选取了瑞典、智利、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国际比较。

1.瑞典的医疗保障制度众所周知,瑞典是世界上高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其医疗保障制度较为完善,保障水平较高。医疗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和在国外工作不足一年的具有瑞典国籍的人以及在瑞典工作的外国人。可以看出瑞典的城乡医疗保障已经实现了统筹发展。投保人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税后,本人和家属就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较高,基本上实现了健康均等化和医疗福利的公平化。

2.智利的医疗保障制度智利实行的是双重的医疗保险制度,即公共部门医疗保险和私人部门医疗保险并存的双轨制的“智利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医疗保险中引入了市场化机制,拓宽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和方式,尽可能使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国民,让全体国民公平的享有医疗方面的福利。

3.台湾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台湾在1994年颁布《全民健康保险法》,之后对《全民健康保险法》进行修改,在1997年又颁布了《修正全民健康保险法》将全体台湾公民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无差别的公平享有医疗保障权,体现了保险原则中的大数法则和风险共担机制,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大陆借鉴。

三、促进我国新农合制度持续改进的建议

(一)变自愿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使新农合做到全覆盖新农合制度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效率和成果关系到整个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大局,因此,必须重视妥善设计和运行新农合制度。笔者认为,应该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社会医疗保险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农民都等享受到新农合所带来的医疗福利。当前,我国的新农合制度是“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农民本着自愿缴费和参与的原则,政府不得强制农民参合和缴费。在这种自愿原则的引导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逆向选择”,即容易患病的群体愿意参加,患病风险比较小的群体往往不愿意参加,这会减少新农合资金的筹集,难以保证制度的持续顺利运行。且推行强制性缴费,也不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对于少数生活困难缴不起费的农民,可采取免缴制度,当然要进行严格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