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态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态势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产业升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56
1引言
互联网对国民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状况以及个人生活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近几年来“互联网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极大关注[1],推动着各行业快速增长、优化和产业创新,一种新的“互联网+”经济生态逐渐形成[2],强调实体经济中的各行各业都需充分利用互联网而提高竞争力。“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它主要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3],从而达到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来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近年来“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主要利用互联网具有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以及加强对农业产品质量的控制力的优点,同时打开农产品的供应渠道、销售渠道和流通渠道,使农产品的产、供、销三位一体紧密联系起来,继而有效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产品质量和销售收益。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模式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大量的农产品生产者正在利用互联网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运营模式,利用互联网本身所固有的收集信息的优点,汇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信息,例如农产品供应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销售信息,同时由于信息专业化分析的出现,互联网还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以及运营决策方面的咨询。目前,我国国内有超过3万家农业类网站,而且从这些网站中已经衍生出综合型、专业集成型、研究分析型等不同类型的经营网站,同时农业生产呈现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除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次级行业分开之外,每个行业区域内部也正在实现专业化生产与销售,例如高粱、土豆、鸡、牛、猪等专业化的销售网站相继出现。
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范围广、开放性强、信息集成、远程控制、信息数据庞大且有快速处理分析等技术优势,“互联网+农业”不仅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4],使得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最新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同时精细农业也得到极大的促进。相较于最初的种植和养殖基地,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或养殖基地,养殖场的负责人只需要打开电脑就能轻松地控制牲畜的饲养和清扫工作,种植人员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轻松地了解到自家种植基地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加速对由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持的农产品种植、园艺、畜禽养殖、产品流通以及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将会有效地解决困扰我国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安全监控以及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问题。互联网为农产品提供了新的销售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让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充分对接,使得农产品盲目生产得到减少和生产者的销售视野得到扩大,从而能够有效地对抗市场存在风险。“互联网+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方式,在互联网对农业的渗透过程中,互联网将会逐渐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最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的农业销售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生产―销售”,这种营销方式通过分析现有数据,确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按照消费者的需要去安排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的营销,从而让农产品在现实中不再卖难得到初步的实现。
互联网从生产环节、经营环节、管理环节以及服务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生产环节,其重点是运用与农业有关的农业物联网利用示范工程,该工程能蜃畲蟪潭鹊厥迪峙┮瞪产的智能化水平、精细化程度以及自动化,扩大应用规模,从而降低使用成本;在经营环节,重点是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中的发展,整合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在管理环节,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完善以及构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体系,继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服务环节,需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满足农业生产者和销售者对信息的需求[5]。此外“互联网+农业”还包含许多生产要素,例如土地、农业资源、技术、科技、人才、资金、数据等。最后“互联网+农业”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即是产品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拓展。每个领域对“互联网+”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各行各业都需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总而言之,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的计划与实施,最基本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2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互联网对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下面将会简单地介绍互联网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1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互联网具有传播范围最广、信息数据庞大、开放性强以及交互性沟通性强等优势,只要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信息发送到网上,互联网就会自行地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处理[6]。广大农业从事者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地查询到自己所需的农业信息。由此可见,使用互联网能够极大地调动农业资源的整合效率,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22提升农产品销售模式
在互联网的出现的基础上,为农产品的销售拓展了新的销售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运营成本,提高销售者的收入。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者网上农产品专业运营连锁店,这样产品所有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家的农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目前,电子商务在农村正在迅速开展,电子商务为我国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缺乏、物流困难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23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拥有自己独特的信息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相关信息。农业人员能够从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然后在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此外,有些在农业经营领域获得成功的农业人员可以将自己的成功的经验或者是秘诀传到网上,对其他农业经营者而言是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总之,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我国农业人员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和资料,继而从多个角度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水平。
24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
受到各区域的自然状况以及当地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通过利用互联网恰好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通过各种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分析农作物现在的生长状况。
3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例如农业信息平台的匮乏,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农业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网络营销平台的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31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缺乏
农业信息平台对农民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人员来说是信息以及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农业信息平台是否完善会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农业信息平台并不健全,而且我国农业信息平台上的农业信息并不全面,对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来说,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此外,农民在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所以后续的农业生产运营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32互联网农业基建设施不足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互联网技术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及销售中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由于我国国内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大部分区域的农民以及相关人员并不会使用互联网,甚至有些地方还不知道有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除此以外,由于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水平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相对较低,各种智能设备并不能够全部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得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发展较为缓慢。
33互联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为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增强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方面的知识;二是采用高端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就目前我国的国情而言,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且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型农业生产和销售方式的能力较低,无法将农业知识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而推进我国农业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
34网络农业营销物流平台滞后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并不完善,许多产品都找不到适合的销售渠道,从而阻碍了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导致农产品因推广和销售不及时而贬值。此外存在物流公司与网络农业物流信息平台连接不当,导致农产品不能及时送到客户手中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会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会给农产品经销商的信誉以及销售产品的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4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措施探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互联网+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所以本文将针对上述提出的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41强力推进网络农业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网络农业平台的建设能够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但前提条件是我国的农业发展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网络体系,为农民提供获得信息的平台。此外,农业发展部门还需要优化国内网络环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构建网络农业平台的过程中,同时农业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网络农业平台的宣传程度,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使农民以及相关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并主动在网络农业平台上与农业相关的信息。
42加强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国家需要加大对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其次需要增强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同时运用新技术设备,为我国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43努力培养网络农业技术人才
为了我国促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出在网络技术和农业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人才。为了培养此类人才,国家需要鼓励更多的大学开设与农业以及与互联网专业相关的课程加强此类教育,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需要传授农业以及互联网发展历史和原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向他们展示“互联网+农业”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并利用它促进未来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4全力支持联合经营(例如网站和农场)
利用互联网有关的人员加快和完善我国农产品运营渠道,依靠互联网形成产、供、销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促进“互联网+农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农业生产者间需要多方合作建立起农业合作社、农家乐或者是家庭农场,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农户需要加强与农产品加工商之间的联系,农户通过农场品加工商将原来的农产品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商品,从而提升商品价值[6]。其次,我国政府需要鼓励互联网营运商积极主动地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实现产品销售网络化,同时农产品经营者需要增强与网络销售网站以及物流运输公司的合作,实现上线下单与下线配送一体化过程。
产业化公司向互联网转型要注意避免两个极端:第一个避免把电商公司做成传统企业;第二个不能轻易一步迈进纯粹互联网的氛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在融资、烧钱,但产业公司不能这么做,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怎么借助互联网把优势做大,而不是纯粹烧钱。“互联网+农业”,犹如小马过河,只有不断实践摸索,才能走出概念的喧嚣。
5结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国的“互联网+农业”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此外农业现代化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因此,我国各地方的农业发展部门以及相关农业人员需要依据各区域的实情,担负起本区域农业发展的责任,同时采取积极的发展措施,以扭转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我国的“互联网+农业”这不仅仅能推进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2]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3]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4]林海互联网是什么样的思维[J].品质,2014(4):85
[5]张亚勤互联网物理化的三个维度[EB/OL].(2016-07-21)[2016-07-27].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727/01/21625579_487625990shtml
[6]小宁互联网能够改变农业吗?[EB/OL].(2013-08-15)http://wwwtmtpostcom/498703html
[7]仇培林,马存斌,王子灏“互联网+农业”推进普惠金融的方式及可行性研究[J].中市场,2016(16)
农业发展态势范文2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生态农业 发展模式
1988年,国家从经济地理角度界定黄河三角洲包括山东省滨州市和东营市的全部地域,即位于北纬37°56‘58“~38°15‘51“,东径117°51‘40“~118°24‘29“之内,总面积17623 km2,其中滨州市9570 km2,东营市8053km2。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60mm,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较好。
一、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山东北部,其特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该区一方面表现为环境脆弱的总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自然趋势。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定位点就是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护和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阻止土地盐碱程度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力争达到使土地盐碱化程度能够减轻的目的;提高抗灾能力,资源实现可再生增值,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农林牧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大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新的依靠高科技的高效农业增长点,使农业产出率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成生产高效、生态协调的现代农业体系,使农业成为三角洲的优势产业。
二、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主攻方向
保持耕地面积稳中有增,合理调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建立黄河三角洲林业生态保护区,重点建设平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和环城防护林三大体系。加强经济林建设比重,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畜牧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实施畜禽良种、牧草良种工程,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综合开发利用畜牧业养殖场,建立和完善国家、区、乡镇的疫情监测网,确立畜禽生产的标准模式。同时,加大对畜禽场废水和污物的处理;以咸、淡水养殖基地为依托,以工厂化经营为支柱,点面结合,拓宽生产养殖面积,加大水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产值。利用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水产养殖场,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营利润。同时,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技术研究工作。
三、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
1.枣粮间作模式(山东省无棣县、沾化县)
(1)概况黄河三角洲地区枣树种植历史悠久,所产小枣早已闻名遐迩,享誉国内外,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沾化县,有“中国冬枣之乡”的美称。由于枣树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经过实践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了以多种效益并举为最初出发点的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枣粮间作,即在粮田之间套种枣林。一般是在成片的粮田中,每隔一定的距离种一排枣树。很明显,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属于林粮间作一类。枣粮间作,其意义就在于它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来讲,单位面积的枣树所得到的收益远大于单位面积粮食收益,这也是许多农民积极主动实施枣粮间作模式的内在动因。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风沙较大,大面积的种植粮食,易受风袭,实行枣粮间作,枣树有一定的防风屏障作用,这对粮田来讲也是有益之举。
(3)分析评价一是由于林粮间作必须在宜农宜林的土地上进行,而这些田块早先一般都是从事种植业的生产,所以,枣粮间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改良土地盐碱化和提高林草覆盖率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但枣树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二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很难保证大多数年份的风调雨顺,同时,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宜农宜林的,因此,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在该地区的推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决不能盲目照搬。
2.“上农下渔”模式
(1)概况。“上农下渔”是当地农民所起的一种形象的名称,简单的说,就是将农田分为“上”(台田)和“下”(鱼塘)两个部分,在台田上种植粮食作物,在低洼地挖塘养鱼。基本做法是:在黄河沿岸和其它有引黄条件的低洼盐碱地带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实行水土分层治理,并在塘内养鱼,这样既能改造盐碱洼地,又能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上农下渔”模式采用的大多是“四四二”布局,即鱼塘占四分,台田占四分,道路沟渠占二分。鱼塘规格一般为长98m,宽82m,深2.8m,台田的主要规格限制在高度,一般都要达到2m,如果台田高度不够,超不过盐分随土壤毛细管上升的阈值,将会达不到改盐的目的。
(2)分析评价一是修筑台田,改造土地盐碱化的关键,在于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和淡水压盐。一般说来,在条形台田上连续种植三年水稻后,土壤的盐分就能洗去很多。“上农下渔”模式从根本上改造了土地经营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含盐量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二是鱼塘的存在,使局部的空气湿度也有所增加,这十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有益于台田作物生长。一方面,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保证的淡水供应,这样即使在有限的枯水条件下,农作物仍能照常生长。另一方面,鱼塘的存在,无异于一个小型的水库,有利于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因此,“上农下渔”生态农业模式,能够合理有效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的盐碱地,达到治理与开发的协调推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三是“上农下渔”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只是刚刚起步,并不完善,还有一定的缺陷:①台田的塌方问题。由于台田完全由挖塘土方堆砌而成,并无任何支撑保护措施,在雨季或农作物灌溉用水过剩时,极易造成台田的塌方。②经济上的问题。首先表现为目前台田上的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种植的还只是一些低成本、浅根作物;其次池塘养鱼缺乏名优品种;③推广实施该模式的一次性投资较大,如无政府的支持,单靠农户的投入,经费难以得到保证。
3.草业―牧业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
(1)概况。国外常把草业作为一个产业,而我国草业尚未提到应有的地位,我们习惯把草业附属于畜牧业。以草养畜固然重要,但草与农林副渔业的联系也不容忽视。如农业方面,豆科草类有根瘤菌可固氮,绿肥可肥田,草还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与返盐,保持水土;林业方面,草是营林的先锋植物;在渔业方面,草则是鱼的重要饵料;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可利用草原料生产加工一系列的相关产品。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广阔连片的草地,故发展草业――畜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前景可观。
(2)分析评价。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草业――牧业”生态农业模式,一是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抑制土壤盐渍化;二是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顺应了“大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予以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何煜: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J].学术论坛,2000,5:42~43
[2]范小克:草业应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1,9:10~11
农业发展态势范文3
1.1发展现状
江北区现有耕地约6700hm2,山林4000hm2,是宁波市老三区唯一被誉为“米袋子、菜篮子”的区。全区农业人口8.7万人,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2家。尽管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进展较快,但受传统种、养殖习惯影响,目前全区种植、养殖业仍呈现规模较小、数量较多的状况。2008年粮食复种考核面积6700hm2;葡萄、梨、柑橘、杨梅、西瓜等水果种植面积超过2000hm2,其中慈城产的白茶、微型盆景与洪塘产的葡萄、蜜梨等林特产品知名度较高;蔬菜种植面积近1333hm2,专业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专业户涉及全区19个村700多户;拥有各类畜禽养殖大户400多家,年产生猪6.5万头,存栏奶牛700多头,生产各类家禽200多万羽。2008年种养殖业产值达4.86亿元,是全区农民纯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主要特点
1.2.1常规农业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地区集中,规模户不断出现
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全区种养殖业逐渐向慈城的乍山、妙山和庄桥的费市片集中。仅慈城和庄桥的水稻种植面积就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平原水果和花卉苗木则主要集中在洪塘和慈城;养殖业也基本集中在了这些区域。随着城郊结合部一大批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小规模养殖场先后被关闭,规模化万头猪场也随之诞生,并配套建成了沼气池、有机肥料加工厂,使昔日废弃的排泄物得到综合利用。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负责人,逐步成为全区农业生产的骨干和领头人。
1.2.2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业害虫非农药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大亮点。通过将杀虫灯、防虫网、性信息素、色板应用于蔬菜等作物害虫防控,改变了农民大量使用农药的种植习惯,是农业害虫防控技术的一大突破。另外,以大棚、滴灌技术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既增强了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涉农投入,一大批山、水、林、田及沟、渠、路、河道经过综合维修和整治,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抗灾能力大大提高。1
.2.3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休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全区规划建成了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其中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25家,其中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通过各项管理体系认证的有20家,其中ISO系列认证的有14家、HACCP认证的有5家。农业品牌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有新突破,农产品品牌获得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市著名商标12个;市级名牌称号14个;完成有机食品申报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1个、无公害产地认定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550hm2。与此同时,利用近郊和山水资源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都市农业园区、五星绿野农庄、三勤的白茶源、毛岙生态村、洪塘的万亩水果基地等农业企业,依托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了系列休闲农业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2江北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工作思路
2.1发展模式根据江北区发展规划和人多地少的现状,未来江北区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应以“促增收、求效益”为立足点,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2.1.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生态农业模式一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通过设施改良改造、土壤地力提高及引进新品种,充分利用大棚设施种植高效率的经济作物,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二是开发冬季农业。积极利用冬闲田开发种植马铃薯、油菜等成本低、效益不错的经济作物,以及紫云英等冬季绿肥,或种植黑麦草从事畜禽和鱼类养殖,既可减少化肥用量,又可提高土壤地力;三是推广科学轮作与套种技术。如蔺草与晚稻相结合的免耕技术;利用果树冬天落叶季节,增加种植草梅、蔬菜,增加收入;四是探索低产田改良技术。如利用征用后土地的优质表良低产田,提高种植效益。
2.1.2农、林、牧、副、渔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养殖业的排泄物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欠账很多,一是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河道的污染;二是畜禽养殖排泄物未及时处理造成的污染;三是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所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树立生态种养殖理念,通过建立生态农业园区等方法,开展立体、循环农业的示范园区建设,如稻鸭共育技术、稻田养鱼、茭白田套养甲鱼等。帮助农民更新观念,促进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和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此外,政府要加大涉农投入,如发展对大江大河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保障渔业资源生态循环和合理再生,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双盈。
2.1.3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整合农耕文化底蕴和全区浓厚的人文历史、区位优势,通过深入挖潜,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体验农耕文化、品农家菜、住农家屋,促进传统意义的农业逐步向旅游农业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如都市农业园区开展的草莓采摘、耕地出租、果树认养、农家乐餐饮、田园住宿等模式,使农产品通过加工成为农家菜;让城市的居民参与劳动体验农耕乐;并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充分享受农园风光;让城市的孩子了解悠久的农业历史和生产技术。农家乐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拉长,而且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给现代生态农业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带来的附加值远大于农业本身。
2.2工作思路
2.2.1规划为先,政策引导
农业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全区农业产业规划,确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区域、重点和导向,每年有重点安排资金和项目推进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宣传、卫生、旅游部门则根据历史渊源和现状开展农家乐的包装推广,培训相关接待人员,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2.2.2典型示范,科技支撑
生态农业的建设是项综合性课题,首先,应通过示范点的创建积累工作经验,旅游、科技、环保、卫生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特别是要围绕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增强生态农业意识,并成为自觉的实践者,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最后,要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及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加大科技、环保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发展态势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04-1
1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是利用农业的生态学特性,结合经济学原理,同时运用工程学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进行集约化的整合,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运营,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式。生态农业是有一种整合的农业,是将传统农林牧副综合后的大农业,它强调农业发展综合的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2 我国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2.1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是一种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率先应用了建设局部模拟生物群落、种植人工防护林、修造梯田等方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治理工程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有效减缓了我国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化的速度,在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
农业资源的循环增值利用技术,在广大农村应用比较普遍,技术也较为成熟的就是沼气技术。利用废弃的植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在封闭的发酵池内进行沤制和发酵,最终产生可以被居民日常生活利用的沼气。除沼气技术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大力推广了气化炉技术和秸秆成煤炭以及秸秆制门等技术。尤其是气化炉技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成为同沼气技术并行推广的农业资源二次利用技术。除种植业之外,大农业中的牧业和渔业也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此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南方湖泊集中区和沿海地区,技术人员推广了人工鱼塘和人工鱼礁技术。在有些地区还推广应用了利用河流、湖泊沉积物回填耕地,提高耕地土壤有机物含量的生物养地技术。
2.3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
立体农业种养技术,是在大农业概念下,将农、林、牧、副、渔的种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起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系统。这种技术打破了单一种养一种动植物的界限,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生态模式改造,例如,在大田作物之间进行间作和套作,在树木、林带中进行菌类植物间作等等。这种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在我国广大地区都可应用推广。我国东北山区和南方林带区域,已经较为广泛的进行了作物间作实践,且实际效果比较明显。在北方地区,以利用自然或人工林带进行间作人参和菌类植物种植最为典型。
除以上几种农业生态模式之外,农业技术人员还在农村中推广了围绕水利设施进行农业环境改造、农民自家庭院内建立微型生态种植、养殖园地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设施,以及利用农业副产品进行农业病害防治等等。
3 我国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上我国农业地域性差异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1 树立大农业观念
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此在推广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大农业观念,树立全局思想。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从更宽阔的角度去进行技术的研发,即不搞“大而全”,也不钻“牛角尖”。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建立起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实现了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和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一体化。树立大农业观念,是推广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中,大农业观念已经深入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领域,成为指导农业发展的基础性认识。
3.2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普及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根深蒂固,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基础做起,不盲目“嫁接”新技术,不急于推广新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西方生态农业技术逐渐进入中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西方农业发展环境同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有很大差异,很多先进的技术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因此,技术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一定要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有选择、分步骤的进行推广。例如,在西方国家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机农业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弊端,提高农业产量。但就中国实际而言,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综合消费能力不相符,所以推广起来困难比较大。在进行有机农业推广时,应该换一种方式进行,将高科技的有机肥料变成农村普遍都有的动物粪便,结合生物加工技术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同样可以起到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
4 结语
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要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结合起来,在原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实践。树立大农业观念,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还有积极的进行生态农业试点实验都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策略。结合我国国情,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争取早日在我国各地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
参考文献
[1] 杨剑,魏雅丽,王立国,喻光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0).
农业发展态势范文5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1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指的是为了尽快完成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和良性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的农业技术中,再运用生态经济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高产优质与生态循环相统一的全新农业综合体系。农业产业化是当代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以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经过主导产业的培育,让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向着自我积累和循环的方向发展。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再结合农村经济和资源现状,整合农业生产链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的利益统一,生产健康无污染且高收益的农产品,最终建立现代化的新兴农业生态体系[1]。
2生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农业技术来完成。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推广进程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生态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还没有认识到生态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导致推广体系不健全。首先,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就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管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部门协作意识不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多个环节,如果部门间缺乏合作,不仅不利于扩大生态农业技术的范围,也不利于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宣传力度,导致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了解和认知不足,难以调动大众参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2]。
2.2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产业,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完成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用于设备采购、人才聘请、技术研发等。当前投入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不理想,经济效益低,可以用来投资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有限,难以加快建设速度。其次,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部分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被挪用到其他项目中,阻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地方政府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迫于资金压力,完全没有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这样会影响国家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速度[3]。
2.3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优秀人才。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必须有充足的高级专业人才储备,才能在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方面有更多突破,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效率,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中优秀的专业人才非常少,现有生产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高,很难满足研发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的需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在源头上提高对应聘者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技术考核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对技术人员的后续培训力度不大。农业技术在发展,如果不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就很难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个人的专业潜能得不到发挥,会影响整个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度[4]。
3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国家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的现状,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快处理好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题,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规章制度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就可以约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把职责具体到个人,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可以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促进人们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了解。因此,国家应该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制度必须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能顺利执行。众所周知,生态农业技术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推广和指导生态农业技术,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效率[5]。
3.2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
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采取合理措施做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政策,对现有财政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分配,做好采购设备、聘请员工、研发技术等多方面的成本预算工作,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适当加大商业银行和金融部门的信贷力度,为地方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尽可能满足龙头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充足的资金,让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3.3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从长远角度来看,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会给农业产业化进程带来重要影响,有关部门要为进一步研发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人才保障。首先,优化技术人员的结构。依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把员工分配到合适的岗位,提高技术人员的应聘门槛,采用先进的考核方法对技术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筛选出最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其次,定期开展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农业技术在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力度,才能为后续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储备大量的优秀人才,进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奠定基础[6]。
农业发展态势范文6
关键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品种培育等技术,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