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特点

统计学特点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统计学; 教学

统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教育和普通本科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本科院校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主要以理论为主, 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实践为主, 强调学生学有所用。

前者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而后者针对的对象则是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意在分析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的一些特点以及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它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难学的课程。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 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 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 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 他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 参差不齐异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 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洁、通俗, 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且这种语言形式要贯穿讲课的始终, 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 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 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不断地举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 使学生活学活用。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和学生互动, 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统计学的灵魂在于与经济管理类各实质学科相结合, 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与学生熟知或学过的课程联系, 这样更加便于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的统计学知识, 并且能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其中。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 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 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使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 要做好准备工作, 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所谓的适当是指: 一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 二要难度适中, 但要有综合性, 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 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 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 太难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 不参与讨论; 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 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其次, 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 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 让自己参与其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不要直接作答, 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 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 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自觉地归纳总结。[ ]

第三, 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 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 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 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 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并掌握教学课件的制作:

首先, 要学会运用PowerPoint, 并且充分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 这些动画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 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幻灯片信息的流量大、速度快, 接受起来有些难度, 学生可以不再记笔记, 而是将不明白的作标记, 课件可以让学生课下拷贝, 以便于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 还可以选择一些分析软件, 例如Excel办公软件。Excel 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 高职高专的课程普遍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 而《统计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则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开设。所以在学习《统计学》时, 学生都已对Excel的使用比较熟悉, 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只需把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介绍给学生, 再演示一些实例, 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来检查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 因此, 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 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叠, 重理论轻实践, 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高职高专的学制一般为3 年, 而学生的基础较差, 理论上也很难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难就业,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每个专业都建有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 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 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就具体问题, 模拟问卷调查, 从得到的调查数据里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例如: 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组织过学生就生活费的花费问题做过调查, 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考查学生都是用了哪些统计方法, 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姚波。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模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 2) .

[2]董芸。注重理论教育强调动手能力———浅谈高等职业教育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5,( 1) .

统计学特点范文2

【关键词】 双极电凝;儿童;利特尔区鼻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27-02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病因复杂。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迅速查找鼻出血部位和快速、有效地终止鼻内出血。[1]儿童鼻出血,发病年龄多在2岁-10岁,青春期后逐渐减少,儿童鼻出血可发生于鼻腔任何部位,但90%患者流血区在鼻中隔前下方,即利特尔(Little)区[2]。我们选择了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58例利特尔区鼻出血患儿,将其分为双极电凝组和止血海绵填塞组,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儿中,双极电凝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6岁,平均年龄8.8岁,常规检查排除其它疾病,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双极电凝治疗组与止血海绵填塞组均采用1%丁卡因和1%呋麻滴鼻液棉片行鼻中隔利特尔区粘膜表面麻醉3次,每次间隔5分钟。双极电凝治疗组:麻醉后,使用高频电凝,功率调至25W,电凝头贴附于鼻中隔前下方出血部位,电凝2-3秒,至组织周围粘膜发白。术后不出血,可不予填塞,给予红霉素眼膏表面涂擦,如仍有少量出血,可给予凡士林油纱填塞,48小时后取出。止血海绵填塞组:表麻后,根据患儿利特尔区出血范围,给予止血海绵填塞,48小时后取出。

1.3 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为术后当即止血,且1个月内无复发性出血;否则为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 论

传统鼻腔填塞止血存在盲目性,临床上往往过分的填塞使鼻腔粘膜的广泛擦伤,导致鼻腔粘连、嗅觉减退等并发症的广泛发生。部分患者一旦抽出鼻腔填塞物,稍有用力,打喷嚏等诱因,可再次出血。本文鼻腔填塞治疗组一次治愈率为75%,可见单纯依靠鼻腔填塞治疗的方法,患儿年龄较小,配合困难。双极电凝烧灼具有浅烧灼的特点,对深层和周围组织损伤较小,尽可能地保留正常鼻腔粘膜,防治鼻腔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未出现鼻中隔穿孔的并发症,说明双极电凝运用于鼻出血安全,微创,值得推荐。必要时可给予明胶海绵填塞,可自行吸收。操作时麻醉充分,避免电凝止血时患儿因疼痛而不配合,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如出血汹涌,可行鼻内镜下辅助检查,双极电凝对出血部位有更准确定位,电凝烧灼是治疗鼻出血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手段,提高了一次治愈率,降低了鼻腔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费用,减少了患儿的痛苦。通过双极电凝完成止血治疗,较传统填塞治疗,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止血效果好,达到微创治疗,尤其适用于儿童、中老年和合并心血管、血液病患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降低再出血率,保护鼻腔粘膜,提高诊治效果。电凝时还应注意护理,适当饮食,预防鼻腔干燥,使用软膏涂鼻,体温高必要时给予局部冰敷,避免剧烈活动,出血量大者要给予及时补液。双极电凝止血,避免鼻腔填塞,有利于儿童配合。缺点是设备投资大,费用高。但其适用范围广,可适用各类利特尔区出血。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4-175.

统计学特点范文3

关键词 机测 普通话水平培训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促进测试工作的推行,提高测试的公正性、准确性,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于委托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简称机测),并在全国陆续推广使用,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进入到了机测时代,普通话水平测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推广,我们看到了机测普通话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面对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机测普通话的特点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的研发基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可对除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测试题型进行自动评测,并可以自动检测发音者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使用者提升普通话口语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和组织难度,为更好地推广普通话测试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自动化评测。测试现场不需要安排专业测试人员,只需3~4名工作人员即可。考生测试结束,即可得知除命题说话部分的评测结果。(2)学生操作简单。测试流程由计算机控制,考生根据计算机语音提示即可完成测试。(3)管理方便。监考人员通过监考机可以全程监控考生的测试过程,了解每位考生的测试情况。(4)灵活实用。测试系统提供网络版、单机版两种方案,测试单位可以根据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条件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测试,最大限度地降低应用门槛。

2 机测普通话带来的问题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站于2008年正式使用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经过五年的测试,我们发现机测普通话在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有些问题是人工测试时很少或几乎没有发生过的。

(1)测试时间增加。机测普通话使测前准备工作相对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测试时间相对变长。人工测试时,一组测试员每天约测试40人,测试时间约6小时。机测时,一组10名考生同时进机房测试,必须等最后一名考生测完后,这组考生才能离开,下一批考生才能进入机房测试。一台机器测试40人约需9小时。同时,还会出现突况,例如有些考生不参加考前辅导,造成测试时不懂操作流程,耽误大量时间。测试过程中网络环境的不通畅,导致电脑死机,考生必须重新进行测试等等,这些都会增加测试时间。(2)应试心理不稳定。机测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变化,对测试成绩有较大的影响。考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语言背景复杂,语音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语音面貌较差、自卑心理过重的考生,面对考试机心理过度紧张,说不出话来,直接影响测试成绩。有些语音面貌较好的考生,觉得自己普通说得很好,没有认真参加培训,考试过程中对测试流程不熟悉,造成紧张心理,影响成绩。(3)应试技巧欠缺。人工测试时,考生的测试流程由测试员控制,考生只需按照测试员的提示进行相应部分的朗读。机测则给了考生较大的自由度,在对考生的说话部分进行了分析后,发现考生在测试过程中由于准备不足,失误现象比较普遍,直接影响测试成绩。

3 机测普通话对教学的影响

高师院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学生来自祖国各地,语音面貌相差较大,语音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大帮哄”,应该针对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往,教师在授课时,都是针对人工测试情况下考生应注意的问题。面对机测的新环境,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方面做出改革。

3.1 教学方法改革

(1)根据普通话水平的高低,建立分流机制。高师院校的学生语音面貌相差较大,语音水平高低不平,因此在教学之前需要摸清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方言背景,了解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遵循摸底分配与学生自测自选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分流机制。有异议时应以学生自由选择为主,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满足各层次水平学生的不同要求。然后再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实现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2)在分流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次教学。在分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语音面貌及等级要求,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包括方言背景与普通话接近程度较高,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好的考生,教学中对他们应侧重语感能力的培养; 第二层包括来自北方方言区但方音较重的考生,以及来自南方方言区的普通话口语水平较好的考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侧重其说话、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感; 第三层包括语音系统问题较多语音面貌较差的考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语音基础知识和普通话口语训练,使其找到自身语音的问题,纠正方言习惯,提高普通话思维能力。总之,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使各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和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意识,有针对性地接受目标训练。

3.2 教学内容改革

(1)基础知识培训。倪宝元曾指出“必须运用语音知识理论来指导语音实践”。首先要向学生讲授相关的语音理论,使学生了解音素发音的条件、部位、方法等。根据之前建立的分流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有选择地教学,不能“一锅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调整教学重点。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要分析其与普通话的差异,对于经常犯的错误要讲清楚讲透彻,多示范,多练习,鼓励学生多开口说和读。(2)应试心理培训。经过多年机测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发现机测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对成绩有着较大的影响。造成心理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机测和口试的测试形式比较陌生,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成绩的预期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紧张情绪。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机测和口试的测试形式,消除紧张情绪。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解和演示机测的流程,介绍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哪些地方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测试,熟悉测试环境和流程。其次,要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3)机测应试技巧培训。在机测过程中,测试程序完全由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控制,教学中要注意应试技巧的讲解,避免因对测试程序的操作失误而影响测试成绩。例如,在试音过程中,学生的音量要控制好。有的学生试音时声音很小,导致试音失败;有的声音很大,导致在答题时不能保持同样的音量而不能被系统识别,造成答题失败。因此,除常规的普通话教学内容外,在教学中还应该对机测流程以及测试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等做相应的培训。

在机测普通话的背景下,机测这种全新的测试方式给我们的测试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它使普通话测试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让测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同时,面对测试方式改变后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妥善的对策,完成普通话测试的目的,更好地推广普通话。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申向阳.试论普通话测试中心理因素的负效应及调控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3] 邹渊.浅析优化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的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0.

统计学特点范文4

关键词 普通高中 体育教学 教学特点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是高中阶段的一分支,不像职业高中那样注重技术性,而普通高中是强调专业文化性的高中。在普通高中里,学生不但要学习基础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等),而且还要学习各类文化知识课程。普通高中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就是因为是重点培养文化性和专业性的人才。在中学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与职业高中的有着类似的一面,也有其本身特殊性的一面。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特殊一面主要是因为它所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的方面的差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普通高中的体育教育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特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来对其教育对象进行培养和教育。

一、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特点

1.1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任务方面

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健身意识,也要培养竞争意识和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比较侧重于田径。田径的乐趣在于利用走、跑、跳、投等动作,实现自己从未体验过的速度高度远度和难度,从中享受身体和心理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此外,体操和武术也是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两个运动项目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培养和增强了学生身体灵活性。笔者在教授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根据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原则,加上考虑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在一年级时,以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二年级时,以体操和武术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意识。在三年级时,以球类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综合素质.这样使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1.2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很强专业取向

因为普通高中的教学是面向大学的,所以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必须使教育面向学生未来的方向,把体育教学和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培养。这样的话,不但能调动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体育的感兴趣,而且还能提高普通高中的文化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里,体育都不太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是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养,轻视了体育教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更要重视把体育教学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形成普通高中色的体育教育模式,在普通高中让体育这门课程起到应有的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2.1增加多种运动项目,以增加美的教育。

在普通高中中,体育教学不仅要以锻炼身体、竞技排名为目的,也要注重以让多数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为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优雅的坐、立、行、走等身体基本姿势,将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能力展现自己美的姿态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普通高中中,开设瑜伽、健美这些体育内容不但可以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仪态,而且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运动全身,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脱颖而出。

2.2丰富授课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参加体育课程。

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都没有明确规定体育课程的内容。导致老师和学生的态度也比较懈怠,经常以“自由活动”为内容,发挥不了锻炼身体和丰富技能的作用。如果,可以开设羽毛球、篮球,足球,轮滑等富有趣味性和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加上开设素质拓展性的这种以团队协作达成目标为内容的新兴运动,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勇于拼搏的思想品德,以丰富授课内容和提高学生兴趣。

2.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技术引入教学。

目前,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技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有效且生动的教学辅助方式。其实在体育教学中,现代技术同样也有其用武之地,譬如,在遇到不宜运动的天气或室内必修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看相关的比赛录像,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运动项目教学视频,再结合教师现场授教,把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不适合进行户外锻炼的体育课时,经常会被取消。如果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就可以继续体育课程,给师生都带来方便。

统计学特点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测评;WebService;;SQLServer2005;B/S

引言

该系统解决了信息传递不便捷等问题,实现学生管理网络化,方便教师、学生等在网上快速查询学生个人各种信息。使用该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无纸化”,改变学生素质管理的落后现状,实现评价现代化。

通过分析测评结果,可以总结教学、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作为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的参考和依据。此外,综合测评结果可以使每个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为大学生潜在素质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一、应用技术介绍

1.1WebService技术简介WebService指的是一种基于Web的分布式技术,可以接收从Internet或其它系统中传递过来的请求;是一种新的Web应用程序分支,是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的应用,可以、定位、进行Web调用、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复杂商务处理的任何功能;是一种无需购买并部署的组件,它被一次部署到Internet中,其它Web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

技术概述.NET是通过中间语言(IntermediateLanguage,IL)和通用语言运行环境(CommonLanguageRuntime,CLR)方式解决跨语言类库、跨硬件操作系统运行、变量边界检查、资源自动回收问题的软件开发、运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更容易地建立网络应用程序、网络服务、窗口应用程序以及主控制台应用程序。

技术介绍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NET的环境,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包括、C#和等)创作应用程序,可以无缝地与WYSIWYGHTML编辑器和其他编程工具(包括)一起工作。这不仅使得Web开发更加方便,而且还能提供这些工具的所有优点,包括开发人员可以用来将服务器控件拖放到Web页的GUI和完全集成的调试支持。另外,任何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整个.NETFramework,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得这些技术的优点,其中包括托管的公共语言运行库环境、类型安全、继承等。

与WebService的结合由主程序负责内部商务逻辑的运算以及数据源的维护,而由Web窗体页和XMLWebServices分别公布系统的对外接口,Web窗体页负责向用户呈现系统数据,而XMLWebServices则负责呈现系统的对外接口以便于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以及以后开发客户端的需要,构成一个Web应用的完整的对外数据交换体系。

1.5B/S模式基于Web的B/S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只不过它的客户端是浏览器。B/S结构是对C/S结构的一种改进。在这种结构下,软件应用的业务逻辑完全在应用服务器端实现,用户表现完全在Web服务器实现,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即可进行业务处理,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在系统的性能方面,B/S占有优势的是其灵活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系统,只要可以使用浏览器上网,就可以使用B/S系统的终端。

二、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的功能设计

2.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需要完成主要功能模块有:

2.1.1系统维护管理模块(包括①代码管理;②用户管理;③系统维护)。

2.1.2数据输入模块数据输入模块包括学生基本信息、思想道德成绩信息、学习成绩信息、拓展素质信息的录入、修改等。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班级、性别、出生日期等;思想道德信息包括各项指标的成绩;学习成绩信息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的成绩及课程所占学分,包括补考学生的补考成绩;拓展素质信息包括图展素质指标各项成绩。

2.1.3数据计算模块按照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各表内的及各表之间的数据,并按要求将数据输入指定表。依据学生的各项信息,计算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数、学习成绩、拓展素质分数和综合测评成绩。各项测评的结果作为学生在校的综合排名和各方面素质排名,作为各种奖学金评定发放的依据。

2.1.4数据查询和打印输出模块数据查询和打印输出模块提供数据的查询和打印输出,学生管理人员通过对学生信息检索达到查询学生信息的目的。

2.2系统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主要是依据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建立的数据模型,通过进行数据内部以及外在关系的分析,从而有效地建立整个系统的数据结构(在关系数据库中通常称为表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库的数据量、数据流量、及响应速度的估算分析。

2.2.1数据库完整性设计(1)数据库完整性规划:①实体完整性。②参照完整性。③用户自定义完整性。(2)造成数据不完整的原因分析:①网络或设备故障造成。②应用程序设计不完善造成。③多个事物并发执行造成。④人为因素。

2.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设计系统数据库架构如下:①学生基本信息表,存储学生基本信息;②学生学习成绩表,存储学生学习成绩信息;③学生德育成绩表,存储学生德育成绩信息;④学生拓展成绩表,存储学生拓展成绩信息;⑤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表,存储学生综合测评成绩;⑥学生、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存储反馈信息;⑦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指标权重表;⑧学生课程表;⑨用户登陆信息表。

2.3系统权重体系设计在指标体系中,根据每项指标所包含的不同内容,分配不同的权重;根据每项指标考核时的分值、方法及具体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范围;根据每项指标的复杂程度,确定指标的级数,每项指标具体所占的权重。学生综合测评总成绩=思想道德成绩×20%+学习成绩÷(∑必修课学分+0.8∑选修课学分)×60%+拓展素质成绩

三、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3.1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山东经济学院综合测评系统的修改和维护工作,该功能模块主要由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基础信息管理、日志管理四大模块组成。

3.1.1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增加、查询编辑功能。用户使用管理员分配的用户名密码进行登陆。

3.1.2权限管理模块的实现(1)角色增加。角色增加模块让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为系统增加新的角色权限,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2)角色查询编辑。角色查询编辑模块是针对角色信息的修改,维护角色名称、角色描述以及修改角色权限。

3.1.3基础信息维护(1)班级信息增加模块的代码实现。班级增加功能包括:班级名称、年级、人数、班级代码、学院、专业等。(2)班级信息编辑模块的代码实现。班级信息编辑模块的功能包括查询指定班级、返回符合查询的班级列表、显示班级的基本信息。

3.2学生信息模块本模块是为了方便用户查找学生的基本信息而提供的,在这里用户可以方便的得到学生的联系方式,班级等内容,方便学生的管理。:

3.3数据计算模块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数据的核算以及计算系数的设定,分为两个子模块综合测评信息查询和权重系数设定模块。权重系数设定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设定测评成绩的计算系数,使系统能够适用各种学校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时间的特殊要求。

3.4数据录入数据录入模块是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录入的功能,其中包括四个主模块,每个主模块各包含信息录入和查询编辑两个子模块。学生成绩的查询编辑模块与上面的成绩录入模块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与对数据库的操作由新增改成了更新。

四、总结

该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信息的共享、公开,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①基于B/S模式开发的Web服务,节省大量的信息资源,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复用性;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用性;③系统易于管理维护;④使用方便,易学易用;⑤良好的性能价格比;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外部接口清晰而标准。本系统今后主要还要考虑通用性问题、跨操作系统平台所可能面临的一些数据共享问题、并发性问题,多采纳组件技术,在开放性方面考虑跨平台后可能面临的并发性问题,同时对安全性能方面考虑采纳一些结合硬件加密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郑小平核心WebService服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1-54.

[2]李晖,李正刚.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重构及实施保障机制的建立.经济师,2006,(7):11-12.

[3]王黎.微软公司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26.

[4]面向对象编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2-25.

[5]微软公司.标准教材.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6]李安渝.WebServices技术与实现.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40-42.

[7]盖江南,王勇.Java,XML,Web服务宝典.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6-27.

[8]张文斌.基于WebService的电子商务环境构建技术.北京:电于工业出版社,2002:22-24.

统计学特点范文6

关键词:古典大学;学院制;传统;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6-0079-04

收稿日期:2013-08-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CAA100113)。

作者简介:杜智萍(1977-),女,山西太原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

学院制贯穿了牛津、剑桥大学的数百年发展历程。它不仅是这两所英国古典大学一流教学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而且也被视为其傲立世界大学之林不可或缺的一张文化名片。学院制作为一种传统已深深扎根于牛津、剑桥之中。近年来,这种独特的学院制因其卓越的教育价值而日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一、本科学院的形成

学界一般认为欧洲最早的学院是大约出现于1257年的索邦学院,这所为学生提供食宿的学院成为后来英国古典大学学院的模板。牛津、剑桥大学最初的学院只向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授予院士称号,而本科生是不可能得到学院资助的。直到14世纪上半期,由国王爱德华二世建立的国王大厅学院才允许本科生进入学院[1](P139)。

默顿学院被视为牛津第一所标志性的住宿学院[2]。学院招收本科生的传统却要归功于1379年由威廉·威克姆创建的新学院[3]。威克姆还创建了一所新学院的预备学校,即温彻斯特公学。该学校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新学院学习并获得院士资格。

此后,英格兰的学院开始普遍招收本科生。原先作为本科生主要居住地的寄宿舍开始逐渐减少。1444年,牛津有大约69所寄宿舍,到1552年只剩下了8所,其中总共住有约200名学生,而此时在13所学院中却住有约450名学生。许多寄宿舍被学院收购而成为学院的附属机构[1](P141)。可以确定,16世纪,“随着寄宿舍的逐渐减少和完全消失,学院已经成为本科生的集合地”[4](P14)。

在英格兰早期本科学院的产生过程中,自费生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体。剑桥大学的国王大厅学院早在14世纪前半期就开始招收自费生。其后,莫德林学院在1480年的规章中也规定,学院可以招收不超过20名的贵族子弟或富有人家的孩子作为自费生在学院接受导师指导。这种做法到16世纪时已被当时的英格兰学院所普遍采用。

在这一时期,学院大量招收本科生、特别是自费本科生的做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原因。牛津、剑桥的学院在建立之后,大多是依靠捐赠和地租收入来维持运转,但是伴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仅依靠这种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学院大量招收自费本科生,希望通过其缴纳的食宿费和听课费来缓解学院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学院希望通过招收更多的本科生来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为学院发展赢得更多的支持力量。此外,部分学院也希望通过招收本科生来丰富学院生活,扩大院士的社交圈,促进其在学业以及社交能力两方面的发展。可见,大量本科生能够进入学院是英国古典大学中学院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由此,学院也逐渐从研究者的学术圣地转变为本科生的学习园地。

二、古典大学学院制传统的确立

(一)学院教学制度的发展和导师制的确立

中世纪,牛津、剑桥大学的教学以讲授和辩论为中心,文科和高级系科的学生必须参加讲座。由于讲授方法、内容以及讲授者身份的不同,大学形成了普通讲座、特别讲座和临时讲座三种讲座形式。同时,大学中还有多种形式的辩论。担任普通讲座的教师要在固定的辩论日组织公开辩论。此外,大学中的师生在晚饭前后及就餐时也会公开地或个别地进行辩论。到中世纪后期,讲授和辩论成为古典大学中正规的教学形式,而由个别教师为了帮助自己的学生而临时进行的学术训练和教学则构成了学院中非正规的教学形式。

起初,大学的教学相对零散而随意。讲座的时间和地点均不固定。教师并不能通过提供讲座而得到薪酬。因此,很多人只是将教学视为“为了获得学位而不得不做的事”,或以筹措学习资金、等待大学以外的晋升机会为目的[4](P57)。在这种情况之下,学院的教学逐渐发展起来,被视为大学常任教师教学的补充。14、15世纪,学院教学经历了“先是同大学的公共讲演体系相抗衡,随后超过了它”的发展过程,不断得到扩充[1](P130)。

15世纪中后期,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学院开始聘请来自本学院或其他学院的院士为本科生开设讲座。由此,大学的教学重心开始从学部转向了各个学院。16世纪中期,牛津、剑桥大学的学院事实上控制了大学的整个教学,学院开始在大学生活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到16世纪晚期,以分权模式为基础、针对本科生的学院教学已在英国两所古老大学中建立起来”[5]。

伴随学院教学功能的日益凸显和完善,导师制也逐渐在牛津大学各学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由14世纪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16世纪,牛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布鲁齐诺斯学院、基督教堂学院等在新学院和默顿学院建立导师制之后也陆续制定了导师制的相关规定。同样,在此时的剑桥大学,导师制不仅成为大学教学制度的核心,“同时也是学院经济的一部分”[6]。学院导师对本科生的有效指导有赖于师生之间日复一日的密切联系,更取决于导师强烈的责任心。导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智力、身体健康和精神方面的指导以外,还要负责监督本科生的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和经济支出。简而言之,导师的职责就是要当好家长。导师制在各学院中的出现使学院教学职能的实现得到了最为切实的保障,也成为英国古典大学学院制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伊丽莎白章程》和《劳德规约》的颁布

学院制在英国古典大学的真正定型是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1570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签署的新校规得以颁布,即《伊丽莎白章程》(The Elizabethan Statutes)。这份校规以“限制宗教纷争,维护王权至上”为基本宗旨。章程明确规定了大学副校长和各学院院长享有对大学日常事务的管理权以及对该规章的最终解释权。

在牛津大学,确立学院制的任务是由劳德大主教(William Laud)于1636年完成的。在其任职期间,他对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修订之后形成了著名的《劳德规约》(Laudian Code)。新的大学规章对牛津大学各项事务进行了详细规定,并与《伊丽莎白章程》一样得到了王室的认可。《劳德规约》明确了学院在本科生生活和学习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规约还规定,所有的学生必须有导师。此时,导师制已不仅仅是学院的一项教学制度,而“成为牛津大学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7]。

《伊丽莎白章程》和《劳德规约》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正式确认了学院在大学中的地位,因而被视为学院制在两校最终得以确立的标志。学院制在确立之初的许多特点在今天的牛津、剑桥大学中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古典大学学院制传统确立初期的特点

(一)联邦式结构

学院制的最终确立使牛津、剑桥大学形成了典型的联邦式结构。各学院独立享有其财政权和行政管理权。大学和学院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各司其职。大学负责规定和开设课程,组织讲座、考试和授予学位。学院负责招生,为每位学生提供导师指导。各学院均设有多个学科,而非按照学科进行划分。学院之间以及学院与大学之间会就某些学科教学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大学根据学科划分为多个学部,由教授和讲师组成,负责开设课程和讲座。可见,学院和学部在牛津、剑桥大学呈现出一种矩阵式的结构,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由于各学院都实行寄宿制,因而,学生入学后,主要由学院承担对其的教育责任。弗莱克斯纳(A.Flexner)指出:“这样分设的,自主的和独立的各院所不但不可思议地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且与由他们所构成的大学也相互交织在一起。当这一切合在一起时,它已超出了学院模式的意义”[8]。

这种联邦式的结构一方面赋予学院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保证学院成员能够享受到贵族式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另一方面也导致各学院的教学资源常常得不到充分利用,无法实现共享,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浪费。

(二)以教学为中心

随着学院数量的不断增多,学院逐渐在大学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学生不被某个学院录取是难以进入大学的。因此,学生在报考牛津或剑桥时,首先要选择一个学院。学院成为大学教学的中心,而大学只保留了颁发学位的权力。

由于牛津、剑桥大学的学院最初都是由王室和教会设立的,因此早期的学院并不是教学的场所,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清规戒律的地方。直至16世纪中叶以后,学院在大学中的地位才得以稳定确立。大学的教学职能逐渐转移到学院手中。学院开始在大学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主要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整个教育活动的重心从大学转移到了学院。学院制的确立使牛津和剑桥大学逐渐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学院成为大学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也成为院士最为首要的任务。对于院士而言,培养一个人,远比出版一本专著更为重要。

(三)导师制教学

导师的出现是“学院系统的自然发展”[9]。学院导师取代了大学教授的地位,而由学生完成的训练科目替代了老师所作的讲解。“在17世纪,弹性易变、不定形的导师组织终于让位于管理更为集中、以学院统一控制为特征的导师教学体系”[1](P144)。在各学院普遍建立起来的导师制逐渐成为学院中主要的教学制度。初期的学院导师制与19世纪后形成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学院导师制有本质的区别。彼时导师制的本质是宗教性的,而非贵族性的,其中所包含的真正的学术成分还很少,导师仍主要承担学生保护者的角色,导师的职能并没有明确分化。因此,它只能被称为是一种早期的,简单形态的导师制,与以教学为中心的现代导师制有本质的区别。导师制是英国古典大学在其学院中为本科生提供的一种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古典大学教养型教育模式得以运行的根本保证。

(四)学院生活模式

牛津、剑桥学院生活的巨大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卓越的教育理念,还在于其优美环境与浓厚文化氛围的完美结合。早在15世纪时,牛津、剑桥的学院就已形成了独特的“四方庭”的建筑风格,每个学院拥有一所或几所这样的方庭。它通常包括一组四方形的建筑,中间有一个庭院,一般包括餐厅、客厅、授课厅、图书馆、卧房、厨房、地窖以及一个小礼拜堂。学院内部各个房屋的分工十分明确:餐厅、会客厅和授课厅是公用的社交场所,师生在其中聊天或辩论;图书馆是公用的学习场所,卧室则是私人休息和学习的地方。此外,学院中也有专门用于学生学习的书房。学院生活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最具价值的文化熏陶和感染。

(五)宗教性

牛津、剑桥大学学院的建立过程使其在产生之初便具有了鲜明的宗教性特点,相当一部分学院建立者在创建学院时都有着纯粹的宗教目的。“中世纪的人可以为他的灵魂拯救做任何事,尽管所犯的罪不见得比今天的多,但他们总是要做很多的事来弥补罪过”[10]。人们普遍认为捐助学院可以使自己以及家人的灵魂都得到救赎。例如,贝利奥尔学院建立者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和他光荣的母亲玛利亚和所有的圣徒的荣誉”[11]。

(六)贵族性

贵族作为早期在牛津、剑桥大学兴建学院的核心力量,其子弟毫无疑问地成为学院的主要招生对象。学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为那些绅士和贵族子弟提供了一种与其未来上层生活极为相似又极为贴近的学习环境,为其将来真正进入上流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虽然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这些目的都被完好地一直保存至19世纪,实际上是直到19世纪的后半期”[12]。

英国古典大学最为典型地保留了源自中世纪的学院制传统,历经数百年之后,这样一种大学传统仍然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和无尽的吸引力,反思其形成之初的追求和理想或许可以为今天的学院制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Cobban,A.B. 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nization[M]. London: Methuen & Co.Ltd, 1975:139.

[2] B.W.Henderson. MertonCollege [M].London: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899:9.

[3] Rashdall, H.and Rait. R.s.NewCollege[M].London: Routledge/Thoemmes Press,1901:40.

[4] Cobban,A.B.EnglishUniversity Life in the Middle Ages[M] London: UCL Press, 1999:14.

[5] Rosemary, O.D. Education and Society 1500-1800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in early modern Britain[M]. London New York: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 an Group Linited,1982:84-85.

[6] [德]彼得·扎格尔.剑桥历史和文化[M].朱刘华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5:12.

[7] Will G. Moore.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M]. 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 1968:2.

[8]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5.

[9] Mallet. Charles Edward.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M].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68:134.

[10] [德]汉斯-维尔纳·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M].王亚平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