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1
当前社会的医患关系已经达到空前紧张的地步。据统计2013年上海市仅上报医调委处理的案件多达700余起。以“温岭杀医案”为首的各地暴力冲突式的医疗纠纷案件、恶性伤医案件屡见报端。医护人员常常成为医疗暴力案件的牺牲品。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医院及医护人员方面
1.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过关。具体表现在: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违反诊疗规范或者不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行事。如不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疑难病例讨论上报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等,有的医护人员对急剧的病情变化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处置和医患沟通。
2.部分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有待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定位有所偏差。滥开药、过度检查等不良事件也屡见报端。
3.医护人员的服务定位未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患者对“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式体验”的就医需求和目前医疗服务的定位和现实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医患沟通缺乏艺术性,医院职能科室的管理功能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患者多方面的诉求。
4.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够,法律教育缺乏。受传统医疗模式的影响,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权利保护意识不够,常常在无意识间就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
(二)患者方面的因素
1.维权意识的增强。表现为患者或家属一旦对医护人员的诊治或服务不满意,能第一时间意识到权利受损,并利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利益。
2.不配合医护人员的诊治。一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缺乏最基本的信任,不配合诊治,一旦疗效不佳,即发生医疗纠纷。
3.缺乏最基本的医疗知识,对治疗期望值过高。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医学作为生命科学,仍存在诸多医学难题。个体的差异,可能出现疗效的不同甚至医疗意外等。诸多不可控因素与患者的预期产生偏差甚至背离,导致医疗纠纷高发。
(三)社会方面的因素
1.整体社会法律意识的增强。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也能时主张权利。
2.不良媒体为博眼球,不负责任的虚假宣传。一些媒体记者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或片面理解,把一些正常的诊治进行曲解,大肆渲染,进而激化医患矛盾。如不久前发生的“湖南产妇裸死手术台,医护人员集体失踪”的报道,后被证实产妇为羊水栓塞致死。
3.医学科普知识宣传的滞后。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前沿的生命学科,目前尚有许多疾病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等均没有研究透彻,医学上尚有许多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且每个人有着个体的差异,医疗行为不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作业一样精确和分毫误差,也有着不能预知的医疗意外。对医疗服务抱以“我花了钱,你就一定得把病给我治好”的态度,是医疗纠纷发生的又一常见原因。加强医疗科普常识,增加对一些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初步了解,才能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予以理解,进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政府的不恰当干预。我国法律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现今社会上倡导“ 弱势群体、和谐社会” 的概念,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即使诉诸法律,在“ 弱势群体、和谐社会” 的思想影响下,一些政府部门担心医疗纠纷引发社会不和谐,进而利用行政手段干预,让医院“息事宁人”和“花钱买平安”,这种不讲原则的行政干预行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纠纷的发生概率。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
(1)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护人员依法行事的法律意识,清楚医疗职责,严格落实核心制度,严格按照诊疗护理规范做事。(2)充分保障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合法权利,如知情权、隐私权等。(3)发生医疗纠纷后,积极引导患方合法理性维权,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纠纷。
(二)改善服务态度,做好医患沟通,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体验式服务”医疗模式更适应现代医疗的发展。据相关医学调查表明,患者到医院里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居然是“和医护人员多说几句话”!可见沟通的重要性。充分的沟通,既是让患者充分行使知情权的表现,又是充分的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医院要通过各种培训,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坚决杜绝“ 生、 冷、 硬、 顶”现象。同时切实做好医患沟通,用医务人员的细心、诚心、爱心来打动患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把医疗纠纷中相关问题均纳入法治的框架中来
1.“非暴力,不协商”。对于医闹、暴力伤医案件,不仅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医院及医护人员也要“零容忍”,不妥协,不协商,坚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秉公执法。我国目前处理医疗纠纷的一些法律理念定位模糊,“ 弱势群体、和谐社会”思想占主流,使得一些本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医疗纠纷,参入了太多无原则的人为因素考量,失去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性。只有不偏不倚、相同伤害同等对待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秩序的有序化和法治化。
3.加强患者的法律教育。一方面不仅要加强患者维权的意识,还要加强患者依法处理医患纠纷的法律意识,让患者理性维权、走法律途径维权。让患者充分了解非理性维权行为(如医闹、暴力伤医等)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4.规范媒体的言行、加强正确的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正确宣传防病治病常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疾病,了解医学尚有未知的疾病,诊疗中个体的差异具有不确定性的常识。追究不良媒体捏造事实、夸大其词、不负责任的虚假宣传的相应法律责任。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2
第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不到位。一是随访开展不到位,随访次数存在虚假,而随访服务的补助资金却已经按人口和随访费用标准拨付到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二是体检工作不到位,体检项目不全;三是健康档案管理不规范;四是群众知晓率低,宣传工作有待加强。第二,资金结余较大。到2013年底,在部分县级配套资金未足额到位的情况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累计结余12400.7万元,其中60%沉淀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第三,支出管理不规范。按规定,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支出项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列支培训费、招待费、房屋修缮费、设备购置费等情况。第四,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的补助资金分配公开透明度低。检查发现,乡镇卫生院负责乡村医生的考核并分配补助资金,但资金分配普遍缺乏公开透明,不利于公众监督,尤其是对于有多个村医的卫生室,不利于会计规范记账、核算,容易诱发矛盾。第五,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需要。目前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在辖区内横向间、新农合和城居保之间还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不能满足管理需求。
二、改进建议
(一)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居民身份证管理的资金支付模式
具体的设想是,改变目前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所在辖区人口分配资金的方式,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比如区市,待条件成熟时扩大到全省,打破辖区限制,让居民自主选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刷身份证的方式选择服务项目。卫生、财政部门按照居民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系统中刷卡的项目和次数,经审核后按标准据实拨付项目补助资金。这样,将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选择权交给广大居民,一是方便了广大居民,满足了常住和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民众可以择优自主地选择服务机实务构。二是有效约束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虚报服务人次、降低服务标准的现象,倒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只有做好服务才能挣钱养人。三是增强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有利于促进其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政府、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也更加透明。四是相对于实行居民健康卡、发放代金券等方式,此方式能充分利用居民身份证的现实性和信息的唯一性,可简化手续,节约不必要的管理费用,降低制度运行成本,避免重复建立健康档案、服务虚假等问题。
(二)改进和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补助资金的使用
按照体现正确导向、兼顾工作实际需要原则,制定可行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具体改革建议是,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体服务项目经费。包括预防接种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中医保健等。卫生、财政部门应制定各项服务标准、服务成本,同时根据系统记录的信息,结合绩效考核情况,将资金直接拨付到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单位。二是群体服务项目经费。包括健康教育宣传、预防保健信息管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卫生监督协管等事项。由卫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补助资金。三是必需的公用经费。包括耗材支出、基层卫生机构考核奖励、人员支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设备购置以及补充部分绩效考核工作经费等。要明确划分项目资金使用比例,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关于三方面资金比例的确定,要确保个体服务项目经费占大头,以体现多劳多得的正确导向,激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间开展服务竞争,促进卫生部门多服务、服好务。
(三)加快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与医疗保险、新农合、城居保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在一定辖区范围内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与医疗保险、新农合、城居保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知晓率
检查发现,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地方卫生部门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关内容和常识的宣传不到位,民众知晓率低。建议省级卫生部门充分发挥省级各种新闻媒体影响面宽、影响力大的优势,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的宣传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提高广大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既可以减轻基层宣传工作压力,有利于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乡、村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补偿机制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3
【关键词】 检验科;临床科室;沟通;协作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同样的梦想,赋予我们同样的职责和担当。在同一所医院中,各个部门、科室各司其职,负责其科室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任务,为解除患者病痛、救伤者于死亡边缘。但是,各个部门的工作又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有所交叉的,需要各部门加强密切的沟通和联系,以便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最贴心、最便捷、最周到的服务和帮助。而在众多科室中,检验科和临床科室的联系在医院部门之中的联系又显得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关乎病人生命安全。
1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医院中的两个重要科室,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都有着重要职责。临床科室主要按照门诊的医学分类,对应着各个具体的科室,对患者进行直接的服务,主要的职责就是给患者做基本的检查和诊断,对患者有指引性的作用;而检验科则是属于医院中不直接对患者提供服务的部门,主要是配合临床科室,对患者进行血液、尿液等做具体的专业性科学分析,对患者的服务方式则是间接性的。虽然临床科室和检验科各有侧重,但是其工作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在完成一致的目标时,需要两个科室紧密配合、积极沟通,共同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患者的治疗,为其健康服务。
就工作内容而言,护士等医护人员协助从患者身上采集检验样本,采集的规范与否、标准与否直接影响着检验数据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而反之,并不是为了检验而检验样本,样本的检验结果最终将给临床科室提供参考,让他们根据检验结果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总而言之,检验科和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是必要且重要的。
2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与协作的具体途径
在医院之中,各科室的工作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要以最精湛的技术、最贴心的服务保障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由于各科室的作用目标都是同样一个群体,因而他们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医学治疗之中,各个科室所负责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每一个科室的工作成果都是下一个科室进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必须要保证在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能够做到细致、严谨。
2.1 临床科室的医务工作者要加强检验业务素质 作为临床科室的医务工作者而言,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将其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以实现自己的再学习、再发展。对于合格的临床工作者而言,他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救助常识,能够对患者进行简单的伤情控制,能够在不借助大型医疗设备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病情判断和病症排除。
而在医疗实践中,临床科室的医生、护士对检验科的相关业务能够有个大致、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患者所进行的任何一项检验项目都是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自己的多种病情判断和分析所给出的最佳方案。简而言之,检验科就是为临床医师的准确、科学病症判断做辅助工作,其在临床医师判断模糊的情况下,给临床医师的考虑因素和类别以量化的检测和评估,最终促进临床医师给出权威、可信的临床诊断,进一步建议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如果临床医师对检验科的工作了如指掌,其能够给患者以最俭省、最方便的检验组合,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让检验科经过最少的检验程序就能实现对患者病症的诊断,一举多得。
2.2 检验科室的医务工作者要加强临床实践经验 在平时日常的医院工作中,检验科的医务工作者主要是按照临床科室医师所开具的化验单进行逐项化验,检测,最后再出具科学的量化报告以方便临床医师的准确诊断。众所周知,在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学习中,科学实验是重要的科研手段和研究方法;而科学实验中一个小数点的误差都将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而在医院中,检验科室医师的检测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数据结果,影响到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把握和判断。这样的失误不是小事儿,而是关乎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的大问题,一旦造成人员伤亡则成为“医疗事故”,将造成幸福家庭的解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因而为了让检验科医生对现实状况有所警醒和重视,可以让检验科室成员参与到临床科室的日常查房工作中,让他们在临床诊断领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强化的同时,更加重视自己工作在医疗救治中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意识上重视,在行动上严谨,更好地为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保驾护航。
2.3 借助多种活动形式,积极促进各部门的交流与沟通 对于医院的各个科室之间,不仅仅限于检验科和临床科室,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医院里面无小事,都是关乎人健康与生命的大事。但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导致各个科室平时都局限于自己的科室、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准时上班,下班就走,彼此之间缺乏联络与沟通,在工作的时候存在隔阂和间隙,彼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影响到患者的及时治疗。作为院方,可以定期组织院内的医生、护士等医护工作人员举办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定期旅游、趣味运动会、联欢会等,以不同形式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加强沟通,促进协作,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现在的临床医学中显示出其极大的应用性,更方便对它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的,所以提高检验技术是医学发展的需求。综上所述,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外,医学检验学的各种技术,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也是开展医学研究的必备条件。所以,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也是病人治疗过程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轶.浅析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4
刘大娘不是药物中毒的唯一受害者。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因为职业习惯,经常起早贪黑,生物钟较乱,常出现“上火”等不适症状。到某中医院去看,也查不出什么毛病,就是亚健康状态。医生建议服用“龙胆泻肝丸”。据了解,“龙胆泻肝丸”主要功效是清肝利胆利湿热,对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部疼痛、尿赤涩痛、湿热带下等症状有疗效。吃了以后,果然有效,上火等症状明显好转。从这以后,他只要身体不适,就服用这种中药。然而,恶梦开始了,半年多以后,他感觉头晕、发热、浑身无力,越吃“龙胆泻肝丸”越重,到最后两条腿都肿起来了。男怕“穿靴”呀,他吓坏了,到医院一检查,被确诊为“肾功能衰竭”,继而发展为尿毒症,必须依靠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据了解,“龙胆泻肝丸”的配方中有一味中药叫“关木通”,“关木通”内含有马兜铃酸,一些专家用“关木通”的提取物对大鼠作动物试验,结果,大剂量给药,大鼠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小剂量长期给药,大鼠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症状。许多专家认为,“关木通”就是损害肾脏的罪魁祸首。短期服用,对肾脏的损害不明显;长期服用,可以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而且这种药还有使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致癌的可能,比如膀胱癌、肾盂肾癌、输尿管癌等等,毒副作用非常可怕!
一向被传统观念认为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尚且如此之毒,其它药物就更可怕了。北京市曾经对5900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生素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大的“罪魁祸首”,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解热镇痛药;第三位才是中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害已经上升到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入院的人数占患者总数的10%~20%,其中有5%因严重药害而死亡!我国每年有250多万人用错了药,其中有将近20万人因此死亡!据上海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很保守的估计”,仅上海一地每年就有超过l万人因服药错误而导致死亡!
药害,如今已成为令人触目惊心的大问题!那么这坑人害命的药害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里原因种种,当然,首先应该是医生的原因。
《红楼梦》中有一个叫胡君荣的庸医,尤二姐因胎气致病,找胡大夫诊治。他认为是“淤血凝结”,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结果服下药去,只半夜光景,竟将一个成型的男胎打下来了,害得尤二姐“血行不止”……当今社会中的胡庸医也不少见,好多大医院每年都赔偿患者几百万元损失,就说明了问题;而被取缔的各种江湖大夫禁而不止、死灰复燃,还在危害一方百姓,令人防不胜防。
除了医生的原因以外,对患者来说,首先是不遵医嘱自己下药。
俗话说“恨病吃苦药”,为了尽快治愈,有的人超时加量用药,经常看到有人为了尽快治好感冒,增加一倍药量服用。这种盲目增量很危险,前面提到的刘大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教训惨痛。有的人为了减少药物的苦味,随意用果汁、牛奶、茶水送服,不注意药物和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副作用,引起呕吐、药物失效等等。还有的人一有头痛、发烧、腹泻的症状,甚至外伤,就盲目地服用抗生素。其实,如果是病毒引起的感染――感冒往往是感冒病毒引起的,服用抗生素根本无用。有的人为了提高保险系数,超时间、长期服用抗生素,久而久之,真有了需要用抗生素的病痛,药效大减,甚至不好使了……教训告诉我们:服用任何一种药物,都要严格遵照医嘱,不可自己随意下药、加量。用药之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掌握用药常识。一般用药的原则是:能不用药治好的病,尽量不用药;需要用药治疗的病,先从小剂量开始;如果需要加大剂量,一定要征询医生的意见,万不可盲目加量。
跟着广告走,盲目崇拜新药、进口药、贵药,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滥服中草药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中药一向被认为是天然药物,不是化学合成的,因此无毒副作用。这也大错特错了。前面那位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的作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据了解,目前已经确认有243种中草药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应该纠正过去那种认为中药平和、无毒副作用的旧观念。专家指出,滥服中草药和滥服抗生素一样危险!功能和主治相同或者相近的中成药,由于构成成分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副作用。有的人不分彼此,相近药物拿来就用,这也是很危险的。有的个别中药成分、药理还不被人们所详知,比如,川贝止咳露能够治疗风寒感冒咳嗽,但是对肺热咳嗽则加重病情;再比如,乙双吗啉可以治疗银屑病,长期服用可以引发白血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也是经验之谈。
那么,怎样尽量避免这坑人害命的药害呢?
除了要克服上诉三种盲目用药现象以外,还应该掌握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用药禁忌和常识。
先说说最常用的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是治疗感冒常用药,有较好的退热、缓解头痛和关节痛的作用,可是剂量过大会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以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这里应该特别提醒的是,服用感冒药以后,千万不要饮酒!因为酒中的乙醇进入人体以后,可使体内的谷胱甘肽迅速减少,使对乙酰氨基酚产生的一些代谢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转而与肝、肾细胞结合,从而造成肝、肾组织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肝坏死。另外,乙醇还会增加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溃疡。有的人患感冒时喜欢同时服两种甚至更多的感冒药,其实这样做很危险,容易导致某些药物的过量使用。
再说说人们常用的抗生素。四环素类药物,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等,不能与氧化铝、胃舒平、各种钙片、硫酸亚铁同服;不能与镇静安眠的苯妥英钠、冬眠灵同服,也不能与青霉素同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不能与速尿、利尿酸钠同服。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思维 话语方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1]
人类的社会行动是受思维方式的支配和引导,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本质。《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之一自然也烙有传统思维的印记,在种种特别的思维制约下必然会形成它独特的话语方式。
一、直觉体悟与概念模糊性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直觉体悟。[2]从语言文字说起。我国的汉字是“具象的可视的”,最基本的造字方法便是“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之所以说“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乳而浸多也”,是想强调整个汉字体系无论怎样宏伟繁复,但其建构的根基,或者说汉字造字的根本方法,乃在于“象形”[3]。而这种汉字的创造思维是一种以想象为主的直觉性体认性多义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含蓄的民族,表达上往往是婉转而间接的,崇尚观物取象,再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表达上极少会给以明确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通过抽象的思维,去感悟其内涵。
比如说道家庄子的“心斋”“坐忘”和佛教的“般若”都是一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重视直觉体悟的哲学家们认为,人类平时的思维会受到外界因素的禁锢,但是直觉是不受外界干扰,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概念来表达,也难以用逻辑来梳理。老子有“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可以体悟这其中的“道”,却不能准确下定义。同样这样的直觉体悟思维在《论语》的话语方式中也有影射。
比如说“仁”,这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可是我们纵观整部《论语》直接或者间接的讨论仁就有一百多次,当时就有至少9人次直接问孔子仁,可是孔子却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颜渊》)。这么多关于“仁”的话题,可是到底“仁”的概念是怎样,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却又都能感悟到仁义思想的精髓。就其“仁”本身来说它就不是一个可以用逻辑推理明确的概念,它是一种伦理行为标准,孔子也就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言语论说中更有感性色彩也更有包容性。
这也是中西方在思维上最大的差别,西方思维更具有理性和定义性,中国的传统思维却是多义性和间接性,更加重视“悟”,通过主观臆测去体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使审美和精神更加的自由和感性,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注定了《论语》的话语方式也是含有一种表意的模糊性,注重联想体悟,是最常用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表达方式。
二、整体思维与表现形象性
中华各民族的整体性,中华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实际上是在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的千百年的历史中早已存在和发展着[4],最终各民族成为一个整体。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始终存在一种整体性的思维,并有强大的辐射性。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中医中经络说都是一种整体思维的产物,同时和“天人合一”的思维一脉相承。再向前追溯,我国传统的经济是农耕经济,我们的农耕文明常常与大自然的风雷雨电以及四时的顺序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按天理办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否则就是违背其规律性,必然导致一种失衡的状态。[5]这种思维对论语的话语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比兴和融情入景的表现方式上,以达到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的和谐通达,是话语方式更加形象自由。
1.重视比兴
钱穆先生就曾评价说:“比兴二体,实为此下中国文学表达之主要方式与主要技巧。其实比兴者,即是万物一体与夫天人合一之一种内心境界之在文学园地中之一种活泼真切之表现与流露。不识比兴,即不能领略中国文学之妙趣与深致。而比兴实即是人生与自然之融凝合一,亦即是人生与自然之一种抽象的体悟也。这种体悟,既不属于科学,仍不属于哲学,毋宁谓之是一种艺术。此乃一种人生艺术也。中国文化精神,正是最富于艺术精神者,正是最富于人生艺术之修养者。” [6]直白的解释,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兴起。
《论语》中比喻有很多,都是以“譬”“如”“犹”等词表现,有很多喻体都是取材于自然和生活中,比如 “北辰”、 “日月”、“草”、“浮云”、“风”、等,完全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论语》中的兴不仅局限于常识起兴、借喻起兴还有引经据典而起兴的。如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泰伯》)
2.容情入景
“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还影响在容情入景之中。王国维就发现孔子继承了这一思维:“然其教人也,尤始于美育,终于美育。……且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由此观之,则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者可知矣。之人也,之境也,固将磅礴万物以为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7]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论语》中“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子罕》)这其中饱含的情感与河水融为一个整体体,是很具有感染力的。
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范文6
【关键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人文关怀;医患沟通;医患关系
和谐医患关系:简单讲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患方)在医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协调匀称的相互关系。通俗一点就是指在医学活动的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接成的和睦、融洽、相互理解信任的一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的责任意识、人们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医方对利益的追求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增多,是人们广泛关心的敏感话题。根据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不同于医院的特点,我院重点在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建立良好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谐医患关系、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医患关系原因及分析
1.1缺少人文关怀的思想意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比较低、提供的无偿服务多、经费补偿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收不抵支与资金缺乏的困境,这必然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心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和自身利益的需要, 在医疗过程中往往会注重追求经济效益,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没有同步跟上,患者得不到尊重、关心,导致了医患关系紧张不可忽视的因素,就容易使医患矛盾日益加剧。
1.2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太合理。2009年我院社康办资料显示:①我院5家社康健康服务中心81 人中,卫生技术人员 78 人占 96.3%、临床和中医医师 21人占 25.9%、护理23人占 28.4%、其他34人占 42%、公共卫生人员 3人占 3.7%。②学历职称。学大专以上占35.8%,中专以下占64.2%,学历整体上是低的;职称高级占8.6%、中级占18.5%、初级以下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最大(72.8%)。由此可见,根据《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绩效评估操作手册》:“每1万服务人口配2名门诊全科医生,每个中心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执业医师,医护比例为1∶1”来看,公共卫生人员比例低、医护比例失调、其他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显然社康中心整体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太合理,如果医务人员治不好病,解决不了患者的问题,影响了诊疗水平,那么医患关系就很难达到和谐。
1.3医患沟通不够。中心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大,客观上使诊治及交流时间缩短,医患沟通不够。有的医护人员忽视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不注意与患者沟通的形式、内容、技巧和效果。有统计资料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1.4对中心医生缺乏信任和理解。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仍属于较初级阶段,居民认可的医生,是集中在公立大医院里。据了解目前社区健康中心的医生组成:①是效益差的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医生;②下马企业医院的医生;③退休医生;④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基层医生。居民不认识,缺乏信任,同时,中心医生人员流动大,人员稳定性低,医生在中心执业时间不长,居民刚信任,医生就走人;而有些患者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医学的无奈,很容易因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而产生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
2讨论
对医疗机构来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眼睛向内,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因为在医患关系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起到主导作用[2]。以我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特性为出发点,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转变服务理念,多给病人一些人文关爱,多与病人进行一些沟通,增强互相理解与互相信任,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2.1抓服务质量来提高人文素质。浓郁的医院文化氛围使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容易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医患关系的优化[3]。中心采用坚持“以人为本、小事做起、注重细节、主动沟通”原则,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做细做好,实行自我管理。 具体做法一是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执行收费打出处方收费清单的工作制度,使患者“明明白白看病,实实惠惠付费”;二是规范医疗行为,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忧病人之所忧”,设导医等有效措施,消除患者就诊过程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二长一短”现象;三是学习编印《规范文明礼貌用语手册》,注意医务人员的礼仪形象,正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在工作中事实证明,文明礼貌用语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开端。患者对热情、真诚、可信的医务人员充满尊敬和信任,而往往讨厌不尊重人、骄傲、冷酷的医务人员。四是坚持开展“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的活动。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希望有简明方便快捷的就医程序;希望得到医术好、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来对待;希望能得到廉价、优质、高效的服务;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医患沟通渠道,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再茫然不知所措。中心从希望出发点着手,一是从病人一踏进中心起,就实行首问负责制,病人或家属不论问到谁,都要向病人解释清楚,或者把病人带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地方;二是每月对医患沟通技巧方面进行考核管理(在门诊登记日志中设“沟通技巧”评分栏,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项),从而加强中心医务人员服务沟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三是通过医疗服务信息在大厅张贴公示,让病人对诊疗程序、检查项目、收费标准、药品价格、服务承诺等项目清楚明白,心中有数。四是在社区内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和老年人免费体验的公益活动,使社区居民感到的却是体贴周到的服务。如草埔西社康中心发生1例18月小孩“接种进口水痘疫苗”后1周出现“水痘”反应,其家长到我中心一定要退款。我们说不符合退款条件。家长着急了,这可是300多块钱呢,呼喝着说:“打防疫针无效,你们就要给我退款?”怎么办?是破例为小孩退款还是坚持规定而任由家长吵闹呢?中心主任有礼貌地把家长请进办公室,耐心地解释到:一是根据水痘疾病接种知情告知书中的备注2、3说明,注射后有发生水痘也是正常的和不符合退款条件时间。二是我们主动帮家长联系到生产商与区防疫站,根据小孩的现状,确认了“接种进口水痘疫苗”是有效性的和注射后有发生水痘也是正常的。家长这才放心离去。可见病人需要的不正是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关怀吗?
2.2医德医风是医学与社会、医生与患者的“剂”。 围绕“病人至上,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医疗理念,紧跟以需求为导向、以优胜劣汰为本质特征的市场规律变化,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思想,改进服务手段,以优质的服务为基础,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以赢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为目标,实现医患双方的双赢[4]。中心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敬业、文明行医”的工作方针,视患者为亲人,不能只关心疾病和技术,而忽视患者情感,尊重病人的需求,发挥病人积极参与治疗的主动性,通过人性化服务不断增进病人对医院的理解和信任,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3名(每季度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执行医德医风红黄牌制度的综合措施,对监督中心的医德医风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 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医务工作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使患者积极地支持、配合诊疗工作,才能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造福于患者[2]。“医患关系和谐,互相信任,心情愉快,则药到病除;医患关系紧张,横眉立目,互相指责,则病上加病[5]。”一是通过 以“一掌握、两个多、三个心”的工作准则。一个掌握,就是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病人的心理情况;两个多,就是多听病人的询问,多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三个心(爱心、耐心、同情心),就是要用“三心”视病人如亲人[6]。从而提高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中心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二是采用多种多样方式进行医患沟通。如开通热线电话、开设医疗服务文明窗口、举办公益活动等,取信于民,从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2.4以实际行动培育医患信任理念。 医患关系是医疗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人际关系的核心。中心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的原则,积极为社区居民进行义诊活动,一是提供免费体温测量、血压和胸肺听诊;二是指导常见慢性病的用药、普及疾病防疫常识和发放健教的宣传资料,提高对治病防病的正确认识;三对行动不便和年龄大的患者,免费上门巡诊访视活动,增强对患者的责任感。从而改善医患双方的交流,增强了互相理解与培养互相信任的理念。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伴随社会的发展、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患者认知度的不断提升等多方面共同促进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树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新理念,最终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
参考文献
[1]徐州.南京市居民医疗需求与利用分析及其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08
[2]高强.解决医患矛盾关键在医方.人民日报,2005年11月3日(13版).
[3]张建波.医疗机构如何认识和面对举证责任倒置.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74(6):22-23
[4]陈善勇.医疗服务营销策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