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理财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年人理财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年人理财方法

中年人理财方法范文1

“这还真是一个尴尬的年龄。”今年45岁的陈女士向我们反映,人到中年的她有很多烦心事,不仅家里的投资要打理、自己的保险保障想要增加,而且还要为养老做打算。

“真想有个三合一的方法,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作为一名典型的“夹心族”,陈女士的烦恼很有代表性。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投资理财方式都与股票行情密切挂钩,可我们家已经买了很多股票,也投资了基金,实在不想再买了。”陈女士希望有较为稳健的方式让资产增值。

近日,记者发现中意人寿在中国银行、上海银行部分网点推出了一款“中意吉祥两全保险B款(分红型)”银保产品,似乎能够部分解决陈女士的理财困惑。

主险部分较为灵活、稳健

由于收益比较稳健,分红险时下颇受欢迎。

不过,分红险作为带有一定储蓄性质的保险产品,由于具备一定的运营成本,在投保的初始几年中(一般是3~5年),保单的现金价值会低于实际缴纳的保费,也就是投保人此时退保,本金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导致这类产品流动性较差。

而从中意“吉祥两全B款(分红型)”产品的现金价值表上看,该产品满2年后,两全主险的现金价值就与趸缴的保费相等了,换言之,保单的灵活性较同类产品更强。一旦消费者在投保初期两三年内就有资金周转的需要,那么退保也不会有本金上的损失。

由于大部分投保人会选择复利分红、累积生息,因此年份较长的保险期限对投保人来说更为有利,保单年份越长,红利水平一般越高。中意吉祥两全B款产品为十年满期,投保人有足够的时间去获得收益空间。

此外,保险公司投资能力也是一大考量标准,这一点不妨参考万能险的投资回报水平做比较。中意的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在市场中一直处于上游位置,而且非常稳定。

可附加“二次赔付”重疾险

在中意吉祥两全保险B款(分红型)产品之后,消费者如果有重大疾病保障方面的需求,且有一定的保费预算,还可以附加“中意附加康怡重大疾病保险”,该附加重疾险的保险期间同样为10年,投保人最高投保年龄可达60周岁。能充分满足中年人群及准退休族的重疾险消费需求。

这款附加重疾险产品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将20种重大疾病分为两组,被保险人若患上保险责任内的一种疾病,可先获附加保险金100%的一次性给付,之后保单继续有效。若在随后的保险期间内又患上另一组中的某种疾病,可再次获得100%赔付,之后重疾险保险责任终止。

购买银保产品要“务实”

当然,我们需要提醒投保人,虽然银保产品投保过程简便、短暂,但确认保险产品是否合适自己的实际需求,是第一位的。

中年人理财方法范文2

大部分人虽然都已经懂得退休规划的重要性,但却又都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混沌状态下。我们按照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三个年龄群体划分后.发现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在退休问题上有着各自典型的迷思。

所以.我们从典型案例出发,为老中青i代人各自归纳了一些常见的退休迷思,看看大家主要的困惑具体都有哪些,正确的观念又该是怎样的。

青年篇:

青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一种是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忙于应付眼前的结婚和购房等压力,觉得自身离退休时间尚远,思想上尚未引起重视。而一些收入较高的年轻人,则觉得自己现在挣得多,将来不怕退休没钱。

迷思1 现在刚踏入社会,每个月存不了多少钱,晚一点再做退休规划。

孙颖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晃就是3年。对于退休。她可是从来没有想过。 “退休?这可是30多年后的事情,现在想太早了吧?”她直言,自己当前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比如存点积蓄和男友结婚、买房、买车.以后还要生孩子,并准备教育金等等,无论怎么安排,都没把养老规划提上日程。

“我才工作3年,退休的打算以后再想不迟吧。”孙颖说,现在开始准备退休,为时尚早。

本刊点评 社会新鲜人也要及早准备退休规划。

与孙颖相似,大部分的上班族在青壮年时只想到了“家庭组建计划”、“购房购车计划”、“子女教育储备”等等,却忘了提早为自己规划一份退休金,等到退休日子一天天逼近,才惊觉已经来不及准备了。

要知道,愈早规划退休,愈能享受时间与复利累积财富的效果。千万不要以为距离退休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忽略提早规划的重要性。 有个例子或许你似曾相识。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Steve从20岁工作开始,每年将2000美元存入他的退休账户中,存了10年后不再追加资金。弟弟Bill等到30岁时才开始作退休规划,但是之后每年也存入2000美元,坚持到65岁退休为止。假设两人的投资每年均增长10%,65岁的时候,Steve的账户超过100万美元,可Bill的账户却只勉强超过60万美元。

1O年的投资竟然胜过35年,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

由于每一分钱都有时间价值,因此时问是你富足退休最好的帮手。换句话说,你越早投资的每一元钱,增长的效率越高,时间永远不算太迟,重点是要赶快开始。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对自己未来的经济收入、家庭状况都无法估计,又如何知道该准备多少退休金呢? 不错,早早地开始进行退休规划的确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通胀的高低、收入的涨幅,甚至家人健康状况都会影响退休规划。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鼓励年轻人早早树立“退休需要尽早准备”的思想。应该说,养老规划不仅是对退休生活有所准备,更是对人生的一种长期规划,能够帮助年轻人从踏上社会开始,确立人生的目标。并分阶段逐一实现。

比如,当你想清楚了退休生活要靠丰富的资金结余来支撑时。你就会思考,lT作的30年中,每年投入多少、收益多少可以完成这样的累积呢?买房、买车、教育储备去除后,还能否保证养老储备的投入呢?

当你的心上有了这样一根“弦”,或许就能早些预算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开销,电更了解未来如何“开源节流”了。

而且,就同时间一样,钱也是可以“挤”出来的、“收入低”、“压力大”无非足不肯强制储蓄的借口,哪怕只从每月从生活开支中省下一两百元,只要坚持投资几十年,相信结果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迷思2 社保退休金加上企业年金,应该够退休用了吧?

“我每月的收入有2万多元,还要为养老早准备?在家居公司上班的沈思敏似乎一点都不为退休担心,虽然研究生毕业后正式工作不过3年时间,可他的收入已超过同龄人许多,拿出工资单,上面清楚地标注着养老金、企业年金的数额,“听我们公司的人事主管说,我的收入已经达到养老金缴纳的上限了,加上企业年金的投入,我退休后的收入应该很高吧?怎么会不够用呢?”对于社会上热议的养老金危机问题,思敏好像完全不放在心上。

不仅如此,思敏的想法还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他认为,父母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养老金的问题,更不会想着理财,现在眼看就要退休,生活依旧稳定、自己何苦早早地“杞人忧天”呢?

本刊点评 光靠社保和企业年金.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退休目标。

一些年轻人对于未来的退休生活过度自信.认为现在收入比较高,不仅仅自己和单位都在缴纳养老金,而且还有企业年金的辅助运作.退休后当然可以无忧无虑地养老。

不过很可惜,这样的想法在当前的环境下有些偏差。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实际发放中,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远远无法支撑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因此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所积累的资金被大量挪用,给退休职工发放工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脱象严重。

其次,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推动养老危机加速逼近。我国无疑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根据有关统计。现在每4名劳动者支撑着一位退休人士的养老金。那么试问,当老龄潮来袭时,养老金“空账”运转的齿轮会否有一天难以转动了呢?

再来看看思敏所说的企业年金。有企业年金的单位的确给职员多了一份希望.但很可惜,我国目前提供如此福利的企业并不多。而且企业年金究竟能带来多少保障也是未知数,美国401K计划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常说的养老金替代率目标仅为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在职职工退休后的收入目标是工作时工资收入的60%。在这个概念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目标”,也就只是一种希望;二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排除了各类奖金、补贴等隐性收入的部分,而对很多人来说.这只占到劳动收入的很小比例。如果以所有收入为比较,想必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不足40%。因此,即使真正实现养老金替代率目标,收入还是面临大幅缩水,

在了解了以上情况后,你是否仍然觉得依靠社会养老金、企业年金非常可靠呢?

如果说当前面临退休者和已经退休者中,大多数人只是把退休生活的日标定位于温饱、安逸,那么以现代年轻人比如思敏目前的收入水平分析,对于老年生活的追求应该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在养老金、企业年金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目标,当然只有依靠自己的长期储备和积极投资了。

中年篇:

中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往

往呈现两种极端,一类人觉得自身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无暇关心自己的退休安排;还有一类人觉得有点闲钱要抓紧投资.等股市、楼市赚了钱就不怕退休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这两类人都失去了进行退休金筹备的黄金时期,无形中加大了未来安排退休生活的难度。

迷思3 双方父母尚在,每月、每年都要尽孝心;孩子尚小。各项开支很大,因此只能委屈自己。将退休规划搁置一旁?

算起来,齐先生和太太的收入都挺不错。刚过不惑之年的他们月收入相加有近3万元,可两人却没有为养老做过准备。 “还贷6000元、基本开销4000元、购物3000元、孝敬父母2000元、孩子补习1500元,要花钱的地方可多呢。”齐太太粗略数算着每月的花费。虽然夫妻俩日积月累有了几十万元的结余。可在他们看来,这些钱可不是为自己准备的。齐太太坦言:“现在这些积蓄,一是要备着给父母将来看病用的,二是给孩子预备留学学费的。我们养老的事情还没顾得上多想呢。”中年“夹心族”的退休金准备不能无限期压后。

齐先生和太太可算是典型的“夹心族”,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不得不为父母、子女考虑在前。工作多年攒下的存款,除了要为父母建立“医疗储备账户”,还要给孩子搭建“教育储备基金”,压力可真是不小。而就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他们自己的养老金就这么不见了踪影。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很糟糕。当齐先生夫妇两人退休时,由于他们的积蓄不断被父母、子女所用,以致没有充足的养老积蓄,生活品质很可能无法保障。而且,正是因为养老金的累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笔钱的需求与这个累积的时间都是“刚性”的,所以当然是早准备比晚准备好,晚准备比不准备好了。

考虑到夹心族各项开支较大,我们建议可以从小钱开始,一点点强制储蓄,再配合适当的投资工具,靠长期投资把小钱变大钱。

夹心族家庭首先可以考虑“节流法”,以减少家庭每月的开支。比如通过记账的方式,先掌握每月的同定开销有多少,再慢慢从中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自然就把钱存下来了。

又比如当前物价上涨的时候,购物还要学着挑时间、挑商场。同样一个品牌的冬季新品,在这个商场可能只打8折,换一个商场没准能打6折。下馆子吃饭也要算计一下,可以在网上下载优惠券的千万别错过,或者你还可以试试时下超级火热的团购,只要提前预约一下,同样一餐饭的价格可能是平时的一半,甚至3折、2折呢!

当每月固定支出都能够控制住以后。便可以进一步采用“账户管理法”,也就是依照不同的花费类别分别由不同的银行账户支付。每月薪水拿到后,可以先依照规划的预定金额分别转到各账户,如生活基本开支账户、教育账户、娱乐性消费账户等,再由这些账户直接扣款支付各类生活所需。量入为出、先进后出的办法,每月余钱将不再是难以预估的,随后也较能进行计划性投资。

另外,在较大金额的花费预计方面,也要学会“按比重分配”。我们发现,很多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费、父母的赡养费特别是医疗费用混在一起随便使用,没有区分账户对待,更没有统一的筹划,家庭账务状况比较混乱。我们建议这样的家庭先预估一下资金的使用时间、使用金额,再寻找相应的积蓄方法。

孝养父母、清偿房贷、子女高等教育金以及自己的退休金准备,这4大花费最好能同时进行,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刚性”的需求,不要因为计较准备顺序,结果就耽误了其中某一项费用的准备。唯一能调整的就是资金分配的比重,以确保专款专用。

迷思4 有儿女做靠山,将来退休没什么好担心的。

“宝宝.爸爸妈妈以后就靠你啦!要快快长大哦!”小豆豆刚出生13个月。陈礼羽和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到了将来。“我们宝宝在周岁抓阉儿的时候,可是拿了算盘的.将来一定善于理财。财运亨通啊。”礼羽高兴地说,在一周岁生日时,她和先生给宝宝准备了算盘、笔、书、羽毛球和钱。因为宝宝平时贪玩,他们觉得宝宝一定会选羽毛球。没想到,宝宝对算盘最感兴趣,拿在手里就不想放,“以后我们就等着享他的福啦,等我们退休了,没准真能周游世界呢。”虽然抓阄儿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风俗,但倒是给了礼羽夫妇很多的遐想与期盼,就连退休后的生活。他们也把一份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和礼羽夫妇有些相似,年近半百的范烨和太太也对女儿的未来十分看好,“她现在在市重点高中读书,每次考试都在前十名。将来上名牌大学一定不成问题,等毕业找个好的工作,我们两个的下半辈子就不愁了。”范烨说,他和太太从采没有为养老的事情担心过,虽然他们知道养老金空账、老龄化等很多社会的问题.但想到自己有女儿这个“靠山”,他们依旧觉得很有盼头。随着社会老龄化压力增大。“养儿防老”观念落伍。

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在长辈们眼中,儿孙满堂就等同于老来无忧,不过,时过境迁、风俗可以沿袭,养儿防老的思想却不得不变一变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下.越来越多家庭的结构变成了“倒金字塔”形.“4-2-l”家庭模式非常普遍,这与过去的家庭模式反差巨大。过去的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养老生活可以依赖于多个子女的共同照料,阿来看看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只生一胎。这样一来.朱来家庭的格局只会是“2-1、“4-2-l”甚至“8-4-2-1”了,依靠多个子女来赡养老人的情况不复存在。

家庭结构的变动,对下一代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正在快速增长.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见附表)、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近几年中逐年攀升,尽管15~59岁的人口比重基本持平,但数量也在增长。0~14岁的婴幼儿数量虽然同样出现增长.但这与“80后”人口大潮中出生者正值结婚、生育高峰有关。当这轮高峰过去后.婴幼儿的数最可能出现明显的下滑。待到那个时候.中同整体的人口格局,很可能“头重脚轻”。

另一方面,“啃老”现象也在加剧。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家待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想结婚了,就向父母讨要积蓄用来买房、买车,就连最简单的信用卡还款都要依赖于父母的供给等等。在父母都还没有退休时选择“啃老”的子女,等到父母年迈时,应该没有能力扛起为父母养老的重任吧。

即便是参加工作.生活完全可以自己负责的中青年,要在“倒金字塔”模式下为父母、祖父母养老,也并不容易。毕竟当他们建立小家庭后,也需要顾及子女教育、买房、自身养老等诸多问题。即便有心孝敬父母.也可能无力承担。因此.养儿防老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中年人必须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早作打算。

迷思5 趁股市、楼市好,抓紧“捞一票”,为追求高收益率而

盲目投资。

买股、买房、买商铺、海外投资……张国强涉足过的投资领域还真是不少。今年58岁的他虽然已临近退休,可丝毫没有闲下来的心。

“我们家可是一点存款都没有的,银行的利息那么低,连抵御通胀的能力都没有。当然要积极投资了!”张国强说,他把商铺出售后,几乎全部的流动资金都放在了股市中,现在,家里除了自住房和少量的现金储备外,只有股票资产了。他希望两年内出现一个大牛市,好让资产翻几番。富足养老。 “哪个市场有希望,就要进入哪个市场,要不是当初我和朋友联手买卖商铺赚了钱,现在可没那么多本金”张先生还时海外买房有兴趣,“说不定我股票里赚好了,还能到国外炒房呢!”看得出,张先生是个十足的激进派投资者。

本刊点评 退休是长期理财,要赚的是稳定的“时间财”。

当牛市来临时,股票投资越积极,收益可能越高。不过对于自己的养老金,在积极投资之余,还应做好“软着陆”的打算,特别是像张先生这样,还有现年光景即将退休的中年人.更应该为退休前3年的生活准备好稳定的资金。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机让很多人看到了投资的风险,当时有不少参与澳币投资的中年人损失惨重。张先生如此有勇气拿养老金冒险,可万一股票的走势与张先十的判断相反,万一在即将退休的时候摔了这样一个跟头,他能否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又能否爬起来,再在投资的路上走下去呢?

我们比较鼓励中年人对养老储备做适当的投资.毕竟通胀的背景下、简单地存银行、买债券只会让资产贬值。但对于你所不了解的投资项目.应当尽量回避、如果实在想要尝试,也应当使用其他闲散资金,做好面对亏损的最坏准备。 另外,要对退休储备心中有底,不妨根据当前年龄、退休后计划的每年支出反推合适的投资方式。举例来说,假如张先生和太太都是58岁,两人计划在60岁至70岁时,每年旅行l一2次.花费在2万~3万元左右。那么距离60岁还有2年时间,考虑到证券、基金等投资的风险系数较大,为保障61岁至63岁的3年中足够的旅行花销,可以选择存款、债券等稳健型投资方式。如果年收益率按照3%来计算,3年中每年2万一3万元的花费,需要在60岁时留5.7万~8.5万元,这笔费用可以通过58岁时一次性投入5 4万~8万元实现(年收益率依然为3%的前提下)。

而70岁前另外7年的旅行基金则可以通过较为积极的投资方式取得。因为从长期来看,股市、基金的风险并不大。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平均每3年一个轮回,其中最长的一次熊市也只有4年而已。如果张先生夫妇坚持投资,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假设预期平均年收益率达到1O%.那他们58岁时只需要投入6万~9万元的资金就能解决63岁至70岁前共7年的旅游费用。

这样有针对性的投资方式、资金分配比张先生目前的方法更让人放心,效果也未必会差。

迷思6 退休规划,就是多买点保险。

“退休?我当然不愁啦。”谈起退休的话题,曾雨显得胸有成竹,“你看,重疾险、寿险、养老险、意外险,各种保险我几乎都买了。”曾雨说,这些保险每年的保费就要2万多元,不过想想以后可以靠它们养老,也就咬咬牙全买了。

不过.细看曾雨的保险组合倒是让人有些不解了。在他的保障中,除了养老险、重疾险的保险金给付对象是自己,其他险种似乎都是为后人准备的。比如他授保的定期寿险和意外险,就丝毫不能起到补充养老金的作用。

再看重疾险和养老险的保障能力,前者的保额是12万元,后者提供60周岁后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直到88周岁。以目前的医疗费用来说,曾雨的重疾险还算合适,但多年之后可能就显得少了,而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补助亦是如此。以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这笔资金作为社会养老金的补充还算不错,可今年40岁的曾雨距离退休还有20年时间,在通胀的影响下,1OOO元的消费能力在20年后肯定大大降低,到时候可能只相当于现在四五百元的购买力。届时这样的补充似乎难以满足需求。退休金准备不能依赖于保险,需多种方式进行配置。

说到对退休生活的保障,首推的当然是养老保险。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做到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助于帮助那些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差的人群获得稳当的养老保障。在低利率背景下,分红型产品比较适宜。被保险人除了享受这类产品本身内含的同定收益率部分的利益外,一旦将来利率上升,投保人还能通过分红获取收益,抵御一部分的通胀影响。

除养老保险外,还有一些产品也能对退休生活予以支持,比如重疾险。一些家庭会把重疾险作为退休后的“健康基金”,在发生疾病时,希望借此弥补经济损失。还有的投保人会将投连险作为养老储备的工具,希望借助其投资能力,获取高收益。

不过,在借助保险养老的问题上,应当注意适度,而不能完全依赖。

例如,养老保险内含的收益率较低,往往无法产生较高的收益以满足人们庞大的养老需求。曾雨的这款产品需要他从35岁开始每年缴费12445元,缴费20年。从60周岁起,他每月可领取保险金额1000元,直到88周岁。计算后我们发现,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5%,而这也是养老险市场的整体水平。

又比如重疾险,虽然对发病率最高的几十种重大疾病给予保障,但并不等于完全保障。当你所患上的疾病不在保障范围之内时,就需要依靠养老储备中的流动资金了。另外,考虑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问题,投保重疾险时还要注意保额的问题,过低的保额其实不能给投保人多少经济上的支援。

又比如投连险,它的投资账户就与股票账户、基金账户一样,也会出现亏损,对于这一点,中年投保者还要有个心理准备。如果你只是希望借这一险种在短期内凑足养老储备,风险性还是很大的。

可以说,保险只能作为退休准备的一种方式,养老保险也只能作为退休后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差不多占到退休金来源地20%~30%,要想过高品质的退休生活,更应依靠多样化的投资理财储备。

老年篇

老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主要集中在捂住钱袋子,不敢投资或乱投资。还有就是对退休生活毫无规划,或者随遇而安无聊度日,又或者是盲目羡慕别人的精彩退休生活而自己又力不从心。建议老年人要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合理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并进行适当投资,做到多方面的平衡。

迷思7 每月拿着四五千元的退休金,生活无聊,不知如何打发时间。

“人家嘛,退休后,要不就是舍饴弄孙,要不就是打打麻将,可我既没有子女更没有孙子、孙女,也不好麻将这玩艺儿,退休后的日子真的有些无聊,不知道如何打发时

间。只能偶尔去去老父亲、老母亲家里,跟他们闲聊几句家长里短。”

家住上海普陀区的董阿姨,是当地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今年54岁。本来,董阿姨的退休生活还算充实,主要是照料工作比较繁忙的先生。去年,董阿姨的先生因为突发重病过世,董阿姨一下子觉得没了主心骨。而且董阿姨夫妇当年是新派的“丁克族”,一直没要孩子,如今,家里一下子冷清了。

“从物质条件来说,我先生原来的工作单位条件很好,他的职务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家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从我个人说,我现在退休工资也有4000多元,听学校里的人讲,最近又要加退休工资了,以后每个月肯定超过5000元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根本花不了几个钱。虽然不用担l心钱不够花,但心里总归不太开心,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日子重新充实起来。”面对未来漫长的岁月,面对那些清冷的家具,董阿姨神色中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刊点评 老年人可通过合理安排.发挥余热,从各个角度提升退休生活品质。

董阿姨这样的情况,在城市“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中,还是颇有代表性的。他们的经济条件差别比较大,但大体上至少都能自食其力,有些经济条件还很不错。但退休以后,与退休前忙碌的工作状态相比,他们的心理一下子有了落差。尤其是一部分老人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在社区各类活动中也不是活跃分子,于是退休后的他们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待在“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空虚寂寞的无聊感随之涌上心头,甚至觉得自己“很没用”。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对着自家的墙角顾影自怜。相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虽然已退休人士的年龄较大,但是他们本身也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经验足、阅历深、人脉广、性格稳当、办事牢靠等。所以,有些技术型的老人退休后可以重回相似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挥“带头作用”;有些具奋斗精神的老人可以下海经商开创自己的事业;更多的老人则可以依托本人的特长,或者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上,在社区参与公益性的活动。

在国外,大部分老年人更是会将慈善和公益活动作为自己退休人生的主要目标,而且还搞得有模有样,甚至成为一个大项目、大组织。更多的退休专业人士则创办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社区慈善机构的创业孵化器或成立顾问机构,而这些资深人士开设的顾问机构则往往对社区免费开放。

当然,身体还比较健康的老人,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小屋,走出社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或寄情山水,或游历世界。总之,退休后的人士,应该将眼光放得远一些.让心胸宽广一些,在为自己创造出一定收益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拾对生活的兴趣,重新发掘出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

迷思8 退休了,赚不赚钱,理财还是保守点比较好。

生活在上海的苏先生今年58岁,即将退休的他是一名工程师,每月收入刚8000元。同岁的太太已经退休,每月退休金3600元。

早在10年前,因为预估到退休后收入水平可能下降。主管家庭财务大权的苏太太就已经开始了自备退休金的储蓄计划,夫妻俩的一些季度奖金和过节费,都被她存到了一个银行储蓄账户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动用

“我们的考虑是,我们俩对股票什么的根本没研究,也不像年轻人那样能玩转基金,闭钱还是放在银行比较安稳、安心”

如今,夫妻俩的银行定期存款已经“小有成就”,已经达到了30万元。但最近,物价不断上涨,电视和报纸上天天提“CPI创新高”、“通货膨胀”等字眼,让苏太太有些疑惑:“物价都涨了4.4%,怎么银行利息还只有2.5%,那我们放在银行的钱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么?”

考虑到苏先生两年后即将退休,夫妻俩想为今后重新打算一番。但除了储蓄和国债,苏太太不知道自己还能投资点什么

本刊点评 如果不想被通胀侵蚀财富,退休理财也要追求一定的效率。

储蓄是达成理想退休生活的基本方法,很多人也倾向以定期存款的方式来累积未来退休所需的财富。但只采用这种退休金积累方式的人群,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对于储蓄金的侵蚀力。

对于储蓄这一投资理财方式过度保守,虽然安全性极佳,但收益率却很低.很容易导致资产增长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长期处于负利率时代之中,举例来说,假设你2007年有10万元存放在银行储蓄账户中,储蓄年利率在4%左右,但通货膨胀率却上了6%,本金在储蓄一年后,非但没有增值,还实际贬值了2%。

在中老年人群中,为退休计划进行的投资过于保守非常常见。毕竟,投资总会有风险,人们往往不愿意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赌注,因而更加倾向于谨慎、稳健的投资方式。然而,谨慎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过于保守就会以牺牲回报率为代价。 理财专业人士则认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退休金需求的“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退休储备金的理财应完全排斥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投资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又不必承担过大的风险,那么这样的投资在退休计划中是可以考虑的。为此,我们建议最好能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来准备退休金,而不是进行单一的存款储备。再者,我们建议保留一定比例的股票,而不是全盘卖出。另一方面,不同的股票本身也有不同的风险等级。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和构建不同的股票池组合,通过不同的仓位增减,在不同的阶段改变和改善其风险特性。为此,股票并不一定同高风险挂钩或等同。事实上,长期(如十年甚至数十年)坚持投资股票的风险并不一定有多么高,反而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稳健收益的手段和工具之一。

诚然,股票投资可能面临着股价下跌令退休资金缩水的风险,但退休人员往往还要面临其他风险。比如,在20年至30年的退休生活过程中,通货膨胀可能给你的生活成本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你的投资综合回报就要超出通货膨胀率――这也就是你的退休资金储备中需要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等积极投资工具的原因。 所以,退休理财不等于保守理财。为了战胜漫长退休生涯中的“头号敌人”――通货膨胀的威胁,退休理财也该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迷思9 去银行存款结果误买了保险,老年人理财为何总会上当?

上个月。市民贺大妈想把自己积攒的2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贺大妈来到旁边的一个“理财柜台”。工作人员告诉她,只要每年存2万元,连续存5年,5年后就可获得高利息的回报。贺大妈觉得挺划算。就在工作人员给的一张回执单上签了字。办理完毕,银行工作人员递给她一个装着保险公司材料的大信封,她以为是银行给客户发的宣传资料。也没当回事。直到一周后,她忽然接到一位自称是保险公司的来电,对方告知她。她购买的分红保险即

将生效。以后就得承担一定风险,作为回访,她这次与保险公司的通话将被录音,意味着今后她要承担法律责任。

自己的存款为何变成了保险?而且还得承担风险?贺大妈打开装资料的信封一看,都是在介绍保险产品,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条款.她和老伴看了半天也没看懂。第二天.贺大妈到这家银行去了解,原来储蓄本上的钱是购买了一种理财保险产品,好在贺大妈的保险刚好还在10天的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款、

本刊点评 注重学习。了解理财产品,不能听信误导随意投资。

类似贺大妈这样,在银行听信“忽悠”导致“存款变保险”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早已屡见不鲜。

不少老年人承认,他们根本分不清储蓄和买保险有何不同.只知道银行是提供储蓄服务的.至于银行工作人员所称的高回报、高利息,老人们或者以为是什么临时优惠政策,或者因为“贪小利”的心理作用,继而草草签约。而对于保险材料中的投保内容、如何理赔、相关费率、退保的限制,很少有老人看得懂,他们大都以为是储蓄时银行赠送的保险。

的确,在推销银保产品时,销售人员(不论是隶属银行还是隶属保险公司的)喜欢说“这就跟存钱差不多”。虽然储蓄型银保产品广义上也可归于“存钱”的概念,但储蓄与保险是有很大区别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作为保险产品的一种,银保产品在提前支取本金的时候,会发生现金损失,是不保本的。如果投保后,要从中取钱出来,实际上就是申请退保,那么在保险合同生效的头几年,无法拿回100%的本金,只能按照“现金价值表”来退钱。而储蓄是完全保本的金融工具,即便是定期储蓄,提前支取也是可以拿回100%本金的,损失的只是利息多寡。

与存款变保险相类似,不少老年人还听信别人推荐,或者被误导后,把自己的养老钱盲目投资于自己完全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的金融工具上,比如投资代客炒股、权证、期货、黄金,甚至被拉去投资于一些杠杆金融工具、非法的地下金融交易等。

究其背后的原因,大多还是因为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与风险承受力盲目跟风市场上的投资热点,或是贪图高回报的允诺而进入“圈套”。所以,对老年朋友们而言,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要谨记一条原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馅饼变陷阱。

迷思10 退休后有时间,想干啥就干啥,怎么也不行?

张先生和太太今年58岁,一个原是一家国企的会计人员,一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夫妻俩几年前均已退休。两人育有一子。已经上大学一年级。平常,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还是比较精打细算的,也没有什么大宗消费。

随着夫妻俩年龄逐渐增大.儿子上了大学。让这对夫妻对退休生活有了不小的盼头。最近,他们看到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国外的老年人如何周游世界,异常潇洒.令他们非常羡慕。于是,身体部颇为健康的这对夫妻也规划起了“未来二三十年”的美妙生活。只是,算来算去,觉得目前的储蓄和今后的退休收入,似乎无法承担起这些旅行计划的费用,觉得有些沮丧。

本刊点评 退休后要维持高品质的生活,也需量力而行。

其实,张先生和太太根本不用沮丧。每个人在退休后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自己开心,不一定要盲目崇拜别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前面50年、60年,不得不为家人、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很多时候都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在职期间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的理想所在.人生前几十年的生活状态不是那么如已所愿,所以退休后就更多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趁“最后的机会”好好为自己“活一把”,比如,即便平常生活比较节俭的夫妻,也会想象“每年至少一次出国旅游、两三次国内游、15年内走遍五大洲”、“没事就做做SPA打高尔夫听听高级音乐会”、“生病要住最高等级的病房,请最好的阿姨”……于是算下来.使得必需准备的退休金一路飙升。

事实上,你若现在不是生活奢华的人.退休后也不可能真的太喜欢奢华生活。再者,通常退休后日常生活开销虽然会减少,但医疗费用则因年龄渐长而增加;若没定过高的退休金目标.反而会使筹措退休金的难度加大,而且在相应的投资工具和资产配置选择上产生偏差。

中年人理财方法范文3

记得某个访谈栏目同时请了3个经济学家做嘉宾,主持人问他们:你们的钱是存银行还是投资了?年纪最大的老人家说:我的钱全部存在银行。中年人说:我的钱一半存在银行,一半投资了。最年轻的说:我没有存银行,我的钱全部用来投资。

跟年龄有关,跟对未来的收入和经济预期有关,跟传统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有关――不只是老年人在存钱,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喜欢把自己的钱存到银行。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中国人的储蓄倾向之高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世界第一。

为什么要存钱?一是为了经济安全,防范将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二是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和方法,当然,最主要还是没有明确的投资意识,习惯性地往银行跑。

如果仅仅是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而存钱,虽不完全可取(对中年以下的人来说),但还有些道理的话,那么对于后者,即习惯性的储蓄者,笔者就不敢苟同了,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和恶性循环――因为穷,所以你这样; 因为这样,所以你仍然穷,而很少有翻身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一般来说,没有人和钱有仇,谁都想发家致富,都想达到经济上的安全和自由。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那么往银行存钱就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道理很简单: 首先从长期看,物价上涨的水平完全可以抵消你从银行得到的利息收入,你的钱在银行没有增值;其次,你的钱在银行没有闲置,而是由别人从银行借走作为资本挣钱去了。

作为工薪阶层,我们存入银行的钱多半是从工资里省下来的。简单和节俭的生活是正确的,那么接下来我们不应犯错误:我们应该自己投资,自己去做老板。要想富,惟一的道路就是自己当老板。

当老板?要自己租房、雇人、办营业执照……多麻烦啊!再说,我们手里的这点钱,做什么业务?

这种理解只是狭义的,广义上的老板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为自己干,不受别人的“剥削”,甚至还可以“剥削”别人,承担风险,也享受利润――所有投资者即可视为“老板”。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扬,我国国内的油价也接连上调。不用说,这肯定会造成很大的连锁反应。

两个出租车司机来加油。甲说:“他妈的,这油价涨个没完没了,这活都没法干了,挣的这点钱全让石油公司拿去了。”

乙说:“油价涨了不少,可你没买点石油公司的股票吗?从第一次涨价起,我就买了些石油公司的股票,都翻了一倍多了。”

这两个出租车司机表面上看身份是一样的,但他们的另一种身份却不同:司机甲纯粹是石油的消费者,油价的上涨对他有害无利;而司机乙不但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油价上涨虽然导致他的出租车运营成本提高利润下降,但从另一个市场上,他却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他在分享着石油公司的利润。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老板,有人为他工作。

中年人理财方法范文4

英文名:Andy Lau

生日:1961年9月27日

星座:天秤座

出生地:香港新界大埔

籍贯:广东新会

刘德华可能不是香港娱乐圈最有钱的明星,但绝对是名气最大、占据第一线明星位置时间最长的人之一,而且还应该会持续很多年。这位45岁的中年人,既不是大器晚成,也不是少年得志,更不属咸鱼翻生,而是一天天、一年年、一步步地走到今天。事业成功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则是个人财富的天价聚集。刘德华从没公开过自己的财富,据说是怕被绑票,不过在最新的香港娱乐界财富排行榜上,刘德华仅次于成龙排在第二位。

从《疯狂的石头》看刘德华投资

文/吴峻(广发基金公司市场拓展部副总经理)

最近一部名叫《疯狂的石头》的国产电影让中国的电影业着实火了一把,这部投资不到300万人民币的小成本制作,取得了超过1600万的票房成绩,被观众称作“国产电影里程碑”。一时间,进影院看“石头”成了今夏最酷的消暑方式之一。

《疯狂的石头》目前仍在热映之中,预计最终超过3000万元没有任何问题,算下来仅票房收入一块收益率便超出1000%!《疯狂的石头》的投资无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投资该片的刘德华赚了个盆满钵满。考察这笔投资的背后,刘德华投资《石头》不仅仅是机遇得来,更加是一种投资理念的成功。

2005年3月,在香港举行了亚洲电影投资会,专供亚洲的年轻导演推销自己,每人一间小屋,桌上放摞剧本,等着有兴趣的投资商来挑。宁浩也带着5个剧本去“摆摊”,可惜一连坐了6天,一个剧本还没推销出去。就在宁浩准备收摊时,刘德华来了。

当时,刘德华正在做一个名为“亚洲新星导计划”的项目,要找7个亚洲年轻导演来执导6部长片,内地方面就看上宁浩了。刘德华的要求很简单,公司负责投钱,导演自己找题材,但故事性一定要强,日后也能通过审查。但是,宁浩带到香港的5个剧本,华仔觉得投资都不会很小,就问他是否有别的剧本。宁浩想起了自己写的第一个剧本,正是这部《石头》。刘德华看完很喜欢,唯一的顾虑是,觉得比较像香港剧本。在刘德华的提醒下,宁浩尽量让故事本土化,选择了以重庆的生活为背景,许许多多的角色让人似曾相识,就是在我们身边出现过小人物,如罗汉寺门口的棒棒、招待所的女服务员等。

由于这部电影的投资很少,宁浩请不起明星出演,只好找到一些基层演员出演,导演宁浩的工资也不过10万元。这些基层演员难得遇到当主角的机会,干得非常玩命,结果郭涛演的保安队长、刘桦演的道哥、连晋演的国际大盗麦克、岳小军演的小军,每个角色都演出了鲜明的特色。

从刘德华对《石头》的投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投资成功的一些奥秘:

首先,投资最需要的是眼光。

这是一种对投资的理解或哲学。所谓慧眼识金,并不是每个人见到金子都会意识到它的价值。宁浩摆摊6天,从他身边走过的投资人成百上千,可是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他的价值,这说明生出慧眼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刘德华对这项投资考虑了三个要点:故事性强、通过审查和剧本精彩,正是基于他多年在影视界打拼的经验得出的正确理念。在证券投资中,无数的投资人在市场进进出出,其中又有多少人确立了正确的理念呢?

其次,投资需要一种正确的心态。

刘德华在谈投资这部影片时心态是很豁达的,他在回答记者是否预料到这部电影赚钱时讲:“任何一个生意,也不可能是未开始,便知道百分之百赚钱吧?我真的不怕别人说我生意失败。这次投资,我早有准备,赚到钱最好,赚不到能培育出新导演,就已经是赚了。”由此,可以看出对风险的理解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是投资的必要前提,投资人在证券市场上容易犯的错误有两种:一个是没有风险意识,抱着赌博的心态做投资,孤注一掷;另一种是极端畏惧风险,看到风险便裹足不前,一有风吹草动不惜代价割肉出场,殊不知证券市场里根本不存在不冒风险的成功。

再次,要组合投资。

这是对付风险的具体方法,刘德华在选择宁浩的同时,还选择了另外6个导演投资了5部片子,从他透露的情况来看,这6部片子,只有《石头》大赚,另有两部片子小赚了一把,其他3部则不赚钱。证券投资也是一样,组合投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回避全部亏损的风险,防止一旦失手血本无归。

最后,必须关注投资对象的盈利能力。

投资者可能无法确知投资对象是否具真的能赚钱,但至少要看到用钱的人是不是真正做事情的人。宁浩固然有天生的幽默感和艺术天分,但最最重要的是他做事业的执著精神,估计这才是刘德华所真正看重的。同理,我们应当认识到,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上市公司的高管层,而投资基金则是投资基金公司的管理团队,只有执著认真的团队才能为投资者带来安稳的收益。

身体就是最大的赚钱工具

刘德华最聪明的投资――身体

作为演艺明星,身体是最大的本钱。在这一方面,不仅仅是他的同行们,刘德华的做法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早餐:很注重醒来的第一餐。拍戏时早餐会吃一份丰富的酒店全套早餐,以便有足够的营养应付一天工作量。闲时早上喝一杯热咖啡,一份麦片粥是他的轻量早餐。

午餐:非常随便,拍戏吃盒饭,开工盒饭是刘德华多年来吃不厌的午餐,叉烧鸡饭、烧肉饭他都爱吃。不拍戏时,中午喝一杯热咖啡、一份吐司就算了。

晚餐:一天下来最注意的一顿是晚饭,尽量回家吃,母亲会为他安排喜欢吃的煎鱼、蔬菜,搭配少许肉食。他的晚餐一定安排在一天工作完毕才吃,即使拍戏忙时,他也等收工才吃晚饭,这一顿之后,就不再吃宵夜。约朋友吃晚饭喜欢吃火锅。

刘德华平时不喝冷饮,奶茶必须是热的,也不爱无味的清水,每天会喝混合果汁如苹果汁加红萝卜汁补充水分。

运动:有时间会在家中做健身,家中健身房设备基本齐全。开演唱会前会保持跑步练气,拍戏时会利用空档举哑铃,刘德华每天有适量运动,身形才保持得如此之好。

刘德华赚钱境界有待提升

刘德华敬业精神无可挑剔,但从理财角度观察:他仍然是在用身体赚钱。

几乎面面俱到的他,独独缺少专业的“钱生钱”理财规划,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从理财角度观察:刘德华仍然是在用身体赚钱。有一个人,刘德华完全可以效仿和学习――姚明。

刘德华还有一个外号:刘铁人,曾经创下一年接拍12部戏的纪录。张学友曾经对记者感慨说:其实华仔是我真正的偶像,他是一个铁人,在圈中论工作态度绝对是第一名。年轻时,我经常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可是望一望前面的刘德华正在拼命做,打开电视会见到他,去到哪里都会碰到他。现在的后辈要看前辈怎样在圈中立足,必须要先看看华仔。

刘德华创办的映艺娱乐公司的营运总监余伟国,也曾对媒体说:我觉得华仔应该叫“超人”――在工作时,他即使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也不会露出疲累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拍摄我导演的电影《再说一次我爱你》,我建议加拍一场跳舞的戏,但现场包括我自己在内,没有一个人懂得跳舞。我于是笑着对他说,要靠你指导大家了。结果,华仔真的整个晚上都在现场走来走去,又教杨采妮跳舞,又指导蔡卓妍跳,十分认真,折腾了一晚,好像他就不会累。

敬业精神无可挑剔,但从理财角度观察:刘德华仍然是在用身体赚钱。

有一个人,刘德华完全可以效仿和学习――姚明。都为明星,两人一样的敬业,但姚明除了拥有经纪人外,比刘德华还多一个CFP(注册理财规划师)团队,可以使姚明的财富能够合理、科学地实现价值最大化。

所以,尽管刘德华贵为天王,但是,他还是处在靠体力赚钱的原始阶段。如果刘德华认真研究一下姚明的CFP团队为姚明制定出的理财计划,尤其是这种理财计划逐年使姚明的财富以天文数字持续递增的时候,相信无论如何刘德华也会“嫉妒”姚明的。

刘德华理财方案

面面俱到,是刘德华的性格优点,可以让他在进行投资理财上获得不错的合理回报。不过,三心二意的犹豫,优柔寡断的摇摆,也常招致与良机失之交臂,徒留遗憾。如何在不违反平衡之道的原则下,培养果断的取舍能力,应该是刘德华重要的理财考验。

客户分析:中庸之道代表

典型的天秤座性格――拥有天生的优雅气质,极具审美的鉴赏眼光,崇尚雅致的生活品位。个性温和而圆融,擅长协调斡旋,行事从容,有张有弛,处世泰然,不偏不倚。

天生就不会喜欢投机取巧的赚钱的方法,而且对金钱持较为淡薄的态度。酷爱打扮,在公众面前从不露出一丝破绽,一方面有助于事业的更加成功,但另一方面有过于追求奢侈花费的隐忧。

应该积极投入在理财方面,否则一生财运将会起起浮浮而不定。

理财原则:力求平衡

平衡,是天秤座人士面对一切事物的终极原则,这样的性格特质反应在投资理财行为上,就是“谋定而后动”的理性倾向,在状况不很明朗清楚之前,最好不要贸然采取行动。而且,尽量在“投入”与“回报”以及“风险”与“安全”的两个端点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处在当前如日中天的事业巅峰状态下,

刘天王一定不会立刻感受到这份PLAN的重要作用,

但明星总有谢幕的那一天

――这个时候,当身体不能再生钱时,

手里的钱照样还可以继续生钱。

针对Andy的理财建议:

No Short-term

[不适宜短线操作]

并不是说,刘德华就不能进入风险性较强的投资领域,比如股票市场,完全可以尝试进入。只是说,鉴于他本人的性格特点,在进入任何一个投资领域之前,都不应该盲目,最好等到权衡清楚成败之后,自己也可以承担相应的风险后,再从容地迎接冒险。

适合投资绩优型股票

凡是需要当机立断,速战速决的投资工具,像是投机性的短线股票操作,或是风险难料的认购权证、期货、外汇市场等,完全会破坏刘德华的平衡步调,是天秤座人士觉得痛苦而比较不愿意涉入的投资领域。

而富于变化但稳定性较高的绩优型股票,或是各种类型的基金,才是天秤座的刘德华可以发挥策略分析的专长,而有所斩获的地方。

尝试艺术品投资

拥有天生品味嗅觉的天秤座人士,最擅长的应该是需要独特鉴赏眼光的“价值投资”。所以,古董或各项当代艺术品的投资领域,既能满足刘德华的格调要求,又能充分发挥他面面俱到的评估功夫,是天秤座人士如鱼得水,而且情有独钟的投资舞台。

中年人理财方法范文5

【关键词】经济形势,个人理财

1.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大环境分析

2013年,伴随着外贸红利、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中国经济已告别超高速增长期,进入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中高速增长新阶段。那么在这样的新阶段,有哪些因素的变化会对个人的理财选择产生影响呢?出于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选择了利率指标、通胀指标、社会其他风险衡量这三个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预测其未来的表现,来以此作为选择理财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1.1利率因素。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以视为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无风险利率,用一年期国债利率作为代表来衡量这一部分;第二部分则为风险/收益比率,视投资组合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主要分析第一部分基础利率的变动,因为基础利率的变化会导致理财产品要求收益率的同方向变化。

无风险利率在中国主要是由货币当局来制定,货币当局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来执行相应货币政策以达到刺激经济发展或预防经济过热的目的。GDP是一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当GDP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时,为了防止出现可能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央行通常会调高利率以抑制货币供应;而在经济低迷时则会选择压低利率增大货币供应,以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1.1.1GDP态势&产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自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GDP增长开始逐渐加快。在10年9月15日央行了调低存、贷款利率后,GDP达到了1-4季度10.4%的最高同比增长;而10年之后,GDP增长开始逐渐放缓,进入7%的稳定增长阶段。2012年,央行宣布3年半以来首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保证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中国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放缓,而第三产业则维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且增长率有继续提高的态势。显示了中国正在从追求经济速度到追求经济质量,逐渐转型的特点。中科院预计中国2014年的GDP增长率预计为7.6%左右,宏观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会使得货币政策中的利率政策趋于稳健。因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利率政策在近几年中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但由于经济有因为转型而增长率继续下滑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近几年来采取的货币政策几乎都是下调利率的。据此合理推断,利率的总体走势应该是下降的。

1.1.2 利率对理财产品选择的影响。利率总体趋势下降会增加理财产品的再投资风险,因此在长期的理财产品会更值得青睐,比如说中长期的债券、共同基金。此外,利率的不断下跌,使得将使得过多使用存款等无风险资产变得非常不划算,投资者应该少选择存款、国债等无风险低风险投资。利率的下跌将推高债券、股票的价格,因此短期的投资可以获利,但会同时面对再投资风险。所以,对于不善于理财的人来说,中长期的债券从利率趋势角度看是更好的选择。

1.2通胀因素。通货膨胀是指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升过程。它的衡量的指数包括CPI、PPI和RPI。因为是为个人理财提供建议,因此在此主要研究CPI的变化。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应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产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一般来说,CPI>3%的增幅时称为通货膨胀,CPI>5%时则被视为严重通货膨胀。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CPI月度的同比增长幅度达到2.5%左右,而2013年年度的同比增长达到了2.6%(通货膨胀率)。中国面临着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

1.2.1通货膨胀对理财产品选择的影响。首先,在通货膨胀达到2.6%的时候,任何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投资选择都只是减少损失的方式,并不能真正通过投资获得收益。因此,建议少选择低收益的存款、国债来进行投资。

此外,我们可以从通货膨胀率算出最低的合理收益率。我们选择2013年1年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基础收益率。2013年中国一年期国债利率为2.57%-2.63%,我们选取均值2.6%作为衡量标准。那么最低合理收益率应为(1+通货膨胀率)*(1+一年期国债利率)-1=(1+2.6%)*(1+2.6%)-1=5.27%。因此,构建投资组合时最低目标应该是达到5.27%。

1.3其他风险情况。中国社会总体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个人面临的风险社会分担的部分比较有限,风险是比较大的。个体在面临失业、养老、医疗等风险时由于往往无法从社会保险中得到足够的帮助,而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且一些个性化的风险诉求是无法通过社会保险实现的。因此,建议通过选择保险这种理财产品的方式,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1.3.1养老风险。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进行的、以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险。从2014年1月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照10%的标准上调,全国7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受益。上调后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每月养老金可突破2000元。截至2013年6月,全国已有1.32亿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到养老金,拥有普惠的养老保障。因此中国总体的养老风险在下降,但是生活费平均才突破2000元,对于一些一二线城市来说,生活水平会相对于退休前下降,因此购买自己的养老保险还是一项值得考虑的保障措施。

1.3.2医疗风险。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医疗保险的门诊报销比例为普通门诊急诊费用在职人员累计超过2000元,2000元以上的部分大额医疗互助基金支付50%,个人自付50%。退休人员累计超过1300元,1300元以上的部分布满70周岁的大额医疗互助基金支付70%个人自付30%,70周岁以上的大额医疗互助基金支付80%,个人自付20%。一个自然年度内最高支付限额2万元。而医疗保险中对于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为一个自然年度内首次住院起付标准1300元,以后每次650元。支付比例分三个档,以三级医院为例,起伏标准:3万元,在职85%,退休91%,3万-4万在职90%,退休94%,4万以上,在职95%,退休97%。普通住院90天为一个结算周期。精神病住院360天为一个结算周期,起伏标准减半。一个自然年度内统筹基金支付最高7万元。住院大额最高支付10万元,住院大额的支付比例一律为70%。可以看出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渐完善,但是由于有最高支付额度10万元的限制,如果有重特大疾病发生,由此引发生活困难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2、个人投资组合构建的建议。通过对经济社会大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小的关于理财方向的思路。首先,要减少资产配置在无风险投资上的百分比,选择债券、股票等风险资产来提高收益率,使之大于5.27%的有效投资收益率。但同时也要合理的控制风险。此外,在选择投资时,应优先考虑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下面,将运用MTP的投资组合构建方法来试图构建一个可行的投资组合。再考虑完如何进行投资之后,我们将专门针对保险的风险规避功能,提几点购买保险的建议。

1.1效用函数最大化和风险规避。首先,通过设定效用函数来确定使效用最大化的风险资产配置权重。效用函数形式为:U=E(r)-0.5*Aσ2p,为了确定A的具体数值,我进行了个人风险厌恶系数的问卷调查,计算的方法借鉴于网络。问卷内容见附录。通过对273份来自大学生、已工作的年青人和中年人的等比例问卷调查,最终确定A=5。即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还是比较强的。

我们假设投资者试图达到6%的年投资收益。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太大,我们用债券市场的风险报酬比率将6%收益率的风险估计在20%。在5的风险厌恶程度下,我们可以计算得出最佳的风险配置比例。

因此,我们要将投资中的17%放入风险资产,也就是股票和债权的组合;而将剩下的83%选择无风险的资产如国债。记得要选择较长期的国债。

1.2债券市场。我们通过债权市场的总体数据,来推算债券市场组合的投资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情况。

中国债券指数

我们采取总值中3-5年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作为债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也就是3.92%。因为之前给出的投资建议,我们希望投资者选取较长的投资期限以避免再投资风险。债券市场的波动率我们通过计算2003年至2012年10年期间五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来计算每年的波动率,再取平均值。五年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波动情况是3-5年债券收益率波动情况的一个良好的估计。而用算术平均值来计算出波动率,是对未来的最好无偏预测。

因此,我们认为债券市场的收益波动率预测为20.49%。

1.3股票市场。在研究股票市场的时候,为了运用MTP的办法,我决定采用市场组合的方式。市场组合的一个优良的代表是沪深300指数,它是沪深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4月8日联合的反映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可是我在估计年收益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沪深300指数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的净收益率为负数。2013年一月指数为2552.76,而到了2014年1月,指数则下跌为2190.90。一个负数的投资组合是不能纳入MTP的,收益风险不对等。但是因为本文的宗旨是要给出投资建议,因此我改为使用“涨跌幅排名前23个行业股票数据”来代替市场数据,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分散,来运用算术平均值做一个合理的未来收益率估计。其中2013年股票市场表现最好的行业为信息类、电子类、医药类和轻工制造。

因此我们把波动率视为149.93%。

1.4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相关系数。为了计算最后的风险资产配比权重,我们要做的最后一步就是计算两个市场的相关系数。我们运用两个市场的近几年的收益率来进行运算。通过计算协方差,再除以两个市场分别的波动率,可以得到相关系数。因为过程繁琐故不在此演示,相关系数ρ=0.15。

1.5最终投资组合的构建

风险市场中的债券市场的投资比重很低,而投资权重大部分都进入了股票市场。究其原因,我们来算一下两个市场的风险/报酬比率,作为上面结果的合理解释。

由此可见,虽然债券市场的波动率比较小,股票市场的波动率比较大,但是风险/报酬比率上来看,股票市场风险报酬比也要比债券市场上大很多,这解释了为什么债券市场在投资组合里几乎不占比重。但由于我做的股票市场收益率并非是市场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投资者在做具体股票选择的投资决策时,很可能会得不到如此高的收益率。因此其夏普比率可能是有问题的。所以仍然建议投资者保留在债券市场的投资比重,如果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拥有比较良好挑选股票能力的投资者则可以尝试股票市场。

下面计算总投资组合中各个资产的配置比重。

再计算现在投资组合中的总风险。

则在预期收益率为6%的前提下,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为:无风险资产83%,债券市场0.58%,股票市场16.42%。投资组合的总风险为24.63%,与我们估计的投资者6%回报率的风险20%相接近,比较吻合。以上就是我们对于低风险耐受度、追求比较适中的收益率的投资者的投资建议。

1.6关于购买保险的建议。

1)针对性的风险转移原则。在选择具体的保险产品之前,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自身或者家庭所面临的风险。决定其中的哪部分是要通过选择保险来进行转移的,哪些是可以通过非保险的方式或者自留的。然后从风险的角度,选择适合的险种。

中年人理财方法范文6

研究方法

如果降低级别处理,也可以分析较高测量级别的变量。交互分析中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叫做χ2(卡方)检验,它适用于拟合优度检验和变量间的独立性检验。可以用于测定两个分类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若用fo表示观察频数(observedfrequency),用fe表示期望值频数(expectedfrequency),则χ2统计量可以写为:χ2=∑fo-f()e2feχ2统计量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χ2≥0,因为它是对平方值结果的汇总。其次,χ2值得大小与观察值和期望值的配对数,即R×C的多少有关。R×C越多,在不改变分布的情况下,χ2值越大,因此,χ2统计量描述了观察值与期望值的接近程度。如果两者越接近,fo-fe的绝对值就越小,计算出的χ2值越小;反之,如果fo-fe的绝对值越大,计算出的χ2值也越大。χ2检验正是运用χ2的计算结果与χ2分布中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做出对原假设的统计决策。拟合优度检验是使用χ2分布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假设检验中曾讨论过对两个比例是否相等进行的检验。若要对多个比例是否相等进行检验,就需要利用χ2检验的方法。如果样本是从总体的不同类别中分别抽取,研究目的是对不同类别的目标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我们就把它称为拟合优度检验。在研究问题时有时会遇到要求判断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χ2检验,判断两组或多组的资料是否相互关联。如果不相互关联,就称为独立。这类问题的处理就称为独立性检验(testofindependence)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列联表交互分析方法进行,主要对居民家庭非金融投资中的健康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进行研究。虽然,教育投资也属于居民的非金融投资,但是教育属于长期投资,并不会于短期内得到回报,因此本文只研究居民健康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这两种非金融投资。

城镇居民家庭非金融投资分析

本文从非金融资产角度,讨论城镇居民家庭的投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在非金融资产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实物投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其中,在实物资产投资的研究中,侧重于房地产投资。目前,房地产投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是我国出现的居民家庭投资的新热点。在此,本文仍主要采取北京市居民的样本数据来进行研究,从首都城市的情况,观察我国整体居民家庭的未来发展态势。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0年)》。居民家庭健康投资分析由于我国社会医疗体制的改革,未来医疗支出比例可能越来越大,所以居民家庭很重视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从而大多数居民家庭每年需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健康投资常见的健康投资方式有五种:购买健康保险、营养保健品、旅游、参加健身俱乐部和关注生活环境质量等形式。由于健康投资是近几年出现的居民家庭新的投资方式,所以还没有口径一致的数据可以比较分析。因此,本文利用北京市居民购买营养保健品的数据进行健康投资方面的分析。根据《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其涉及了北京市不同人口特征的城镇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其中,被调查总人数为490人。在受访者中,从未购买过保健品的人数为389人,所占比例为79.4%,而曾买过的人数仅为101人,所占比例20.6%。(如图1所示)图1过去一年北京市居民购买保健品比例图(资料来源:《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由此可见,健康投资是我国近几年新兴的一项投资方式,还并未引起居民家庭足够的重视,且发展空间较为广阔。那么,不同人群特征对于保健品的购买、健康投资的动机是否有显著差别呢?本文将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这四个属性做列联分析,考察不同层面的人群对于健康投资的差异,具体分析不同人群在健康投资上有何差别。首先,观察发现,不同性别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略有差异。20-24岁和25-29岁居民购买保健品的比例相对较低,而30-39岁居民购买保健品的比例相对较高。不同学历和收入的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没有明显差别。本文从统计上采用卡方检验来判别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在购买保健品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假设H01:购买保健品居民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2:购买保健品居民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3:购买保健品居民的学历没有显著差异,即学历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4:购买保健品居民的收入没有显著差异,即收入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利用SPSS软件,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假设H01未通过,而其他各个假设均能通过假设,即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居民性别对是否购买保健品有显著差异,而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对是否购买保健品并无显著差异。由结果可知,女性、中年人、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更倾向购买保健品。从统计上讲,不同性别对健康的投资有显著性差异,即女性更容易购买保健品。并且,女性购买保健品的类型主要涉及“美容养颜”类、“补充人体所需元素”类等。而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对健康的投资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家庭对健康投资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对健康投资的方式也不甚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家庭渐渐开始重视健康投资。居民家庭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投资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领域。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是作为福利进行分配的,居民家庭住房的多少取决于政府对住房投资的决策及其所在单位的行政职位。而1998年以后,我国城镇住房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后期,逐步向住房社会化、商品化过渡。直至2008年,一度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房地产销售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房价涨幅持续回落,部分区域房价下跌明显。2009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回暖的迹象似乎在房地产界有了明显的痕迹。那么,在我国城镇居民经历了房价的起落、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后,房地产投资现状如何?不同的人群对是否购房有怎样的差异呢?根据《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其涉及了北京市不同人口特征的城镇居民房产购买情况。其中,被调查总人数为490人。在受访者中,过去一年内没买过房产的人数为439人,所占比例为89.6%,而买过的人数仅为61人,所占比例10.4%。由此可见,房地产投资的前景并不清晰。总体而言,住房既是投资品,也是消费品。近几年,国内房地产需求已由消费主导向投资主导发生了转换。因此,房地产投资作为积累预防性资产的方式已引起了居民家庭的注意。但是,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和房地产市场情况的不明朗,居民家庭在房地产投资上更多地出于观望状态,并没有将其当作积累预防性资产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说,虽然房产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属性,但大部分居民家庭并不把它当作家庭稳定器的主要方式。那么,不同人群特征在购买房产上是否有显著差别呢?本文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这四个属性做列联分析,考察不同层面的人群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差异,具体分析不同人群在房地产投资上有何差别。首先,观察发现,不同性别居民购买房产时的比例差别不大。而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居民房产购买情况差异较为明显。25-29岁和30-34岁居民购买过房产或者在房产购买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比例相对较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购买过房产的比例较高。并且,月收入越高的居民购房比例越高。图2过去一年北京市居民购买房产比例图(资料来源:《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本文从统计上采用卡方检验来判别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在房产购买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假设H01:购买房产居民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2:购买房产居民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3:购买房产居民的学历没有显著差异,75即学历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由表2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各个假设均能通过假设,即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居民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对是否购买房产并无显著差异。若放宽条件,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H03、H04未通过,即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学历、收入水平对购房情况有显著差异。由结果可知,学历高、收入高、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人群更倾向购买保健品。从统计上讲,不同学历及收入水平对于是否购买房产有显著差异。即学历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买房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是由于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人更易于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以及资产剩余,因此更倾向于利用房产投资的方式积累预防性资产。综上所述,房产是高关心度产品,并且更多以家庭消费为主。作为积累实物预防性资产的方式,房产投资受到了居民家庭的关注。但是,由于自身条件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情况,大多数居民家庭并没有把房产投资当作主要方式。从大体上来说,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更倾向于用这样的方式积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