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文化与茶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文化与茶艺范文1
马连道茶街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以街区的规模,将茶叶做“专”。有人说,在马连道茶街,只可能有顾客不认识的茶叶,不会有顾客找不到的茶叶。这里种类全的特点其它茶叶经销场所难以匹敌,如黄茶、白茶其它地方难觅其踪,但在马连道茶城却有多处卖家。茶街是由千万个茶叶的“专家”们支撑起来的,而这些“专家”就是那些茶叶经销者。这里几乎每个茶店中都可以免费品茶后再行选择购买。马连道茶街对京城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茶经济和茶文化品牌意识的建设和加强上。马连道茶街在打造“马连道茶叶特色街”品牌的同时,也十分突出马连道地区企业品牌的打造。有 “更香”、 “满堂香”、“天月”、“品品香”、“绿雪芽”、“御茶园”、“鸿志”、“贵士”等众多茶品牌。而越来越多的产地品牌通过、设立办事处、设立分公司等多种渠道也纷纷落户马连道,如:“贡牌龙井”、“狮牌龙井”、“大益普洱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平水珠茶”、“祁门红茶”、“冻顶乌龙茶”等。注重品牌建设,为马连道的茶经济和茶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表现在茶产业链的形成和茶文化元素的强化上。目前马连道茶街已逐渐形成茶叶、茶包装、茶运输、茶具、茶室、茶艺根雕、茶膳、茶足浴等茶产业链,对宣武区乃至北京市的创意文化产业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特别是茶膳、茶足浴这些新兴产业,很有可能会成为引领现代消费的新时尚。马连道茶街,非常注重文化元素的强调:“装修包装的东方风格”,无论具有现代化装饰风格的茶铺还是修葺得古香古色的店面及各色茶叶包装都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元素和韵味;“品茶鉴赏看表演”,许多店铺在顾客品茶之余还提供书法、绘画、古玩、茶具、根雕等鉴赏活动,有时还设有茶艺表演;“茶文化与旅游手牵手”, 茶街有意识地与旅游相结合,让世界各国的友人来到马连道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受到广泛欢迎。
茶文化与茶艺范文2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而其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正好迎合了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茶文化逐渐与旅游业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同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所要探讨的黑茶文化旅游,是将黑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一种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茶园秀丽的自然风光、茶产品的生产制作、茶艺展示和茶文化品评等融为一体,其茶园及周边的山水风光是基本的地理环境,茶叶生产是人为的物质环境,产茶区遗留并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遗址是良好的历史环境,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是活化的景观。笔者对这些环境和景观进行整合与科学研究,力求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以期能为人们提供高雅的休闲场所、丰富的体验场所以及寓教于乐的求知场所。
一、安化黑茶文化起源及发展
安化黑茶是指用安化特定区域内生长的云台山大叶种鲜叶等为原料,以特定加工工艺生产的黑毛茶,以及用此黑毛茶为原料生产的品质独特的黑茶制品,特有的保健功效和独特的风味已经使其成为益阳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益阳黑茶最早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后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为广大茶客所知。20世纪50年代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在安化山区的奇珍得以重现,被视为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黑茶醇厚回甘的滋味不亚于当年大行其道的普洱,其淳朴的工艺和历久弥香的特性正好暗合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精髓,难怪被称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二、安化黑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益阳采用黑茶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式,整合安化茶马古道和与黑茶种植基地、传统工艺、采茶品茶等资源,赋予旅游功能和要素,打包成黑茶文化旅游专项产品。益阳市已经规划设计了集山乡巨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安化茶马古道等景区于一体的“三点一线”重点旅游线路,近年来“弘扬黑茶文化,推动茶旅互动”已经成为推动益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着力打响“茶马古道”“安化黑茶”的旅游品牌,让黑茶成为安化及整个益阳地区的旅游名片,以茶为媒介推介当地的旅游景观,事实证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整个安化县的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150万,旅游总收入约达到7亿元。
三、空间结构优化视角下的黑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策
(一)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
1.开发生态茶园,吸引游客互动参与
益阳是湘中地区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拥有雪峰湖地质公园、六步溪原始次森林、桃江竹海等自然景观;拥有清代陶澍墓、清代木孔土塔、清代梅城文庙武庙、茶马古道等历史文物古迹。其中,安化县生态环境良好,适宜黑茶的生长,所拥有的优良茶树品种也保证了该地能够出产优质黑茶。除了以上天然的优质环境资源,安化还是梅山文化(荆楚文化的重要支流)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风情和黑茶文化一起构成了黑茶文化旅游的基础。
从这些自然属性、文化风韵着手,可以开发具有观赏及体验与一体的绿色茶园。结合旅游路线,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段,以怡清源生态优质茶基地作为开发的示范点。茶园可以提供经典采茶工具,推出特色民族采茶服装。除了观赏茶园优美的景观,游客还可以参与采茶、品茶等互动环节。这样既可以让游客欣赏到不一样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增强对黑茶的了解,进一步产生对黑茶品质的信赖感,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黑茶的原生地。游客在生态茶园中不但能够品评茶文化,还可以了解梅山文化,这样生态茶园就成为了解当地文化的生态文化园。
2.黑茶文物古迹、史料众多,可开发茶馆、茶博物馆
由于黑茶生产历史悠久,安化有很多与茶有关的文物建筑,如茶亭、茶碑、百年茶行、茶马古道驿站等,也有很多茶钟、茶具等诉说黑茶历史的生活用品。
安化的黄沙坪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历史上有名的茶埠,拥有功夫红茶车间和老商号“永泰福”的千两茶生产车间。安化茶厂位于资江河畔,至今保存着自1951年以来的历批茶样、黑茶全库、古老的木制茶机,还有不同时期黑茶加工工艺的相关研究资料。这些既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可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所用。这里曾经创办了湖南的第一个茶校、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另外,安化还遗存较多茶书、茶诗、茶联等,茶礼、茶俗、茶艺内涵丰富,这些文化史料均是黑茶文化的见证,也可以成为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例如,可以在优越的旅游资源背景下开发特色茶馆,让游客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到古香古色的陈设布局、清新典雅的建筑风格、艺术化的茶艺展示。在这种既古典又高雅的艺术环境中,顾客自然地会由眼前的一杯茶联想到茶文化,进而想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一探究竟,这就在茶文化与旅游之间建立了良好的链接。还可以建立茶博物馆,依托已有且保存完好的茶厂房,在其原址上建立黑茶博物馆,使其首先具有贴合主题的建筑形式。再加上安化茶厂多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茶样,人们可以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陈列历代茶样,展示茶叶制作工具以及手工制茶到机械加工的演变过程,配合图片与文字,甚至是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段,来说明与介绍黑茶文化。这种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引导游客深度了解黑茶文化,了解越深入,旅游地的吸引力就越强。当黑茶不但成为一种旅游商品,更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时,黑茶商品和当地旅游景区就会自然得到人们的推崇。
(二)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早在2007年,益阳市已经出台了《益阳市2007-2016年茶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明确了以“安化黑茶”为中心,制订了重点打造“安化茶”品牌的战略思路和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扶持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以特色带动茶产业等战略决策。这些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决心。而安化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也要求扩建茶马古道景区、打造梅山文化生态园、修复洞市老街、改扩建黄沙坪老茶市、恢复茶马古道桃澍陵园,夯实了茶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政府的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的融合。
(三)茶产品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
从狭义上讲,茶产品是指各种以茶叶为龙头的包括茶食、茶画、茶具、茶书法、茶工艺品、茶旅游纪念品等茶文化相关的商品,从广义上讲是围绕茶的不同形态延伸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
为了实现茶产品的优势与旅游优势的融合,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整合各地的一般品牌,做成知名度更高的名牌。对于黑茶、绿茶、出口茶等主打品牌,益阳市要以白沙溪茶厂、黑美人茶业、益阳茶厂、香炉山茶厂等为重点企业,统一打造“安化黑茶”这一优势品牌,改变游客心中“品牌众多,真假难辨,无从选择”的现状.(2)延伸茶叶产业链,扶持茶叶深加工。与食品加工业合作生产有机茶味糕点、便携带茶包,推广奶茶饮品;与药产业合作生产药用茶、保健茶及饮料茶,以同样的功效加上独特香醇的茶叶口味来吸引消费者.(3)生产精美别致的茶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茶具既可以当作装饰品,也可以实际用来泡茶待客,如刻有茶园风景的精小的木雕、挂坠,喷印有茶俗风情的服饰,彩绘或者黑白手绘的茶园、茶艺明信片等。
(四)茶叶市场与旅游需求的融合
2009年首届黑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实现了推介益阳、推介安化黑茶的目的。2010年,安化黑茶作为全国黑茶类唯一入选产品,进入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展出,在国际市场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安化“千两茶”和“天尖茶”两款纪念版黑茶产品作为“神九”对接成功纪念产品,被中华航天博物馆永久珍藏。“安化黑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逐步成为益阳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更多游客基于对黑茶品牌的信任和需求慕名而来,客观上扩大了茶文化旅游需求。
四、结语
茶文化与茶艺范文3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由于不同国家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相互误解和冲突。本文探讨了(1)文化迁移产生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2)在外语教学中避免文化负迁移,应采用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方法和原则。
一、文化差异和文化迁移
(1)文化和文化差异
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庄锡昌,1978)。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社会遗产,文化具有后天习得的特性,存在于意识之外为人所不自觉。文化有传承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
中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其表现在各自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以自己的行为规范来衡量和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常造成文化误解和冲突。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中国的思维方式注重直觉性和整体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特别注重直觉、经验和感觉,中国的思维模式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理性思维,强调事物的客观性。中西方价值体系不同,不同的价值体系都具有其合理性,价值体系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谦虚谨慎,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个人主义。西方社会崇尚个人自由、个人发展,推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文化迁移产生的原因
迁移这一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Odlin, 1989)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得到了语言学界及应用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可。语言迁移也称语言移转。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可能出现两类语言移转。负向移转(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 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 是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转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56)。文化迁移至少可以分成两种: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structure transfer)和深层文化迁移(deep-structure transfer)。(戴炜栋,张红玲,2000)。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差异是表层文化迁移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从词汇文化、语音文化和语法文化的差异讨论表层文化迁移产生的原因。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最明显的差异是: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意与形的结合,而英语是拼音文字,词汇的生成方式是字母排列。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了解这一差异是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方法。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
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跨文化外语教学既是交际外语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全新的外语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
(1)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将外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该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单纯的语言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学习者只能用外语来表达本族文化的思想内容,不能用外语与目的语语言群体进行思想交流。不了解目的语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会陷入各种麻烦之中,导致交际受阻,交际失败。因此,只关注语言符号和语言形式,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得到同等的重视。
(2)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①提高外语交际者的外语交际能力;②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张红玲,2007)外语交际能力以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为核心,以语言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为重点,是语言文学目标,初级目标。和其对应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文化对比,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习普遍文化知识,是社会人文目标,是高级目标。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两个目标同等重要。外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两种目标的简单相加。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一个相互渗透、有机的融为一体的语言和文化教学框架是外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层面。跨文化外语教学由四个部分组成:目的语言、目的文化、其他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外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较宽泛的内容,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综合素质。
(3)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跨文化外语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必然有所不同。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①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等重要,有机结合;③教学通过听、说、读、写、感觉和思维等多渠道进行;④根据学习者的现实水平,根据教学规律,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⑤传统的知识传授法和体验探索教学法相结合;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是文化教学的重点。以上原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灵活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Odlin, T. 1989. language transf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戴炜栋,张红玲. 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 外语界,2000 (2).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朗文当代英语辞典 [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茶文化与茶艺范文4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语言》(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2)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3)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2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我们与西方社会的跨文化的交际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但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面对的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2.1 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2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2.3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4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
3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正因为东西方文化有差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视这些文化差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首先,教师应该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而且,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Rosenshine & stevens,1986)。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茶文化与茶艺范文5
关键词:擂茶;擂茶文化;道家文化;比较
擂茶是我国特有的茶饮风俗,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制作方式和丰富的养生价值受到广大茶饮爱好者的喜爱。地处武陵山片区的常德和雪峰山腹地的益阳安化都是最早出现种茶、打擂茶和食擂茶的地区,两地在擂茶的发源,制作、饮用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异同,特别是在饮用习惯上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一、常德擂茶与益阳擂茶发源于同一时期
(一)茶叶的起源
对于擂茶的起源问题,首先要从茶叶的起源谈起,因为擂茶必不可少的原料就是茶叶。关于茶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人文化初祖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发现茶的作用而开始推广茶叶种植,神农氏生活的范围就是我国湖南、湖北一带;吴觉农先生也提出我国西南地区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说法,并可追溯到三千万年前茶树已出现;《茶经》记载“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向掇之。”其巴山峡川指的就是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及湖南西北部的武陵山片区,已有种茶、采茶的历史,都能充分证明湖南常德及益阳地区自古就是茶叶主产区,为擂茶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二)擂茶的起源
关于擂茶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湖南《桃源县志》谓:“始于东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带兵平定“五溪蛮”,民间献茶以报德的说法较为有说服力。传说东汉马援将军率军南征,途经武陵乌头村(今桃花源一带),将士因水土不服,染患瘟疫,一老妇献出“三生汤”,将士饮数日痊愈,得胜回朝。这种“三生汤”就是擂茶,用生茶叶、生姜、生米擂成糊状,饮用时用水调匀煮熟,从此,“打擂茶”之风广为传播。 据同治《安化县志》载:“县西二百五十里之四都奎溪坪,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驻兵于此,居民立庙以祀,康熙五十年重修。”从两地县志不难看出都认为擂茶源起东汉与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五溪蛮”相关,只是在驻兵献茶的地点上有不同的看法,常德擂茶与益阳擂茶发源于同一时期则是共同认可的。
二、常德擂茶文化与益阳擂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联
(一)擂茶保健的功效与道家文化的关联
擂茶作为一种饮食具有保健的作用。居住在湘、鄂、川、黔交界武陵山片区的人们将擂茶称作“三生汤”,也有“五味汤”、“七宝茶”的说法,都体现出擂茶保健的功效。擂茶中的食材一般有茶叶、生姜、生米、花生、芝麻等物资,中药学研究结果表明:茶叶有提神祛腻、清心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的作用,如此配制的擂茶,自然即是饮料可解渴,又是良药能保健。常德擂茶与益阳擂茶在制作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原料上也大致相同,所以基本上都具有保健的功效。这也与道家文化中讲求内外兼修,追求长生和注重养生的文化正好相吻合。
(二)擂茶文化地域性与道家文化地域性重合
根据调查常德食用擂茶的主要集中地为桃源县、鼎城区花岩溪等地都是道家文化的中心,道家讲求阴阳风水、洞天福地,桃源县的桃花源就是道家所讲的洞天福地之一,而与鼎城区相连的德山就是道家所说的七十二福地第五十三福地所在。在益阳安化县也处处可见道家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云台山真武寺被当地人称为小武当,据省县志记载:云台山真武寺建于明朝年间,武当山法师行道至此,发现云台山风光秀美,放眼望去一览众山小,且云雾霭霭,好一幅人间仙境的美景。于是便在此修建寺庙,并在此终其一生。因法师师出武当,故取名为“真武寺”,同时也称“即武当”。安化县的地名中也处处可以见到道家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如资水南岸的思贤溪之火烧洞、竹林溪之条鱼洞、大酉溪的潭水洞等等,这里的洞即道家所倡导的洞天福地。在被调查人群中有85%的人群或家庭信奉道教,可见道家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德山善德观的道长也有午时擂茶的习惯,当注重养生的道家文化与擂茶相遇时,擂茶文化与道家文化自此相辅相存,可以这样说,道家文化的养生之道对这一地区的擂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擂茶也为道家文化的养生提供了实物佐证。
三、常德擂茶重在宴饮形式,益阳擂茶更注重养生功效
(一)常德擂茶的宴饮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擂茶的饮用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常德黄土店,擂茶宴成为了一种时尚,早年间常德地区喝擂茶,只是在擂茶里放入一些炒米,佐以一些花生或红薯片,大家围在火堂边喝喝茶、聊聊天,现在的擂茶已出现了一种新的宴饮形式。所谓宴也有很多的开式:家宴、婚宴、丧宴等等,而擂茶宴则是典型的家宴。常德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儒家的修身、齐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家庭观念浓厚,宴饮亲朋、家庭聚会则是十分平常之事,喝擂茶也是不错的选择。所谓擂茶宴,其实就是将擂茶放上餐桌,配以其它的食物构成满满一桌达到宴请的规格,常德擂茶宴上,一般二三十个碗碟不等,大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食,主要有发糕、酱板鸭、毛豆、糖由粑粑、腌菜,再加上炒米、花生、红薯片、麻糖糕等,这此小食往往都是主人现做,既营养又美味。亲友们围上一桌,拉家长、评时事、嘘寒问暖其乐融融,家庭、家族关系在这浓浓的擂茶中更加和谐。到过桃花源旅游的朋友也应该感受到当地的擂茶已不在饮用擂茶。而延伸到品尝擂茶宴中的小吃和主人的热情。
(二)益阳擂茶更注重养生功效
益阳地区民间把擂茶列为药茶,加上草药擂于茶中,既解渴又治病,尤其安化擂茶品种最多,在保健、养生功能上,有止渴的、消炎的、防暑的、抗寒的等多种擂茶配方。在擂茶饮用形式上,虽然益阳擂茶辅料有花生、葵瓜子、南瓜子、麻糖、薯片(条)、等碟,多为炒熟的香脆之物,边喝茶边吃碟子,打发饮茶间隙,但仍就民饮茶为主,尤其是安化“后乡”地区,仍保留最原始擂茶的制作工艺和饮用形式。
四、结论
1、常德擂茶与益阳擂茶都始于东汉时期。
2、常德擂茶文化与益阳擂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辅相存,可以这样说,道家文化的养生之道对这一地区的擂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擂茶也为道家文化的养生提供了实物佐证。
3、常德擂茶重在宴饮形式,益阳擂茶更注重养生功效。(作者单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德市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常德擂茶文化产业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觉农、吕允福、张承春.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J].茶叶,1979.(01)5-10
[2] 巴陵.安化擂茶[J].商业文化,2009(04)88
茶文化与茶艺范文6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唐诗;欣赏
Abstract: For many years,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cultural sense are indispensable from each other. The poems produced in Tang dynasty, a cultural relic in Chinese history, needs to spread and be appreciated by the whole world. B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has slowed down its influence and speed.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to perfect the translation of pomes in Tang dynasty, which can also better westerners’ appreciation to our ancient cultur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 communication, poems in Tang Dynasty, appreciation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翻译与文化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因此吸引了许多中外的翻译家将其翻译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国外如Herbert A.Giles、W .J .B.Fletcher等,国内如翁显良、许渊冲等,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人们得以了解该民族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体会与理解是有差异的,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现撷取数例,分别从数量词、地理名词和典故这三个方面来浅探唐诗英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碍。
数量词
在汉语中,诸如“一”、“三”“百”、“千”、“万”等数词随处可见,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这种语言习惯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在唐诗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写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里的“三千丈”是夸张的用法,因为头发不可能长到“三千丈”,熟谙汉语习惯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未必就这么容易体会其中的夸张,所以Giles将这一句译为:“My whitening hair would be a long long rope.”用 a long long rope这一具体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这个数量短语,虽然意似,但是却失去了原文的艺术冲击力。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中的“千”和“万”并非是具体的“一千”座山或者“一万”条路,而是用来形容山和路的数量之多。Bynner将之译为: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为了句式工整,“千”译为“A hundrd”,“万”译为“A thousand”,不知道那些异国的读者们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转贴于 地理名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个地名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总是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而纽约总是让人想到繁华喧嚣。同样,中国文化也给一些中国的地名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杜牧在《赠别》写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Bynner将后两句译为:
“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But thers’s no one like her.”
扬州在古代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缠十万贯,骑鹤去扬州”的说法。 Bynner用的是直译法,可是对与一个外国读者来说,扬州这个地方的文化含义恐怕很难理解,也就难以体会到诗句的精妙,因此许渊冲教授将之改译为:
“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
这种意译的方法似乎更妥。
再比如张说《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
Fletcher将后两句译为
“The 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I would be。”
吕叔湘对这个译文大为赞赏,认为“洛阳”如果直译“不若如此之能曲达”,因为洛阳是历史名城,其文化内涵是直译难以传达的,不如意译。
3.典故
许多典故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典名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们在谈到情人分居两地时常用“牛郎织女”来形容,这一典故来自与我国的民间传说,再比如说“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些典故深入人心,几乎妇孺皆知。事实上典故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读者就能轻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们以孟郊《古别离》为例,诗中这样写到:
“欲去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在这里“临邛”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它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觅新欢,弃家不归的愿望。Flecher将之译为”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ed your heart away”。值得肯定的是译诗传达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读者还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韵味,但是丧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传递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长,而译诗则直奔主题,态度鲜明。
再如杜秋娘的《金缕衣》,对于这首诗的标题的翻译就有多个版本。Bynner将之译为“The Gold-threaded Robe”,是直译字面的意思。Henry H.hart译为“wise age to youth”是根据诗的主题进行的意译,已经完全背离了“金缕衣”的原意,事实上《金缕衣》是中国古代的曲牌名,这首诗的主题是劝人们珍惜少年时光及时行乐。因此黄新渠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Advice to the young(Ancient tune:JinluYi)”,似乎更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