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绿色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绿色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绿色发展

银行绿色发展范文1

目前,温江区直接从事花木生产、经营的农民5.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9%,镇级花木流通组织10个,村级花木流通组织330个,经纪人4000多人,温江成为四川省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区县,花木产业成为该区名副其实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随着温江花木种植产业的发展,当地涌现出了银行业支持区域花木产业发展的合作模式,“银花合作”前景看好。

温江“银花合作”实践扫描

金融支持力度大。目前,温江区内各金融机构针对花木产业的授信额度不断放大,个人经营性贷款授信额度由最初的50万元放大到1000万元,公司类贷款授信额度由最初的100万元放大到3000万元。随着金融资本的介入,信贷主体也由农户、种植户逐步扩展到了花木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园艺场等。目前,温江区金融机构对花木产业贷款余额已达51273万元,扶持总资产500万元以下的企业122家、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50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7家,建成上规模上档次的花木专业村、花木专业化特色品种示范基地39个,建成花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家,会员2800余户,带动农户1万余户,带动花农近8万户,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花木产业群。

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自2003年开始,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温江区农村信用联社对62户农户率先发放了182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于发展花木生产。2005年用花木大树作抵押,尝试推出了花木抵押贷款。从2009年起,温江区其他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花木信贷市场,针对花木产业创新推出了多款金融产品。

1.创新农户贷款。目前,温江区从事花木种植的农户不仅可以从涉农金融机构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已提高至10万元)、农户经营贷款和农户“联保联贷”贷款,也可以用房屋产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但需要担保公司担保)获得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模式下的银行贷款累计发生额为7.84亿元,支持农户种植花木面积达到7.76万亩。

2.对花木种植大户开展大树抵押贷款。花木种植大户可直接以种植的大树作为抵押品,经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登记,向金融机构申请花木抵押贷款。截至2012年末,温江区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花木抵押贷款500余笔、金额2.53亿元,余额0.39亿元。

3.向园艺场法人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目前在温江区注册的个体园艺场有近3000家,相比花木企业,园艺场规模较小,有效抵押物相对不足。针对这一特点,多家金融机构充分运用个人经营性贷款适用面广、审批手续相对简便、贷款用途多样、门槛较少较低的特点,采用第三方担保或与担保公司合作等担保方式,向园艺场法人发放最高授信额度达1000万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截至目前,区内9家金融机构累计向389个园艺场法人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4.28亿元,支持扩种面积达2.3万亩。

4.为花木企业量身定做特色金融产品。2009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为花木企业量身定做了多款具有“短、平、快”特点的金融产品,满足了花木企业不同额度、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目前,针对花木企业的信贷产品有花木企业“联保联贷”、花木企业小额信用贷款、花木抵押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网贷通”、“苗贷通”、“益农贷”、法人资产抵押贷款和中小企业信贷工厂等。同时,各金融机构针对花木产业的授信额度不断放大,如中行、建行、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将对花木企业的授信额度由开办时的100万元放大到了目前的3000万元,个别金融机构将贷款期限放长到了5年。截至目前,区内金融机构累计为花木企业发放各类贷款已超过5亿元,支持扩种面积达到4.5万亩。

花木信贷担保体系逐步完善。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花木受自然条件和种植技术的影响较大,而且流动性强,价格变化也大,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适当引入公司担保机制,提高贷款的安全系数是目前金融机构的普遍选择。

为破解花木产业融资瓶颈、拓宽花木企业融资渠道,2009年,温江区政府出资1.7亿元成立了成都市唯一一家区级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成都市温江区三联担保有限公司,主要为涉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个体经营者、农民个人提供融资担保和其它中介服务。截至目前,该公司在保额已达到4.17亿元,其中针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涉农担保贷款余额超过3.5亿元,对完善温江区农村资本市场、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发挥了较大作用。在三联的带动下,成都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专业化担保公司开始介入温江区花木担保市场,在保额已达到5.3亿元,完善的花木信贷担保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采用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做法较为成功的有华夏银行西区支行和温江邮储银行。前者将农户单户贷款金额放大至1700万元,期限2年,抓住了一大批花木种植大户及龙头企业,短短一年时间,贷款规模就突破3亿元。后者对个体400万元、小企业1700万元以上的农村生产经营贷款由省分行批,上不封顶,一户一策,审批速度较快,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中,单户个体贷款上限各行从100万元至1700万元不等,小企业从100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期限目前均为1年,利率上浮30%以上。

“银花合作”绿意无限

“银花合作”透射出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的巨大潜力。通过金融支持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区域特色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区域金融也由此培育出了巨大的市场。

“银花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如花木行业的经营风险、贷款自身存在的操作风险、贷款还款保障度不充足的风险、花木贷款专营团队建设薄弱的风险等。

银行支持服务花木产业持续发展,一是要打造专业化的产业专家团队,二是要提供更加契合花木产业经济特点的产品与服务,三是要把握花木产业特有的风险点,四是要选择性地支持产业链条中的优质群体,五是要大力开展与成都花木交易所的合作。

成都花木交易所为“银花合作”带来了新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

首先,花木交易所为银行带来了良好的客户源。具备经交易所审核批准的花木交易商会员资格的,是花木产业中较为优质的客户群。并且银行从客户的交易行为中,可以了解到客户的销售状况、资金实力和库存情况,从而更好地筛选出其中的优质客户。

银行绿色发展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 实践 难点 对策

一、绿色信贷的内涵

关于绿色信贷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绿色信贷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阐释:第一,绿色信贷就是要让银行业承担起督促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改变粗放经营模式的社会责任,使经济社会在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银行业在督促企业改变经营模式的同时,其自身也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绿色信贷则可以成为其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

1.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规模最大。截至2010年6月末,该行支持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余额达4200多亿元。2012年2月24日,在中国银监会主办的《绿色信贷指引》新闻会上,工商银行信贷部高层领导透露,截至2011年末,该行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四方面的绿色信贷余额就已经达到2900多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在近三年中也增长迅速。见表1。

表1 2009年~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统计表

数据来源:通过对2009-2011年度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公布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看到,近三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除2010年中国建行以8.12%的速度增长以外)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比例增长。截至2011年末,这两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绝对数都已经超过2000亿元。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规模较大。2010年,浦发银行投入节能环保行业贷款为214.61亿元,当年退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存量贷款227亿元。截至2011年末,该行中间信贷贷款发放超过10亿元、能效贷款达到近10亿元,全行三年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超过1000亿元。

2009年,兴业银行全年共发放节能减排贷款金额165.8亿元。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融资2857笔,金额达1290.08亿元。

2.产品种类不断创新

在产品种类创新方面,兴业银行是先行者。2006年5月,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联合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源效率融资项目,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融资需求。2008年2月,兴业银行与IFC签订第二期合作协议,将融资适用范围从能源效率项目扩展至所有节能减排的相关项目。

浦发银行则在2008年首推《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旨在为国内节能减排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形成了业内最全的、对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全面覆盖的金融产品体系。该绿色信贷产品已于2009年成功实施。2011年,该行在其绿色信贷体系中增加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新产品,该产品在短短半年内使得三四十个大型项目稳步推进。此外,浦发银行还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绿色信贷产品,例如和法国开发署合作开发的中间信贷贷款产品,以及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的能效贷款产品等。

国有商业银行也不断进行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2010年,建设银行将其绿色信贷产品覆盖面扩展到了文化产业,为文化创意、动漫影视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信贷支持。同年,建设银行在同行业还率先创新了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重点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安置改造、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则以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绿色信贷政策的切入点,积极拓宽节能环保信贷项目的发展领域。近年来,该行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于2009年在江西专门推出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国内保理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难点分析

1.商业银行信贷评级难以做到细致化

第一,在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评级体系中,其包含的评级指标除少数财务指标是定量指标以外,绝大多数指标都是定性指标。这导致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过程中,其信贷评级更是难以做到定量评判。第二,当前商业银行在进行绿色信贷投放时,大多实行的是“环保一票否决制”,即已经发生了环境违法事件的企业将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但是在信贷项目投放时,商业银行对于尚未暴露出环境风险的企业却无法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充分评价,致使银行在选择信贷项目时要么选择放贷,要么选择不放贷,而无法根据不同企业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更细致地差异化选择。尤其是当其面对环境危险型企业、环境合格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时,最终的评级结果可能毫无差别。第三、对于企业环境风险的动态变化,商业银行由于缺乏量化的信贷评级,导致其不能对该企业绿色信贷规模大小做动态调整。

银行绿色发展范文3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金融;绿色信贷

一、国际绿色信贷的发展历程

绿色信贷的理念最早起源于欧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萌生阶段。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80年代以来,美国的银行逐渐认识到自身在环境发展中的作用,1989年5月,美国CERES(Coalition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Economies)投资集团发表并启动了对地球环境负责的“伯尔第斯原则”。二是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亚洲、南美洲及东欧等国家的在经营中将环境政策纳入其中,标志性事件是1999年道琼斯指数创建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和2001年英国金融时创建的专门反映环境部门的变化的FTSE4 商品指数。三是推广阶段。2002年10月,荷兰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在伦敦格林威治集会,并参考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制定的环境和社会政策,起草了规范金融机构在处理融资项目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时应遵循的原则,称为“赤道原则”,自愿接受该规则的银行被称为“赤道银行”。2003年6月,10家国际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赤道原则”。2003年10月,日本的瑞穗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成为亚洲首批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2008年,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目前,全球已经有35个国家78家银行接受赤道原则。

二、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从2005年底发展到目前,不足9年时间,发展理念、制度措施等方面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规定,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的开始。2007年4月1日起,人民银行出台政策,明确指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企业审批信贷业务时,增加新的重要参考依据,就是要登录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中查到企业环保信息。2007年6月30日,人民银行指导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7月12日,人民银行、国家环保总局、银监会联合出台我国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总体要求。 2007年12月,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进入到我国排污减排的主战场。2009年12月23日,一行三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明确信贷投放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加大绿色信贷和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抓手,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2014年,人民银行信贷政策中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要求,明确指出各银行业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不断提升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防治大气污染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绿色信贷力度逐步加大

2006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推进措施,严格落实国家一系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政策。一是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如建设银行2006年制定的《大中型客户授信审批五项基本原则》,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环保一票否决”信贷审批制度;二是开辟信贷绿色通道。如农业银行对于初次合作的重点项目,实行信用等级评定、授信、固定资产贷款合三为一,简化运作流程。同时,对部分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及项目实行利率优惠,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5%-10%;三是加大信贷“绿色产品”的供给。如2008年,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包括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这是我国银行中第一个低碳经济的综合服务方案,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满足环保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四是多种形式宣传绿色信贷理念。如2010年北京、湘潭等地商业银行以低碳银行论坛的形式推进绿色信贷,来营造绿色信贷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及其相关业务的主管部门是银监会。

三、欠发达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信贷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目标还相差太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本文以LC市为例进行研究。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65.8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3%,在全省17地市中排第11名,属于经济欠发达区。同时,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量偏小,除人民银行和银监局两家监管机构外,有1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银行、2家城商行、3家村镇银行、2家农商行和5家信用社。2013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30.94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达的2.95%,在全省17地市中排名为12名。2013年人民币各项存款贷额1930.94亿元,占全省存款余额的3.05%,在全省中排名为13名,也属于金融欠发达地区。

(一)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严重制约政策深入推进

经济和金融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当地的经济结构往往决定银行投资方向。以LC市为例,该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和城市化扩张期,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增速为13.3%,高出轻工业3.1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这比2012年还高1.95个百分点,同时比全省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8.5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传统优势产业,重工业尤其高耗能产业占比较高,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现状严重制约银行业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不易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外部惩处机制缺失,银行破解“囚徒困境” 难

银行业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与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之间的博弈,削弱了政策执行实际成效。目前,出台的各种文件中“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框架标准,缺少具体“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对银行执不执行绿色信贷不好判断,根据“囚徒困境”博弈理论,如果没有外界有效的惩处机制和手段,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采取绿色信贷政策对其来讲是最优策略,因为如果自己根据政策文件制定相关严格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设置了非常严格的“绿色壁垒”,那么其他银行就有机会吸引部分高耗能的优质客户资源流失,尤其是在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企业多的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外部惩处机制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绿色信贷”的普及速度。

(三)尚未形成激励机制,落实绿色信贷缺乏动力

环保项目具有“外部经济”的属性,虽然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未必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环保项目通常具备投资大,预期收益不确定等诸多特性,使得资本回报率偏低,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自觉执行绿色信贷。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这类似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多种方式,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应过多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来强迫其履行义务。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绿色信贷”激励机制,一旦国家放松政策调控,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主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

(四)信息共享渠道不流畅,绿色信贷执行成本偏高

目前,环保部门信息存在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高、缺乏地区性的“绿色行业”指导目录等问题,银行分支机构只能根据上级行确定的信贷投向和环保部门已查处的“两高”企业等信息确定信贷结构调整方向。而环保部门公布的“黑名单”之外的企业和项目是否真正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银行只能通过现查勘察、贷后跟踪检查等进行甄别。此外,目前我国银行业机构普遍存在缺乏绿色信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环境金融风险评估能力不足和社会中介力量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导致项目研判准确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信贷管理成本,扩大信贷风险,制约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

四、对策建议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循环发展

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打造特色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和服务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鼓励优势骨干企业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联盟等方式,兼并重组工艺技术落后企业,整合存量资源,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高端化、集中化和大型化。同时,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将节能减排目标列入政府考核中,提高地方官员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真正实现以点带面,从而不断增强经济稳步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制定绿色监管细则,强化外部监督效用

借鉴在绿色信贷领域取得卓越成效的荷兰银行、瑞穗银行等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机构践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客观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符合国际和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的管理指南,并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制定出差别化、具体化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标准。同时,监管部门应将客户的环保情况作为客户办理、年审贷款卡的重要审查内容,通过完善绿色信贷基础审查信息,健全绿色信贷惩处机制,确保地方监管部门能够加强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管。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强银行内在动力

政府制定相应扶持、激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调动银行业机构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引导银行业机构强化绿色信贷理念,加大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力度,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人才培养机制,将积极支持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项目转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政府应进一步营造绿色信贷的氛围,对开展绿色信贷工作取得卓越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降低绿色执行成本

建立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联系会议,由人民银行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及时通报相关情况。一方面银行业机构将行业环境风险的评估反馈给环保部门,以便于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环保部门积极承担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好甄别和监管作用,及时将环境违法的企业向银行金融机构通报,减少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的成本。同时,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相互提供业务培训,增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耗能、污染风险企业的授信管理能力。

(五)建立退出保障机制,引导信贷退出节奏

建立健全退出补偿机制,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对需要信贷退出的行业和企业进行统一规划,使得银行资金逐步退出,避免银行资金同时抽出导致企业倒闭情况的发生。同时,政府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激励企业主动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引导企业做好落后产能升级改造或淘汰,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避免突然提高企业融资成本而引发的其他连锁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尽力减少银行业机构信贷资产风险,为开展绿色信贷创造环境。

参考文献:

[1]卓尚进.创新发展绿色银行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金融日报,2013-6-5

[2]打造蓝色银行――建行聊城分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金融日报,2011-7-29

[3]左瑞娟,郭凯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SWOT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7)

银行绿色发展范文4

关键词: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93-02

前言

近年来,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系统开始认识到绿色金融的重要性,随着新一轮政策的推进绿色金融已成为中国金融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国际上的“赤道原则”的提出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绿色信贷,但是在绿色信贷发展较为滞后的中国银行系统来说,进一步加强绿色信贷在中国银行系统的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银行系统为其提供发展中所需要的各类资金,中国银行系统通过融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将环境保护、节能等理念融入银行主营业务中,对降低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绿色信贷在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应用。

一、中国银行系统的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1.政府大力支持。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已经深入认识到绿色信贷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产业升级和增长模式转变,因此,国家开始利用更多的经济手段来鼓励银行系统加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力度,确保我国经济在未来可以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199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并且在此之后多次联合国家环保总局等行政部门了一系列规范,将这些文件作为中国银行系统发展绿色信贷的指导依据,银监会于2012年2月24日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这一系列的指导文件都可以作为中国银行系统发展绿色信贷的参考依据。

2.绿色信贷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系统明确表明了节能和减排的企业责任,并借鉴国外绿色信贷体系的建设经验建立了绿色信贷制度,同时也为了防控相应风险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国内多家银行都开始为企业提供绿色环保项目的贷款,并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根据2007―2012年《年度报告》发现其绿色信贷的年均增幅在50%左右,2009年、2010年的绿色信贷规模分别达到了1 751亿元、2 320亿元,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中国银行系统的绿色信贷规模正在持续地扩大,其虽然在短期内难以满足一些高耗能行业对绿色信贷的需求,但是也证明了中国银行系统在绿色信贷领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3.绿色信贷政策差别较大。现阶段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各商业银行均积极相应国家宏观政策号召,将开展绿色信贷作为其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绿色信贷持续发展而了相关管理办法和规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了关于绿色信贷规范的文件,并且中国银行系统中规模较大的13家金融机构了绿色信贷规范文件。但是中国银行系统中只有少数商业银行加入了国际“赤道原则”,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几家商业银行加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倡议组织,还有一部分商业银行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自我制定了绿色信贷政策,以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为代表,但是中国银行系统在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严重匮乏明晰的绿色信贷战略和机构。

二、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银行系统虽然已经深入认识到绿色信贷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绿色信贷发展中依旧受到较多问题的制约,导致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整体发展水平较差,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属法律法规体系缺失。我国政府为了推动银行系统可以进行绿色信贷的具体实践,只是通过政策文件的形式来指导银行系统开展绿色信贷,虽然可以从国家管理层面上实现对绿色信贷的规范,但是却没有将绿色信贷的约束、管理、保护上升至法律高度,这也是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发展中缺乏专属法律法规体系的主要原因。2007年以来,为了充分贯彻中央会议精神由部级以上行政部门先后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意见,但是这些指导性文件很难对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的发展进行有效指导与规范,导致商业银行在实践绿色信贷过程中将其作为一种自觉,并没有将其落实成中国银行系统的义务与责任,在长期发展中可能导致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缺乏发展动力。

2.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现阶段中国银行系统的绿色信贷主要由银监会、环保部门、中央银行等部门进行管理,由于绿色信贷管理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导致关于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标准不一、信息混乱以及权责不明等问题,例如,银监会和环保部门在对企业绿色信贷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中,便存在职权交叉等问题。对于绿色信贷管理工作的多头管理现象来说不仅导致国家公共资源被浪费,同时也会受到管理主体不明确的因素影响,使其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准确向管理部门问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在该领域的横行,导致中国银行系统的绿色信贷最终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很难实现。

3.信息管理系统效率偏低。中国银行系统管理部门为了确保绿色信贷实施成效,银监会与环保总局在2008年签订了“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通过在中国银行系统与环保部门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共享机制,来确保相关信息的沟通与共享效率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绿色信贷,但是这一协议在具体实践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其主要体现在中国银行系统与环保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部分地区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导致中国银行系统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导致商业银行在为其提供绿色信贷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成本进行环保信息审核,这不仅意味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决策的难度不断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中国银行系统在绿色信贷供给过程中的风险,而中国银行系统也没有向环保部门及时反馈绿色贷款的相关信息,导致环保部门无法及时对企业绿色贷款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督。

三、推动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健康发展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专属法律法规体系。本文认为完善的专属法律法规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和立法部门将尽快将绿色信贷专属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上政府议程,通过法律法规来准确界定各方的社会责任、权利以及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商业银行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更好地扶持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再者,专属法律法规体系在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标准、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法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银行系统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确保行政部门可以严厉打击各地区违法行为,而政府部门可以依法对各地区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进行监管,对于违法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予以必要的惩罚,这样才能推动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

2.构建系统的监管体系。现阶段我国政府尚未就中国银行系统的绿色信贷供给进行统一的监督与管理,导致绿色信贷供给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多头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建议政府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系统的监管体系,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对中国银行系统监督与管理的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系统性。再者,政府有必要建立一个多渠道的绿色信贷公众监督体系,让每一个社会居民都能准确了解绿色信贷的执行情况,同时也要有合法、高效的途径向监管部门反映其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在接受相关投诉后立即开展调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供给的公开化、公平化。

3.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本文认为,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发展中,有必要解决与环保部门信息交流不畅这一问题,只有充分解决这一问题的约束才能提高环保部门对绿色信贷的监管力度,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中国银行系统在绿色贷款决策过程中的成本过高等问题,对降低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供给中的信贷风险有着重要意义。政府要引导银行系统与环保部门之间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并要结合银行系统绿色信贷发展需求来完善信息共享与披露机制,明确双方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权利、责任以及义务,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对绿色信贷的整体管理能力,从而使环保部门和银行系统在未来发展中可以形成长效机制。信息管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要具备自动识别风险的功能,并可以产生相关的风险预警信息,以便于银行系统和环保部门可以更好地对发现和控制信贷风险,这对推动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建立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中国银行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一般都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缺乏必要激励、约束机制下并不会优先选择绿色信贷供给,因此,建议我国政府要建立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将其作为推动商业银行供给绿色信贷的内在发展动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中国银行系统进一步提高绿色信贷的整体盈利能力。国家在激励机制建设过程中可以予以银行系统一定的税收优惠,对于发放绿色信贷的税款可以予以最大程度的减免,而中国人民银行应为绿色信贷业务商业银行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并结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条件,对于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供给过程中的信贷风险予以适当补偿,这一系列激励措施都可以推动中国银行系统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虽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专属法律法规体系缺失、多头管理现象等问题,已成为限制中国银行系统绿色信贷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政府要通过相应措施和宏观政策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莫凡.从博弈论视角谈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完善[J].商业时代,2011,(23).

银行绿色发展范文5

推动绿色首都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作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的桥梁,绿色金融不仅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到“加快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上市公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绿色金融创新中心,成为首都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于北京市发展绿色金融,从金融行业看来,具备天然的优势和机遇。首先,作为首都,我国的绿色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都在这里制定,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北京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的总部,对于这些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顶层设计、管理体系、资源配置、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战略制定和推动的作用。第三,创新是绿色金融持续发展和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北京作为全国的创新中心,在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等维度,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各种资源、人才、观点在这里集聚和催化,成为北京发展绿色金融的独特优势。

“在发展定位上,我认为北京在绿色金融上应当成为顶层设计的参与者、金融资源的提供者、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创新模式的探索者、国际合作的引领者。” 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市场开发处处长陈亚芹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下,北京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重要的推动和引领,打造宜居城市也成为北京市发展绿色金融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天然气供暖、禁止散烧煤、建筑绿色改造、严控工业污染、推广清洁出行等各种手段,在推动这些政策和规划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在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规划》中提到,支持在京银行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分支行,开辟绿色信贷审批专项通道。支持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发起组建绿色银行,通过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方式支持绿色项目。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加大对绿色项目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与在京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以及设立北京市绿色发展基金等

陈亚芹表示,2016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落实其中的重点举措将能有力保障北京实现《规划》中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此外,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环保信息共享、资源融通、法规完善、产学研结合等也都能为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提供支撑。

提供G色创新动力

如今绿色产业基金、绿色PPP、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不仅与绿色金融政策制定者的大力推行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市场各方主体,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成果。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正处在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众多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债券承销等直接融资方式开展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融资。银行贷款结构调整出现绿色化趋势,绿色信贷规模增速高于银行业同期公司贷款增速。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国内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了7.3万余元,占各项贷款的9%,今年以来,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提升。与此同时,这些绿色金融项目和服务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41%,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

随着环保产业和市场的不断放开,新的业态与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这对绿色金融产品与银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云集了众多银行总部,它们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探索创新与研究成果,对整个金融业发展绿色金融都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据了解,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很多国内银行已将发展绿色金融融入自身的战略布局、信贷政策与制度、管理流程、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建设等各个环节中,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兴业银行自2006在国内推出首个能效融资产品开始,10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创造了多项业内第一,如首推碳金融综合服务、首发低碳信用卡、落地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首笔碳资产质押贷款、首家推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综合解决方案等等。

在绿色金融的研究方面,2016年5月,由中国工商银行承担的《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压力测试研究》成果正式。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国内银行业在环境风险量化和传导机制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对全球银行业开展绿色金融及环境风险量化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银行绿色发展范文6

绿色信贷的内涵和意义

绿色信贷内涵

“绿色信贷”国外也称“绿色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Sustainable Financing)”,它所确立的原则揭示着银行的发展与社会资源消耗、人文环境和谐的统一,揭示着银行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多年以来,对于“什么是绿色信贷,怎样建设绿色信贷”这一问题,工商银行一直进行着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绿色信贷是指银行将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引导全社会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资源和环境损耗,在实现银行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绿色信贷的意义

首先,实施绿色信贷,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防范环境破坏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助于银行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为此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模式转变;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银行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同时,推行“绿色信贷”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营运规范和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向“国际一流优质银行”迈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主动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建设。

其次,实施绿色信贷,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与持续创造股东价值、加快业务发展与推动信贷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推动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发、高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向“高污染”、“高排放”以及环境违法企业提供融资,不仅可能会造成信贷损失,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而且还影响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商誉损失,严重的话可能会危及商业银行的生存。

工商银行的实践

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机构,中国工商银行一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污染治理等问题,始终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外部条件看,全面推进“绿色信贷”政策首先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先导,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商业银行推进和完善绿色信贷建设的基本前提;从内部条件看,商业银行实施和推进“绿色信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其核心是把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文化、信贷管理、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之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结合工商银行绿色信贷建设的实践,具体要点如下:

发展“绿色信贷”战略先行

工商银行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绿色信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工商银行绿色信贷的内涵、工作目标与原则以及实施要点,从信贷文化、分类管理、政策体系、流程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考核机制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今后全行绿色信贷体系建设的方向与工作要求,实现了绿色信贷管理对整个信贷流程的全覆盖。

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领域政策和制度

从工商银行实践看,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领域政策和制度:

一是借助行业信贷政策平台制定行业绿色信贷标准。2003年以来,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逐年制定并行业信贷政策,指导全行信贷投放;借助行业信贷政策这一强大政策平台,结合国家环保政策和行业具体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行业绿色信贷标准与风险管理要求,据此指导和推动全行信贷“绿色调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并不断加大信贷退出步伐。

二是建立和完善环境与社会风险防控体系。2008年以来,在借鉴赤道原则和IFC 绩效标准与指南的基础上,工商银行不断完善公司贷款绿色信贷分类标准并据此对全部公司法人客户环保风险进行全面分类和管理,建立并形成了覆盖全行的绿色信贷风险监控体系,有力促进了全行信贷业务的依法合规和稳健运营。

加大金融创新,积极支持绿色信贷市场拓展

目前,工商银行针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新兴信贷市场的特点,在吸取传统信贷产品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在设计和创新碳保理、能效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同时,鼓励创新节能减排模式,大力推广电子银行、网络融资等低碳环保的绿色金融服务方式,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绿色银行”。

加强绿色信贷保障措施建设

受经济利益的考虑把绿色信贷政策的制度、要求严格落实到位,面临较大的障碍。为此工商银行设置了多项绿色信贷定量指标,纳入对各分支机构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完善了对绿色信贷工作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员工对绿色信贷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成效,对此工商银行通过采取现场讲座、视频培训等多种方式,对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相关产业政策、行内政策制度、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培训,在全行树立“绿色信贷”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工商银行注重加强与人民银行、环保部、银监会等政府部门以及国际金融公司、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在绿色信贷领域的交流合作,及时掌握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走向,借鉴学习国外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国内外绿色信贷交流。

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建议

结合工商银行绿色信贷建设实践,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建设,除了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以及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树立绿色信贷发展理念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清楚认识到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实施绿色信贷作为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从战略层面重视本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通过“自上而下”的资源安排,在全行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信贷企业文化。

制定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坚持绿色信贷导向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以及本行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和本机构业务发展特点,制定和完善本行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等绿色信贷领域政策和制度。当前,建议以监管部门《绿色信贷指引》为指导,积极做好“两高”等对环境影响严重行业和节能环保、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绿色信贷指引。

加强绿色信贷管理和考核,推动绿色信贷政策和制度的落实

一是将“绿色信贷”管理要求贯彻于整个信贷流程。针对信贷业务各个流程和环节,提出本行加强环境与社会风险监测、识别、控制与缓释的具体管理要求,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二是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日常工作机制,完善由总分行分工负责的环保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机制,对环境违法企业及时下发预警通知和风险提示书,并建立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监控。

三是严格绿色信贷的评价考核,提高绿色信贷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健全一套对各分支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进行科学评价的办法和指标,纳入到各行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

加强培训和内外部交流与合作,持续提高绿色信贷能力建设

通过采取现场讲座、视频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员工培训,对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相关产业政策、行内政策制度、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培训,在全行树立“绿色信贷”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其对绿色信贷的认识,培养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