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56-02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中医学的传承关键在于临床实际应用。做好高职中医护理的“教、学、做”,掌握技能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学之重。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选择举足轻重,既要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还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热情。编写教材以及进行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适应性。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掌握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护理教材首先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中医学的特点。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用中医护理技术对病人及健康人实施调护,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病痛为目的。可以参照现代医学理论,但绝不能强搬硬套。中医概念要清晰、条理要分明。中医护理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以藏象理论为中心,以功能现象为特征,辨证研究人体的功能现象。
真正让高职学生了解传统中医护理,就必须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还要认真了解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体会到岐黄之术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当然,在临床上实施中医护理术也是对现代护理的补充。
以整体护理为纲要,
以点带面分解实施
中医护理学应该体现出整体观念理论,要以整体护理为纲要,结合自然界变化规律,建立人体脏腑有机一体的理念,杜绝“一症一护”的狭窄思维。脱离整体施护的单一护理不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孕育着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理念。整体护理体现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
整体护理,既重视人体内在生理、病理的特点,又重视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既重视疾病在临床征候表现中的辨证施护,又重视针对疾病本身特有的病因辨证地求因施护的特点。不仅注重局部病变,更强调从心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调护。
以基础护理为准则,
完善急救手法措施
高职护理课程都是以基础护理课程为奠基,延伸到临床各专科护理。然而,医学护理学种类繁多,临床分科护理则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建立在基础护理之上,以基础护理为准则,把基础护理的原理、方法贯穿于临床各科护理之中。像护理职业道德、护理原则、护理规范等。中医护理学是在基础护理学的基础上,完善护理中的应急手法、护理手段,采取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特色治疗护理措施,弥补现代医学护理的缺遗,使几千年传统护理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
在急诊中,运用针灸、推拿等措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如针刺开窍醒神、针麻手术、手法捋筋整骨、刮痧放血泻火解毒等。再如康复过程中惯用的推拿手法,帮助病人调整气息、平衡气血阴阳、缓解病痛、恢复体力,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护理方法。通过运用有特色的中医护理方法,既弘扬了中医古老的岐黄之术,使之造福于人类,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护理的不足,古为今用,中西合璧。
以传统护理为特色,
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是辨证施护,以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关注因人、因地、因时的护理准则,根据临床各科的特殊病人,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不同于现代医学护理,但并不冲突。二者相互为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各尽其能。如骨伤科的康复推拿护理;中风病人后期的针灸康复;中药保留灌肠缓解腹胀、腹痛以及毒素的排泄代谢;妇科常用的中药离子导入。再如传统的刮痧法、放血法、熏洗法、拔罐法、冷敷法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方便、实用、有奇效,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中医护理学重点在于技能操作。只有具有熟练的技巧,临床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因此,理论与技能操作学时以1∶1为合适,只有多动手才能熟中生巧,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应经常训练、反复钻研、不断探索操作规律。
以强化技能培训为
重点,修正教材编写思路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除了掌握基础常识外,主要是对中医专科护理技能的培训。中医护理技术像针灸、刮痧、拔罐、推拿、药熏等种类繁多。多年来,这些技能只有中医师掌握,护理人员仅做配合。古往今来,中医临床医护是不分开的,因此,医护分家的体制不适合中医临床的需要。
高职中医临床护理学员必须掌握、应用传统的护理治疗技能技术,发挥传统中医的特色,更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所以,培训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的传统技能,必须打破医护分家的西方医学模式,真正让中医护理人员配合中医临床医生,共同解决治疗、康复、保健及愈后的问题。
学习中医护理技能,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手法练习应贯穿在学习过程始终。像针刺手法练习、推拿手法练习、刮痧拔罐工具的选择应用、中药透入操作、中药熏洗方法等等。教材中除了理论讲述外还要配合课件的应用,以增强直观印象。教师的演示操作与学生的操作练习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贴近临床、贴近岗位、贴近实际,使高职护理学员缩短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人员。
《中医护理学》教材具体应分为两大模块:一为中医常识,包括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炎黄子孙的荣誉感。只有了解掌握了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应用和指导临床实践。二为技能培训练习。以演示、观摩、操作练习为主,让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真正掌握中医传统的技能技巧,服务于临床应用。
课程的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
笔者在《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先后研读读了几个版本的《中医护理学》教材,感觉在讲授时都很不适应,为什么不适应呢?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格局较乱,既有中医印象,又有西医痕迹;既有基础护理内容,有掺杂着临床护理知识;只有个别病案的护理,缺少整体护理的常识;基础护理理论要求太多(像护理道德、护理准则、护理规范等),技能护理操作太少(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具体练习)。其次,教材与《大纲》相脱节,高职护理学员将面临着国家“执业护士考试”,而考试大纲内容是其重点。再次,课时分配缺少实用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的学时比例失调,还是安排为1∶1为佳。基础护理课内容也不应出现在专科护理学中,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中医护理学》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培养高职学生中医护理的技能技巧。以实际、实用出发,按照中医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传承传统医学的精华,使中医护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护理工作拓宽思路,充实临床护理业务。
参考文献:
[1]张春明.老年中医保健[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9.
[2]周琦.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郭靠山.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金玉忠,李云端.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姚军汉.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周萍.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奚中和,俞大祥.中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范文2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面积778平方公里,辖5镇4乡,309个行政村,全县人口26.9万。县是华夏医祖扁鹊行医采药的地方,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院始建于1984年2月,1994年被评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医院先后经历2次迁建,3次易址,规模逐渐扩大,功能趋于合理。目前,医院新院址占地面积达50亩,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共有干部、职工149人,卫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全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0名(其中副主任医师职称人员13人)。业务技术骨干均省级以上医院专科进修。
医院编制床位150张,设有内、外、妇、儿、急诊、皮肤、眼耳鼻喉、口腔、麻醉、针灸理疗康复、骨伤、肛肠等12个临床科室。中风专科、皮肤专科、疼痛专科、肛肠专科被邢台市卫生局确定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设有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脾胃病、哮喘病、不孕症等专病门诊。设有心病、脑病、外科、创伤、妇产、儿科等6个病区。以及化验、病理、超声、心、脑电图、胃肠镜、高压氧舱、放疗、CT、放射、中西药房、消毒供应等20多个医疗、医技科室。
医院拥有全身螺旋CT机、钴60放疗机、彩色B超诊断仪、肺功能测试仪、彩色经颅多普勒、心电工作站、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500毫安高频遥控胃肠光机、C型臂光机、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高压氧舱、全自动5分类血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血流变仪、血液灌流机、过敏反应测试仪,化学发光仪、骨质疏松测试仪、特定蛋白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血压监测仪等大中型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2010年门诊工作量89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7900人次,业务流水收入2140万元。
我院是全市中医系统首家二级甲等医院,被上级确定为河北医大、河北工程大学、邢台医专临床教学医院,连年被评为市、县文明单位,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三星级文明服务窗口单位”;被省卫生厅授予“河北省深化改革、优质服务百佳医院”、“河北省示范中医院”;河北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被中华医学会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通过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了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对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端正中医医院办院方向,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临床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得到了加强,中医护理、中药药事管理不断规范,中医药文化氛围深化浓厚,基本达到了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的要求,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了我院工作的不断发展。
(一)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得到落实。在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制定了以中医为主的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并逐项加以落实,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突出中医特色指标和措施,并将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指标列入医院综合目标考评细则,定期对科室进行检查考评,每月通报点评并与奖金分配挂钩,严格奖惩。此外,落实专人负责基层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院长与卫生局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医院年度工作重要内容,按照相关任务要求与受援单位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积极开展农村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与基层指导工作。
(二)人员配备合理,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通知”的要求,全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达到68.9%;中药人员占药学人员比例达到81.8%;护理人员接受中医药知识技能岗位培训达93%;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人员比例达66.7%;职能科室负责人中医药人员比例达66.7%;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培训两年以上比例达75%;妇科等11个临床科室负责人基本符合临床科室建设管理指南相关要求。此外,对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及技能培训有规划、有制度、有考核并积极抓好落实。
(三)临床科室建设步入正规。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名称的通知”的相关规定,认真进行自查自纠,科室命名符合规范要求。同时认真学习贯彻临床科室建设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认真抓好科室设置、特色服务项目开展,强化临床病例辨证施治,病例讨论及继续教育工作,制定了24个常见病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应用。认真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书写规定,实行了电子病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38种,开展非药物中医治疗项目64个,门诊处方中中药比例达65.6%,饮片比例达34.8%。
(四)重点专科建设明显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皮肤科、疼痛科、肛肠科、中风科被市卫生局命名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各专科均制定了3个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评价分析和优化总结,探索试行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目前,4个重点专科依托专家以及专科项目支持,医院给予人员培训、设备购置等重点倾斜,目前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形成初步规模。
(五)中药药事管理逐步规范。根据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扩建了中药房,调整了煎药室、库房设置,药库、药房面积设施达到相关要求,适应工作需要。中药房、煎药室负责人具有主管中药师资格并有2人取得高级中药鉴别师资格。认真执行中药采购制度、饮片验收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引进使用免煎中药200余种,严格进货渠道,落实煎药室管理规范,制定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煎药操作程序,按要求煎、煮,定期清洁消毒。
(六)中医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制定并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计划和措施,明确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职责,制定不同级别护理人员培训计划,每月一培训,半年一考核,床位护士比例1:0.4,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项目2个,按照医院综合质量考评细则,每周检查,每月考评,根据不同科室特开展专科专病特色护理,每个病区3个病种并提供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基本掌握本科常见
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中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和“指南”,制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及医院宗旨、医院发展战略、医院院训、医院经营服务理念、医院奋斗目标、医院院歌(正在谱曲中)、医院院徽(正在征集中)等体现医院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总体形象定位。制定了以规范员工服务理念、诊疗行为、服务用语、着装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员工手册”并进行培训。为搞好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工作,我们在庭院内塑造了扁鹊像,将“大医精诚”雕刻在门口影蔽墙上,医院走廊、候诊区挂有宣传中医药知识的牌匾,院内橱窗有特色专科介绍,编印《新中医》医院院报十期,5万余份,编辑中医药养生保健手册2期,1万余册,医院内庭院筹建中草药种植园,部分病室安装闭路电视播放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片,制作6个中医专科专病电视片于电视台播放,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起步运行。制定了医院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计划,开展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初步开展了中医药养生保健咨询、体质辨识、健康指导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活动”工作保障。为加强对中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是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为成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责任人员,为活动开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定期督导调度,将八项重点工作层层分解至相关领导和科室,利用质检日、院周会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标准。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修订医院综合质量考评细则、员工手册、印发各项“规范”“指南”加大各项培训考核力度,实施质量监督,促进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顺利开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丰富中医内涵建设。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是:突出中医特色优势问题。因此,我们首先是把院领导的思想统一到以抓体现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上来,抓重点、抓特色,先后制定出台了强化中医内涵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规定。一是认真落实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强化中医辨证论治和中医护理技术运用,提高中医病历书写质量,定期检查,加强质控;二是要求各临床科室要根据科学带头人的特点至少选定一个以上中医专科(专病)项目,加以探索与发展,如内1科选定脾胃病、内2科选定中风病、外1科选定肛肠病、外2科选定腰腿痛、妇产科选定不孕症、儿科选定哮喘病,以疗效和特色培育扩大其专科(专病)规模;三是对重点专科或有发展前景的科室给予重点扶持,医院从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给予重点倾斜,对学科带头人给予其奖励或重用,促进科室发展;四是组织相关科室技术骨干外出参观考察(先后赴迁安、潍坊、平顶山、西安、柳州、荣成等地中医院),学习借鉴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经验;五是将中药饮片的使用列入医院月度综合质量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者扣罚科室奖金,并与科主任奖金挂钩20%;六是鼓励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带动西医,使临床医务人员都能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同时不定期召开专科(专病)研讨会,相互交流学习专科专病建设经验,相互促进提高;七是在临床科室负责人的配备上、原则上必须是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职称的人员,西医人员原则上要经过中医学习取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学历者,方予提拔任用;八是积极开展中医服务项目,皮肤科配制中药香囊防治过敏性疾病、手足口病,开展中药面膜皮肤美容护理;针灸理疗科开展晚间足疗服务方便病人,配置膏剂敷贴治疗面神经麻痹;中药房引进免煎中药方便患者服用。九是增加设备投入,购置配备中医诊疗仪器增加中医非药物诊疗项目的开展,推动我院中医专科专病以及中医特色建设。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范文3
该文结合小儿生理病理及病症特点,分析了儿科病情观察的特殊性,提出了符合儿科特点的中医病情观察原则,认为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把握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的要点和方法,是准确获得临床辨证施护第一手材料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 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儿科; 病情观察原则
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而观察质量是衡量护理的重要标志之一。病情观察不仅能为诊断提供线索,同时也是中医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因此,病情观察及观察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都至关重要。由于小儿属“哑科”,病情叙述不清,检查不能合作,又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机体抵抗力差,疾病容易转危转重,又因其喜动、顽皮,往往能掩盖病情,所以,小儿病情观察无论从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都应具有儿科特色。只有结合儿科特点细致入微地观察把握病情,才能准确诊治和有效护理。中医儿科的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观察全面细致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温病条辨·解儿难》),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小儿药证直诀·原序》),在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变迅速,年龄越小则更为突出,如果病情观察稍有疏忽,处理稍有延误,病情就很容易由轻变重,由重而危,甚至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儿科的病情观察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深入病房,认真巡视,不走过场,耐心细致全面观察,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注意病情的动态变化,不但重点审视患儿的精神、形态、睡眠、体温、脉搏、呼吸等全身情况,还要细致观察小儿的囟门、面色、苗窍等局部变化,以了解其病症之所在,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以及病证之轻重。如发热患儿,应重点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测试体温,全面了解其发热特点、患儿精神状况、汗出情况及舌象、指纹的改变,以辨别其热之在表在里以及病症之轻重。若患儿体温逐渐升高,无汗出,舌尖红苔薄,指纹浮紫,证属表热而病轻;高热持续不退,患儿烦躁不安,伴汗出,舌红苔黄,指纹紫滞,其热在里,病情较重;若出现超高热或体温骤降,均为重证,应提防并发症的发生。病情观察细致而全面,才能为辨证施护打下良好基础。
2 循证观察病情,善于分析处理
小儿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病后寒热虚实变化较成人迅速,并因体质的差异、感邪的不同而病证多端;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感邪后更易从热从火而化,以致儿科临床实证、热证较多。因此,结合小儿病证特点,循证观察病情,更有利于准确分析患儿的个性化特点及病变状态,运用获得的临床证据,采取个性化方案有的放矢地实施辨证护理。
2.1 轻证审苗窍,以察病症之征兆 苗窍是脏腑病变的外观,也是儿科病情观察的重要部位,脏腑轻证内在病变不显凸时,往往先反映于相关官窍。严密审视苗窍变化,可诊察病变部位,判断病邪性质及预测病症征兆。① 察目:白睛赤色多为风热,黄浊多为湿郁,淡青为肝风盛,色黄兼身黄多为黄疸;目泪汪汪且红赤,须防麻疹;哭而无泪多见重症脱水;眼睑浮肿为水湿上泛,须观察小便量及血压;目睛呆滞上视、斜视多属惊风。② 察鼻:鼻塞流清涕为风寒感冒,涕浊而黄为风热入肺;鼻翼煽动而气急为肺闭,属重症,须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必要时给氧。③ 察耳:耳背红纹浮现兼身热、面赤,谨防痘疹,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发热与出疹的关系以及疹点透布情况;耳腮部漫肿须注意痄腮。④ 察唇口:唇色淡白多见脾虚血少,鲜红为邪热初盛,唇周发青为缺氧发绀的症候。
2.2 重证察神色,以辨邪正之盛衰神色包括精神状态和面色,神色是脏腑气血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灵枢·平人绝谷篇》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也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所以观神色可知气血之盈亏,病情之轻重。重证患儿更应细观神色变化,推测病变之端倪,辨别邪正之盛衰,及时应对处理,防止病端严重。如小儿面呈青色而神态不宁,目向上窜视属惊厥先兆,护理时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施服清肝熄风药物,可有效避免惊厥。面呈苍白而神疲肢厥,应防阳气脱失,宜回阳救逆及配合其他抢救措施。面色萎黄无华而神倦,属脾胃虚弱,非疳即积,应注意饮食辨证调护:脾疳者宜以食麦类食品为主,常服莲子、淮山粥健脾消疳,养胃扶正;乳儿疳证宜食奶粉、黄豆粉、红枣粥等以健脾。面呈白色属气虚,患儿卫阳不足,不禁风寒,易患外感,产生变证,护理上宜注意寒暖变化,常服玉屏风散,以免发生感冒。
2.3 观察主症特点,以辨证候之性质 小儿“脾肺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能自节,寒暖不能自调,易内为乳食所伤,外为六所侵,故儿科临床应特别注意消化系、肺系病变,临床应仔细观察主症特点,以辨明病变脏腑、性质以及证候错杂的复杂关系,为辨证施护提供准确依据。如小儿咳嗽,病多在肺,应注意三望一听(望鼻、咽、舌,听咳嗽声),观察痰液的粘稠度、颜色、气味等性状,以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患儿咳声重浊,痰色黄稠,鼻孔干燥,流涕黄浊,咽红舌红,为表热证,护理应从解表、清热、宣肺着手;咳痰白稀,喉痒,鼻流清涕,咽不红,舌质不红,为表寒证,宜以散寒、宣肺为护理原则;若咳嗽气急,伴发热,鼻煽,痰鸣,唇青,为肺气闭塞之重证,当清热宣肺、涤痰定喘,立即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防发生变证;若咳而无力,痰鸣,食纳减少,神疲气短,多为肺脾气虚,宜健脾益肺化痰,更须辨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辨明其复杂关系,抓住主要矛盾,以便病证迎刃而解。
2.4 细观舌象、指纹,推断病情进退与轻重 《临证验舌法》云:“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舌可验” 。通过观察舌象可以推断病情的进退,提示疾病的预后。患儿舌红苔黄,属里热实证,继而又出现舌红无苔,则为阴液损伤,虚热内生,说明病情加重,应忌食辛辣之物;舌淡苔白腻多属脾虚寒湿内蕴,苔白厚腻多为寒湿困脾,脾运乏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此外,舌象变化与小儿免疫功能也有一定联系,现代研究已有显示:易感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阳多阴少舌易感儿(舌质红,少苔或苔花剥)IgA低于正常舌儿童,但高于阴多阳少舌易感儿(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或白厚)[1]。这虽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外邪易犯之观点一致,但更说明了不同舌象可反映小儿的易感程度。因此,细观小儿舌象特点,对预测疾病的易感以及因质制宜对易感儿的防治,也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转贴于
观察小儿指纹可根据指纹的隐露、颜色、淡滞、部位、形态等异常变化来诊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病情轻重以及判断预后。小儿正常指纹为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指纹现于风关,病多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情较重;如现于命关或“透关射甲”,则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指纹色紫多为热证,色浅淡见于虚证。现代医学认为,指纹是食指的皮下浅表静脉,其充盈度及长度的变化可能与静脉压有关[2]。结合临床所见,凡有透关射甲者,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故观察指纹充盈程度以及是否透关射甲,可作为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参考判定标准,静脉压越高,指纹充盈度越大,就越向指尖方向延伸,心力衰竭越重,预后多不佳。指纹的色泽与静脉血中还原血红蛋白的浓度成正相关[2]。如小儿热盛伤津,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指纹色紫;小儿贫血时,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色淡。
2.5 洞察病变趋势,预测疾病传变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且肌肉柔弱,不耐风寒,五脏六腑气弱,间有秽浊吸入,即是三焦受邪,故小儿易患温热病。正如叶天士所言:“小儿热病最多者,以体属纯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也,……。”小儿温热病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洞察病变顺传或逆传的发展趋势。顺传表示病情的渐进性,疾病按一般浅深层次而传变,由轻转重,无急剧变化,预后亦较好;而逆传则表示病情的暴发性,病情急剧变化,并见心神方面的病变,如神昏谵语,伴舌蹇肢厥,舌红绛等,病情较重,为病至逆者。如麻疹为麻毒时邪外袭,早期主要表现为肺卫症状,见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随即时邪由卫入气,由肺及脾,正气驱邪外达,则见皮疹出现,疹透邪泄,热退身凉,此为顺传;如正虚不能托邪外泄,或护理不当,或邪毒过重,则易出现逆证,麻毒时邪内陷心包,疹出复隐,神昏,肢厥。临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其逆传。
3 根据时间节律特点,观察病变规律
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与环境、疾病的种类以及时辰、气候、季节有关,并随自然界的变化呈现出多种节律性,能把握时间及疾病的节律性特点,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病变规律,可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小儿易发热,且体温常于下午或夜晚明显增高,发热患儿应特别注意午后及夜间的体温变化;支气管哮喘多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发生,且在一天中深夜24时~次日3时(子、丑时)发作频繁,多与小儿肺气不足,卫表较虚,抵御能力弱,冬春季或夜间寒邪较盛,寒邪易袭肺卫,引触伏痰有关。故须加强易发时段的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结合发作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发作。
4 注意情绪变化,重视心理护理
情志因素固然是成人的主要致病因素,但也不应忽视对儿童的影响,汪廷珍按《解儿难》谓:“小儿但无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也。”小儿神气怯弱,情绪相对不稳定,如见非常之物,不识之人,或身处特殊环境及进行各种诊治都易造成恪忤、中恶症,或因疾病原因而产生烦躁、焦虑和紧张感,情志影响可导致体内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疗效。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小儿心理特点,避免外界刺激,密切注意小儿的情绪变化,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与陪床者交谈,以获得患儿的心态信息,并主动、热情、积极、耐心、关心患儿,语言亲切,体贴入微,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取得患儿的信任,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及机体的免疫能力,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具有儿科特点的病情观察原则和方法,准确获得临床辨证施护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范文4
关键词: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初探
一、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合理性
中国传统护理理念实质是中医护理理念。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温疫论》等中,多方面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的天人合一的辩证整体护理的作用。
中国传统护理理念的基本特点首先是整体观。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生理功能活动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是辨证论治。传统护理根据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辩证施护。再次是“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色彩。儒道释养生护理理念把人生命看作是天人和谐的社会的、自然的、精神的存在,强调人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传统护理理念总结了中医学中整体辩证施护的特色,形成中医护理学治疗和护理不分、预防与护理不分、养生与护理不分的特点。中国传统护理把人看成社会的人、道德的(精神存在)人、自然的人、整体的人,强调辩证协调护理,对构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实质上现代护理理念以整体人为核心,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肯定人的健康在其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这与中国传统护理理念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和谐的养生观是相通的。
二、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必要性
十九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中国现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后,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理念的影响,至今还没有自成体系的先进护理理念。
在生物医学模式统治时期,医学领域内形成了技术至上、技术万能的观念,未能对人的心里、精神和价值、尊严给与充分的关注。
二十世纪60年代受西方人本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权益性及价值意义。目前,现代护理理念的发展趋势是注重护理技术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整体人的辩证和谐的生命价值。
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应融合中国传统护理理念中的辩证和谐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现代护理理念中的人性、人道、人权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补,把病人看成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信仰等各种需要的整体的人,在维护人的健康权力和人性的完善中构建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护理理念
(一)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人文思想基础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要求更加注重对生命的内在质量的关怀和人格尊严的完善,使护理理念中的人性化护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成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不断认识和尊重,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将会更加珍爱和敬畏生命;更加关注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更加注重从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角度提高人性化护理服务水平,最终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推动我国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观。“以人为本”是构建中国特色护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珍视和关注的思想。中国特色护理理念发展方向就是要重新认识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加强人性化服务。
整体护理观。整体护理观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科学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充分展示护理专业的社会价值和护士自身价值的原则。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
辩证施护观。辩证施护观是根据每一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予以针对性的不同护理。因人施护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心理和精神状态、文化背景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因时制宜护理是根据四时气候,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因地制宜护理是根据环境地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
依法施护观。整体护理是程序护理、规范护理、责任与权利护理,也就是法治护理。依法施护观就是护士依法办事,依法护理,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在保证病人生命和健康权的同时,确保护理人员的利益不受侵犯。
和谐施护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施护观要求医学、药学、护理学和谐发展;临床、社区、家庭护理和谐发展;传统护理和西方现代护理融合发展;技术护理和人性关怀协调发展;医护患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道施护观。人道施护观就是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强调尊重个体的生命本身,尊重和爱护他人,强调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关心人的幸福。它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护理。人道主义精神应贯穿人生的生老病死四大环节,包括临终关怀护理。
循证施护观。循证护理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它是一种“遵循证据的护理”,将不可避免地取代经验护理,从而有效推进护理专业独立健康发展。
理念创新观。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护理理念的要求,理念创新的任务较重,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之风,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大胆吸收、融合和借鉴中西方人文护理理念的合理因素,适时地构建中国特色的护理理念,为护理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实施整体护理是护理改革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是内在动力,辩证施护是科学方法,依法施护是制度保障,和谐施护是必要条件,人道施护是道德要求,循证施护是技术要求,理念创新是先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武装学生头脑,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满意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范文5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b)-122-02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关注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除了解除患者的肉体病痛,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社会处境和心理需求,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培养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
1.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平衡砝码
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以求真为目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出发,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以求善、求美为目的[1]。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的关系,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目前许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方面没有很大区别但医疗质量却相差甚远,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医护人员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把握“以人为本”这个道德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准则。
1.2 医学人文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医疗服务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医护人员缺乏人文精神,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势必加剧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从医院办公室受理患者的投诉来看,其中由于个别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医疗纠纷占总量的绝大多数。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医学人文精神是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医患关系的杠杆,它可以引导医护人员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在医疗护理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2.1以人为本,在服务理念中融入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在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患者的尊重、关怀,主张与患者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了“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2]。医院应向医护人员倡导“向白求恩学习,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敬业爱岗,做合格的医护人员”等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深入宣传优秀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持续深入开展向华益慰等优秀医生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引导,在医护人员心里真正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忠诚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文化,重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为医院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影响。
2.2强化人文学科教育,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
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是技术精湛和人文素养丰富的完美组合。医院应将医学人文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中,要求医护人员深造医学业务知识的同时,扩大人文视野,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并通过临床实践,对患者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关爱患者的人文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另外,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和重要路径,必须正确处理好医学专业课、公共教育课与人文关怀课程的关系,建立各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3-4]。具体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课程,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外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医学人才。
2.3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卫生服务人员和患者都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给医护人员提出新的医德要求:高度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选择权和知情权,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塑造并维护医患之间的平衡、平等的关系,实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医疗卫生服务焕发勃勃生机。医院应制定规范化语言,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促使医护人员学习沟通技巧,让他们更加了解患者的需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就医心理给予充分理解。组织科普讲座和义诊咨询,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对患者无私的爱和对卫生事业的不懈追求。优化服务流程,如计价、收费一条龙,电话预约挂号等,点点滴滴都从患者利益出发,让患者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工作,体验到医护人员所特有的爱心,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陆召军.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2):122-123.
[2]马静松,孙福川.医学人文精神:失落探源与回归求解[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70-71.
[3]金鑫.论临床医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社会,2009,22(7):37-39.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范文6
【摘要】医学是认识人类生命活动规律、预防治疗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的科学。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的进步,整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在儿科护理中,引人性化护理对于提高儿科护理水平同样十分重要。本文从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出发,论述如何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为患者服务。
【关键字】儿科护理 人性化
人性化护理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使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都能得到温馨且舒适的服务。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
1 人性化护理是时展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患者在关注自己生理上的健康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自己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健康。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生理上疾病又要重视心理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人文精神”,最终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协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展示出它特有的价值。
2 人性化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当孩子生病住院时,作为父母都格外焦虑紧张,常会对医护人员提出的要求较高。此外,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这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儿科护理工作不仅具有内容的复杂性,工作的紧迫性,还存在护患关系的特殊性。
3 实施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素养和品质。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督促儿科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人文学课程的学习,增加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使其建立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品质。这样,才能体现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能提高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1 营造温馨治疗环境,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环境的恐惧心理,尽量将病房营造出一种充满童趣、活泼天真的氛围,使其在喜爱、快乐、亲和的氛围中接受治疗。如病区墙面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张贴上如鲜花、奥特曼、喜洋洋等能够引起患儿注意力的可爱卡通画。护士可不定期与患儿玩游戏、讲故事,组织不同患儿开展交流、比赛等,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五角星、小红花等。总的来说,要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感到轻松、亲切的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孩子配合治疗,使其早日康复。
2 为患儿建立亲切友好的印象,重视出入院的护理。
站在患儿的角度来说,护理人员扮演着多重角色:母亲、老师、姐姐、朋友等。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最多,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患儿和家长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高质量的儿科护理人员要注意个人礼仪仪表,保持优良的职业风度,才能让患儿和家属信赖和放心。在对患儿出入院的护理工作上要重视。患儿刚刚入院时,护理人员亲切、热情地接待,向患儿介绍医院的环境、介绍认识病室里的其他小朋友,有利于使患儿尽快消除陌生感,缩短护理与患儿之间的距离。出院时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做好回家后的应注意的保健基本知识的叮嘱,并亲自送他们到医院门口,送一个小礼物给出院小朋友作为纪念,让患儿感到医院是一个温暖的地方,看到护理人员就有亲切感。
3 熟悉与患儿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首先,护理人员应运用亲切的语言和患儿打招呼、沟通、交流,不能只顾与家长交流而将患儿置之不理,否则会让患儿产生被孤立感觉,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影响其配合治疗。其次,对患儿的昵称应亲切,切忌冷冰冰的直呼其名,应该用如“小帅哥”、 “小美女”等称呼。并经常用语言交流之外的肢体交流,例如抚摸头发、拥抱等,让孩予产生亲近心理。
4 健康教育有趣化:儿科护理较成人护理的健康教育更需要注重细节和方式。第一,要制定合理的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在进行疾病防治、用药指导、饮食要求、体育锻炼等方面知识教育时,要依据儿童的学习能力制定合适的方案,例如将健康教育知识写在卡片上,采用多示教学、编写讲述小故事、一对一讲解等方式进行,寓教于乐;第二,对患儿家长进行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的知识的集体交流、宣教和检查指导;第三,做好儿童健康教育的板报、宣传栏、橱窗,格式要以图片为主,最好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板式要生活活泼,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5 以患儿为中心,丰富服务项目。人性化护理理念不仅体现在和蔼对待患儿和家长的态度,更应表现在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优质服务上。 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五个一”。“五个字”为:“不”――不对患儿和家长说不字;“情”――真情以待;“忍”――忍让在先;“换”――换位思考;“乐”――让患儿快乐治疗。“五个一”:做好第一次入院宣教、送上第一瓶水、指导第一次用药、协助第一次检查、落实第一顿饭。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快捷点餐服务、便民服务、节日送节日礼物等服务。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估
1 儿科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提高了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人性化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以患儿为中心、一切为患儿和家长服务的意识。同时规范化的服务模式、和谐的沟通方式及温馨的服务环境,促进了护患间相互理解,把护理纠纷和患者投诉消灭在萌芽期间,极大减少了护患矛盾的发生,使护理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2 人性化护理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儿科实施人性化护理,在社会上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出院后的患儿和家长无形中成为了医院最大最有效的广告宣传途径,良好的形象优质的服务促使更多的患儿来院就诊,增加了医院的门诊量,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结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理念,不仅积极有效的促进患儿康复,而且在减少护患纠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顺应了社会和医学发展需要。人性化护理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医院在临床各个病区护理系统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金芳.人性化护理在急诊儿科护理中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8,(11)
[2] 吴莉华.现代儿科护理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