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1

一、交梨水晶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乡种植水晶葡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首先是前进村大坪寨的部分农户在自家房前屋后试种了几亩,仅用几年的时间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周边村寨的广大群众看到了发展致富的希望,并纷纷尝试种植,逐渐形成规模。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明确将水晶葡萄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打造,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省委办公厅的大力扶持下,举全乡之力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对外积极联系客商,在项目资金的投入上重点扶持。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交梨乡水晶葡萄种植已成为我县五大现代农业产业之一。截至2011年底,我乡水晶葡萄种植户共3616户15320人,面积已达26000多亩,占全县葡萄种植总面积60%左右,其中有1300多亩已挂果,产品主要销往四川、湖南、云南、两广及省内等地,2011年实现产值5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6元(其中2100元来自葡萄种植)。水晶葡萄种植已成为我乡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手段。

二、当前交梨水晶葡萄产业发展在的困难和问题

1、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来,我乡水晶葡萄发展很快,葡萄十里长廊已成雏形,但几乎全部都是中熟品种,由于采摘期比较集中,而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对市场压力过大,不利于拉开葡萄上市时间差,导致葡萄价格难以提高,甚至出现滞销苗头,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此外,水晶葡萄粒小、易落粒、不易保存、不耐贮运。所以,急需补充一定比例的早、晚熟大粒耐存贮运或具有香味等特色的水晶葡萄品种。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水晶葡萄产业的规模发展。我乡水晶葡萄种植绝大多数都在高坡上,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最急需解决的困难是水源供应和产业路问题。所以,要加快水晶葡萄产业发展步伐,必须解决好小水窖、正常滴灌和产业路的问题。

3、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市场化运作要求。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如扒条、埋条、灌溉、施肥等,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栽培管理比较粗放,施肥施药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均。农业专业合作社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化管理机构,作用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

4、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水晶葡萄的质量和市场销路。目前,我乡在水晶葡萄种植管理方面虽有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但与水晶葡萄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没有科研经费,缺乏专门培植优质苗种基地,在水晶葡萄快速发展中无法提供优质苗木,不少群众因苗木质量差,导致死苗或苗木生成长期过长等情况发生;二是在水晶葡萄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不能落实,存在有技术规程但不按技术规程办事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造成我乡葡萄生产不稳定,新植水晶葡萄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5、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附加值低。目前,我乡的水晶葡萄由于缺乏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品种单一,包装过于简单,缺乏终端销售网络;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缺乏全国知名度,仅仅停留在地方品牌的水平上,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产品层次的提升。

三、对加快交梨水晶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按照全乡葡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针对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以葡萄种植、葡萄深加工、民族文化、自然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水晶葡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档次和附加值,真正使水晶葡萄产业发展成为富民强乡产业。

1、坚持水晶葡萄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将我乡的水晶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集团帮扶”和扶贫开展项目,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增加产业投入,重点加强对小水窖、滴灌、产业路和新增种植等扶持力度,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力争2015年我乡水晶葡萄种植面积达40000亩以上,着力打造“水晶葡萄之乡”。

2、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争取1―2个水晶葡萄加工企业到交梨进行投资开发,把全县的水晶葡萄集中到交梨来进行深加工,努力开发出具有交梨特色的葡萄酒、葡萄饮料和葡萄干等绿色食品,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水晶葡萄产业的附加值,既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又增加农民收入。

3、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对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葡萄产业重点环节进行扶持,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农业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的积极性,引导产业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加快其发展步伐。二是大力推广和扶持发展温室水晶葡萄生产技术,建立高效农业示范点,把温室水晶葡萄生产作为葡萄种植业的延伸加以发展,以引进和使用新技术,进行产期调控,生产提早和延晚葡萄,农民的增收前景会更加广阔。三是积极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和葡萄产业保险体制,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巩固和延长葡萄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产业扩张和升级。

4、加强水晶葡萄的产销管理。要真正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作用。积极主动帮助农户做好市场产销服务,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宏观指导和规划工作,促进产业有序管理、优质生产、加强约束、健康发展;同时引进先进理念做好葡萄栽培、葡萄等经果的深加工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5、大力发展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利用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水晶葡萄十里观光长廊”,将交梨积极主动地融入以都匀为中心、荔波为龙头的黔南南部生态旅游特色经济区,与我县其它乡镇形成互动互补、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旅游经济带。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2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低碳农业进行研究,“环保型”低碳农业逐步成为人们推崇的传统“工业型”农业最重要的替代方式之一。传统“工业型”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核心,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典型特征,由此带来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环境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SLJohnsonetal.;JSShortle,2001)。随着时代变迁,国外学者对农业碳排放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碳排放源于农业利用方式、农业废弃物的随意处置、畜禽肠道发酵与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水稻生长以及生物燃烧(Woomeretal,2004;ohnsonetal,2007;ACILTasmanPtyLtd,2009),虽然在农业碳源来源上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对低碳农业存在的巨大意义和低碳农业对于传统“工业型”农业改造升级上达成了共识。对低碳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国外学者也较早做出了研究,McMillan(1989)、Lin(1992)、Wen(1993)等学者首先对低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此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以Griliches生产函数为代表的平均生产函数。而后,Mao(1997)、LambertandParker(1998)、Locatelli(2004)、Ernesto(2008)、Hugh(2009)等对碳汇、碳测算和低碳农业生产率进行了再探索,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PA)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为代表的生产前沿面方法在生产率测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传统施肥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条件下的效率要求,农民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用化学品污染加剧;规模化养殖造成的种养业分离,导致大量的禽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水中形成水体污染;多样化种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单一品种的专业化生产所取代,局部地区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会导致农田生态失衡和土壤肥力的下降。低碳农业对环境的提升方式归纳为:减少有害投入品,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行无公害生产;推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性;推行清洁能源模式;国内,王昀(2008)首次提出低碳农业概念,认为“低排放、高收益”就是低碳农业概念的最早雏形。而后王松良等(2010)、罗吉文等(2010)、刘静暖等(2012)等对低碳农业再次认识,将低碳农业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而后,众多学者均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了探索,均对低碳农业发展持支持态度(周诚,1995;杨素群,1998;卫新,2003;李国忠,2005;黄初枝、黄贤金,2007;李谷成等,2007),认为低碳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型农业的替代模式,能够实现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维护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协调统筹。在农业碳排放研究方面,李迎春等(2007)董红敏等(2008)、谭秋成(2011)、闵继胜等(2012)、田云等(2012)、李波等(2012)、王才军等(2012)比较了农业与工业碳排放的区别,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和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了再测算,并对其时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农业碳汇研究方面,吕劲文等(2010)、马晓哲等(2011)、张大东等(2012)、陈秋红(2012)、李长青等(2012)、肖玲等(2013)利用CO2FIX等模型对湖北、重庆、山东等省级碳汇量进行测算。在低碳农业生产率方面,钱丽等(2013)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纯技术效率是制约其提升的关键因素;曾大林(2013)通过DEA评价方法对各省区市低碳农业效率进行评价,表明发达地区低碳农业效率高,农业大省较缓慢,吴贤荣(2014)分析了东中西部碳排放约束下农业效率贡献因素,东部凭借技术发展提升生产率,中、西部波动性较强且主要依靠技术效率。

2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浙江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走在全国前列,乡村绿色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依然在政策体系、创新体系、产业发展、宣传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需要我们聚焦重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力,推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浙江省制定了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省绿色农业行动计划,出台“一揽子”计划,定位“六个绿色”,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三调三治理”,落实“六个引领”,形成低碳绿色农业新格局。但是在政策扶持体系上依然不健全:一是主体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农业中小微企业资本薄弱,融资难、融资贵,从粗放型到绿色创新发展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政府扶持体系尚待完善,需要加大投入;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资金倾斜、政策倾斜、人才扶持等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需要加强。二是管理政策体系不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规范化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违反低碳农业行为的纠偏制度、惩罚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第二、创新研发体系存短板。浙江省在创新发展上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攻、科研院所主研、跨级科研合作跨越式推进的方向发展,但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包括:一是“硬联通”存在短板,科技基础设施创新体系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浙江西南方向,在交通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绿色防治体系、现代农业机械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引进存在短板,虽然在杭州、宁波等大中型城市人才引进量巨大,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但是对于偏居一偶的乡村还是存在吸引力不足、发展平台优势不明显、企业实力不强、创新创业环境不够佳等突出问题,人才问题成为乡村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三是科技“软联通”存在短板,在城乡科技创新制度融通方面存在不足,乡村与城市相比在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劣势,特别是创新组织体系、科研体系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缺活力。产业发展是低碳农业的核心目标,也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浙江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发展,在乡村产业发展上打造了“浙江样板”。但是依然缺乏活力:一是产业集聚效益不明显。浙江省乡村农业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缺乏农业龙头企业,而且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全省域的统一产业发展科学规划,虽然形成了具有积极作用的竞争产业新格局,但是也致使行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受阻。二是全产业链条体系有待建立。虽然探索建立衣食住用行于一体的乡村农业发展体系,打造生产、加工、储存、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基础产业和高层次产业链之间未能形成互相耦合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存在断层的现场,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产业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主体创新投入主动性差,对科技创新短期利益效益敏感性较差,难以在科研创新投入上形成政府参与、企业主导、社会协同的共治共享格局。第四、宣传监管机制有漏洞。浙江省乡村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发展成就享誉全国,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典范,依然存在宣传和监管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是存在外热内冷的现象。虽然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学习先进经验,但是本地许多乡村宣传力度不够,对向低碳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举措不力,成效不显著。二是以点带面效应不强。目前,浙江形成了安吉等一批低碳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形成了点状分布格局,但是面上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很多乡村现代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三是监督依据和方法不多。浙江农业发展,很多发展污染、排放、资源消耗指标都在在先行规范标准之内,但是对于高质量低碳农业发展,远远不够,需要对先行低碳农业标准体系进行再构建、组建机构和人员体系,建立处罚查处机制,确保标准高、措施实、有成效。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3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政府主导型;乡村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086 ― 03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加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依靠政府力量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化旅游纷纷涌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这种依靠政府力量发展起来的、扎根于农村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对新型城镇化而言起到哪些影响。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名片“梁子湖风景区”为例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乡村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下乡村到城镇转变的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具体来说就是要把生B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在城镇化的进行中建设智慧新城镇,将更多强调城镇化发展过程的产业升级、经济创新。就实践层面来说,乡村如何脱离单一的农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既能传承发展传统民族文化、保留乡村特点又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权益和条件,是新型城镇化过程的关键。

(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和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简言之,就是利用文化资源获取经济利益,与利用其他生产资料来获得经济利益没有差别。不同之处在于文化不仅指名胜古迹等自然资源,还有精神世界的人文资源,更有自然界创造出的自然景观,是一种可持续性资源。〔1〕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较农业和工业而言,具有鲜明的“非资源型依赖性”和“低生态环境污染性”。因此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改变社会财富的增值路径和经济增长方式,更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2〕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到如何解决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的时候,提出把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作为解决国家发展难题的四大战略举措之一,从而在我国第一次使文化超越了意识形态层面而获得了国家经济政策的战略价值。

(三) 政府主导型乡村文化产业

政府主导型是目前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目前难以形成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为乡村文化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制定产业规划,提供公共服务,给予政策优惠,提供发展空间等。从国内其他乡村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现状看,大多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得较好的地区,都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乡村文化产业以乡村文化旅游为发展平台,整合了乡村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乡俗风物等文化产品,为城市文化消费提供了有效补充,同时也给乡村带来了经济、文化、社会上发展的新契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推动着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高速发展,这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甚至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江夏文化名片:梁子湖风景区

(一)梁子湖风景区的起源

为配合中部崛起计划,促进梁子湖沿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该区域城镇化进程,保护梁子湖风景区的生态环境。2006年3月,在江夏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梁子湖风景区成立。景区位于梁子湖畔,版图面积100平方公里,陆地40平方公里,水域60平方公里。〔3〕梁子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4月成立,托管沿湖周边8个行政村(见下表1),总人口约6210人。2005-2006年5月,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梁子湖风景区南北嘴近期规划》,经武汉市规划委员会专家评审,于2007年9月正式批准,规划范围涉及舒安乡南嘴村、五里界北嘴村、新华村3个行政村现状陆地范围。〔4〕

(二)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

梁子湖风景区整体建成后东连鄂州、西接武汉、南衔黄石,距武汉、鄂州、黄石、咸宁4城市均在50公里以内,管委会计划将其打造成“碧湖连天,悠悠水乡”为主要形象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并将其打造成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景区。景区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如水上飞人秀、螃蟹文化节、龙湾年货节等许多活动,并于2014年12月获得“武汉旅游知名品牌”奖项。2007年梁子湖风景区建成发展以来积极链接周边文化旅游景点,强势带动了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湖泗古窑址、龙泉山楚王陵王妃墓等文化景点。梁子湖风景区还推动了辖区内保福祠村红色文化旅游村建设,当地村民依托保福祠村这个与天子山紧密相连的革命老区和天子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带动村内多数村民解决就业问题。

2012年,梁子湖风景区已完成景区大部分建设。其中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市总工会出资兴建的全国劳模疗休养中心,是集劳模先进人物学习、培训、疗养康复于一体的“劳模之家”;武汉两型建设光伏综合应用科普示范园项目一期5兆瓦独立太阳能发电站建成且并网发电;中科院水生所现代渔业研发基地项目奠基,启动南咀村区域土地流转;基本完成紫狐长滩鱼文化休闲公园一期工程国内国际钓场和园区建设;辖区内北嘴新村迁村腾地建设新农村,建成后将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年节约居民用电1.5万度。2012年梁子湖风景区完成财税收入8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00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9990元,引进过亿元投资项目2个。〔5〕2013年完成财税收入11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亿元,农民纯收入达到1.11万元,招商引资3.05亿元。〔6〕

自梁子湖风景区建成以来,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当地农民收入做出了显著贡献。景区所辖区域内的农村则借由梁子湖风景区的建设发展,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爱国主义红色旅游等集旅游观光、文化旅游特产生产销售、文化体验等文化旅游业,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柱型经济来源。文化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它可以有效联合乡村的各种资源,使乡村在保持当地文化风俗和基本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协调发展。

三、制约与矛盾:梁子湖风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梁子湖风景区自2006年建成以来已经经历了十年的发展,总体上优化了当地农村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并成为国内外的热门景点。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景区的发展。

(一)缺乏核心文化竞争力

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是形成文化形象,从而产生文化感召力的核心来源。但是,并非每种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业都可以形成一种对人能产生强烈文化感召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触动。梁子湖风景区作为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旅游景点,目前在经济上的作用十分显著,但是在精神上的感召力却稍微逊色,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能够促使人们价值观转变的文化形象。从这个角度看,梁子湖风景区目前的发展十分缺乏区别于其他文化景区的核心特色,文化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管理体系混乱

梁子湖周边有四座城市: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大冶市、咸宁市咸安区。据2010年荆楚网报道,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机构对梁子湖进行全面管理,这也给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阻扰。武汉市江夏区设有“梁子湖风景区管理处”;而梁子湖中的梁子岛上,设有“湖北省梁子湖管理局”,它由省农业厅水产局设立,负责管理水产方面的事务,即只有水面以下的养殖管理权限;“梁子岛风景管理区管委会”(即梁子岛镇政府),与梁子湖管理局相邻,是隶属鄂州市的科级单位。梁子湖流域除分属武汉、鄂州、黄石、咸宁四个地方,还被环保、林业、航运、水产、旅游、水利等多个主管部门牵扯,多头管理已成为梁子湖管理的最大瓶颈,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更是受到其制约。

(三)风景区生态环境出现恶化

据荆楚网消息报道,从2007年10月起,湖大资源环境学院对梁子湖进行分区水质采样和样品测试。测试数据显示,梁子湖不同水域的水质差异明显。武汉江夏区区域内的西梁子湖,水质以Ⅱ类(占76%湖面)为主,Ⅲ类(占20%)次之。但鄂州市区域内的东梁子湖水质IV类占59%,Ⅲ类占17%,V类占22%,劣V类(1.49%)和Ⅱ类(占0.36%)分布在局部区域。由于梁子湖本身流域面积大,政府部门监管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在2004年,为了湖泊的整体保护,武汉市咨询委提议:武汉、鄂州、大冶三地联合保护梁子湖,以解决“跨界”难题。随后三地联合签署《梁子湖宣言》,《梁子湖宣言》对其环境与生态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跨部门的管理,在实际执行中仍有多种困难。

四、对策与启发: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路径

梁子湖风景区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在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美丽乡村建设、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有其自身资源条件作为基础,更有政府的介入和推动,企业的投资与建设等多方资源的联合才共同推动了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模式不是一种标准模式,但它可以作为一种整合乡村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建设的示范,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目前,针对梁子湖风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探索梁子湖风景区文化核心,加强文化产品吸引力

以世界上最成功的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为例,迪士尼主题公园“给游客以欢乐”的经营理念,恰到好处揭示了其中的核心――“快乐的体验”。迪士尼主题乐园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新颖的创意和高科技所提供的娱乐硬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迪士尼所秉承的“为顾客创造欢乐体验”和宣传一种大众普世价值和美好生活的信念,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慰藉的文化核心。而对于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这样的乡村文化产业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创造美好生活”这一文化核心理念入手。加强核心文化理念诸如“新能源生活”、“走进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文化价值观的宣传和吸引力,运用景区展示、新媒体宣传、形象代言等多种手段,增强其文化核心力量和文化竞争力。

2.明确各政府部门具体责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

针对梁子湖多头管理问题,应明确理顺江夏区梁子湖风景区及梁子湖流域所属环保、水利、农业、水产、林业、旅游等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和应承担的责任,加强各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交流;防止多头执法、职责不明。同时还必须加强各部门的追责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可具体归责于其所承担责任的部门,要求该部门作出整改,避免出现各政府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3.加强梁子湖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严格依法治理

就2004年《梁子湖宣言》发表而言,该宣言内容大于形式。要真正保护好梁子湖必须从立法环节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对梁子湖风景区的发展保驾护航,完善相应法律和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各政府部T的职能范围,使梁子湖风景区的政府管理部门切实做到在行政过程中的依法行政、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参 考 文 献〕

〔1〕刘援朝,刘景.浅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3,(06):73-75.

〔2〕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05):28-32.

〔3〕江夏区建设志(1975-2008)〔F〕.武汉:崇文书局,2009:364.

〔4〕江夏年鉴2009〔Z〕.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6

一、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

可以看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影视作品主要以表现白山黑水的粗犷为主,自然景观原始而质朴,人物善良而狡黠,形成了迥异于其他地区的独有文化样态。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特殊景观,成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竞相开发的对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独有的自然景致并不能成为文化产业依赖的全部,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有顽强生命力的朝阳行。但是,需要指明的是,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景象只是表面的繁荣,内里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深度开发较少

主要依靠原始自然形态资源,如长白山及周边民俗村的旅游开发,主要依靠自然存在的原始样态,而对深厚的文化意蕴缺乏深度发掘。

2.缺乏精确的文化定位

仅把吉林文化展现为东北方言和乡村的喜剧性和娱乐性,吉林文化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并未得到全面的体现,如东北风二人转和乡村影视剧等。

3.缺少整体性文化产业观念,文化创意产业链并不完善

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表现为单一化、零散化和随机化,文化创意产业少有全局性的战略考虑和高层设计,缺乏文化产业理念,各自分散经营,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扎堆或发展不足的两个极端。

二、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是有诸多原因的,除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地域、经济等外在因素外,创意人才的教育问题阻碍了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较以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较少:2010年上海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8.94万,江苏省为111.9万,北京市82.9万,浙江省75万,而同期吉林省不足50万人,占总人口的2%不到。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吉林省创意产业人才数量上的不足,已经预示了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未来充满挑战。

复合型高端人较少,而且大部分缺乏现代文化产业意识。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但由于培养机制等原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少有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人才。所以,从事文化创意的人员不仅缺乏创意,而且少有精通策划经营和管理,熟知东北亚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更缺乏享誉国内外声望的高层次、高素质,能实现“头脑风暴”的个性化高端人才。

人才结构不合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人员主要毕业于传统的中文专业,重理论,但缺乏实践,更没有经历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缺乏明确的产业意识,不适应动手能力极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吉林省进一步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对地处东北腹地、经济不发达的吉林省而言,上述现象的出现确实为吉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挑战。从地理条件、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来看,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是存在劣势的,但从吉林省社会结构来看,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吉林省高校云集,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做好了准备。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还应是文化创新的发动机。

三、发展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改变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状况的重要途径是探索吉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教育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性人才。这就要求改革吉林省高校传统中文教学体制,创建文化创意写作学科。只有通过创意写作这个管道,让创意写作机制发挥作用,文化产业才能在市场这个怪兽面前依然保持价值观和国家意志的敏感度、清晰度,从而帮助吉林省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自我确认和向外伸张。吉林省高校教育,尤其是中文教育将会面临巨大改革,将会出现大量创意写作系。

海外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及基本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文化创意写作学科(或方向)的开创,是吉林省高校以往没有过的改革。通过研究与实践,可以研究创意写作活动及创意写作教育教学规律,创建吉林省高校创意写作学科,进而探索以文化产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意写作教学体系建构及实践,并探索与传统写作学不同的以潜能激发、创意研究、技能拓展为核心的全新的创意写作教学观念及“工坊制”教学制度。同时,创建高校中文系创意写作教学系统,在现有创新课程基础上完成创意写作课程体系创新建设。在理有创意写作学科组基础上,探索创新创建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方向(或创建创意写作系)的可能性,探索其培养目标、方法、方式、评估体系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