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1
纵观国内外关于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较少有单独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二是以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金融业或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很少有对经济增长如何作用于银行业的发展上进行研究的,然而金融与社会经济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因此研究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影响仍然有其重要意义。第三,在对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发展进行研究时,很少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省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仅从时间维度出发而忽略了空间上的关联性,存在理论上的严重不足且更与社会发展现实不符; 而将地理空间因素考虑到传统的时间序列中, 综合使用时空数据所蕴涵的空间地理位置和时间相关信息, 进而解释地区银行业增长在时空演变中的规律和机制是一种更先进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本文在综合考虑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利用空间相关性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和二元空间相关性检验,其次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交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2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2003-2012年,地区区间为31个省市。实证研究中数据变量主要有:金融发展指标,以历年各地区存贷款余额除以人口数表示,间记FIR;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如下三个,消费指标,以最终消费支出表示,简记CON;投资指标,以资本形成总额表示,简记INV;进出口发展指标,以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表示,简记EXP。另外为使数据反映真实的财富变动关系,对数据进行了价格指数调整。在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在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方面,为了体现各省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保证海南省存在相邻单位,空间权重矩阵以各省之间中心距离为基准进行构建。
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1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整体空间相关状况进行分析,利用GeoDa软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指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计算出2003至2012年银行业发展状况的Moran’I指数,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省域银行发展状况指数均为正,这表明我国银行的发展并不完全呈随机状态,而是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现象,展现出强烈的空间集聚性。从Moran’I指数的变动趋势上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在整体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存在轻微的趋势变动,从2003年到2009年银行业空间集聚性略微增强,2009年之后略微减小,此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银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并且银行业较发达的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大,对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微弱的阻碍作用,进而导致我国银行业空间发展趋势存在轻微变动。
2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二元空间相关性研究。选定银行业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出二元Moran’I指数,结果见表1。由表中看出,近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与经济发展的二元空间相关指数均为正,结果显示出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的趋势,银行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二元空间集聚性,即银行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其邻近的省市经济通常比较发达,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对本地区的银行业有促进作用。
4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的影响
前文阐述了我国银行业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关系,结论证实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与经济增长具有二元空间相关关系,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未能考虑空间交互效应,从而导致模型的设定与估计存在误差,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考虑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来反映经济增长结构对银行业影响进行研究。
根据Elhorst的空间计量经济理论框架,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和检验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应包含哪种固定效应及选择怎样的空间面板结构。为选择最适合的模型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四重检验,根据检验结论,最终选择时间和空间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并且具有随机效应,模型形式如下,
模型是基于Elhorst在2010编写Matlab程序(可参考其网站)进行估计的,估计结果见表2。从表中看出银行业发展的空间滞后项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2830,且在1%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经济的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这三个变量系数检验概率水平上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的发展的引致效应非常显著。消费对本地区银行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相邻省域单元消费的增长对本地银行业的发展具有负的溢出影响;投资对本地区银行业发展具有负向影响,相邻省域单元投资的增长对本地银行业的发展的溢出影响为正。这表明我国各省之间银行业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竞争性仍然较强,存在某种程度的此消彼长关系,另外从消费对银行业促进作用上看,我国的消费需求未达到现今经济发展水平的饱和点,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净出口对本地区经济具有正向影响,但相邻地区进出口的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溢出影响并不显著。
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解能够得到各影响变量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过对其分析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空间影响及其贡献度,见表3。从表中看出,消费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但要小于直接效应,也就是说我国消费的增长对银行业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强于通过空间交互作用带来的阻碍影响,其结果是消费对银行业发展总影响效应显著为正。投资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两者相抵后使总影响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投资并未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带来影响。进出口水平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也为正却不显著,其对银行业发展的总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从总效应的大小上看,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大,进出口水平影响次之,投资的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对比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系数与直接效应可看出,两者系数估计值方向及显著性水平均相似,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不同,其原因是存在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某一解释变量通过影响邻近区域的解释变量再反过来影响本地区的解释变量形成的,是空间滞后变量和空间被解释变量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综合效应。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是指本地的经济增长对邻近地区的银行发展影响后,邻近地区银行业又反过来对本地的银行法发展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比表6和表7,消费的直接效应0.9125比空间杜宾模型中的消费的系数0.9560估计小0.0435,具体而言就是,本地区消费的增长作用于邻近地区的银行业后,邻近地区银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本地区的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为-0.0435,为负反馈效应,其占直接效应的比例为-4.77%。另外可得出,投资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为0.0095,占其对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的比例为-4.15%,进出口水平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为0.0105,占直接效应的4.37%。可以看出这些反馈效应都很小,这与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传导影响效应逐渐衰减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模型构建的正确性。
结语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2
银行与保险公司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机构,其经营与发展状况不仅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其金融功能的作用发挥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以及银行、保险企业的经营现状,由于金融行业发展中对银行与保险之间的交叉业务监管不够完善,再加上其通道业务的兴起和发展,导致银行通过保险公司进行相应的通道载体设置,并以此开展间接投资来创新其经营业务同时,也造成了我国银行与保险企业经营发展中在资金监管与投资分布等业务方面的同质化问题出现且呈现不断加剧变化与发展趋势,对整个金融行业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针对我国银行与保险的经营同质化水平进行研究,以为控制对策制定提供相应的支持,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现状及影响分析
结合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经营发展中所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其中,不同行业之间及其各自的内部结构体系中,如果在资产结构以及投资组合等经营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同质化与相似性问题,就会造成其共同暴露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导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增加。有研究显示,银行机构之间的投资组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其相似性越高,即表明其在经营同质化方面的水平表现也越明显,从而造成银行对冲击下的共同暴露风险越大,在金融行业发展中受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扰动影响也就越明显。同样,银行业发展中,如果不同的银行机构之间在产品组合与区域选择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同质化程度,就会导致银行之间的内在紧密度加强,从而引起金融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形成与发展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较晚,因此,导致国内金融市场完善与管理中就存在着较多的制度缺失以及过度投机等不良行为,对整个金融市场良好秩序的形成及正常波动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其出现非正常波动情况,并且在这种非正常波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形成溢出效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形成制约。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由于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主体的银行与保险业在经营发展中所存在的相似性和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一旦其经营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同质化问题后,在其中一个行业发展出现危机与风险的情况下,就会通过共同暴露等渠道、方式向其他行业传递,使其他行业发展面临相应的外部风险,进而形成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危机,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产生影响。因此,针对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的经营同质化水平进行研究,以结合其经营同质化程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调控,具有十分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二、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结合当前对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现状,其主要包括欧式距离模型分析法与关联度模型分析、广义杰卡德模型分析、余弦相似度模型分析等多种不同方法。其中,欧式距离模型分析在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中,所测度获取的数值越大即表示其经营同质化水平也越高,有研究利用该分析方法中模型计算对银行银团贷款组合的重叠实现了较好的测度分析;广义杰卡德模型分析中通过其计算模型进行计算获取的杰卡德距离越大,即表示其同质化水平也越高,该方法在金融领域的相似度测定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和效果,其中,就有研究利用该模型实现了我国上市银行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和分析。
三、对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水平的测度研究
结合上述对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经营同质化的影响以及其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方法的分析,本文对我国银行与保险业经营同质化水平的研究中,采用上述的欧式距离模型分析法,以国内20多家上市银行与6家上市的保险公司在2010至2019年期间对外公开的年报数据与资料为例,通过对其数据资料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以银行业的投资区域、贷款行业以及类型、投资持有目的等数据资料内容为主,同时对保险业公布数据中的营业收入类型与投资独享、资产类型分布等数据内容为主,并以二者之间的投资持有目的、资产类型分布数据作为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项目,展开相应的研究和分析。根据上述研究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分析开展,首先,对投资持有目的视角下的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显示,通过将有关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后可获取相关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与保险在投资持有目的视角下的经营同质化水平处于0.59至0.75之间,该水平处于相对适中的程度,并且其结果变化曲线中显示其水平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大。此外,根据数据中的分析结果,从宏观层面对其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进行分析,可看出我国银行与保险业在投资持有目视角下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变化趋势,由0.57逐渐上升变化至0.72,这也说明在国内银行与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推进下,其在业务模式和投资结构上逐渐倾向于趋同发展与变化特征,但从微观层面分析可看出,二者之间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指标在上升变化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规则波动变化情况,其早期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指数均比较低,但在2012年前后出现了急剧上升后逐渐稳定的变化特征,其中,二者之间的经营同质化水平上升与我国保险行业的资金管理通道业务存在一定的关系,但随着保监会有关保险资管通道业务规范管理规定的制定和下发,对二者之间的经营同质化形成了一定的抑制。此外,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对资产类型视角下的我国银行与保险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显示,对二者在资产类型视角下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测度分析,是以我国银行与保险的资产构成中的前五类为主进行分析,其主要包括现金与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保险为银行存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根据研究分析结果可看出其在资产类型视角下的经营同质化水平指数处于0.58至0.65范围内,且其水平变化幅度范围较大,整体呈现上升变化的趋势。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3
“融资难,犹如上青天!”对于中国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这一发展痼疾长期难以解决。改革开放近30年了,在大多数时间里,对于几大国有银行在内的中资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众多的中小企业只有望洋兴叹。
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服务领域开放,外资银行大举入侵,它们在给银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对中国银行业给予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从兴起到潮起潮涨仅用了2年不到――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中外资银行你追我赶,各大银行不甘示弱,不断推陈出新。
银行业迎来了新的“中国机会”,同时,中外双方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也进入新的阶段。
银行业的“中国机会”
自2006年年底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外资银行的角逐日益激烈。然而,各家银行无论中外都使尽浑身解数积极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开始抢滩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融资难”似乎将成为过去,这一令中小企业头疼的大问题也一跃成为银行业的“香饽饽”!
“中国中小企业的群体力量决定了银行业的发展走向,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重点将集中在中小企业融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业迎来了独特的“中国机会”!
据了解,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市场竞争力在进一步提升。事实上,在创造巨大的贸易顺差背后有着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努力贡献着,如遍布沿海城市、江浙一带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这类企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力。甚至有人说,“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显然,正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高速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中国机会。
正因如此,面对千载难逢的“中国机会”,在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一个月,大量外资便一齐涌入。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据2007年年底的《2007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报告》显示,中小企业融资已成中国银行业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2007年以来,银行业的核心话题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面对大企业信贷衰退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零售银行业务成为新方向,大企业信贷衰退之后的另一个补充是中小企业银行业务。据悉,“努力提升中间业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已成为银行业的共识。
外资银行:虎视眈眈,谋求未来
“融资贷款,外资比中资银行更过硬!”一家玩具生产企业老板这样感慨道。在他看来,一些外资银行办事效率、产品范围都较中资银行来得实在。
实际上,因为有着独特的背景及实力支持,外资银行巨头对中国金融市场很敏感,在银行业开放之前便已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大力实践,而实践所积累出的经验又帮助它们吸引了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
有专家分析,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并非外资银行的最终目的,抓住“中小企业长期受到冷落”的切入点,即宣传效应与打开局面才是其长远所图。尽管如此,外资银行还是掀起了一股“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
具体而言,在这种金融服务的初级阶段,获得中小企业的青睐有助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从占有率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势力远远低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年底,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
“现在,第一批9家外资银行获批改制为本地法人银行,要想全面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外资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财经大学教授陈君平认为,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尚远低于内资银行,但不管如何,外资银行如今已奠定了良好的融资基础。
事实上,2000年以来,外资银行巨头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不断进行布局,融资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早在2004年,花旗银行就发起了“中小企业(SME)方案”,筹建商业银行部,这是外资银行在中国较早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的专门服务部门。如今,花旗商业银行部业务覆盖中国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渣打银行很早便设有专门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团队,不但设有产品研发部门,而且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与状况设计产品,因此被誉为“领跑者”。
中资银行:固守阵地,全面开花
对中小企业的冷落礼遇造就了外资银行的急速切入,而卷入美国次级债以及国有大企业债务的长期纠纷使得中资银行开始重视中小企业融资这块阵地,各大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新产品全面开花。
长期以来,国有大企业客户一直是中资银行的座上宾,80%的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而就在2007年年初外资挺进银行业之时,一场中资银行业务变革忽然来临。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成了银行业摩拳擦掌的阵地:包括工行、建行在内的几大国有银行巨头齐齐推出针对性金融产品及政策,而各城市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力度。
2007年年初,交通银行上海分行透露,面向中小企业最新推出了“临时性贷款额度”,在小企业主贷款等品种上将重拳出击。“企业可以在现有抵押物授信额度之外,同时申请获得相当于抵押物评估价值10%~15%的额度。缓解资金困境。”这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不啻是福音,而这也拉响了中资银行抢占中小企业融资高地的警报!
紧接着,光大银行也对企业融资业务大刀阔斧,取消了原先禁止向经营有季节性的企业授信的规定,开始重拳出击小企业主贷款等新领域。农村商业银行、北京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全国各地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新品,无论是力度还是范围都堪称史无前例。
以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为例,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该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02亿元,占北京市19家中资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30.2%。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49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0.1%,其中发放小企业贷款282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9.6%;截至2007年年末,该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56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9%,高于全市19家中资银行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4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状况,并探讨了市场约束对我国银行监管效率的影响。市场约束对银行监管效率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银行业市场发育状况既受制于政府监管的制度安排,又受制于银行业自我约束能力,更受制于市场发展状况。
关键词市场约束银行业监管效率影响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分析
2003年以来,随着银监会的成立和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改革,审慎监管制度的各项措施开始逐步实施,政府监管对市场约束的屏蔽作用逐渐减轻,公众的市场参与意识和对银行的外部监督意识开始发育,市场约束力量才开始得以成长。但是,对我国来说,银行业自我约束能力和市场本身的缺陷极大地削弱了市场的约束作用。阮建文等(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银行监管体系中的市场约束力量在1998年以后有所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市场约束力量仍然较为薄弱,存款人对银行的风险变化反应不敏感。
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状况对市场约束的制约。首先,审计标准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信息质量不高。目前,我国银行业推行的会计制度不仅与国际规范相比还存在许多过于宽松的作法,而且各类银行之间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制约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比性。同时,银行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从技术上对风险的具体测量、确认存在障碍, 对会计制度的理解也存在偏差,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其次,银行缺乏及时和准确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激励。出于对银行风险状况的担心等原因,我国政府监管当局对银行公开披露信息的强制性监管规定和法律处罚措施的力度不足,导致银行缺乏及时、准确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有效约束。
再次,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滞后,难以提供客观、公正的评级信息。我国评级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受资金规模、法律支持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对被评级对象还存在一定的利益依赖关系,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信息中介机构。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市场参与者无法准确判断银行经营状况的良莠,缺乏实施市场约束的决策依据,尤其是虚假、非充分性财务信息还会误导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力,导致逆向选择行为。
(二)我国市场参与者激励状况对市场约束的制约。我国银行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而且无论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抑或是城市商业银行,各级政府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其拥有绝对比例的控制权,这样,存款者通常把银行信用等同于政府信用,认为存款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谢平等( 2004)的研究发现,从近几年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看,国家事实上承担了对银行存款的保险责任,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对个人进行“全额偿付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所以,存款人没有激励去关心银行的风险状况,也没有激励去施加市场约束。
以上理论分析可见,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披露状况和市场参与者实施市场约束的激励都存在缺陷,致使银行所受到的市场约束力量非常薄弱。市场不能及时、充分披露信息,使存款人和投资人不能对银行的风险做出适时、客观的判断;使监管当局不能及时监测、评价和控制银行的风险,致使银行的自我约束放松,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是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市场约束状况对我国银行监管效率的影响
市场约束对实现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我国银行业受到的市场约束力量相当有限,当前市场约束的不足给我国银行监管效率带来较复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道德风险,不利于银行自我约束和政府监管发挥作用。市场约束力量的薄弱,银行业发展缺乏来自市场压力的淘汰和竞争机制。监管当局对问题银行缺乏及时的市场退出或纠正措施的制度安排,银行很容易过度承担风险,致使银行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同时,由于道德风险,银行业仅关心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如何满足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并不真正关心贷款的质量和安全性,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和增值。这样的结果自然背离了政府监管要求的初衷,使政府监管力量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监管者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助长腐败行为。市场约束的缺乏可以使银行业的过度承担风险行为不为公众知晓,监管当局面临市场压力较小,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这样问题银行可以在监管当局的疏忽甚或庇护下继续生存,加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同时过分依赖政府监管,会造成权力的膨胀,易滋生腐败行为。
(三)存款人容易产生逆向选择,给各种非法揽储活动可乘之机。由于利率受到管制,金融市场欠发达,在高利率回报的诱惑下,居民可能会把资金投向违规吸存的机构。存款者对违规机构的赌博行为缺乏鉴别能力,或者认为即使出现问题,政府也会出手相救,保障本金安全,所以,往往在选择存款机构时产生道德风险,造成非法集资泛滥。发生在浙江的非法集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四)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在一定时期内易于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由于缺乏市场约束,银行业负债规模的扩张不受其经营状况的制约,这种宽松的市场环境为银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这种银行发展道路使银行业的问题不断累积,但是,市场约束的缺乏使问题易于被掩盖。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易于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当然,从长期来看,这种表面和暂时的稳定可能会面临着在未来更严重银行危机。
(五)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传染风险的影响,加大了危机爆发的概率。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有问题的银行机构,受预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别银行的倒闭破产容易引发传染性地银行挤兑。如果公众的行为是建立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之上,就会减少因单个银行破产而引发的恐慌性挤兑。
但是,在缺乏市场约束的环境中,存款人不能根据各主要银行的清偿力和经营活动对其进行区别对待,当银行体系面临冲击时,由不对称信息引起的问题会恶化,使得识别有用信息变得更加困难,这样就造成这样一个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较小的冲击就可能导致不稳定。因为无法进行区分和选择,存款人只能选择保护自身利益最后的手段,即将资金兑现或者转换成其他政府担保的金融工具,或者转向海外,这样,银行的信用供给就会降低,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传染风险的影响,危机就更易于发生。
(六)造成昂贵的监管成本。我国银行监管的成本之所以高昂,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约束缺乏造成的道德风险,导致问题金融机构的退出成本扩大化;另一方面市场约束的缺乏导致过度依赖政府监管来控制风险,这必然带来政府监管机构的扩张和人员的臃肿,既会增加监管的直接成本,又会增加银行的执行成本。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的薄弱对于银行监管效率产生了诸多制约因素,从总体上看,其负面影响要远大于正面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市场约束的理论分析,为强化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力量、提高监管效率提供依据。由于市场约束是市场力量主导型银行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强化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将成为提高银行监管效率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 ]阮建文,朴一,杜艳.中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及其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金融监管.2009(2).
[2]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体制、行为与机制设计.中信出版社.2005.
[3]陈建华.金融监管效率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5
(一)银行业
金融是现在经济的核心,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但发育欠均衡,多元化程度也较低。我国对银行市场的依赖度,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仍然很高。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与再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银行的贷款和投资,因此银行业发展的差异对各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区域间银行业的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1978年-2010年银行业存贷款总和以及各地区年末总人口数作为主要的数据进行研究。从图中可以看出:
(1)从年度变化趋势看,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总差距在1978年到2002年间大体呈现“U”,2002年后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2)从总差距的构成以及贡献率表上看,2003年之前及2007年后组间差距的贡献率较大。组间差距与总差距的变动趋势几乎一致,组内差距在2003年之前与总差距趋势相近,2003年之后变动趋势逐渐变缓。虽然总差距和组内差距相对1978年总体变小,但组间差距总体变动趋势却是增大的。
(3)区域中的泰尔系数及其贡献率可以看出,东北地区1978-1999年间泰尔指数很小,说明这段时间辽宁、黑龙江、吉林东北三省的银行业发展状况差距不是很大,1999年省际差距为0.00016,但1999年之后差距逐年变大,到2010年变为0.0019;南部沿海,省际差距不大,而且其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的变化趋势相对较小,但黄河中游有间断性的跳跃;长江中游的差距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由1978年的0.0201逐渐减小为2010年的0.0009;近年来,大西南的内部差距减小,但是大西北的内部差距却呈现逐年不断增大的趋势;北部沿海的差距不断增大,2001年之前差距均在0.01之上,2002年之后更达到0.02以上,是区域中差距最大的。北部沿海和大西北对总差距的贡献最大。
(二)证券业
我国证券市场自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已经有将近23年的发展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我国证券业发展是地区试点,首先在东部沿海试行,再加上上证所和深交所的成立,促进了当地及附近地区证券业的发展,由此拉开了不同区域的差距。从图中可以看出:
(1)在07年大牛市之前总差距维持在0.2以下,2006年为0.1914,2007年大牛市,总差距迅速拉大。牛市过后,差距逐渐变小,到2010年为0.3271。
(2)从图2中可以看出组间差距的趋势与总趋势的变动趋势几乎一致,而北部沿海的变动趋势与组内差距的变动趋势几乎一致,由此可以判断北部沿海的差异是组内差距的重大原因。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差别不大,几乎是均等的。
(3)从区域各自的泰尔指数及贡献率上可以看出,东北和大西北的差距较小,但大西北地区的证券业发展水平底;大西南地区的省际差异一直保持在全国最高水平,均超过0.02,2008年甚至超过0.03;北部沿海的省际差异变动2007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动,由2006年的0.0185到2007年的0.1433,省际差异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而相对的长江中游2007年也有一个大的波动,却是由2006年的0.0018降为2007年的0.00087,但总体差异维持在0.003之下;南部沿海变动较小,南部沿海的省际差异较小,波动范围在0.001-0.004;而黄河中游03年省际差异较小,06年差距突然拉大。由0.0078到0.1956,07年-09年均超过0.2。北部沿海对总差距的贡献率远大于其他地区,长江中游对总差距的贡献率最小。
(三)保险业
作为金融体系的一大保障行业,保险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各地发展状况及文化背景、传统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各地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差异。文中主要以保费收入为主要测度指标,以各地区人口进行加权研究差异的现状。从图中可以看出:
(1)保费收入的年度总差距呈现1990到1995年比较平稳,1995年之后不断上升,1997年达到0.1721,之后不断波动,2006年达到0.1639;2007年之后差距逐年减少,2010年差距减少为0.0955。近年来保费收入差距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
(2)从总差距的构成上来看,2001年之前组间差距占据主要地位,2001年后组内差距占据上风。两者与总差距的变动趋势也大体一致。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总差距的拉大以及2007年后总差距的缩小中,组间差距都扮演重要角色,由此也说明组内差距的变动相对较平缓。
(3)从各区域的泰尔指数上看,大西北的组内差距最大,其对总差距的贡献率也最大;北部沿海的差距仅次于大西北,其差距先变大后减小;大西南的组内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1990年的0.0046扩大到2010年的0.0203;东北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黄河中游的组内差异均较小,均呈现不断减小趋势,其最小差距均小于0.0007。其中,大西南、大西北、北部沿海对总差距的贡献率相对较大。总体上看,保费收入的组间差距不断增大,且对总差距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组内差距贡献率逐年减小;大西北、大西南对总差距的贡献率最大。
结论及对策措施
从行业总体来看,证券业的差距最大,保险业的差距次之,银行业的差距相对较小;从各区域组内差距来看,北部沿海、大西北、大西南的组内差距相对较大,东北、长江组内差距相对较小。引起差异与引起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知道差距所在,就可以进行调控控制差距。下面分别在政策、机构设置、法律监管、市场环境、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
(一)政策上,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的金融政策。如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准备金率,由于各地区发展状况及各方面情况不同,统一的法定准备金率对不同区域的冲击和政策效应是不同的。基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是未来区域政策的发展方向。比如,在货币政策方面,在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灵活的利率政策等,真正起到调节地区间资金平衡的作用;欠发达地区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适当降低准入标准;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实行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前来投资,促进本地区金融的发展等措施。
(二)在机构设置方面,可以建立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并适当降低较落后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置门槛。日本等国家均是通过设置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来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的,这值得借鉴。政策性金融机构除对某些产业按照政府要求直接扶植和推动之外,对于其他的民间金融机构起到重要的诱导和示范作用。但在国家性政策银行的融资执行过程中,不仅业务范围受限制,而且有转化为商业性资金的倾向。作在区域间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促进并协调区域的金融及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在法律和金融监管方面,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保证各地区的发展符合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有些原本目的是用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性开发的下方资金有时由于某些原因大部分都进入了发达地区的腰包,这是需要严格禁止的。相关政策的实施必须有法律做强制性的约束。有效的监管还可以提高某些地区的信用水平,增加其获得投资的机会。
(四)在人才引进方面,人是社会的主导,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引领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欠发达地区要适当提高优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进驻或是引导优秀人才返乡。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中,国家和各地都采取了相应的优惠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感觉到真的收到实惠,才会吸引更多人才。各地应积极考虑各种方案以便引进高素质金融人才。
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6
【关键词】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及其发展
(一)外资银行的进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总额不断扩大,中国成了外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参股或控股中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性质未变;二是在华建立代表处,待条件具备升格为分行,最后升级为独立法人银行;三是在中国建立合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性质上属外资银行。
(二)外资银行投资入股国内银行情况
2003年以前,监管当局并不鼓励中资机构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当时全国仅5家银行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2003年以后,监管当局鼓励中资机构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逐步增加。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截至2008年末,共31家中资银行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投资额共327.8亿美元。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除农业银行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均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12家股份制银行中,除招商银行和浙商银行外,其余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先后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其中,广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外资方掌握了实际经营权。截止2008年末,136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有15家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这些行基本是我国城商行中的优秀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截止2008年末,我国有22家农村商业银行和163家农村合作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分别是上海农村商行和杭州联合银行。其中,上海农商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农商行,杭州联合银行则是我国农村合作银行中资产规模、资质量较好的。
二、2011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整体运行情况分析
(一)外资银行总体经营成果
根据27家外资银行已经公布的2011年度报告,实现净利润合计2583.4亿元,2010年190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0.1亿元,增幅为35.7%。 2011年净利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信贷规模的增长、息差水平的回升引起的利息净收入大幅增长。资产总额17025.5亿元,2010年为13449.1亿元,2011年较上年同期增长3576.4亿元,增幅为26.6%。超过了GDP的增速。
(二)外资银行平均资产质量
27家银行中只有11家银行公布了不良贷款或不良贷款率,其中摩根大通、东方汇理银行和华侨银行无不良贷款。友利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71%,其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下,11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额为9.86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57%,2010年的平均不良贷款额为10.95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48%。不良贷款较上年同期减少1.09亿元,降幅为9.95%,不良贷款率上升0.9个百分点。
三、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首先,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会逐步影响内资银行。外资银行开业后,银行业真正的“国际惯例”就在家门口,在选择银行服务时,老百姓多了一个参照的标准,多了一份选择。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将使内资银行吸收、借鉴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提升服务品质。
其次,外资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将提升我国金融理财产品创新水平。在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产品类型丰富多样,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发展。如荷兰银行是这方面的典范,提供了多种目标指数挂钩的产品,具有多种投资主题。
最后,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会迫使内资银行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最终将导致金融产品的加快创新,金融服务效率的加快改善,市民理财将拥有更多的品种选择。老百姓财务增值的途径也将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充分享受到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成果。
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一)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其三,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二)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三)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四)理财业务、国际业务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过去,外资行不能从事人民币业务,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现在,外资行机构和业务准入越来越宽松,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关系已是竞争关系。外资行的强项是贸易融资、理财业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行的进入,上述两项业务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五、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良好,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所占市场份额很小。营业性机构以分行形式为主,也有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对外资银行非审慎性监管措施的取消,外资银行将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与中资银行竞争,希望更加能够发挥促进竞争,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辉,苏立峰.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状况及应对政策[J].财经科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