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机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机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机遇

农业发展机遇范文1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1-0235-02

前言

盈江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总面积4429平方公里,占德宏州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东北面与腾冲县为邻,东南面与梁河县接壤,南面与陇川县相连,其西、西南和西北三方与缅甸为界,国境线长214.6公里。距德宏州州府芒市153公里,面积达516.13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的平坝之一。盈江县共有7个乡、8个镇,100个村(居)委会,115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有29.3万人,有少数民族人口16.9万人,占57.7%;有农业人口25.2万人,占86%。全县有耕地面积46.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6.2万亩,旱地面积20.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2亩。大盈江浩浩荡荡纵贯县境南北,江水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四通八达,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先后被列为云南省商品粮基地县、油料基地县、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县、国家糖料基地县、“八五”计划第一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在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惠农政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盈江县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止2015年,盈江县农机总动力已达到31.48万千瓦,拥有拖拉机15545台、拖拉机配套农具23408台、联合收割机1037台、插秧机143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961台;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种植业向全程机械化发展。近年来,大量引进新技术和新机具,并开展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教育培训,如果试验成功就推广使用,在这方面盈江县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推动了盈江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需要不断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并积极投入应用,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达到新农村农民致富的目的。

1农机推广的意义分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进入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时期,这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一种机遇。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农业装备,这个装备需要先进、适用的机械,保证农业生产条件的完善,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加快农机技术的推广,对农机的推广主要在于政府对农民的引导,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农机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保证农民增收和致富,使传统农业类型变为现代化农业类型。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将农机科学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也就是对科学技术进行转化,转化为强有力的生产力,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使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农机新型技术、新型装备对农业机械化水平能产生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因此,农机技术推广任务非常艰巨。例如:盈江县农机购置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仅2015年,得到1022.18万元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取得了资金的大力支持后,对2347户农户进行了补贴,全县共购置2351台新农业机械。同时,也这对农户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带动农户投入资金,购置机具投入资金2991.57万元,全年农机总投入达到3013.75万元。此外,农机部门组织对拖拉机驾驶人员进行培训,参加的人数达到258人。在实验和示范的过程中,水稻机插秧示范和推广面积总共达到18968亩。总之,政府资金,机械的支持和农户积极性的调动推动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增长。

2对农机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现阶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机技术推广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分析,才能更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更好的推广农机技术,从而更好的发展现代农业。以下对农机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技术人员队伍年龄偏大。现阶段,在农机技术推广方面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只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使他们抗压心理素质增强,在工作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断钻研和探索,创新农机技术。(2)缺乏对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现阶段,在农机技术推广方面存在培训力度不够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培训经费比较欠缺,但是对培训的要求更加严格,培训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将培训费收取交给财政后,需要返还的比例不大。因此必须压缩培训内容,减少培训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培训效果不理想。相关部门进行农业生产力改革和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农机新技术,因为农机新技术关系到农民的收入的问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才能建立系统培训体系。(3)存在农机技术宣传不到位的问题。现阶段,农机技术宣传工作不到位,通过一般性方式宣传和示范,导致机具推广速度较慢,很难使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同时,对农机技术宣传和推广的内容局限性较强,主要局限在对粮食作物的生产和服务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产业化,因此必须通过机械化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以前实行的是投入型,现在可以变为效益型,(4)缺乏健全的农机服务体系。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社会化服务发挥着重大作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否健全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现阶段,有的地区虽然有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立,但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导致无法形成健全的农机服务体系,影响农机技术的推广。

3农机推广水平的策略探究

以上主要分析了在农机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提高农机推广水平,从而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以下对提高农机推广水平的策略进行探究。(1)吸纳年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农机推广队伍素质的提高对农机推广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具体来说需要吸纳年轻、优秀人才,给推广队伍增加新鲜血液。此外,相关部门可以颁布一些优惠政策,从而更好的留住年轻、优秀的人才,同时引进更多年轻、优秀人才。具体来说,推广队伍要有学习的心态,定期学习和交流,不断深入他们的服务观念,在工作安排上,尽量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出现问题,及时找到责任人对问题进行解决。(2)加强对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农机推广人员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对于农机推广在职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的推广思想水平得到提升。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讲座,培训和宣传等方式对他们加强教育,提高推广队伍的理论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此外,对人员和资源的调配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具体展开,在推广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遇到任何困难及时克服,顺利实施推广各个环节的工作。(3)丰富农机推广宣传内容,保证宣传全面性的提高。面对社会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丰富农机推广宣传内容,保证宣传全面性的提高。此外,如果推广过程中,某些环节存在困难,需要向上级积极主动汇报遇到的问题,得到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及时将困难克服。(4)对服务领域不断推广。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农业机械化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要打破传统旧观念,不断对推广服务领域进行开拓。农机推广工作以前只局限于农业产中环节,现在可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这样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5)通过联合协作加强推广。农机推广可以发挥网络信息作用,农机推广人员和各大高校,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加强联系,推广方式可以选择产,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将科研开发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这样就能及时反馈生产实践方面的需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农机技术的推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也就是说,在农机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想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通过宣传等各种方式对农民使用农机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保证农民增收,达到农民致富的目的。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政府部门对农机推广加强组织和指导,通过全面的管理措施保证农机利用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保证农业机械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7)根据区域特点开展农业机械种植。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种粮大户进行示范,形成形式丰富,层次多样和功能健全的农业推广服务网络体系,保证农民素质和农机推广人员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宣传,保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提高应用农机技术的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总结:综上所述,在新农村,需要不断推广农机技术,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实现农民增收。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机推广的意义,再分析了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德庆,单柏忠,刘江.农机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5,05:90.

[2]潘小勇.浅析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210.

[3]陈时生,梁桂.论农机技术推广与发展现代农业[J].吉林农业,2010,11:162-163.

[4]王海蓉.现代农业中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发展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10:261.

农业发展机遇范文2

关键词:定量分析;现代农业;战略研究;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S-0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42-05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领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SWOT 分析法逐渐得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者可通过调查与研究对象所处内外部环境,把定性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其中与发展相关的内部环境因素(IFE)分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EFE)分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发现需要回避的因素和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

为更好地立足于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课题组设计、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调查对象为行业专家、市及农业县(区)部门负责人。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个因素的加权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标,构建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的二维战略向量,从战略坐标角度和强度来生成济南市农业发展的战略。

1内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子的确定

根据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PEST分析),确定优势因子9项、劣势因子9项、机会因子5项、挑战因子5项。

1.1优势(Strengths)

经过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都市农业、“两型”农业的建设,济南市已具备了诸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经过问卷调查确定优势因子有以下9项:区位优势(S.1);科技优势(S.2);市场优势(S.3);资源优势(S.4);产业化优势(S.5);信息化优势(S.6);政策优势(S.7);人才优势(S.8);资金优势(S.9)。

1.2劣势(Weaknesses)

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因素。经问卷调查确定劣势因子有以下9项:布局规划不合理(W.1);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环境污染严重(W.6);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劳动力成本升高(W.9)。

1.3机遇(Opportunitie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因子有5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

1.4挑战(Threat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因子有5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

2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建立

建立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IFE矩阵、EFE矩阵)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调查问卷,选定行业专家,根据各因素在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给予S、W、O、T各个因素赋以权重,每个因素的权重数值从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优势和劣势的权重值总和为1,机遇和挑战的权重值总和为1。

2.1.2根据各因素的现状进行评分根据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对优势因素S.1~S.9、劣势因素W.1~W.9、机遇因素O.1~0.5、挑战因素T.1~T.5,根据优势强度的明显程度进行评分,其数值从1(不强)~4(非常强)。

2.2SWOT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对调查问卷中S、W、O、T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和评价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权分数。根据加权得分,比较各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2.2.1各优势(S)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1可以看出,各优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S.9S.3S.1S.7S.4S.5S.2S.8S.6;优势最明显的是资金优势(S.9),较明显的是市场优势(S.3)、区位优势(S.1)和政策优势(S.7)、资源优势(S.4),不明显的是产业化优势(S.5)、科技优势(S.2)、人才优势(S.8)和信息化优势(S.6)。总优势力度为1.47。

2.2.2各劣势(W)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2可以看出,各劣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W.8W.1W.9W.3W.7W.2W.6W.5W.4;劣势最明显的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较明显的是布局规划不合理(W.1)、劳动力成本升高(W.9)、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反应程度不明显的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环境污染严重(W.6)、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总劣势力度为1.18。

2.2.3各机遇(O)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3可以看出,机遇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O.1、O.3O.4O.2、O.5;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和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总机遇力度为1.30。

2.2.4各挑战(T)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4可以看出,挑战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T.1T.2T.3T.4T.5;影响程度最大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和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总挑战力度为1.36。

3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和强度的确定

根据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建立四维坐标,S、W、O、T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内(图5),建立SWOT分析四边形,求得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标(x,y),计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战略方位角θ识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再根据四边形的各个象限的面积计算战略强度系数ρ,以ρ判断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强度。在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极坐标中,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以ρ为模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判断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战略强度,进而选择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

3.1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与计算

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在坐标上的对应点分别以S.1、W.1、O.1、T.1表示(图5),连接S.1、W.1、O.1、T.1四个点,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P(x,y)由公式P(x,y)=(∑x.i/4, ∑y.j/4)(公式1)给出。

式中x.i、y.j分别是四边形四个交点的坐标。

在此基础上,计算战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 =0.145,y=∑y.j/4 =-0.03,重心P坐标为(0.145,-0.03)。

根据公式tgθ=y/x≈-0.21。从三角函数对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间,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属于争取型战略区内的调整型战略。

3.2战略强度系数ρ的含义与计算

对同一战略类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可以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稳妥的战略战术,因而对相同的战略类型,还应确定其战略强度。在确定战略强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

战略正强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外部机会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计算公式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别表示优势和机会加权分。

战略负强度是内在劣势和外部挑战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别表示劣势和挑战的加权分值。

从公式(2)、(3)可以看出,针对相同的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可以相互转化。

战略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ρ=U/(U+V)(公式4)

从公式(4)可以看出, U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大;V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小。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小反应战略类型的实施强度,ρ∈(0,1),以ρ=0.5为临界点,ρ>0.5时,应采取开拓型战略;ρ

根据公式2,U=S.1×O.1=1.91;根据公式3,V=W.1×T.1=1.61;根据公式4,战略强度系数ρ=U/(U+V)=0.54。ρ=0.54>0.5,表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开拓型战略。

综合分析战略方位角θ与战略系数ρ,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内的积极开拓型的调整型战略类型。但战略强度系数ρ略大于临界值0.5,在采取开拓型战略时,应稳妥进取,扎实推进。

4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的系统性规划,实施稳妥的调整型战略

通过战略类型分析,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争取型的调整战略,这就需要农业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回避风险,在对以前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制定中长期行业发展战略,并将战略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SWOT分析表明济南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会因子的权重分值略低于挑战因子,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立足农业经营风险加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等5个不利的环境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银农合作”,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放大投入总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4.3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提升规模性生产效益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差也是制约济南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带领农户共同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三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一处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华东的农产品营销运输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四是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横向、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战略伙伴的联合,走以核心产品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路子,避免过度专业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场季节性带来的生产不连续性的矛盾。

4.4强化法制建设,优化法律环境

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法、渔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经营、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壮大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5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实行市场化发展战略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制约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交换。因此,促进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研究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细分、渠道设计、品牌建设等,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农业产品链,提高济南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2-85.

[2]温军.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3):6-18.

[3]杜华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7(2):86-91.

[4]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2):15-17.

农业发展机遇范文3

2015年,洪泽县立足早谋划、早动员、早培训、早鉴定,农民培训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又掀开新的一页。这一年,全县开展省级新型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2500人的培训任务;全年开展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4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0人,超额完成部级培训指标34人;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261人,鉴定人数比例达10.4%,培训农民满意度接近95%。洪泽县“四早”培训举措,为洪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跑全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度领跑全少

2015年全县省级农民培训任务为2700人,至11月底全县已开展省级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圆满完成全年省级培训目标任务。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18期,培训农民2593人,占目标任务2520人的102.9%;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2期,培训农民194人,占目标任务180人的107.8%;全年完成农业职业技能鉴定261人,占目标数2520人的10.4%。

与此同时,我县2015年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为416人,未进12月全县已培训农民450人,圆满完成全年部级目标任务。其中举办生产经营型培训班1期,培育家庭农场主163人;举办示范班2期,培育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农民231人,合计394人,占全年目标任务360人的109.4%。组织6名青年农场主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组织渔业类培训班1期,培育职业渔民50名,占全年目标任务50人的100%。

2015年全县完成省级农民培训2787人,部级农民培训450人,县委农工部扶贫培训300人,县妇联妇女技能培训300人,县农机奖补获证数116人,涉农中专县农广校336人,职中87人,技校1125人,合计持证人数为5501人。全县2014年农业从业人员6.162万人,全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度新增达8.93%,累计达32.19%。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领导同行

2.1 研读实施方案,培训目标更加准确。

根据省、市级文件要求,充分领会文件精神,梳理培训思路,定位好培训专业和内容,合理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对培训课程、时间、地点、参训对象、师资等做好合理安排。全年的培训方案经县农委确认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方便社会监督和省市管理机构实地检查。县农委与培训单位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职责,为圆满完成全年培训任务提供保证。

2.2 服务区域发展,培训内容更加实用。

一是以稻麦为主的粮食高产技术。我县是以稻麦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稻麦也是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培训中以稻麦高产创建为重点,内容包括稻麦高产高效栽培、超级稻超高产精确栽培、稻茬小麦抗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及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农药减量使用与绿色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等重大技术。

二是以水产、畜禽养殖为主体的生态养殖技术。我县位于洪泽湖东畔,肩挑两湖(洪泽湖、白马湖),四面环水,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县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55%,我县是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30个水产品、7个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在农民培训中我县以生态、环保的养殖理念为中心,内容包括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技术及以龙虾生态养殖技术和大闸蟹健康养殖技术、畜禽养殖等以地方品种为主的主导品种养殖技术。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洪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知识、稻麦和蔬菜无公害生产、秸秆还田、生态养殖等内容作为农民培训的重点。

四是更新农民市场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商品化速度,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培训中以农产品经纪为重点,内容包括: 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和实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建设等。

2.3 融入农村实际,培训方式更接地气。

一是集中授课与跟踪指导相结合。培训班除做好课堂理论授课外,还组织洪泽县农技部门的专家对所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指导服务。由于今年11月下旬突遭冷空气袭击形成霜雪冰冻天气,田里的稻子虽已成熟却无法按时收割,农户焦虑之余,担心会造成小麦无法正常播种甚至减产。针对这一特殊情况,跟踪指导的农技专家们对农户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天气,在如何选择小麦的品种、播种方式、播种量及施肥计划上做了指导安排,农户在与专家们的交流中学习到不少知识,深深体会到在县强大的农技技术团队人员的指导下,象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下一季的小麦种植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是情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组织培训班学员到县农业园区、市农委、省农科院参观学习,学习其他县市农业先进的设施和种养技术,由被参观基地的具体负责人介绍基地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创业经验、项目前景、人员组成、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通过实施情景教学手把手、面对面地讲解、示范,使学员耳目一新,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指导了学员的生产,同时增强了学员想自我创业的信心。

在今年的9月23--24日,我县组织了约160名学员代表到江苏省农科院进行参观学习。两天的时间里,学员参观了南京汤山翠谷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农科院水稻试验及新品种展示基地、国家级桃资源圃、六合高效农业示范点及种植基地、循环农业养猪场、养羊基地等。

南京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建设依托"汤山温泉"的知名品牌,将温泉与园区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科技农业项目,打造出一个集高科技农业、休闲疗养度假于一体,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参观学员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要发展家乡洪泽的经济,一定要多努力学习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除了发展好本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的两大优势以外,还要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出一个集高科技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业的现代文明县。

三是专家授课与现身说法相结合。聘请名家名师登台培训是我县农民培训的一贯做法,多年以来我县坚持聘请省、市级相关部门及院校、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授课,此举获得农户的一致好评。2015年我县先后邀请了省农科院、省淡水所、淮安市农工部、淮安市商务局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多位专家教授为参训农民讲授螃蟹高效生态养殖、龙虾健康养殖、设施蔬菜栽培、葡萄栽培、蔬菜保鲜技术、设施蔬菜水旱轮作技术、养猪生产及猪病防治、农产品电子商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知识;同时还邀请学员代表与培训学员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生产心得体会。各位专家授课图文并茂,种养能手现身说法,受训农民全神贯注,培训现场鸦雀无声。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与各位专家的互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表示此类农民培训给农户带来的实惠,是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最好的诠释和体现。

2.4 严格过程管理,项目实施更加规范。

一是实行项目合同制。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5年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任务与资金计划的通知》(苏农计[2015]52号) 和2015年省级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县农委与县农广校签订《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培训合同书》、《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培训合同书》和《2015年洪泽县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合同书》,明确了各自职责,为规范完成全年部省级农民培训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二是实行网上申报制。每期培训班开班前一周,及时在江苏农民教育培训网上申报培训计划;培训结束后,将培训班的教师、学员及培训班活动等相关信息及时到网上,便于省、市开展监管。

三是实行督查检查制。2015年7月16日,省校陈光亚副校长来洪参加我县部级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开班典礼,对培训单位和参训学员提出具体要求;2015年10月12-16日,省校陈光亚副校长到我县岔河镇开展“三解三促”现场调研活动,同时到我县部级专业技能型培训班和专业服务型培训班现场,检查指导我县农民培训工作。陈校长一行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塘口,先后随机走访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农资营销户及普通农户代表,询问他们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参训情况。2015年10月16日,省校蒋平科长和王汉林研究员来我县检查指导农民培训工作;2015年7月19日、10月17日,市农广校邢国文校长来洪,分别到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高良涧街道专业服务型培训班现场,督查农民培训工作。每次办班我县都主动向县财政局汇报,接受财政部门的检查;县农委在每期培训班开班后都派督查人员到培训现场就培训情况进行核查。

四是是实行资金报账制。2015年省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经费151.2万元,实际支出111.2万元,余额40万元正在报账中;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60万元,实际支出33.8万元,余额26.2万元正在报账中。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绩效领先全市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完成率100%,合格率90%以上。2015年全县省级农民培训任务为2700人,已开展省级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787人,圆满完成全年省级培训目标任务;部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为416人,目前,全县已培训农民450人,圆满完成全年部级目标任务。培训任务完成率100%,培训学员合格率达100%。

3.2主管部门与实施单位合同签订率100%以上。县农委与县农广校签订《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培训合同书》、《2015年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培训合同书》和《2015年洪泽县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合同书》,确保我县2015年部省级农民培训项目顺利实施。

3.3 10%以上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学员参加技能鉴定。组织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艺工121人、农产品经纪人140人,累计261人,达全年省级培训人数2520人的10.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农业发展机遇范文4

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要在进行技术推广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五、总结

农业发展机遇范文5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伴,人类生产活动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开发的同时,人与自然也呈现出一定矛盾。在国家提倡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依托农业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及民生状况得到迅速提升。但在看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针对一体两面的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过度开发,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应视而不见。只有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才能收获金山绿水。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后被提到新高度,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在各地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经济的属性决定了农作物必须处于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下才能提高丰产率。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业经济的效益表现。其次,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在不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发生矛盾的概率,农业发展带来的广泛关注及农业经济产生的大量经济价值,可以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在协调状态。最后,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带有相对性、约束性及均衡性。从相对性及约束性上看,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中给出战略选择,两者都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被选择性,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有其相对性。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的过程,农业经济出于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的目的,通常会选择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展,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有其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在考虑发展农业经济时,约束性特性是平衡两者关系的重要原则。从均衡性上看,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不应被片面理解,两者均有价值,过度发展农业或因生态环境保护而阻碍农业发展都有偏颇性,应把握两者的均衡性。

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及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了供人们消费使用的物质,这一生产过程是在生态环境下进行的,可以说,生态环境是生产实践的必要条件。新农村建设倡导农业经济生产生活要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及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相依相存,一方面,这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串联起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品的整个过程,使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经济模式转变为现代可持续农业。

(二)改善农村环境

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后果是触目惊心的,不仅仅会对农业生产,还会波及到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有鉴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战略。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农村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以往伴随着大量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如滥伐树木、滥垦土地等,农村水渍化问题屡见不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及农民居家乐业的基础保障,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能够通过创设舒适的农村生存空间,借助环境资源换取农村发展资金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扫除后顾之忧。

(三)助力农民创收

生态环境的多样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基础资源,如清新空气、干净水源、肥沃土壤等。通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农业生产实践中为了给农作物生长提供绿色环境空间,会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量,从而生产出真正的绿色高质量农产品。当绿色农产品投入农业市场,受供需关系影响,其价格必然一路上涨,如此能够帮助农民创收。从农业实践中看,因绿色农业而使农民增收致富的案例并不鲜见,概括其优势经验,主要在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先,农业生产跟进在后的策略,如扩展林地及草地面积,发展林下产业等,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提高的路径。

三、常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看,简陋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并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下,使农业经济发展受阻。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农民群体受传统思维影响,在耕作方式上较为传统,延循旧法,不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如一些农户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作物种植中大量使用农药及化肥,带来了土壤板结硬化,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减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及经济附加值。从宏观层面看,生态环境带有系统性,在农业资源,如土地,水源面临问题后,农业用地的质量会下降,农业种植产量提升缓慢,外加上农业人口基数的增加,从而形成农业发展恶性循环。当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到一定程度,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此,在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要避免走入竭泽而渔的困境,寻求以生态农业为中心创新农业经济格局。

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思路措施

(一)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为依据,确定现代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农业经济发展应首先依循自然生态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及应用,然后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特点,在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后,确定适宜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经济模式的选择需要与生态环境调研为依据,农业生产活动要突出生态环境指导下的因地制宜属性。相关要点有:第一,对农业经济中农作物生产结构过于单一的情况加以改变。可根据农村所处区域及农村土地的具体特点,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划分,增强可利用的生态资源的利用率。第二,结合农业资源,将农业产量因素与生态环境因素加以结合,打造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性,各个层次都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所用,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串联起各类农业生态系统要素,如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具体实践中,在高层种植区或农用地边缘区域,以植物种植为主;对马铃薯、花生等低种植植物,采用混种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由农业防治改为多样化防治,如遵循生物规律,构建避害生物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防病害能力,尽量不采用化学防治手段。第三,以农业现代化为思路,优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调整,采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生态农业所需资源,确定农业发展适宜模式。

(二)多手段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结合了传统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技术,然后遵循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等基本规律,实现对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农业经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农业因具有环保优势突出的特征,广受关注并得到实践。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一是要结合农业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规划,对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环境气候因素、农业经济重心等因素充分考虑,凸显出生态农业优势,为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做好铺垫。二是生态农业发展中,要确保其环保性得到充分展示。这一环节可以借助农业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打通及共享农业生态信息,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构建生态农业信息系统及共享平台时,要注重农业信息的沟通传递,借鉴引入城乡一体化经验,在农业生态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上互通有无。

(三)做好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经济发展及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创建应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借助农业资源才能开展实施。在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协同发展中,突出的两者的协同,而不是偏重某一边。农业资源作为农业经济基石,在开发利用时一定要突出合理性,而衡量合理性的标准就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环节把握如下几点:第一,保护性利用农业耕地。在耕地的利用上为达到高效化,应多依靠农业科技,在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亩产量。第二,在农用物资的使用上,掌握经济性及绿色环保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农用物资应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时,根据农作物种类应确定施肥及地膜管理方案,以对生态环境最小化影响为前提,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第三,对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在这一方面可以推广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技术等,在满足农业需求的同时,将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四)控制农业活动污染源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对影响及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控制,阻断污染源传播链条。通过对污染源的控制,能够起到农业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的保护作用。一是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在对农业生产区域的环境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后及检测后,确定农业生产活动的具体时间,避免无序生产劳作而对环境施加破坏。二是在立体农业发展中,在林下经济产业中,要以畜禽洁净化养殖为思路,采用环保性能好的饲料,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格局。三是做好农业生产再生品的加工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如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不能放任其在田间燃烧,可以将其进行回收再加工,使其用于工业生产。

(五)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除了在制度框架、模式选择及生产资源利用上做好相关工作外,还需要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入村,上墙等方式,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引导,加强其环保观念,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五、结语

农业是国之大计,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在对两者的内在关系加以认知后,应从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生态农业的推广、农业资源的利用、农业污染源的防控、现代生态农业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齐抓共管,使农业经济能够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农,刘宝存,孙约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与未来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01):1-5.

[2]王继东.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4):47-48.

[3]于耀义.生态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218+220.

[4]贾晓君.农村能源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探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03):18.

农业发展机遇范文6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对策

[作者简介]柯元(1964―),男,江西彭泽人,江西九江学院政管学院副教授。(江西九江332005)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03ML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 。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滞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的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公众的热情支持,而恰恰是在这几个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推动机制紊乱。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表明,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和驱动力量,循环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基本上靠的是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第二,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还没有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也不明确。第三,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第四,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第五,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不顺。第六,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还需大力加强。正因为如此,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不大,与我们的期望值相比差之甚远。

2.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3.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三、机制创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同时,还应注意立法的质量,使该法律的可操作性强,用它来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3)完善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效益驱动机制和公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激励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政府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以解决农业生产者资金不足的难题。

(3)通过政策调整,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可图,使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3.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农业生产者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明确三者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三者互动的参与机制,这是十分重要的。

(1)规范政府参与职责。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各个部门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管理体制和制度,搞好规划,引导、激励农业生产者和社会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各个部门应彼此协调合作,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促使农业生产者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行清洁生产。

(2)明确农业生产者的参与职责。农业生产者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业循环经济能否发展,关键在于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愿意清洁生产,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使他们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者宣传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行为能落到实处。

(3)增强公众的参与责任意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广大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定期有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参与,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使公众能把环境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