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 文化强省 农村 文化产业 政策

在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市场化方式把本地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的系列经济活动。

一、湖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南省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化发展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市场存在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扶持不够以及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一)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

1.发展优势初步形成。湖南历史源远流长,多年来湖湘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沉淀、积聚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据文化部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名录的湖南省民间音乐有三项、民间舞蹈有七项、传统戏剧有十项,另外还有三项曲艺、八项民间美术、五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三项民俗以及两项传统体育。这些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特别是一些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如长沙湘绣、益阳竹编、花瑶挑花、土家族织锦、雅石、根雕等,有的已经进入市场、形成产业,有的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2.大多数特色资源缺乏应有的挖掘和保护。湖南省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积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文化资源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文化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一些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非常缺乏

从农村文化产业化阶段观察,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文化艺术内容、形式的创新,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与营销、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核心要素。由于湖南省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以及本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局限等原因,农村文化产业人才比较缺乏,具体原因是:第一,目前湖南省农村学历构成的主体结构为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其中初中学历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小学程度,中专及高中学历仅占20%左右,基本上没有高学历从业者,本土人才十分缺乏;第二,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与湖南省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偏低,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尤其是懂文化、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湖南省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的扶持缺乏长效机制。

(三)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湖南省各级政府围绕三馆一站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现已建成乡村文化站2246个,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由于湖南省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文化体育和传媒投入与公共财政投入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对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投入更少,而且在投向上,一是倾向于农村文化事业投入,致使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二是重面子、轻里子,很多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实用性差,效果不好。文化场馆、设施由于人员供养问题、资金问题,导致场馆建成后缺乏后续管理,既缺乏观众,也缺少人力物力进行维护,造成公共文化实施利用率低。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

一是因地制宜,各地要选择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本土优势、适合产业化的特色资源加以重点扶持,尽可能地将特色资源与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进行融合;二是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品牌

对于一些有市场的特色优势文化产品,应将地方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传播技术以及自媒体相结合,丰富文化产品品类及表现形式,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三、促进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选准政策支持对象

政策支持要精准发力,财政支出政策必须针对农村文化产业链中发展滞后的重要环节、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引领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等着力支持;税收政策短期内侧重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转企改制、转型升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领域的捐赠等,中长期应在促进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的民间传人和能人的补贴力度,不仅有利于本地特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鼓励民间传人传、帮、带,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与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文化艺术类高校的合作提升本地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吸引优秀的外来文化产业人才。

2.加大文化产业各类平台建设,夯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载体。各级政府应正视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问题,重视农村文化产业通用技术平台、传播平台、招商平台、人才培养与引进平台,逐步消除发展瓶颈。

(二)创新支持方式

从支持手段看,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运用某类政策时也要注重政策手段的适用性和实施效果。对文化人才可以采取财政补贴鼓励其创作和创新,对文化项目则可以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以支持,对于某些重点平台建设就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从支持方式看,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根据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文化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创新财政和金融支持方式,如根据农村文化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的特点,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税收政策

在初期可以以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后则可以以此促进其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为长沙民政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玉波.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 周建军.论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4] 周云逸.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学刊,2010(11).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2

近年来,我省以“文化民生”为先,构建文化阵地,激活基层文化“细胞”。截至去年,我省公共文化投资力度达到150亿元,建成图书馆169个、文化馆205个、文化站4586个、村文化室29845个、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1个、乡村基层服务点5.2万个。以此为基础,我省构建起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四川省委、省政府强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主要的途径。四川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且听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的解答。

问:四川是如何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性均等化的呢?

答:目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由单一重视硬件建设转向软硬件并重。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不少地方缺乏配套资金,文化设施从建设之初就不达标,有地方还没有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四川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实现从领导重视到制度保障的转变,从单向投入向政府系统投入的转变。文化投入从最需要、最落后的地方破局,加大扶持力度,缩小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差异,缩小数字鸿沟。坚持公共文化发展思路,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差距,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问: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影响着一方的发展高度和深度。那么,四川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答:四川文化紧紧抓牢灾后重建机遇,完成文化产业投资15.5亿元。加大整合力度,加快转化速度,推动优势文化项目与优秀文化资源的对接,提高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使灾区富集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积极推动政府的文化管理创新,遵循文化产品生产和市场供给的规律,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提升四川特色和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四川通过灾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集聚与重组,培育了一大批依托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旅游、依托名城古镇的休闲娱乐、依托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品生产项目等。 另外,四川大力扶持新型业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壮大。

问:四川省文化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是如何发展的?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福建;文化创意产业;产业文化共建;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被定义为一类新兴朝阳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对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推动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也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产业文化的优势,提出当前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发展福建文化的相应对策。

一、关于文化产业的描述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精神经济、体验经济等研究极大地呼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国家制定福建省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意味着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表明福建省文化产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标准的理论范畴,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不同,各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同。结合文化产业的消费层面、产业属性与产业内部各行业的联系,本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以市场化方式,从事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和服务的活动,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以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为动力而发展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专利、商标、注册权等的开发能够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这就是说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产业链功能和文化溢出效应,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文化产业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的特征也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业,其增长贡献主要来源于知识;文化产业又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产业,必须要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拓展性,要求文化也应当实施对外开放。

二、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对当前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立足于报纸杂志、广播影视音像业、出版发行业、旅游观光业、演出娱乐业、在线资讯业、工艺美术业、会展业、竞技体育和教育培训业等分析。

(一)新闻出版业迅速发展。福建省新闻出版发行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据福建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08年我省共出版各类图书10,319多种,图书124,383万份;2004~2008年期刊出版种数为176种,出版总印数3,450万册,出版总印张数133,385千印张。图书报刊的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报刊出版种数59种,出版总印数103,791万份,比1999年出版种数49种增加了10种,出版总印数比1999年64,195万份增加了39,596万份,为福建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影视、广播、音像业建设效果显著。2008年福建省拥有各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系统数221,818座,广播电台10余家、电视台数10家,“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网络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0%和98.1%,分别比上年提高0.04个和0.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网的完成,使全省2/3以上乡镇有有线电视联网并逐步实现向宽带网发展;节目套数日益多元化,2008年全省广播节目86套,电视节目37套,与上年持平,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4套和11套。2004年成立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这是由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福建电影制片厂和福建省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等20家实体单位联合组成,同时又是一个以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报刊出版和互联网站宣传为主业兼营科技开发、影视艺术、广告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新闻传媒集团,它的成立标志着福建省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文化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三)文艺演出事业发展较快。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福建省文艺演出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0个,公共图书馆85个,剧场、影剧院76个,群众艺术馆10个,博物馆89个,文化馆78个,乡镇文化站1,090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约1.48万场,观众11,022万人次,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应,实现收入约2.97亿元人民币。

(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指引下,福建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发展。新一轮的文化产业政策表明要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经济和民间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确定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进入标准和程序,降低文化产业的进入门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产业总量持续增长,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50亿元,占GDP的3.2%;产业集群和溢出效益持续显现,目前全省已培育建设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三、福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发展福建文化产业,拥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海西效应。海西成为国家战略,得到广泛认同和关注,得到中央机关和各部委的大力支持,这就有利于文化产业资金的筹集。另外,福建周边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西等地也主动融入海西,这对提高海西凝聚力、提升海西文化产业品牌总体形象,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就为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二是政策效应。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来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并实施《文化强省纲要》。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海西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东岸效应。福建省与广东省相邻,同时与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省份交通便利,而这些地方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文化底蕴,多样性和丰富性都不如福建,而文化的趋同性和互补性又与福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只要海西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文化旅游产品,经过包装和推介,是能够大量吸引这些省份旅客的,这就为发展福建文化产业提供客源基础。从华侨方面来看,福建是名副其实的“华侨之乡”,福建籍华侨和祖籍福建的外籍华人800万人旅居世界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华侨、外籍华人总数的1/3。这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或喜庆,都要返乡探亲、寻根,为福建保持了源源不断的境外客源市场。

四是品牌效应。在文化建设方面,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以及寿山石雕、乌龙茶艺等开始走出福建,在世界和全国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世界客家祖地、世界闽商大会、晋江世界同乡会、世界朱子后裔大会及进香、祭祖等一批民间大型宗亲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在两岸民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形成了较大的品牌号召力。

四、福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差距大,人们的文化产业意识薄弱。2010年5月25日,根据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指出,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差距,我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497元,是农村居民59.6元的8.3倍。从分布上看,我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莆田等地,闽东、闽西、闽北等地相对滞后。相比于上海、广东、北京等一些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省市,我省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深刻影响,文化产业意识与规划意识滞后,思想解放程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产业认识上观念落后,文化产业意识薄弱,极大地阻滞了福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偏小,文化多样性不够突出。从产业组织来看,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够明显,2009年福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7%,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24位;产业链不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缺乏特色鲜明和效益良好的大型文化项目的带动;产业多样性不够突出,发展主要是靠传统的报刊、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发展,一些新兴创意文化、动漫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缺乏科技人才,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人才是创造文化创业产业的重要源泉之一,福建文化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且滞后于文化产业的新发展,这是制约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福建的文化市场目前呈现经营单位众多、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产业集聚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市场发育不健全的问题,使得福建的文化产业总体上缺乏竞争优势。

五、发展福建文化产业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优势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提高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福建文化产业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一是要着力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福建城乡文化差距大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乡村居民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意识淡薄。因此,首先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力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转变人们的观念;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的投入,制定和实施新的产业政策,发展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路,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地区,挖掘地区特色资源、地区的饮食和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加强文化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发展乡村观光、绿色旅游业等。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当地的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

二是发展文化多样性,推进产业和文化共建,扩大文化产业规模。结合福建历史文化资源和福建优秀民间文化,挖掘诸如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闽剧、南音、提线木偶和闽西革命老区等历史和民间文化题材,实施和策划具有民间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产业和文化共建,发展文化多样性,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一方面推进文化产业主要向农业行业的延伸发展,因地制宜地建设闽北高山茶叶园区;另一方面推进文化产业向工业、房地产、餐饮业和娱乐等行业的延伸发展,形成福州三坊七巷、闽西革命老区红色土地文化产业基地,市区百里长廊福建民间艺术品走廊,闽西“干”、闽北、闽南等风味小吃一条街等一批新型文化产业模块。

三是依托教育,培养科技型人才队伍。众所周知,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科学和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福建文化产业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强科技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政府层面,应当认识到人才问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长久之需,应当适当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一方面依托福建大学城教育资源,重点培养高校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产业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完善好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科技人才培训提高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本身层面,也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大胆创新。人才策略层面,要积极引进,尤其是负责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应该努力创设和优化科技人才工作环境,为人才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创造出更广阔的平台。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等.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冯子标,焦斌龙.文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蒋晓丽.全球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思路

一、导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化所形构的“软实力”及其发展前景越来越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看重。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在欧美及日韩等国家,文化产业无论是在产值、就业、对外贸易还是在增长速度等方面,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强劲的增长动力。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说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到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32万人,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二、我国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原创水平偏低

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传统意义的如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行业,以及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行业。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高,国民生活水平较低,国家与社会对文化发展重视不够,投入偏低,造成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迅猛增加,国内发展迟缓的文化产业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很多文化行业就从国外大量引进。如日本的动画与漫画、美国的商业电影、韩国的偶像剧等等,曾经占据我国影视文化市场的绝对优势。而我国自己的原创文化由于制作技术、商业运作、产业营销等方面欠缺,致使水平低下,制作粗糙,抄袭成风,没有自己独特性。在国外先进包装的文化入侵下,节节败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原创文化产业的发展。

2、我国创意文化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从创意文化的产生到转化为文化产业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关系到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商业的运作、市场的营销、物流的流通等多个环节。我国的创意文化与实业经营、市场需求之间脱节。好的文化创意难以找到“伯乐”来及时地开发利用,许多新鲜的创意只能随着时间慢慢淹没。在开发的创意文化中,首先因为我国法制方面的滞后,使得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造成仿冒抄袭现象屡禁不止,这极大地挫伤了经济实体对创意文化的投资积极性,这也使得从事文化创作的人才严重流失。而靠文化产业自身的积累和投资,短时期内难以在综合实力上有较大的发展。其次是投资文化的优惠政策不多,无法与投资生产企业相比。再次文化产业政策不稳定,特别是对文化市场的整顿无章可循,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3、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呈现一种从东到西、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展开的分梯度非均衡发展态势。文化产业与其他经济产业一样,也是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不论是从文化原创、技术水平、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处于较高水平;而在广阔的中西部农村地区还处在我国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例亟待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文化产业历史价值挖掘不够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特色文化,我国拥有五十多个民族,文化类型极其丰富,这为我们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尤其是开发较少,相对封闭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文化资源的富集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创意文化更多的是面向西方,唯西方马首是瞻,全面照搬他国的先进技术和营销理念,以为这就是追赶世界潮流,领悟先进文化的熏陶。对自己国家文化历史价值重视不足,造成我们自己的原创文化脱离了中国乡土,缺少中国特色和深厚的国学文化底蕴,导致我们的原创文化苍白无力、轻浮无根,在国际市场缺少吸引力。

三、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思路

1、政策倾斜,奖励原创

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肯定必须基于自己国家的原创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文化产业,将无法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立足。而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乡本土的原创文化更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和尊重。在全球都在追寻中国文化元素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意艺术。因此要加强对原创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使得社会投资者有明确的投资方向。应该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总之,国家、政府以及民间组织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对本土优秀的原创文化进行奖励和肯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精尖从业人才,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加入,让实业体更多地参与到原创文化的开发中来,把创意文化直接转化为实体产业,获得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2、完善法制,保护产权

相关的立法机构和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地区和部门规划,从资金信贷、市场进入与引导、产品选择与设计、品质提升、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积极探索民间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下民间文化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很长时间内,好的产品、服务一面世就遭到仿造。新产品出来不久,市面上就会充满泛滥的假冒伪劣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和恶劣的炒作把一个好的产品活活扼杀,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设计与开发的主动性。因此,我们要加强文化领域立法,如演出法、新闻法、出版法、电影法、广播电视法及文化市场管理法等,依法管理文化行业。让一切不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同时我们还要参考发达国家的案例,及时调整和完善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使更多的原创文化作者和投资者从中获利,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3、加大投资,平衡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产业资金的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在当前的情况下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但是逐步开放投资领域,让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到文化产业投资中来,这样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可以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吸引外资等方法来获得资金支持。这样在充分利用各种资金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技术,同时尽可能地缩小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现状,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文化消费需求大,市场广阔的地区,例如京津唐、沪宁杭、广深地区,是我国的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文化产业大家庭,是重要成员,可以制定“外向型发展战略”,同时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程度较低,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不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作为无烟产业,都应该成为未来发展主流方向,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倾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发挥文化产业优势对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能起到战略枢纽作用。

四、总论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一种全新的财富创造方式,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关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点,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选择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对我国经济的腾飞与产业结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在走向文化产业的战略时代,如果进一步对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互动的新态势在战略和政策层面予以关注和鼓励,将有效推动中华文化在东亚以至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中占领先机。因此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迅速建构高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我国文化产业主体及其集群,可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人民出版社,2005.

[2] 孙寿祥: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对策浅谈[D].山东大学,2001.

[3] 王新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8(2).

[4] 沈山: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政策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2005(2).

[5] 刘耀庭:发展辽宁文化产业的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2007(1).

[6] 张泽、杨晓萍:发展文化产业要有新思路[J].科学决策,2005(10).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5

[提 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以生态林为主体的生态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贫困现状及政策思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牧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探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及研究 鄱阳湖低碳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现状分析 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研究 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思考 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益审计探讨 审计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教育发展探析 聚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分析 论红色文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价值及实现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0-02-05.[2]郑震,罗述权.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10,(5).[3]李文华,李芬,李世东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5).[4]赵鸣骥,刘洁,孙德宝.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福建江西两省相关问题的调查[J].林业经济,2001,(5).[5]龚靓.完善江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若干建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6

主要做法

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力促演艺文化升级发展。结合丽江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丽江银行业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以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持续的信贷投入,有力推动了“印象丽江?雪山篇”和《丽水金沙》的启动和升级发展,使之成为了丽江旅游文化的名片和亮点,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印象丽江?雪山篇”和《丽水金沙》作为丽江文化产业演艺业的代表,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展示了丽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人文风情和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2011年,“印象丽江”共演出905场,接待国内外游客201万人次,营业收入2.32亿元,实现净利润9756.31万元。该节目在扩大丽江知名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渠道。“印象丽江”剧组600多名演职人员全部为当地农民,月工资平均为2000元左右,主要演员平均为3000元,高于丽江市农民人均收入1952元;2011年,《丽水金沙》演出980场,接待观众52万人次,收入8022万元,7年多时间共演出57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总收入3亿多元,实现利税6500多万元。

助推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影视产业服务水平。一是推动电影院改革。为推动丽江特色文化建设,建行丽江分行推出了针对成长型小企业的“成长之路”业务,该业务实行“额度控制、灵活使用、有效担保、收益覆盖风险、按期偿还”的管理模式。根据丽江市电影公司的改革实际以及电影院改造的资金需求,建行丽江分行提供了总计1000万元的贷款,有力支持了丽江电影公司改革的顺利推进,并建成了全国第二家,云南省首座商业性4D动感影院,有效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服务层级。二是助力农村电视网络改造。为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要求,近年来,丽江银行业积极支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丽江市古城区农村信用社联社和农行丽江分行就投入农村电视网络改造贷款563万元,有效促进了丽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覆盖率达到了84.51%,电视覆盖率达到91.82%。

创新信贷方式,增强主流媒体宣传效能。为了进一步提升报纸质量,将《丽江日报》打造成为高品质具有丽江特色的主流媒体,丽江市古城区农村信用社联社多次深入报社调研,并根据其房产抵押不足的实际,创新方式增加设备抵押,向丽江日报社发放了600万元贷款,有效化解了报社资金不足难题,建成了彩版印刷生产线,结束了创办22年来黑白报纸的历史,其发行量由2005年的5000多份提高到了2011年的15000多份。

发挥资源优势,拓展民族文化传承空间。丽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作为东巴文化传承地的玉水寨项目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建行丽江分行于2006年对其提供了1600万元的贷款,推动了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同时,工行丽江分行自2007年起,每年向玉水寨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近2000万元,至2011年末累计向玉水寨发放贷款1亿元,推动了玉水寨民族文化传承空间的拓展。

存在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对金融介入的制约。近年来,丽江加快推进了以演艺、民俗文化体验、文化旅游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就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备,产业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化、集聚化程度低,节庆会展、影视服务、艺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销售等多元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特别作为文化产业主体的生产经营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营运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层级低,经营效益、现金流不稳定,与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对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