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1
近几年来,肥城市丘明中学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传统美德。
教书育人德为先,文化引领是关键。为此,学校领导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探寻历史文明足迹,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左丘明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品德・礼仪・生本”为办学主线,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整体规划部署中,以卓越的品质、高尚的品格、独特的品味装点温馨校园,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
丘明中学地处左丘明故里,左丘明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为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厚重的人文基础。肥城市丘明中学遵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念,把“左丘明优秀文化”引入校园,从左丘明优秀文化中提炼出“品德・礼仪・生本”的办学主线,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强化环境育人,实施“校本课程多样化”“分类分层选课走班”课程与教学改革,打造以左丘明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
学校从“认真学习,大力营造改革创新氛围;统筹规划,全力加快课程课堂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三个方面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和课程课堂改革,找到了学校发展的路径,找回了教育发展的自信心。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各项发展科学高效。
科学探究抓文化特色。肥城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君子之邑”之美称,这里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春秋鸿儒左丘明曾经在这里成长、生活和立业,此地文化历史沉淀厚重,博大精深,一直令人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和左丘明文化的神秘、庄重与伟大。2008年初,曾经有过50余年辉煌历史的矿区中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面对崭新的发展形势,针对当时的生存环境,构思未来的发展思路,学校领导班子带领老师们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发展方向,提升了发展信心,全体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接下来,学校领导科学调研、集思广益,决定以左丘明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内涵,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左丘明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规范措施抓文化培育。文化特色业已确定,学校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指导此项工作扎实有效。2008年,学校因时而谋,顺势而动,决议将“左丘明文化”作为发展依托,将“重德、尊礼、生本、成才”作为校园精神。领导班子带领部分学生拜谒左丘明墓,缅怀左丘明的历史功绩,学习左丘明的崇高精神,让左丘明文化深入人心。学校与当地小学进行联谊活动,共同探究传承左丘明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在许多方面交流了看法,达成了共识。2009年,学校从左丘明文化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将“品德・礼仪・生本”作为学校育人主线,提出“品德让学生健康成长,礼仪让学生修身向上,生本让学生远航”的教育理念。在校园内举行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左丘明文化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2010年,全校教师集资筹建了左丘明铜像,建设了刻有旅美华人丘恩处博士题词的新校碑,组织教师编辑创作了弘扬左丘明文化的系列校本教材,部分教材在省市级评比中脱颖而出,深受好评,这证明校本课程资源研发走在了省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前列。2011年,学校将矿区中学更名为“丘明中学”,组建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了具有左丘明文化特质的校旗、校徽和校歌,在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丘明中学左丘明文化研究会,各项文化研究工作有条不紊,成绩显著。2012年,学校筹资建设了含有“品德、礼仪、生本、左丘明文化”内容的文化墙,“一像二亭三场四墙”文化建设规划初见成效。宣传介绍左丘明文化的报告会、故事会、演唱会、书画展、演讲比赛精彩纷呈,影响深远。2013年,学校通过了《特色文化近期发展规划方案》,制定了《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方案》,校园文化建设走上了规范有序的发展之路。“开放式阅览室”的启用进一步证明丘明中学“书香校园”工作新上台阶,“品德・礼仪・生本”理念深入人心,特色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回顾总结看文化成就。自2008年以来,丘明中学全体教师密切协作,勤勉工作,各项研究工作扎实高效,一大批研究作品逐渐问世:《走进左丘明》介绍左丘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精神实质,以及丘明中学传承左丘明文化的背景、过程和研究成就;《校本课程指导》(品德礼仪生本篇)演绎了新的思想:品德塑灵魂、礼仪展风采、生本传神韵,介绍了丘明中学在德育工作、礼仪教育、生本课堂改革等方面的办学理念和典型做法;1~5期《左丘明文化研究会会刊》紧紧抓住民族文化的根和血脉,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周边地区起到了延伸辐射、帮扶带动的作用;《家校导报》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架起了家校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特色文化发展之路》与《教学教研》宣传读本作为对外交流的宣传媒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色文化系列教材的陆续印刷出版昭示着校园文化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学校申报的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题正在深入进行中……2012年10月,学校荣获“全国首批中小学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称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研究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参观团多次前来参观视察,韩国济州教育考察团慕名前来商谈教育交流事宜,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多次前来调研指导,兄弟学校同仁纷纷前来学习交流,这一切都说明,丘明中学传统文化研究赢得了海内外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目前,丘明中学正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改革的信心,积极打造“文化高地,幸福校园”。学校利用桃乡历史名人左丘明的影响,搭建有益的研究平台,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帮助指导下,采取分层次推进的发展方法,拓宽深化左丘明文化发展的内涵,将校园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高雅的精神家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加快课程改革的推进步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措施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
德境界的提升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论理型文化,如 《大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时期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要求人要有光明善良的道德,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更新思想,逐渐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观念,如我们常说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等,这些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大学生优良德行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等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这些爱国人士在民族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他们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是作为中华儿女所必须具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所以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和优秀品格。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革命精神贯穿其中,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一个民族想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自豪感,一个连自己的国民都没有自豪感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而民族自豪感则正是建立在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上的。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接触了许多新的外来文化,这些新的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尤为严重,外来文化使得许多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雄伟的万里长城等都代表着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不利影响
传统文化虽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观念如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封建特权、男尊女卑、封建迷信、三妻四妾、重农抑商等。这些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道德、轻法制的思想则会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过分注重伦理政治,忽视人的权利,造成大学生权利观念的严重缺失。除此之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取向一直是个体服从整体,所以在长期的文化影响下使得当代中国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患,这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
三、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借助媒体与网络宣传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媒体在消息传播和文化的宣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学校内部宣传传统文化的时候要选择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中有用的内容。而学校则要做好在学生中宣传传统文化和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开设文化讲座,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所了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网站来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不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面对几千年来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中与我们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相适应的部分,去除那些落后的、没有进步意义的文化思想,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但是我们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要将正确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张 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济南:山东大学,2010.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 传承 思想政治教育 精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67-02
一、引言
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眼前仍然晃动着许许多多茫然的眼睛。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目标地生活,走不上人生正确的道路,没有正常的人生规律,这是现代人们的悲哀!虽然,人人都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这些道路上,荆棘丛生,暗礁遍布,陷阱隐匿,法网环绕。很多人就在这个路上打圈圈、绕弯弯,直到死,也没有走上康庄大道,也没有弄明白这一切。这也是现代人生的悲哀!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对思想活跃的学生们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豪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以“仁、义”为本,点出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以“百善孝为先”,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体现者,必须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而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对于传统文化主动去接受、举一反三地接受、创造性地发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
2.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3.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创新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品格道德完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凡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较重视人的行为自我规范的。这种态度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对现代教育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遂,有很强的哲理性。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各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确的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课程
完善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要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教育;要设置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采取措施保证这些学科的学习质量。如举行中国古典文学水平达标测试、设置双学位制辅以多种形式的选修课;举办有关学术讲座、书评会、辩论会等,以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原着,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要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落到实处。在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
3.开展经典传统思想文化导读活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便于学生阅读和接受。倡导学生读有关经典思想的经典名着,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四、 结束语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的传承与发扬是现代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它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必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创新、发扬的过程。学生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时期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全面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使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我国的各院校更应该从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因此,我们吸纳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段丽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华励志网[J] 2013,6;
[2] 刘军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 2011,7;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历史古镇;发展环节;文化特色;风貌优化
一、关于历史文化村镇文化风貌特色的分析
1.我国传统村镇的特色风貌保护的现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对于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策略日益展开,一系列的历史文明遗产被得到保护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得到健全,社会上关于历史文明古镇的研究工作日益开展,实现了历史文明古镇的保护之路的正常开始。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得到申报的历史文化古镇是比较多的,比如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等,这都是符合国家历史文化申报的重要名镇。在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也有一些尚未进行申报的古镇,比如桂林漓江古镇,陕西省白河县城关古镇等,这些古镇的传统文化特色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古镇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表现在其传统的城镇建设、人文文化的应用环节上,比如江南水乡古镇,该镇诠释了古诗中的小桥、流水的意境,无论是该古镇的建筑模式还是所表达的艺术特色都表现了一种传统古镇的美,是值得我们进行古镇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持的。与古镇传统文化风貌相区别的是,城市风貌实现了自然的人的应用,它是人类的自然生活的改造。通过对城市文化风貌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古镇的文化风貌,从而确保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延续。城市风貌的空间结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城市风貌区、城市的风貌符号等,在城市风貌的剖析过程中,可以进行村镇传统风貌的深入了解,其具备自身具体的应用结构,比如城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景观或者自然景观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并且即使是目前正在保护的,也可能面临着其传统历史特色消失的威胁。
2.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
随着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开展,关于历史文化古镇的相关保护法规不断得到健全,比如《关于保护古文化建筑的指示》、《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延伸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概念,所谓的历史文化古镇是具备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的,包括其街道、村镇等,通过对我国历史文化古镇的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持,可以进行某一历史进程的传统风貌的保持,比如其地方特色、特色民族风情。比如南方的丽江古镇,丽江古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汇集成了丽江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的优化,可以保持其区域的建筑遗存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弘扬,这对于当前社会的历史遗存研究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具备借鉴意义的。
二、关于古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分析
1.村庄传统历史遗产的保护
随着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案的应用,我国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古镇都得到保护。比如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于家村,这个村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代变迁。根据相关历史考究,该村是明朝于谦的后人。该村镇的特点是石头房屋的建造,比如其建筑、街道等。并且该村镇的建筑特色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其阁楼建筑还是四合院建筑都突出了其建筑文化的独特性。这是一种对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弘扬的生活方式,值得社会进行历史研究。像于家村这样的村落在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是大量存在的,它们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性,实现了历史建筑格局的保持,具备良好的物质文化研究价值,村落的传统文化风貌特色是现代社会研究历史的活化石。
村落传统特色风貌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实现了当时时代的物质文化与建筑的融合,比如自然景观、建筑风格等。这些建筑的外在形式表现出了一些非物质文化,比如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对我我们研究过去的社会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了,村庄传统文化风貌的保持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明确当期的历史文化遗憾保护的紧迫性,展开相关规范措施的应用,确保其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色的延续性的发展。
2.当代村镇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
为了实现对历史村镇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积极展开相关历史文化保护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当代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古镇的文化风貌的保持,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传统建筑文化文明与现代建筑文化文明的结合。通过对当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古镇保护这两个环节的结合,实现当前社会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当然了,对于历史古镇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文明的保护,更是对我国传统文明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村庄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在村镇的景观、建筑、街道等,这些环节也体现了其文化价值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模式等。通过对村庄传统特色文化风貌的保持,实现我国传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村镇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保护。
在历史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不仅仅要针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要针对尚未被重视的村镇展开保护,从而确保中国历史文明文化遗产的延续,从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镇传统文化风貌保护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展开相关资金的投入,进行遗产文化建设、遗产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旅游行业的配合,实现历史古镇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三、结语
在历史古镇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风貌特色的保持,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确保后代子孙对于民族文化的集成,从而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当然,历史古镇的历史保护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引起国家的相关部门的重视,实现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这两个环节的和谐,从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郝俊卿,吴成基.王雁林.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11-2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5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虽然充当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但也遇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
(一)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系统性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层次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不断冲击着研究生们的头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不近系统和科学,客观上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带来了阻力;另一方面,研究生面临着科研、就业和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在读期间非常关注和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比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涉猎和汲取,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涵养养成的积极作用的科学认知。
(二)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受到时代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生作为社会运行主体中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具有较好认知能力和具有较广涉猎范围的青年群体,难免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信息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推波助澜作用下呈现出滋长趋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西方不亮文化的侵蚀,在研究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与传统美德严重不符的现象。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积极作用的对策
(一)创新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人研究生课堂和实验室:传统的灌输教育和说服教育有其弊端.但是课堂这个教学环境却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争之地。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框架系统、结构明了,比较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融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其课堂及实验室。
(二)拓展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正常的教学环节外,还应拓展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研究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融人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固定宣传栏;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媒体;海报、条幅、宣传单等多种校园文化建设渠道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研究生的学术沙龙、文艺体育、科技经济、交友互动等活动当中,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特色,使研究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个人涵养和品位。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于前段时间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文化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总体不足,中央地方投入比例不合理;财政投入城乡和区域比例失衡;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反文化现象突出;农村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村、社区没有充分履行文化供给功能。如果要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无非就是处理好几个关系,如“送”与“建”的关系、政府办文化与农民办文化的关系、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和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的关系。如果换个思维方式,从战略的层面思考新农村文化建设,如城乡文化的交流路径、农村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外延等问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只有在发展战略上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针对现实问题和把握宏观走向而提出的一些具体措施可能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是从区域文化的角度对整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划分。这种区分只能是近代以来的产物,传统意义上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即意味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水平。不言而喻,农村文化是不断受到城市文化冲击与改造并最终被取代的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是发展新农村文化的战略问题之一。而要实现两者的互动,必须重视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必须树立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的观念
传统的现代化观点把城市文化取代农村文化作为最终目标与终极模式,换言之,这种观点更多地强调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内在冲突与彼此对抗的矛盾性。然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却对传统的城乡文化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关照下的城乡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它强调了城乡文化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和潜共生的新型关系。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农村文化指的是新农村文化,即是以先进文化为趋向,着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同时也坚持从农民的现实素质出发,注重运用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即在坚持农村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的文化再造。
一方面,城乡文化之间是和谐共存,相互协调的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新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是其核心要素之一。文化具有强大的认同功能,要建立协调的城乡关系就必然要求建立和谐、协调的新型城乡文化关系。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是从区域文化角度对民族文化的划分,城乡文化各有其特定的建设主体,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要,也体现了不同的内在特点,在新的发展战略中更应该强调彼此的差异性、互补性与层次性,而不是替代性与融合性。
另一方面,城乡文化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城市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载体,代表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成果与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城市文化的主流地位,注重发挥城市文化的辐射与示范作用,先进文化建设主要指的也应该是建设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在不丧失自身基调的前提下更应该从城市文化中获取现代价值观念与意识,努力在知识水平、道德素质、公民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更契合现代化的要求。在中国,农村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城市文化的发展并不以排斥农村文化为前提与终极目标,相反,是对农村文化的宽容与借鉴。
(二)必须建立城乡文化互动的新机制
新型城乡文化关系的形成有赖于建立城乡文化互动的新机制。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以空前规模扩大,这为两种文化的交融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城乡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是为农村文化注入现代文明的新因素,城市文化包容了民主、科学、法治、公平竞争等现代价值观,是新因素的主要承载者。城乡文化互动新机制必须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城市文化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自身范畴,为农村文化培植新因素。二是农村文化接受城市文化的幅射,接受与植入新因素。
一方面,城市文化掌握了最主要的公共文化资源与公共话语权,在这一背景下城乡文化如何互动?所谓“电视进入了村,节目不姓农”,以及对于“三下乡”、“五下乡”的争议实际上就是上述问题的突出反映。症结在于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不够,公共话语对于农村发展关注不足。根本出路在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传媒、文化场馆、图书出版等等向农村市场的覆盖,完善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网络,同时还要特别注重传播的内容、质量与针对性,加强“三下乡”等活动的长效性、制度化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农村流动人口这支庞大队伍己成为城乡文化互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他们是一道特别的文化景观,是一支特殊的文化建设大军。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必须把农村流动人口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使他们成为现代文明的使者,而不是城市文明的流浪者。
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有目的、有组织的主动接受城市文化的幅射与牵引,从而广泛地传播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念。广大的县城是区域中心,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承载着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应该把县域文化的建设问题纳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去,树立打造县域文化枢纽,建设小城镇文化中心的战略思想,把县域文化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中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示范中心与指导中心。
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新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
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是一个民族发展不能割断之根,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新农村文化结合起来,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从历史发展来看,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生相伴,荣衰共享。所谓传统文化指的是漫长的前现代社会人类文明成果的总汇,也可以说是非工业化时代所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农耕是其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可见,农业文明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农村文化是传统文化存续的主要空间,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农村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传统文化的成熟程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农业文明色彩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浓郁。因此,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先天有利的条件。
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发与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既是发展新农村文化的迫切需要,更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长远需要,必须把发展新农村文化纳入到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文化的大战略中去考量。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农村文化是沙漠”,意思是说没有生长的基础和可资利用的资源。从现状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大量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一些人“富了钱袋,穷了脑袋”;一些发达地区由于文化建设的滞后,赌博现象滋长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败坏社会风气,最终经济严重滑坡;由于文化设施不足,不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黄赌毒泛滥,引发大量社会不稳定现象等等。但是,上述问题并不能证明农村文化就不能大有可为,暴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误解甚至排斥的负面认识,反映的是我们对于重视开发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进而调动广大农民文化建设积极性的严重不足。文化是传承的,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来说既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如和文化、孝文化、节俭文化、爱乡文化、尊师重教、睦邻乡里的文化以及长期积累而成的乡规村约,等等都是建设新农村文化可大力开拓的宝贵资源。
现代化进程包涵了工业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等方面的发展,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评价指标是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占据了中国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因素之一,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进步同样需要农村文化的繁荣。历史上中国的农村长期与城市相隔绝,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使农民形成了一种狭隘的观念,效率意识低下,主体意识、革新意识、民主意识淡薄。通过农村的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竞争中增强效率意识,在民主进程中提高自己的民主法制意识,以平等身份参与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农村与城市差别的重要体现就是农村文化的落后所导致的农民生活方式一直以来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讲卫生的意识淡薄,农村娱乐庸俗,赌博、封建迷信、丧葬奢华等不良生活习惯在农村盛行,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发展繁荣健康、积极向上的现代文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落后和愚昧状况,促使农民追求现代化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文化事业,还包括文化产业。积极构建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中心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新机制,同样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吸收和引进社会资金,完善公共文化建设网络,以及着眼于发动广大农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之外,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发挥各地民间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新机制。
四、构建新农村大文化体系
新农村建设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过程,其对于文化建设提出的中心要求就是如何培养现代农民,重构农民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而要实现这些要求,必须建立以教育为先导,以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及社会改造为重点,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立体化体系。
首先,相对于千头万绪的其他农村文化的建设来说,农村教育应该起着先导的作用。具体来说,现今必须做好以下两件事情: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尽快普及政府主导的义务教育。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农村社会教育,这是培训和教育农民的重大任务。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让更多农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懂得如何规划与建设新农村。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卫生教育,文化艺术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增进现代意识,培养时代观念,充实精神生活。
其次,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移风易俗、卫生防疫、以及体育健身等活动。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塑造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即是对于这种环境建设要求的高度概括。要营造这样一个积极向上、有利于新型农民生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就必须广泛地开展科普宣传、移风易俗、卫生防疫、以及体育健身等活动。这样,才能把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各项文化建设的设想落实到实处。社会改造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与文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建设的实践来扎实推进、检验文化建设的理论与一些认知。
最后,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润泽村民精神家园。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就会人心涣散、迷失方向,人们也会无所适从。我们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的基础上,要确立主导、谋求共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时展要求的有机结合,实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用好文化的钥匙,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教育引导村民善于学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掌握现代文化知识,传播现代文明理念,摒弃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针对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文化活动要凸显农村改革发展的主旋律,突出中国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文化的力量将农民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当地的条件、环境,采取不同的有力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成果,消除其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以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胜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始发:新农村文化发展战略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6/04
[2]陈明: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贡献,探索,2010/02
[3]孙斐娟:进入现代世界的农民文化命运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文化认同再造,社会主义研究,2009/06
[4]冯晓阳:农村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基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理论月刊,2010/12
作者简介:县祥(1982- ),甘肃天水人,博士,经济师,管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