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基本医药制度 问题 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6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78-01

现我国已于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基本医药制度,目的是为了减轻群众医药负担,以提高群众的实惠,然而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而针对此类问题,要求我国广大医院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意见与办法,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贯彻与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现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总结包括如下:

1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格较高。以省为单位的部分地区在进行采购药物时往往高于实施国家基本医药制度前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原采购价格。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①基层医疗机构所采用的原始药品的购药渠道较为多元化,且购药途径较为灵活,款项调转的速度较快,使得药品生产的企业单位能够接受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药品[2]。②因基层医院所使用的药物均较普遍,很少使用质量层次较高的药品,而生产质量层次较高的药物主要由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所生产,因此,其销售的价格也就偏高。

1.2 财政补偿渠道不明确。目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来进行药物的价格补偿,分别为政府财政补助,医疗业务的额外收入,以及药品加成收入,而在前两者无法满足财政补偿的需求时,药品的加成收入即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补偿渠道。而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基本医药制度前的利润通常在46%至60%之间,而实施“零差价”后,虽减轻了群众的用药负担,但同时也切断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机制,造成了较大的收支缺口[3]。

1.3 无法满足用药需求。我国目前虽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大部分医药配备,但仍无法完全基层人民对药物的需求,多反应中药品种类单一。其中部分慢性疾病习惯用药、手术急救药品等数量及种类较少,品种受到了限制,导致部分患者因无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选择在大医院就医,这就阻碍了基本医药制度的实施。

1.4 配送延迟致影响配药。基本药物制度中有关药物招标采购及配送原则实施以来,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反应,部分药品企业在配送药物的过程中尚不及时,失常拖延配送日期,或出现药品缺乏无法及时生产的现象,或高估了自身的配送能力,也因所需送药的地区较远,未能合理安排配送时间,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不及时,从而耽误了患者的救治工作。

1.5 监管不到位。除上述问题外,基本药物的监管工作同样存在某些弊端,对于药物安全风险未能做到完全评估,以此增加了药品监管的危险系数,无法确保用药质量。据调查数据显示[4],部分基层医院长期间未对基本药物检测结果进行公开透明化,这就导致了患者对于药品的质量未能得到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药物使用的环节上,缺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跟踪与调查。

2 医药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降低药物采购价格。要求药品生产厂家以及基层医院能够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采购与出售机制,能够做到按照药物剂量与类型进行合理估价,保证进药的货源单一,尽可能的参与省内药物的统一采购工作,以此减低药品价格,从各个方面保障了基层群众能够使用到价格合理的药物,为自身带来实惠。

2.2 完善政府补偿机制。从上述分析可知,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多因政府补偿不足而出现药品加成,从中获利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能够从多方面实行可靠有效的补偿机制,如多种渠道补偿、以奖代补等方式,并能够根据本地区现况做出正确评估,以此减少药品加成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2.3 加强药物基本管理。我国在实施基本医药制度时,制定原则为每三年对基本药物的目录进行一次动态调整。但据目前基层医院反应,所制定的3年周期有些过长,多数患者仍无法得到药品的充分需求。现为了能够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用药实惠,减轻其负担,需根据该地区的疾病统计类型,进行药物增补工作,并对其进行妥善管理,以此确保群众受益[5]。

2.4 完善基本药物的配送制度。基本药物的配送制度是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药物生产企业能够对自身的配送能力进行正确评估,制定物流意识较强,配送速度较快的配送流程,并强化配送监管工作,能够做好统一配送及其他配套措施的衔接问题,并能够对于偏远的地区及时配送,加快救治进程。

2.5 加强药物监管工作。药品监管部门应该能够做到加强对药品生产厂家的监管工作,对于药品检测过程中严格处理,对于违规操作的生产厂家进行及时出发,从源头控制好药品的质量,并向有关部门进行及时的反馈,从根本上杜绝药物危害事件的发生,以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文彬,李跃平.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12(08):741-742

[2] 胡善联.基本药物政策的难点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3(04):852-853

[3] 张新平,郑双江,田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9(06):752-754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范文2

根据国家教指委的专业规范以及社会需求与各类人才的专业特点,在大量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研究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备生物工程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及中医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方向上,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注重现代生物工程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与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术素养的培育,注重培养具有中药发酵工程技术、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工程技术、能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背景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出社会真正需求,并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二、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围绕着培养具有中医药背景的生物工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特色项目的培育,重视中药发酵工程、中药酶工程、中医药基因工程等中医药生物工程技能的培养,这也成为了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

1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水平。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注重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广泛学习调研国内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指委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调整。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了工程类基础课程,并增设了实训环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除了开设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课程以及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以外,还充分利用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中医药学这一优势学科,开设了中医学概论、中药药剂学、中药复方药动学等课程。同时,在专业实验课中也融入了中医药相关的内容,而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本科毕业论文中与中医药相关的比例均高达50%左右。

2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融合鲜明的中医药特色

教材建设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必备的基础环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选用机制,以此保证教材选用的先进性及中医药特色。针对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并出版了符合专业方向需要的中医药生物工程教材《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该教材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着眼于实用性及学科发展性,并结合了中医药特色的实验内容。这些实验内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中医药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和特点,实践教学不但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生物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强化工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我校生物工程专业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课程整合与优化、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满足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①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实行多层次改革,对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设计实验、开放实验项目、企业实训教学、实验设计竞赛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建立更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②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并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引入特色实验项目。

③在课程整合与优化方面,对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相承的课程,打破课程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开设专业模块大实验,如将“基因工程”“、生化制药学”的实验课整合为“基因工程实验”,将“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学”“、发酵设备”的实验课整合为“发酵工程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将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串联起来,涉及基因克隆、菌种构建、工程菌的发酵、蛋白分离纯化、产品电泳与检测等环节,让学生在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了解各项技术,既有“点”、又有“面”,改变了过去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孤立、交叉重复等现象。

④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师生交流、资源共享、实验管理等功能。

(2)建设特色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有生化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每年承担150余项开放实验项目供全校学生选择,内容涉及生物工程各个方面,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科研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就业方向,分不同专业方向,通过实行科研导师制、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采用发酵工程技术培育药用菌(中药)、中药成分分离分析工程、中药制剂工艺、细胞工程、生物制剂等不同方向。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范文3

关于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自评工作的总结报告

根据《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沙坪坝区创建

全市及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沙府办发〔XX〕7号)、重庆市沙坪坝区卫生局《关于成立沙坪坝区创建全市及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组题通知》(沙卫创建办发〔XX〕1号)以及重庆市沙坪坝区卫生局《关于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自评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本着从实际出发,按照《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地区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要求,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沙坪坝区井口医院座落在歌乐山下,212国道旁,沙区

井口场镇上,负责井口镇3.5万人常住人口,3万余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医院是政府举办的非盈利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沙坪坝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技术指导医院。医院现在职工60余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人,占总人数80%,医生23名,中医医师6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占医师总人,数26%,中药药剂士1人,占药剂人员数14%护理人员15人,其它卫生专业人员10人,50%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医院由沙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塘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南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天枰医疗工作站组成。开设科室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口腔科、皮肤性病科、五官科、中医针灸理疗科、妇幼保健科、特检科、检验科、住院部、老年康复托老科。能开展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初步形成了体系健全、网络完善,在临床服务中广泛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格局。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院经过积极筹备,成立了创建小组,制定了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将创建工作细化后,责任落实到相关科室。

二、自评情况概述

经过近几个月的积极创建,我中心已基本形成了独具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完善了相关制度,创建任务细化落实到相关科室,并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馆。中心要求党员干部作表率,带头了解学习中医药常识,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带头下社区宣传,带头学太极拳,以便宣传达到全民普及,起到全民健身作用。

三、工作分析

1.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坚持公益性

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站点是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非盈利性国家医疗机构,其相应的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均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的要求(7分)。主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服务对象以社区居民为主,有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疗公益性。(15分)中心根据走访调研,形成了井口地区社区诊断报告,根据报告显示,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在临床一线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10分)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心对人员及开展项目的准入严格把关,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法进行注册登记,按照登记科目执业,执行各项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10分)

2.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适应中医药服务要求

为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我中心积极创建打造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在中心一楼规范打造中医药馆,并配备相应设施设备。(5分)中心下属三个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处方量未达标准要求,在30%左右,(4分);为提高诊治水平及效果,我中心与重庆市嘉陵医院,沙区中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并签订了转诊协议。(3分)

3.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医药水平

为突出中医药特色,我中心积极引进人才,中医师总编制占中心医师编制的26%,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的2名,各站点均有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中医师。(5分)随着中心“三基”学习的深入开展,中医药人员基本知识、技能水平测设,正确率还需进一步提高。(8分)

4.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体现中医药的特点

自井口医院成立以来,中医药均积极参与传染病与慢性病的防治,并形成了中医社区诊断报告。制定了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对亚健康人群制定了保健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普及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疗法、体质调养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法。(8分)

5.建设标准

我中心及站点均将中西医结合康复纳入社区康复体系,结合现疗手段,运用中医疗法开展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的康复训练治疗。通过义诊、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巡诊、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10分)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咨询和指导,参与孕产妇保健;(1.5分)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和独特的治疗方式(针灸、火罐等)的优势,对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通过在门诊、病房、家庭病床以及出诊等方式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中医门诊量,提高了中医药治疗率。并根据中医科的需求,增加了中成药及中草药额品种数。满足了辖区居民的需求。(10分)

6.严格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药监督管理

我中心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创建活动,通过义诊、巡诊、健康教育讲座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方式,大量宣传,及时了解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提高中心中医药特色服务的知晓率和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4分)

四、工作成效

通过积极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活动,我中心及站点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给居民普及了中医药知识,部分掌握了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药参与了医院“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推出了中心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提高了居民对中医药特色服务的知晓率和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问卷调查;课程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本质与精髓,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与人文价值的固有特证。传播中医药文化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培养高素质医学生有着重大意义。为了研究当代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知情况,及探讨符合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构建,我们进行了中医药文化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旨在为医学类高校中医药文化的课程教学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一点参考。

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云南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一大二各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22份,回收1022份,剔除无效问卷140份,有效问卷达86.3%。

1.2 结果

1.2.1 对中医药文化认知调查

在调查对象中,对一些基础的中医文化常识非常了解的有16.10%,一般了解的有25.06%,知道一点的有43.99%,完全不了解的有14.85%。

对于听说过或者阅读过中医名著,有59.3%的同学听说过或者阅读《黄帝内经》,有59.53%的同学听说过或者阅读《伤寒杂病论》,有23.02%的同学听说过或者阅读《神农本草经》,而听说过或者阅读《难经》只有23.02%。

认为被誉为中医“医圣”的是张仲景的有54.20%;认为是扁鹊的有13.61%;认为是华佗的有18.37;还有8.39的不知道“医圣”是谁。

对于认知中医药文化的途径,61.22%的同学通过书籍杂志;34.24 %通过电视;18.03 %通过讲座;16.89%通过网络;12.24%通过中医大夫;10.43%听别人介绍 。

1.2.2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位及发展调查

对于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被调查中显示,有83.22%的同学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地位很高;有16.7%的认为一般和不重要。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有73.24%的认为要发扬光大;有53.51%的觉得应该申遗;仍然有17%的同学认为中医药可以置之不理,让其渐渐消失。

1.2.3 对中医和中药的优势及弊端的调查

有17.23%的同学中医的优势是价格优惠;有21.09%的认为觉得治疗效果好,比西医西药好;有37.07%认为副作用少;有 26.87%觉得中医治本。

对中医中药总体印象中,有51.93的认为更注重治本;有34.92%的认为中医无副作用;有32.99%的认为适合治疗疑难杂症;有22%认为中医中药很神秘;仍然有9.41%的同学认为是伪科学,应该取缔。

在中医药发展的弊端的认识中,有27.21%的同学觉得中医药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有19.84%的同学认为过分讲五行阴阳;有32.09%的觉得只依据前人经验,没有创新;有35.83%的认为中医药知识不够普及大众;有40.59%认为中医药事业的涉及面太少,平时接触西药比较多;有12.02%觉得中医不够西医的医生技术好,无法推广到世界。

1.2.4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及传承教育

在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内容中,中医美容减肥的占32.88%;中医养生保健占40.14 %;中医的四诊法的有25.17%;针灸推拿有35.15%;中药方剂和其他中医知识有35.83%。

在提高中医药在大众中的影响一项中,认为政府每年拨出足够的经费,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的有52.72%;积极开展中医义诊活动的有60.32%;多举行中医药相关的讲座的有47.17%;中医药传统技术演示的有39.42%;开放中医药图书馆的有40.82%;还有出版通俗易懂的中医药方面的图书、影视作品的有33.56%。

对于中医药文化讲座及课程,有29.82%的同学很想参加,但机会很少;有45.92%的均表示有时间会去参加;有 19.05%的可能会去;仍然有5.22%的同学不会参加。

当问及在什么阶段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的调查中, 26.87%选择中学; 47.28%选择大一;13.38%选择在大二;12.47%的回答为其他。

2 结果分析

2.1 对中医药文化认知程度一般,需要普遍性提高

当代大学生身处在中华文化教育的大背境及医学类学校的特有氛围中,对中医中药及中医文化肯定认知了一些基本知识,但从问卷上仍然看出对一些基本常识不甚了解。所以必须就整个医学生群体及完整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行不懈的教育学习提高。

2.2 认为中医药文化很重要,但缺乏传承途径

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很认同中医中药在健康领域的作用,但从社会及校园中找不到合适和的中医药文化学习途径,学校也没有完善的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体系和阵地。故构建一门中医药文化课程及系列的传承途径尤为迫切。

2.3 对中医药文化有一定的践行和保护意识,但需针对性引导和加强

大部分医学生都参加和体验过中医药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医老师在课内外就中医药文化也进行过只言片语的熏陶,加之新闻报道的呼吁,激发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强烈的认同和保护意识,但不系统不全面,没有针对性的的零散知识毕竟影响不大。

3 建议

3.1 建立完善系统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包括中医药文化源流、医学文化、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道德精神、中医资源与器物多个方面。中医药文化教育应坚持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两种方法相结合,灌输是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延续系统的重要途径;渗透教育弥补中医药文化灌输教育的不足,潜移默化,易于接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2 构建一门有特色鲜活的中医药文化课程

结合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吸收当代医学人文学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构建一门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性的一门中医药文化课程。课程集文字、图片、视频一体,强调师生互动,以轻松化、趣味化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医学生心中。

4 结语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在医学类院校构建开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树立坚强职业信念和对中医事业的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文苕.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纪要[J].医古文知识,2005(4):46.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范文5

一、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试点建设。

我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农村中医现代化步伐的高度出发,把农村中医先进镇试点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一是明确目标,抓好规划。市卫生局在《**市卫生事业2010年发展规划》中对农村中医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提出了明确发展目标,力争在“十五”期间,全市60%以上的镇开展中医先进镇试点工作,到2010年,要有60%以上的镇基本达到市、县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标准,全市基本建立起网络结构健全、监督管理规范、中医药服务水平较高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二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保证农村中医先进镇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政府把全市第二批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建设纳入了政府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并限期完成。与此同时,市及县(市)区卫生局均指定一名领导主管中医工作,并设中医科(股)或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各试点镇政府也相继成立了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卫生的镇领导任组长,并把中医试点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试点镇卫生院专门成立中医管理科,负责镇村两级中医行政及业务管理。三是确定试点,分步实施。1998年,市卫生局确定封开县长岗镇等10个镇为全市第一批农村中医工作试点镇,2**2年,又确定了第二批13个农村中医工作试点镇。全市各县(市)区也纷纷行动,共有30个镇定为县级试点。通过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农村中医先进镇的覆盖面。至2**5年,这53个乡镇顺利完成了中医先进镇试点工作。四是加强管理,科学指导。为保障试点建设顺利开展,几年来,市卫生局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制定或修订了《**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建设标准》、《中医业务统计报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判定标准》等配套文件,建立健全试点工作考核标准;组建了专家督导组,切实加强检查督促工作。

(二)突出重点,精心组织,扎实抓好镇村两级医疗服务网络和业务建设。

根据我市的实际,市卫生局确定农村中医先进镇试点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镇村两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具体工作方法是:镇抓科室,卫生院成立中医管理科,开设中医门诊科室和中药库房,有条件的设中医病床;村抓“两法”,村卫生站至少有一名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首先,加强镇卫生院中医药业务建设。镇卫生院在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按试点建设标准,突出“三基”(基础设施、基础管理和基本知识培训)重点,建立完善了中医工作管理制度,设立中医门诊科室和中西医结合病床,开展中医基本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同时,按照《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办法》和“放心药房”标准,加大中药库房建设力度。近年来,全市农村中医试点镇卫生院投入资金150万元,整治中药库房,添置基础设施,促进中药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2**5年与2**0年相比,全市中医试点镇卫生院的中医门诊人次、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住院诊疗人次、中医药业务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三项指标的平均增长率均在20%以上。

其次,积极推行村卫生站中医药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夯实农村中医工作的网底。中医试点镇的村卫生站建立健全了门诊日志、中医处方、传染病登记等工作制度,并配备针灸、拔火罐等中医用具;部分试点镇还把村卫生站的中医药工作纳入镇村一体化管理内容,对村卫生站的规划布局、中医药业务的开展、药械管理和资料登记等实行统一管理,镇卫生院定期组织检查。高要市近年投资13**多万元在农村人口较集中的地方新建起33间卫生所,并在卫生所内设立中医诊室和中药房;四会市的下茆镇马陂卫生站在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下,充分发挥中医骨伤特色专科的优势,积极为群众做好服务,在当地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声誉。据统计,目前,我市53个农村中医试点镇的村卫生站普遍开展了中医内儿科、肛肠科、肝病科、跌打科、风湿科等业务,较好地发挥了村卫生站在农村中医三级服务体系中的“网底”作用。

(三)加强农村中医科教工作,增强试点镇的发展后劲。

为增强中医试点镇的发展后劲,我市在开展试点建设中,着力抓好农村中医科教工作。一是抓好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把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纳入乡村医生的培训计划,广泛举办中医基础理论、中药知识及中医药管理等培训班,几年来共培训农村卫生人员2**0多人次。二是组织学习并推广针挑疗法、整脊疗法、腹针疗法等中医适宜技术,全市1/3以上的镇卫生院均派员参加了学习。三是发挥中医学术团体作用,为农村中医人员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近年,市中医药学会先后组织出版了《**名中医学术精粹》、《西江杏林》等刊物,为中医药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的阵地,此外,市中医学会还先后增补了9名试点镇的中医骨干为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四是发挥县级中医院技术指导中心作用,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检查和指导,组织镇村两级中医药人员进行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技术、中医病案书写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村中医队伍素质。

二、主要成效

(一)建成了一批中医先进示范点,促进了农村中医工作全面发展。

目前,高要市被国家、省、市批准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有23个镇被评为**市中医工作先进镇。此外,德庆县被批准为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广宁县、四会市被确定为全市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市)。近年来,我市先后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及中医会议上介绍了农村中医工作的经验,2**2年被评为“广东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二)农村中医药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通过开展农村中医先进示范点和加强镇村两级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中医管理体系,制订了镇村两级中医工作规划、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并组织实施中医病历、中医处方、中药质量管理等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了镇村两级中医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农村中医药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103间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门诊科室及中药库房,普遍开设了中医内儿科、跌打、针灸理疗等医疗业务。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具有我市特点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网的管理模式,初步建成了管理比较规范、服务水平较好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较好地发挥了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三)农村中医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范文6

【摘要】 中医药微生态学作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边缘学科,正在发展壮大,并已自成体系,探讨在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中,以适当的方式和内容形式开展中医药微生态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医药微生态学 教学

1 中医药微生态学的学科背景与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栖居于人、动物、植物的微生物群与宿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是20世纪末迅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实践证明,微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正确认识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启发人们运用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和微生态防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或/和修复机体健康。目前,基于微生态学基础理论,涉及微生态调节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饮料、化妆品、兽药、农药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随着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它与祖国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扩展。这种关系主要包括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相互阐释、相互融会和相互为用。在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中蕴藏着许多微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与微生态学中生物与外环境“统一论”、阴阳学说与生态平衡与失调论、脏象学说与微生态系统论、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与微生态调节论等等,无不展现着古老中医药学与现代微生态学的一脉相承、相互贯通[1]。同时,有关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相互关系的实践研究更是层出不穷,诸如中药对人体微生态的影响、中药作为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正常菌群参与机体吸收利用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舌苔表现与局部微生态群状况的相互关系、微生态调节作用对针灸抗菌效应的阐释等等[2]。由此,一门中西医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中医药微生态学在近年悄然兴起并蓬勃发展。我国微生态学创始人魏曦教授曾预言:“微生态学很可能成为打开中医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目前,有关“中医药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信息资料已初具规模,并自成体系。随着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迅速深入,其作为中西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代微生态学与古老的中医药学在许多基本理论观点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是现代医学中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预示着中医药微生态学的深入发展,必将为中西医结合提供更广阔的科学内涵和更直接的参照模式。正是由于中医药微生态学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重要地位,国内部分中医院校正在将其作为一项极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教学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毋庸置疑,通过中医药微生态学课堂教学的渠道,迅速普及学科知识、广泛培养学科人才、深入营造学科环境,对该学科本身以及中西医结合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国内除了部分西医院校开设“现代微生态学”课程外,在中医院校中,系统开设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中医药微生态学”教学内容的先例寥寥无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是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材料,没有足够的教学学时,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没有成熟的学科氛围。为此,笔者将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有关“中医药微生态学” 教学的一点体会进行总结,抛砖引玉,以供同仁开展中医药微生态学课堂教学参考。

2 开设中医药微生态学课堂教学的初步设想

2.1 开设模式和学时安排由于中医药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课时紧张的问题,独立开设“中医药微生态学”课程很不现实。一种极为可行的开设模式是把有关内容纳入医药《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具体方法是在《微生物学》有关“正常菌群”或“微生物与中医药的关系”等章节中穿插“中医药微生态学”的教学内容,把相应章节的教学课时增加2~4学时,既不影响《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又能较完整地介绍“中医药微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如果学时安排有困难,还可考虑通过学术讲座、选修课等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2.2 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中医药微生态学属于中西医结合的范畴,其内容体系正在不断探索和充实完善。在实践中发现,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遵循重基础、重实践的基本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拥有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又符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实际。

2.2.1 中医药微生态学基本理论从目前积累的研究资料看,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理论探索主要涉及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基本理论的相互关系,常见的有中医学的整体观与微生态学的生物与内外环境统一论、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与微生态学的平衡与失调论、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与微生态学的微生态系统论、中医学的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理论与微生态学的微生态调节论等等。

2.2.2 中医药微生态学的实践研究中医药微生态学在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资料很多,涉及到临床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等诸多方面,比如中药作为微生态调节剂的系列研究,尤其是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针灸通过扶持正常菌群而发挥抗菌、抗感染效应;肠道微生态效应对机体吸收利用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中药对消除R质粒的作用;纳米中药的微生态调节效应;舌诊的微生态学原理等等。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3.1 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强调实用知识中医药微生态学作为中西医结合边缘学科,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抓住上述典型的中西医结合知识点,由点及面,将两个内容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二者优势,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学科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基本理论的讲解过程中,适时穿插适用知识的介绍,有利于吸引学生对边缘学科的兴趣。比如在介绍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治疗作用时,结合“金双歧”等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给学生讲授,促进学生对“生态调节效应”的理解。

2.3.2 注重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中医药微生态学与其他中西医结合课程一样,其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尚无定论。在讲授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关于基本理论的,有关于实践应用的,对此不仅要认真负责解答,更要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使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点的分析,掌握中西医各自的理论要点。

3 展望

微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微生态学也必然迅速成长。中医药微生态学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微生态学独具特色的分支科学。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加速中医药微生态理论与应用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宣传普及。中医药微生态学教学的广泛开展,是宣传中医药微生态学知识、培养中医药微生态学人才的必经之路。中医药微生态学的教学目前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教学工作中需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本质,发展理论,促进实践,为发展中医药微生态学事业以及中西医结合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