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管理的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管理的理论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近年来,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更注重从管理角度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多以横向一体化取代原有的纵向管理模式,竞争关系在各企业中的表现更趋向于供应链方面的竞争。而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环节,采购管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也随之发生极大的改变,要求采购管理过程中注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以此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传统观念中对采购的认识强调其为内部需求的反应,集中在产品或服务的获取方面。而现阶段的采购工作更侧重于满足企业营运需求、确保采购流程有效、使供应源的选择更为合理且适应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从采购流程角度,主要体现在首先对产品或服务型态进行确定,判断应用一次性或持续性的采购方式。其次需对采购的总金额与实际需求量进行确定,保证与供应商议价过程中获得更明显的优势。最后保证能够企业与供应商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或直接结为策略联盟。而所研究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由SCM领域人士提出,且在长期完善与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对其概念从六方面进行概括,即:①供应链管理的原动力在于市场需求,而管理中心以用户为主;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在供应链中对核心业务进行定位,并使其他业务外包;③企业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利益的同时可共同承担风险;④供应链运作时需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保证供应链各流程得以改进;⑤使产品生产时间得以缩短,满足实时需要;⑥使采购以及运输等各环节中涉及的相关成本控制最低[1]。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采购管理策略分析
(一)采购中的全面策略
以往学者对采购中涉及的全面策略进行系统分析,将其以许多次策略进行概括,如供应商的开发、供应商的缩减以及与供应商的合作等。综合考虑全面采购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确保供应策略,主要指为供给需满足企业预期计划需求,而预期计划很大程度上受供需状况变化影响,也可能给因议价方式而发生变化,要求注重相关信息与材料的收集。第二,支出供应策略,要求采购单位在与供应商合作中引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通过网络通信系统的应用使双方能够保持随时沟通,尤其采购单位需及时了解供应商产品知识等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第三,环境变动策略,指与采购单位相关的如政策变动或市场环境的变化等,需做好预测工作。
(二)采购中的分阶层策略
该观念的提出主要源自Robert E・Speckman,其对采购策略由不同管理阶层中所执行的策略构成,且各阶层在任务方面也有所不同。从最高管理阶层,即公司阶层角度,采购策略的任务集中在使人员采购能力以及其中的议价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能够对市场环境以及供应商选择方面综合分析以获取更多利益。而其以下阶层即企业的事业部阶层,任务在于管理库存与分析价值并协调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另外,在最底阶层方面则负责执行采购的策略,保证采购活动满足企业预期计划需求[2]。
三、采购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具体策略
除上文中提及的全面采购策略以及分阶层采购策略外,企业中常用的策略也体现在由Peter KraIjie所提出的竞争导向策略,确保在此策略分析基础上对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的关系进行分析。而在具体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中,采购管理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物料分类管理
许多大型企业中所采购的物料无论在种类或数量上都可能成千上万,很难与每种物料供应商保持长久合作关系,所以需在采购物料分类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综合分析物料在企业中的实际价值;物料的可靠性与获取物料的难易程度;供应市场存在的风险情况;采购单位与供应商之间在优势与劣势方面的对比分析。采购单位可根据这些原则判断未来与物料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发展趋势。
(二)供应商的选择
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通常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便需做好供应商认证工作。对于已认证的供应商应保证供应商能够将成本分析表提供给企业,从表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使不合理成本得以控制。另外,也需注意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有效规范采购业务的同时合理选择供应商,并对建立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进行产品质量以及采购等内容的沟通。
(三)采购策略的制定
采购策略制定过程中首先应注重采购流程的优化,可引入现代先进企业中成功的采购管理经验,但需保证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如以分散采购配合集中采购的模式等。其次在战略物资采购方面,要求产品或服务的供应需长期稳定,注重做好与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构建。最后对于重要物资的采购,前提应从物资自身需求量较大等特征角度出发,在议价谈判中利用采购量大的优势降低采购成本[3]。
四、结论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的提高需注重采购策略的科学合理。而在实际采购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作用,确保其能够实现采购成本降低的目标,通过物料的分类管理、供应商的选择以及采购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完善,以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霆.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理论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采购管理的理论范文2
【摘
要】结合当前部分钢铁企业备件采购中存在的一些现状,浅谈加强备件采购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材料备件;采购管理;重要性;对策
近年来,由于国内钢铁产能发展过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显著增长,配套的备件消耗量也逐年增加。但受市场经济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材料备件采购环节暴露出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在采购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备件型号不全、发放不到车间、寻不到厂家、独家采购、报价不全等情况。
眼下,针对如何对内规范制度、健全采购管理,对外搞好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合作,对降低材料备件采购成本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材料备件采购管理的现状
我们常说眼睛要盯住市场,不仅仅是指销售市场,同样也包括采购市场。在钢铁企业中,材料备件的消耗占比看似很小,但每年却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的采购资金。如何最大限度用好材料备件采购资金,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对企业来说尤显重要。
在市场原因方面,材料备件供应市场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专业规模。与此同时,材料备件的供应商规模偏小、经营的品种偏少、企业管理不规范、流动资金缺乏、不能提供增值服务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
二、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备件采购管理不完善。
由于设备管理部门工作不细,备件使用部门计划不周。导致采购部门多购或少购的现象经常发生,采购和库存环节时常脱节,关键材料备件储备不足,库存结构不够合理。
(二)招标、议标形式上虽然看起来规范,但操作不够严密。
缺少专门的采购规范和标准,采购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在采购环境确认、制定采购需求计划、确认采购认证计划,以及初采和复采等采购过程各个环节,缺少基本技能。
(三)材料备件采购价格及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不完善。
控制备件采购价格有时无法落实,存在注重备件采购价格,忽视备件的质量和优质供应商的选择,缺乏对供应商的战略管理。
三、加强材料备件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材料备件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消耗,为企业争取盈利空间。在实际工作中,采购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材料备件采购管理程序,围绕生产大局,本着提高材料备件供应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以“先进、使用、可靠、节约”为原则,贴近市场,货比三家,比质论价,才能够有效降低材料备件采购成本。采购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加强对供应商的战略合作管理;细化材料备件的计划管理及流程。
四、加强采购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材料备件采购管理。
制定《采购管理程序》、《供应商管理制度》等,统一标准、简化程序、规范运作,要求在采购过程中尽量增加直供比例,深化对标,建议建立网络对标平台,减少中间环节,规范招标、议标制度,杜绝独家议标,建立严格的配套惩罚机制,加强管控力、提升执行力,保障投招标的公正、公开、公平。
(二)规范材料备件采购流程。
科学合理地采购备件,优化库存备件储存结构,优化规范采购渠道,努力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备件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资金占用率,力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细化材料备件的管理,包括验收、入库、保管、审批和发放等流程,做到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
采购管理的理论范文3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富管理;本金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现存问题
为了构建起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一剖析。
1、有关财务管理学的内容构成。我国的财务管理学,迄今为止,其内容构成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学相同,大致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内容、职能、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与财务风险的测算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政策、营运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实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第一部分为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三部分则为财务管理学的应用理论部分。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存在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
2、有关财务管理理论起点的确定。对财务管理学起点范畴的确定, 笔者认为,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复杂的范畴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一些复杂的范畴,比如“财务管理”,被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勿庸置疑,“财务管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范畴。它既是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用和收益分配种种财务活动的总和,也是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与监督、财务成果评价与考核种种财务管理职能的总和。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范畴才能予以说明的综合性如此之强的一个范畴是无法充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起点的。
(2)从财务管理学体系以外寻找起点。比如,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只有在明了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揭示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这就意味着环境不可能处于起点的位置。
(3)将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起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一个假设问题。这是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使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便需要首先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加以限定,这种限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假设。然而,如前所述,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等同于理论研究的起点,该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将理论体系的起点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混为一谈。
(4)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起点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的起点混同。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二者的性质与功能作用不同,其起点也必然有所不同。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逻辑起点问题。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有人认为是财产,有人认为是价值,有人认为是资金,也有人认为是本金。而在笔者看来,财产、价值、资金、本金,均是财富的不同社会形式,都可以抽象为财富。
(1)财富及其社会形式。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任何财富的生产都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特定的生产关系赋予财富特定的社会形式或属性。撇开社会属性、社会形式等社会规定性,财富是人类所创造的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在自然经济社会,财富直接体现为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由直接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为间接的价值形式。股利、利息、工资、税金等既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载体。
(2)财富运动及其管理活动的多样性。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财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如数量的增减、形态的转化、产权的变动等等。人们必须把握这一过程,自觉地实施对财富及其运动过程的管理。对为国家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政;对为企事业、行政单位等多种经济组织所控制的财富进行的管理,就是财务。广义的财务管理,既包括国家的财政管理,也包括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3)财务管理目的的二重性。财富不断地被消费,又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财富的生产总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此相应,进行财富管理必然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经济效益,用既定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二是维护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各自的经济权益。
(4)财务管理职能二重性。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其管理的职能也就不同。为追求经济效益,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进行
规划、调控、评价的职能;为维护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被赋予对财务活动实施规范、监督的职能。随着财富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及其社会化、国际化的推进,人们对财务活动中经济利益关系的维护与协调,不再限于经济组织自身,而是突破单个经济组织的边界,逐渐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行为。
2、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因为财务管理应用理论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亦即微观财务管理活动规律性的描述,所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企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1)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目前与追求经济效益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一般是按照财务管理活动的环节,即投资—筹资—权益分配来构建的。笔者认为,这一体系应该遵循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构建,而不应该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构建。也就是说,要把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该理论体系的起点,并按照财务规划、财务调控、财务考核与评价三大基本职能顺序展开该理论体系的内容。
(2)与维护经济利益关系相关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利益相关者得到各自的经济利益。如果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出现偏颇与失衡,就会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甚至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应遵循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来进行。该理论体系由管理目标设定的理论与方法、管理职能实施的理论与方法、管理实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三部分组成,其要点为:企业对经济利益关系管理的目标,一是为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由此财务管理被赋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与监督企业理财活动两大职能。为了行使两大职能,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依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发挥财务会计及内、外部审计的作用,进行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采取会计核算、财产清查、牵制等方法,保护经济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财产安全与完整,等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采购管理的理论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内容分析
我国在财务管理上的体系构建,要晚于国际上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这也是直接导致我国财务管理上的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完善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相关研究学者也没有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进行系统上的研究,这使得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找不到可以进行参考的理论规定。所以,开发制定出更多的财务管理内容,是当前研究学者的工作重点。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概念
为弄清什么是财务管理理论,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理论。世界著名的《韦氏国际词典》第三版对“理论”一词的解释是:理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我国《辞海》的解释是: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但不论怎样描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非常密切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每一方都有助于纠正对方的缺陷,使它变得更加完善。理论的职能是扩大经验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凡属科学的理论,必须能完整地、准确地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解释实践,即认识世界;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即改造世界。
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意义
1.弥补财务管理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根据国外在财务管理内容上的理论研究,虽然在体系构建上也有较多的经验可以进行参考,但是,关于财务管理上的结构意义,并没有太多的理论进行支持。与此同时,许多结论只是建立在理论探讨上,并没有真正的具体实例可以进行参考与借鉴。在开展财务管理内容上的研究时,要对财务管理上的理构成,进行分析,也要让理论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得到充分的挖掘。只有将这些理论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才能对财务管理内容上的框架进行建立,具体的理论体系得以构建以后,才能让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开展,得到相应的理论内容可以进行参考与借鉴。所以,建立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对于企业运行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应该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2.正确进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财务管理结构想要在理论上可以有所成就,就必须找到相应的概念内容,作为框架,进行推理。财务管理体系上的购成要素也不例外,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找到适合的研究方向,这使得理论在推理过程中,可以得到参考。近年来,我国财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发展较快,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设置独立的部门与机构,对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与记录。但是,这只是开展在某个企业小范围内的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因为,只有构建筑较为科学的研究体系,企业在运行发展中才能得到更为完善的管理模式。研究人员应该从我国现有的财务管理实践内容出发,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在整合处理过程中,开发出一套较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运行过程中,积极的对理论进行实践,让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开发出新的理论内容,为我国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3.科学有效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想让财务管理上的内容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就必须在对管理内容进行扩展时,将将财务管理实践上的内容进行积累与记录。让这些实施实践经验变成可以进行参考的理论内容,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将财务管理的理论内容进行相应的扩展,与此同时,也要在实践过程中反映出财务管理上的规律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管理理论进行实行。实践过程中,还要积极接受理论内容上的检验。一但发现实践上的内容有所偏差,应立即进行纠正处理。第二点,理论指导实践,企业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只有让财务管理内容得到了相应的实效性发挥,才能让理论内容的功能作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此时财务工管理上的工作效率,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以及条例制定,都必须符合此时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才能在企业运行管理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功能发挥。而这些财务管理上的理论的内容也才能具有其自身的存在意义。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建
1.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前提与导向
财务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环境,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支持指标,因为财务管理上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环境来展开体系上的构建的。所以,研究人员在对财物管理内容进行扩展时,一定要将实际环境进行了信息上的掌握,根据特定环境的变化内容以及规范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根据规律的变化,将管理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研究人员在对理论进行开发扩展时,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规律性提出假设。假设上的内容上也涉及多个方面,例如进行假设、有效市场假设等,这些基本上都可以作为通用的业务理论来进行使用,如果没有这些假设就无法将其的理念以及通用业务理念进行建立,这些内容无法得到理论上支持。
2.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财务管理在内容上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管理体系中的内容、原则、方法等。这些概念却一不可,如果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其中某一个内容进行忽略,就无法构建出完整的管理体系。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管理内容上的知识排列,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内容建立上,有些专家学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的内容需要从管理环境以及本质上入手,也就是说,管理内容上的基础支撑应该来自于企业上的财务活动。而这些活动上的开展,在处理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理论经验,将这些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以后,就可以作为财务管理上的基本内容来进行推广与普及。但是,这种管理方法并不具有广泛的参考性,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在发展运作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不同的企业在管理方法上也会采用特定的管理内容。所以,理论的普遍性,应该在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总结以后,总结出最根本实际的理论原则,再对这些内容上的开展,进行大跨度的推广与普及。
企业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也应该遵循最基础的管理原则,在参考过程中,将实践性的活动进行规划。与此同时,这些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对理论上的内容进行检验或是修改。世界经济正处于运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运作模式也会根据经济的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但是,财务管理上的内容原则,基本上具有广泛的参考性,也会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根基进行支持,所以基本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只是应用到不同的企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运行过程中还要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根据目标的方向与管理原则,进行实践上的验证。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出的是财务管理中的内容制定,不仅与市场经济的运作状态息息相关,也与企业的运行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性。企业在对财务管理上的理论进行实践时,一定要对市场运作形势,结合当前企业运行的状态进行结合性上的思考,再对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做出判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良好的战略发展位置。面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要依据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制定出解决方案。万物都存在于变化的模式运作中,企业的管理层只有依据企业当前的形势,审时度势,才能让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永远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关于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探讨[J].全国商情,2016(28).
采购管理的理论范文5
一、顾客利益首位化的理财环境
(一)市场竞争的充分化 人类社会的经济体制按照资源的配置与分配方式主要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三种类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中,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市场范围与规模都非常小,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中对顾客利益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充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理财活动主要以获得计划、完成计划为中心,不存在对市场与顾客的竞争,也就无所谓对顾客需求与利益的重视。在市场经济对体制中,整个社会是以市场方式配置与分配经济资源。如果企业拥有对稀缺性经济资源的垄断,就可以阻止其它企业进入市场形成竞争,由此获得市场垄断地位。这时,垄断企业在与顾客的交换中占据强势地位,顾客没有选择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权利。于是,垄断企业可以尽其所能地追求垄断利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必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与利益。相反,在一个不存在垄断控制的、竞争充分的市场之中,顾客拥有选择企业与产品的权利,企业与企业之间需要为赢得顾客与市场展开竞争。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只有那些首先考虑顾客的需求与利益,能够将顾客需求与利益放在经营与理财的首要位置的企业,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才能在竞争实现生存、赢利与发展。
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正在由体制性垄断市场、经济性垄断市场向竞争性市场过度,顾客需求与利益对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显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除了各别市场可能需要由少数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外,大多数市场都已经所有企业开放,市场竞争效应将日益显现,那些在企业经营与财理中能够持续地、充分地考虑顾客需求与利益的企业,正在竞争中逐步成长起来,有些已经成长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知名企业。相反,那些不能够持续地考虑地顾客的需求与利益,单纯地追求一时的暴利或规模扩长的企业,在竞争中要么已经被淘汰,要么处于被边缘化。因此,竞争充分的市场必然要求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始终将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企业在竞争性市场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现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程度正在日益加快速。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来说,突出表现为企业核心资源,如市场资源、资本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全球化。
(1)市场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有机会进入多个其他国家的市场,另一方面表现为一国企业除了需要在本国市场上面临本国企业的竞争外,还要面临外国企业的竞争。市场资源配置企业全球化的结果是不仅加剧了发展中国市场的市场竞争,而且随着发展中家企业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快速进入,也加剧了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使得这些发达国家的国际型大企业也正在面临日益突出的竞争威胁。市场资源的全球化使得全球市场竞争日益充分,顾客需求与利益对企业经营与理财更加重要。
(2)资本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一方面表现为一个国家的企业可以在多个国家通过独资、合资等种形式配置资本,成为多个国家企业的股东,另一方面表现一个国家的企业也可以吸引多个国家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资本。无论是哪些一方面的表现,资本配置全球化的结果都是企业股东构成的全球化。而且,大多数全球化股东对于企业投资的专注性正在下降,随时都有可能通过“用脚投票”离开企业。企业股东构成稳定性的下降致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财目标正在失去了稳定、具体的服务对象。
(3)人力资源的配置全球化。其集中表现为企业开始纷纷打破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使用人力资源。一方面企业的员工可能自多个民族、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员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与追求。另一方面,一个企业员工又构成了一个共同工作与奋斗的共同体。这时,就需要企业为全球化、多样化的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基于道德层次或哲学层面的、经得起推敲与考验的、能够获得绝大多数企业员工所认同的工作理由或奋斗目标。很难想像这些来自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员工会真正认可,并努力实践为企业的个别或少数几个国家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奋斗的理财目标,且这些股东随时都有可能“离他们(或企业)”而去。相反,把顾客需求与利益作为企业经营与理财的首要奋斗目标,可以使企业所有员工发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使企业多样化的员工都能够在为企业共同顾客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员工深层次的、持久性的工作激情,而员工持久的工作激情是企业实现长期生存、赢利与发展基石与保障。
可见,企业理财环境在市场竞争充分化与资源配置全球化方面的变化必然会给企业经营与理财活动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之中,集中表现为顾客需求与利益在企业经营与理财活动中地位的提高,企业对顾客利益的重视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理财实践的成功是否,并最终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日益的全球市场中实现生存、发展与盈利。同样,理财环境的这种变化也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需求,即要求围绕顾客利益在企业经营与理财活动中的日益重要性,建立相适应的、由理财假设、理财目标与理财原则等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指导企业的理财实践。
二、顾客利益首位化的理财假设
(一)理性主体假设 理财主体(即企业)假设包含:一是理财主体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济利益,能够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财主体。企业拥有的独立的财产权与经济利益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它保证企业拥有独立于企业股东利益的利益。二是理财主体拥有独立的社会功能与目的。在现代社会,企业不再是股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它独自承担着独特的社会功能与目的。
正如管理学者德鲁克(1974)所言,企业的功能是实现一个社会“实现经济扩张与发展”,企业要实现该社会功能,必然具有独立的目的,“企业的目的只有一种适当的定义:创造顾客”。企业要实现创造顾客这一现代社会所赋予的目的,必须将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充分考虑了顾客的利益,从而完成社会经济的扩张与发展,也才能满足其利益相关者(股东、员工、政府等)的要求。
(二)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上对持续经营假设解释是:理财主体(即企业)将按照现在的经济组织形式长期地存在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进行破产清算。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环境之下,对持续经营假设更为恰当的解释应该从企业的功能与目的出发。企业是实现社会经济的扩张与发展,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这些功能与目的实现,都需要企业能够长期的持续经营活动来现实。这样企业经营与理财活动不再是一种单纯追求财富最大化的一种短期投机活动。持续经营假设的实际上是把企业的经营与理财活动界定为一种追求长期目标的持续性活动,而持续性的前提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始终满足顾客的需求与利益,因此在持续经营的理财假设之下,企业的理财目标必然是将顾客利益放在首位。
(三)有效市场假设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通常是资本市场有效假设,即假定的资本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具体表现为资本市场能够识别企业经营与其理财行为的优劣,即企业经营与理财行为恰当,企业的股票就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其价格就会上升,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就会增加,相反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就下降。这种资本市场假设之下,企业经营与理财必然以资本市场为中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股票价格为中心,于是一些企业为吸引投资者目光,采取短期投机行为或其它不当行为推高企业股价。
于是,从现代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中出发,从有利有规范企业经营与理财行为出发,特别是从我国这样资本市场不够充分与健全的环境出发,对有效市场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顾客市场有效假设。即应假定顾客市场是有效的,顾客市场最终能够检验出企业经营与理财活动的合理与否。而且,恰如人们常言“顾客是企业的偏食父母”,这一假设也是符合人们的常规认识。并且,这一假设还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使企业始终能够以顾客利益为重,有效确保企业的经营与理财行为符合企业长期的、持续性的生存与发展目标的要求。
三、顾客利益首位化的理财原则
(一)顾客为本原则 这一理财原则是“顾客利益首位化”理财目标在理财原则中的集中体现。企业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企业管理活动。企业所处理财务关系包括企业同顾客、所有者(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和政府等方面的关系。财务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利益各方对企业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企业满足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得到顾客的接收与认同,能够因提品与服务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而这种回报是企业满足其他利益需求最终的来源。顾客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离开了顾客,企业财务管理如同舍本逐末,企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活动,无论是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还是经营活动与利益分配活动,都要以顾客为本,以充分满足顾客的利益需求为提前,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更为丰富的理财目标与要求。
(二)系统性原则 财务管理活动是以资金运动为对象的企业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营、资金收回与资金分配等阶段,这几个阶段互相联系与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同时成为整个企业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
(1)实现系统目的与功能原则。任何一个人造系统都是为实现人类社会的某种或某此目的与功能而存在的。如前所说,企业这个大系统的功能是实现社会经济的扩张与发展,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管理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就要为这一大系统的功能与目的实现服务,具体表现为一切财务活动要始终将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现顾客的价值需求为目的。
(2)优化系统结构为原则。财务管理系统, 可以从不同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 如从资金管理的角度,可以分为资金筹集系统、资金投放系统、资金运营系统、资金回收与分配系统等。系统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影响系统功能发挥与目的实现。例如,资金分配的比例过高,就会降低企业运营资金的比例,削弱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能力,降低顾客的满意度,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将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优化财务管理系统结构,使企业财务系统能够更好的发挥功能与作用,有利于企业目的的实现与功能的发挥。
(三)平衡性原则 平衡性原则就是要求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要着眼要平衡与维护好各方的利益需求,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实现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企业与财务管理中相关各方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不相协调甚至矛盾的情况。这时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应该在优满足顾客利益与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平衡好股东、员工、供应商以及政府等相关各方的利益,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财力实力,保障企业的长期健康成长与发展。
同时,顾客利益首位化并不是顾客利益最大化。从理论上讲,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任何一方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其他相关各方来说都难以理解与接受,必然会造成人为的矛盾与利益冲突,伤害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在财务管理实践中,财务管理人员很难获得充分的信息,并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与公式求得任何一利益的最大值。即使理论上能够求出,实践中也没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因此,顾客利首位化理财目标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平衡性原则,包含着对各方利益的统筹与兼顾。
总之,当今理财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顾客利益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在理论需要明确与相适应的理财假设,在财务管理实践中要求企业始终关注顾客的需求与利益,确立顾客利益首位化的理财目标,并遵循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原则,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采购管理的理论范文6
关键词:高校后勤 财务管理 创新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了十几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财务管理目标并没有明确。财务管理目标到底是以“公益性”为目标,还是以“盈利”为目标,争论不休。有些高校以“公益性”为经营目标,即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为目标;有些高校以“盈利”为经营目标;有些高校则把以上二者同时作为经营目标。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主体的管理已经不适应高校后勤的改革发展
高校后勤企业门类多、专业性强,需要有完善的监管体系监督和管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的监督机构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属于粗放型管理,大都采取行政管理的办法,只能做到一般要求和行政性检查、指导,不能实现高水平的专业化管理。又由于后勤集团仍然是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从事的经营活动要受到学校财务的监督,仍然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已成为制约高校后勤改革深入下去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收据的管理方面,后勤的业务经营范围比较广,内容很复杂,但不管是什么业务按规定只能写水电费、餐卡费、取暖费,这给会计业务处理带来很大的困扰,这也直接违背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
(三)财务管理理念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
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资金管理,还包括核算、预测、分析等管理职能。目前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职能主要是资金管理等粗浅的核算,后勤集团领导没有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及预算意识,轻视甚至忽视财产和财务管理,对后勤财务管理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绝大部分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大部分高校后勤都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但到目前为止还有一少部分后勤实体进行手工账务处理,部分财务人员的能力不能适应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十分缺乏。
(四)进行高校后勤财务核算的会计制度不健全
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后勤实体与高校间的商务往来发生了变化,许多业务超出了高校会计制度的范畴,会计核算内容和对象的新发展,迫切要求高校会计核算体系进行革新,充实新的内容,以满足新业务的需要,满足后勤发展的需要,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后勤服务行业的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人员在处理实际经营中的各种问题时没有具体的准则为依据,加之会计人员本身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出现了不同的财务核算方法,尤其对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更不一致,最终造成高校之间同样的问题计算口径不一致,采用的会计科目不尽相同,财务指标之间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
(五)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复杂性与差异性
我国高校是“一校一户办后勤”,后勤的社会化程度不高。高校后勤集团是集众多服务行业于一身,几乎囊括了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面广且复杂,其财务核算要涉及多个行业的会计准则及税收制度,各种管理对象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决定了后勤集团财务核算方式、管理方式的复杂性与不一致性,不同的服务经营类型也存在不同的核算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高校核算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分散在各实体中心,各自独立核算,有的高校后勤集中核算,又有的部分集中核算、部分独立核算,各行其是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路
(一)采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
“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对后勤实体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将财务人员、资金、核算、管理进行集中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所有财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均由后勤集团统一发放。该模式的优点主要有:首先,有利于后勤集团整体资金的统一调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集团能够及时掌握各实体的资金状况,并对其进行调控。其次,有利于优化财务人力资源,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同时可以减少财务人员数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再次,在统一核算模式下,集团可以对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强化会计制度,严格财务审核,做到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总结,降低集团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明确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集团区别其他类型企业,同时兼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微利性三个特点,其特殊性决定了要福利性与市场性并重,既要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又要最大限度地获取经营收益。财务人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促使高校后勤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纵观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后勤服务部门的经验,并非完全以盈利为目的,比如,英、德两国,政府对高校后勤的投入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对高校后勤给予较多的投入,保障了高校后勤的福利性与公益性,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包括:实行基建投入、餐饮差价补贴、项目免税政策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兼顾到后勤服务的市场性与福利性。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后勤涉及的服务行业众多,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能力,防范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非常必要。通过建立内部控制能够控制好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回报对高校后勤来说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是一种公众的服务能力。
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问题要特别注意:(1)单位负责人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领导的操守和价值观具有杠杆作用。(2)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要符合适应性原则,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量身打造一套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取得更好的内部控制效果。(3)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套死板的制度,内部控制重要的是实施的程序,仅仅挂在墙上的制度只会流于形式。(4)有人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财务方面的控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部控制是整个单位的事情,需要全员参与。(5)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互通信息,并要采取跟踪措施以便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与运行方面的缺陷并找出原因,同时要进行内部监督。
(四)通过财务成本分析,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首先,后勤集团每年要承担一些学校的零建维修工程,如果采用完全承包给外面施工队的形式,后勤集团将没有任何经济效益或者微利,如改变承包方式只是进行人工部分承包,也就是包工不包料,后勤集团员工参与到维修工程中,这样会大大地节约成本,给后勤集团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金。其次,后勤集团员工普遍年龄结构偏大,面临着人员退休扎堆的现象,会出现大量的空岗,人员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后勤的正常运转,这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吸纳在校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与服务,这一举措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大量勤工助学岗位,又可以弥补后勤人员不足的问题,让参与管理的学生成为后勤服务单位与广大学生联系的桥梁,增加双方的信息沟通,有利于后勤部门改进服务和接受监督。
(五)统一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性,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高校后勤会计制度,规范后勤财务核算制度,使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改变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长期停留在核算层面上的意识,要增加管理意识,加强财务分析。在此基础上,后勤集团再组织制定各个后勤单位统一、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规范下属各实体的经济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督,把不合理的财务开支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可做到事前、事中控制,有效防止各行其是的现象再次发生。采用统一的后勤财务核算制度,使高校后勤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有利于国家了解高校后勤的运行情况。
(六)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会计工作不只是记账、算账和报账,而更要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上具有更高的水平。财务人员正确的分析,财务信息的速度和质量,能为集团的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更会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高校后勤集团领导要充分重视对会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为后勤会计提供更多的学习新知识、交流、参加学习班的机会,让会计人员掌握和运用新的政策和方法,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对高素质会计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会为会计人员提供全面接触各种业务的机会,使其对整个财务的业务流程了解并熟悉,有利于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樟,殷巧生.论教育后勤服务产业新体系的构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赵燕玲.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财务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政监督,2011,(7).
3.何红艳.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几点认识[J].山西科技,2011,(6).
4.潘云霞,马滔.新形势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