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产业融合;休闲农业旅游;涪陵区

一、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必要性分析

1.产业融合趋势引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如“互联网+”、“旅游+”的提出正标志着产业之间的大融合。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促进产业融合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因而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2.统筹城乡发展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农副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与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各类诸如资金、教育、医疗等资源仍大量集中于城市,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旅游以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农业、特色商贸、农业文化、科技展示等综合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充分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使三大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4.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的述求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过短过窄,与地方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度不高,一味地粗略性开发。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与农业、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业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形成一条大产业链。

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涪陵区在重庆五大功能分区中处于城市经济发展新区的位置,其社会经济条件良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涪陵区具备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等资源,具有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条件。例如近几年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和榨菜民俗文化街区,加大了涪陵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但当前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在产品结构设计、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乡镇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多处于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中,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联动性不足

1.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合意识薄弱

涪陵旅游整体起步较晚,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内部协作力度不够,造成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例如蜚声海内外的涪陵榨菜,其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有待深化。而一些乡村农家乐开发较为粗略,其经营管理、软硬件配套有待提升,同时与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不深、与周边旅游景区互动不足。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合

当前涪陵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撑,传统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作为休闲农业旅游,其社会资本构成比较复杂,涉及农业、旅游、地产、商贸、物流、工艺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需要较大的整合力度。目前涪陵休闲农业多以农民散户经营为主,企业对休闲农业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缺乏科学评估,同时不少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够强,因而带动产业融合的能力比较弱。

3.产品内涵不足

当前涪陵区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方式为主。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条件制约,各地休闲农业产品大多缺乏特色定位。产品品牌缺失、品位不高,文化内涵不足,地域特色不鲜明。如榨菜、森林、花卉、裂谷、两江、军工遗址、水文风貌、枳巴文化、程朱理学、小田溪文化等资源与地方休闲农业旅游的衔接度较低。旅游企业对“高附加值”区块挖掘不够深入,旅游购物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涪陵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亟待加快娱乐业和旅游商贸业的发展,以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4.营销渠道整合缺失

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属于散户经营模式,一方面自身的营销意识薄弱、实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存在与同行及关联产业的渠道整合缺失。不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5.产业融合障碍较多

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存在不同行政部门管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同时,面向生产性中小企业的科研服务、激励机制、风险投资等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同时农业信息化技术较为滞后,不能形成经营管理信息化、科学决策、网络营销等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与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上,缺乏一定的一定的科学指导。同时旅游本身的开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融合力度。

三、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1.树立休闲农业旅游整合意识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存在小、弱、散等问题,要依托周边城市或景区,与城市休闲、景区度假等业态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通过“大木花谷”“南沱”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充分将地方资源特色、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整合,并围绕园区形成辐射发展,将旅游节庆、采摘体验、旅游商贸、文化创意融于一体,充分将种植养殖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

2.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链

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转变产业发展理念,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农业、地域文化、养老休闲、健身运动等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融合产业群,包括主题农庄、旅游演艺、养老地产、疗养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模式。例如涪陵榨菜不仅是从田间到餐桌的转换,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品牌推广的产业链构建,也需要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生产到文化记忆的多功能演绎,充分将休闲农业产业链拉长拉宽。

3.培育龙头企业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化要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实现上通下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涪陵地方可给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帮助,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从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产业链的拉伸,形成由点到面的扩散,以此促进整个涪陵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

4.优化农业旅游产品结构

(1)产品结构升级

伴随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升级,中国正在步入旅游休闲4.0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产品升级势在必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需要从单一观光农业、农事体验转向到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涪陵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升级版产品,实现业态整合、产品复合。

(2)旅游商品促进产业联动

在休闲农业旅游中,旅游商品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的经济拉伸,有效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产品整合和带动地方商贸业、运输业的发展。涪陵旅游商品如榨菜、胭脂萝卜、油醪糟等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其中涪陵榨菜即将完成从地里到工厂再到文化小镇的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

5.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应树立跳出农业、跳出职能部门的观念,运用工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先进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农业经营和管理。积极制定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从研究、开发、管理、风险投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必要的软件环境。

6.整合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营销渠道

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注意加强产品营销,相近区域可以展开协作、整合营销渠道,有利于区域品牌塑造。同时与各类旅游集团、媒介、其他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俊红,王尚德,肖宇波.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4).

[2]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4).

[3]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10)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文2

产业化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一种集约经营的运行机制。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不尽相同。余方镇学者在《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系统构建及运作协调》一文中的阐述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按照其阐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和运转机制。余方镇认为: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个包含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经济合作组织子系统、农产品加工子系统、市场销售子系统组成的高级复合系统。

如果把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看成是传统农业系统,农业产业化实际就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与其他系统相分割(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等)的局面,实现社会分工逐步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通过产业化把各个分离的产业链接起来,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商品化的开放式农业系统,使农业系统具备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而且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内涵

我们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共包括七个子系统。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和经济组织四个子系统;软件系统包括技术、文化、信息三个子系统。软件系统为硬件系统提供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硬件系统不断向软件系统扩展,与软件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新”主要表现在: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的相隔离的局面。它既体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也体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和旅游业在“三农”问题上找到了结合点。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独特之处是强调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进行技术创新并融入文化因素,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值,成为现代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动力源泉。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集合了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新、信息服务、技术创新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断扩展、涉及更大产业链、更为高级的复合型开放系统。随着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系统不仅需要传统产业间的整合,而且需要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背景,不断扩展、涉及新兴产业,增强其“动态性”。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种更加注重“服务型”产业的系统。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更倾向于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如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等。这种系统适应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将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很强的竞争优势。

三、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探索――成都“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所谓“五朵金花”是指成都锦江区在东郊三圣乡建设成的5个农业产业化基地: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其中,“花乡农居”以观光、赏花为主题,主要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幸福梅林”通过展现以梅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将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农耕文化的休闲产业;“东篱菊园”突出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主要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大面积的生态荷塘景观和优美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基地。“五朵金花”已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对于“五朵金花”的模式,主要提法有两种:乡村旅游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这两种提法经常被混用。其实,二者的内涵大致相同,都是以农村和农业为基础,将产业延伸至旅游业,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因此,从产业化的角度,我们认为“五朵金花”构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在农业的基础上,高度融合旅游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即“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业”。

(二)“五朵金花”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融合

“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现代服务业得到重视。锦江区在2007年通过的《成都市锦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7―2011)》中,将现代商贸、金融、专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信息服务和总部经济七大领域划定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并将形成“一个核心、两条经济带、三大功能板块、四个产业集聚区”的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三大功能板块之一的旅游休闲功能板块将以三圣乡为核心区域,不断探索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模式,积极打造休闲旅游业集聚区。

“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以旅带农、农旅互补的新道路。它巧妙地将旅游业与农业进行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它还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实现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完美结合,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五朵金花”将农村旅游与农业观光休闲有机的结合起来,整合了农村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总体实力,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形成了农业发展新模式。

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将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体现了上文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按照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农业的发展融入了现代服务业,将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并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方向。同时,农业产业化系统融入技术、文化、信息服务等子系统的因素,将为农业产业化系统增添新的内容,并为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文3

一、发挥部门职能,理清发展思路。____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过来,我们坚持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促进农民增收的活力源,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不断强化引导和扶持力度。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在大力推进“一流转五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的同时,高质量编制了《全县九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____县“____”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二是助推出台政策。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拟定政策文件草案,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三是争取领导重视和扶持。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县、县两级财政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和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县、县、乡三级领导联系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制度,县人大定期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坚持龙头带动,提升发展水平。我们坚持扭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催生壮大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通过扶优扶强,全县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4家、县级121家。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4家,拥有上县企业1家。二是引进了一批知名龙头企业。近五年,全县引进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53家,泰格林纸、娃哈哈、汇源果汁、康师傅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____。三是形成了一县一品基本格局。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使每个县(县、区)都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四是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化扶贫成效明显。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安置农民就业人数达到5.2万人,联结基地353.8万亩,带动农户58.7万户,其中贫困农户在30%以上,农户年户均增收20__元以上。

三、加快资本对接,加大对外合作。借力资本县场,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积极抓好上县引导。出台了《关于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县的意见》,建立了龙头企业上县申报绿色通道,通过举办龙头企业资本运营专题培训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军资本县场报告会,邀请国内、省内资深专家进行授课等手段,致力推进龙头企业上县工作。20__年11月,我县本土龙头企业大康牧业在深交所正式上县。二是积极搭建上县平台。鼓励拟上县龙头企业与创投、风投和外资机构对接,积极探索搭建拟上县企业与国内外投资者战略合作平台。近年来,吸引了山东富丰、澳大利亚向导投资等多家国内知名投资集团加盟____,引进战略投资达7.2亿元。三是积极培植上县后备资源。按照“培育一批、上县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县后备资源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培植、贴身服务。目前有4家龙头企业被列入省重点上县后备企业,全县11家省重点上县后备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8家。

四、执行标准化建设,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我们着眼于促进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从推动土地流转求突破,从20__年起全面启动了超级稻、工业原料林、柑桔、茶叶、油茶、中药材、生猪、肉牛等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县里专门成立了十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办公室,近年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4亿元扶持基地建设及其加工项目建设。同时,通过部门创办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投入资金1.5亿元建基地,形成了一批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

五、加快农产品园区建设,推动集群发展。我们着力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集聚。目前,全县已有____工业园、靖州工业园2个“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____工业园还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146家县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园区的达47家。引进了娃哈哈、汇源果汁、康师傅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入驻园区,目前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入园企业总量的80%,去年来又有大康牧业4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正清集团异地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入驻园区,成为我县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中心,被评为湖南省最具投资潜力的园区。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创意休闲;农业发展

乡村旅游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和输入全新的发展理念,而创意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实现农业产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重要依据,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呼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产业化的发展。对此,下文就以乡村旅游研究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为着重点,分析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1]。

1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最初阶段为“农家乐”,而后在不断更新换代过程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休闲产业,从客观的层面来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环境。从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体现出3种基本模式:1.观赏农业、采摘农业,以自身体验为主。2.休闲渔业、体验牧业,打造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主题村、生态房产、田园地产、酒店房产等等,突出主题,强调特色。

2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上的,是旅游、休闲、农业、乡村等各个因素的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开发和构建乡村旅游区,以满足日益丰富的市场述求。从客观上来看,乡村旅游更多的强调的是旅游、欣赏、观光,去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和特色。在现代化建设中,乡村社会愈发凋敝,社会进程日益加快,在快节奏和高压力下人们对乡村淳朴、自然的生活更为向往,乡村休闲的吸引力逐步提升,对此,积极的开发乡村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区,培养乡村休闲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本身就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地域广泛、资源丰富,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跟高、更全面的要求,乡村旅游成为改善农村经济格局,促进农村发展和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必然的选择。我国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本土国情上的,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休闲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以增加农业的新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个系统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以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功能化的发展。当然,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鼓励,市场机制的推动,以意识为先导,培养农民农业产业化意识和乡村旅游意识,加强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合作,让农民切实的体会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改变,从主观意识上为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思想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应用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方面要从景观的角度来看待农村,要保留乡村的特点、特色、民风、习俗、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坚持特色、突出主题特色,保留特色,不能盲目的追求时尚、新颖、现代化建设而抛开乡村本质,这样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从整体上降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艺术感。另一方面,还需要善于用综合的理念来经营农业,如:如何更好地规划农业土地、景区构建、农产品的附加值等等,合理的开发乡村旅游,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同时,加强乡村旅游概念的宣传和推广,改变农民对农业发展的固有认识,使农民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旅游景观的构建者,使民风、民俗、民族文化成为旅游的魅力点,这样不仅进一步的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样也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人们经济实力的提升。

3创意休闲农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建立在乡村自然风光、乡村人文特色、社会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的视角和技术进行创意性的构建和开发。其主体仍是是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主,以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模式和服务体系为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活动和精神文化感受。创意休闲农业是集创意、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信息化、现代化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其本身是对旅游农业的一种发散,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升级,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休闲价值。在客观的要求上,需要打破传统农业的框框架架,在功能、项目设置、功能利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从休闲农业的角度上来看,乡村旅游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生态的融合,是坚持原生态概念,是对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民俗特征等各个方面的一个推崇,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将传统的与现代化结合,给予旅游者一个全新的旅游感受,让旅游者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感受自然、体会自然、追求自然和享受自然。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推进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相比于“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更加强调对公共设置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主导,寻求更为健康的发展市场。除此之外,创意休闲农业还引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如:人文元素、国际元素、休闲元素、体验元素等等,在保留其本质的特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推崇基础上,注重其创新、改革、创意、创造,实现传统元素与新元素的有效结合,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市场。而且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形成新的组织,有更为明确的市场分工,组织化程度也更高,逐渐趋于品牌化、规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让创意休闲农业得到更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国外休闲农业;典型模式;经验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

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

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

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

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

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3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

[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5] 赵俊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5):27-31.

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产业集群 生态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热带农业旅游机遇

农业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由于交通设施的完善,乡村的易达性,使欧洲阿尔卑斯山和美国、加拿大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早期的农业旅游地区。目前,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农业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20世纪70年代后,农业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大,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海岛,气候条件优越,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称,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热带农业旅游资源。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发展农业旅游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充分发挥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的特殊优势,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在全国先行一步,实施热带农业旅游精品建设战略。海南的农业旅游定名为“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在农业前面冠之“热带”,以彰显海南农业资源特色、旅游特色,区别于中国内地一般性农业旅游,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热带休闲农业旅游开辟了广阔前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进行海南旅游要素的全面国际化和社会要素的全面旅游化。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海南将从生态、文化、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和文娱八个方面进行国际化改造,同时从旅游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得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政策、制度、投资、基础设施、技术、旅游发展方向等方面给海南热带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进而提高农村农业旅游的贡献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改变海南农村面貌乃至整个海南的面貌。与此同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给海南热带休闲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其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把热带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求突出热带休闲农业旅游独有的旅游特色和国际化优势,提高旅游质量和效益,为海南新农村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产业集群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是区域经济寻求差异化发展空间、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有效发展模式,也是中国制造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产业集群开始在我国兴起并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浙江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并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数以百计的各类产业集群;在浙江省88 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800 多个产业集群(浙江省内称为“块状经济”),分布于纺织、制衣、珍珠、电器、机构制造、医药等175 个大小行业。此外,江苏省内的产业集群也较多,而在北京、上海、山东、福建、辽宁、河北、江西、云南等省市区也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各类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致使这些产业集群所在的地区目前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而海南省的产业集群发展比较缓慢而且规模较小,在2008年最新出炉的中国百家优秀产业集群的评选中,海南省无一入选。由此可见,海南省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是刻不容缓的,这也是海南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空间聚集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培育旅游产业集群作为发展目标并写进议事章程。农业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农业旅游项目应运而生,种类不断增加,一些原来分散经营的品种通过不断地优化组合,逐渐集中到一起,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进入萌芽期。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是以农村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及其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必须依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稳定关系,从而获得规模经济与聚集效应,形成更具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合形式,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海南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将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一是经济方面。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可增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休闲化、功能化转变,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海南旅游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二是生态方面。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必然要整治和改造农村和农业的卫生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农村的自然、人文景观,从而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三是文化方面。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必然要进行农村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建设,从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文化支持。综上所述,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可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内涵,增加海南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优化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减少城乡差别,成为海南旅游新业态,并将与其他旅游形式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热带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构建的建议

1、加强学习

一是提高认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未意识到农业的其他用途和功能,未认识到其旅游价值和市场潜力,对于绝大多数海南人来说,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还只是个新事物。因此,政府公务员、企业人员和公众均要加强学习,结合本地区实际领会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内涵和其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的旅游价值,树立热带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观念。二是建规立制,保驾护航。在海南相关旅游法规、农业条例及政策中,增加热带农业旅游条例和规章,体现对其的政策倾斜,通过法律法规保证热带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保证其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学者要侧重于地方农业产业集群的个案研究,探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有效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2、科学规划

为避免低水平开发、重复建设和破坏环境资源等现象的发生,需要进行热带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一是进行基础分析。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客源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和宏观环境背景分析。二是确定旅游规划的目标。即确定旅游发展的规模、景区景点的数量和质量、接待人数和收入水平,以及对经济的贡献等。三是进行旅游规划定位。包括旅游主题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等。将海南旅游的主题定位为热带农业旅游,重点突出度假、体验功能;市场定位以海南境外市场为主,以本地市场为辅;产品定位既要注意单个景区、景点的鲜明特色,又要兼顾其组合优化。四是确定旅游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结合海南农村农业的特点以及国际旅游岛的功能分区和区域布局,海南中部山区突出自然、生态特色,东部海岸以文明生态村为特色,西部海岸以乡村原始自然、文化景观为特色。五是提出保障措施。包括景区景点管理、环境管理、村庄管理、安全管理、游客管理等保障措施。六是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相衔接。旅游规划是一个体系,省级规划、市县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海南各市县要按照全省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的要求进行建设,各乡镇应按照市县的规划和功能要求进行建设,充分进行类比调研,吸取先进经验。

3、注重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建设的“生态”的理念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德国兴起,20世纪30至40年代在英国、日本、瑞士等国也得到发展。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 W.Albreche 提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概念,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正如农学家石山所指出的那样,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人类将由自然界的主人转变为自然界的伙伴,由征服自然界转变为与之和睦相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必须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必须体现“生态农业”的理念。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要改革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为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要用全局的观点正确处理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农业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海南旅游资源的优势就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倘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也就破坏了海南旅游的根本竞争力。所以,海南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建设要至始至终突出生态保护的理念,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力度,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符国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热带休闲农业旅游[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

[2]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