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与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与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 : 传统文化;美术教育;路径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社会越发重视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因为美术教育的侧重点就是让学生沉浸于美的学习和熏陶中,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美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使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而且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意义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通常以艺术作品为载体,生动地展现人类文明和艺术魅力。彩陶是先民利用有色物质在原始的陶胚表面进行艺术创作的工艺品,彩陶简约朴实、干净的艺术风格,很好地展示了先民独特的创作能力、简约、整洁的审美观念;秦汉期间汉字的变迁最为强烈,这一时期书法得以创新,大篆、小篆、行书、隶书、楷书等纷纷涌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时期出现的漆器,因受当时主流文化的影响,颜色以红色、黑色和金色为主,器型高贵典雅;唐代色彩绚丽的唐三彩、风韵十足的仕女图等风格各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好地展现了当时自由开放的社会风貌;宋代的艺术风格较为婉丽清秀,如秀美壮丽的《千里江山图》、一图描绘汴京百相的《清明上河图》、简约淡雅的青花瓷等。从这些融合了我国古人艺术智慧的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中,人们能够感知传统文化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磅礴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平和美术技能。
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课堂,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人文精神,以及顽强不屈、磅礴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通过引导学生从当代艺术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在美术学习、创作过程中理解、运用传统文化,使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更具有灵性、创造性[1]。
二、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美术教学
1.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优秀且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融于人们的生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在如今科技发展、文化交汇的时代,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要想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教师就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取,将传统文化和美术教育合理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艺术,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多地域、多风格的艺术作品,尤其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2]。如,带领学生欣赏风格多元的工笔画、写意画,让他们领悟传统文化千年来沉淀的艺术魅力,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创作,使其学会站在现代审美的角度,感知、了解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艺术魅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3]。
2. 培养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由于如今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愈演愈烈,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培养和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提升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合理有效地融入其中,从学生抓起,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3. 优化教育模式
随着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因为其容易忽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改善教学方式,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4]。
首先,教学内容应当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与美术相结合的艺术魅力。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对称的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向学生介绍历史悠久、具有对称美感的剪纸,让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再加以补充,让他们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人文内涵。
其次,在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后,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教师应该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融入美术创作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技巧,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结合传统文化进行二次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5]。如,让学生进行剪纸创作,使用所学的对称知识创作出具有个人设计风格的剪纸艺术作品,做到学以致用。
4. 探寻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剪纸是具有显着民间艺术气息、蕴含浓厚传统文化的工艺品,不同地区的剪纸有着不同的风格,也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审美喜好。如,华裔艺术家李宝仪在作品中多采用宣纸材质,运用数码制图和手工雕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创作,作品栩栩如生,令人惊叹。泥土看似平平无奇,但可以在我国民间手艺人的手中化身为形态不一、雅致的陶艺作品。乐子砚的陶艺作品具有独特飘逸、干净的风格。如:“点道云踪”采用蘸釉的方式处理釉面,以类似宣纸沉淀的方式,使釉料沉淀在坯体上;“屋漏雨痕”是一种浸釉的方式,釉水的流动具有动感,像雨痕一样的痕迹留在陶瓷表面。编织工艺使用的编织材料多是竹子、柳条等常见的有韧性的植物根茎,范承宗便是将编织工艺中的竹艺运用到极致的艺术家。他采用稻草、柳杉木编织的装置《茶寿》,用传统竹艺创作的竹镜子、竹盘器皿、碗筷组合、水壶等,将竹艺与其他民间工艺结合,获得了极致的工艺效果,富有创新意味。
民间艺术包含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和手艺,在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向学生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他们感知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国家宝藏》等节目,了解那些在时光中沉淀的传统艺术,如瓷母、石鼓、妇好鸮尊、玉琮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望,提高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5. 在美术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让学生进行自主赏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并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分析过程,由教师补充相关美术知识。在学生开展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在创作花鸟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写意画的创作技巧和风格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而且有助于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6. 展开丰富的课外活动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展、手工展等,让学生开展陶艺、木雕等创作。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碰撞产生的艺术作品,如,当代艺术家刘野的缂丝作品《女孩和蒙德里安》、范承宗用竹编技艺创作的装置《筌屋》以及用实木、网孔帆布创作的装置《帆城》,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思考有效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美术的艺术创作方法,从中感悟并谋求创新[6]。
结语
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艺术,而且有助于促进现代美术的创新发展。教师要不断优化美术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甘小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 2020(7):58.
[2]殷新梅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 2019:1.
[3]简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 2019,5(6):76-77.
[4]柯立峰小学美术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析--以建 新镇儒林文化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2(8):52-53.
美术与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传统文化元素
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只有积极借鉴和学习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够设计出更好地工艺美术作品。工艺美术设计发展至今,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协调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能够保证作品更具内涵和韵味。
一、传统文化与设计分析
我国的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内容和元素,经过历代艺人、画家以及工匠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彩陶到青铜,从器皿帛画活雕塑画像石,再从绘画到瓷器,和剪纸、面具、建筑以及纹饰等都体现出精致、灵巧、简约、奢华等手法,[1]这些丰富的形式给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和图式。我国传统设计元素是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有着丰富的内涵、多样化的形式和悠久的历史,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当前国际化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也需要面对新的问题,科学的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更有特色的现代工艺美术作品。
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
(一)传统设计理念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积累、总结和形成的,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从一万八千年以前,人们就开始认识到了美,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在钻孔、着色方面有了原始的认知形态。到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人们在夏商使其就能够熟练的冶炼和铸造青铜。我国的工艺设计经历了商周的青铜、汉代的工艺品、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瓷器、明代的苏绣以及清代的家具。[2]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从绘画、书法、建筑、民间艺术等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现代工艺美术的设计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绘画中的笔墨、结构等技巧应用到了现代化的艺术设计中,凸显绘画中的虚实、曲直、黑白、刚柔以及浓淡等应用,在艺术设计中表现出新的美,并且已经将这些新的设计手法应用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作品中。
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当时民间流传的艺术作品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点以及时代特征,可以说这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财富,更好地触动设计人员的心灵。我国民间流传的工艺品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而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造型艺术设计有着重要传承价值和意义,现代艺术设计师积极吸收传统的色彩与造型,并以此作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重要依据。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我国传统文化是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中国文化的形态更加稳定。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气节、人文关怀、道德修养等是十分丰富的,引导人们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二)传统装饰纹案的应用
我国的艺术设计分为三个过程,陶器、制造青铜器、使用金银器。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中陶器是重要的标志。[3]陶器在制造过程中是有所差异的,不同的陶器在造型、装饰纹路以及色彩等应用上都是不同的。当前陶器的制作手法逐渐发展起来,其制作的过程和工艺也逐渐复杂,制作过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体现,原始社会中,陶器虽然很美,但是它的主要功能要是使用,青铜器的出现是陶器的发展,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不同,比如工艺手法、造型以及装饰功能等都是存在差异的。青铜器不仅在使用功能上比较好,而且其造型和装饰也比较独特,这些设计体现出人们当时的精神与物质观念。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沿用了工艺美术和传统的图案。传统的装饰纹案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现代的工艺美术设计中,古典的装饰纹案起到了良好的艺术设计效果。我国的古典家住、画像石、剪纸、书法、装饰纹案等传统图饰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我国的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我国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并且也凸显时展的潮流。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我国传统图饰的使用需要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可以对传统的图饰进行重新设计与研究,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融入到工艺美术设计中从而更好地表达民族文化。
三、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是统一的整体。我国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积累更是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在汉字、传统的图形、绘画以及工艺等表现出来。当前尽管我国的艺术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不仅需要回归到传统化,也需要与当前的时展相适应,与世界接轨,这是我国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的总结与反思。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促进
我国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是有硬和软两种方法的,这两种方法中的硬其实就是在进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使用一些外在的工具,进而更好地辅助工艺美术设计,使用的主要工具主要有电脑、笔等,这些是比较常见的。而软的方法则是思想上的内容,比如新的设计理念等。在硬和软两种方法中,软是最为重要的,在对现代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中,人们一般都是被设计理念吸引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作品中,设计理念是其灵魂与精神。硬的方法以软的方法为依托,只有实现了软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才能够更好地通过硬的方法表达出设计的作品。
鉴别传统文化元素时,需要对创作的内在思维以及方法等进行科学的分析,我国古代作品创作时主要有三种方法,其一是“形”,这是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有存在的创作方法和主题,其二是“意”,这是对图形内在的含义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这些内涵进行创作。其三就是“神”,也就是说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按照传神的方法进行,这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需要进行更好地学习。
四、结语
将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充分体现出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象以及民族特点凸显出来,从而设计出更多高水准的作品。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师需要保持独特的眼光以及文化功底,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吸收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多好的工艺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魏娜.新疆文化产业与民族传统文化――七坊街中的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元素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4(01):135-136.
美术与传统文化范文3
21世纪中国人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开始,九年义务教育无疑是素质教育最基础的环节。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无疑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重建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长期以来,人们多把美术作为一种个人爱好,过多关注其“技术”层面上的累积,其课程资源也是相对封闭的、单调的,缺乏吸引力的。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广泛关注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将美术学科与生活联系及充分挖掘美术教学资源,以使美术学科课程变得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等,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途径,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近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较关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平时的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在近几年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摸索和探讨着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育成功对接这个有待以后继续探索研究的课题。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增加课时及学习内容,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让学生了解,中国除了兵马俑、长城,还有戏曲、武术、陶瓷、书法等数不胜数的优秀传统工艺,中国的特色园林建筑、民族服饰及刺绣、剪纸、编织各种民族工艺品,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近年来,原来的教育模式(重技巧、轻理论)逐步被打破,新的教育(创新)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给从事艺术教育的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合理运用都是为了能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更有效地重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使他们在童年形成部分经验的同时,也能在轻松有趣的美术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镌刻在心灵。
然而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
美术与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教学载体;形似;人品胸襟;绘画趣味;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教学内容,以文字为载体的诗文成为主要的教学载体,因文字书写而形成的书法艺术也随之视为上等之艺,而画与阴阳、卜、噬、工巧、造食、音声、天文同属伎术者之地位,也被文人所轻视。如唐阎立本诫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颇及侪流,唯以丹青见识,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诫,勿习此末伎。”韩传云:“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五代荆浩云:“画者,画也。”宋代绘画艺术的自律性逐渐成熟,文人抵挡不住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但又见于传统观念对绘画的歧视,故特把文人画与画工画区分开来。文人画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绘画教育呈官方绘画教育、民间绘画教育、文人画教育三重分野,三个层面各具独特的教育特色,又相互影响。特别是文人画教育思想中有着明显的独特的审美倾向。
一、以形似求其画
绘画基本的功能是存形状物和教化。民间画工重粉本师授,宫廷画工重状貌写生。宋代文人不甘于画单纯存形状物的匠技之工,而追求“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审美倾向。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宋代欧阳修、蔡襄、郭熙的趣味为朝廷所接受,众人效仿,成了整个宋代社会的普遍趣味。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雅正是文人所标举的风格。张彦远此话正投合了宋文人的审美心理,故取之作为文人画的理论依据。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道出了画更重要的是在形似之外的意。欧阳修《题盘车图诗》:“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明确了轻画形重画意的主张。沈括亦曾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倪云林云:“仆之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题自画墨竹又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子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他以自己的亲身创作体会,揭示出文人画重意气不重形似的审美倾向。由此可看出,无论文人画创作还是画理鉴赏,皆追求形外形上的意境和逸气,这种审美倾向成为文人画教育的重要的思想。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元代的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明代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予以总结,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自明代中期起,在以苏州与湖州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中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美术教育的整套方法体系。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山人、石涛最为突出。他主张“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二、在乎人品才情
传统文人画在乎人品才情,这就要求画家人品胸襟的蒙养、诗书画的才情、广游河山的阅历,及追求风神超迈、志趣高雅的气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文人画家重要的修养方式。正是这种修养,才能创作出文人画家特有的气质韵味。如苏轼文名盖世,自不待言。文同以学名世,操蕴高洁,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其墨竹开一代风气。李公麟,好古博学,雅善画,尤写人物为精。王庭筠当时已有三绝诗书画之誉,这些文人画家都有深厚的文识修养,高远的胸襟境界,盘横山川,其画自有神韵妙境。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曰:“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在天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结为山水传神矣。”这正指出了气韵非师思想的内涵,也是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经典概括。文人画品格萧散闲远,笔韵高简,此正是气韵非师,乃个人修养所至的结果。因此,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来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起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这样,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为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然而,“以文人之画而使文人观之,尚有所阂,况乎非文人邪?”,文人画的观赏者若没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8页)也便无法品味其玄妙幽雅的意境。而要复兴文人画,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要提高整体的欣赏水平。“五四”运动以来提出“打倒贵族的、山林的、有闲的艺术”,提倡大众的、民间的、走向十字街头的文艺,于是格调高雅的文人画被认为是“高高在上”,不被世俗所接受。故有人认为应该降低文人画的品格去求取文人画的普及,然而,文人画有它潜在的结构和意义,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要素积淀起来的。轻易降低文人画的品格,就失去了文人画自身的魅力,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此陈师曾更是从另一个方面进行了有力地说明:“不求其本而齐其末,则文人画终流于工匠之一途,而使文人之特质扫地矣。若以适俗应用而言,则别有工匠之画在,又何必以文人而降格越俎耶?”
面对修养的训练问题,有人提出疑问,认为既然文人画对自身和观赏者都有这么“苛刻”的条件,是否难以成就呢?就如银戈在三、四十年代《文人画之穷途与中国绘画之前路》中所说的:“社会在前进,现在的社会,决不是以前的社会,现在社会的组织,一切都趋向专业。因为事物进步,应付日难,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制,对于一身兼长数艺,实在有些不胜负担,其实为求事业、学问之精进,一个人亦不宜有过重的负担,以败其业。对于需要长时间而耗精力的艺术自然相同,绘画又何能独异?果如此说,这不是文人画达到尽头的一个时期吗?”然而,以事物繁忙、负担过重来托词对修养的力不从心,未免太过牵强!大部分因为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不合科学而要“打倒”文人画,而现在又因为如上观点而认为文人画不应该存在。这实在是对文人画的偏执之见!
三、传统中国画论对其教育、审美影响
中国画论,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简称。它和中国古代绘画一样,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长时期封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
在传统中国画教育中,传统画论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从东晋开始出现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画学理论著作,其中对美术教育最有影响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论画》和南朝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是六朝著名风俗画和人物画家,《古画品录》言简意赅,是中国古代第一本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画学成书。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甚至称它是精论,“万古不移”。因此它成为历代画家评画的典则,创作、教学的指南,对中国传统绘画和美术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由魏晋南北朝至明、清,画论著作日益增多,就内容而言,传统画论可分为理论、品鉴和画法三大部分,分别联系着中国思想史、中国人的艺术趣味和中国艺术的技巧系统。在画法方面,继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梁元帝的《山水松石格》之后,出现了王维的《山水诀》、《山水论》,及五代荆浩的《山水赋》、《笔法记》。这些文字,重在讲经营位置和技法,通俗平易,几为“要诀”。如《山水论》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此外,清代年希尧所撰的我国最早的透视学教学著作―《视觉精蕴》都对美术教育产以及审美倾向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人画书画教育思想的审美倾向,不仅通过创作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文人画家的诗文评论和画谱画诀等理论中体现出来。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此后,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趣味和风格的主导方向。
中国元素与中国服装品牌
李丹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入世以来,中国服装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缺乏品牌竞争优势。解决这个问题,不少行业内的人士认为创造中国自我品牌,就是在服装中加入中国元素。创造中国的服装品牌仅仅只是中国元素的简单罗列吗?换句话说,加入中国元素的服装品牌就一定能够有市场吗?本文拟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国元素;服装品牌;符号价值;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服装加工出口贸易在整个国家货物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世界第三大服装加工出口国,中国的服装加工一直靠着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来保持国际市场份额,出口的服装在国际高端服装市场上未能有一席之位。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消费者对于服装的质量、品牌、文化内涵等更高层次的追求,传统的服装加工行业前景堪忧。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见下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近五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沿海、北京、上海的服装加工贸易还是多靠资源优势竞争,均存在着附加值低的问题,据数据表明,在中国从事服装加工出口的企业中,拥有自己注册商标的企业不足20%,享誉国际的名牌更是寥寥无几。创造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突破瓶颈的必由之路。
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地区比较表
有不少学者和服装设计师认为中国品牌就是创造立足于中国文化根基的、具有中式风格、能够鲜明的区分西方主流服饰文化的服装,换句话说,就是服装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品牌是一种符号价值,创造中国自己品牌就是在服装加工中加入中国文化特有的元素,比如纹样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图案如印上龙凤图案、水墨画等,款式上仿造中国传统服装特有的立领、旗袍、盘扣等,细节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手工艺如刺绣、滚边。难道创造中国自己的服装品牌就是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的简单罗列吗?中国元素与中国服装品牌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关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元素”。
首先,单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凡是人类所承认的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就是符号,所谓的“中国元素”是这样一种非语言的表象符号:它基于中国文化和传统,在某一方面能够代替中国的、非西方的视觉图像,使人能够很容易的与“中国”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汉字书法、水墨画、龙凤、肚兜、旗袍等;其次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审美观念与服装风格,比如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和封建伦理道德影响下形成的以自然、含蓄为美,表现在服装风格上宽衣大袍、弱化性别、掩盖身体;再次传统的制作工艺与传统面料,作为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化外观,显然是“中国元素”的组成部分;最后是一种讲求随意、闲适、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庸平和的性情。视觉图像是传统优秀文化以及中国人特有的精气神的物质化外壳,后者又是前者的内涵,二者缺一不可,只重视前者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而不考虑整体设计会造成视觉审美疲劳、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只重视后者则会让不同国家、民族心理相异的人难以接受,导致服装品牌难以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因此,作为服装品牌一部分的中国元素不能只在外形上讲求中国风格,还要在品牌定位和设计理念中抓住中国文化的气韵和精髓,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正是创造中国服装品牌的动力和源泉。
当然,并不是说拥有了以上三个方面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服装品牌,泛化地采用中国元素,不考虑服装品牌的定位与服装整体设计将会物极必反,如何适度运用符号去引导文化取向,做到既保护好品牌文化内涵,同时将其发扬光大,走在国际流行时尚的最前端,是一个品牌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服装品牌的运作中可以借鉴艺术加工手段中的加减法则,即:删减大众审美难以接受和理解的文化元素,同时把握世界时尚界的最新动向,增加符合时尚界的创意元素,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另外,服装品牌的形成还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了设计、生产、宣传、销售、更新等环节,放眼于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不难发现它们的成功,大多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给品牌注入一定的文化,或者说立足于本土文化和人文气息,创立特有的标志性产品以及产品延伸。比如全球销量超过35亿条的牛仔裤品牌李维斯“levi’s”,前身是美国西部的淘金工人的“工裤”,现在被认为是所有牛仔的起源,并且被公认为“”独立、冒险、自由”的美国精神的典型代表;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地把握流行脉搏、及时做出调整。比如为讨好购买力强的广大中国消费者,LV、channel推出的中国红系列产品,Armani高级成衣上的祥云图案,JustCaval连衣短裙上的精美刺绣,;三是建立强有力的文化自信心和严格的品牌运作,以寻求最大程度的市场占有率。时尚女装品牌宝姿,严格坚持“务求每一种服装都能尽显其非凡品味”的精神,以精练的形式传达内涵文化,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销售服务体系,享誉全球,成为女装中的高端品牌。米歇尔・罗伯特说:超越竞争者的最好方式就是“改变和制定竞争的游戏规则”,品牌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它需要拥有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以及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行业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关部门创设有利的贸易环境。缺少产业化运作的服装品牌,将很难走向国际大舞台。
因此,我们说,中国元素与中国服装品牌缺一不可,缺少中国元素的文化支撑,中国服装品牌很难在国际市场立足;缺少服装品牌的产业化运作,中国元素乃至中国优秀文化只能固步自封,很难走出国门。那么是不是说有了上述的这些中国服装品牌就一定会成功地走向国际市场呢?答案是肯定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服饰在十三世纪之前存在着类似的发展阶段,尽管在十三世纪以后大相径庭,中国继续追求以遮为美的宽衣文化发展,而西方强调凸显人体、朝着窄衣文化方向,但是近代开始中西服饰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交流、特别是西方主流服饰文化对中国影响至今,而中国服饰文化也从20世纪初风靡西方社会,尤其受到刚从西方人体工学束缚解放出来的欧洲的女性欢迎;进入21世纪,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个不断反传统、不断引进异文化的过程,与文化大环境的后现代转型遥相呼应,中、西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成为服装文化发展的主流。一个服装品牌从确立走向成功,需要时间的的累积与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从客观方面来看,立中国拥有千百年来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创造自主服装品牌提供了优越的文化积淀;门类齐全的纺织加工体系、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立足本土、面向国际的服装品牌会深受主流时尚界的欢迎,创造中国的品牌、创造属于中国的流行时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戴伯龙.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美术与传统文化范文5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其中规定:“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并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与民族习俗、审美趣味的关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各地陆续编写了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并将民间美术按一定的比例纳入其中。例如,人教社出版的三年级《美术》教材中就编入了《民间玩具》这一课,其中列举了江苏无锡泥塑大阿福、陕西干阳布公鸡、北京沙燕风筝、甘肃庆阳黑虎枕等民间玩具。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教材,也将木版年画、图腾色彩、傩戏面具、藏戏面具、麦秸草编等民间美术的典型案例收入其中。江苏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乡土美术教材》,作为统编美术教材的补充教材。在新教材的引领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显得丰富多彩。民间美术以鲜活的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了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并了解到它的制作工艺。民间美术成为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媒介。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其教学内容与模式要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但是,与生机勃勃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许多院校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的需求。美术教育还是以素描、色彩、油画、国画为主要课程,以画室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而民间美术依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很难登上高师美术的大雅之堂,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将民间美术纳入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构建民间美术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高师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与延续,为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民间美术的资源
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千百年来,在代代相传中发展、壮大,形成了庞大的体系、繁多的种类。在功能上可分为装饰性与实用性两大类,但两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人们为了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寄托吉祥美好的寓意而创作的。从视觉角度来看,平面造型的有版画、剪纸、刺绣、织锦、印染等;立体造型的有泥塑、面塑、雕刻、花灯、布制品等。这些充满着原野芬芳的原生态的艺术设计,都是来自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他们不受任何理性的束缚,把创作当作自娱的方式,以超自然的灵动的形象再现着心中最真实的意念,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凝聚在作品中,以独特的构成形式,表现出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并赋予其生命的含义。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理资源和多元人文资源使民间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艺术形态。从云贵高原的手工蜡染花布、撒尼挑花刺绣,到新疆地区的花毡织造、土陶烧制;从陕北高原的凤翔木版年画、安塞剪纸,到江淮平原的惠山泥人、秦淮花灯,民间美术总是以生动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些作品算不上宏伟大作,甚至有些笨拙,但它们代表着吉祥的寓意、民俗的习惯以及情感的需求等诸多文化因素。例如陕北布制虎,其形象源于古代图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虎”从原来的图腾纹样逐步演绎成现在的造型样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具有辟邪、除毒、驱怪、食鬼、镇宅的精神价值,是广大民众的保护神。有些地区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长辈们常常给孩子做虎头帽、虎头鞋。以“虎”为载体表达出长辈祝愿孩子健康平安、虎虎生威的希冀和愿望。
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无论是创作理念、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始终与民俗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外在的视觉符号,在这个符号背后则是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被收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传承项目。
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民间美术受到了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许多种类濒临消失,传统的民间美术传承模式显得极为苍白。在这一历史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肩负起传承民间美术的重任,利用高师美术教育的平台,为那些在现代社会中即将失去生存空间的民间美术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同时,这些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民间美术也能为高师多元化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活的实例。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美术与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中国画;随类附彩;色彩;水墨
关于中国画色彩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言,再具体1点说,就是围绕自唐代以后形成并逐渐形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样式,也即所谓“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题,当然其中也涉及到“固有色”的观念。重点之所以放到前者,因为传统中国画的1些观念“山水居首”,“水墨为上”表明作为水墨画的墨分五色已发展为成熟的色彩系统。
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有1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不了解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正确了解中国画色彩的特点,他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规律,就会像有些论者那样轻率地指责中国画的色彩不够丰富和缺乏视觉冲击力,他们喜用西洋绘画的色彩传统和成就,在不经意中贬低我国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的价值,这种割裂传统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不利于中国绘画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当然,不了解这样1个历史过程,我们也不可能冷静地全面地认识我国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真实面貌,就会忽视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特定的历史内容,1旦陷于固步自封的境地。背离了历史审视的目光,也会失去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锐气和方向。wWW.133229.cOm同样,会阻碍中国画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画又叫丹青,可见,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春秋战国和西汉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车骑图》,有朱,赤。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勾勒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大小李将军的山水金碧辉煌:五代黄筌花鸟鲜艳夺目等,举不胜举的历代名作就是明证,传统中国画的1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明代杨慎曾经概括指出了“画家有七十2色”,而这个系统在宋代之前就是建立在“固有色”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历史事实,进而无端抹煞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时至宋元,水墨画的崛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它并没有终止对于绘画色彩语言的追求和更新。并没有中断我国绘画色彩运用的传统,而是在新的表现技巧的形成过程中,对传统的中国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种革新导致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实,锤炼为1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这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是以墨白这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色彩为主要载体,通过水与墨不同量的融合于宣纸上得渗化,产生黑,白,灰丰富的层次,表现了色彩无穷的变化,如果用今天的色彩构成学中的“蒙赛尔色立体”去剖析这种变幻,它反映在黑白两极之间的纵轴之上,是色彩明度的变化,与横向的色相和纯度的变化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正因为此,从自然物象抽取,概括出来的不是模拟自然色彩的黑白关系,却似乎更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更具有表现性,从而达到以虚当实,虚实相生。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
从以黑白为主的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和变化看,这种新的色彩系统,新的色彩观是渊源有自的,它不中断传统,不反叛传统,而是执着于新的追求,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为对“固有色”的超越。
中国画之用色比较注重主观性,自有其历史文化和哲学土壤,先秦的儒学,用理性精神解释传统“礼乐”,将理性引向现实的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及政治观念之中,在色彩的认知上,则表现为对客观存在的色彩的主观性格予以肯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缣帛上施加彩绘的美丽女子之形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个形象统1在素色之中,以此比喻“礼后”。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思想内容,礼节仪式是仁的外在表现,即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在的思想观念,重视的是正常情感的感受与理念的结合,而不是认识模拟功能,把中国画对色彩的处理引向带有主观性的表现轨道,在理论上则演化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附彩”说。
“随类附彩”主张作画要表现物的属性,即物的固有色,而不去模仿物的现象即所谓环境色,这1特点,要求画家必须对丰富的客观色彩世界加以高度的概括处理,而这1过程本身就为主观心灵活动1审美选择赋予了较大的空间。“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而“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在中国画家看来,如果用绿色表现冬天的水(并非冬水不含绿色),那是难以吻合冷,寂静的冬之情调。这里的色彩属性(固有色)所体现的冷暖关系,已经通过心灵感应的过滤概括出来。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工整细润。缜密而富丽的设色;张萱,周昉的仕女图卷,轻简的衣裳,柔丽的色调:黄筌的工笔画鸟,几不见墨迹的五彩调子;范宽的雪景重林。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状。宋元之前,中国画丰富的色彩世界,无不通过对“固有色”的总体感觉的把握来表现“心”的世界。
对“固有色”的突破正是在唐代工笔重彩发展至成熟阶段水墨画出现之时,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山水。花鸟画在这1时期的兴起更助长了水墨的滥觞。此后,水墨画则1发成为中国画样式的主流。尽管元代前后出现了浅绛形式,色与墨又融合在1起,但这种融合是水墨(不是墨线)与色彩的交融,并仍以墨为主,色为辅。“右丞云:‘水墨围上’,诚然。操笔时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韵既足。则刷色不妨。”浅绛的问世,虽使中国水墨画更为丰富,为墨这1极色增添了别样的光彩,但依然是以墨为主调的。以墨代色,墨分五色的发现,是对色彩论看似离题却也是惊人的创造。“墨分五色”这1高度精粹的色彩观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3大方面的因素。
其1,“墨分五色”的色彩追求。与道家追求与自然同趣的至大至美的艺术观是1脉相承的。既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很自然的看到道家对色彩的去取,是摈弃人为的“无色”。所谓“五色令人目盲”,因而面向对自然本质的追求。他们认为人为的色彩追求是不足取的,因为追求人为的色彩就会破坏自然固有的“全美”。这种面向自然本质的精神。与以后中国画色彩演变之间。存在着非常内在的关联。用“墨分五色”的这种超主观的色彩观去突破“固有色”的主观色彩观,实际凭籍的真是道家的艺术哲学。作为道家最基本的思想的“道”。其本质是“无”是“虚”,而又表现为“有”为“实”,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艺术哲学对中国艺术(当然包括中国绘画的色彩追求)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这1色彩观与禅宗的人生哲学与文人审美兴趣也逐渐趋向1致。禅宗追求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与文人画家自然淡泊,情境高雅的生活情趣融为1体,清幽,闲静的审美情趣也逐步形成。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成为他们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而水墨色调那单纯,朴素,清雅。浑然天成的美学性格成为最适合于文人画家审美兴趣的技法手段。
其2,工笔画是以勾线填色的形式来表现物象的,这种方法与写实主义西画的区分,就在于形和色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既分离又关联的形式要素,简而言之,西画的形与色是相互融合,形是用色来体现的,而中国工笔画的形是用墨线轮廓来表现,色则是在这墨线轮廓之中的形象的固有色。这种表现形式发展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墨线与色彩的各自发展,势必要以侵入对方的领域为前提。用金线勾勒的金碧山水画,以明暗层次为主要特色的陆探微和黄筌的画作,可以说是用色人形,而水墨画的出现则是以墨线的扩展向色彩方面逼近。宋朝时期,出现院体画和文人画相互对峙的局面也并非偶然,这是中国画样式自身发展的1个必然结果。另外。中国画传统强调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主观情感所表现的气势和韵律,这种生动的气韵主要是通过墨线的“形”来表现的,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风雷电驰”这样优美的词汇,都是用来描绘墨线艺术的独特风格及特殊韵味的。可以说工笔画样式发展的日趋成熟,也是墨线扩展为“墨分五色”的水墨画艺术的又1内在成因。
其3,我们还要注意水墨画及其色彩系统形成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从整体上看。唐代之后的审美追求。逐渐从儒家政教怀抱的束缚下挣脱而出,朝着追求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的方向发展。于是以1种反对矫揉造作,追求自然平淡,质朴无华的情趣韵味,去表现那种超尘脱俗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便成了时代的审美风尚。因此,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耐人寻味无穷的优美诗句;有了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的审美主张;也有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文人水墨画。
此外,毛笔,墨与生宣纸质的相互磨合为“墨分五色”的审美理想的实现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即特殊的绘画材料。进而构成了特殊的绘画语言。
通过上述3个相关因素的分析可知: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哲学内涵。从“固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中,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既有其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要大胆肯定和发扬这种审美方法的优良传统。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的传统审美特点,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追求,不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那样刻意追求物体的环境色,重在客观物象的再现,这1点,就连西方画家也认识到了,后期印象派的变革便是明证,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菲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