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范文1

关键词:水利工程 信息化管理 现状 问题 完善性策略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70-02

1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特点主要有5个:(1)建设周期长;(2)技术条件复杂;(3)规模比较大;(4)勘探设计比较复杂;(5)工程实施和验收过程较为复杂。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水利工程管理难度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工程所涉及到的问题都非常多,尤其是环境条件和设计变动都非常多。另外,水利工程往往还涉及到复杂的移民和征地等环节,需要协调的问题也非常多。如今,信息化高度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化的需要也是日益加深。相关统计资料也进一步显示,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实践可能性。事实上,所谓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指的是利用信息技g将水利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并对整个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存储、利用的全部过程。在笔者的观点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已然是水利事业必然发展趋势所在。

2 现阶段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所在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已然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水利工程的众多领域都已经应用的十分广泛。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就是可以进一步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自动化水平。然而,毕竟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时间尚短,在很多领域都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笔者进行了一些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不是十分完善的现状

上文中我们曾经分析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需要的硬件设施是非常多的。然而,纵观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很多情况都存在建设资金匮乏,设备陈旧,交通不便利等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使得整个工程的基础设施出现疏漏,引发大的管理问题。

例如笔者所工作的陕西省宝鸡峡灌区,诸如总二支、总三支一类的渠道处地偏僻,闸门老旧,附近也无电力接入,这种情况给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障碍和不便。

再者从宝鸡峡灌区近年来信息化建成工程设施情况来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遭人为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太阳能板被损坏,电池被盗等情况较为易发,给日常维护带来较大麻烦和资金压力。

其次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换代经费严重不足。宝鸡峡灌区近年来建成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的日常维护费用给灌区带来较大的使用压力,而信息化设施更新换代也较快,不及时更新会和新设备兼容性降低,此类资金又无专有渠道,灌区资金压力大,久而久之会形成水利单位“用不起”的尴尬。以上情况还待上级部门和国家相关部门在以后的项目规划和批复中予以关注和解决。

2.2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缺乏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现状

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来说,其主要监控和关注的内容有:(1)旱涝灾害;(2)水利建筑安全;(3)水资源调度信息情况;(4)水资源污染状况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水利工程其实对信息资源的要求是相对比较精细的。如果网络出现不顺畅的情况,收到的信息不仅无法及时发回,还可能出现反馈不全的实际情况。这就会使得水利工程信息收集和利用工作出现很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的开展,甚至造成极大的损失。

2.3 关于现阶段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欠缺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所需的一些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情况比较多,还有就是要对当地水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便能够实际进行并确保整个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自身素质。然而,我国相关统计资料也显示,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这也是阻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一大主因。

3 新时期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完善性策略分析

3.1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事实上,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来说,资金还是影响其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新时期我们必须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且还要大力吸收民间投资,从而能更有效地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性开展。

3.2 要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笔者认为,未来水利工程事业所需的人才是综合性人才,要兼具水利工程专业素养和网络计算机技术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建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由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加强对水利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并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让更多的人才投入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事业当中。

3.3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文灾害预警系统

在笔者观点里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水文灾害。在未来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相应的水文灾害预警系统,从而能够合理化的对干旱和洪涝灾害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而制定该地区的防洪、抗旱策略。通过相应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策略使得水资源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分配,从而保障水利工程顺利开展。

4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策略分析

从水利项目建设的基本规律来看,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应当包括这样的程序:(1)按照规划设计;(2)批准立项;(3)实施建设;(4)验收审计。笔者认为,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也一定要秉着这样的思路来进行建设,这不同于一般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不同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这是一种符合水利行业特点的带有IT性质的重要水利建设性项目。这样综合性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与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现阶段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一定要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社会也要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相关内容给予必要的关注。

5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时代所趋,形势所趋,从目前来看,新时期我们深入研究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对于我国水利工程事业茁壮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研究时间尚短,在很多领域都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策略,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富宏军.浅析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213.

[2] 杨鑫.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J].北京农业,2015(23):120-121.

[3] 钱坤.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4):331.

[4] 毕连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5):223-224.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范文2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议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

一、水利信息化及其有关概念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在分析水利信息化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与其有关的概念作一简要阐述和比较。

1.信息化与水利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从整体上看,信息化可以分为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信息化及社会生活信息化五个主要层次。实现信息化需要构筑和完善包含六个要素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2.“金水工程”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

国务院大多数部委出台的信息化规划,均以“金”字头冠名,并已形成序列。沿用这一命名方式,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并于两年前开始在系统内部使用。在中办发〔2002〕17号文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把“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进行重点建设。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是“金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工程,是“金水工程”先期启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它是根据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需要,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信息采集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其目标是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决策依据。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电子政务与“金水工程”既有区别,也密切相关。首先,近期水利信息化建设被命名为“金水工程”,可以说近期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其次,电子政务(即政府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还包括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等其他非政府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水利是社会公益型事业,在实现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水利信息化主要是政府行为,水利信息化也主要是政府信息化(即水利电子政务)。因此,在近期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

二、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水利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是围绕水情信息汇总、处理展开的。从1979~1980年开始,水文信息化开始一些信息源的处理。20世纪90年代前后,水利信息化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到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在电子政务、防汛抗旱、水文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建设了400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市、区)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2.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于2003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 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3.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十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到目前为止,工程建设收效最为显著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已经完成了22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该系统在当年每年全国6~7月间的防总会议、以及各次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水土保持、水资源等各大监测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水利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三、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信息化的标准化程度差

我国目前所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标准大多存在着通用程度不高、性能单一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其通用性和模块化,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在应用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水利信息化软件研发刚刚起步,且大多数由一些水利信息化公司完成,各公司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垄断或各自为政,开发出的软件无法保证通用性。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地区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如国家防洪工程数据库中湖南省洞庭湖地区的堤垸工程编码规则等问题仍不太适用我省的具体水系情况和工程现状,正在进一步的协商和修订中。

2.水利信息化的投资严重不足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是靠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依赖国家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省级和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这样势必造成水利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的问题。

3.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并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主要表现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甚至一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各自封闭,形成数字鸿沟;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4.水利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同信息化工程配套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都较为落后,我国水利信息公共网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某些地区通信手段仍较落后。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4%,而北美和欧洲已分别达到39%和27%,亚太地区也达到了22%。水利信息网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

5.水利信息化人才缺乏

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尤其缺乏IT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达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具备一批精通水利行业的IT人才。我国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

四、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科技含量高,对实践经验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专门人才。在我国当前水利人才队伍中,水利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明显匮乏。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彻底转变人才观念。首先是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通过优厚的待遇、丰富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和广阔的个人发展前景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创业。同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利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借助“外脑”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另外,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信息化公司参与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工程档案是水利工程中涉及到的重要技术资料、工程资料的集合,是单位一代代技术人员智慧的结晶。是水利档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渗透到各行各业,水利工程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水利工程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档案管理信息化给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条件复杂、规模大等特点,勘探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管理过程也非常复杂。由于不同项目建设的条件不同,设计变更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如移民、征地、环境保护等,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大、问题较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效益,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已经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通过作为新疆地区科技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可提高信息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及自动化水平,成为加快新疆地区水利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1]。也是水利事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基础。但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目前新疆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缺乏水利工程信息资源。水资源的污染状况、洪涝和干旱等自然因素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必须监控和防范的内容,水利工程对信息资源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因网络不通畅,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收集到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和传输,导致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甚至可能因信息资源不完善导致严重的灾害和损失[2]。

第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由于需手机相关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还需分析当地水文情况,并制定有效的措施以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工作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新疆地区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偏低。

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对策

(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资金是影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设备不完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需加大经济投入,政府与相关单位需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吸收民间投资,使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另外,需对新疆地区信息网络进行优化和完善,保证大量水文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顺利进行,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按质按量完成。

(二)促进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是事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中,因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各种原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相关部门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建立数据库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3]。为了适应世道发展的需要,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络,将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传播,保证数据信息得到科学、统一的处理和保管,并将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有线网络处理与无线网络处理紧密结合。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需掌握相关信息,并能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制定出合理的措施。近年来,随着新疆地区水利建设项目数量的增多和建设难度的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在对已有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可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壮大工作人员的队伍,使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更好地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水文灾害预警系统。水文灾害是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需建立水文灾害预警系统,能对干旱、洪涝等灾害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依此作为依据制定抗旱和防洪措施,使水文灾害的随时降到最低。水文灾害预警系统可根据季节和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完善,并通过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还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和详细的数据信息,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水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基础设施不全、网络系统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产生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在今后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加大资金投入,对相关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对水文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水文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进程,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不断壮大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新疆地区未来几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新疆地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需不断努力,更好的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祥,张坤,陈欣,等.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

[2]王鹏宇.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11(08).

[3]龙永军,陈晓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分析及系统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

[4]姚小娟.档案信息化管理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06,8(4).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范文4

1.1水利统计指标的设置

目前我国水利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工作主要分为水利综合、建设投资和服务业统计3大统计部分,其中水利综合统计又包含水利综合、灌区基本情况、水库基本情况和中国大坝等的统计年报,水利建设投资统计包含年报和月报,水利服务业统计包含年报和季报。水利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相对完整,较为成熟的统计指标体系。

1.2水利统计信息化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水利统计信息工作开始起步,水利部编制了水利统计软件,并在全国市级以上水利统计部门进行部署,随着10余a的使用和更新,目前软件功能已比较完善,各级水利统计人员也已熟悉软件的操作,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将该软件推广到县级水利统计部门。随着各级部门的硬件和网络环境的完善,2012年水利部又开始部署水利建设投资统计直报系统,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在水利统计部门之外,水务系统其它部门也已建立多个专项的直报系统。

在目前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中,水利统计信息化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在许多功能的实现上都有了新的尝试和突破,其中包括:网络即时性的应用、整体工作的流程化、多部门协作、远程即时进度和工作情况监督和管理、数据审核自动化、和统计软件与空间GIS系统的首次对接等等[2]。这为今后统计信息化水平提高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同时也创造了数据基础条件和大好机遇。

2水利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系统各部门指标体系关系混乱

综合统计与业务部门统计分工不明确,统计管理的不统一造成统计结果存在多样性,几乎每一个业务部门甚至业务项目都有1套独立的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而这些统计报表均未经过各级水利综合统计部门的审查和批准,同一指标在多个或多项统计报表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且各个部门均使用本部门制定的数据采集方法和统计口径,严重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的原则要求,造成数据不统一,严重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3]。

2.2指标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经过多年对水利统计指标的添多减少,目前使用的指标名目过于繁多,有些指标已使用20余a,其中不乏已不适应当前水利建设需要、失去统计意义的老化指标;有些指标逻辑关系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有些指标收集困难或超出水利部门管理范畴,数据质量难以控制,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些指标根据其它相关指标即可推算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统计工作量过大,统计人员疲于应付,数据质量低,可利用信息资源量低等诸多不良后果。

2.3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在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编制、建设过程及竣工投产验收和评估等方面,目前基本没有水利统计人员的参与,尤其是在中小型项目管理中,统计的监督职能严重弱化[4]。

2.4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

目前应用的水利统计信息系统及各部门使用的统计软件一般都是单机运行,上下级统计人员、不同部门人员无法共同查看数据,每项统计报表的统计过程独自形成一个串行过程,造成统计周期过长,如水利综合年报和基建投资年报从开始布置到最终的数据公布时间达到半年以上,使统计成果失去了时效性。

信息化建设体制存在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及普及程度都远远不足,水利系统内没有统筹的信息化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有序地进行全局式的建设,大量信息化软件由各个职能部门独立投入大量资金并行开发,决策者对信息技术把握不足,加之从事具体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相关机构对水利行业情况和信息应用需求理解不深,造成很多软件在开发阶段就已经是落后产品,各个部门间信息系统不兼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还有一些信息化产品易用性和实用性根本无法满足水利统计人员的需求,最终无法推广和应用[5]。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信息条块分割的现状。

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异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水利系统内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统计职能未集中到水利统计部门而是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个别项目的水务指标,例如城镇供水相关指标,甚至在水利系统外进行统计。

2.5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水利信息涉及面广、投资大,而长期以来对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不足,造成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源开发十分不足,信息的采集和传输的手段极为落后,在目前互联网技术高度普及的情况下,水利系统尚未形成覆盖全行业的网络信息平台。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维护管理的经费渠道也没有得到保障,致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系统不能得到快速的应用,无法及时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6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

行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足,导致水利行业内相关人员的不足,和对信息化知识推广的力度不足。对人员的再教育往往偏重于水利专业和工程建设知识。信息专业的人才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时还往往被冠以“专业不对口”的理由被拒之门外,造成对信息技术认识的恶性循环[6]。

3现状问题症结的分析

通过对水利统计诸多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导致当前水利统计信息化发展整体情况滞后的症结主要有4个方面。

3.1信息化体制缺陷

体制的缺陷是导致信息化建设整体统筹规划和建设机制缺失的根本原因,具体导致了多头重复建设,总体建设水平低和水利统计信息管理职能分散的现状;同时,也是导致系统内信息化人才和资源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

3.2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低直接造成了水利统计数据采集渠道和获取方式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数据质量和可信度,也造成统计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数据时效性。缺乏时效性和可信度的统计成果必然造成了各设炉灶、数出多门、指标重复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同时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3.3职能分工不明确

水利统计的统计管理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职能在基层水务系统内未能得到充分的明确或落实,造成水利统计人员无法正常参与建设项目尤其是中小型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过程和验收评估,严重弱化了统计的监督职能和统计成果的科学决策功能,对项目建设的科学性、投资效益及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影响。

3.4指标设置不合理

指标设置过于繁琐,大量靠逻辑关系即可推算的、获取来源不可靠的和行业外的指标的加入,使各级水利统计人员工作量与日俱增,忙于应付,无暇开展科学系统的统计调查,更无法顾及其它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数据质量和统计价值的发挥。

4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思路

通过分析,总结出目前水利统计工作存在的症结主要是体制、指标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围绕如何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进行整改,当统计数据具备了真实性和时效性时,水利统计工作将进入良性循环不断攀升的轨道[7]。而目前改善统计数据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来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为水务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议通过以下步骤,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1)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系统整理水利系统统计指标,明确划分指标层次,合理划分部门分工,建立一套完善、精简、高效的指标体系。统一指标的分类标准和代码,并尽可能与其他行业统一。整体的指标设计应按照图1所示结构,达到不重不漏、层次分明。

2)逐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在指标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分工和对指标进行统一的分类代码原则划分后,即具备了并行建设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条件。覆盖全行业的高效水利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步到位,要在统筹规划下逐步科学推进[8]。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系统作为今后整体信息平台的骨干和核心,应首先着重于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保障数据的时效性,在系统内应向信息的即时共享方向努力。

3)转变水利统计工作重心。随着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统计周期的缩短,能逐步满足水利系统内其它部门的信息需求,进而促使其他部门主动将本部门信息系统与水利统计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随着与其它系统的互通,相关数据即可直接进行采集,基层数据采集范围和对数据的审核量逐步减小,将进一步缩短统计周期,实现良性循环,会吸引更多的部门信息系统主动进行通联,最终实现全行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水利统计部门的基层数据采集任务全部分解至各项业务职能部门,将水利统计的工作重心从数据收集审核转变为实现水利统计的数据分析、参谋决策、计划执行监督职能上来,真正发挥统计信息价值[9]。

4)转变数据采集方式。数据信息即时性的实现,仅依靠信息系统的完善仍然难以实现,传统数据采集、审核过程依然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需要转变数据采集方式。历史数据可以通过遥感影像、实时监测等现代技术通过GIS系统与部门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对接;最新数据则要转变采集模式,从传统的定期采集转变为跟踪采集,形成数据变化备案制度,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即时共享。

5水利统计信息系统的改进思路

按照整体思路,要对本部门目前的水利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以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价值。目前水利统计信息系统为单机运行,逐级上报、汇总审核,周期过长。要缩短数据信息采集的周期,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减少数据审核时间。在目前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应用的信息系统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水利统计系统的开发中应采用基于工作流模型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软件,具体架构如下:

1)整体架构前端为IE浏览器,不同操作权限的不同用户发送请求,请求通过信息系统的Web服务器进行处理,并与后端SQLServer数据库结合处理数据的存取,完成请求任务,并将结果页面返回给客户端。

2)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分为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审核层和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提供在线录入和数据导入及与其它系统的数据采集接口。

数据审核层按照系统内置的审核模型,将审核意见与相应数据反馈至用户页面,便于用户对数据的修改。审核层针对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审核方式,各级用户都设置有不同的审核功能和不同的审核关系,从不同角度审核统计数据,保障数据质量[10]。

服务层包括支撑应用层的各种服务中间件,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和支持,如工作流管理中间件,是基于工作流模式信息系统的基础,可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制定网上统计报送流程,完成统计网上报送的自动流转。

应用层面向行业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提供数据查询、浏览、分析和数据的,同时包含交流平台,及时将系统问题进行交流和反馈,以便及时的进行维护和管理。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范文5

关键词:水利普查;档案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普查管理的不断规范,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水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状况,摸清经济社会用水状况,了解水利行为能力建设情况,将真实地记录普查工作的全过程,是最为原始、可靠的基础水信息资料,是水利普查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水利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各级水利部门研究出台水利政策,组织制定水利事业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国家档案局共同印发《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确保水利普查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与安全保管并能够有效利用。

二、水利普查档案管理现状

(一)档案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技能

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工作之中,档案的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实施的直接人员,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与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可以发现,水利普查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并没有过硬的管理技能,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根本无法顺利推进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落后。

(二)信息管理安全威胁大

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之中必然会遇到信息安全问题。众所周知,现代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发展面临着很多安全问题,对于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是这样,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之中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是由于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这是造成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其次,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安全防护系统仍然存在很多漏洞,这同样为我国水利档案信息化的信息安全构成了相关的威胁。

三、加强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普查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水利技术档案管理过程中,从水利工程建设的批复文件及勘探、设计资料的形成、积累、分类归档、打印、发放、回收等到技术档案的管理、鉴定、保管、利用及档案人员岗位制度等都要有统一的标准,而且要形成文件,用制度固定下来。要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现行档案法规文件精神,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力求符合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把水利工程技术档案工作进行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规范,使水利工程技术档案达到标准化。另外, 档案存放的库房管理也要达到标准化,库房标准化管理要有一套标准的办法,库房的建设包括防火、防虫、防晒、防霉、防鼠等均有一定的标准。除此之外,还要设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保持库房通风、湿度等各项指标都要达到《档案法》的要求。

(二)加快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相关领导的直接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措施,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对档案资料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再梳理、再利用,工作量巨大,因而,加快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握好方向,充分发挥拼搏进取、务实高效的精神,争取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水利档案信息化的体制和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推进我国水利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三)提高水利普查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保普查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普遍应用,使得档案管理的种类和载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档案管理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档案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此,组织档案人员参加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培训班,充分认识水利普查档案验收工作的重要性,准确把握普查档案验收工作总体要求,对主要技术问题进行研讨,为圆满完成水土普查档案验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要求档案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和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利用现代办公设备,建立水保普查资料管理数据库和信息查询平台,高质量地完成水保普查成果档案的存储。

(四)做好水保普查资料的收集、归档。要确保水保普查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必须要了解水保普查的内容。普查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壤侵蚀现状普查 , 查清土壤侵蚀分布面积和强度;二是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掌握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和分布。对全部普查资料进行认真分类和归档,切实做到齐全完整、分类科学、组卷合理、排列有序、内容准确。

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管理体制,做好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应用三方面工作,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在充分发挥原有档案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尝试建立文档信息服务、检索中心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以及借助网络、电子传输等现代化手段,借助档案平台,为水利提供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水利。

参考文献:

[1]方婧.我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体系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范文6

【关键词】水利施工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1水利施工新技术的现状

1.1防水复合材料新技术

传统的防渗漏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新型防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不仅能高效地完成防渗漏的作用还能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防水复合材料采用成熟的纳米技术,将Na基膨胀土掺入土工织物中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复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对特定需要加固的部位进行铺设达到防水防渗漏的作用,与灌浆技术相比,具有抗拉强度大,质量轻,操作简便的特点,目前得到广泛应用。

1.2GIS与GPS新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水利施工方面新兴的一门技术,它将地理信息采集下来并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实现对监测对象空间地理位置的准确描述,在空间范围内实现对施工对象的动态监测。GIS系统所特有的仿真模块能够仿真出施工对象的立体几何信息,犹如3D建模软件将施工单元每时每刻的动态信息以及对应的属性数据保存下来供以后查询。实现了施工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和可视化。GPS(全球定位系统)则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施工带来的诸多不便和测量不精确问题,现在通过GPS能够快速准确的提供三维的数据信息,保证了施工方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GPS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遍布全球的卫星实现对地理坐标全方位的定位,包括GPS用户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1.3绿色混凝土技术

绿色混凝土技术通过预制混凝土构件尺寸不一的孔径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周期,结合绿色植被与混凝土的不同特点在结构方面实现优化,孔径内往往填充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料和土壤。

2水利施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水利施工信息化

水利施工技术必将迎来全面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革命。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涵盖着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遥感技术等;以及涵盖PC、图形工作站等硬件基本组成;另外囊括了光纤通信传输协议等通讯手段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未来水利系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首先实现办公自动化,同时水情测报、水务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以及灾情处置等都会实现信息联网,最终实现全面的水利施工信息化。

2.2水利施工现代化

水利施工现代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宏观理论作为依托,并大量采用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制造设施、高性能的机械装置,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确化,高效化操作。随着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远程遥控技术,实时监测技术的发达,动态的水情、工情动态监测网络已经初具规模。未来水利施工现场一定会应用大量水利施工新技术,整个施工过程将迎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这是未来水利施工技术的又一发展趋势。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