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文化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文化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 文化 差异 策略 归化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决定语言和思维的是客观存在,是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韩中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历史上韩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因而有很多相同之处,如相同的肤色和长相,相同的气候条件等。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上曾经是落后的农业国的韩国也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因为受到了大量的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文化思想、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影响,传统的东方文化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
1 韩汉文化差异的理性解读
语言根植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当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等多角度去理解。韩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这种不同给其在语义上的转换带来了一定困难。汉文化是一元文化,而韩国文化是多元文化,因此包含了更多的他文化的价值内容。
1.1 地理环境与文化差异
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从地域上看,中韩两国,虽同处欧亚大陆东北部,但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相应的也就产生了风格迥异的本族文化。韩国三面环海,其民族语言在很大方面就会沾上海洋的特征。如我们熟知的俗语:(挥金如土),(蓄水),(落汤鸡)等就囊括其中。与此相反,汉民族祖居欧亚大陆,面向大海,背倚陆地,因此其文化是多样性的,即:不仅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更多受到陆地文化的影响。正如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还有“卷土重来”、“灰头土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等举不胜举。在韩语中,“风”()大多数被用作贬义词,并且韩语中“风”只有“”这个概念,不区分什么东风,西风,北风,翻译的时候要根据语境来。然而汉语中的风分为“东风”和“西风”,每当吹起东风,整个神州大地便是草长莺飞、山花烂漫的时节,所以“东风”在汉文化中是和煦温暖的,是褒义词。如:唐德宗的“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而“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如唐朝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元朝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又同是马曲的《小桃红》中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其中的意境也更是让异域人士感到相当费解。
1.2 民俗风情与文化差异
除此之外,由于民俗差异,也给韩汉两民族带来了文化上的差异,这一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下转第232页)(上接第183页)语上显得尤为突出。虎这种动物是韩国的象征,所以虎被韩民族赋予众多含义。韩国人将虎比为勇猛和幽默的两面表情,同时认为虎聪明,通人性,知恩图报,如:1988年首尔奥运会时,韩国人选择较具东方色彩的小老虎作为首尔奥运会的吉祥物,取名为“(虎多力)”。这个名叫“Hodori(虎多力)”的老虎被设计成为一只友善的动物,代表了韩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韩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虎文化”。
在汉语中,“虎”常与“狼”并称,因为狼在汉族人眼中是一种极凶残的动物,非常让人讨厌,所以这类词多为贬义,如:虎狼之心,前怕狼,后怕虎等。另外在汉语中“虎”也常与“龙”为伴,这类词有的为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等;有的带有贬义,如:龙争虎斗,虎踞龙盘。
2 韩汉语言的翻译策略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韩汉两种语言在互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这并意味着韩汉两种语言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全世界人类的语言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共同点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不同语言之间相互的转换成为可能,而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来实现。
2.1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在一定程度上不要改变原文的语言、文化等特征,引导读者向接近作者,同时适应并接纳原文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前提是,承认语言是具有差异性的,交际由于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变得复杂化。而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尽量在目的语中表现出该类的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等值,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比如:“以卵击石”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翻译成“”。但是,异化翻译也难免存在一些自身的不足,如它通常会使译文的句式比较生硬,甚至晦涩难懂,这就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定的困难。
2.2 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从理论上讲是把语言看成是交际的工具,强调通俗易懂,尽量避免多义和歧义。当原文和译文因为文化差异而无法通达的时候,“要用译语文化代替原语文化”。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用通俗易懂的目的语来进行翻译,用目的语当中占据“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来代替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如:“(字面意思是画中的饼,汉译为画饼充饥)”,“(字面意思是捂着眼睛学猫叫,汉译为掩耳盗铃)”,“”(字面意思只有上游的水清了,下游的会才会清,汉译为上梁不正下梁歪)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带来文化信息的遗失。
3 结束语
翻译是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哪一种策略和手段,最终还要看翻译的目的,读者的对象和语言的环境等。我们应该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充分体现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这样才能促进韩中文化的顺利交流,才能进一步实现韩中文化建设的互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韩]朴英顺.韩国文化论[M].韩国文化出版社,2002.
[3]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出版社,2011.
[4] 吴雪云.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9(8).
[5] 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
茶文化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 汉英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优化利用
一、汉英文化差异不容忽视
本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一词的定义第一条,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变革、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引起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习俗、行为方式及有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上,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然会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汉语中有“三生有幸”“一尘不染”等反映佛教观念的词汇,“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反映政策的词汇;英语中也有“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等反映历史的词汇。可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交换,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对接。文化的共性使这种对接成为可能,同时文化的个性决定其不可能完美。文化的个性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译者的使命就是架设跨越鸿沟的桥梁。[1]因而,如何优化自己的翻译策略便成了译者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两种翻译策略及之间的关系
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明确地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鲁迅这里的所谓“洋气”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异化”。所谓归化,就是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异化,则是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2]当然,关于归化与异化之争可谓古今中外皆源远流长。在中国,古有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经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争,直到1987年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将两者之争推向;在国外,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Cicero,Horace和Jerome等人所论及的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译,即直译的雏形)和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意译),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翻译家Schleiermacher有一句名言:“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文论和文学翻译领域出现文化转向时,归化和异化之争才正式取代直译和意译之争,逐渐成为当今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之一。[4]无论是归化派还是异化派,他们都有关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读者接受等方面的考虑。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文化交流的频繁,我认为读者们对异域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寻求异域知识的好奇心也被不断刺激,各种异域的表达不断地被引进与接受,因而从长远角度来说异化是大势所趋,然而,归化与异化目前看来仍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没有完全归化的译文,也没有完全异化的译文。
三、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优化
上文提到,归化与异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由于两种策略各有所长,如何优化翻译策略就变得极其重要,以下结合翻译实例来分析两种策略的优化利用。
例如:至于才子佳人等书……更有一种风雨笔墨……(曹雪芹,《红楼梦》)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杨宪益、戴乃迭译)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 ...(David Hawkes)
从翻译的类型来看,原文中“风月”二字本意指风清月明,在诗词歌赋中常用以比喻男欢女爱,是一个极富中国文化韵味的词语,杨戴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向读者传递出原文本的文化内涵。从这一点看,霍氏的归化译文略显单薄。通常情况下,以介绍源语文化为目的的哲学著作、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等类型的翻译,异化策略用得较多,因为这类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把源语文化介绍给目的语的读者,使其体会、了解源语文化。而对于一些实用性文体的文章,如新闻报道、广告、宣传资料、通知等的翻译,一般可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较多地采用归化策略,以达到通俗易懂、表达清晰的效果。如关于著名电影“Waterloo Bridge”的归化翻译《魂断蓝桥》运用得就恰到好处,译者翻译时避免了Waterloo(滑铁卢)给人以介绍战争的误导,而是联系影片的爱情主题,译成了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蓝桥”,使中国观众闻联想起典故,表达效果极佳。[5]从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接受来看,杨氏采用异化策略将文化信息传达给读者,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希望对中国文化有一定基础的目的语人群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包括对“风月”这一意象的把握;而霍氏的译文显然更针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人群。我们可以此来考察“五四”期间异化翻译发挥的作用。鲁迅极主张“直译”、“硬译”、“宁信而不顺”,借助翻译来改造汉语、丰富汉语,使汉语更细致精密,更富有表现力,更具有逻辑性。异化翻译此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的发展。在这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见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各有千秋,如何使它们的作用在文章中得以优化则需要考虑以上因素,在全面分析后方可知晓。
四、结语
归化与异化的争执从未间断,学者的争执业已从语言层面上升至文化层面。目前看来二者是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必须面对和采用的翻译策略,归化译文有较高的可读性,读者群较为庞大,读起来通顺易懂;异化译文可以尽可能多的传递文化信息,使读者体验异域表达与文化风味,它们各有所长,互相补充与完善。或许若干年后,在另一个较大的学术转向之后,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这两种翻译策略,从更多的角度探讨二者的优化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主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4.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2).
[3]Schleiermacher,A.On the Different Method of Translation[A].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 from Dryden to Derrida[C].Schulte,R.,Biguenet,J.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ago Press,1992:36-54.
茶文化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英汉;文化;翻译
1.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产生差异的原因
1.1地域文化不同
英国属于海洋文明,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汉两个民族对于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当中,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耕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牛的形象都是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汉语中赞美牛的词语很多,如汗牛充栋,健壮如牛,力大如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
在西方,牛是民间传说和宗教中的圣物。它强壮有力,受到古代人的崇拜。bull 也可以指粗壮,好斗的人,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行为莽撞的粗人。关于牛的创造力的古老传说还打动了西欧金融市场的人士。他们用bull market来指股票上涨行情,俗称牛市,bull指在股票市场中买进股票、希望在其价值上涨时卖出以获利的人,即买空者、多头。
1.2历史文化不同
历史文化常常影响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民族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的差异。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着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比方说“龙马精神”“画龙点睛”,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龙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邪恶的代表,是恶魔的化身。在英语中,“dragon(龙)”给人的联想是凶恶、残忍,“dragon”也被用来指“凶暴的人”,甚至被来表示“凶神恶煞”和“恶魔”。
1.3习俗文化不同
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各个民族的习俗文化也存在很大不同。英汉两民族由于各自的习俗文化不相同,对于相同动物也有着不同的爱憎褒贬象征。比如,西方国家的人们一直以来喜欢养宠物,而且以狗为甚。他们养狗不但是为了用来看家、打猎,而且经常是为了可以做伴,他们把狗当作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的人无儿无女,就拿狗来代替,这些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不但有吃、有穿、有户口,还有专门的墓地,而且有音乐家专门为它们谱“狗曲”。当它们得病时,主人会请兽医,还会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它们可以住在装有空调设备的“高级狗旅馆”里。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英语里有很多带“dog(狗)”的表示褒义的句子和短语了。比方说,“A lucky dog”指幸运的家伙,“Love me,love my dog”指爱屋及乌,“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指有功者应受奖赏,“Every dog has its day”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相对来说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所以,狗的地位在中国比起英语国家的同类来说要低得多了。中国人对待狗的这种态度,在词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成语和谚语几乎都带有贬义。比如,“丧家之犬”、“走狗”、“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等等。
2英语动物词的翻译方法
2.1直译法
在一定程度上,直译既忠实原文的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同时也丰富了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在表达形式与意义上,英汉动物词汇有重合的现象,英语和汉语都常用一些动物词或习语来表示人物品质和事物性质,并且在意义形象及风格上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可按字面意思来进行翻译,比方说:
(1)Skating combines entertainment with exercise.
滑冰融娱乐与运动为一体。
(2)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
(3)You can’t comprehend it,if I explain it,that is “to play the harp to a bull ”.
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2.2意译法
意译是指从意义出发,只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的方法。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当中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一些文化现象直译不了,又找不到对应的说法,这时就只好意译。所以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词义的褒贬、轻重、联想方面的差别,加以改造,表情达意。假若望文生义,就会闹出笑话。动物词汇的出现与每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和风俗习惯以及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人们赋予动物词汇的意义也不相同。有的时候英语当中有些词组或习惯用法表面上与汉语不谋而合,实际上它们的意义并不是字面上的简单的总和而是意在言外。所以翻译的时候也应考虑词义的褒贬以及轻重方面的差别,适当的进行改造。
比如:
(1)The general said that the president was just crying wolf when he said that the army was too weak to fight for the country.
将军说总统所言有关军队太弱,不能为国作战的话是假的。
“cry wolf”这个习语源于《伊索寓言》,就是那个著名的狼来了的故事,后来“cry wolf ”就演变成了说假话虚拟警报。
(2)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 no fish约翰为人忠诚可靠。
其中“eat no fish ”出自一个典故,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派在星期五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表示的是“忠诚”的意思。
结束语:
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因为各自文化的差异,这些内涵不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及在翻译理论等方面时常引起误解或导致交流的失败。所以不管学习哪种语言都要注意这些带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掌握它们的寓意,熟悉它们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晓语言,实现无障碍的交际。
参考文献:
[1]胡国强.试论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差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23(6).
茶文化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 英汉文化意象 差异比较 翻译
1.引言
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翻译两种处于不同语系的语言时,译者总要面对棘手的文化意象这一课题。因此,要求译者在了解源语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文化意图。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此处所言的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在很大程度必然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尤其要受到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制约。因此,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特别是一些已被各民族所广泛接受的文化意象是做好翻译的前提和关键,也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之一。
2.文化意象的含义
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蕴涵文化意义的意象,它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很强的语境适应性。与文学性的“意象”概念不同的是,“文化意象”消解了“意象”原本所具有的诗意内涵,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特定意味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果说文学性的“意象”是指艺术典型的话,那么“文化意象”强调的则是这个“典型”所象征的文化区别性。文化意象在文化传播中不但具有象征作用,而且高度浓缩着文化内涵,所以文化意象可以比其他形式更感性、更直观、更简洁地表达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内容。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两部分构成,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其中物象是一种感性经验,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是信息意义的载体;而意象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是物象在一定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文化意象的功能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文化意象通过语言这一文化载体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规律,体现特定文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性。
人们常用具体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但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迥异的人文环境,所以各自的文化意象也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意象的正确理解译文是能否忠实于原文的关键。
3.英汉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的早期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不同民族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意象能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英汉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从植物、动物、数字、自然现象及色彩来解释。
3.1 用植物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但人类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种种共性。纵观两个民族的历史,不难看出它们相互碰撞,不断融合,在撞击中,寻求文化的契合点。植物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同样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映。如:rose/玫瑰,在两大民族中,它都象征着爱情。汉民族情歌《送你一只玫瑰花》和英国著名的诗人彭斯所写《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的差异性,每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的方式又不尽相同。因此,有些植物在一种文化里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只有字面意义,并无任何联想意义。如汉语言中的“竹”,以“竹子”构成的成语俯拾即是:“雨后春笋”、“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竹子常用来比喻人正直的品格,如诗人欧阳修的“竹矣君子德,猗猗寒更绿”名句。而对于英国人来说“竹子(banboo)”只有指称意义,没有赋予它任何文化色彩。
和“竹”一样,“松”在汉民族文化中具有文化内涵。由于松树不畏严寒,傲岸挺拔,在汉语言中常用来象征刚直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所以历代文人自古就有不少咏松的诗句。如唐朝陈子昂的“百尺无寸枝,一身自孤直”,以及的名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等雪化时”。在英美语言中,“松树(pine tree)”只是一种树木,仅此而已。
同样,英语中的“daffodil(黄水仙)”在英美文化里,常被用来象征“春天、欢乐”。 如下列诗句:
For oft,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The Daffodil
在上面这节诗中,“daffodil(黄水仙)”象征欢乐,表现诗人在孤寂时从这美好的景色中得到慰藉。而黄水仙在中国的汉文化中却无此象征意义,有时甚至可以表示为人孤傲、自恋等含义。
3.2用动物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在动物上也反映了不同的民俗文化。由于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尊重和互相吸收,因此,英汉语在利用语言表达意义、联想色彩等时,有一些是大体相当的。如fox/狐狸,两个民族都赋予它“狡猾”的联想意义;ass/驴象征着“愚蠢”;lamb/小羊,讨人喜欢;wolf/狼,凶残好杀;pig/猪,贪吃;deer/鹿,胆小温顺。
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
人类的共性不言而喻,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现的方式就不尽相同,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蕴。如汉民族语言中的龙、喜鹊、乌鸦、杜鹃,英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狗等。
“龙”在汉民族的语言中象征着“皇权”,代表高贵和神圣。在汉民族的古代传说中,“龙”能“兴云降雨”,以“龙”的联想意义搭配了许多成语,如“龙飞凤舞”、“龙盘虎踞”、“生龙活虎”等,而在英美民族中“龙(dragon)”却是一个“凶残肆虐”的怪物。
再比如“狗”在英汉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在汉文化中,狗大都含有贬义,如“走狗”、“丧家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美文化中,“狗(dog)”总是含有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old dog”等习语。这反映出英美民族把狗视为人之良友。
“杜鹃”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啼血哀号”的愁苦形象,历代文人墨客以它为物象,创作了不少流芳百世的佳作。如: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杜甫《子规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那堪江上坐,苦听子规声――林散之《屈原故里》
然而“杜鹃(Cuckoo)”这一物象在英美民族文化里,既有愁苦的意义,又具有欢乐、愉快的意蕴,如下列诗句:
O Blithe new-comer! I have heard,
I hear thee and rejoice.
O cuckoo! Shall I call thee bird,
Or but a wandering Voice?
――William Wordsworth,To the Cuckoo
在这首诗里,华滋华斯将“杜鹃(Cuckoo)”喻为生机勃勃的春天,诗人听到杜鹃鸟的啼声而无比欢乐和愉快。
The Cuckoo of a joyless June
Is calling out of doors.
The Cuckoo of a worse July
Is calling thro’s the dark.
――A.Tennyson,To My Brother’s Sonnets
在这首诗中,丁尼生将杜鹃的叫声和农妇的忧伤相提并论,可见杜鹃这一物象在英美文化里既有“愉快”的意蕴又有“愁苦”的含义。
英汉文化中都有蝙蝠这种意象,在汉语文化里,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但在英语文化中,它并没有给人以好感,相反,它是一个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与蝙蝠有关的大多带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瞎得像蝙蝠一样,有眼无珠),as 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等。
3.3 用数字来来表达文化意象
英汉民族时常借用某一数字来表达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三”是成功的数字,是《易经》中代表天地人、日月星合一。此外,“三”与生命的“生”谐音,因而“三”又是生命和吉祥的象征。再如:欧美民族语言中的“七”。在英美文化中,“七”最受人推崇,认为是最完整、最幸福、最吉利的数字: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内完成的,因而一周有七天之分;圣母马利亚有七件快乐和七件悲哀的事等。
3.4 用自然现象来表达文化意象
月亮、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月亮(Moon)”在英汉民族中都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景里,有以月亮为景、抒情的精彩片断。朱丽叶对着月亮吐露了她心中的秘密,舞台上的月亮,暗示她和罗密欧的爱情就像漆黑天空中的月亮,突然而短暂。在汉文化里,常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喻为“花前月下”,把婚姻美满喻为“花好月圆”,月亮在汉民族文化里还具有独特的意义,如思念之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西风,在汉民族文化里,常指深秋肃杀的寒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如: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
东风在汉文化里指充满暖意的春风,常用来形容蓬勃的生机,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名言,更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佳句。
而在西方却相反,当西风吹起的时候,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当东风吹起的时候,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因此,在英美文化里,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如下列诗句:
O,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wind,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Shelley,Ode to The West Wind
诗人雪莱在《西风颂》这首诗中,把西风比喻为力量,能摧毁一切,同时又吹醒了沉睡的大地,“west wind”代表了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
3.5 用色彩来表达文化意象
中西方也会引用某一种色彩表达其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红色”表示吉祥、喜庆,“绿色”表示生机勃勃、万物焕发,“蓝色”表示沉着、祥和,“黄色”表示富贵、威严,“紫色”作为祥瑞、高贵的象征。而在英美民族中的“红色(red)”表示残暴、流血,“绿色(green)”表示嫉妒、没有经验,“蓝色(blue)”表示忧郁、黄色、下流,“黄色(yellow)”表示愉悦、欢庆。
4.英汉文化意象差异形成的原因及比较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社会群体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在共同的意象上打上了深深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烙印。
4.1 因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英汉语言是使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不同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而英汉不同的风俗习惯必然造成英汉语言社会成员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造成同一意象在英汉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含义。例如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敏捷的象征。汉语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但英美人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所以英语“as timid as a hare”译成汉语时要译为“胆小如鼠”,而不应译为“胆小如兔”。
4.2 因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英国人多信基督教,老百姓常见的建筑物是教堂(church),由于教堂里通常没有可供耗子吃的食物,教堂内的耗子经常挨饿,所以英语里产生了这样一句习语:“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相当于汉语里的“穷无立锥之地”。在中国,佛教比较流行,老百姓常见的建筑是寺庙(temple),因此,汉语中有不少借用寺庙、和尚、佛等作比喻的习语,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上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许渊冲先生曾举过这样一例:“Jon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个句子表面上看上去很容易译成:“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但这是一句误译,因为它没有译出英语句子的文化内涵,因而也未能正确地传达此句句子的信息。原来,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规定斋日(星期天)只许吃鱼,新教了旧教政府以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表示忠于新教,而“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玩游戏”需要“遵守游戏规则”,于是“玩游戏”也转而取得了“遵守规则”的意思。故此句可译成:“约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诚又守规则。”
4.3因不同地理环境而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中国人民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人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反映在语言上自然是以陆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多。相反,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它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并且他们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强者时,汉语成语为“疾风知劲草”。而英语则说“A good pilot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见好舵手)。
5.英汉文化意象的翻译
5.1保留法
在翻译过程中,当一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语用目的和另一种语言中同一文化意象的语用目的相符时,译者可以直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达到一致的交际效用。
5.2注释法
当翻译源语中某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时借助注释法,来帮助读者接受正确的信息。
5.3替换法
有很多时候,两种语言的文化意象却是大相径庭乃至截然相反的,这时原文的文化意象可以用译文的另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寓意的意象替代。
6.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足额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满足文化信息等值传递的翻译才是有效的翻译。
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经验积累的产物和聪明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它是丰富的,也是生动的。在翻译时,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真实再现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使读者能同原作的读者在客观上产生同样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翻译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最好手段。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茶文化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文化差异 历史典故 风俗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46-01
所谓翻译不仅是对语言进行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对文化进行传递的过程。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赵贤州先生说:“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本文着重从生存环境,、历史典故和风俗三个方面论述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可以说是基础的,显而易见的,同时又是根深蒂固的。对习语的运用是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习语的产生、运用和人们的劳动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汉民族的文化中,中国人们印象中的东风是很温暖的,只有西北风才是很寒冷的。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西风则是报告春天消息的,看如下例子: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很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红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里。)钱哥川在《翻译漫谈》一书中认为此句的east wind,译成汉语时应该是西风或北风,这正是地理环境与我们生存环境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文化气氛的不同。又如,在中国人眼里,夏天总是和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烈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常被用来描述中国夏天的词语。而英国的夏季则是温暖明媚舒适的,是一年中最舒服最宜人的季节,就像我们中国的春天一样。显而易见,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上的不同,生存环境存在差异,观察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翻译千万不能只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的翻译,否则不能达到有效顺利的沟通。
二、和历史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在与历史典故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西方人大多信基督教,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等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典故,如“开天”“牛郎织女”“卧薪尝胆”等等。在西方的文化里,很多历史典故都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还有圣经故事。请看下面例句: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又来自尘土。所以,英语中creation指“上帝”。而clay指“上帝创造的人”。理解了creation和clay这两个词的宗教内涵后,就可以把其译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着生命呼吸成长。可见英汉文化中不同的贯穿在其各自的语言表达交流之中。如果译者缺少对对象文化个性的深刻认识,就难以理解句子的文化内涵,这将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从而达不到有效沟通。
三、风俗上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在习俗上有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人把“龙”当成是吉祥的神物,有着伟大的力量,所以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但是在英美国家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相反的,中国人把猫头鹰当做不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类似的例子在英汉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给人很新异的感觉,这就是风俗上的不同导致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考虑风俗对翻译的影响,能使英汉民族进行有效交流。
四、结语
不论是卓越的翻译家还是出色的译评专家,都应该是具有两种文化意识和精通两种语言的真真正正的文化人。交流促进理解,沟通有助于进步,翻译则是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让我们真正做好翻译的工作,架起英汉沟通的桥梁,为英汉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建京.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渗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茶文化的含义范文6
论文摘要:企业自1769年问世以来,从未间断过创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孕育着企业。企业文化的文化特征在于,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是企业群体的文化。
自从英国的阿克赖特于1769年在诺丁汉创办全球第一家企业以来,企业从未间断过创造企业文化,文化也至始至终地塑造着企业。企业文化是一个不可回避且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离不开民族文化这一根基,离不开地方文化、社会文化这一土壤。但企业文化又不同于民族文化,也不同于地方文化,亦不同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文化。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为:
(一)空间不同
民族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族文化指在一国内,以一个个具体的民族为空间,同一民族不管是聚居于一地,还是分散在各地,其文化有其共同性,构成该民族的文化,如侗族文化,苗族文化。广义的民族文化指全球范围内的国家空间,不同的国家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中华民族文化,显然是指炎黄子孙这一民族特有的文化。地方文化与社区文化均以地域为空间,但地方文化的空间可大可小,大到世界范围内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小到某一地区、某一城市的文化,如楚文化,岭南文化。社区文化的空间相对于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来讲要小得多,它是一个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可以行政区划的形式划分,也可以生活习惯的形式划分)。企业文化的空间是企业,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空间是跨国界的,它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整合。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社区文化都具有地缘性,企业文化不具有地缘性特征。
(二)内涵不同
民族文化从全球范围讲,不仅涵盖传统、习俗的内容,而且涵盖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纯文化方面的总结,如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文化观念、文化特色等。社区文化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关系密切、同一区域的社会群体形成的文化。企业文化源于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文化,因企业是一个独立会计主体的经济组织,是一个营利性的组织实体。企业文化侧重于文化的软性管理,它是企业哲学、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的概括,因此,它又是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以企业的经营为载体,体现出企业的经营观念、管理模式、价值法则、组织形式、心理取向等企业的精神方面的力量,企业文化本质上又是精神的。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
不同的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力量塑造着不同的企业。企业可以行业相同、产业相同、地域相同,但各企业之间的文化不会相同。企业可以有相同的法律形式、相同的组织形式、相同的组织机构,但企业不可能有共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可以生产同一产品,甚至是同一型号的产品,但他们各自不同的企业品牌代表着不同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
(一)企业文化没有姓“社”姓“资”之分
企业是市场经济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既然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就意味市场经济没有姓“社”与姓“资”之分。经济全球化表明经济的全球交融,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划分。企业是一个经济概念,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文化,它没有姓“社”姓“资”之别。企业文化既不可能只具有一重性,要么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要么是资本主义企业文化,也不可能是二重性,即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与资本主义企业文化的相加和总和。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自身的行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沉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方式,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美国与日本同属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两国的企业文化不能用同属于资本主义的企业文化来概括,两国的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日本的企业文化受其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团队精神,有“和”与“忠”的特点。美国的民族文化根基比较浅薄,它的企业文化背景与日本完全不同,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亦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前提。但具体到日本、美国的每个企业,其企业文化现象五彩缤纷,绝不会是日本民族文化、美国文化简单、重复的再现与翻版。世界上有多少个企业,就会有多少种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