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估值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投资估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投资估值方法

个人投资估值方法范文1

所谓货币市场基金,是指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出售基金单位,将募集的资金专门投向以货币市场为投资组合领域和对象的共同基金投资方式。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包括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定期存单、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债务型金融工具,其期限为一年或少于一年,政府、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高信用等级的企业等是这些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主体。因此,货币市场工具具有高流动性、低风险的特点。但是货币市场具有批发市场的特点,单笔交易金额巨大,动辄以百万计,个人投资者难以参与投资。而通过募集个人小额资金组织共同基金的形式,建立货币市场基金,使个人投资者能够参与货币市场投资活动,在保持个人投资流通性的同时,享有一定的投资收益。

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形式的投资品种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开放式投资基金,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货币市场基金有着共同投资基金的一般组织形式与基本特点,但货币市场基金是专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类型,具有期限短与流动性高的特点,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其灵活性比一般的共同投资基金更大一些。货币市场基金没有股票市场基金和普通债券基金波动性大,因而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组合产生的资本利得并不大,收益相对稳定。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将大量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统一投资到原来风险就较小的货币市场工具,通过规模组合的方式,使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在流动性上互补,从而使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降到微不足道的水平。

(二)基金单位面值固定。货币市场基金为了提供给投资人类似于准货币的流通性和便利性,依照国际通行的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基金惯例,普遍采用将每个基金单位的交易价格维持固定不变,如始终保持1元/基金单位,并建立相应的资产计价与会计核算模式。基金每日计算基金收益,并以份额形式定期将基金投资确认的损益结转到基金持有人账户上,通过份额增减反映基金持有人收益变动情况。持有人可通过赎回基金份额、签发支票等形式获得现金收益。

(三)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基金实际价值由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市场价格,即市场利率所决定,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基金实际价值的变动。如果以基金市场价值作为账面净值,不利于投资人进行现金管理。为了减少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的波动,基金管理人一般采用成本摊销法(Amortized Cost Method),在基金初始投资时,用购买货币市场债券的实际成本作为其账面净值,将投资的溢折价在债券剩余期间进行摊销,增加或冲减基金的账面净值。使用这种方法,在投资人看来,类似于投入一笔稳定的本金并在每期获得确知的利息收入。

然而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是,通过摊销成本不断调整的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当这种背离达到一定程度后,买入或赎回基金份额会对基金投资人和基金公司造成投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 Company Act of 1940)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必须建立影子价格机制(Shadow Pricing),用来反映以市价计算的基金单位净值。当影子价格偏离基金账面价格达到一定幅度时,一般设定为0.5%,基金管理人将依据影子价格对投资进行调整,把基金的账面净值调整到市场价值,确保这种偏离不会对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

(一)会计核算的组织。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一种,同样遵循着与一般开放式基金相同的基本会计核算组织管理原则。因此在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组织上,必须依照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基金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规定,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确立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地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独立建章、独立核算,保证不同基金之间在名册登记、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相互独立。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应以基金为核算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与一般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作为会计主体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将基金的经营活动与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方便将基金公司管理的各种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每一个基金的投资绩效情况。

2.以日为期间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应于估值日计算基金账面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告。而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基金净值表现的编制及披露》的要求,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应于每个交易日当天进行估值;任何上市流通的有价证券须以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市价估值(封闭式基金按平均价估值,开放式基金按收盘价估值);估值日无交易的,以最近交易日的市价估值。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是货币市场工具,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波动、利率和汇率变动、货币市场工具发行主体经营情况变化,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工具价格造成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以月、季、年为期间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因此必须以日为核算期间披露基金会计信息。

3.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除了在基金成立时,基金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外,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资产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是通过建立影子价格机制,对基金账面净价做估值调整来实现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货币市场工具有较为发达的交易市场,容易获得其价格,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基金的净值,提供基金投资者决策相关信息。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投资基金,其基本核算方法与一般的债券投资基金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对基金买入、卖出投资债券的会计核算作进一步介绍,而只说明如何对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进行确认计量和估值调整的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货币市场基金单位固定面值,且其账面净值与市场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会计核算必须经过一个估值调整的过程。这样,在具体会计核算中,货币市场基金需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二是当账面净值与市场价格发生偏离时,如何进行调整处理?

1.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美国证监会(SEC)对基金管理人进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处理,确定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要求采用两种方法,成本摊销法或区间波动法(Penny-Rounding Method)。

基金投资每期的投资收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投资债券的利息收入、已实现的资本利得、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按照《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则2a-7的解释,所谓成本摊销法,是确认前两个部分的投资收益,将其计入基金账面净值,但不在账面净值中确认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区间波动法是在将所有的收益均确认为投资收益,计入基金账面净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市价来确认基金账面净值。而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未实现利得应当在“投资估值增值”和“未实现利得”科目反映。

采用成本摊销法与采用区间波动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由于采用区间波动法除了需要将持有获得的利息收入和已实现的资本利得计入账面,同时需要将持有债券的市价与账面价的差额在账面反映。这样尽管可以消除账面净值与市价之间的差异,但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直接计入基金账面价值不符合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而摊销成本法提供了与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对投资价值调整的内在一致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采用摊销成本法更符合中国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保持投资账面净值和收益的稳定,而采用区间波动法由于以市价为基础,其账面净值和收益经常波动,因此,摊销成本法更适应于固定单位价格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

三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通过登记簿来记录市价变动情况,不需要调整账面净值,而采用区间波动法需要频繁对投资账面净值进行调整,比成本摊销法繁琐。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使用摊销成本法更为有利。

在摊销成本法下,需要将基金购入货币市场工具时所产生的溢折价,在剩余期间进行摊销。这样又面临两种处理选择,是采用直线法还是实际利率法?

个人投资估值方法范文2

最近,有朋友问我“既然大盘股调整了,是不是应该买点ST股试试?”疏远ST已久,实在无从给他什么有价值的参考,不过朋友的话还是让我思考是不是买股票也到了一个该换换思路的时候。

10月的第二个交易周,一个近117点萨周阴线打破了此前的七周连阳的强势上涨态势,沪综指在历史高位6124点迅速回落,连续三日跌幅达688%。历史上,沪指的上一个三连阴是在8月15日~17日,当时的跌幅是4.7%:再向前的一个是1月10日~12日,跌幅6.37%;还有“5・30”,虽然不是三连阴,但调整幅度超过11%。可以看出,大盘调整的密度在逐步加大,又适逢素以“复杂”著称的第四季度,投资不可不慎重。

6月开始的市场变化使得投资者遭遇了“只涨指数不赚个股”的局面,而三连阴又启动了大盘股、指标股调整分化的序幕。截至9月末、A股的整体静态PE为40.40,如此高的估值水平需要多年的高增业绩来支持。因此朋友这时选择关注ST股倒也不无道理――至少估值低,况且历史上很多次大盘股下跌时,ST股都会出现一轮上攻行情。但个人认为,现在买ST颇有些押宝的倾向,因为现在己不是“炒作”概念的时代了,超跌反弹不会成为普遍现象,因为资金的注意力集中在绩优成长股身上,再加上不断有大盘股回归,分流给ST的注意力和资金都有限。

一些不确定因素会加剧大盘的震荡,甚至能使大盘的调整态势延续至年末。局势的纷乱会为一些有“题材”的个股提供一些机会,但决不是ST普涨。因此,找到四季度干扰行情的原因,对直接受到影响的行业加以回避,转而开发潜力股异常重要。

调控地产、货币政策紧缩、CPI过热、股指期货再加上资金面吃紧可以说是影响四季度股市走势最大的五个因素。建议现在不要贸然建仓,可以从业绩和行业主题上寻找投资机会,具体来说分为短期表现突出和为2008年投资布局两种思路,而三季度行情可以视为一个突破点。

三季度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提升幅度可能下降,因此“季报浪”的水花可能不大,但对于一些有优势的行业,这是一个好的建仓机会。比如因内需增长受益的航空业、汽车生产企业和金融服务业因“科技产业转移”等创新概念获得增长极的行业,如制造业的船舶和机械,都可为来年布局。另一种机会存在于业绩超预期增长的企业中,比如东北证券,在本周及下周的集中期内。会产生短期内上攻的机会,但要提请注意的是,部分上市公司业绩水分大,依靠新会计政策变更“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产生的业绩增长仍旧很多。所以,从“业绩+行业+估值水平”三方面衡量季报行情,仍是比较慎重的方法。

个人投资估值方法范文3

伴随着近期大盘的暴跌,产业资本却屡屡出手增持并引发相关个股大幅走强,当中的海信电器区间最大涨幅更是高达28%从而引无数市场资金竞折腰。毫无疑问,二级市场的增持释放出大股东对公司发展远景看好的强烈信号,也折射出产业资本对当前相关个股价值低估的基本判断。

产业资本将决定市场估值中枢

全流通后,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流通股中,个人投资者占69.8%的比例,金融机构投资者占11.23%的比例,产业资本占18.9%的比例,散户的特性决定市场估值。但是到2009年年底,静态来看,流通股申,产业资本占比将达到60%;即使考虑到相当部分国有股股东不减持,但是产业资本的权重占比仍然超过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产业资本将决定未来市场的估值中枢,这是全流通后市场结构最大的变化。

产业资本的投资动机、估值方式、行为模式应该与金融资本存在较大差别,那么产业资本与相对应的金融资本究竟有什么区别,他们加入市场进行博弈究竟会对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带来什么冲击和影响呢?

产业资本可以决定公司的发展战略、投资方向、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利润分配、人员调整等涉及公司自身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进行日常经营,而金融资本则不行,换句话说,产业资本可以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从而改变上市公司的价值,而金融资本则只能被动接收上市公司经营的变动从而价值的变动。

从估值方法上来讲,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某产业资本能对标的公司的经营施加的影响越大,该标的公司对其产生的价值也会越大,而金融资本则一般都是静态被动地根据当前公司的状态来进行估值。

寻找下一个“被增持”金股

上市公司增持主要以下几种类型:1、控股股东增持:通过增持提高控股比例,以防并购发生,某种程度上是大股东被动增持;2、同行公司增持:通过增持达到收购目的,尤其在个别公司二级市场股价远远低于其重估价值,甚至低于每股帐面净资产,从而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3、大股东以及管理层增持: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稳健,主动增加持股比例表示对其发展充满信心。

实际上,无论是大股东增持回购、还是并购行为,都是产业资本对价廉质优筹码的一种争夺。价廉质优就包括两个要素,一是长期增长潜力,二是收购成本。具体来说,可考虑收购成本、市盈率、市净率、资产负债率等一系列的财务指标。而长期增长潜力则情况各异,需要实际判断。而按照目前的情况估计,一般是一些具有核心技术、品牌、不可替代的渠道或其它垄断型资源优势。具体来看,我们在投资选择上更关注以下几类公司:

1、低PB公司:减持低干净资产股票,对于国资而言,或者冒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所以减持愿望有限,同时增持动力会增加。目前市净率在1.5倍以下的有接近40家公司,主要分布在钢铁、房地产、家电和交通运输等行业。

2、大股东持股比例低的公司。

3、低市盈率公司。目前两市低于15倍市盈率公司超过110家,主要分布在金融、基建等大盘蓝筹股身上。

4、行业龙头公司。

个人投资估值方法范文4

关键词: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满意;治理结构;财务绩效;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1-0075-06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充分的资源性信息披露,综合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方法,加强与投资界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公司与投资界的互动关系,促进投资界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的战略管理行为[1]。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利于树立公司的形象,提升公司无形资产,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减少股价波动,从而促进投资者的投资满意。

根据对于证券价格的影响力,以及通过对于市场中交易主体的信息分布、信念形成等所拥有的影响力,可以将投资者划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是指以个人独立身份进入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交易和投资决策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资金较少,基本上没有单独影响股票价格的能力。但从开户数据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占绝对多数。机构投资者指从事证券意义上的非个人化投资行为的、职业化、社会化的团体或机构。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水平高,交易费用低廉等特点,是市场上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投资规模、投资手法、分析能力和行为特点。因此,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对于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满意度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不同投资者投资满意的影响及其相应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投资者类别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满意度间关系的调节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为上市公司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提供了借鉴。

一、假设提出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同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的人员,具备相应的经营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时间、精力和财力,能够对其所投资的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履行股东的职责,同时也使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成为可能。上市公司经营者不得不重视机构投资者的意见,从而保证终极受益人的权利[2]。

Healy,Hutton和Palepu发现机构投资者倾向于购买披露增加的公司的股票。因此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好,机构投资者就越愿意购买该公司的股票[3]。由于拥有的证券资产巨大,机构投资者即使使用分散式的组合投资策略,持有的某一上市公司股票量仍然很大。因此,机构投资者一旦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从减少投资损失的角度出发,就会积极地去寻找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方式,并能够凭借资本实力实质性地参与公司经营的决策中。

而个人投资者由于其资本实力较小,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往往更多地是从事于短线操作。由于持有的股票时间短,个人投资者往往不真正关心所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是否有着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否具备真正良好的盈利能力。因此,即使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关系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个人投资者由于关心程度不够而难于感知到由于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所带来的治理结构改善。因此:

H1: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程度的感知。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对财务绩效、投资满意的影响

财务绩效反映的是企业在一个经营周期内所取得的经济成果。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一种专业的、理性的投资,其投资重点更多地是关注上市公司能否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因此,上市公司资产带来经济收益的能力是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重点考察能力。当上市公司具有健全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时,意味着上市公司能够及时就各种问题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并同投资者进行沟通,从而使得投资者能够对上市公司赢利的能力保持信心,并保持对持有该上市公司股票的信心。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征,个人投资者在参与市场投资的过程中,更多地是相信市场的收益取决于监管机构对于市场的政策性引导,而非上市公司自身的主观努力,投资关系管理的完善并不能够显著提升个人投资者对于公司绩效的感知以及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信心。因此:

H2: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感知。

H3: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

(三)治理结构、财务绩效与投资满意的关系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特有属性,使得其参与公司治理成为可能。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近年来美国的机构投资者确实推动甚至改变了公司治理的模式,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实质性的作用。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专门以此为投资理念和投资手段的私募基金和共同基金,他们采取的投资策略就是专门选择公司治理不好的上市公司投资,取得较大的股权后,通过劝说、说服、罢免等逐步升级的手段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从而提升公司的绩效而获利。可见,虽然个人投资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财务绩效感知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机构投资者对于这一影响作用更加明显[4]。

机构投资者对获取投资收益表现出很强的内在偏好,其原因是机构投资者面临着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竞争,只有获取一定的收益,才能维持机构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机构投资者是众多委托人的人,必须满足资金所有人的收益要求,否则资金所有人将改变其资金的人。机构投资者对于收益率的要求决定了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的要求。只有基本经营与财务绩效良好,并有着很好的估值,才能够为机构投资者带来足够的收益。而中小投资者由于承受风险能力弱、投资收益期待低,因此在市场上的行为更多地是表现为从众行为和明显受到各种消息的影响。因此:

H4: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感知。

H5: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

H6: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在考虑了投资者分类的调节作用后,本研究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设计

(一)量表设计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投资者类别的调节下,对投资满意的影响。据此,对相关测量变量进行了设计,测量变量主要涉及四个相关概念:投资者关系管理、治理结构、财务绩效和投资满意。

目前,国内外对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测量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他们的测量多数都是结合相应的研究背景对题项进行适当修改得来的。对于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角度,如何采取合适的评价方法,评价投资满意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自行开发设计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测量题项,用于测量IRM对投资满意的影响。

本文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公司运用财经传播和营销的原理,对公司向投资者、财经媒体和其他各界传播信息的内容、渠道和方式进行管理,确保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并最终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一项战略性的管理工作,其测量题项部分来源于Chandon[5]、李心丹[6]的研究,其余则来源于研究的定性访谈;治理结构是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或内部治理框架,其测量题项来源于Gabbioneta[7]等人的研究;财务绩效是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效果,其测量题项来源于Gabbioneta等人的研究;投资满意是投资者基于对自己所投资的公司的所有方面的评价而产生的正向情感状态,其题项来源于Helm[8]、Shim[9]的研究。

测量均采用Likert 5级量表,询问被访问者实际情况是否与所描述的情况相符合,答案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

初始量表确定之后,作者与5名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背景的上市公司的投资人进行了座谈和沟通,以保证测量题项的内容有效性,其中三人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二人为基金公司投资经理。所有参与者均独立对问卷进行了填答,并在此基础上对测量内容、题项选择、问卷格式、问卷易懂性、术语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评价,并就哪些题目应该增加、调整或者删除提出了修改意见。随后,对70个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发放了问卷,进行了预测试,并就预测试当中所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再次对问卷中的题项进行了调整。

通过上述过程,共确定了26个题项。其中12个题项被确认用以测量投资者关系管理,4个题项被用来测量财务绩效,6个题项被用来测量治理结构,4个题项被用来测量投资满意。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实地发放调查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方式,随机选取了500位投资者作为调查对象,考察其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反馈情况以及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绩效与投资满意的关系。样本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此次实证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了257份问卷,回收率为51.4%,满足了调查研究中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94%,个人投资者76人,占总数的31.5%,机构投资者165人,占总数的68.5%。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信度检验

本文运用SPSS软件,通过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投资者关系管理的alpha系数为0.9712,财务绩效的alpha系数为0.9475,治理结构的alpha系数为0.9642,投资满意度的alpha系数为0.9568。所有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因此,信度均可以接受,量表信度较高。

(二)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是衡量量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是指一个量表所要测量的事物特征是否确是真正要测量的。本文先用探索性因子检验了量表的单维性,再通过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对结构性概念进行效度检验。

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69,达到一般认为的0.5的标准,显著性水平P

收敛有效性。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通过考察每个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来评价收敛效度,该过程在Lisrel8.7中实施,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结果显示,4个变量的AVE值分别为0.7371,0.8198,0.8153,0.8445,均超过了0.5的可接受水平。因此,本文的4个概念有较高的收敛效度。

区别有效性。即量表区别不同维度或者概念的程度,当量表与不同概念的测量工具相关程度很低的时候,说明该量表具有区别有效性。具体来说,区别效度可以通过将AVE的平方根与概念之间的相关系数相比较来进行判别。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各潜在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它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这些概念之间具有较高的区别效度。

(三)模型分析与结果讨论

1.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本文采用Lisrel 8.7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数据结果如表3所示。我们以量表中投资者类别为标准,将样本分为两个子样本,“个人投资者”子样本和“机构投资者”子样本。

在两个子样本中,“个人投资者”样本模型的χ2/df=3.81,“机构投资者”样本模型的χ2/df=3.56,整体模型的χ2/df=3.97,说明总体拟合效果较好,同时,RMR值、RMSEA值均小于一般所认为的0.08的标准,而且GFI、NFI、CFI、AGFI值也都达到大于各项研究所建议的0.9的标准,各项拟合度指标都令人满意,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

2.路径系数比较

随后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在不同的投资者类型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差异。我们在两个子样本中对理论模型进行结构方程的检验,可以得到理论模型假设的各路径的标准化系数和T值。如表4所示。

表4的结果表明,所有路径在不同的样本组间都存在差异,而且都符合本研究假设规定的变化趋势。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程度、财务绩效的感知以及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感知以及对于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同时,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

3.路径系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及研究假设验证

在前述的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两个子样本组中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通过直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大小存在差异,但我们还不能断言某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影响是因为受到了投资者类别的调解,因为对于这种差异的显著性我们还无从得知。我们利用多组分析方法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两组样本中检验非限定的理论模型,如表5所示。由表5数据可知,多数路径系数的差异在p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为背景,研究了在投资者类别的调节下,投资者关系管理对投资满意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投资者类别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投资满意的调节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程度、财务绩效的感知以及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感知以及对于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同时,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更容易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对该公司投资的满意程度。从中不难看出,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容易对机构投资者产生作用,但也能够对个人投资者造成积极地影响。这说明,如果上市公司想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获得更好的财务绩效时,就应该更注重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关系管理。同时,上市公司如果想要获得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满意,就要更注重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公司的经营业绩。本研究仅区分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研究。在未来可以进一步细化机构投资者的类型来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

心丹,肖斌倾,张兵,朱洪亮. 投资者关系管理能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调查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07,(9):117-128.

[2] 毕子男. 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7.

[3] P. M. Healy, A. Hutton, K. G. Palepu. Stock Performance and Intermediation Changes Surrounding Increases in Disclosure[J].Jounral of Financial, 1999,16(3): 81-100.

[4] 罗栋梁. 我国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5] J. L. Chandon, P. Y. Leo, J. Philippe. Service Encounter Dimensions-A Dyadic Perspective: Measuring the Dimensions of Service Encounters as Perceived by Customers and Personn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1997,8(1): 65-86.

[6] 李心丹, 刘玉灿, 肖斌卿. 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运作机制的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5,13(3): 79-83.

[7] C. Gabbioneta, D. Ravasi, P. Mazzola. Exploring the Drivers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A Study of Italian Securities Analysts[J]. 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 2007,10(2): 99-123.

个人投资估值方法范文5

香港国企指数更是连续第6个交易日下挫,盘中反弹往往仅维持片刻即重拾跌势,甚至一度跌穿9500点大关,中国人寿A股也无力独抗这种大势,周四下跌近3%。从H股的走势来看,近一周来已经从高点回落了近12%,中国联通、中国石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权重股是杀跌的主要动力。

看空观点认为,主流板块中期行情已经基本结束,市场将在此展开震荡调整,市场的风险和投机性都将加强。当前市场可能面临着在短期进一步急挫,然后重新构筑弱势盘整或者高位震荡的市场格局,少量二、三线蓝筹,部分绩差股和垃圾股的强势或许还能延续,但可操作性已经大为减弱。海通证券分析师提醒投资者保持谨慎。

国内权威机构和人士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对股市利空的言论。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表言论指出,国内30万亿元的过剩流动性资金是造成股市走牛的主要原因,央行已经力不从心,下一阶段加息已无可避免。

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期表示,香港和A股股市可能已经出现了泡沫的苗头。内地股市出现泡沫,其原因在于由中国银行系统低存贷比所反映出来的流动性过剩。过度的流动性已经使股市市值翻番,而在未来,中国股市可能会经历一次痛苦的调整,如同2001年后所发生的那样。

中金公司在近期也提醒投资者说,管理层已流露出不希望股指上涨的意愿,因而大盘短期将极有可能面临调整,而且时间达数周之久,最大的危机则来自大蓝筹。中金公司认为,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交易所改变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已经体现出管理层调控大盘的意愿。

从2007年以来,大盘涨势凌厉,股指不断创出新高,成交量也大幅放大,令人产生一丝担忧。中信证券忧虑地指出,最近市场表现异常,资金推动又沉渣泛起。近期市场指数的上行不过是虚幻地建立在少数行业和股票上的非理性上涨,而且通过操纵超大银行股来撬动上证综指的做法被应用到了极致,但这种做法不仅易于产生市场泡沫,更可能置整个市场于危险境地。

海通证券认为,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个人投资者投资热情非常高昂,因此,市场的资金来源并不仅仅是过剩的流动性,更主要的是居民资产的重新配置。短期内投资者缺乏理性地涌入并迅速推高市场显然是管理层不愿看到的,相关政策风险显著加大。

“但实际上监管层平息过度的市场热情的手段并不多,限难控制居民资产的流向。”分析师指出。整体而言,从估值角度看沪深300指数,尽管偏贵但仍处于合理区间,离泡沫水平还有相当距离,投资者更多担心的是“过快”而非“过高”。

海通证券认为,理性地看,估值较充分地反映了2007年的增长,近期沪深300指数的盈利增长预期进一步调高,2006、2007、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上调了1.2、3、2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合理的上升空间较为有限,仅为10%左右。

从宏观背景上看,短期内依然看不到诱发大幅调整的因素,但政策性风险加大,可能会出台超预期的政策来冷却市场情绪。这会诱发市场短线的技术性调整,投资者应当引起重视。投资策略上,建议投资者将重点放在板块轮动上,关注估值水平较低的高速公路、煤炭、电力等行业。

总结分析师观点,多数认为,虽然短期A股市场的波动风险有所增加,但中长期判断,A股市场的向上趋势依然没有明显改变。预期适当整固后,A股市场仍然有走高潜力。

“后市股指的大趋势暂时不会有太大变化。”申银万国表示乐观。因为,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年报业绩的大幅增长、资金面的充裕等都是支持股指继续上涨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没有改变之前,市场的趋势应该可以得以维持。

不过,后市股指上涨的速率可能有所减缓。由于热点的结构性变化,热点品种的权重小,股指可能以进二退一的稳步上行方式继续演绎牛市行情。

个人投资估值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资产重组 收益法 利润补偿

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利润补偿机制概述

(一)收益法估值下的利润补偿机制

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要求“重大资产重组所涉及的资产定价公允”。根据《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对企业进行估值可选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收益法、市场法及成本法(资产基础法),其中收益法是最主要的方法,笔者对2014年全部170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案例进行统计,使用收益法估值的为113例,占比达66%(数据来源:wind资讯),而收益法的具体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自由现金流贴现法。

对于采用收益法这种基于未来收益预期的估值方法对拟购买资产进行评估并作为定价参考依据的,为避免利益输送,《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在重大资产重组实施完毕后三年内的年度报告中单独披露相关资产的实际盈利数与评估报告中利润预测数的差异情况,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对此出具专项审核意见;交易对方应当与上市公司就相关资产实际盈利数不足利润预测数的情况签订明确可行的补偿协议。”

以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估值并以净利润补偿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对拟购入资产未来收入、成本、费用等进行预测,计算预测净利润,然后以该净利润为基础,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自由现金流量: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经营利润+折旧与摊销+利息费用-资本性支出-净营运资金变动;最后,对各年自由现金流量进行贴现来计算企业价值。而确定补偿金额时以将来实现的经审核的净利润数与上述预测净利润数比较进行计算。业绩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股份补偿,一是现金补偿。在实务中,业绩补偿期限一般为重组实施完毕后的三年,对于标的资产作价较账面值溢价过高的,视情况延长业绩补偿期限。

(二)证监会对利润补偿机制的监管

如果在资产评估时使用的预测净利润数没有实现,不仅需要补偿,甚至可能面临证监会的处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还规定,重大资产重组实施完毕后,凡因不属于上市公司管理层事前无法获知且事后无法控制的原因,上市公司或者购买资产实现的利润未达到盈利预测报告或者资产评估报告预测金额的80%,或者实际运营情况与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存在较大差距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对此承担相应责任的中介机构应当在上市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在同一报刊上做出解释,并向投资者公开道歉;实现利润未达到预测金额50%的,中国证监会可以对上市公司、相关机构及其责任人员采取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定期报告等监管措施。

可以看出,证监会对重大资产重组估值的监管十分严格,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中国有很大比率的重大资产重组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避免关联方之间通过高估标的资产价值进行利益输送;另一方面,重大资产重组发生时,广大中小股东往往对被收购资产的情况知之甚少,无法对估值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因此,上述规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中小投资者保护措施。

二、收益法估值下的利润补偿机制矛盾性分析

(一)利润补偿机制矛盾性产生的根源

上市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中采用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估值,估值金额取决于净现金流量,即基于收付实现制逻辑下的“收益”;而后期是否需要补偿,以及补偿数额的计算,则使用的是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即权责发生制逻辑下的“收益”。这两种收益的差异使得利润补偿机制本身就存在矛盾性。

企业的净利润虽然与企业价值高度相关,但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最终由其现金流量决定。企业自成立伊始,就必须以现金进行各项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形成企业经营所必须的资产准备,在经营过程中从采购原材料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生产、销售推广,更是每一步都离不开现金的支持,价值最终能否实现,还要看企业是否提供了社会所需的产品或服务,继而能产生现金流入,由此实现现金流量的循环。企业就是在这种现金循环中实现其价值的,一旦现金流量出现中断,将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净利润作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直观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经常被不同程度地粉饰,另外,当会计准则或者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发生变化时,净利润会受到影响。因此,净利润的真实性、可信度常常受到质疑。而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实际收支的现金差额,计算自由现金流量所需的财务信息来源涵盖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会计报表,比净利润的来源更广泛,所以,自由现金流量受会计方法的影响比较小,受到操纵的可能性也较小。

艾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1906年发表的专著《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中,从收入与资本的关系角度入手,说明了价值创造的源泉,认为资本价值实质上是资本预期收入的折现值。1990年汤姆・科普兰(Tom Copeland)和蒂姆・科勒(Tim Koller)、杰克・默林(Jack Murrin)三人合作创作了《价值评估:公司价值衡量与管理》一书。该书明确提出了企业的价值源于它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能力的观点,该观点当前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接受和应用。

(二)利润补偿机制矛盾性导致的后果

由于重组资产的评估采用预测的自由现金流量数,而利润补偿的计算采用预测的净利润数,这样交易对价与补偿的计算存在相对独立性,将可能发生交易方在不影响预测净利润的情况下高估自由现金流量,从而高估了标的资产,提高了交易对价。这种利润补偿机制矛盾性产生的经济后果应从资产评估操作过程,特别是从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和具体计算方式上剖析。

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FCF)的概念最早是由詹森(Michael Jensen)1986年从成本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的,他定义其为公司在不影响公司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满足了再投资需求后,可分配给公司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量。1990年,科普兰(Tom Copeland)指出自由现金流量是公司经营产生的,可以提供给公司所有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的税后现金流量总额,进一步给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也就是现在通用的计算方法: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折旧与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

可以看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重要差异在于,前者扣除了营运资本增加额和资本支出。这两项的变动不会体现在利润表上,也就不影响企业的净利润。或者说,这两项的调整不会改变利润补偿的计算数额,但会影响标的资产的评估价值。因此,利润补偿机制的矛盾性使重大资产重组交易中,可能发生营运资本或者资本支出被低估从而自由现金流量被高估,但不影响净利润预测数的情况发生。

三、案例分析

实践中,是否会发生实际净利润超过预测值而实际自由现金流低于预测值的情况呢?笔者对部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案例的公开材料进行分析,发现重大资产重组估值的信息披露不统一,很多上市公司没有披露估值时使用的自由现金流预测数据,仅披露净利润预测数据;另外,根据目前的监管要求,在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需要对收购资产的实际净利润进行单独披露,并与预测净利润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补偿,但并没有要求单独披露收购资产实际自由现金流,因此也无法与预测自由现金流做出比较。根据这一信息披露现状,笔者仅能就个别案例进行分析和推测并提出合理质疑。

以新疆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西部建设”)2012年向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收购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100%股权、天津中建新纪元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100%股权、山东建泽混凝土有限公司55%股权情况为例。该案例中,截至评估基准日(2012年4月30日),标的资产合并口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为112,345万元,评估值合计为238,168万元,增值125,823万元,增值率为112%。根据其于2013年3月的《西部建设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修订稿)》及2014年4月《西部建设2013年度重大资产重组盈利预测实现情况的说明》,上述收购资产股权估值时预测的2013年净利润合计为29,126万元,实际完成为30,042万元,完成率103%;预测的2013年企业自由现金流合计为7,837万元,而实际完成的自由现金流量因为不需要披露而不能准确获得。

笔者对西部建设2013年公告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认为收购资产实际实现的自由现金流与上述预测值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以下公式可以计算上市公司整体企业自由现金流:企业自由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购建固定、无形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得出2013年西部建设合并企业自由现金流为-71,779万元,其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41,762万元,资本性支出为30,017万元,由于西部建设合并范围还包括其他公司,因此不能由此断定收购资产的自由现金流量为负。首先,资本性支出主体不一定是上述被收购公司发生的,从最谨慎角度,假设上述被收购公司未发生任何资本性支出,那么,西部建设合并现金流量表-41,762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多少是被收购资产产生的呢?西部建设2013年完成收购前后营业收入的结构如表所示。

从上表可看出,西部建设所收购企业的主业与上市公司原业务是一致的,都是商品砼。由于是同样的行业,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一般具有相似的特征,而收购资产产生的营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3%,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测,-41,762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主要受到收购资产的影响,也就是说收购资产产生的企业自由现金流超过预测水平,即超过7,837万元的可能性较小。

虽然由于信息披露的限制,可能对准确的实际情况不得而知,但确实有足够的理由表示质疑。(以上数据均通过公开资料整理)

四、当前利润补偿机制存在的原因及改良建议

(一)当前利润补偿机制存在的原因分析

(1)相比于以净利润进行估值,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法应用更广泛。以净利润进行估值的方法包括两类:一类是相对估值法如PE估值、EV/EBITDA估值等,这种方法并不是以企业内在价值作为估值的依据,而且很容易受到股市行情的影响(在牛熊市中,同一企业的PE可能相差极大),存在明显的缺陷;另一类是对经营性盈利进行贴现,如剩余收益贴现法估值,但未获得主流认可。另外,从本质上讲,贴现法是专门针对现金流量进行处理的一项技术,对盈利进行贴现并不合适。

(2)数量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甚至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使用净利润评估是否进行投资,而不是自由现金流。也就是说,当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投资者仅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的净利润关心,而不再关心自由现金流量。因此,利用净利润指标作为业绩补偿的依据也迎合了投资者的需要。

(3)各种投资机会可能很难预测,在重大资产评估发生时可能无法预计未来新的资本性投入,相应地,也就没有考虑新增投入产生的经营现金流入。

(二)当前利润补偿机制的改良建议

显然,以自由现金流估值而以净利润补偿的业绩补偿机制存在理论逻辑的不一致,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高估标的资产。如果以净利润估值并以净利润补偿,虽然能够消除这种不一致,但如上文所述,净利润估值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合理的方式则是以自由现金流估值并以自由现金流补偿。但在以自由现金流进行补偿时,应在审计报告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的基础上,考虑营运资金的增加和资本性支出。

(1)当期资本性投入是否计入自由现金流量,应当区别对待。计算补偿时,应以评估假设为基础进行检验,凡是在评估假设中已经考虑的项目,应对此项目的实际发生额进行核查,已确定是否存在重大差异。

(2)当期被收购资产营运资金的增加应全部考虑。营运资金增加在性质上属于流动资金投入,其目的通常为增加当期销售收入(如增加客户赊销额度、增加产成品的储备等),降低当期原材料采购成本或风险(如降低赊购比率、增加原料储备等),因此,营运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用已经在当期全部体现,计算补偿时应当全部考虑。

参考文献:

[1]斯蒂・H・佩因曼(著).刘力,陆正飞(译).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定价(第二版)[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2]蒂姆・科勒,马克・戈德哈特,戴维・威赛尔斯(著).高健,魏平,朱晓龙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四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3]刘淑莲.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两种价值模式与六大驱动因素[J].会计研究,2009(9).

[4]殷越,徐丹丹.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综述及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