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文1

小学美术教育创意思维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如绘画用颜料、纸、布、绢等,雕塑用木、石、泥、铜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状、色彩等)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形式美和独创性两方面。那么,如何发展小学美术教育,如何体现其独创性和创意的价值,值得我们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思考,本文就我理解的创意理论在小学美术课堂的一些运用和实践作一些浅析。

创意是什么?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创意”就是创立新意,而新意既包括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想法等,也包括新意象、新形象和新表象等。创意是一种思维和意识活动。创意的能力来源于人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与人的主观世界知觉发生的碰撞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冲动。创意的思维方式也称为创造性思维,是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意识形态,是认知的独具一格。那么创意美术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很明显,小学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学生绘画技能的习得,而忽视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的获得及良好情绪情感的激发。由此,我们必须明确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应突出以人为本,定位于学生的艺术素养、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当美术作为一种创新意识进入小学教育后,学生学习艺术就不再以职业艺术家为目地,而是作为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手段,从而让创意成为驾驭学习的动力。创意,已成为当今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强调“创意”的小学美术教育,通过教师设计各种美术创意活动,让学生的审美、技巧、创意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进而完成小学美术目标和创造学生良好的艺术体验。

教师要搞好小学创意美术教育,我觉得主要有三方面的要素:一是教师自己的创意素质和开展创意美术教育的能力;二是小学创意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三是教师对创意的评价和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提高。第一个要素是教师自身的素养,本文就不做阐述,我主要对其他两个要素做一些浅析。

近几年来,我非常重视创意理论和小学美术教育的结合,注意自身创意素质的提高,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是决定因素,是创意美术教育开展的主导者。比如我在上绘画课时,做了一个创意性很强的课堂教学活动。活动过程如下:

1.活动标题:命题绘画;

2.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创意美术能力;

3.材料准备:每位同学素描纸1张、12色水彩笔1套;

4.活动内容:以“人、狗、树、桌子、太阳”几种绘画物体,学生用简笔画一幅画。

画完了后,我进行了活动评价。确实给出这几种简单的绘画元素,让孩子自由发挥,充分联想和幻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学生画人和狗一起在桌子上跳舞;有学生画狗坐在桌子上吃饭,人被栓在树上,身上还写了“虐待动物”四个字,有学生画“天狗”吞食太阳,人站在桌子上带着墨镜观看;有学生画圣诞树,人和狗都挂在了树上,作为礼物……看似天方夜谭般的想象,不正是我们教育所缺少的吗?所以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大力赞扬,鼓励他们发挥这方面的能力,从中体验到艺术的成就感。禁锢的传输式教育,不仅束缚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发展,而且也是对个性的扼杀,我们的学生不是产品,不是流水作业的产物,他们是有个体感官的活生生的人。而我们的教育更深层次方面,是我们的社会习俗也缺乏创造性文化的熏陶。在我看来,开展创意美术教育显得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观察、联想、幻想共鸣产生创意的火花。

我在陶瓷欣赏课时,我提了一个活动课题:碗的功能和用处

1.活动目的:体验创意思维过程;

2.材料准备:素描纸1张;

3.活动内容:以“碗的功能和用处”为题,尽可能多地写出碗的用途,用图表达出来。

活动完后进行活动评价。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基本类同:碗可以吃饭、装水、吃药、种花、装杂物、养小宠物、做挖掘工具、做船,等等。实质都是只说了碗作为容器的功能。

有个别学生却说出了这些用途:碗可以做打人、可以代替圆规、可以做玩具、可以做房屋装饰品、做道具等。确实对碗的功能进行扩充,但对碗的联想仍然不够充分。

那么,碗到底有多少种用途呢?在这之后我对创意活动进行了补充。

我们可以从碗的材质入手,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功能。碗的材质:木质的、陶瓷的、不锈钢的、塑料的,铁的、玻璃的……我们还可以从碗的大小、碗的形状来划分。这样碗的功能延展了,就会有无数种碗的功能被挖掘出来,不管是不是可行,我们只是需要这个创意的过程和体验,那么我们创意美术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创意能力并不是一种技巧和知识,不可以通过传授、学习来获得。但创意来自思维,探讨和活动评价能够引发创意的一些具体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创意活动的开展具有显著的意义。所以,在我们的美术课堂教育中安排一些创意活动内容,是符合我们美术教育目的和新课程标准的。

有了这几年在小学创意美术教育的实践,我对创意理论和美术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两者的结合,在我看来非常有趣,而且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今后的教育道路上,我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小学创意美术教育继续开展下去。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继续学习创意理论,理解创意思维的生理活动;第二,积极参加各种小学美术教研活动,广闻博学,提高自身的美术创意素质和能力;第三,精心设计、组织各种符合小学生的创意美术教育活动,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活动中体验创意的趣味和成就感;第四,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他们进行课后的美术创作,艺术形式可以多样化,体现创意,展现团队合作,把小学创意美术教育渗透到生活中。

总之,小学创意美术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做好它。新世纪,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只会学习做题的机器,而是俱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强劲动力。我希望通过创意美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意素质,为创意成为学生终生的品格打下坚实的基点。

参考文献: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传统美术教育;电脑设计;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科学新技术出现速度的加快,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它带来的技术变革对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震动了整个美术界。电脑设计以其精确的科学性、强大的适应性和颇有效率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几乎渗透到美术的各大领域中,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创了现代美术的新方向,在这些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电脑美术课程。在新课程的开设后,

传统美术教育怎么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慢慢研究

总结。

一、各专业电脑设计课程需要什么基础绘画能力

影视动画专业电脑设计课程需要掌握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的分析能力、再现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提高绘画技法、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电脑美术课程需要使学生

掌握基础素描理论及素描造型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造型观察方

法、表现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创意、创造的思维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到艺术设计专业中。总而言之,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事未来职业工作的必备条件。要使学生掌握基础色彩理论及色彩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表现方法,掌握科学的创新、创意、创造的思维能力,符合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这些能力的获得就需要学生学习绘画基础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图案),在学习中掌握各种绘画能力。

二、江苏省五年制艺术高职校存在的困扰

绘画基础课程是集中一年内完成,还是分散到三年内完成,哪一个更适合专业的需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1)基础课程集中在第一年内完成。(2)基础课程平均到每个学期去。结合这两种方式,我觉得可以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方法,把绘画基础课程合理分到各学期去,前期课量多偏重基础,后期课量少偏重设计,这样既保证了专业课程对绘画基础的需求,又可以避免会了电脑丢了手绘。

三、现阶段形势下,绘画基础课程的种类

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和设计绘画课程是现阶段形势下的两种绘画基础课程,这两种绘画课程虽然都属于绘画基础课程,但是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课程。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图案基础、速写基础,训练学生掌握绘画的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的分析能力和再现能力。设计绘画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图案、设计速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利用各种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画面表现,不同类型的排线组合训练,掌握艺术规律、造型规律、色彩规律、各种表现手法等知识技能。所以前者训练的是技能和动手能力,后者训练的是意识形态中的情感表现。侧重点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随着高职美术教育的不断改革,专业老师越来越意识到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设计绘画基础课程就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绘画基础课程在高职美术院校中已经悄然改革,长时间绘画基础课程的教学,各专业都已经有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内容安排,比如,各专业把设计的概念融入课程,在传统基础课程中融入设计,但设计绘画课程就必须以传统美术教育课程为基础,也就是说在学习设计绘画前还是要学习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可以把设计绘画课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绘画的基础知识,掌握传统美术教育基础透视、构图、明暗、造型知识,有熟练的造型能力。第二阶段:想象创意阶段,学习设计的方法,了解设计的要求,收集设计素材,并能通过设计规则,对素材进行变形、拆分重组、概括提炼等,得到创意想法。第三阶段:归纳设计阶段,通过上一阶段得到的创意想法,在这一阶段实施,根据实际需要完善设计。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传统美术教育课程的创新,究竟怎样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传统美术教育课程学到的造型、审美、表现能力,来为电脑设计课程服务。换句话说,美术离不开传统美术教育的学习,前面加上电脑技术也是一样,要教会学生去感受艺术形式的本质,学会运用本质,掌握感知艺术的能力,更好地融合在专业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王欣东.数字化艺术的魅力:论电脑美术的特点及其艺术精神[D].东南大学,2005.

[2]王宁.浅谈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

[3]朱亚.传统美术教育与电脑设计浅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5(03).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文3

随着精神文明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美术课程标准在响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为美术改革也提供了具体的依据;美术教育作为当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同时,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创新观念具有极大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转换教学观念,增强美术教学创新意识,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创设美、展现美,开拓学生大脑,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 能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作品作为了解学生美术学习情况的主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作为教学案例进行点评,由于不同的审美观点、审美角度以及审美视觉,会有不同的评价,同一副作品会给人不同的艺术效果。有的注重幻想、浪漫,有的着重实际。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没有真正定义好评和差评的方法,没有不好看和好看的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开拓了学生思维,通过“新鲜”和“陈旧”的对比,不断增强美术作品创新观念。

2. 增强了学生创意写作的水平

在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际见闻进行创意写作,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事业,对学生创意思维培养也有重要影响。创意作为实际生活的抽象、具体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不断完善教学创新观念,通过具体幻化以及实际展示,不断引导学生创新意识,避免主观思想对学生穿衣作品造成的不良影响。

3. 能有效提高美术作品价值

在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中,老师通过正确判断学生作品,在学生的角度欣赏作品,不仅了解了学生心态、心理状况,同时通过直观观察也展现了学生某个阶段的心理世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在课堂教育中,老师不能主观臆断学生作品,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兴趣和激情。

同时,根据美术作品现实眼光,将艺术孕育在生活中,学生不仅实现了现实生活事物欣赏、成长,同时通过具体物象也展现了学生对生活、对美的进一步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开拓学生思维。

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1. 增强学生感知能力

在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老师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增强学生感知能力,为学生带去广阔的视野、精细的轮廓以及想像的世界。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不断发挥师生创新理念,增强艺术感知领悟成都;通过共同思考、研究、巧设布白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作品中不断领悟作品意蕴和人文特点。例如:在太阳绘画过程中,通过描绘太阳升起的方向、太阳的颜色以及构图变化,掌握学生思维状况、心理活动;通过尊重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造具有创新意味的作品。

同时,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活动作为实践水平、人格魅力的展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展现自然景象,同时通过心灵窗户也让人们了解到学生的思维选择方式。例如:在熟悉的旋律这个课题中,老师通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局限于某个数目、人物、房屋;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根据内心世界自由描绘乐曲般的世界,将具象转换成抽象,从而避免了格式化、程序化的单一教学模式,开拓了学生思维空间。

2. 提高老师自身素质,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发展

老师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引导者,是美术知识、创新意识的桥梁。在实际教育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将辅导、仪表、板书、语言、演示、范画等相关活动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尊重学生思维的同时,用自身素质以及创新意识感染学生美术作品创新;在充分展示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在主动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悟”性,从领悟能力中促进创新意识发展。

意境作为美术作品灵感的源泉,老师在培养学生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真实反映作品感悟;通过精神或者物质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的思维作品,让学生在创作中得到满足和愉悦;通过还原生活真实面貌,促进学生对人文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修养的理解和传承,从而促进美术教育正确发展。

结束语

创新意识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尽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在加强讲课创新方式的同时,提高各种多元性因素,从各方面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文4

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将人们带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当代美术教育也正在嬗变,其在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通过对当代美术教育新动向的认知,探讨当代美术教育的特性与实施策略,基于此设计以“拥抱影像”为议题的统整课程。

关键词:

科技;影像;美术教育

一、当代美术教育的新动向

进入21世纪,视觉文化的转型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潮。科技媒介在艺术领域的不断渗透,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无穷的创意与可能,美术教育的目标、场域、方法、评价等也正发生深刻变革。这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素养,以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并兼具创造性思维、批判性视觉识读能力等。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举办了第2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在《首尔议程:发展艺术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艺术教育要在运用和解读数字媒体中扮演重要角色。2011年,第33届InSEA国际美术学会世界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与会专家、学者指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运用数字网络帮助学生对影像等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和创作。2014年,第34届InSEA国际美术学会世界大会阐述了美术及其教育的多样性,提出新媒体艺术教学、当代艺术等重要议题。当代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的范畴,涵盖人文、社区、生态、科技等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应当以一种包含统整的方式进行认知。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现代媒体艺术”学习领域强调学生能够运用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以及互联网资源对影像、图像与符号进行解读与分析,并有创意地完成新媒体艺术作品。教育者应该在美术教学环节活动中运用科技与媒体,透过大众影像与符号,帮助学生感受视觉文化,理解社会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人类存在的多元意义。

二、当代美术教育的特性

1.主体性当代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建立在平等共生的关系上。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价值取向进行知识建构。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学生接收视觉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已超过教师的设想,这便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影像文化,增加体验式美术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接触并理解课堂内外的人、事、物与图像。

2.内化性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它已经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完整的知识脉络,进行选择、加工和组合,对视觉图像的意义进行全方位思考,不是一味经由视觉接受,而是融会贯通,在辨别、分析、反省、判断的内化中,构建起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能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

3.多元性当代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观、时代观和国际观。美术教育的主题除了各种动态、静态影像外,还应包括宗教、性别、人文等不同的文化议题。科技发展在为美术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使美术教学内容、方法和场域等悄然发生着变化,师生从阅读文字、图片转向阅读影像,从亲身经历转向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多彩世界,从课堂教学转向校外的社区和美术馆,从传统教学体系转向互动虚拟交流学习平台。

4.批判性当代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审美素养以认知和分析视觉对象,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视觉识读能力。通过学生批判性教学理论,学生掌握鉴赏视觉图像的方法和途径,能对创作特色、手法与原因提出质疑,主动探究影像符号背后的美学价值并分析其意义与目的,批判性地诠释意义与视觉再现的问题,培养自身的批判意识和理解力,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启发。

三、当代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围绕大观念设计统整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教育学系SydneyWalker教授指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一个“重要概念”(BigIdea),强调美术学习与生活议题的结合。围绕重要概念设计统整课程,体现了以重要概念为核心,以此引出课程关键概念的连续性教学。因此,美术教学要将不同学科间的特性转化为有用的学习材料,将学习重心集中于人文、科技、生态等不同的议题,建立起对话与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学会利用科技解读视觉文化,回归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2.搭建传统与创新的桥梁在全球化浪潮下,开展传统文化的创意美术课程有助于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传统艺术转向新媒体艺术体现在表现空间和展示空间等方面。在表现空间上,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转变为视觉影像等新媒体呈现方式,其是虚拟、互通和可动的;在展示空间上,新媒体艺术继承并打破传统艺术固有的展示形式,形成以影像为媒介的传播途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应了解传统美术、现代美术和后现代美术等不同观念和创作形式,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通过数字博物馆等艺术网站欣赏、学习传统美术知识,获取美术信息资源,以激发创意,运用数字技术呈现出新的艺术效果,获得新的美感体验。

3.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持续发展的,这是一种内在建构。学习者在解释、理解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和知识,这是学习者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体验式、引导式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综合运用后现代的课程理念,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并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广泛搜集资料,思考并探索相关概念和艺术观念,强调学生自主的知识建构,从而达到建构的目的。

4.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测量,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教师不断修正自身教学、教学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学评价应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体验结合,不仅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艺术能力的评价,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推动评价的多元化,让每一位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建立新个人信息档案,班级组建信息群,学校组建信息库,通过网络媒体使本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参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

四、基于研究的影像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笔者以“拥抱影像”为议题设计统整课程,通过作品介绍、视觉影像批判识读和视觉影像表现创作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视觉文化资讯,批判性地进行识读,将所学知识融入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

1.作品介绍比尔?维奥拉的装置影像作品《救生筏》是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创作的,其灵感源于一则社会新闻。创作者用高速感光胶片拍摄,以超慢镜头在画面中缓缓地呈现出光影和颜色的细微差别,以及在突如其来的高压水流下每个人物形象的表情和姿态的变化。在水流袭击下,身份不同且互不相识的人们相互依偎,力求生存。当水流停止后,画面只留下了刚经历过一场劫难的惊魂未定的人们,没有人知道这个水枪从哪儿来,又代表什么,但面对它,人们团结、坚强继而战胜恐惧。

2.视觉影像批判识读视觉影像批判识读,重在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视觉影像批判识读的世界,带领学生一步步思考相关问题。问题导向学习活动通过师生间对话,激发学生对视觉影像的好奇心,在互动教学中逐步激发学生对视觉影像意识形态的检视,连接起视觉影像批判识读与思考视觉影像所传达的文化意义。此课程阶段,教师以“同学们,观看了维奥拉的作品,你们认为这是艺术作品吗”这一问题导入课程,从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和拓展五方面展开问题导向学习活动(表1)。

3.视觉影像表现创作此课程设计基于上述视觉影像批判识读的延续,旨在探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影像电子海报的制作(图1)。课题:电子海报制作。适用学段:9~12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设计思路:基于《救生筏》作品,学生进一步探讨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电脑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掌握运用Photoshop软件制作主题电子海报的基本方法,体验制作海报的乐趣,获得视觉美感享受。教学设备:装有Photoshop制作软件的计算机、绘画工具。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导入课程,带领学生欣赏优秀电子海报作品,提出“你喜欢哪一幅海报”等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电脑技术运用于艺术创作的演变历程;接着,教师详细讲解电子海报的基本设计理念并在Photoshop制作软件中演示电子海报的制作过程,包括形式、色彩、软件工具使用等;然后,学生运用画笔在纸张上进行草图设计,运用Photoshop软件将设计草图制作出来;最后,学生阐述作品创作意图并在创作中感受,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电子海报。教学效果:通过电子海报的制作,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救生筏》作品的主题思考,体验Photoshop制作软件所呈现出的视觉画面效果,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性。

五、结语

数字化背景下的当代美术教育,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和视觉批判识读能力等。这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理念,设计以生活文化议题为内容的大观念统整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注: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编号:BLA130105)“数字化时代下中小学生艺术学习能力测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文5

“美术教育的课程,是根据学生心理的多方面因素和发展顺序,结合美术学科内容结构而设定的教学内容、安排、进程、时限并包括大纲和教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曾经长时间受到制约,美术课程的结构较为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缺乏美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在总结我国以往美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新的美术课程理念和目标,构建了新的课程内容和实施细则。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肯定了美术学科的独特价值,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放在首位,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应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并理清了“视觉性”与“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三者之间的关联,更准确地把握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本质。1.重视审美教育,把握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如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前言中所述,“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当代社会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管理等领域对图像的消费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基于此,明确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巩固审美教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是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美的形象、色彩乃至精神对人生的重要影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发展视觉表达、交流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运用美术语言和新兴媒材与技术富于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能力,并能在生活中充分地享受美和创造美。这不仅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措施。由此,新课程标准对当前美术课程的定位和建议可谓及时而精道。2.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课程不仅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还应该根据“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和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尝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强化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承担起引导者的重任,重视美术教育对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协调发展功能,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综合运用美术及相关学科知识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使学生逐渐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毋庸置疑,如何促进美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全面提升是当前我国美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美术学科教学实力的重点。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当代社会的美术教育应该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为社会积累创造力。这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每位美术教育的参与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实现。

二、关注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的联系,凸显“人文性”特征,提高人文素养

美术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类审美智慧的体现,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2011版新课程标准着意强调了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通过良好的美术教育使学生学会欣赏、尊重、关注生活中的美及美术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将生活中处处存在但易逝的美凝固并升华为永恒之美。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为美术教育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和挑战。事实证明,枯燥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和单纯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训练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美术教育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当前的美术教育需要以丰富的人文视野积极扩充教学资源,通过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把校园内外的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等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充分体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快乐,养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在愉悦、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情操的陶冶,提升人文素养。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还较明显地存在着城乡差异大,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教学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因此,更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正视地区差异,灵活地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生活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快节奏生活,大都市的展览馆、博物馆及便捷的网络文化资源与边远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闲适质朴的生活和民族风情虽然具有显著的不同,但经过美术教师的发掘与巧妙整合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感受与创造力的优质美术教学资源,为当代人提供更多参与现实生活、积累审美经验的机会。

三、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深化“实践性”特征,提升教学品质

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对深化美术课程的“实践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多种媒介的运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当前的美术教学能够很好地把课内与课外、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合作提升教学品质。

1.教、学合一,师生共同促进教学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学尤为如此。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必须善于读书,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和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这些素养能够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环节中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另一方面,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中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师生双方的协调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中有益的尝试,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合一,教学效果良好。

2.关注社会发展,以多元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

在当代,美术学科的人文特质和“实践性”特征更为明显,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融、多种媒介介入的复杂面貌,包含了绘画、书法、手工、工艺设计、鉴赏、民间艺术、建筑、雕塑、科技等艺术门类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仅着眼于专业知识的直接传授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必须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积极扩大美术教学的外延才能彰显当代美术教育的特色。除了范画、游戏、故事等传统教学辅助之外,灵活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影像、音乐、参观、访问、探究、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媒介开展互动交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教学……这些都是有益的教学实践与尝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当代社会获取信息的便捷使美术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反馈更为直接,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是当前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各个美术学习领域中,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参与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在美术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能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进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促进美术教学品质的提升。

四、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愉悦性”特征,培养综合能力

大艺术创意美术教育范文6

一、创新意识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普遍的美术教育课堂中,作为教学的基本惯例手法就是利用学生的自身作品在不同方面进行赏析和和点评,以此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一幅作品带给每一个人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观点。有的人对作品的审美充满梦幻般的幻想,而有的人却与此相反,着重现实中的存在和实际感观。所以,对一幅作品的评价没有好与坏,美术教育理念中也没有一定的范围去规范一幅作品的优与差,然而通过不同人的审美与评价,可以有效的去开辟另一条新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二)增强学生创意写作能力

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创新能力,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让学生不断地从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创意的灵感,并进行及时的见闻写作作为创作的源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有效的开拓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创作领域。老师要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重作品与现实的区别,避免不良现象的出现。

(三)提升美术作品的价值

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时,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世界,毕竟作品来源于心,老师不能只站在一方面或者自己的角度去欣赏一幅作品,要积极主动通过学生的作品去欣赏和点评,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一定的交流与互动去激发学生对美术创新的兴趣和潜在能力。与此同时,要注重作品与现实的统一,积极引导学生将美术理念运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美术世界的灵动,利用作品表现对人生的认识,以此为开拓思维创造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一)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为更加有效的去发展美术创新理念,老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作品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勾画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拥有自己的视野和描绘方向。在美术教育理念创新课堂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作品艺术思维感知能力,通过一定的研究与思考,让学生自身在作品中感知作品本身带来的意境与特点。例如:在勾画一幅太阳升起图时,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即太阳的变换方向和色泽选择等等,了解学生在创作作品时的思维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自身内心世界的同时,更要注重突破常规、与时俱进创作具有时代创新气息的艺术作品。

并且通过一定的活动实践和展现,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素质魅力,让学生在自由表现自己所看到的美的同时也能让大家看到当代学生的什么方式和创作模式。例如: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老师选择一个音乐课题,打破原有的教学要求,不按照课本的规划,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在自己的内心勾画出这首音乐世界,这种授课方式突破了单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升老师的自身素质,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发展

在美术教育领域中,老师是美术理念知识与学生两者之间的纽带,也是创新意识培养与开拓思维方式的主导者。在美术教育课堂中,老师要注重采用多方面有利条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念与知识。在一定条件下,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与素质,通过自身的创新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自己的心灵,积极引导他们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领悟“悟”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育课堂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作品意境的培养与赏析,意境是一幅作品的灵魂,老师在让学生写作的同时,也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创作的热情,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去展现自己的作品;通过一定的鼓励与支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幸福,提升学生美术教育理念知识的领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