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 财务内控 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逐步实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量逐年增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如何进行内控管理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意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形式,它融入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2012年11月29日,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财会〔2012〕21号)。《规范》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了一整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内控对象集中在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控制活动上,同时注重运用风险评估,注重对内控的评价与监督,以保证内控的有效运行。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及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科技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高校内部管理,确保科研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措施。依据《规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会计工作和科研经济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科研项目结题财务验收及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的情况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尽管产生的原因颇多,但归根结底在于内控关键点的失控,缺少监督体系,内控管理存在缺陷。当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僵化和滞后,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科研经费监督不完善。二是对科研经费的开支缺乏有效的管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内控目标不明确,科研经费报销“虚报虚列”比比皆是。三是内控手段简单,信息沟通不畅,效益低下。

2、预算缺乏科学、合理性

一是科研活动本身是一项探索创新性的工作且周期长,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将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开支预算得十分准确。二是科研项目负责人仅是某一科技领域的专家,缺乏相关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和必要的财务常识,由此导致科研预算的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3、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规范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意识薄弱,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要素不能可靠计量,合理分配,成本核算采用简单的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办法,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比例从1%到8%超额累退,实际允许提取的管理费仅占经费总额的3.8%,远低于实际发生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大部分间接费用只能由高校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负担。

4、支出随意性大

专款专用、节俭高效应该是科研经费使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实际操作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科研经费的错用和滥用,以及用于与科研无关的非科研支出的违纪违规现象。

5、内部审计的缺失

高校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未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与信息反馈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处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的高风险状态。

6、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缺少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标准或评价指标过分推崇量化,科研经费评价制度缺少公正合理的程序,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对策

如何做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需要考虑科研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衔接、内部控制的节点、授权、不相容业务的监督等,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在有效性和严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此基础上,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应为:保证预算、费用统筹、统一规范、分类管理;具体路径是:建立健全制度,强化预算,规范支出并推动全成本核算;同时,加大监督约束与绩效考核,以实现科研经费有效价值的最大化。

1、健全制度――财务内控规范

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是全国统一的,没有考虑到高校的具体情况,各经费管理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以及结余规定是不同的,同时,国家对横向科研经费至今没有制定具体的、专门的管理办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难点就是在现有制度下进行“适度”的财务管理。此外,在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时,还须注重考虑所建立制度的“可操作性”。在制度体系上要明确以下内容:一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职责权限。二是对各类经费按其来源性质进行分类管理。三是明确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管理与审核流程,由此明确经批准的经费预算书在经费使用、支出管理、财务决算等方面的依据作用。四是明确重要支出的审查审批机制,并落实经费支出审核以批复的经费预算书及项目合同为第一依据,以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作为第二依据,国家财经法规为核算的第三依据,禁止无明细的无序报销。五是依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成本计列,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管理手段,保证高校摊销资源消耗等公共费用的权益。六是健全和完善财务决算报表编制的依据、责任和审签机制,明确结题结算流程。七是贯彻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完善资产申报、审查审批备案机制和科技成果管理。

2、强化预算――财务内控核心

预算控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从预算的审核、执行到控制,无论哪一步骤都必须严格管理。一是预算是刚性的,一经批准如同制度,不得随意变更,因此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预算意识。二是财务部门在执行科研经费预算时可以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岗位,会同课题组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审核到结项验收进行系统管理,对科研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三是科研经费预算环节的控制应包括四个方面:根据任务编制预算、细化预算;预算方案应经高校科技、财务部门审核,主管科技的副校长审批,重大科研项目交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类似机构)进行审批,审批后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时应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应职责分离;经批复的预算书将作为核算科研经费的重要依据。四是采用专用的科研经费管理软件将会计科目与科研经费预算科目进行绑定,实现科研支出的规范化控制。同时,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反映科研经费各项预算的收支结余情况,指引项目负责人合理支出经费,最终实现将科研经费的结果控制转变为对其财务管理的过程控制。

3、推动全成本核算――财务内控革新焦点

全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为:首先将资源项目(成本费用)按资源动因分摊到作业中心(科研活动等),然后将作业中心归集的成本费用按照作业动因分摊到成本对象(科研项目)。资源项目(成本费用)归集的最终目标是成本项目(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将高校对科研项目在人力、资源、硬件等方面的投入,以价值的形式体现在科研项目的成本中,科学地丰富了科研项目成本的涵义,有利于实施科研项目动态的成本控制,能为高校管理者在宏观上的学校发展规划和科研活动规划提供依据。

2013年12月出台的《高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建立了适应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了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监管。此次基于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改革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长远意义。

为了与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改革相匹配,会计核算改革需进一步推进。一是以高校科研间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依据,确定相对科学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二是应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采取合理的三级分配方式,匹配科研经费三级管理责任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统筹安排教学和科研资源,达到教学与科研相长,实现高效配置高校科研资源。三是考虑运用作业成本法,按照作业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科学的分配,确立相对合理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四是全成本核算应贯穿成本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全过程,构筑高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4、规范开支――财务内控工作基础

一是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强化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落实财务岗位责任制,加强财务人员的轮岗制度,梳理各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提高财务系统运作的效率。二是在日常账务处理中,不断完善会计科目,实现会计业务核算和科研经费指标的一一对应控制。三是严格执行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加强科研经费的支出审批管理,经费经办、审批和记录职责分离。对科研经费中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取得的资料凭证进行核对,保证账账、账证、账实相符,避免差错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四是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促使财务人员在精通会计业务的同时亦对各种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经费预算有所了解,在履行财务报销手续时,不只审核票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还须对不符合预算的支出有一定的鉴别力。

5、加大内审约束――财务内控效能保障

加大内部审计约束力、发挥内审职能是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防范经济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需要。高校审计部门应当以经费预算、到账、使用和结算为主线,跟踪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全过程。一是主动深入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了解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督促其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法规。二是经费审计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而应贯穿整个项目实施全过程,针对每个环节实施审计,以核查经费开支不合理、管理不规范为审计重点,做好科研经费的抽检、审计工作,对于数额巨大的科研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增强经费管理的约束力。三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健全自身的监督审计机制。完善科技、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科技项目、经费收支和资产管理一体化管理,解决对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环节中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衔接不畅、信息不通、监督失控等问题,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四是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促进规范使用与管理科研经费,从而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6、绩效考核――财务内控长效机制与最终目标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内容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级原则与标准、评价方法与手段等,通过经费计划、经费供应、支出管理、经费结算、财经秩序和经费成果六大指标,对科研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包括财务效率、财务效益及效果)与社会效益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一是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以后项目申报评审的依据。二是针对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行为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从管理过程上减少科研经费的损耗,杜绝科研资产的流失。三是需考虑科研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科研基金,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四是从间接成本补偿中提取绩效支出,激励科研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防止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发生。

四、结语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财务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责任,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同时,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高校财务管理应立足于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注:本论文为2013年广东海洋大学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GDOUJW201303);课题组成员:温晓云、陈成、郑永祥、李文春、陈清毫。)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财会〔2012〕21号.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财〔2005〕11号.

[3]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Z].财会〔2013〕30号.

[4] 周燕、翟亚军、郑晓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范文2

    全面预算的原则是全额、全员、全程。想要完成全面预算,就要囊括覆盖生产计划、资金计划、成本费用等预算内容,运用ERP系统优化预算编制、审批、执行、预警、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流程,做到预算、核算、结算统一控制,并且阐明分管领导、职能部门、区队、班组和个人等的预算指标责任。(1)采用“全面预算、全面考核、实时预警、实时控制”为核心的PMS系统,完善优化预算管理模式。PMS系统有明确的预算管理责任和操作信息轨迹,能够同步PMS和ERP数据、信息流和物流、机加工图纸和计划,同步实现全程重点监控管控对象信息,更新修旧利废虚拟库实时网络和年度间比对分析材料单耗等8个亮点。而且它会严格地执行精算预算定额、分解预算指标、规范预算审批制度、简化大额物资签批过程4步核心流程。同时,PMS还能够实现基层、职能科室、高层三级监控和可控费用预算预警的自动化,达到超前预控。通过PMS系统,还能按月度、季度和年度,分别对预算之内或者之外的费用和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与考核。如图1、图2所示。(2)扩大矿井层面个性化预算的范围,加入生产、物耗、薪酬、电力、企业资金、可控费用等预算,同时每个单位都根据个性化预算和全面预算的核算范围以及自身的管理特点,建立与本单位工作重点特色相匹配的管理体系。(3)扩大全面预算管理的范围,加入设备和工资管理,并且积极调动职能部门,下放权利和预算指标,由职能部门完成对各单位预算的精准控制和考核。

    2全面对标,持续改进

    根据集团需要,各部门和科室分别建立各自的标准进行管理和考评,并且参照对标制度,按月度进行评价和总结。以安全、生产、经营为中心,结合内外纵向、横向对标,实施按班分析生产任务和物料消耗、按月分析成本目标与按季分析综合效益,使经营管控水平再上一个台阶。(1)根据《实施意见》、《实施细则》、《考评办法》等文件将对标分划为8个方面,并对其中50项对标内容、36项考核评价标准和37项控制措施进行完善和修订,同时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对标活动。(2)矿井的工作重点是“安全第一、高效掘进、精准管理”,所以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和奖惩制度,深入地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构建安全氛围,使安全对标工作稳步进行。对采场的布局进行优化,用以应对厚薄配采和生产接续的压力以及现场条件的复杂,安全、高效、高质地完成量产目标。同时大力发挥PMS系统在全面预算方面的优势,科学地控制和管理费用,降低成本。

    3细化措施,严格考核

    (1)按月对成本费用、承包经费、工资分配和各项考核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可控费用进行严格把控,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考核管理与成本费用管理办法。(2)将业务处理流程明晰化,实行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对各个环节的核算系统和财务软件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对会计进行逐级审核,同时为了降低财务风险,将所有的资金支付业务并入矿财务账务系统。(3)经集团公司财务部领导批准,直接转付部分收取的承兑汇票,尽量降低公司贴现利息,进一步提升资金管理水平。(4)不仅要对成本费用和材料单耗进行考核,还应该对专项资金计划、劳动定额、内部价格、发热量、采出量和全员效率进行考核,增强控制能力,完善考核制度。争取要做到考核责任制和奖罚比例明晰化。

    4突出基础,完善机制

    根据公司内控要求,在信息化和内控系统化的基础上,深化矿井生产、供应、销售等业务内控管理。通过重点把控大型材料采购、审核、验收结算和可控费用,以及非生产性费用的支出来深化成本内控管理。(1)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由矿长统一领导,总会计师全面负责,实行责任制,强化全面预算,对资金严格把控和管理。(2)根据不同的业务范围,严格按照《开滦煤矿关于加强财务账务处理审批授权管理的通知》来执行相应的财务账务处理审批程序,并且要完善优化审批授权管理办法。(3)严格把控财务人员的配置,同时对报销手续进行完善和优化。(4)开滦煤矿按照《关于对管理人员和职工个人借用公款进行集中清理的通知》的要求集中清理个人备用金借款。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国有资产;科学管理效益;内部控制;厉行节约

中图分类号:F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00-02

近年来,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不断增加,资产存量不断攀升,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越发重要。基层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科学管理水平,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别是实物资产管理实践为平台,阐释基层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加强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科学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践

国有资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且使用的资产,在法律上将其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总和。国有资产包括流动资产以及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对于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而言,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占资产总量比例大,是管理重点。

近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文件,各行业部门也相应制定相关配套的管理办法,是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依据。而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践工作中,除了财经政策的宏观管理外,更重要的是,从预算管理、财务核算、采购及后续实物管理等环节加强内控,不同部门相互配合协作,才能促进基层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合理、购置规范、高效使用。

(一)加强科学编制预算。对于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而言,预算是整个单位经济管理的起点,是资产取得资金渠道的起点,因此,科学编制预算,争取财政支持是预算管理的重点。加强资本性支出预算编制。作为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在编制资本性支出预算,考虑单位的资产存量,计划下一预算年度主要科研工作任务,匡算主要的项目经费总量和投入的仪器设备情况,同时结合新增人员、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维修维护等因素,测算新增仪器设备资本预算;结合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分解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二)加强资产内控管理。加强内控,能够促进各项管理工作水平。在实物资产管理采购、核算、验收及后续管理环节,主要从内控制度建设、职能部门协作和资产信息系统三方面加强管理。

1.内控制度建设。《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内控管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内部制度,单位应用制度管人管物。建立资产内控制度,需要从单位发展实际出发,立足科研单位事业发展重点,结合单位不同发展阶段和规划,确定单位内部资产审批、采购验收、报废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内部制度执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度的有效性是制度建设的关键。制度制定考虑单位部门设置和管理人员数量,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内控制度不能尽其所能。

2.职能部门协作。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良好执行,需要单位全员参与。单位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在职责权限上清晰,职能内部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责明确,保证内部牵制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上贯彻执行。同时明确单位主管经济领导负责协调国有资产内部管理部门工作,是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可以促进资产购置效率,使得实物资产迅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样延长了资产实际使用期限,也是物尽其有,避免浪费的表现;同时使得资产管理整个过程做到有效监管。

3.资产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作为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保证资产管理数量和质量信息完整有效。尽管各类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不同,但从内容角度,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控制主要包括财务核算模块和固定资产模块两部分,其中财务模块主要依靠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作为资产管理在价值形态上与会计核算衔接,同时作为除固定资产外其他国有资产数据信息的载体;而固定资产模块管理重点是准确录入基础数据信息。现行固定资产分类采用国家通用标准,资产内控管理中应结合单位资产结构特点选择良好资产归类,这样既保证对外各类报表的衔接,又可以做到内部资产管理配置计划的制定。运行良好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利用资产使用周期,加强资产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国有实物资产监管效果,提高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实物使用管理。实物资产特别是仪器设备资产是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核心资产。不同性质国有资产,管理特点也不同。实物资产作为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其主要特征是实物形态突出,保证其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统一管理外,应侧重于实物形态的流程管理。

1.实物使用管理。在价值形态上,实物资产在价值确认、计量上具有其他资产的一般特性。但在实物管理上更具特色。通常所说的国有资产流失包括实物资产管理不严造成的浪费。因此,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应加强重要耗材物资、仪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验收环节和日后资产使用环节的监管。在实物验收内控环节,注重管理与技术结合,严控数量清点和技术验证报告;在资产使用环节,加强日常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维护维修等运行管理,提高实物资产质量,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科研仪器设备工作运行质量,发挥实物资产使用效益。

2.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是保证资产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价值和实物形态协调管理的有效措施。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清查范围包括单位所有的资产,确定资产控制重点。重点是流动资产中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资产的账实相符;对外投资的资产安全;固定资产除了年底决算前的资产清查外,还可以结合单位发展情况,实施不定期的资产清查,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保证资产完整,掌握资产使用效率效果,实施资产共享原则,保证资产高效运行。提高实物资产使用质量,促进科研工作质量,才能凸显资产使用质量效益,物尽其用;严格执行定期资产清查是基层单位厉行节约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有资产管理实践存在问题

尽管基层事业单位严格管理,对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受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国家财政政策等外界因素影响更大,往往外部政策环境决定其国有资产规模,影响资产管理模式的变化。

(一)资本预算不完善。基层单位部门预算中主要包括以基本预算和项目预算为主要内容,涵盖了政府采购内容。资本预算未纳入部门预算中,尽管目前的部门预算涵盖公共项目支出,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往往在专项项目预算下达后,才能确定仪器设备等资本支出总量。同时,资产定额预算还尚未健全。

(二)资本投入不持续。上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从财政对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资本投入看,大量财政资本支出资金周期为十年,因此造成了当时部分行业事业单位仪器设备的发展。由于缺乏进口先进设备资金,影响了行业专用设备的研制和开发。

(三)配置监管不到位。配置上,尚未建立完善的科学配置体系。对于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缺乏公平公正透明的配置标准和体系。监管上,国家主要从预算上进行购置控制,从审计监督上加强采购资金管理,但国有资产日常使用管理上缺乏监管,造成重立项申请预算、重资金专项使用、轻国有资产有效使用的现象。

(四)信息管理需完善。近期国家财政通过“国有资产报表”系统促进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信息管理,集中和统一了信息来源。在实际运用国有管理系统工作中,报表系统主要考虑了国家财政需要,没有良好结合各行业部门各自的行业管理系统。仅仅与决算报表相结合,与预算管理缺乏衔接。在共享共用上,科技部的大型设备信息基础平台,在科技事业领域开展了设备共享共用的基础工作,但实际操作上还需加强。

三、加强国有资产科学管理建议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购置效率、使用效果,可以促进国有资产效益,实质上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效益,贯彻了厉行节约,科学发展要求。结合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践和问题分析,现从资产预算管理、科学配置、自主研发、实证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培育良好持续财政投入机制。国家建立长期投入机制,对于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财政预算上完善资本预算,从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建立良好资本预算机制,从预算源头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源泉,从而保证持续的国家财政投入,提高科研的后备力量,促进国家整体科研事业发展。

(二)建立适宜科学配置、监管和评价制度。配置上,对于基层单位,需要何种资产配置、如何配置,充分考虑单位的存量资产和履行工作职能等方面问题和要求,并对其进行科学匹配。对于匹配过程是一个编制增量预算的过程,通过良好的预算管理以保证资产管理,达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提高资产效率。监管上,建议出台国有资产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应用规范。国家不仅加强国有资产财政资金监管,同时应简化行政部门间审批流程,加强对国有资产尤其是实物资产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率,促进使用效益。规范处置资产收入同时,加强处置资产的再利用,使其调拨入科研院校,供研究和观摩使用。评价上,尚未出台相关的国家政策。评价国有资产资金安全使用、特别是实物资产有效使用是国有资产管理重要环节。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特别是实物资产有效使用评价及奖惩措施,这样可以择优选取资产使用效率效果高的单位,提高财政资金有效使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实证研究。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发展情况,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涵盖预算报批、财务核算确认、实物增加变动等综合管理系统将是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更高要求。同时,逐步建立国家国有资产共享共用信息管理系统。从实践出发,组织行业专家调查研究,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是建立具体管理方式有效办法,同时也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在国家管理层面,应加强分行业分层次进行研究,不仅颁发政策,更应建立制度和规范。国家相关行政部门,从实证研究出发,制定特色的行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指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内控制度行业规范,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部门运行成本,厉行节约。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管理思路,促进管理效率、效果和效益,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更是是厉行节约,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必将推进建立节约型社会进程,必将推动各项事业长期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网站..

[2]修霄云.国有资产科学化管理的三点意见.政府采购信息报,.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构建 国库集中支付 监控体系

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紧紧围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为中心,通过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操作机制建设,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外部监督和内控管理,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及其账户的监控管理,为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监控和分析水平,促进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而进行的一系列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监控活动的有机整体。构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是在财政国库机构的推动下,多个预算和监督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构建的核心框架

1、外部监督管理

外部监督管理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预算单位和银行,在财政资金支付中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核查方式,实行监控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范的工作程序。即在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 按照系统预警人工监控实时查询综合核查问题处理信息披露部门整改跟踪反馈的工作程序,完善财政资金支付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跟踪反馈的监控运行机制,实时对预算单位和银行在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发生的违规或不规范操作问题,进行核查处理,防范和纠正预算执行偏差。

(2)明确的工作职责。即在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以财政国库支付机构为主体,借助现有的财政监督力量,或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单位预算执行和银行支付业务的监督控制。

(3)适度的信息披露。即在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针对监控核查发现的违法违规或不规范行为,通过规范的程序及时向预算单位和银行进行通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同时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及银行进行通报,并择机采取不同的方式适度向社会披露,促进预算单位和银行加强内部管理。

(4)及时的跟踪问效。即高度重视国库集中支付违规问题的整改落实效果,以加强处理整改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切入点,依法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部门整改跟踪问效机制,实现国库监控和规范管理的双向促进。

2、内部控制管理

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指财政部门、人行国库、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预算单位、银行,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机制和操作方式的有效安排,规范财政资金支付过程的操作流程及运转程序,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支付风险,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制衡性的制度安排。国库集中支付内控管理不仅指参与主体的自控,而且包括不同参与主体(财政部门、人行国库、预算单位和银行)之间的互控。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一方面是要建立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则要建立不同参与主体内部岗位之间的内控管理制度。

(2)制衡性的业务控制。国库集中支付内控管理的主体按照“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的原则,建立制衡性的业务控制机制,要将内部控制覆盖到国库集中支付的各个环节。内控的建立和完善要跟上业务和形势的需要,树立“业务创新,内控先行”的思想。

(3)制衡性的系统支持。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为基础,充分运用资金信息的钩稽关系,实现预算指标控制用款计划,用款计划控制拨款。这就要求加快财政国库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考虑采购管理与支付管理相衔接的系统问题,同时为国库现金流量预测与控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逐步解决各个业务系统与国库总账系统的对接, 实现工资、非税、监控、执行分析、决算报表和内部控制等系统的集成工作。

二、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1、稽核检查

(1)稽核检查的内容。一是依据相关规定,监督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预算单位实际支出是否按预算项目和目级科目列支,是否与部门预算及追加预算所列的用途相符,是否有截留、挪用现象。二是对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的资金流量、流向、会计处理及财政直接支付的会计处理等业务进行核查,并提出如何规范的处理意见。三是检查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操作是否规范,具体包括用款计划的申报、授权支付凭证的开具等,集中支付业务是否符合集中支付办法和软件要求,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四是检查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日常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向实户转款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及实际使用情况,预算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的数量及其管理使用情况。五是研究建立部门预算执行监督制约机制,对部门预算执行及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向领导汇报,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六是会同有关部门,对银行承办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情况进行检查并量化考核评价,提出奖惩建议。

(2)稽核检查的方式。财政国库支付业务稽核检查采取日常稽核检查与专项稽核检查相结合,网上实时监控与实地稽核检查相结合,事前审核与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在国库集中支付网上跟踪单位支出与预算执行进度,发现异常支出,以书面形式及时向领导汇报,必要时对预算单位实施实地检查。二是听取有关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情况汇报,查看为开展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设备配置情况以及系统运行及具体业务操作情况。三是抽查相关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财务工作文件以及相关资料。四是向有关部门及银行调查了解被稽核检查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五是在集中支付网上跟踪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内部各个支付环节的运行和操作情况,逐日检查核实执行机构内部有关业务处理的凭证、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六是检查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相关支付凭证、票据的使用、发放、保管和缴销情况,消除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七是检查银行在办理支付业务过程中该按文件要求办的是否按文件办,该财政审批的是否经过审批,该控制的是否控制到位,该相互核查的是否坚持得好。

2、监测预警

(1)监测机制和监测手段。建立监测机制实际上是为实施集中支付监控提供一个方法、规则以及实施监控的角色(人),通过这个方法和规则去发现各种非常规和不正常的信息,并通过相应的监控手段予以预警和防范。

在监测机制提供方法和规则的基础上,要建立与之相应的监控手段,使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非正常信息和操作,并及时反馈给系统的预警体系。这个手段实际上是利用监控系统软件本身提供的手段去挖掘需要监控对象的数据和信息,监测手段实际上是多种获取数据和信息的技术途径。

(2)智能预警。通过智能预警可以对下几个方面予以监控:一是建立预算单位保留账户的明细,并予以控制,在保留账户划款时发生的情况;二是对一次性支出大于该单位的基本支出的月平均水平的情况;三是控制项目支出的进度和用途;四是对资金额度的预警机制。

3、风险控制

(1)财政部门内部风险控制。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相关流程和岗位设置,建立严密制约、互相牵制、互为监督的财政支付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财政资金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处理机制。同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银行的监督,建立银行考评机制,督促其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规范执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把好资金关,保障国库资金支付的安全。

(2)预算单位和银行风险控制。预算单位应将原集中核算时取消的会计机构进行恢复,积极实施单位会计主体的职责。银行应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相关业务培训,尽快解决资金支付把关不严、与财政和人行相关信息不畅的弊端,规范和完善财政资金支付的操作流程。

(3)人行和审计部门的风险控制。人行要加强对银行国库支付业务的考核监督。审计部门要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新情况、新发展进一步加强对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依法履行职责,高效合理使用财政资金。

三、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1、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的法律保障

一是完善现行预算法规,尽快完成《预算法》的修订工作,并着手研究和起草《财政预算法案》;二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制度,将有关制度管理办法上升为行政法规。

2、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的制度保障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保证预算严格执行和财政资金有效使用;二是加快改革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所有收支活动;三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探索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相互制衡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四是完善政府采购监管制度,加强采购资金管理;五是改革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会计制度;六是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公共支出实行绩效考评。

3、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的技术保障

建立完善以实时性、智能性、复合性为主要特点的国库集中支付监控系统,实现对财政资金活动全过程跟踪监控。一是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监控技术平台,实时查询和存储财政资金支付信息;二是建立国库支付数据采集通用平台,完善系统预警规则;三是建立科学的监控指标和图表体系,强化综合分析功能,揭示潜在问题,提高系统监控的复合性;四是建立系统故障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系统运行常态管理,提高系统监控的安全性。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范文5

        从发展基础、总体要求、深化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机关事务保障水平和管理效能、服务经济社会管理、强化实施支撑6个方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机关事务工作,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其中明确,要落实好政府集中采购的职能任务;优化资产配置,严格执行配置标准,推进配置管理与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政策功能,提升政府采购管理水平。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绿色采购、中小企业政策机制。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实施,建立完善专项工作机制,全力保障相关项目的采购服务工作。全面落实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精神,做好制度规程“立改废”工作,完善集中采购制度框架体系和内控管理制度,建立风险提醒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评审专家和供应商信用评价记录体系。联合相关专业机构、市场主体,动态调整集采目录内通用货物和服务项目有关标准规范。优化升级电子卖场等综合采购平台,完善电子招投标信息系统,加强数据协同与分享,打造智慧效能的信息化采购平台。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将推动中央国家机关集中采购从程序合规控制向为采购活动提供专业支撑转型,做精做优“国采中心”专业品牌和服务窗口,拓展采购服务范围和采购规模,为采购人提供更好更有温度的采购服务。

同时,《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强化公务用车管理,创新公务出行保障。

       

       首先,严格落实公务用车管理法规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强化集中统一、分类分级管理,推动统一编制、统一标准、统一购置经费、统一采购配备的要求落细落实,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年度统计报告制度。加强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属各级各类单位、垂管派出机构公务用车管理,分主题分批次开展地方公务用车管理示范点建设。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反映的在公车管理和公务出行保障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政策供给,构建规范、高效、节约、透明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体系。

       其次,巩固拓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果,强化公务用车编制和标准管理,严控车辆总量规模,优化配备结构。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公务出行保障新模式,推进“长三角”“成渝”等地区公务出行区域一体化建设。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和党政机关示范作用,加大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力度,在配套基础设施能够提供有效支撑的情况下,到2025年各省(区、市)在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比例不低于30%。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会计档案;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会计档案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在经济管理活动产生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具有保存价值并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会计核算专业材料。[1]它记录和反映了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是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通过会计档案,可以了解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把握公司成立以来的经营情况,为单位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真实记录财务会计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是加强企业内控管理的保证及体现。会计档案按照保管年限可以分为永久保存会计档案和定期保存会计档案等;按照文件类型分为会计凭证类、会计账簿类、财务报告类、其他类等;按照电算化进程可以分为传统手工会计档案和电算化会计档案两种类型等等,种类繁多,管理本身存在一定难度。

近年来,随着烟草系统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全面实施财务资产“一体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核算广泛运用,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核心作用逐步显现,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会计归档资料收集不全面。《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浙江省烟草专卖、商业系统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办法》(浙烟财〔2005〕41号)(以下简称两个办法)等对会计档案规定了归档范围为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具体表述中用“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涵盖了没有列举的项目,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很强的职业判断。仅仅一个“其他”,让很多人忽视了一些越来越显得重要的会计资料的收集,如:预算执行情况表及分析报告,上级部门批复的预算相关文件、税务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检查资料、资产处置资料等。

二、会计档案打印、整理、编号等工作不规范。档案管理是会计基础工作的最终体现。很多财务人员工作认真,但是在会计档案的打印、整理等工作中却较为粗放。打印账簿时没有考虑实际需要,如:打印银行明细账时没有分账户打印,或者只打印往来明细账,没有打印客商三栏辅助明细账等;整理时没有考虑各项资料的逻辑性;编号时没有按总账、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各科目明细账、辅助账顺序排列等,给翻阅档案、查找资料带来不便。

三、财务新员工对会计档案管理缺乏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我市系统财务人员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新老员工交替频繁。老员工凭工作经验不断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没有留下系统的指导文字。部分新员工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了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困难,难以跟上企业管理的要求。

四、企业内控管理对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提出新要求。档案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2008年5月财政部会同五部委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年4月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控管理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资金、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财务报告等等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手段都涉及到财务部门,最终需要转化在会计档案中。系统内审计、外部审计、税务检查等,不仅仅是以前单纯的检查账务的真实性、合规性,还加入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检查,要求会计档案管理更加全面、规范、系统和精细化。

针对以上会计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经过实际工作的摸索实践,笔者认为全面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粗放式管理转为精细化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入手。

一、加强培训,将会计档案管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针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应组织财会人员系统学习两个办法、制度及其他要求,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理论上的认识。摈弃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档案管理员个人责任的错误思想,在全员中树立会计档案重要性理念。可以聘请专业老师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会计资料收集、整理、装订、编号到归档的一系列流程进行讲解,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

二、制定规范,将需收集保管的会计档案项目进行细化。会计资料的收集是档案的起点,只有收集及时、完整才能为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提供保证。我公司特制定了《会计档案整理操作规范》,对丽水市烟草商业系统会计需要归档的材料进行了统一,共4大类27小项。包括: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其他。会计账簿类有10个具体项目,其他类有11个具体项目,包括:各项税费纳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固定资产盘点表及报告、资产处置资料、税务、审计等相关部门的检查资料等。涵盖了会计整体工作中的每个关键点,避免重要资料的遗漏,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三、确定统一标准,对全市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统筹安排。为了使会计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我们对打印、装订等进行了标准的统一。

(一)统一打印格式。新的财务系统上线后,关键用户进行了统一的账簿打印模版设置,使打印效果尽量合乎理想。对需要打印的账簿格式明确作了要求,并详细描述操作步骤。例如打印银行日记账时,要求选择辅助明细表设置“会计科目、账户”为表头选择模板【现金日记账(竖式)】打印,账页左上角要显示科目编码、科目名称及账户;打印固定资产明细账时,要求先整理一份汇总的固定资产情况表等,对每项内容均进行了最细环节的确定。

(二)统一采购凭证纸、粘贴单、档案封面及档案盒等。按照两个办法的要求,记账凭证规格统一规定为114*217mm,用纸标准为不小于80g/m的书写纸;会计凭证封皮规格统一规定为125*232mm*2,用纸标准为不小于120g/m的牛皮纸;会计凭证档案盒规格为135*231*30mm等等。市公司严格按标准对会计档案装订材料进行了统一采购,给会计档案穿上了全市统一的工作服。

另外对会计档案的编号规则、归档要求及处置流程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四、完善电子档案管理,全面提升会计档案管理水平。档案之所以具有保存意义,正是因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利用价值,除了纸质会计档案的管理外,还要重视会计电子档案的收集及管理。应加强会计电算化实物档案管理,电算化系统升级后,计算机、服务器和数据库等软硬件实物均应与相应的数据备份一同归档,操作员代码和操作口令等一律明码刻写光盘并打印纸质文件一同保管,增加系统透明度和可操作性。[2]电子档案应每年跟随纸质档案一起归档,与纸质档案形成双保险,以及适应不同使用目的。

五、以PPT为宣传渠道,直观展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我们将会计档案的整理全过程拍摄照片,包括:(一)凭证的粘贴、附件折叠、凭证的装订、包角、盖章;(二)账簿打印设置、页码、账簿启用封面填写标准;(三)案卷卷内目录的填写、封面的折叠、封底立卷人的填写、案卷的装订;(四)案卷的编码;(五)保管清册、移交清册等的填写,制作成PPT,附文字说明,生动展现了会计档案整理标准及全过程,为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提供后续保证。

六、梳理工作流程,将会计档案精细化管理进行固化。结合企业管理体系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对档案的移交、保管、销毁等其他具体细节作了具体的规定,全面地进行会计档案流程化管理。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固化下来,形成文字和流程图,有利于新员工在具体工作中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即使没有足够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迅速掌握该项工作。

会计档案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忽视,而事实证明其实际上是一项繁杂深奥的工作并且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每个会计档案管理员统观全局,进行分析、理解和把握,改变以往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朱轶杰.医院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