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教育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教育培养范文1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劳动锻炼的培养,是幼儿养成教育的一种基本手段,它有助于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最初的劳动是由自我服务开始的,是劳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幼儿时期独特且必需的教育内容。幼儿在劳动中,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及脑力,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幼儿的思维、责任感和手的灵巧性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在平时的保教工作中教师会注意到,幼儿园里劳动能力强的幼儿大多是一些聪明、活泼、可爱、有礼貌的孩子,他们知道关心别人,愿意帮助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这样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理解能力较强。反之,不爱说话、自闭的幼儿则会拒绝接受新生事物,反应也较为迟缓。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法
1.从幼儿入园时抓起,提高幼儿动手的能力和爱劳动的意识。新入园的幼儿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教师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努力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工作。如,让幼儿饭前、便后自己洗手,学会自己吃饭,上完厕所自己把裤子提好等。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比赛、讲故事、鼓励等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里,大多数幼儿对力所能及的劳动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愿望,特别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更愿意参加劳动。因此,幼儿每做一件小事,哪怕做得不好,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2.逐步加强对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幼儿升入中班后,除了继续小班的劳动能力锻炼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来培养幼儿更进一步的动手能力。如,吃饭前让幼儿帮助教师拿餐具,饭后让幼儿自己擦桌子、整理桌椅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要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动作和语速要慢,语言要简练清楚,同时还要提出要求,督促幼儿多练习,使幼儿逐步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和技巧,使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到了大班后,在幼儿对自我服务能力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要加强幼儿对劳动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幼儿爱劳动、爱集体的思想观念,使幼儿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另外,还要给幼儿创造练习的机会,教师可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大班的幼儿帮助小班的幼儿系鞋带、搬桌椅等,使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良好习惯。当幼儿主动要求帮教师做事的时候,教师不要认为会给自己添麻烦,应当珍惜幼儿的这种积极性,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充分调动幼儿的这种积极性。如,我园大班的一位幼儿主动帮老师端饭菜,不小心把饭菜洒了一地,当时教师并没有指责这个孩子,而是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热爱劳动的优点。从此以后,这位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更乐于助人了,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也都乐意为他人做事了。通过这件事,幼儿懂得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光荣而且很快乐的事情。
在教育过程中,光有鼓励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幼儿,多给幼儿锻炼的机会,使幼儿乐于动手。如,在午睡之后可让幼儿整理床铺,帮助教师打扫教室的卫生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因为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形象树立好了,就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劳动教育培养范文2
在漫长的人生生涯中,职业提供了人的生存需要,使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承认,使人的个性得以发挥,使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职业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职业观就是人们对职业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它是职业主体选择职业和看待职业的指导思想。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范畴(包括职业价值、职业意义、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的看法,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连,是它们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对个人的职业行为(择业、从业、创业、转业)起支配作用。职业观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观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当关注学生的职业观教育。
现阶段,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向老龄化发展,而高等教育也已经向大众化发展,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原先所说的“天之骄子”,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也不再是他们想象的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还可以有稳定而不菲的收入。由此而形成的职业观已经脱离了社会现实,近几年学生实习和就业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与之相关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甚至有些课程只讲理论不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虽然我们也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训练的职业目标大多仍定位在高级白领阶层的工作岗位上,结果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时和毕业后,要么找不到符合自己职业目标的工作岗位,要么找到一些很简单的工作,当然收入也高不了。这样的就业情况对专业教学影响较大,甚至造成有些学生连短短的几个月实习也坚持不下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2 现阶段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情况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办学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有不少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小有成就,根据对这些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分析,发现他们之中的大部分是从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基础工作开始起步,在具备了较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之后,结合在学校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使他们具备了向上发展的能力和素质,逐渐地从一个劳动者向管理者过渡,工作的性质也开始从蓝领工人向白领管理者变化,而收入和地位也稳步提升,工作也相对比较稳定。
近年来,我们在为学生们联系实习岗位和实习单位与企业进行沟通时,深深地感觉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现实要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大量具有基本操作技能的一线员工,而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技术岗位,即使招收员工也不会考虑我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只会招收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社会现实环境,修正自己可能不是很切合实际的职业观,要求他们今后的就业从蓝领工人开始做起,用踏实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3 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的专业劳动,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那么,作为一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呢!我就从我上的课开始做起,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我所担任的课程其中一门是《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我就对这门课进行改造,运用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学会真实工程的需求分析、工程设计、制图、工程报价及具体施工、验收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注重让学生通过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因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在书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的问题,需要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才能解决。同样,通过劳动,让学生们明白结合专业知识的体力劳动同样可以创造可观的价值,进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还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我发现,很多学生经过这样的劳动实践,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职业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一些学生在日后的实习和就业中充分施展出这方面的才能和技艺,为自己的人生开创了良好的前景。
项目化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说是就地取材,并在不干扰其它课程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是一门关于现代社区、园区、楼宇、楼层、房间各种电力、信号线路的设计、施工、管理的课程,它的涉及范围很广,如果完全按照它的范围来进行真实工程的训练,其困难程度和复杂性是学生们无法面对的,作为教师,我们也缺乏这方面的完整经历,很难胜任,而且这样做投资巨大,实施过程还难免会遇到一些安全事故。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并不可行。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又可以避免消耗过多的资源和各种隐患呢?我发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教师和职员的办公室,由于原先的建筑设计中,对每个办公室的人员、设备的具体数量和位置是不可能预先设想的非常精确,所以在不少办公室中计算机和相关设备的连接线路比较混乱,既影响美观又容易出故障。
于是,我选择了教职员工办公室的现实情况作为一个可以改造的工程项目,也就是网络工程中所谓的“工作区综合布线改造工程”,把一个个小小的工程项目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首先,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习综合布线工程的系统知识,并在专业实训室进行工程的设计、制图和各种工具使用方法练习,而且还进行了工程模拟施工,在整个过程中我反复强调,在完成这些训练后将有真实的工程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完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在完成第一阶段的练习后,我把班级的学生每3~5个人分成一个“工程小组”,每个“工程小组”先与相关办公室的老师进行联系,提出对办公室线路改造的建议,听取老师们对“工程”的改造要求,完成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工程进行完整的设计,其中包括需求分析整理、工程施工图的绘制、施工的标准、施工的材料工具清单、工程的检验和验收的方法及标准。第三,在工程文件准备完成后,经过老师的审核批准,“工程小组”就在老师的陪同下进入办公室进行具体的施工,在施工中我们老师一般只在边上进行观察,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和破坏性事件的发生,必要时才进行一些指导,在学生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偶尔也会动手帮助一下。第四,在施工完成后会同办公室的老师进行工程质量的验收,最后由办公室老师对每个学生在工程中的表现给出一个评价,这个评价是学生在该课程中成绩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整个工程的实施,学生们对综合布线工程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劳动的态度和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
4 结合专业的劳动,改变了高职学生职业观,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
正是通过劳动,使许多学生改变了原先的职业观,他们提出了“从蓝领做起,开创美好人生路”这样现实的行动纲领,并以此作为自己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选择方向。今年,在我们再次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时,很多同学选择了和网络工程相关的行业,而相关的企业也非常欢迎这些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学生。经过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有20多名学生进入浙江省邮电建设工程公司进行实习,他们从事的工作就是网络和布线相关的一线工作,并在那里非常热情地投入工作,获得企业的好评,仅此一个单位,实习的人数就占了我们整个专业的四分之一。可见,我们结合专业劳动的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劳动教育培养范文3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学;创新精神;措施
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阶段。从传统的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学转变。学生拥有良好的创造能力不仅可以把学科知识学好,还能够增强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小学正是身心发展的最佳阶段,而劳动动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劳动精神。本文研究的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增强他们的素质。
一、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优点
(一)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会动手,学会创新。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学习、生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基本的技能和生活方法,培养学生等各种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且将思想教育穿插在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础知识,深化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觉悟。所以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大的帮助。
(二)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以及基础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劳动技术素养以及各种能力,让学生拥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技能。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根据日常生活中最主要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编制。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了课程教学目标,又实现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课程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劳动与技术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方法就有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贯穿了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就是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各种能力。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的过程。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极大的帮助。
(四)教学时间及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的静态结构和发展态势,注重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寻找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现实生活有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程资源,并通过一定的加工与改造成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这也充分说明了劳动与技术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课时。这就充分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学时间及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课程上等内容来受制实践课程,那么学生就容易缺乏动手的兴趣。在这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且由于教学设备、器材及相关材料的欠缺,很难开展教材上的实践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教材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开发适合学生的实践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如在进行《家庭种植Dl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尝试种植吊兰。并且把吊兰种植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学生们就会收集吊兰的品种,以及搜集相关资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吊兰种植的工具简单,只要瓦片、细土、剪刀、水壶、花盆等一些小工具就能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然后动手操作。让学生思考除了土培吊兰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栽种?用土培吊兰的方法还可以种植其他哪些植物?学生经过思考与动手创新,知道水培吊兰的方法。并且利用土培的方法栽种了绿萝、文竹、发财树等。
教师通过创造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发思维,从而培养了自身的创造精神。不但让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得到实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基础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劳动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营造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基础知识,并且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培养自身的创造精神。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必要前提。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供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升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编船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导入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播放有关编竹篮的视频,如耄耋的守艺人,编篮七十载的相关视频。视频中的老人采用竹条把竹篮编制好,介绍了竹篮底部、篮身等的编织,介绍了编织手法以及所用到的竹篾总数。观看了教师的视频,学生对编织产生兴趣。并且对老人坚守编竹篮艺术的精神表示敬佩。大家都被老人的精神感染,想要动手学编竹蓝,守护这种编织艺术。教师适时导入课程内容,学习一种编织技术,板书课题:编船篮。然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船篮的形状、特点是什么?船篮可以用哪些材料进行编织?然后学生进行船篮的编织教学。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让他们编织出不同形状的船篮。有的学生尝试改变经、纬线长度,船篮形状果然有所变化。而有的学生尝试改变经、纬线的根数,船篮又有了新的变化。有的学生用其他材料对船篮进行装饰,使其更好看,更能派上用场。通过编船篮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开拓了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认真观察可以实践完成得更好,并且能更深入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演示认真观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操作技巧。通过认真的观察,学生才能了解作品制作的要求,并且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激发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置问题、营造学习氛围,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在《中国结一吉祥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几个中国结,让他们观察,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猜测哪一个才是吉祥结。然后进行提问:“中国结有什么用处?它是如何编织成功的?”与此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吉祥结,之后引入绳结编织法。让学生借助导学单观察图示,了解编织的过程,并且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进行讨论。接着,教师演示或请学生演示,边编织边讲解,借助投影让学生观察编织过程,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劳动教育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60-02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的意义提高到前人所没有认识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劳动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发点。20世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具有普遍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劳动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和意义
1.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列为“五育”,并作为教育方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予以落实。高职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离不开较高的劳动素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培养,例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将劳动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
2.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职学生要成长成才,自然包含了提升其劳动素质。高职学生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克服自身惰性,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就业和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3.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形成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尽管劳动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各高职院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劳动素质低下,亟待查找原因,采取科学的对策。
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原因
我们通过对日常生活观察、问卷调查、带队实习收集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一般,甚至个别同学劳动素质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过分溺爱与纵容导致他们劳动观念淡薄、不尊重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甚至好逸恶劳,对体力劳动怀有偏见,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出现了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之类的现象,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家长对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不支持、不配合,少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家长也纵容学生的做法。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劳动考核的机制没有形成。比如,实习实训的考核上没有更多地考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拿实习实训报告作为评分的依据,无形中抹杀了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另外,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局面没有形成。
2.高职学生劳动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不懂得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连自我服务劳动的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缺乏社会公益劳动的理念,对要求全员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不闻不问,功利意识很强。由此可见,他们对劳动及劳动素质的认知还比较肤浅,没有真正将具备良好劳动素质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缺乏通过各种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劳动素质的意识,加上没有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保障,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和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3.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课业成绩,并未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如果学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设计出劳动素质教育系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能引导学生对自身劳动素质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高职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策略
劳动教育培养范文5
就目前农村劳动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在劳动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上,不是按学生年龄特点、知 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处理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教学关系上,不是有所侧 重,而是平均用力。这就违背了新形势下劳动课教学的自身特点,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课教学的任务。鉴 于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劳动课,除了依据劳动课的自身特点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 的生理心理特点、年级层次、知识水平以及对实践项目的兴趣和了解程度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热 情地参与学习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兴趣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 ,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 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兴趣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 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等。 活动评比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 求,还能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赖性减少,许多 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兴趣”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 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 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 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 ,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 重于引导:①教师应注意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 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 ,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 ,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 现象。③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 定,决不允许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 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 面发展,他们已不愿听教师“多余”的“唠叨”,对教师过多的“指手划脚”表示厌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 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意做到: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 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 扬光大。②指导实践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劳动实践,也要避免“一 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其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的主题确 定后,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掌握需要掌握的劳 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切不可求全责备。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较为成功的尝试。如,为了配合 小学高年级的劳动课教学,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六·一”前夕,设计了一个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 体的“争创勤巧队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各自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 高水平的一件小制作,向“六·一”献礼。在所有参展作品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男同 学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学巧手织出柳编工艺品;有“高才生”改制的气补塑料枪,也有一般学生费了 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粗糙的刀刻木制品。展览桌上,每一件小制作都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令人喜爱,学生 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次实践活动出现了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喜人场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劳动教育培养范文6
然而,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却是在以人才为培养目标。例如:(1)从中小学办学思想方面来看,在“惟升学能成才、升学者是人才”的陈旧观念指引下,教育的育人使命退位于尖子生的选拔和甄别,基础教育变成了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着眼大面积,兼顾一小批(尖子生)”已被“为了一小批,牺牲大面积”所取代,中小学选拔、培养英才的特征显现无疑。(2)从在课程设置方面来看,我国中小学课程不断增多(计算机、外语已逐渐进入小学);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分量在不断加深和加大,课程设计被普遍赋予了专业性的特征和要求。基础教育事实上已沦为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培养人才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实上的培养目标。
这无疑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发展趋势。从学理的层面来分析,不难发现,基础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不过是一种天真的、拔苗助长式的幻想,必将把我国基础教育带向歧路。
"从教育目的来看,基础教育培养“人才”有悖于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①
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对人的培养要求来看,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全面发展的其他方面,尤其是忽视人基本品质的养成。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缺陷。
事实上,国际教育组织在对普通教育内容提供框架式规定时,其课程目标十分关注人的基本品质。例如:(1)在有关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中,规定的是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论。(2)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目标中,规定的是人道主义的教育和批判精神的培养。(3)在技术与劳动教育目标中,特别重视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技术修养。(4)在语言教育目标中,规定的是培养对一定文化的归属感、民族尊严。(5)在道德教育目标中,规定的是着重培养对生活的伦理质量、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兴趣。(6)在美育目标中,规定的是培养美学兴趣和掌握鉴定标准。(7)在体育目标中,规定的是培养关于体育运动和闲暇的知识、本领以及运动精神。
遗憾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实际上依然是智育至上,而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被置于从属和点缀的地位。
例如:(1)在德育中,我们强调的是对社会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灌输和政治认同的孕育和培养,而忽视了作为现代国民责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及能力、社会公平与正义意识及理性批判能力的培育。(2)在惟一真正受到重视的智育中,依然存在偏颇和缺失:偏重应试学科,忽略非应试学科;重视知识的获得本身而不是方法的获得,忽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总之,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对学生素质的片面要求,使学生无法获得探索的乐趣和与之相随的情感体验,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来看,“人才”目标论不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实际"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是确立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生最大的特征在于发展性。他们正处于身心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阶段,处于多方面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再加之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他们的身心健康需要特别的关照。
但是,这一需要特别关照的群体,却被我国的基础教育赋予了成才的任务,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两种恶果:(1)开展专业化的训练,强化对知识和智力技能上的要求,而忽略或淡化了知识之外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错过了开发学生其他潜能的关键期,造成了教育在开发其他潜能上的滞后和低效。(2)重视以造就升学“人才”为目的的应试训练,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更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是以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生动活泼和多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代价的。即便是在此种体制下涌现出的“优胜者”,充其量也不过是片面发展的应试“人才”,是不合理教育目标的“牺牲品”。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还造就了一大批最终无法升学的学业失败者,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看,“人才论”明显有悖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宗旨"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宗旨。
什么是基础教育?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给它下的定义是:“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②
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③
“每一个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而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④
1996年,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再次强调了宗迪恩会议所确立的这一观念。⑤
这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定义作出的最深刻的概括。它表明,基础教育本质是为了满足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继续学习之需要而进行的最低限度的教育,是人一生成长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应该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应该实施的是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不同于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总之,我国的基础教育应当处于教育金字塔的塔基,具有教育程度的基础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其目的在于使所有青少年儿童在身心素质、知识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为继续学习、就业培训和就业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基础教育已成为全民的、全面的、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它不仅以其基础性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而且以其全面性和全民性影响着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不难看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处处充满了选拔“优秀”、淘汰“落后”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现象。这无疑是以造就少部分升学者为目标,忽视了每一个人发展的基本需要,更在发展的素质要求上偏重于知识,在事实上损伤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厦。我们不否认基础教育也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这并不是也不能取代基础教育为提升整个民族(国民)素质“奠基”的最根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