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农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农业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1

发展特色农业,优质品种是前提,选择名特优新稀的农业品种,能够创造优质的农产品,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其实质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同样的产品看质量,同样的质量看价格,同样的价格看成本,要想使农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通过选用良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达到以质取胜,赢得市场的主动权。发展特色农业,要把良种的引进、提纯、复壮作为突破口,全面实施良种工程,实现品种良种化,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等良种的开发、引进、试验和推广,使特色农业的品种得到更新和优化。同时,还必须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稀”的策略,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依靠科技求特色

搞特色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是关键。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特色农业的发展,科技是关键,只有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使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商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三、建设基地促特色

建设基地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基础。没有基地,特色农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建设基地不仅能搞好特色产品的系列开发,保证市场供应的基础,而且对特色农业起到示范、指导、服务的推动作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必须要坚持与资源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原则,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总体思路,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基地的规模,提高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努力实现布局区域化、建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销售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效益最大化。

四、规模经营扬特色

规模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有规模,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有特色,没有规模,难以形成气候。组织规模经营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动力。发展规模经营,要从本地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两项具有一定优势和开发潜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的带动示范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连全乡的滚动式发展路子,大力开发一批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多、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营造“航空母舰”,减少市场风险,增强竞争能力,达到规模生产、规模加工、规模销售,最终提高规模效益。

五、拓展市场推特色

特色农业必须“贸”字当头,,’销”字开路,不仅要适应市场,走向市场,更重要的是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要提倡“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生产、生产适应市场”的思路,坚持以集镇为依托和产品集散地为基础,根据商品流向、交通条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了高档次、远辐射、多功能的市场网络,为发展特色农业,架起了产销桥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培育和建设市场置于推进的重要地位,按照“总量控制、调整完善、重点发展、质量提高”的发展要求,构筑起市场规模领先,结构布局合理、联合层次较高、配套服务完善、管理运行有序、整体素质较高的市场群体体系,逐步成为国内外知名度高、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名牌市场,进一步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相接轨的大市场、大流通、大经贸的格局,使特色农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六、加工增值保特色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2

1.1经济林发展优势明显

目前,芮城县已经形成了三条产业带的农业生产格局,第一条产业带为以粮食、苹果为主的粮果经济林带,全县粮田的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5%,达到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3倍,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苹果作为芮城县最主要的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超过18万亩,产量也达到了约42万吨。第二条为红枣、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干果带,芮城县的红枣鲜枣、大红袍花椒、核桃加工品一直为其特色名优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其中的风陵渡镇的花椒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万亩,收到达到4500万以上。第三条为以芦笋、大棚菜为主的新兴干果经济林带,芦笋产业和大棚菜产业作为芮城县的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也较大,作为全市第二大芦笋生产基地,在2010年以后,芦笋的年产值就保持在了1亿元以上。

1.2设施、生态农业潜力较大

相对于传统农业,设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近些年来芮城县基本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给予农业生产上以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以促进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如:丰润玉米笋、马蹄基地已经得到了近700万的政府投资;丰源药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也得到近百万的资金支持等。此外,在2010年芮城县就建立了25万亩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并确立了8种无公害农产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2万亩。绿色、无公害标准下生产的农产品不仅社会需求量大,而且口碑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芮城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托其优势特色农产品,芮城县已经建立起了多个苹果、鲜枣采摘园和芦笋、花椒观光示范园,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芮城县农民的纯收入已经达到7700元,超过了全山西省的平均水平的近500元。

1.3畜牧业发展稳定向前

芮城县的畜牧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生产体系,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配合牛肉、羊肉、鸡肉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截止到2014年,全县的生猪存栏达到16万头,出栏达到27万头;羊存栏6万只,出栏7.3万只;鸡出栏178万只,蛋鸡存栏49万只,肉类总产量约3万吨,禽蛋产量超过5000吨,尤其是2013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实施以来,已促进全县29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增加近700元。

2.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转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必须转变,现代、特色、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芮城县应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具体的认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项目为依托,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引导、支持、服务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2.2增加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是农村稳定、农业高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芮城县现有的农技推广员人数较少,农民素质也普遍较低,所以很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都无法及时的运用到特色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2.3完善对特色农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当前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首先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健康标准。其次政府应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并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从事特色农产品销售的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以及新兴网店共同发展,使得企业农户得到共赢局面。最后政府还应该支持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2.4推进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3

一、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推动广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改善、优化农业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是长期不变得基本国策。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的基础地位有一定威胁,继续发展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有效需求。传统农业,简单重复投入,经济价值低,付出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已经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和人民生活需要。传统农业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深加工、特色化、绿色食品这些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现在必须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现代农业发展也已逐步走上新型发展之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特定区域、特色农产品、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等多个特色的联合发展来不断促进。广西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区域特色鲜明,发展特色农业十分必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是发展的趋势,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这方面的促进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二、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成效:(1)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广西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做了一定的规划。桂林市这方面做得很好。

(2)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包括了山区特色模式,根据山区的特色优势进行发展;土地流转模式,分离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使得土地得其所用;种植耕作模式,套种、间种相结合;产业化经营,公司和农户进行密切合作等等。

(3)特色农业的一些新产业取得长足进展。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促进食用菌、马铃薯、中药材等新产业的发展,打响知名度。

(4)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大大提升。广西农业部门在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上十分注重,各方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植保工程、种子工程、间套种技术等生产技术和病虫防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业科技对特色农业发展作用很大。

(5)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能够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农民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在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特色农产品,有着极大的市场竞争力,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很多农民都走上的特色农业之父之路。

2.存在问题: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特色农业体系发展之路,但是广西农业特色化之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要想发展壮大规模,首先在资金上必须很很强的后盾,这就需要在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还要扩大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其次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虽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自主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水平低;特色发展不够完善,没能新城完善健全的体系;整体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欠佳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当下必须考虑的,在广西农业特色化之路上需要解决的。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的投入,提高农业风险抵御能力。加强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灾害抵御能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在现代设施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特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打造高产业目标,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效益。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打造高产业目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建立一批高效特色农业,多渠道,广泛带动农民增收。

3.促进产业链的新成,形成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特色农业的整合发展。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国家政府引导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克服传统弊端,农业科技要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支持,必须不断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4

1.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与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楚雄州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水库、沟渠、道路的老化现象严重,难于抵抗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2009年以来连续大旱造成较大的成灾面积,受灾程度之大,甚至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出现严重困难的状况,凸显了楚雄州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需要的差距。农机装备水平较低,机械作业在主要产业领域和主要生产环节的覆盖面明显不足,在相当大的区域内人畜动力和手工操作还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优势不突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龙头企业整体还处于散、小、弱的状态,难以带动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技术人才,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普通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和品牌产品少,难以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3.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标准示范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物流、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信息化服务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导致了: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强;二是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生产经营程度不高;三是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4.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不足。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标准化生产、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严重缺乏;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科技投入机制。

5.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资金需求量大,但整体投入量偏低。财政支农投入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省财政,州、县(市)因财政力量薄弱,对农业投入不足,且投入增幅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农村银行、信用社为保证效益防范风险,对农户、涉农企业的贷款条件较为严格,贷款难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和农业企业因积累能力低下一般缺乏扩大再生产的投入资金,发展资金不足是楚雄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二、楚雄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

1.内部条件。(1)自然资源。楚雄州是滇中高原的主体部分,山地面积占楚雄州总面积的90%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楚雄州总土地面积4388.7万亩,其中耕地238.36万亩(土地详查资料近400万亩),水田123.95万亩,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较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90人,人均土地面积宽阔。(2)生态环境。楚雄州森林面积宽广,林地面积达17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5%,位列全省第二、滇中第一。有自然保护区19个,保护区面积285万亩,其中国家级保护区面积48万亩。境内重化工企业少,没有明显的工业污染。随着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程的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发展优质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3)社会经济。楚雄州生产总值(GDP)从2006年的217.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8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6年增长75.8%,年均递增11.9%,比全国同期增速高1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也高出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增长31.6%,年均递增5.6%;第二产业增加值208.4亿元,增长100.2%,年均递增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5.8亿元,增长81.8%,年均递增12.7%。人均GDP从2006年的8441元增至2011年的18416元,年均递增16.9%。2011年,楚雄州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3.1亿元,为发展楚雄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经济基础。(4)产业基础。经过十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的持续推进,楚雄州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作物的比例逐步调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有所下降,一些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如特色水果、反季蔬菜、中药材、油料作物等的种植面积逐步增长,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目前,元谋蔬菜、大姚核桃、永仁葡萄、楚粳良种等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特色产业,为发展楚雄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外部环境。(1)市场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欧美日特别是东南亚的农业贸易领域不断拓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楚雄的多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欧美日市场技术壁垒不断提高,虽然在某些时候某些领域存在着贸易摩擦,但也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契机,促使我们将市场压力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改善农业发展手段,推进高原优质特色农业发展的动力。(2)区位环境。楚雄地处滇中经济圈,是距省会昆明最近的中等城市之一,既有利于将产品高效率低成本地输送到全省最大的市场,继而走向国内外市场,又利于得到强大的省会中心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支持,有效地承接产业要素的流动和转移。在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中,楚雄处于大通道重要的节点上,人流、物流、信息流将给楚雄农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3)政策环境。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桥头堡”战略的机遇,规划发展滇中经济区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增产百亿斤计划、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支持投入力度。近期又召开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大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和支持对策,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4)国际环境。最近十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的时期,农业国际合作的领域和区域不断扩大,中国农业融入国际体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实施后,出境通道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商贸洽谈、交易展销等规模不断扩大,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更为楚雄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楚雄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协同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加大对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力度,建立和完善分工协调、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的部门领导责任制,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年终考核内容。

2.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以标准化的生产条件支撑规范化的生产过程。要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重点开展骨干水源工程、农村“五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灌区农田水利等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大力加强以植树造林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天然林保护、低产林地改造、小流域治理、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重点开展生态公益林保护、低产林地改造,以经济林基地建设的形式,在全面提高林地水土保持能力的同时,增强林业的生产能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对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3.调整产业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发展楚雄高原特色农业,必须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资源有优势、产业有基础、市场有潜力、技术有保障的产业门类,集中力量进行扶持,对投资楚雄特色农业领域的企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各种税费优惠。在市场准入政策上,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开展连锁经营;在品牌建设政策上,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支持向出口或潜在出口国家和地区申请商标的国际注册,支持这些注册商标争创云南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制,引导和鼓励农民在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推动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4.实施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涉及楚雄州各优势特色农业,面广量大,建设时间长,必须以规划为龙头,进行统筹安排。要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制定各部门支持高原特色农业的工作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严格按规划安排项目资金,加强规划的约束性、指导性,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健康有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立足于楚雄州土地面积宽阔、资源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区域差异明显的特点和地处滇中经济圈所具有的优势,集中政府财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吸引州内外资源向优势产区聚集,对特定区域实施整体开发,以大基地、大园区培育大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带,构造特色产业群,注重规模效益。

5.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战略合作。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实施“桥头堡”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发挥楚雄州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资金和市场,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进入楚雄州现代农业产业的项目建设,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发投资机制,提升楚雄州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机制,发挥楚雄州在良种繁育、农业开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和自主品牌、高技术、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合作。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5

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强化管理,全面培训,大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引进、培养目前急需的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链式发展。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协作,在新品种开发引进和配套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重大疫情防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其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储运和精深加工技术、防灾减灾等方面寻求突破。加大新品种开发力度,为良种扩繁、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良种覆盖率。鼓励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优势特色农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2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上级财政支持,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一是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检疫,配套农艺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积极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结合优质瓜菜、果品、养殖等产业开发,积极推广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网覆盖、活动板房等基础设施,加快施肥、产品收获、病虫害防治、产品储藏、自动化养殖等机械化操作配套建设。五是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支持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

3抓资金投入,增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后劲

认真研究各级财政投资方向,科学储备和申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争取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向特色产业发展。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管,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抓土地流转,促进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使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为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

5抓龙头带动,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营销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环节,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抓质量监管,保障优势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6

立足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XX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较典型的特色农业范例,如荷兰的鲜花、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牛肉、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新西兰的牛奶、哥伦比亚的香蕉、澳大利亚的羊毛、韩国的罗州梨、泰国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够世界闻名,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东施效颦”,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绝对不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产业是根本无法振兴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紧随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国际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大趋势,我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独特,潜力巨大。

XX概况

XX这座西部边陲重镇,国境线长148.07公里。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137公里,国土总面积5686.75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植物园”、“绿色宝库”、“动物王国”。20xx年统计上报耕地面积39067公顷,土地详查耕地面积81262.4公顷,其中水田51032.4公顷;旱地30229.7公顷。

全县20xx年末农业人口55.33万人,乡村劳动人32万人,年末人均占有耕地0.07公顷,详查0.147公顷。具备充足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力资源。全县21个乡(镇)及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都通公路、电、程控电话,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城市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乡(镇)集市建设初具规模,电力供应充足,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提供了必要条件。

就自然条件而言,XX县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偏西,为横断山脉与德宏低山的过渡带,东部高黎贡山与西部姊妹山、狼牙山形成屏障,向西南极急降低,呈向西南开口的马蹄形。因地质构造运动与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及其支流沿断裂带割切,使XX地形呈现为不同高度的山体和沿河分布的河谷盆地。县城海拔1638米,境内最高点为高黎贡山大脑子峰,海拔3780.2米,最低点为南部速庆江边,海拔930米,高差达2850米。

XX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分区分带交错,具有“立体气候”、“立体农业”和火山地貌的特点。全境可分为三个地貌区,即:北部高山、中山狭谷区(海拔20xx—3000米);中部湖盆、熔岩台地中低山区(海拔1600—2500米);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海拔1300—1800米)。

境内有龙川江、大盈江二大水系,均属伊洛瓦底江上游,由北向南流。龙川江包括其支流明光河、瑞滇河、蒲川河、新华河,总长359.5公里,集水面积3585.2平方公里,年产水量51.29亿立方米,发源于高黎贡山火草地等地;大盈江由叠水河、槟榔江、缅箐河、勐连河汇流而成,总长136.5公里,集水面积2104平方公里,年产水量29.97亿立方米。

地下泉水502处,年产水量4.4亿立方米。汽泉、热泉、温泉群80多处,热能储量约25—40万千瓦。小(一)型水库6个,小(二)型水库45个;小塘坝707个,蓄水量共计20xx万立方米。天然湖泊青海、北海,水面积0.63平方公里。

XX县土壤大面积是亚热带山地垂直带的土壤型。分为10个类型,主要的是:黄壤、黄棕壤、黄红壤、火山灰土、水稻土,依次为土地总面积的30.9、16.7、14.8、12.4、7.4。

XX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①立体气候明显;②雨季、干季分明;③山区、坝区,南、中、北部的光能有差异,呈南、中、北部气候分区;④光、热、水的分布协调;⑤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造成雨量大、湿度大、日照不足。

年均气温14.8℃,最低元月平均气温7.5℃,最高8月平均气温19.8℃;日最高气温30.5℃,最低气温-4.2℃。年均降雨量1469.4mm,年均降雨180.4天,是云南多雨县之一。无霜期年均234天,初霜期11月17日,终霜期3月23日。年均日照2176小时,光照年总辐射130.6千卡/cm2。年均相对湿度79,全年盛行西南风,平均风 速1.6米/秒。

XX农业发展情况

一九九八年以来,在县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下,我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根据XX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五年来,我们克服了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2961万元,比97年增30249万元,增长36.6;实现农业总产值96473万元;比97年增21685万元,增长3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7元,比97年增457元,增长39.7。20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5.3:14.6:20.1,与97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培植出一批骨干产业。粮经比例有所调整,20xx年,粮经比例为69:31,经济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优质特色作物品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逐步扩大。主导产业得到巩固发展,到20xx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22733万公斤,比97年增12.2;油菜籽总产1900万公斤,增800万公斤,增长72.7;林业社会产总值实现4亿元,增109.27;烤烟产业实现产值6460万元,税收1160万元,烟农收入5300万元;茶叶总产329万公斤、产值3455万元、茶农收入2419万元,分别增55.2、150.8、105。

特色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以冬早包谷、冬早季菜等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和热区开发取得新进展,到20xx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总产9万吨,加大了大棚菜、无公害菜和野菜的开发力度;干(水)果总面积达到4.14万亩,比97年增195.7,新植银杏10万亩,培植了北部地区乌梨、白花木瓜等水果产业,扩大南部地区桔子和晚柑种植面积,积极探索诃子等野生水果栽培技术;香料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比97年增40,形成了以草果、花椒、八角等为主的香料种植格局;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

三是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到20xx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3.2万吨,比97年增长67.2;奶产量71吨,增208.7,畜牧业产值实现1.42亿元(90不变价),增6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比97年提高5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达到2565吨,扩大了稻田养鱼养殖面积。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全县共有粮油加厂(作坊)24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专业大户有17户,开发出一批食用油系列产品,如菜籽油、草果油、八角油、花椒油、红花油茶茶油等。古林实业、云腾快餐、太极果脯、清凉山茶业、高黎贡山生态茶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逐步增强。以蔬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有了一定规模,如寸师傅干腌菜、绮罗腌腊制品等。

五是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20xx年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12.5万亩,其中饵丝专用米3万亩,双低油菜面积16万亩,杂交包谷面积14万亩;建成无公害茶园2.7万亩。

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和旅游业,开展境外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一是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县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仅在县内及周边地区相互调剂,少数进入省内外市场,除部分肉猪、肉牛外销外,缺乏出口创汇农产品,因此对农产品的质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国外农产品基地有很具体的标准,细致到有几个厕所都有明确要求,但我们至今在农药残留、维生素等指标及ISO9002等各种国际标准认证方面尚未起步。

二是市场秩序混乱。首先,市场缺乏信誉,缺乏商标、专利、订单等方面的法律保护。其次,许多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在销售上,基本实行单打独斗的现象,未形成合力、集团销售,而是无序竞争。最后是农业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不密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原料生产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生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原料质量没有保证。

三是科技培训不到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市场意识与风险意识不够。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他们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包装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同时,基层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市场信息体系,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手段。科技人员及科技设施挪做他用的现象实有发生,在科技推广中,仅注重产中服务,缺乏产前、产后服务,多数农民及农业企业得不到销售服务的指导。

四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资金扶持难以落实。农业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灵,会导致生产趋同化。由于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而且,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积累少、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原因,使投资农业的资金明显不足,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近年来尽管各级财政不断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但实际上扶持重点产业资金制约因素很大,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未设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特色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扶持资金无保证。

五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与多头管理并行。各农户在生产与经营中的“各自为政”,使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也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同时,目前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特种养殖和多种经营的人员太少,大部分技术人员是“只懂粮棉油、猪牛羊,不懂名特优”,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化是一、二、三产业的组合体,引导、推进工作并非农业部门一家之力所能承担。没有像东部一样有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产业化领导小组。同时,因为涉及产业化的各项权力分属不同部门,生产归农业主管部门,流通和出口归经贸局和外经局,项目审批归计划发展局,投入归财政局,科技推广归科技局,分工虽细却协作弱化,造成条块分割、政府服务扶持跟不上等尴尬局面。

六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由于过去的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其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七是农业关联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没有形成。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相互脱离,使农业产中环节仍处于仅仅为产后环节生产原材料的地位。不仅无法分得产后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部分利润,反而是大量利润流向产后加工、销售环节,加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独自为政”,导致农业关联产业之间难以形成利益互补机制。

XX特色农业发展潜力

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存在着以上一些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县发展特色农业潜力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的需求——“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经有了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代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单一化向质量型、多样化方向转变,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正逐渐丧失优势,其生产效益逐渐下降,生存空间渐渐缩小。农产品市场对具有特色的产品需求日益旺盛,给特色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这一切表明,我国农产品市场水平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新的形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2)、资源优势

1.生物物种优势。生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经济利用价值高、利用程度低。

2.土地资源优势。表现为土地总面积和土地人均面积大,草地资源总面积和人均面积大,耕地人均面积大。

3.环境优势。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较低,化学要素投入较少,从而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地域辽阔,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东部及中部地区。这是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

4.农村劳动力价廉而丰富。全县20xx年末农业人口55.33万人,乡村劳动人32万人,从农村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87.1%。

5.空间优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导致农业立体条件复杂而多样。对于农业,特别是对于以资源、气候、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而言,空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3)、加入WTO后特色农业面临的新机遇

作为当代最大的多边贸易体系,WTO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就农业方面而言,其实质就是农业资源流动的国际化,就是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以各国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各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出售用丰裕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买回本国难以生产或者即使能够生产也是使用稀缺资源生产的农产品,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中国加入WTO后,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调整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也为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农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适当缩减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实现在参与国际市场运作状态下的农产品供求平衡。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我国农业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会促进农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分享到巨大利益。

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

基于以上情况,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认为推动腾冲的特色农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提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1、农业仍然是我县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新一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任务,是实施“农业稳县”战略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2、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我县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县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4、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要加强领导,转变职能,搞好服务。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搞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点,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卓有成效地搞好服务。要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和老作法,由不注重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向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转变,由只注重指导生产向既指导生产又指导销售转变,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产品能赚钱就发展什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好农产品市场开拓和销售工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调查,选好项目;搞好论证,争取上级支持。要健全领导责任制,周密计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任务和目标一经确定,每个项目、每项产业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定考核奖惩办法,保证计划实施件件有着落。各级干部必须发扬求实务实精神,讲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反对形势主义,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农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解决农业中的问题,光靠农业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各部门都要把支持农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农民收入上,还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上,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我们不能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就忽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因此,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计划,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重点项目的投入,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资金,各相关部门必须服从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制定行业规划,搞好本职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发展特色农业,要把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突出环境特色、突出物种珍稀特色、突出气候特色、突出野生特色、突出旅游特色、突出文化特色。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选择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

四、遵循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

突出发展重点,培育主导产业。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按产业化进行开发。

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

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五、制定发展目标、重点和发展规划。

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如下: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并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特色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带区,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构建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使特色农产品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农业总产值年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5,达到2050元。并培植企业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连结体,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收部分有6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县50以上的特色粮油基地、经济作物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农业增加值在全县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

发展重点:①特色种植业产品。腾冲特色种植业产品主要有饵丝米、荞麦、优质油菜、香料、中药材等,要注重品种改良和加工技术改造。通过新技术的采用、品种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中药材生产要加快人工栽培,建设生产基地,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水平,改进加工工艺。

②特有园艺产品。腾冲县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发挥鲜切花、野生花卉的优势,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加强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优质反季节蔬菜实施精品战略,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③特色畜牧业。腾冲县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推广种草养畜,加快优质肉牛羊、奶水牛等草食家畜的发展。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群品种,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重,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畜产品商品率。在外来有毒生物入侵区域及严重退化区域,加快草原植被恢复,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加快草业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带动草业发展。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质量和效益。

④高效生态特种水产养殖业。腾冲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具有较大潜力。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水库、坝塘水面资源和冷水性资源,发展水产养殖。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发展稻田养鱼等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开发特有鱼种“上树鱼”,利用“三文鱼”移殖成功的例子,发展冷水性鱼类等特种水产品生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不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饲料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着眼农村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木材制品、火山石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发展规划

粮油产业,要调新品种结构,调优区域布局,突出加工升值。一是在中和、腾越、小西、打宜、曲石、界先建立饵丝谷基地,使其发展到10万亩。三是在明光、猴桥、马站、曲石等地发展优质荞麦3万亩。四是在界头、曲石、龙江及大盈江沿线发展油料20万亩,双低油菜达100%,同时抓好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提高油菜种植科技含量。要用2-3年的时间,争取有较强势力的龙头企业入驻腾冲,带动油料、饵丝、荞麦加工升值,做大做强粮油产业,实现粮油产值2.6亿元。

茶叶产业要合理布局,把茶叶集中在三个区域(高黎贡山、清凉山和热海)重点发展。采取发展一批,退出一批,换种一批,改造一批,建设稳定、优质、高产、生态的茶叶生产基地10万亩。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使两个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从目前的130万公斤增加到35O万公斤。加工销售量占总产的比例从目前的39%提高70%。同时提高茶叶的加工增值水平。平均单价要从目前每公斤10.5元提高到每公斤15元。要依托龙头企业,把品牌做大做强,使茶叶产值达7500万元。

搞好林下资源开发。一是继续巩固发展草果,使之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开发林下山葵0.5-1万亩;三是人工种植石斛1万亩;四是探索林下种植重楼及木耳等。

抓好无公害蔬菜产业。建设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抓好野菜的人工驯化栽培,生产反季马铃薯;引进蔬菜加工企业,搞好于腌菜、腊腌菜加工,使之成为产值上亿元的产业。

积极发展山葵产业。依托保山山葵发展有限公司,在适宜区积极发展山葵产业,今年抓好350亩,明年种植0.2万亩,20xx年发展到1万亩,争取在腾冲建设一座初加工厂,形成农业产值6000万元,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产业,把我县打造成山葵种植的主产区。

立足我县的林地和耕地资源优势,开发天然药物,打响腾药品牌,依托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建设高黎贡山天然药物资源基地,积极开发以重楼、石斛、茯岑为主的天然药物人工驯化种植,20xx年达到1万亩,使之成为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各上5000万元的产业。

培植亚麻产业。今年在南、中、北搞好100亩的示范,明年争取列入扶持加快发展,20xx年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同时在南、中、北建设三条初加工生产线,按亩产原茎500公斤计算,实现亚麻原茎总产1.5万吨,真正成为替代甘蔗种植及解决粮烟矛盾的新兴产业。

开发绿化树木及花卉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我县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筛选、假植、分类,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绿化树种假植基地,开拓绿化市场,培植绿化产业。二是积极引进名、特、优、新鲜切花品种,开发旅游产品,做好技术储备,待机场建成后,把鲜切花培育成我县的新兴产业,使产值上5000万元。

大力发展草食畜。重点采取农田种草、草山开发、秸秆利用、优质饲料生产四项措施,发展草食畜,实施农田种草20万亩,草山开发120万亩,秸秆利用30万吨,优质精饲料基地26万亩。养牛35万头,达到年出栏优质肉牛10万头,产奶1万吨,养羊30万只,年出栏肉羊20万只。

突出特色,抓好20万亩山桂花蜜源基地建设,以山桂花蜜为主的蜂产品加工达到400吨。建设年出栏肉鹅及以雪鸡为主的土著鸡200万只基地;稳步发展生猪,按优质肉猪标准进行生产,努力提高出栏率,出栏率达80;突破畜产品加工,依托保龙公司,整合县屠宰厂,加速鸡、鹅系列产品开发,建设乳品加工企业,提高畜禽商品率,使加工增值比例达到50%以上,抓好种、料、管、防措施,实现畜牧业产值年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一是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30至50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保持全省第二大油菜生产县的地位;二是扶持一户饵丝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10万亩生产基地的发展,做大饵丝产业;三是继续扶持两个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加大果脯加工扶持的力度,整合果脯加工,培植壮大果脯龙头企业;五是建设年加工6000吨鲜奶的乳品加工厂一座,突出水牛奶加工,促进腾冲奶水牛基地的发展;六是建设上规模的腾冲干腌菜加工厂,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七是依托科研单位及企业,加工银杏系列保健食品。同时积极筹建麻类加工企业,与基地建设相配套,建设初加工、精加工生产线。

六、制定各项措施保证计划的实施

(1)、广泛开展产前信息与金融服务。

目前,各种新闻媒体的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不少,但这些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法、科技、生产、金融、民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同时,应以财政、金融部门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依托,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2)、立足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抓好重点,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基于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生产布局与生产技术指导,一要突出主攻方向;二要突出重点地区,不要强求完全覆盖所有地区。建立起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特定区域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统分结合型生产体系,通过正确分析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当地资源优势,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研究制订相应的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方案,制订出能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复合型生产技术方案,研究、引进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使农业生产的可控程度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三要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建设。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准入户。

(3)、注重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大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强县级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业科技开发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要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向特色农业的倾斜力度,注重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采取技术入股、有偿服务等形式,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多种经营项目建设。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进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

建立和完善体系即良种推广、农产品安全监测检验、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等体系。

(4)、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至今,已经从计划经济发展到了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所有农业生产风险最后都是由农民承担。在发展特色产业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点,把生产经营的主动权交给农民。同时要注意到,现阶段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如何发展生产还必须通过政府正确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和服务上,切实搞好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示范引导,做好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销售服务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市场是特色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开拓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充分的空间。一是在研究把握市场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召开农产品产销定货会、展销会等,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三是努力开辟多元化国内国际市场。抓住即将加入WTO的机遇,进一步鼓励和扶持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制以及智力引进、劳务输出等方式,共同进行农业开发,将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或省外市场。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带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龙头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产业化龙头项目真正实现带动农民致富,关键是要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通过签订产销合同,稳定双方购销关系。鼓励龙头项目通过确定保底收购价、按收购产品的数量向农民返回利润。提倡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形式,与龙头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

针对以上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加工业。要适应市场细化的需要,重点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从横向讲,应继续扩大农产品加工覆盖面,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重。在这个领域,加工业还有较大的发展范围。例如,目前在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对粮食、水果、蔬菜等的消费基本上还是初级产品,加工品消费比重极低。从纵向讲,企业应围绕某一产品进行系列加工品的开发。不管是进行横向还是纵向开发,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二搞好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三争取多出优质名牌产品。

其次,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的道路。农产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节性、易腐败性以及品种品质都决定了农产品加工质量,因此,原料生产与加工有必要紧密联系起来。加工业对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气味、酸性、枯性,成熟度、轻重和营养含量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用公司 农户或基地的形式连接起来,可以产生“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以此协调供求矛盾,带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面发展。

再次,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农产品加工转化,必须狠抓龙头企业建设。一是要选好项目。农产品种类繁多,特点各异,搞加工必须选准项目,适合本地资源特点,符合市场需求,不能盲目乱上项目。二是要科学布局。龙头企业建设必须有选择的进行,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预期效益好,具有资金偿还能力;带动能力强,产、加、销、服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切实带动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所需原料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农户);项目单位资信度高,经营管理能力强,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

结全我县实际龙头企业的扶持建设要从以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抓好饵丝、果脯、茶叶、干腌菜、高烹油、水牛奶、山桂花蜜的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一是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5O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扶持一户优质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带动热区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三是继续扶持两个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依托云南保农食品公司,培植养牛、养羊大户各20xx户,年出栏肉牛10万头、肉羊20万只,并在特色养殖、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使畜牧业产值达农业总产值的50%。五是加大饵丝和果脯加工的扶持力度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和水(干)果生产。

(7)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

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要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8)、引导特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总体看,传统农业是一种粗放型的生态特色农业,亦即粗放型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然而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机器、化肥、农药大量引入特色农业,并用工业组织方式经营特色农业生产过程,既提高了特色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同时也在特色农产品中造成有毒物质积累,这些有毒物质进入作物和禽畜体内,最终会损害人的健康。同时,依赖化学肥料和一些工业技术,使地力减退、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特色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使特色农业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模式。因此,特色农业产业化中运用科学技术也有一个选择问题,有一个兴利避弊的问题。对此,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使其成为一种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发展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特色农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节水措施相结合,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节水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七、在发展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特色不一定高效。有特色并不一定有市场,特色必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不应唯猎奇为目标;即使是有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若无科技支撑、信息支撑、管理支撑,再具特色也很可能是低效的,即使一时效益不错也是难以为继的。特色须与市场、科技、信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才有持久的高效,否则又会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变卖资源。

(二)、规模越大不一定越好。发展一个产业如果不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和经济可行性论证;不了解市场情况,不掌握资源情况,盲目上马会出现市场有限、资源有限与大产业之间的矛盾。

(三)、不计生态环境效果。对野生特色产品的开发,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野生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尚不过关的情况下,此类特色产品的开发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否则将会造成破灭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四)、推行“命令农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政府官员无视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的过多干预,势必导致农民动作的整齐划一、难有特色,农民也主要听命于政府而忽视市场需求,其结果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说可能又是灾难性的。

(五)、发展特色农业与节水的关系。特色农业中的蔬菜、水果、瓜类、花卉等均是耗水作物,部分特种养殖业不仅消耗水资源还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因此,应处理好发展此种特色农业与节水间的关系,积极发展节水的特色农业,农业节水措施、工程节水措施、材料节水措施及管理节水措施的应用在发展特色农业时非常必要。否则,特色农业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是难以为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