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习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习俗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1

关键词:酒文化;传统习俗;功能

一、酒在中国的历史起源

中国素有“酒的故乡”之称。据考证《吕氏春秋》和《世本》等较早的文献都认为酒为仪狄所造。《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指出了仪狄造酒的时代;《世本》认为这是造酒之始“,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但在同一本《世本》里又有杜康造酒之说,《事物纪原》也说“少康作秫酒”。张华《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潜《述酒诗》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仪狄,相传为夏禹时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时人。后来,仪狄造酒之说渐隐,杜康造酒之说益显,遂使杜康成为酒的代称。

二、酒文化的内涵

关于“酒文化”,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酒食所以合欢也”、“饮食男女”等等,其中“饮”便是指酒,所以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渗透

酒,可谓是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可见,酒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传统习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约定盟誓功能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2、酒的交际礼俗功能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3、酒的祭祀功能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同时。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愿望。

五、小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中国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同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所以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酿酒科技,1999,(6):15~18.

[2]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吴小如.诗词札丛[M].北京出版社,1988.

[4]武占坤,王凤艳.漫话“无酒不成俗”——谈酒文化对中华民族习俗的渗透.天中学刊,2001年6月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2

关键词:江西 民俗体育 现状 发展措施

一、江西民俗体育的现状

江西的民俗传统体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驱崇、禁忌和祈祷为活动目的的节庆中,这些节庆主要包括元宵节、春社、花朝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和元旦等,主要内容有舞龙灯、放风筝、划旱船、荡秋千、踏春、竞龙舟、登高和舞傩等,表现了其自给自足,依靠自然,感恩自然的农耕文化的根本特色。民俗传统体育对于深入了解我省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农耕生活习惯、家族宗教理念和文化心理内涵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族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如龙舟、舞龙和风筝等几个项目,并未完全挖掘出我省优秀的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精髓。

虽然江西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是与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比,发展和建设的脚步相对缓慢,其在全国的影响力也不甚很大。以江西永新县的盾牌舞为例,永新盾牌舞是永新县传统的集体性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团队合作精神丰富了其精神内涵,最原始最纯粹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地向来就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可是当城市化脚步的加快、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以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盾牌舞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工作危在旦夕。当下在对其传承和整理的时候盲目地把其中的优秀内涵当作封建迷信的内容抛弃,就直接导致现在人们在表演盾牌舞的时候舍弃了习练前的仪式,直接从布阵开始表演,十分钟左右便完成了布阵、对阵、抢阵、破阵和抢花牌。大部分人现在只是从凑热闹和例行公事的角度来旁观或是参与这项活动,人们对于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也就失去了原本应由的虔诚与崇拜。

从古代历史来看,正统宗教的繁文缛节让人们很难完全理解和接受,而民俗体育活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带有趣味性且简单易行,比较能让民众接受和适应。随着社会转型的一步步深入,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呈现立体化的趋势,虽然供人们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是民俗传统体育中对宗族的崇拜正在削弱,其组织、协调和教育的功能也趋于弱化甚至是消失。现阶段,大多数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都是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承方式,由教学者把自己的技术要领和直观经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授给后辈,后辈则机械地模仿到熟练地操作之后就算是掌握了这一门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从总体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来看,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仍处于一种自然的自生自灭的状态。

民俗传统体育面临的另一个发展的瓶颈就是整个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十分不平衡,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支持,还是传承方式、民众参与力度都较为集中在具有鲜明地域性的几个强势项目,如舞龙、龙灯、龙船和花灯等,小众和弱势的项目却显得十分冷僻和孤静。纷繁多样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中,能真正广泛开展、吸引民众注意和取得经济效益的项目其实了了,表面繁荣的民俗传统体育现在正不得不面临发展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随着西方体育的强势扩张和侵入,以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运动和拳击运动为主体的西方体育项目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民俗体育,并不断赢得各年龄层民众的喜爱和参与,民俗体育在这样艰难的生存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其发展也难免靠功利和噱头来吸引民众注意和参与。

二、江西省民俗传统体育发展建言

1.加强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文化自身具有两面性,变与不变的两个方面让文化处于不停地向前发展之中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是一样。我们应当认识到的是,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现在所处的大环境是体育全球化,如果我们还是坚持僵化不变的固有环境便会禁锢住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坚持其原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探讨其正确的发展道路。

首先从理论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建议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迫在眉睫。我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爱好者众多,但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尚少,其中大部分是从事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从事编写地方史志的工作人员和高校的学者,而高校学者的比例较少,这也就直接制约了整个研究队伍的内在素质和质量。基层的研究人员受主客观的条件限制,主要进行的是一些地方民俗体育活动的采录和研究工作,或是利用当地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现有成果来为行政和宣传服务,所以缺乏深层次研究的实力和动力。而大学里的在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多数来自于文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其他学科,兼顾着研究民俗传统体育,这也继续导致着民俗传统体育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具体。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挥高校人才的科研作用,提高研究队伍的质量和素质。高校师生是科研的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随着近年来体育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增加,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迎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我省民俗体育文化的钻研,在论文选题中多关注我省的民俗传统体育,这就加大了产出高质量理论研究的可能性,也能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另外,岗位培训、带薪培训等方式的发展和普及能够增加民俗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带动发展民俗体育运动的爱好者。

2.开发江西省民俗体育旅游娱乐项目

我省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底蕴丰富,均可以作为优秀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而且形式丰富多彩,独具赣地特色,如果能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对江西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从源头上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民俗体育旅游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深入实地去挖掘和整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民俗性、观赏性、娱乐性特点使其极具旅游潜力而江西各地民风习俗的奇异神秘,赣文化的深醇熏陶,优秀的革命传统,导致了颇有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历史名胜和纪念地,而民俗体育文化就深蕴其中。民俗体育深刻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通常在节庆时开展,集体进行,反映了江西的人民的生活、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对旅游产业而言,这些更添民俗色彩,更富内涵和情趣。江西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潜在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使人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获得高品位的民族体育文化熏陶。以民俗体育旅游为主线全省各城市加强包括游客互送在内的旅游合作以南昌为圆心以九江、上饶、景德镇、吉安、宜春为外圆以井冈山、龙虎山、婺源为品牌打品牌战略形成点、线、网结合的格局。把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和民俗体育旅游精密结合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文化圈。其次,突出民俗体育特色、坚持市场导向。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发要以民俗体育特色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民俗体育项目的特色不动摇积极对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新的开发和定位这是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而坚持市场导向是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基础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统一规划、协调开发精品与普通兼顾。

3.开发和完善江西省民俗体育在学校中的课程设置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让西方体育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疯狂发展,对民俗传统体育产生的冲击很大,在各个大中小学的学校课程里,西方体育文化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以学校体育的形式出现的民俗体育课程。早在2004年就明文要求体育课要适当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以身体教育来体验民俗体育,并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民俗体育精神的弘扬。可是单单是要求体育课增加武术这一项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刘三元先生所说:“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的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

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其包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伦理道德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现阶段学校在课程设置中要多利用好民俗传统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正面的教育意义,用民俗事象里表现出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这应该成为一种新的耶是不能被忽视的教育方式。学校如果能够重视民俗传统体育课程的建设并将其利用好,不仅能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建设,也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的正确培养,对于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具有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在学校中开设民俗体育课程的意义更多时候会以一种隐性的表现形式出现,而这种隐性通过学生表现出来之后必定能够改变当下我省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甚至能推动我省教育教改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向前推进。

开设了民俗体育课程的学校要进行科学的管理,更要注重高效率地利用这样的课程,对纷繁的民俗传统体育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梳理和分类,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方法进行备课和教学。而且不能流于表面,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教授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和精髓,让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了解到民俗传统体育的技术原理和悠久历史,让其在陶冶性情的同时感悟到民俗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神和独特魅力,让学校民俗体育课程合理发展的同时扩大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队伍。

5.结论

只有加强对我省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才能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引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才能让民俗体育的形式与精神更好地传承;而重点扶持开发我省民俗传统体育旅游娱乐项目能够让拥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地区的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并壮大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和传承队伍,其次也能形成以民俗传统体育资源为核心的体育旅游产业,为其长久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开发和完善江西省民俗体育在学校中的课程设置才能为民俗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和壮大更完善的科研队伍,为其技艺的传承和精神的弘扬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鲁雅.论民间体育的内涵、外延与作用[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2]郎勇春等.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流变—以江西永新盾牌舞为例[J].体育学刊,2009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3

【关键词】《三国杀》;传统文化;运用

随着游戏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游戏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如何给游戏注入个性色彩,让产品能够脱颖而出,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的重视。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注入产品中的策略在不少游戏设计公司中得到实践,但如何运用好这些文化元素,游戏公司尚无定法,《三国杀》在这方面颇具特色,这款中国原创游戏以最初的桌面游戏形式于2009年投放市场,曾在以后的两年激发了国内桌游市场的发展,该游戏由两名在校学生设计,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实属难能可贵,其在传统文化的运用上具有其他游戏所没有的特色,值得国内游戏公司研究和学习。

一.《三国杀》的简介

《三国杀》是北京游卡桌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行的策略类游戏,最先以桌面游戏的形式,尔后通过与盛大公司的合作,开发了《三国杀OL》版。该游戏吸收了西方桌面游戏的特色,同时又把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为游戏素材,研发的回合制策略类游戏。值得一提的是该游戏原创是中国传媒大学2004级的游戏专业学生设计,无论从游戏的玩法到游戏角色的设计都是原创,在投放市场以来,深受不少玩家喜爱,在众多游戏产品中独树一帜,尽管后来国内出现不少跟风产品,诸如《英雄杀》、《三国斩》等等,但《三国杀》在设计上的独创,让后来的产品无法与之抗衡。

二.《三国杀》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

1.游戏角色设计与中国历史故事的巧妙结合

《三国杀》和某些桌游相似的地方是身份定义,例如《斗地主》中就有地主的角色,但在《三国杀》中把这种身份的定义巧妙地和三国故事结合起来,该游戏分为四种身份,即:主公身份、忠臣身份、反贼身份和内奸身份。这四种身份利用故事所定义的忠奸立场,把他们分成对立两派,忠臣保护主公,同时要把内奸和内贼给清除,反之内奸和反贼则要杀掉忠臣后单挑主公。这些身份由玩家通过随机抽牌获得。这种把玩家角色与历史故事紧密的结合不仅提高了游戏的文化内涵,同时让深受三国文化影响的国人产生亲切感,拉近了玩家和游戏的距离。诸如这样巧妙融汇的案例在该游戏中运用较多。例如:游戏中除了身份系统的设置,还有武将系统,该系统把三国的经典人物都编排进了游戏,并结合该人物的历史故事,设置了该武将的技能。如:故事人物甄姬、夏后惇、吕布、貂蝉、司马懿等等,这些不同的角色都具有历史渊源的技能。例如:甄姬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妻子,其作为三国时期知名的貌美女子,被史书称有倾城之貌,不仅贤淑且受到当时不少男性倾慕,包括曹植。曹植的《洛神赋》也是为悼念她而作。在《三国杀》中,武将甄姬的技能设计为“倾城”和“洛神”,紧扣该人物的历史故事,主要是防守类型。再如:夏侯惇,该角色是陪同曹操出生入死的一员大将,其性格刚烈忠诚,是曹操身边少有的几位陪伴时间久远的重要角色之一。在游戏中,夏侯惇被富于的武将技能为“刚烈”,其武力威力在于强力,但在面对诸如郭嘉、诸葛亮和司马懿等这些谋士角色时,就显得英雄气短,重力打在棉花上,得进行策略地分析方能伤害到敌方,这样的设定与夏侯惇在历史故事中的有勇欠缺谋略的角色特点关联紧密。

2.游戏角色对白上的风格统一。

《三国杀》在开发桌面类的纸牌游戏时,就很注意游戏角色的文字风格统一。例如:上边所谈的夏侯惇,在纸牌上就注有“眼的罗刹”,因夏侯惇在与吕布交战被流箭射中了眼睛而有被称为“盲夏侯”之说。到了网络版《三国杀》这样紧密联系历史故事就更深层次,增加了角色的游戏配音。当玩家在发动夏侯惇的刚烈技能之时,会出现“鼠辈,竟敢伤我”,以及当玩家的武将被敌方杀死时,会出现“什么都看不见了”等切合历史故事情节的对白,让玩家在娱乐同时,又体验到三国的故事,为游戏增添了不少情趣和故事氛围。给玩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3.游戏规则与历史故事的结合

《三国杀》在游戏规则设计上颇具特色,首先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桌面游戏的常规增加了新的维度,即,空间上的扩展,在以玩家所坐的位置,设置了距离规则,当在规定距离内,玩家可以采用杀牌,对敌人进行杀的攻击,而反之,被杀方则可以根据手中的牌可以采取闪的措施或者使用马牌,让玩家抽象似的骑着马远离了敌人的射程,从而实现在距离上逃离被点杀的危险。这样的形式新颖而又打破空间的限制。除此外,玩家在玩《三国杀》还必须了解游戏中角色的属性特点,不同的性格特点所能发挥的技能各异。而这些属性就和三国演绎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结合起来,例如,《三国杀》中的锦囊牌,这些牌包括了“过河拆桥”,“桃园结义”,“借刀杀人”等三国演绎中的故事桥段,“过河拆桥”这个牌可以让玩家操作其他玩家被动放弃一张牌,从而实现战局的改变。而这就借鉴了《三国演绎》中张飞在长坂桥为堵曹操的追兵而拆掉桥的故事而来。再如:《桃园三结义》牌可以让所有玩家获得一个分值的体力,这个技能所体现的朋友义气溢于言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三国杀》游戏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以往仅借鉴传统故事来构建游戏的背景故事,而是深入游戏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从角色的塑造到游戏规则的设计都充分地利用了三国的历史故事,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为游戏增添了更多的个性特点。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4

[关键词] 中国;西方;婚俗

サ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一个直观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婚礼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更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价值。婚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婚俗。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婚礼,都包含着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中国有特殊的婚礼习俗文化,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也有其特色,但它们的异同都是有其自身原因的。本文主要以电影《喜宴》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为例从文化角度解读电影中的中西方婚俗。

ヒ弧⒅蟹降拇统婚礼习俗

ブ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喜宴》,讲述的是一对传统的中国夫妇在美国为儿子举办婚礼喜宴的故事。台湾青年高伟同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两人为同性恋),但却不断受到远在台湾的父母亲电话逼婚。由于成天被逼婚的电话吵得几无宁静之日,赛门和伟同只好想出和租住他们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威威协定假结婚的主意,以应付父母的逼婚。然而更意想不到的是,高家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为他们操办婚礼。婚礼举行了……整个故事发生的舞台虽然是美国,实际上导演为我们展现的是极其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对中国婚俗事项的展现。通过影片,可以对我国多姿多彩的婚姻习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喜宴》在传统婚礼习俗方面采用了“六礼”。据《仪礼•婚礼》记载,婚礼仪式的“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1.纳采。是男家托媒人向女家提亲。“若两家条件相当,先请媒人前往女家,替男家说媒,若允诺,则用雁为礼。”纳彩以雁为礼,有其特殊意义:一是不失节,不失时。大雁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南飞北还,来去定时,从不失信。故以此为象征。二是大雁在飞行过程中,老而壮者在前引导,幼而弱者尾随其后,排列成行。则嫁娶之礼要长幼有序,不可逾越。也有人认为,纳采以雁为贽,可能与以猎物为礼的古风遗俗有关,求婚时拿射来的雁送到女方家中,可显示自己的勇敢和能干。所以雁在古代婚礼中是很重要的礼物。

2.问名。男方行纳采礼后,如女方接纳,那么男方就要再派人(媒人)执雁去女家,以谦虚的口吻询问女方之名,故称之为“问名”。问名绝不是简单地向女家询问待嫁女子的姓名。问名还要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以供男方占卜之用。另外,媒人还要帮男方了解待嫁女子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如了解待嫁女子是嫡出还是庶出,以便男方考虑用多重的礼节来对待这门婚事。

3.纳吉。所谓“纳吉”就是“占卜纳吉利”,即现在“订婚”。经过纳采、问名之后,男方取得了女方待嫁女子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男方把女方的相关信息放在祖庙前占卜,如得吉兆,便派使者告之女方,表明男方已经认可此门亲事。

4.纳征。是男家在纳吉(订婚)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女家若接受男家的聘礼,则表示两家婚姻已成,不得随意更改。纳征礼物都很贵重且有讲究,或取其吉祥,或取其物的特质,以象征夫妇好合。

5.请期。俗称为“定日子”,也就是说男方请人查看黄历或进行占卜之后,得出黄道吉日。然而为了表示谦和,男家便派使者到女家征求娶亲日期。但日子最终还是由派遣者送去的为定。

6.亲迎。经过前面的五道繁琐的程序之后,便剩下最后一关“亲迎”,也即迎亲。一般是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或乘着轿,带着花轿和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亲自迎娶新娘。

ブ链,六礼成,为婚礼做好了准备。完整的婚俗除了“六礼”之外,还有催妆、铺房、送嫁妆、拜堂、撒帐、合卺、闹房等礼俗。其中拜堂也是传统婚礼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父母),客观上却宣扬了一种崇拜古人,崇拜神的思想观念。实际上,拜堂的传统意义是非常深厚的。拜堂礼俗固然繁缛,但因其符合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大小有序的人伦道义,并带有一定的宗教礼仪的色彩,有利于稳固家庭、宗族制度,所以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倡导推行。

ザ、西方传统的婚礼习俗

ピ谖鞣街饕英语国家中,英国的历史最长,传统保留得相对比较完整。特别是英国国教下一套教堂婚俗最具有典型的特色。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使英格兰摆脱了罗马教的控制,并立为国教。后来成了法定宗教。著名的英国喜剧《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围绕一位帅气迷人的英国绅士查尔斯与一位美丽动人的美国女子凯丽的爱情故事展开。其中描绘了英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婚俗文化。

ビ⒐国教婚礼大致过程分为:求偶、订婚、结婚预告、办结婚证、发请柬、举行婚礼。

1.求偶。在英国,中上层社会男女之间的恋爱无需“媒妁之言”,但在20世纪之前却要遵守“父母之命”。那时青年男女虽然在社交场合可以相会,但是未婚的年轻小姐参加交际都必须有一位年长的妇女陪同。男子向女子的求婚,必须先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然后才能和她有进一步的交往。若取得女方父母同意后,便可自由交往。待男女的感情成熟稳定后,就可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并告知亲友。

2.订婚。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后,一般情况下在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由女方安排宴会,邀请男方父母和亲朋好友参加。此时,男方则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购买订婚戒指一枚,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和见证下戴在女方左手的手指上,表示从此女方归他所有。订婚时,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要送礼祝贺,但一般不送太贵重的礼物。

3.结婚预告。英国法律规定,如果举行婚礼的双方都属英格兰教会,事先要到各自居住地区的教学里结婚预告,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人对这桩婚姻提出异议,则可以按期举行婚礼。任何想在教堂结婚的人,必须在婚礼16天前到婚姻登记处进行登记,每人交纳30英镑用来发结婚通告。通告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一般是由牧师连续在三个教堂礼拜仪式上宣布结婚者的名字和结婚的愿望,这也算作一种“公文”。如果结婚者中有人不符合结婚规定的,可以提出反对。结婚预告的目的是防止不符合结婚条件的人结婚和已婚的人重婚。

4.办结婚证。结婚预告期满,没有人提出异议,双方可以根据需要,在准备婚礼前向大主教提出申请颁布发特别许可证。颁布发特别许可证的做法,从1553年沿用至今。大主教审查新人中的一位是否与即将举行婚礼的教堂有长期的关系,是否接受过洗礼,(如离婚)配偶是否健在,符合所有条件者,发给结婚特别许可证。一旦申请通过,就要宣誓,确保证书所写内容属实。然后,缴纳一定的费用,在举行婚礼那天就可以获得结婚证书了。

5.发请柬。婚期定下来以后,女方的父母就要印制请柬,以他们的名义通知双方亲友。请柬一般要在婚礼举行前两三个月发出,以便被邀请者安排好其他事宜,从容地参加婚礼。在18世纪时,请柬就已经在报纸上刊登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请柬颜色与新娘婚纱颜色一致,一般为白色,上面印有金色的字和图案。既圣洁又高贵。请柬发出去后,就要开始筹备婚礼了。

6.举行婚礼。这是最隆重的仪式。在西方,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春天和夏日,但要避开五月,因为西方人出于古老的迷信:五月结婚,后悔一生。英国国教婚礼都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在仪式上,新郎穿着礼服,由男宾陪同,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则身穿白色婚纱、头披白纱,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的乐声,挽着她父亲的手臂,由女宾(伴娘)引导徐徐走向圣坛,后面有侍童殿后。新娘来到圣坛的前面,新郎站在她的右边,男宾则站在新郎右边稍后的地方,新娘的左边是她的父亲(如父亲亡故,可由哥哥、叔伯等代替)。伴娘及侍童们则站在这对新人的后面,由牧师举行仪式。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由至亲及主要宾客陪同进入祈祷堂,签署登记簿,礼毕,新娘挽着新郎的右臂,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出教堂。此时,亲友向他们抛洒米粒或彩纸屑以示祝福,婚礼仪式结束。

ビ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以婚礼形式表现了英国的婚俗文化。通过以上对英国民间的婚礼习俗和传统的介绍,我们能够深刻了解英国婚俗的文化内涵,即基督教在英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ト、中西传统婚礼习俗差异的原因

チ讲康缬爸,中西婚俗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文明类型差异。

ブ泄东濒大海,西面高山,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国境内有大江大河、较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小农经济要战胜自然灾害,就得形成一个有机大整体,这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以家族为纽带的宗族制便应运而生。中国传统社会也是一个农耕社会,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个体劳动力不能抵御重大自然灾害,所以要靠集体。为此,在婚姻上必然而然地形成那种“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习俗。

チ硗,小农经济还有相对稳定性和封闭性,因此在劳动过程中男性往往成为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是从属地位,这是造成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实际上,中国人对喜庆、热闹的崇尚也是一种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因为在小农社会里,经常会出现天灾人祸,所以农民往往最大的愿望是过上那种喜庆安详的生活。

ノ鞣接捎诤椭泄地理环境的差异,大多是形成商业文明。在商业文明的社会里,并没有形成那种宗法制,而且个体也相对地自由,体现在婚姻上则是结婚者通常能以个人感情结合为基础,男女双方地位也相对平等,所以形成的婚姻观念和中国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市民不必像中国农民那样受到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天灾人祸的担心,纵使会出现自然灾害,往往也是向外转移。为此,西方市民考虑更多的不是生存而是发展问题,因此在婚姻上更有精力去追求纯洁无瑕、浪漫温馨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3] 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 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5

一、传统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标志应该传递一个企业、团体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内质。使人们在看到LOGO的同时,产生自然的联想,从而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绍兴王朝大酒店是一家4星级旅游酒店。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酒店自身的定位是高品质酒店。所在在构思标志的时候,我坚持奢华、大方的思路。由酒店的名称“王朝”入手。“王朝”给人帝王的感受,因此在构思初期我选用王冠的图形。但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国外酒店也选用王冠做为标志主体。类似的太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王朝标志的特色和影响力。而且王冠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有五千年璀璨的文化,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例如“奥运福娃”的设计,纵横吸收了我国多重传统文化元素,如熊猫、藏羚羊、京燕、鱼、中国民间虎头娃的形象。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的文化也越来越容易获得普遍的认同和审美。

二、创作素材的起源和含义

在现在标志设计中,中国的传统造型越来越多的被运。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标志设计,备受设计师们青睐。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红色的中国结: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象征快乐与好运的红色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与活力、创新、时尚的企业定位相吻合。因此,在重新构思王朝标志的时候,我考虑了中国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元素往往都有浓厚的文化含义。例如:松鹤延年,代表长寿。因松长青,寓意长生不老;鹤则因为有灵气,寓意吉祥;蝙蝠取谐音,代表"福"。而龙的形象是尊贵和昌盛的象征,中国古代就把皇帝比做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也一直被称为:龙的传人。可以说,龙在现代人的眼中也是尊贵和吉祥的代表。用龙做为标志的主体,也吻合“王朝大酒店”的企业定位。确定标志的主体以后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表现成了一个问题。既然选择了“龙”这个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那么在表现手法上我也力求有“中国味”。

追朔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最早的龙文化起源于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其中的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化封建帝王极权的化身。这件器物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其雕琢手法原始、古朴、简练。器物手感沉重、质地细腻,光滑处呈淡青色,说明含有玉的成分,应该称其为玉石猪龙,这件“跃跃欲飞”的玉龙有一种开放之美,龙体卷曲呈“C”型,吻部前伸,微微上翘,似乎在发出沉吟,整条龙给人浑然一体而动感十足的感觉,这些主要归功于线条的流畅。如果真要深究其美之所在的话,可以归纳为:古朴凝重之美与单纯精炼之美。

猪首龙的材质是玉。玉首先以其特有的物理属性而受人珍视,并进而发展成美好事务的象征或替代。中国玉文化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它是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及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人看玉如人的高尚品德,如人的气质,精神。人们重视玉,赞美玉,崇拜玉。玉,在中国文字中是王,和王同用,三横是天地人,一竖贯通,玉成为天地人之主宰。因此,玉有王者之尊,天神之灵验,地广之博大。因此在构思中我考虑把龙的威严形象和玉的美好品质结合在一起。通过玉来更好的表达龙的形象。猪首龙的形状是个类似于字母C的圆,造型饱满又具有开放性。中国自古视玉器为瑞,认为只要佩戴玉石,或用玉器献祭,就可趋吉避凶,带来吉祥福祉。在我们越地民间,广泛流传着无数小玉器,如玉镯、玉珏、玉知了、玉蝴蝶、玉兔等,并被百姓所推崇。其中玉珏的形状就是有猪首龙的形状演变过来。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采用了玉珏的形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CorelDRAW软件。以猪首龙为创作原形,制作了C型的王朝大酒店的标志:

三、色彩在标志设计中的文化含义

在色彩是选择上我也费了一番功夫,查阅了很多资料.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含义。如果选择不好,对标志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现代人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企业标志或商品商标标记。这就要求标志要同信号一样,具有高度的识辨性,使公众在众多标志中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标志中,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一标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标志色彩是最集中、最恒定、最大量的色彩识别因素。在标志设计中采用标准色、不但能够起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强公众的记忆力,从而使消费者对该标志留下深刻的个性印象,并进一步熟悉记忆,引发联想,产生感情定势,建立消费信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是五色之一,《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的学说中,将五色与五方和五行相配,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易经》又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 之至也。”所以黄色自古以来就当作为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黄色袍服成了皇帝的专用服装,黄色与皇帝联系在一起。因此黄色也与王朝大酒店的定位吻合。考虑到在整套VI设计中,色彩必须要有很大的适用范围。所以我对黄色进行了调整,加入了金色和褐色。使标志看上去更加大方。同时也符合玉的品质。在玉中,黄玉十分罕见,在几千年探玉史上,仅偶尔见到。黄玉代表了尊贵。在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中,色彩的考虑都非常缜密。色彩以其明快、醒目的视觉传达特征与象征性力量发挥着巨大的威力。

标志的辅助图形我选择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云朵。有个词叫:飞龙在天。在中国古老的文化里,龙是天上的神物,腾云驾雾,选择云朵做为辅助图形符合标志的本身含义。我运用CorelDRAW软件设计了样式简洁的云朵图案。无独有偶,在毕业设计接近尾声的时候,2008奥运会的火炬设计也出炉了,它的主要设计元素也是“祥云”。设计者章骏表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与祥云应该是紧密联系的,云的背后不就藏着龙吗?

四、结束语

在制作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学习了相关的传统元素的文化含义。也深刻体会到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涉猎面要宽。尤其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更要求设计人员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传统艺术在现在看来虽然有些地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作为设计者不应排斥它,而应吸收其精华,吸收一切事物的精髓。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设计师而不是艺术工匠。设计师对设计理念的认识、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以及对市场的了解程度等因素都影响着设计质量。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在视觉传达中发扬光大!

五、致谢

最后,感谢学校对我的教育和培养,在浙江科技学院的学习让我终身都受益非浅。同时,感谢林庶、王岩琰老师在毕业设计期间对我的指导,请允许我在这里表示我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叶翩鸿《传统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中征网

[2]张宏卫《广告设计创意精粹》 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敏《平面设计二十年》 国际文化出版社

[4] 赵健 张玉凤 《企业标志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12-01

任何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维系整个学校统一和学生团结的纽带,是这所学校立足的重要标志。师专生的文化、思想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按照儒家文化:“个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因此,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学生是道德的,有道德的学生组成的学校也是道德的。不仅学生要服从道德,学校也更应该服从道德。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自身修养。任何一名学生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炼成理想的人格。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铺垫,学校的教育更应该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中,以培养出“为社会服务”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学校的教育应该坚持把促进社会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与传统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精髓又有糟粕,我校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吸取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学校在加大德育工作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当然,不是一味的继承,而是有选择性地继承发挥。我校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主动配合我校的德育建设。

当前,我校正处于由“四星级”向“五星级”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学体制在逐步的改变,引起了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改变。从学生整体上来看,他们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学校要发展,避免不了,要引进西方文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很大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很大的冲击,其负面影响着正在成长着的学生。主要表现在:1.学生理想信念追求淡化,强调个人利益,以自我价值的体现为核心;2.道德观念淡薄,强调个人行为的随意性,轻视“道德、纪律”,将“道德、纪律”称之为所谓的“个性”;3.贪图安逸、享乐生活,追求新潮流、高等奢侈品;4.缺乏艰苦耐劳、奋斗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5.缺少诚信、互帮互助等等。学校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具有深厚学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文明诚信、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因此,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自身道德素质,帮助他们建立健全“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宽容”的理念是学校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德育的管理离不开教学的管理。这就变成了教务处的工作内容,要想使学生的思想从根源得到发展进步,教务处应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教务处在安排学生学习的时候,除了专门上的德育课之外,还应该多安排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课余学习时间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现在的学生,除了看一些比较幼稚的小说之外,其他什么也不看。更不用说看中外名著、古典名著等等一系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书籍了。在课余时间我们进行了调查,有80%的学生根本不看什么所谓的“名著”,更不要说什么“孔孟之道”了。偶尔能听见“之乎者也”那也是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来完成的。走了一个简单的形式,根本没有将其内涵吸纳为自身所用之处。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去正确引导学生,使其爱上传统文化,只有先爱上它才能有学之说,有用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