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1
1.1思想认识不足,低碳意识薄弱。
在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农业、环保等部门不断扩大宣传,反复传达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但县、乡、村等基层部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把生态农业建设、降低农业污染物排放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认真落实执行,缺乏统一的规划。加之,从事农业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低碳农业认识不够,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为主,直接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失衡。
1.2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耕地缺少后备资源。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衡水市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143hm2下降到2005年的0.140hm2,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77%,且5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此外,近几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较多,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等矛盾愈加突出。
1.3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全市11个县级市耕地总体质量偏低,90%的耕地土壤盐化现象严重,20%的耕地漏水漏肥,且部分耕地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同时,全市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为单位,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且全市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少,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农业生产仍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以上均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1.4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各地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尤其是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全市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地方带动能力仍然偏低;特色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偏少,产品研发能力低,原料型初级产品多,缺乏知名品牌产品;此外,全市产业化发展极为不平衡,各县市之间无论是在特色主导产业的数量上还是产业经营率上存在较大差距,如冀州产业化经营率为56%,而阜城仅为24%。
2衡水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2.1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针对衡水市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工具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职业学校、相关企业等平台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和专题讲座,提高和增强农民生态农业的意识。同时,通过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2.2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
衡水市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与各县市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在细致调研和科学规划下,选择推广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衡水市绝大多数县市均为平原区域,在作为平原产粮区的同时,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主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为主,要侧重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的建设,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景县、安平、武强等县畜牧业发达,应采用生态种养模式,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桃城区、冀州两地应充分利用国家级湿地衡水湖这一优势资源,发掘冀州古城文化资源,利用旅游景点、休闲渔庄、邓庄乡特色农业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旅游;深州、饶阳、阜城作为全市重要的瓜果生产基地,可推广农、牧、果、林复合模式综合发展。
2.3培育壮大配套产业,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各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头拉动作用,将龙头企业、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完善农产品原料到品牌建立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相关配套产业,如:生物肥料业、种子业、毛皮加工业、瓜果加工业等,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2
摘要:阐述了设施农业的作用,指出了甪直镇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该镇农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作用;存在问题;对策;江苏苏州;甪直镇
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技术塑料大棚建设的农业,它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由此,甪直镇在这几年中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蔬菜面积不断扩大,一批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9年已发展到46.33 hm2,应用范围以蔬菜为主,食用菌、西瓜也采用塑料大棚栽培。
1设施农业的作用
1.1促进了增产增收
设施栽培种植蔬菜,一般1年可种2~3茬,因此不论产量和产值都能显著提高。光辉蔬菜基地6.93 hm2都是塑料大棚。第1茬种番茄,10月育苗,11月下旬开始分批移栽,翌年4—5月分批采收,产量逾75 t/hm2,产值逾13.5万元/hm2,纯利9万元/hm2;第2茬种植旱芹,产量逾75 t/hm2,产值逾10.5万元/hm2,纯利7.5万元/hm2以上;第2茬或种大蒜,产量60 t/hm2,产值逾24万元/hm2,纯利逾18万元/hm2。种植食用菌效益更高,华昌食用菌有限公司,2.6 hm2地建造36栋塑料大棚,380 m2冷库,常年生产食用菌,总产量100 t,年产值100多万元,平均产值38.4万元/hm2。
1.2推进了规模化种植
由于投资因素,再加上便于管理,设施农业基本上以规模种植为主,大部分以塑料毛竹大棚为主,少数农户分散小范围种植。光辉蔬菜基地,通过土地流转,6.93 hm2都建起了连片钢管大棚,实行了规模种植。华昌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向农民租地2.6 hm2,连片建钢管大棚36栋,建冷库380 m2,实行规模化生产。
1.3提高了现代化设施建设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甪直镇以现代农业理念,搞好农业设施建设。光辉蔬菜基地的大棚内基本上都配备了滴灌装置,实现了供水自动控制;同时引进了电热加温技术育苗,有效地节省了育苗空间,缩短育苗时间,降低育苗风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种苗成活率。为保证食用菌生产不受高温影响,华昌食用菌有限公司做到常年生产、常年供应,大棚内除了配备遮荫装置,还增设了通风降温设备;建造了冷库,一年四季在常温下生产食用菌。
1.4带动了多元化市场销售
上规模、产量高、批量大,必须要有销售市场,才能获得高的经济效益。甪直镇在蔬菜面积上不断扩大,尤其是大量的设施栽培生产蔬菜的情况下,十分重视市场开拓,开辟多元化市场,使产品畅销。一是组织经纪人队伍。全镇有蔬菜经纪人20多名,直接到蔬菜基地批发,销售到附近贸易市场。二是设直销点。像光辉蔬菜基地8个承包户,在甪直镇农贸市场设8个摊位,蔬菜在摊位直销。食用菌承包户除在甪直设摊销售外,在南环农贸市场设批发摊位,大量产品通过批发销售。
2存在的问题
2.1设施农业发展不适应现代农业建设要求
甪直镇现有耕地1 110 hm2(不含车坊),其中水稻466.67 hm2,蔬菜243.33 hm2,水产333.33 hm2,苗木66.67 hm2。而现有的塑料大棚设施栽培面积只有46.33 hm2,只占蔬菜面积的19%,占耕地的4.1%,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发展空间还很大;且塑料大棚设施简陋,大部分大棚内设有喷、滴灌,微型耕作机还没有推广应用,还有相当面积的毛竹大棚。
2.2科技含量不高
设施农业虽然连片规模种植,但大部分仍然是农户承包分散经营,生产模式、品种应用、栽培技术、防病治虫等农户各行其是,技术措施难以全部到位,标准化生产难以实行,产品安全难保证。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不快,基本上还是传统栽培技术。同时,塑料大棚内光、高湿、土壤盐渍化、病害加重等问题,影响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3产业化程度低
大棚生产以农户为主,因此产品销售理念上大部分仍然以肩挑手提式进市场直接销售,存在着产品销售不畅的风险,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没有形成集产品加工、保鲜、贮藏、销售于一体的模式,限制了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对策
3.1科学规划
设施农业主要适用蔬菜、葡萄、草莓、食用菌、西瓜等作物。因此,根据甪直镇现有的作物布局情况,在规划上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扩大面积。现在设施栽培面积仅占耕地的4%,占蔬菜面积19%,从实际需要出发,设施栽培面积可扩大到占耕地的10%以上,占蔬菜面积45.6%以上。应用范围可扩大到葡萄、西瓜、草莓等作物。二是创造条件,建设一定规模连体温室,实行温、光、气自动控制,进行工厂化生产。
3.2实行规模种植
设施农业不适宜分散的一家一户经营方式,分户经营难以搞设施农业建设,制约实现现代化农业。为此,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等方式[1-2],使甪直镇现在较分散的蔬菜、西瓜等种植,向蔬菜基地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起上规模、高规格的设施农业基地,生产出高档、绿色、无公害产品,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3建设高水平的设施
设施农业的设施,总的目标是优化结构,设施配套,提升档次,提高经济效益。但考虑到投入能力,在当前还应以中高档钢管单体大棚为主,创造条件逐步向高档设施发展。叶菜类蔬菜应积极推广棚架防虫网。不论哪种形式的大棚设施都需要注重设施配套。大棚内应配套滴灌、喷灌装置,基本达到供水自动控制。还应创造条件逐步配备微型耕作机械、电动卷帘机、臭氧消毒杀菌机、空气调质机等。这些机械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作物生长环境,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和生产效率,增加作物产量,节约灌溉用水。如加快推广蔬菜穴盘育苗和电热加温技术,就能提高育苗成活率。
3.4广泛应用现代科技
现代的设施必须用现代的科技改造发展农业,才能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3-4]。一是良种优先。实践证明,往往一个优良品种能“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占领一片市场”。设施栽培要优先放在良种引进和推广上,从国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的蔬菜、瓜果等名特优良种。二是无公害生态种植。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广泛应用配方生物有机肥,全面推广循环农业方式。同时要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从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出发,不论蔬菜、瓜果都要按各自的标准进行生产。一律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有机肥为主,搭配氮、磷、钾复合肥。严防水、气环境污染。三是积极推广包装上市。蔬菜应经过拣、清、分类、分级进行包装,再进入市场。瓜果要严格分级,按级装箱上市销售。
4参考文献
[1] 姚於康,孙宁,刘媛,等.江苏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6):1382-1386.
[2] 何芬,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462-465.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山西忻州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1-2]。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效益的重要方式之一。
忻州市地处东经112°,北纬38°,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4.3~9.2 ℃,年降水量为345~588 mm。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差异性大。70%的农业耕地为旱地,农业产出较少,农民增收的困难较大,但从各地设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来看,又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适宜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忻州市近年来大力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生产、销售等环节还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今后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产业壮大。
1忻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忻州市委、市政府每年拨款2 000万元对新建设施农业进行奖励性补贴,掀起了忻州市设施农业建设。以节能温室和移动大棚为主要建设内容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到2009年年底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为2 700 hm2,其中仅2009年1年新发展设施农业436.4 hm2,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16.2%,相当于过去20年的1/3。
1.1推广标准模式,凸显规模效益
忻州市此次发展设施农业吸取了2代温室砖混结构不保温的教训,预先编制了温室和大棚的建造模式与标准。主要推广新型下凹式厚土墙节能温室模式,技术上强调田面下凹、厚土墙、厚后坡,从而免加温的目的。大棚主要引进长治市长子县“生贵式”移动大棚,成本较低,建设简便。在推广标准模式的基础上,财政扶持资金向规模建设片区倾斜,鼓励引导各地开展规模建设,力求形成“一村一园、一村一品”。目前已建成设施农业示范园区92个,其中节能温室示范园区61个,塑料大棚示范园区31个,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
1.2提升科技水平,凸显经济效益
忻州市设施农业发展推行标准化建设,强化管理技术的培训服务,使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忻府区北义井乡安邑村、解原乡佐城村的移动大棚示范园区,实现春提早、秋延后,种植的甜瓜回茬茄子,收入逾30万元/hm2;原平市生贵式移动大棚,第1茬种植的薄皮甜瓜比露地栽培的早上市20~30 d,收入近15万元/hm2;第2茬种植的西红柿比露地栽培的延后30~40 d,收入9万元/hm2,2茬合计收入20万元/hm2左右。偏关县老营镇小营村全村建设日光温室134座,户均2座,户均收入达2.5万元,成为全县的小康村。
1.3吸纳农村劳力,凸显社会效益
培植管理温室大棚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1个农户1~2座大棚,就可全家上阵;同时也为不能外出打工的人找到了尽早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3]。此外,农民种植管理温室大棚时,为安排适销、价高的好品种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经验,需要了解市场变化情况,这就促使农户买资料、上网络、求知识、问商情的积极性提高,而迷信、赌博、盗窃、吵嘴等现象得到抑制,社会风气秩序逐渐好转,农户生活更有生气。
2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
表现为信息、技术、流通设施等配套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较低,品牌带动能力,市场开拓份额小,流通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流通组织和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总体来看是产业基地扩展与流通发展不均衡即生产发展速度快、流通体系建设进展慢。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农户没有认识到推行设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许多农户对设施农业标准化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影响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
2.2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体系建设还非常薄弱,检疫率较低,异地查证、认证较困难,影响了标准化的发展。专业合作社发展群体小、服务滞后、衔接松散,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尽管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十多个,但都是刚起步、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真正捆绑起来形成合力运行的少。从事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合作社少,没有从事农产品包装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形成外引内联、稳定活跃的营销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
2.3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欠缺,种植品种单一
2009年11月忻州市遭遇历史罕见暴雪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设施农业受灾面积217.5 hm2,其中温室85.4 hm2,大棚132.1 hm2。2010年4月遭遇大范围降温霜冻造成大多数大棚室内最高气温8~10 ℃,最低气温5~6 ℃,有的棚内气温仅2~3 ℃,全市设施农业受灾面积66.7 hm2。目前,忻州市设施农业种植品种主要集中在常见根茎类、叶菜类蔬菜上,种植作物品种单一,随着设施农业面积的增面积的增大,必然会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造成效益下滑。
3发展对策
3.1建立和完善产业体系
主要围绕设施农业产业,根据国家、行业已有的标准以及国际先进标准,结合忻州市设施农业的实际特点,制定适合忻州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设施标准,指导设施农业由经验种植向标准化种植转变。同时,在保证按标准生产的前提下,对设施农业制定适宜的采收标准、分级标准、加工标准、包装标准、贮运标准,在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
3.2加大设施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
从种类的标准化抓起,抓好种子标准的制定实施,按照“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管理技术、统一收购产品”的要求,重点抓好产地环境的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有规模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中重点抓好病虫害防治和施肥标准化,杜绝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综合防治措施[4];制定施肥标准,合理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硝酸盐含量超标,确保食用安全。产后重点抓好分等定级标准,推行市场准入制,提高商品率,确保优质优价,提高经济效益。
3.3加快设施农业质量检测和标准监督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检测工作法规,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网络和监督体系,组建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在各批发和流通市场设立检测点,严格质量监控,全面检测指导,促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同时,加强对设施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认定工作,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加强知名品牌建设,开展国家无公害设施标志产品、设施产品原产地域产品的标识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质量认证工作,取得进入市场的合法身份,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
3.4逐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
鼓励和扶持投资者成立、发展壮大各类专业协会组织、中介机构,培养形成蔬菜瓜果营销、贮运、出口大户,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其能够把当地的优势产品带出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品种引进来。加强设施温棚及其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技术指导,确保建设质量,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和菜农进行指导,抽调技术人员下乡包村蹲点指导设施农业建设,蹲点承包抓好技术服务;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种植、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冻害防治等专业技术的培训,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种植新品种,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4参考文献
[1] 王宇欣,段红平.设施园艺工程与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张乃明.设施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4
一、我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省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我省大部分七八十代建立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现象十分普遍。
2、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广缓慢目前我省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三低一高”现象:一是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转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省此项比率为30―40%,也就是说成果转化后的2/3没有得到普及。四是农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2/3集中在农村。农业科技水平低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农业生产规模狭小,滞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省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平均只有5~6亩,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我省这样小的家庭经营规模,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管理,不利于统一供种、机械作业、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大了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不平等的公民身份,就业、福利、社会保障对城市公民的倾斜,限制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双重交换体制的存在,使城乡之间商品交换形成了剪刀差,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政策上的盲目性,前几年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纷纷倒闭,乡镇企业职工又纷纷回到了土地上务农。
二、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第一,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第二,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三,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第四,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2、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农户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还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得到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民只是种养一个环节取得收入。积极吸收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参加,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收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的服务,并逐步使其过渡为公司。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
把握区域经济特点,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效,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使他们自觉接受科学的种田思想。
4、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是由苏州市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领导下的省级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多年来,该所围绕太湖地区尤其是苏州市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创新研究,为区域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苏州市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省属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力度已越来越跟不上苏州市对市属事业单位的支持强度,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加大的趋势。由于同一地区不同单位间在财政支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使得该所开展学科重建、加强设施改造、稳定人才队伍的能力持续下降。全所科技投入不足,成果产出不多,社会影响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弱化。
1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全所在编人员共计207人,其中在职人员有99人,占总人数的47%;20世纪80年代,由于所址距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为让在职科技人员能安心工作,招聘家属工40多人,现在职人员中科技人员为46人,一线科技人员仅为28人,一线科技人员中副研究员为12人,助理研究员为11人,研究实习员为5人,成倒三角形,结构不合理;由于事业经费短缺,职工待遇偏低,1998—2005年未进科技人才,而在这期间退休的科技人才有10名,流失的科技人员有9人,流失的人才均达中高级职称水平,是该所中坚力量。这种现状不利于科技创新,不利于农业事业的发展。
1.2学科设置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相适应
现有作物育种室、现代农艺室、资源与环境保护室和刚刚组合成立的蔬菜研究室4个研究室,主要从事传统农作物的选育、生产技术和病虫草害的防治等研究工作,虽然近年来积极调整学科,拓展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领域,从传统粮油向蔬菜、园林植物、草坪、瓜果等领域延伸,积累了一定基础,但还未能取得较大科技成果,解决现代农业中难点热点问题的水平还不高。必须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大力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1]。
1.3科研项目层次不高,科研经费不足
目前,国家、省对科研的宏观调整在继续进行,在支持方式上向扶优扶强发展,项目越来越向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省级科研院所和综合性高校集中,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在支持方向上向“基础—应用—产业”的链式拓展,企业的参与形成了由下而上的新压力源,该所的活动空间进一步被挤占;在支持强度上向高集成项目倾斜,更考验了项目竞争者的综合实力和群体优势。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作为市级科研队伍要想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难度很大,虽然全所现有在研项目23个,但作为第一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只有2项,其他大多数为市级项目、省农科院基金项目和横向委托项目,科技人员少,科研任务重,使得大多数科技人员疲于应付科研任务,无法形成优势学科,而且传统有一定优势的项目未按照当初按地区设所保持稳定的项目经费投入,有些传统学科由于成果转化不理想,科研运作成本高,很难继续维持,科研实施进展和经费使用同步则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对适应苏州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领域,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也在院科研基金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但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有些不得不中止。
1.4成果级别不高,转化不理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发挥出效益的运作过程[3]。“十五”期间,通过全所科技人员的努力,共获各类各项科技成果10项,审定农作物品种6个,成果级别最高的仅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级别不高,获得的成果、审定的品种大多还有待生产实践的检验,帮助农民增收的能力还较薄弱。
1.5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欠缺
由于事业费极度短缺,在千方百计首先满足最基本的开支外,已无力进行科研条件的改善和测试仪器的更新。目前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主要试验设施与仪器,大多为20世纪80~90年代添置。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2发展对策
2.1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把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作为提升本所科研能力的关键措施来抓。积极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建立高级职称人员考核办法、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实现用政策、环境、待遇留人,较好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选拔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出外培训进修、攻读学位、交流考察、承担科研项目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团队。
2.2加大科研结构调整力度,支持新学科发展
科研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科学的原理作为基本原则[4]。为使学科设置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应继续加大调研力度和范围,找准切入点,通过所科研项目基金及相关激励措施,加大科研结构调整力度,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一批新成果,提升知名度。对通过专家论证的新学科,如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地环境监测和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为重要研究内容的新学科所科研基金应给予持续支持,以谋求更大发展。
2.3多渠道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做好预研工作
建立信息网络,快速准确地捕获有关信息,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争取科研项目的有关信息[5]。认真研究省市出台科技支撑计划申报指南,组织专门力量,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获得省市科研项目支持;同时,充分利用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的科研基金、省农科院的科研基金做好预研项目工作,积累一些基础,为今后申报更高级别的重大科研项目做好准备。
2.4争取省市财政对科研工作的支持投入力度
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使科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科研基础设施能得到更新,先进的仪器能用得上,从而保证科研创新的稳定和跨越式发展。要把科研平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专项,用3~5年的时间,分年度支持,每年支持经费不少于100万元,重点用于改善科研条件,以满足今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
3参考文献
[1] 王体峰,杨润清.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216-216.
[2] 陆学文.科研经费预算报账制中存在的新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9(6):465-466.
[3] 赵颖,风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论观察[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40-34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也开始逐渐关注起基础行业特别是农业的循环发展问题。作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我国学者根据国外的循环农业概念与国内的现状进行对接的产物,循环农业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各方的广泛赞同,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这个概念在我国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为初级的阶段,而这个阶段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的磨合与建设,这都是在所难免的。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的,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关于循环农业又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1 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力度不足
由于循环农业属于一个相对较为新型的概念类型,也是国家下一步将重点发展的农业类型。经过实地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地方上缺乏宣传工作,再加上本身循环经济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就出现了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的理解不深,了解较少的情况。从农民自身的角度上看,由于农民只关注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却很少关注其他的领域,这就直接造成了国家的战略方针他们了解的很少,对于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也较差,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1.2 生产单元的规模较小
从我国的大部分县域来看,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县域,基本都是沿袭的,而且都是以小单元的经营为主的形式。农田的分布情况比较散乱无章,整体农业规模化程度非常低,更加谈不上生产的集约化。即使是在一些农业大省,这些问题也依然十分严重,这与我国当前的小生产、大格局的农业现状是分不开的。由于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这也势必将对于我国的农业事业发展起到直接的阻碍作用。
1.3 农业合作组织没有起到相应的带头作用
由于循环农业涉及的内容较广,波及到多个行业与领域以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而我国的循环农业的发展又必须要面对各种分散的农户。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由于农民本身势单力薄,并没有充足的精力、技术来进行完善循环农业的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当地的农村合作专业的相关组织的介入。但随着走访调查发现,由于地方上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都是由当地的农民选举产生,本身就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落后的情况,再加上一些地区的保护主义盛行,许多农业相关机构吃空饷现象严重,没有很好的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最终导致地方上的农民无法学习到第一手的循环农业资料,缺乏理论指导,所以无法真正完善循环农业的内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地方政府与地方组织两手抓,提高宣传力度与地方凝聚力,加快循环农业的建设步伐,提高农业整体质量与成熟度,从而形成循环农业的初步格局。
1.4 地方上农民的执行力有偏差
尽管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循环农业的相关政策,也对于农村的循环?r业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与标准,但是根据实际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基层农村的循环农业中,由于农民缺乏基础的文化知识与素养,对于循环农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在执行国家的标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要求在喂养时使用3种添加剂及其严格的比例,但农民在使用时往往会嫌麻烦只使用1种或者2种,而对于比例的控制更加不准确,从而影响了实际循环农业的效果。
1.5 缺乏技术创新
一些地区过分追求模式创新,却明显缺乏技术创新。实际上,实现循环农业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循环农业。在循环农业当中,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必须要相互结合相互融合,这是一种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一些地区过分追求循环农业的模型概念,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形成一致的循环农业模型,但这样就忽略了循环农业的创新性特征,既不利于农民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效率,也将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扼杀在了摇篮里,这是非常错误的时期。实际上,模式的改变的本质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成果创新,实质都是技术创新,所以说地方上推广循环农业不能够因循守旧,应该主动从模式中走出来,不但要借鉴相关成功案例,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有生命力的循环农业。、
1.6 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缺乏生态效益意识
一些地区过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的整体效果,尽管名义上发展的是循环农业的模式,但由于基本的思路与循环农业不符,所以在进行一些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循环农业的正常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扭转意识观念,把传统的追逐利益的角度转变过来,转而搞生态农业,提高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性的生态型收益,从而提高循环农业的利用效率。
2 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2.1 强化宣传手段,提高农民节能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政府各项政策的逐渐落实,许多的农业生产者也开始逐渐了解并且关注起循环农业来,循环农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节能环保。由于循环农业的基础就是内部能量循环,从而减少能量的浪费,将更多的能量聚集起来为人类所用,这就是循环农业的实质。但一些地区的农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宣传或者理解的偏差,没有真正了解到节能的重要性,所以在发展循环农业时往往会铺张浪费,不能够很好的提高生产效率,不但浪费了成本,降低了收益,还有可能会加大劳动负担,造成亏损等等。
2.2 加快农村合作专业组织的建设工作
农民个人的能力毕竟势单力薄,实际上在我国要是想发展规模化的循环农业,就必须要借助农村合作专业组织来实现。地方上的农村合作专业组织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学习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提高循环农业的质量水平等问题上一定要严抓落实,不能够懈怠,一定要起到积极带头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也要从国家的角度进行宣传工作,真正把农村合作专业组织平台搭建好,从而形成真正的循环农业规模化。
2.3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循环农业的关键就是综合利用效率,这其中的内容十分的庞大,牵扯到许多个专业领域的内容。由于循环农业的起点是农作物,所以如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循环农业的利用率与循环率,降低能量的浪费等,都是在下一步的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水资源是农业生产重要的资源,由于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都离不开水资源,所以大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都要以水资源为依托进行循环农业的铺设活动,对于一些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就要在确保淡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落??好的前提下再发展循环农业,否则循环农业永远是一个口号,无法真正在民间普及。
2.4 加强技术创新,确保循环农业的质量水平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循环农业的实质也离不开创新。在发展循环农业的时候,一定要在借鉴传统成功模型的时,尽量学习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传统,做到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从而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这样可以提高循环农业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