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业前景范文1
一、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具备理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能性金融人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同其他业务一样都涉及到员工的素质问题,由于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服务要求高等特点,银行需要组建一支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的专家型客户经理队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理财服务。然而,长期的分业经营使银行普遍缺乏优秀理财人员。高素质的理财顾问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造就的,必须在具备自身良好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才能完成,这是一个长期而且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缺乏合格的理财顾问已成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一道瓶颈。
2、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缺乏主动出击创造市场的意识。对于个人理财这种商品来讲,营销是十分关键的。目前,银行的市场营销观念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仍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等客上门;营销手段落后,停留在一般竞争手段上;对营销市场细分不够,也没有同客户形成稳定的联系,等等。银行业是一个以人为导向的行业,坚实的客户基础是银行的宝贵资源,客户的需求就是银行的服务范围和领域。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好个人理财业务、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只有以客为尊,围绕客户制定战略计划,加强市场营销。吸引客户,留住客户,银行才能生存。
3、个人理财业务在日常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银行没有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将代客理财的资金与银行自营资金分开管理、单独核算。有些银行不是等代客理财产品到期后再核算、分配投资收益,而是定期在营业支出中计提应付利息,再将应付利息以支付投资收益的名义转到客户的账户;有的银行则由分支机构先支付利息,再将垫付的利息上划总行……,这些都是不规范的操作方式。
监管部门一再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不得承诺保证金不受损失和最低收益率,但多数银行未按要求执行。如有的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承诺“该产品收益率固定,最终收益上不封顶,远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理财本金到期保证100%返还”;有的银行虽然使用预期收益率,但每期产品向客户支付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完全一样;多数银行都是按季度定期向客户支付固定收益,有的甚至还以醒目的方式提示客户“免收利息税”,以增强理财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
有的银行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提示的风险较为笼统,如“本产品不可提前支取,具有市场风险、波动性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但未说明这些风险具体指的是什么。有的产品风险揭示比较含糊,容易引起歧义,没有体现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
二、解决我国个人理财业务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个人理财服务的实践,我国应从培育客户资源、明确市场定位、注重理财品种、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市场。
1、制订良好的培训方案,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水平。金融全球化和混业经营全球化,对理财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因此组建一支专业的、全能的个人理财专家队伍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顺应金融全球化的需要。银行管理层在加强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形势的学习、研究以及积极创造条件设置客户经理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另外,国内银行应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人员的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可以借鉴美国的金融策划师CFP认证制度),以规范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客户经理的素质。
2、调整营销策略,营造品牌效应。近年来,在金融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品牌营销已成为各家银行掌握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规划现有的业务品种,在广度、深度、关联度三要素上做文章。通过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及时而又不间断地向市场推出系列化、特殊化、现代化的业务新产品,辅之以精美的包装、广泛的宣传、良好的服务,使之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树立起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名优品牌,并通过现有的各种业务宣传阵地,以统一的宣传形象、统一的宣传资料进行营销,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在营销策略上,应根据地理、收入、生活方式等不同标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实行差别经营,突出重点,走“主营理财,专营理财,特色理财,精品理财”之路。
3、采取措施解决理财业务在日常运作方面出现的问题。个人理财业务是客户为实现投资增值,按照“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与银行签订委托协议,将其资金委托给银行进行投资理财的行为。因此,商业银行客户理财的资金与自营资金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应该分开管理,封闭运作,单独核算成本和收益,而不能纳入自营业务收支的范围。理财资金不得承诺本金不受损失和固定收益,实际收益应视投资运作和市场变化情况而浮动。
商业银行在销售、推广理财产品时,要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谨慎、尽职的原则,以明晰、通俗的文字说明投资对象、投资组合、投资范围、投资方式和收益预测、收益分配等情况,充分、清晰地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损失,保证客户在正确理解风险的基础上谨慎选择投资。在理财期间,要定期将资金运作、投资收益、市场风险等详细信息向客户披露。要明确银行和客户双方在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确定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应承担的投资和收益风险,避免出现法律纠纷。
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规范,同时为监管部门监督和检查以销售个人理财产品为名义变相高息揽储、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提供处罚依据。
三、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已经呈现出大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国内银行原来的服务基本上以网点为单位,服务渠道单一。个人理财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由原来单一的网点业务渠道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变。从中国目前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其实基本上是一致的。随着人们金融活动范围的扩展,为了争夺客户,健全的服务网络将是今后商业银行竞争的另一个焦点。
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正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正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个人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2、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过去国内银行对品牌营销不够重视,各家银行产品的种类、结构、功能都比较接近,消费者难以区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银行的重视,成为现代银行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特别是个人理财业务,作为面向广大客户的服务,在金融产品易被模仿的市场背景下,一家银行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品牌无疑是必须重视的竞争手段之一。而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这对银行整体形象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个人理财品牌的形成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个人理财服务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一种格调、一种心理的满足。同样是资源投入,同样是业务宣传和营销,一旦从品牌的角度出发,市场的格局就清晰了,整体的观念就显现了,就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领跑者。
银行业前景范文2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7%;负债规模达78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2%。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
1、国内外经营环境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的态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受欧美债务危机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逐季放缓。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美国经济可能趋于好转但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受灾后重建短期提振经济增速可能稍微加快,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和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下行。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2、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三次加息和数量型工具的收紧操作引致银行信贷增速下降、净息差扩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大了流动性压力,人民币汇率及其预期变化对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显著。
2012年,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稳中趋降,信贷增量适度扩大,人民币升值放缓,并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格局。
3、银行业监管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监管机构推动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搭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银行监管新框架,规范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也对银行业的监管达标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在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后,预计将对推动现有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同时监管政策将会适度灵活 。监管部门将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做好风险防范,并统筹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完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2012年,银行业将不断加强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并继续通过战略转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转型
1、银行业机构概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呈现可喜变化。
2012年,银行业将继续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严格遵循监管指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开展竞争,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力争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格局。
2、战略转型综述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稳步推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综合化稳步发展,经营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综合竞争力增强,品牌声誉继续提升。未来不同类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和趋势也有所差异。一是政策性银行将继续探索、深化专业化或商业化改革。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将深入优化调整经营结构,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三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或区域优势。
3、综合经营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持续稳步推进。在综合经营平台功能不断健全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完善集团管理体制机制,与非银行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提升,并对国际化战略推进及整体战略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积极审慎地探索综合经营新领域、不断完善综合经营机制。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加强监管,审慎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
4、国际化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成绩,服务网络向纵深拓展,本地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努力打造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继续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原则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以物理网点、电子渠道、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来拓展服务网络,通过股权并购和战略合作探索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5、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
在监管机构的规划和指引下,中国银行业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正在谋求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步从业务生产向经营分析、风险控制、战略决策、深入的客户信息挖掘等管理环节渗透。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业务
银行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
新常态的内涵:一是“新”,即和以往相区别;二是“常态”,即当前这一状态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经济新常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经济增速降挡,从高速轨道步入中高速轨道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近几年来经济增速回落趋势明显,在7%到8%的中高速水平震荡盘整,而2015年GDP实现6.9%的增速,加大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随着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7%乃至更低的增长将成为新常态。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明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部门。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又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二)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力、资源优势和资金,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经济。的确,这一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的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渐上升,印度正成为优于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洼地,全球制造业格局将全新分布。从资本角度看,资本在一国的经济增长中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对外开放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积累,我国的资本总量已经十分充足。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居民由于担心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储蓄向投资转化存在着诸多瓶颈,投资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过高的政府投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挤出效应,私人企业投资被政府投资挤占,并且随着几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投资面临着边际回报率递减的窘境。
总之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支撑中国经济的告诉发展,创新将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动力引擎转换,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国内外经济和政策环境,结合自身产业产业优势,加强其要素整合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使科学技术成果与产业化应用充分契合,精耕细作,做好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向好向快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以及新的经济形势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下降
金融行业发端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大,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一个高效运转的金融体系又相应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金融业的亲周期性决定了金融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同一上升或下降通道,具有顺周期性。经济处于上升通道时,货币信贷投放增加,商业银行高速发展,规模扩张利润激增。在经济处于下滑时,货币投放减少,信贷收缩,商业银行的扩张则不那么顺风顺水。过去十余年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经历了黄金十年。但是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商业银行动辄高增长率难以维继,未来商业银行增速趋缓,利润增长下滑将是发展趋势。
(二)信用风险上升
伴随着中国经济缓增长、调结构的转型之阵痛,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在上升。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7%,已连续十个季度呈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44亿元。从上市银行的业绩报告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存在着较大压力,不良贷款、呆账、坏账问题突出,尤其在部分地区资产质量恶化的趋势还在蔓延。
(三)资本市场加速放开,银行业竞争加剧
2015年10月,中国基本完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央行在逆经济周期进程中五次降息,提供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梳顺了资金的价格决定机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商业银行有了更大的定价自,但同时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着利率浮动加剧,资产负债难以管理的困境。中国国门对外国银行的开放、存款保险政策的推进都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
(四)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蚕食银行业利润空间
互联网金融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相比于商业银行对于大企业大客户的倾向,互联网金融则更倾向于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者阶层。互联网金融通过P2P、众筹、私募股权投资网络化等快速便捷的直接融资工具从产品、渠道等多个维度冲击传统金融业,加剧金融脱媒,必将动摇商业银行的根基。
(五)以存贷利差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受到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未来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让市场在资金流向和配置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将缩小利差,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收入大幅减少。随着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适性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但银行业可以提供的理财服务和投资手段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社会融资成本偏高,不利于商业银行新市场的切入,抑制了其盈利能力。
三、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之路
(一)大力拓展中间和表外业务,加快非信贷收入增长
我国商业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低层次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产品同质化的窘境,亟待解决。依靠息差取得收入的单一经营模式易收到经济波动的冲击,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则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商业银行应加大投入,加大代客结算、经营和融资租赁、信托、以及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经营力度,灵活拓展备用信用证、承诺以及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为客户提供选择多样、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服务和金融产品,更好地契合客户需求。
(二)调节客户结构,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人性关怀
随着投融资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型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度下降,鉴于直接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加上国家推进股本市场发展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的政策导向,众多企业开始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进行融资,直接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因此银行应转向议价空间更大的小微企业等客户。在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借助于国家对小微企业和私人贷款的政策倾斜,打造专业高效的业务流程,切实实现为小微企业输血工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制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一定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是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度先行,制度缺失通常是风险发生的根源,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做好风险评估和审慎监管,提高客户和市场的风险甄别能力。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加强协调和沟通工作。二是要人员素质并重,改进内部监管手段,运用电子化的监管手段实施实时监控。加强内部从业队伍自身的素质,造就一批经济金融理论水平较高、管理能力突出的金融精英队伍。
银行业前景范文4
(一)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目前国内银行业的流动性普遍过剩,首先表现在银行存贷差持续增大,存贷比持续降低(见表1)。到2007年3月底,存贷差达11.47万亿元,且存贷比仍有下降的趋势。其次商业银行库存大量超额准备金,银行的负债成本较高。尽管央行已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将目光转向境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消化能力,以助于解决流行性问题。
(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防止外汇缩水
在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股市的不断高涨等因素的推动下,外汇储备激增。截至 2007年9月末,外汇储备已达14336.114亿美元。但近期美元持续贬值,在短短的几年内对欧元贬值幅度达38.1 %,对日元贬值24.3%。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已有外汇对外投资,以进一步平衡国际收支,利用投资收益实现外汇的保值增值。
(三)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升改革开放的水平
实施“走出去”战略要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培养一批优势跨国企业,这离不开国内金融的支持。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推动海外的兼并与收购。因此,商业银行进行境外投资,能使自身和跨国企业相得益彰,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二、境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与汇丰银行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商业银行法》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的境外业务,这就为其海外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即可走混业经营之路。
纵观世界顶级银行的发展历程,境外扩张是必经之路。以汇丰银行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汇丰银行开始了一系列并购活动,如1959年收购了英国中东银行和印度的商贸银行,1965年购买了恒生银行多数股份等。在20世纪90年代,汇丰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并举特别是1992年收购英国米兰银行,使汇丰银行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集团。1997年在巴西成立了汇丰百慕大银行,1999年6月从马耳他政府手中收购了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地中海中部银行,1999年底收购了萨法拉控股公司,2006年12月收购巴拿马银行。通过一系列的境外投资,汇丰银行获得飞速发展。1969年汇丰银行资产额为30.32亿美元,居世界第82位;1985年居第30位;20世纪末,汇丰银行提出了以收购和在不同国家提供适合当地特点的服务为主旨的“世界性本地银行”战略取得极大成功。2004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全球1000家大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的排名,汇丰银行跃居世界第3位。
综上可以看出,汇丰银行的收购史也是汇丰银行的壮大史。由此,我国的股份制银行要想发展成为世界顶级银行,必须走海外扩张之路。
三、境外投资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国际金融的发展给我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也使银行要承担着更大的经济风险,如通胀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汇率风险、游资风险,及非经济性风险,如自然、文化、政策、法律等风险。值得提出的是,在境外投资的初期,尤其要注意操作风险,即由于不当的内部操作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就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来看,要尤其强调以下风险:
(1)美国“次债危机”造成的金融动荡
“次债危机”自爆发以来已给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香港等国际和地区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截至8月 23日,为了救市美国共注资1300亿美元,欧洲3434亿美元,日本433亿美元,澳大利亚70亿美元,加拿大37亿美元,美国新世纪金融、美国房屋按揭公司等国际顶级金融机构已陷入破产、清盘的困境,高盛旗下基金、花旗银行等均遭受重大损失,中国的金融机构也遭受几十亿元的损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员表示,这场危机造成全球性金融大动荡的可能性不大,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仍会造成不小的损失。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在国际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要警惕多米诺骨牌效应。
(2)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
“9.11”事件以来美元呈疲软态势,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持续贬值。在升值的巨大压力下,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持续下降。尽管相对于美元而言,日元和英镑也是在不断的升值,但是升值的幅度小于人民币。而和人民币相比,欧元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升值幅度比人民币更快,因此相对于欧元来讲,人民币仍处于贬值状态。当前商业银行的境外资产以美元为主,在美元资产缩水的巨大压力下,调整境外资产结构成为当务之急。就眼下,最可行的就是把美元资产转化为欧元资产。而从远期来看,欧元区政治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一贯的良好的货币政策,欧元也会相对坚挺。
(3)国际游资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目前,国际游资高达数万亿美元,仅以套利为目的的对冲基金就有8000多个,大量游资在世界流动,寻找投资机会,特别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制度缺陷方面的机会。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投资商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因此,股份制银行在境外投资时要特别注意所投资地区的宏观金融状况,在大量国际游资涌入的地区要保持谨慎,不可以盲目追随。
四 、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外投资的战略
(一)风险控制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还是以传统的定性管理为主,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量化测量。目前世界广泛采用的流行的风险定量测量方法是VaR方法。VaR,即Value-at-Risk,被称为“风险价值”。对于商业银行而言,VaR就是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自己的投资可能遭受的损失。用数学公式表示:
Prob(P≤-VaR)=α或Prob(P>-VaR)=1-α
该公式的数学解释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度(1-α)下,一种金融工具或者投资组合的潜在的最大投资损失。当然,该方法还要建立一个可靠的数学模型,特别是测算出某种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这也是该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投资组合战略
根据马克维兹的投资组合原理,证券组合会使个别证券的风险会彼此抵消,从而使得平均风险下降。在证券选择中,各种证券的相关性越差,风险分散的效果越明显。以股票的投资组合为例,风险分散的效果见下表:
根据上述原理,在境外证券投资中,标的选择上要采取投资组合战略,切不可孤注一掷,以有效地规避非系统性风险。
对于股权投资为言,要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以进行有效的组合。
(1)宏观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整体风险不一样。一般发达国家市场发育成熟,风险较低;发展中国家市场相对不成熟,风险较高。投资收益也不同,前者收益较稳定,获得巨额回报的可能性低,而后者收益虽不稳定,但有可能相当丰厚。
(2)中观分析。首先明确行业的特点和所处的周期,分析风险与收益,其次找准投资行业,尽量实现投资多行业化。例如,在发达国家可以重点投资一些信息技术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重点投资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兼顾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微观分析。要综合考察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以此选择多个企业进行投资。例如,可以投资一些发展成熟的大企业,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同时对一些规模小,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高增长性的企业进行适当的风险投资。
(三)人才战略
国际化人才是商业银行跨国发展的关键,大批精通外语、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贸易、法律、市场营销、信息技术并能够按照国际惯例行事,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
银行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强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这必然使信贷风险不断积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信贷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冲的博弈术,而是一种保值增值的差别化技能。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实行相对开放和汇率管制等措施,形成了“天然防火墙”,使国内各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作为开放的组织系统,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将其转化为产品或服务,输出给环境,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反作用,所以未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效益及可能的损失情况,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由于目前的金融危机如何演变,还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
(一)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近年来,房地产业、制造业、通讯业及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银行的贷款资金也随产业的火爆集中到这些行业上来。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5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个人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同时,商业银行前几年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可能由于房地产的滞销,使巨额房地产开发贷款面临危机。
(二)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客户评级办法在总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信息收集等方面都比较粗,所用的信用等级划分也较粗(一些银行将客户信用分为四级,即AAA、AA、A、BBB,而巴塞尔协议要求至少为八级,在每一级别存在略升和略降的情况,如出现AA+、AA-)。这种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方式,在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情况时并未显露,但在目前金融危机环境下,很可能使商业银行踏上未知的“地雷”,使信贷资产遭受损失。
(三)抵(质)押物的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且缺乏更新机制。商业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部分贷款是抵(质)押贷款,其中有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是在我国经济上行时进行的,那时的宏观经济背景还比较乐观,现在经济处于下行中,银行的抵(质)押物的价值已大幅缩水。如,2007年上半年我国股票市场异常火爆,很多银行以股票为质押物发放了大量贷款,随着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撤离、大小非的纷纷解禁,股票价格回落,并且可能会长时间低迷,这无疑给商业银行的抵(质)押贷款带来巨大风险。而且,商业银行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踪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甚至会出现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经完工,还没有办理好后续抵押登记手续,使银行的抵押权“悬空”。
(四)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这表现为:信贷风险管理条块分割,信贷风险管理框架不完善,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在制度上没有把信贷风险的计量、分析规定为日常性工作。如,缺乏独立的风险报告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贷风险状况。对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管理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详尽完整的企业信息数据库,缺乏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五)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骗贷案件及信贷的操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等。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建设职责没有明确归属,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体系化、标准化。这就要求信贷风险管控水平在经济的下行通道中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同时,由借款人履约风险、借款人可能出现的经营失败及行业性风险等外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则需要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具有完善的内控措施、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检查等措施来防范。
银行业前景范文6
市场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资本供求关系决定,受市场供求波动影响。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给银行等市场主体的经营收益带来预期变化。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决定,资本交易的规模和价格直接反应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其完成的标志是,金融机构拥有利率的自主定价权。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
(一)改革模式的选择:渐进式或激进式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理论上讲,当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市场监管非常有效时才有可能实现迅速的利率市场化,例如,企业能很快调整财务政策和经营理念,政府行政手段高效快速等,否则则需要一个长期的条件形成过程。而这一条件的细节要求则会相当的苛刻。事实上,即使是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在利率改革时也都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因为,激进的方式虽然可在短期内消除利率管制的诸多不利影响,但极易造成宏观经济大幅震荡,这种损伤可能需要极长的时间来恢复。拉美三国(智力、阿根廷、乌拉圭)都在短短两三年内放开了利率管制,本意是促进金融业竞争,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后改革迅速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管制可以短时间放开,但是制度建设却需要时间。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渐进方式,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过渡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而且遵循了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的原则,通过2004和2012年两次调整,才达到今天的放开程度。另外,选择改革突破口也很关键,比如,美国以CD为突破口,而日本则国债发行利率为起始。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国首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利率。同时,日本在1985年实施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自由化,1993年10月实施流动性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这种在存贷款利率上,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同样值得我们在后续改革中加以借鉴。
(二)关注利率风险
利率管制放开以后,金融机构直接面对客户协议定价,利率水平不在恒定不变,各个银行之间的存贷款利率形成差异,一旦企业为了改变整体效益而忽略对利率水平的控制能力,或者市场利率水平发生较大波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时,就形成利率风险。
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尤其要考虑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风险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在利率管制放开后,可能会提高存款利率来吸纳存款,同时为了为了盈利水平,又可能降低风险管理标准,盲目向高风险企业放贷。美国在上世界80年生银行业危机就是很好作证。出于内在盈利的冲动,在外在管制缺乏的条件下,金融资本快速向高风险资产流动,特别是银行业,资本成本的提高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小银行风险应对能力较弱,率先倒闭,形成行业危机。
从众多国家的实践来看,在危机应对时,有两条经验可供借鉴。第一,放开管制不等于没有管制,银行业道德风险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约束银行行为有利于规避危机;第二,在金融机构濒临破产时,解决好金融机构和存款人之间的损失分担问题,即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条件
在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银行不再是唯一的筹融资渠道,人们可以选择多种金融工具,这样,在利率市场放开后,风险和冲击将被更好的摊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不够发达的。我国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金融体系仍然是不够健全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基础,实际上,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不断完善本国金融市场体系又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比较美、日成功的经验,反观拉美三国失败的教训,较为发达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建议
(一)存贷利差下降,资本成本压力增加
市场的主体并非理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可能通过价格手段来维持生存。高成本的存款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更高收益的领域,然后高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比如小微企业的贷款。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银行业危机”正是这种非理性竞争带来的结果。通过调高存款利率来抢夺市场份额的行为,在增加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本成本的压力,不一定带来预期的收益。
由此,中国的银行业不得不面对转型的痛苦和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型恰恰体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经营理念,走差异化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利润点,不仅要以存贷款价格吸引客户,更要体现优质的服务,以及运用高质量风险管理的优势,来占领市场。存款利率短期会有上升,但是长期将会稳定,而且贷款利率也不会持续下降。市场并非理性,但也不是盲目的,风险厌恶将使资本向更加稳健,收益更加稳定的领域流动。
(二)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完善的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的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如何应对利率风险给预期收益带来的下行压力,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像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那样,中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到能够熟练的识别,预测,计量和控制利率风险。
从现实来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一直没有放开,商业银行风险利率危机意识不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缺口管理、敏感性分析等定性阶段。中国银行业要提高风险把控能力,实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重新定位,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信贷组合管理,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利率的波动将迫使商业银行考虑风险资产,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企业优质资产,“三农”和消费信贷等新领域客户。第二、优化风险管理框架和机制。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有一整套完善的从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系统,有效传递信息,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以及必要时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第三、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量化管理模型,有助于商业银行很好的识别、计量、分析、预测利率风险。VaR计量模型是现今国际公认的较为实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其衡量的是市场正常波动下,某项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最大损失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呈现出不断波动的趋势,给定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时间区间,可以用VaR模型预测最大损失。
金融危机后,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态度表现的更为审慎,巴塞尔协议对利率风险有着全面的解释,虽然并未将利率风险作为第一支柱风险,但是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期的我国,如何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自我转型以及整个改革的效果。
(三)专注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利差收窄逼迫银行业由传统的依靠利息收入向依靠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比较,具有风险低、收益较稳定、不需占用自有资金等优点。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间业务迅猛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19%提高到43%。国际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收入的40%-50%。中间业务收入的提升加快了银行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又带来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例如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等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客户体验,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点。
比较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仍然较低,2011年对14家上市银行的调查显示,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20.30%,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3.73%,建设银行发展最快,为21.91%。主要归咎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金融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基层网点认识偏差,无法理解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传统经营理念无法扭转;最后,中间业务收入单一,收费偏低,中间业务收入仍然依靠结算类、代收代付等等,新兴业务发展缓慢,银行卡、资金托管业务收费偏低,价格竞争激烈。
如何有针对性的发展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从长期来看,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决定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加大产品创新,细分市场,对个人客户,要着力发展电子银行、信用卡和分析业务,贵金属业务等;对公司客户,要依托企业网银、企业年金、现金管理平台等产品。其次,加强营销理念,加快服务创新,对中低端客户要通过理财顾问、交叉营销来满足顾客,对于优质高端客户,要通过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来锁定客户。
(四)直接融资渠道竞争的压迫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银行极大地承担着社会融资的中介作用,但是其繁琐的贷款审批程序和高额的资金成本也是众所周知的。改革以后,整个金融市场将通过更加客观科学的方式为资本定价,资金需求企业,也可以自由的选择更多的融资方式,例如放行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或者通过商业信用等方式融资。直接融资对投资人来说收益高,对筹资人来说成本低,相比间接融资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直接融资市场带给银行业的压力是直观的,如果企业能够绕过资本成本较高的银行借贷,而采用效益更高的直接融资方式,银行必须考虑自身的利润来源作何调整。这又涉及到上面一个问题,银行业为何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的问题上来。总而言之,“金融脱媒”的压力已经形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倒逼银行业改革,金融创新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改变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